所得税会计改革论文

2022-04-18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沿用了谨慎性的会计原则,并将其加以丰富。但是,如果已确认并记入“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的借方余额,以后被证实没有足够的利润可供其递减,即无法全部转回的时候,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应该结转资产减值损失。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是经济领域中两个不同的概念。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所得税会计改革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所得税会计改革论文 篇1: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资产负债表观与所得税会计改革

新颁布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全面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相对原有的所得税核算方法,资产负债表法能提供更为全面、有用的所得税会计信息,其对所得税费用的核算更为简单和准确,并有利于税务征管部门对所得税税源的控制和管理。

作者:夏文贤

所得税会计改革论文 篇2:

新会计准则对所得税会计的改革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沿用了谨慎性的会计原则,并将其加以丰富。但是,如果已确认并记入“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的借方余额,以后被证实没有足够的利润可供其递减,即无法全部转回的时候,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应该结转资产减值损失。

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是经济领域中两个不同的概念。此前,对于按照会计制度计算出来的“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出的“应税所得”,企业在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时,可以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这两种方法。两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都不影响本期应交所得税的计算和交纳,即对国家所得税收入没有影响。差别则在于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所得税”费用项目不同。在实务中,我国相当多的企业采用了应付税款法,即在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应交所得税的同时,以相同的数额确认所得税费用。显然,按照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所得税费用不是依据会计利润所应该负担的本期所得税费用;继而根据本期利润总额减去本期所得税费用而求得的净利润,也不是真正的可供分配的利润,其后果是最终导致利润分配的不准确。所以,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反映企业当期创造的收益中应负担的所得税费用:“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根据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对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按照调整后的应税所得计算应交所得税;……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新会计准则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的规定,指明了中国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在该准则中,应付税款法不再是备选的方法,企业核算所得税费用也不能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递延法”或“债务法”(收益表债务法)核算,而一律改为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以便剔除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真实反映企业的净利润。

一、所得税会计的特殊概念

(一)时间性差异与永久性差异

所得税会计的特殊概念首先应掌握两类差异:一是时间性差异,二是永久性差异。永久性差异是某一期间发生,以后各期不能转回或消除,即该项差异只影响当期,不影响其他会计期间的差异,其成因是由于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与税法在收入与费用确认和计量的口径上存在差异;时间性差异是应税所得额和会计利润的差额,在一个期间内形成,可在随后的一个或几个期间内转回,其成因是由于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与税法在收入与费用确认和计量的时间上存在差异。时间性差异的产生是由于会计准则和税法对同一会计项目的确认时间不同所导致的。永久性差异则是由于会计准则和税法对收入,费用等会计项目的确认范围不同所引起的。

(二)暂时性差异分为应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是从资产和负债看,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的计税基础和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该项差异在以后年度资产收回或负债清偿时,会产生应税利润或可抵扣金额。

时间性差异一定是暂时性差异,但暂时性差异并不都是时间性差异。以下情况将产生暂时性差异而不产生时间性差异:(1)子公司、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没有向母公司分配全部利润;(2)重估资产而在计税时不予调整;(3)购买法企业合并的购买成本,根据所取得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分配计入这些可辨认资产和负债,而在计税时不作相应调整;(4)作为报告企业整体组成部分的国外经营主体的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以历史汇率折算;(5)资产和负债初始确认的账面金额不同于其初始计税基础。

暂时性差异是以资产负债表中一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认定的,具体地说,一项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按照税法的规定在销售或使用该资产时,允许作为成本或费用在税前列支的金额。例如,企业持有存货的总额400万元,当年计提了100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则此时该存货的账面价值为300万元。由于该存货未来可作为成本或费用在所得税前列支的金额为400万元,即存货的计税基础是400万元,因此有100万元的暂时性差异产生。一项负债的计税基础是其账面金额减去该负债在未来期间可税前列支的金额之间的差额。例如,企业预提下年度的银行流动资金借款利息10万元,则预提费用账面价值为10万元。由于税法规定预提费用只有待实际支付时方可在税前列支,因此该项负债的计税基础应该为0元,即以10万元预提费用的账面价值减去该负债在未来期间可税前抵扣的金额10万元,此时预提费用的暂时性差异为10万元。可见,暂时性差异的确认方法是以资产负债表上面的一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来确认的,强调的是差异的内容,其目的在于使资产负债表的递延税款余额更加富有实际意义。

暂时性差异又分为应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税暂时性差异,将导致使用或处置资产、偿付负债的未来期间内增加应纳税所得额,由此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将导致使用或处置资产、偿付负债的未来期间内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由此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差异。

(三)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

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与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即暂时性差异,是运用资产负债表观念,导致分析和计算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额之间差异的基础,是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会计处理的重要概念。

账面价值是指一项资产或负债科目的账面余额减去其备抵调整科目的对方余额后的差额。例如,一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就是“固定资产”科目的借方余额,减去“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的贷方余额,再减去“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的贷方余额后,得到的差额。

计税基础是指按照税法的规定,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当前应该具有的金额。按照资产负债表上的要素分类,可以分为资产的计税基础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资产的计税基础,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就计税而言可从流入企业的任何所得利益中予以抵扣的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指各项负债账面价值减去其在未来期间计算应税利润时可予以抵扣的金额。

二、暂时性差异的处理程序

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导致永久性差异的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相等,不存在暂时性差异。由于永久性差异一旦发生,不会在未来期间转回,故此,不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核算所得税,永久性差异均采取纳税申报前进行账外调整的办法处理,在确定应税所得时将永久性差异直接从会计利润中扣除或加回,以消除该差异对企业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因而,永久性差异不会使税款费用与应纳税额发生差异。但时间性差异的存在导致税款费用的跨期摊配,从而使税款费用与应纳税额不尽一致,此时会计上宜采用一定的会计法进行调整处理。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理论基础是依据业主权益理论,即认为对企业收益的计量就是对业主权益的计量,递延税款代表着未来应付或应收的所得税款。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用资产负债观定义企业收益,即全面收益,注重暂时性差异,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的内容及其对期末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因此,剖析暂时性差异是研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切入点。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认为资产负债表是一种最可能提供有用决策信息的报表。因此用“资产负债观”定义收益,从而提出了“全面收益”的概念,用公式表示就是:

全面收益=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本期业主投资和分派业主款。

这就要求收益的定性与定量(包括所得税费用)都要服从于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等概念框架结构的要求,进而,在确认财务报表项目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损益表中债务法的顺序完全相反,首先确定资产负债表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然后倒挤出损益表当期所得税费用。其计算公式为:

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缴税款+(期末所得税负债-期初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对暂时性差异采用跨期摊配法进行处理。其基本程序为:(1)确定产生暂时性差异的项目:(2)确定各年的暂时性差异;(3)确定该项差异对纳税的影响:(4)确定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加减纳税影响等于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的总金额。

在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递延所得税时,如果预计转回期的税率能够合理确定,发生时按预计转回期的税率核算。另外,不论发生或是转销期间,如果税率变动,均应按其进行调整。

三、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核算

(一)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新准则规定的原则是:除某些特殊情况以外,对于所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均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实例1]企业于2004年1月1日购入某项生产设备,会计上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税法则规定允许采用加速折旧。其取得成本为20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净残值为0,计税时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列折旧。不考虑中期报告的影响,企业在2004年资产负债表日,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计提的折旧额为20万元,计税时允许扣除的折旧额为40万元,则该时点上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180万元与其计税基础160万元的差额构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如其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应确认6.6万元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二)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特殊情况

1、商誉初始确认的不可抵扣部分

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商誉价值的确定是合并成本减去所取得被并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而根据税法规定外购商誉的计税基础为0。会计准则要求不确认商誉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实例2]A企业以600万元购入B企业100%的净资产,该项合并符合税法规定的免税改组条件,购买日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及其计税基础如表1所示:

假定B企业适用所得税税率为30%,则该项交易中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及商誉金额如下:

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

504

递延所得税负债(135×30%)-40.50

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463.50

商誉

136.50

企业合并成本

600

如果确认由商誉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136.50×30%),则会进一步增加商誉的价值40.95。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2、除企业合并以外的其他交易中,如果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则由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不予确认。

3、与联营企业、合营企业的投资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不予确认:(1)投资企业能够控制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时间;(2)该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不会转回。

[实例3]X公司持有Y公司30%的股权,对该项投资按照权益法核算。购入该项投资时,X公司支付了1000万元,取得投资当年年末,Y公司实现净利润300万元,X公司按其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90万元。按照权益法的核算原则,X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增加90万元,同时确认投资收益90万元。但税法规定长期投资的计税基础不变,从而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但是该差异对应纳税所得额没有影响,不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因为一旦确认,则无法转回。如果×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Y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15%,则甲公司应按适用税率的差额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19.06万元{[300/(1-15%)]×(33%-15%)×30%}。

四、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核算

新准则规定的原则是:对于所有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均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实例4]N企业于2000年12月购入一套生产设备,当月安装调试完毕,投入使用,原始价值800万元。该企业采用平均年限法分4年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率为0。然而,按照现行税法的规定,该套设备的平均折旧年限应该为8年。假设N企业从2001年至2008年每年实现的会计利润都是1000万元,现行所得税税率33%;并假设2003年12月31日,根据该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和生产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等进行综合测试,N企业对该固定资产提取了100万元的减值准备。假定提取减值准备后,该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不变。又假设从2003年初开始企业所得税税率调整为30%,所得税年末一次交纳。

此例处理的第一步程序,确定产生暂时性差异的项目为固定资产折旧和减值准备;第二步至第四步程序均体现在表2中。

在表2中,形成对所得税影响的暂时性差异有两项:一是包括2003年初进行的税率调整在内的折旧期间差异,二是在2003年末进行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前者属于时间性差异,后者属于非时间性差异。如果此后每年都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可以保证该项时间性差异得以转回的话,则在2008年末以前每年都需要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30万元。2008年以后,该项递延税款转平。但是,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形成的暂时性差异则在2004年至2007年的期间内不能转回,需要等到该项固定资产处置时(此例为2008年末)才转销。

非时间性的暂时性差异目前在我国企业中主要体现为公司制改造、企业合并或清产核资中的资产评估增值。以固定资产为例,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以后,原先预计的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等都可能发生变化,为此应当按照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及尚可使用年限重新计算

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按照税法的规定,已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如果在申报纳税时已经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按提取减值准备前的账面价值确定可扣除的折旧,即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按照会计方法重新确定当期计提的折旧额与按照固定资产原价计提的折旧额之间的差异额不予承认。由此,便产生了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对此后备期计提的折旧额与可从应纳税所得额前扣除的折旧额之间的暂时性差异。

当然,如果长期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后,未用到报废就出售或转让处置了,则视为税法规定的损失实现处理,此时需要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将尚未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在资产处置当期全部转销。

五、亏损弥补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我国现行税法允许企业亏损向后递延弥补五年,旧制度关于所得税处理规定中对可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在亏损弥补当期不确认所得税利益。

新准则要求企业对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应当以可能获得用于抵扣尚可抵扣亏损的未来应税利润为限,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一般称之为当期确认法,即后转抵减所得税的利益在亏损当年确认。使用该方法,企业应当对五年内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否能在以后经营期内的应税利润充分转回作出判断,如果不能,企业不应确认。

[实例5]w企业在2001年2001年间每年应税所得额分别为:-100万元、40万元、20万元、50万元,适用税率始终为25%,假设无其他暂时性差异。

除了仍然编制结转“本年利润”到“利润分配”科目去的亏损及以后的补亏分录以外,2001年末还要确认和计量未来可抵扣所得税利益: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25

贷:所得税 25

2002年同样:

借:所得税 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10

2003年同样:

借:所得税 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5

2004年亏损弥补完毕,并有应纳税所得额,所以:

借所得税 12.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10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5

六、新所得税会计准则要求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要贯彻谨慎性原则

递延所得税资产是一项可抵减暂时性差异对本期所得税的影响金额,以后转回时是通过抵减应交所得税的金额来实现的,从而能够减少以后时期的应纳税金额。但以后转回时需要具备会计利润大于应税所得的前提条件,如果预计未来会计利润不能大于应税所得,那么,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就是虚增资产、少计了费用。所以,新所得税会计准则设定了可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上限:“企业应当以可能获得的应税所得为限,确认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但是如没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予以转回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就应于发生当期视同永久性差异处理。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沿用了谨慎性的会计原则,并将其加以丰富。例如,在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上限的规定中,剔除了一个例外情况:“企业对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和税款抵减,应当以可能获得尚可抵扣的亏损和税款抵减抵扣的未来应税所得为限,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但是,如果已确认并记入“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的借方余额,以后被证实没有足够的利润可供其递减,即无法全部转回的时候,按照本准则的规定应该结转资产减值损失。

个人简介

于长春,男,1952年生于吉林。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务部主任、会计学教授,1997年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会计学会理事、中国成本研究会理事、中国会计教授会理事、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副秘书长及常务理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特聘教授。

作者:于长春

所得税会计改革论文 篇3:

所得税会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摘 要:近年来,我国所得税会计的发展存在着众多的问题,与国际所得税会计相差甚远,这就需要我们努力的去完善我国所得税会计制度,向着国际所得税会计发展,本文的目的就是想让读者了解我国所得税会计发展与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希望读者深思这些问题,能够对这些问题有着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所得税会计;應付税款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目前,我国与其他西方国家所得税会计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在处理方法上,我国的处理方法一直到现在很多企业还是采用的应付税款法,与国际的规定方法并不一样,这就使得我国所得税会计的处理总是不尽人意,而我国所得税会计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努力的向着国际化的标准靠拢,到如今,离国际化的标准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发展过程中充满了许多的问题,特别是在2007年的前后,新旧会计准则的交替,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而下面就是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一、所得税会计的概述

1.所得税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1)西方国家所得税会计的发展历程

在西方的那些国家里面,因为它们有着自己的经济基础。所以,它们国家所得税会计的发展就会产生很大的差异,但这些国家都有着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向着美国看齐,并且积极的使本国所得税会计准则慢慢朝着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这就是这些国家的关于这一方面的共同点。因此,我就主要介绍美国与国际所得税会计的发展。

在美国,美国会计协会中的会计制度委员会在1944年发布的第23号公告是第一个建议对那些实际发生的应付所得税进行期内和跨期分摊的权威性会计公告。1967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即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前身)发布了第11号意见书,取消了在所得税会计处理当中的“当期计列法”(即应付税款法),并且规定了采用“全面所得税分摊法”。这一号文件要求采用递延所得税法来核算所得税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1986年,委员会发布的《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这份文件中建议采用资产和负债法来对当年和以前年度由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所得税的影响进行核算。1987年12月发布了第96号公告《所得税会计》,1989年3月发布了一个特别报告,即《对实行96号公告所得税会计的指导》。这报告一经发布,委员会就收到了一些评论家的建议,要求委员会改变确认和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标准,减少安排未来暂时性差异转回时间方面的复杂性及考虑有全体的税收计划战略的要求。

(2)我国所得税会计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在此之后,财政部又于1985年3月4日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这一法规的颁布标志着我们国家所得税会计的萌芽。所得税会计的形成时期就是《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中对所得税会计问题的规范的出现,该法规的出现,对与我们如何进行所得税会计的处理这一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解决办法,我们可以将其总结为两点,第一点是将所得税当作是费用来处理;第二点是会计的收益与应税的收益它们之间存在的不同我们必须给予认可,在对应税的收益进行确认的时候,我们就要根据税法上面的要求对会计的收益进行调整,对于存在着时间性差异的我们就要进行跨期分配的处理。我国财政部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明确的对本国企业所得税相关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规范,该政策就是1994年出台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在之后的一年里,财政部又颁布了一项准则,这项准则就是《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从会计准则的高度的出发,在所得税会计的问题上进行了规范,该意见稿中所包含的一些比较具体点的方法已经是向着国际准则靠拢了,这就标志着我国所得税会计的准则越来越规范以及科学,离国际化更近了一步。

2.所得税会计的内容

我国在1994年出台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中对其的几点内容做出了一些改变:(1)规定在损益表中计算纯利润前减去所得税,并且将其当作一项费用来处理;(2)允许公司在计算所得税的时候可以分别使用前面我们所说的两种方法进行处理,如果公司使用的是“纳税影响会计法”的话,则就有两种方法从中挑一个方法使用,分别就是债务法和递延法;(3)在计算过程中,公司如果使用的是纳税影响法的话,那么就必须对未来所得税所受的时间差异影响进行确认,还要在资产负债表的递延这一科目的借贷方中反映出其数据。

3.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要对所得税会计进行深入的了解就必须准确的理解它与财务会计所存在的不同。首先,从目的上来看它们之间就存在着差异,财务会计的目的是真实准确的反映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企业的现金流量,并且是通过会计账户以及财务报表这些途径,准确的向企业管理层以及投资者提供有利于决策的数据和信息。而所得税会计的目的则是确保收到税款,按照税收的基本原则去确定应当缴纳的税额。最后,它们之间在会计计量上也存在着差异,其中财务会计使用的最多的还是历史成本的这个计量属性,而税法规定我们企业要使用公允价值这个计量属性,在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中都必须使用这个计量属性来进行所得税的核算,我国企业在持有资产的过程中,这些资产或多或少都会发生增值,也可能或发生减值,这种情况我们在会计上就应该确认为损益,但是在税法上却明确的表示,除非是国务院和税务部门规定的一些情况可以按照会计上确认为损益,在这些规定之外我们企业不允许根据这些损益来调整资产的计税基础。

二、所得税会计存在的问题

1.我国所得税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新旧会计准则概念的变更

在2007年之前,我国实行的是旧会计准则,国内多数企业都是在收入费用观的指导下,使用的是应付税款法计算企业所得税,而由于我国在这之后实行的是现在的会计准则,这就要求我国的企业必须在资产负债观的指导下,所得税会计的处理应该改变为使用资产负债表法。这使得我国的所得税会计计算的基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正因为这两种不同的会计准则对其处理方法的根本性改变,导致我国多数企业并不适应该变化,导致所得税会计处理会出错,我们要实现收入费用观到资产负债观的准备,就必须要克服财务人员和信息使用者在观念上的顽固性,这也并非易事。

(2)我国所得税会计概念的表述和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目标不明确

与国际准则相比较来说,我国现行准则在概念和方法上还是略显不足,虽然我国现行准则的架构与它相似,但是还是缺少了相应实例来进行辅助说明。从而就导致了我国会计人员对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理解变得很困难,并且在日常的实际操作中还容易出错,这也影响着所得税的核算工作。

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从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的容易理解,就是规范企业所得税的核算工作,但是会计人员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就显得非常的笼统,由于所得税会计中的有些基本问题和其中的具体目标的表述不明确,这就导致了企业在所得税会计的处理上很难进行合理的掌控。所以,我国应当向国际准则学习,合理明确其目标,这样所得税会计的处理工作就会变得明晰。

2.我国所得税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资产和负债的抵消相关处理规定不够准确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公司只有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时候才能进行资产与负债的抵消,也只有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递延项目的抵消。但是我们国家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

(2)所得税会计处理中列报的相关规定缺乏严谨性

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在列报的方面也仅仅是规定了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应该分别的作为非流动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列报,并没有按照美国的FASB颁布的109号公告所要求的那样,将他们进行流动性和非流动的划分。这样就缺乏了相应的严谨性。

三、所得税会计存在问题的改进

1.针对所得税会计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1)推动会计概念从旧会计准则向新会计准则转变

在现行会计准则颁布之前,我们进行所得税快的核算都是要依据收入费用观的原则,我们在选择处理方法上无论是使用哪种方法来进行所得税的核算,都是从会计的角度出发,用会计利润减去所得税费用,从而计算出净利润。而资产负债观认为,公司的收益是期初期末净资产的之间的差额,而公司的净资产是通过“资产-负债=净资产”这个公式来的,在这种观点原则下,收益的确定就不需要我们去思考实现的问题,只要是净资产增加了,我们就应该把这个增加额记为企业的收益。相比而言,第二种观念更加的注重实质性。我们从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看就会发现,第二种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人们越来越注重真实公允这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努力实现这两种观点的转变。

(2)健全企业所得税会计的相关法律规范

我们国家要对企业所得税会计的相关法律进行完善,要及时清理那些改革之后不适应的法律,对于有漏洞的法律,我们要尽快的进行完善,漏洞比较大,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善的,也要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在短时内建立起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内容与程序,减少各项法规的冲突,保证公司的合法权益。

(3)添加相关细则明确会计处理标准

合理规范财务会计法规与税务法规的内容,可以在会计法规中添加一些解释性的备注,明确其处理的标准,使会计人员能够清晰的进行会计处理而不与税务法规相冲突或者是出现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弄反,会计人员也应该充分熟悉会计法规与税务法规的区别,弄清楚自己应该是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而不是附和税务机关进行会计处理,要依据相关的法规该怎么处理就这么处理。

2.对改善所得税会计处理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1)对相关概念添加具体的、完善的、解释性的语言

我国去学习其他西方国家的准则制度,吸收其精华,摒弃糟粕,在暂时性差异与永久性差异的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西方那些国家的会计制度在这方面的经验,增加一些具体的表述,就比如有些费用能够在财务报表上确认,但是拿到税法中就不允许对其进行扣除。

(2)完善资产和负债的抵消相关规定

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在资产与负债的抵消方面的规定还有许多的不足,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因此,我们应该向着国际准则的靠拢,在准则里面添加一些关于资产与负债以及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抵消的相关限制条件,让我国的会计制度更加的完善。

(3)进一步改善有关所得税会计列报的相关规定

我国也应该要在所得税会计准则添加关于将递递延项目进行更为明确的划分,就是要学着像美国一样,还要进行按照流动性的强弱程度的划分,同时,我们还要对相关的资产与预期转回时间的标准进行规定,这样就方便我们对两项递延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具体的分类进行准确的判断,以及进行准确的划分,而不至于出现错误,这样就就是的所得税会计准则更加的严谨与科学。

(4)加强新准则的学习和工作训练

现行会计准则的颁布,里面的内容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针对于旧的会计准则,新的会计准则在内容上面就更加的全面,因此从事会计工作的人也要在思想上有着重大的转变,才能适应现行会计准则。我们会计人员应该加强学习现行会计准则,加深自己对该准则的理解,让自己能够非常的熟悉现行会计准则里面的内容,能够把这些内容在实务中熟练的进行运用;并且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要加强训练,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能够准确的当前会计准则的要求对所得税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范婧.浅谈我国所得税会计發展中存在的问题[J].农业与技术,2010,02:107-108.

[2]董晴.关于所得税会计研究的现状及意义[J].经营管理者,2014,09:18.

[3]关路宁.企业所得税会计实施中的问题及其完善[J].财经界(学术版),2013,03:227-228.

[4]叶小舟,李维刚.所得税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4,14:199-200.

作者简介:凯瑞(1992.12- ),男,汉族,重庆璧山人,长江师范学院财经学院在读本科

作者:凯瑞

上一篇:创作性油画艺术论文下一篇:两岸农产品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