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会计准则论文

2022-04-17

摘要:本文基于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比较展开了研究,首先阐述了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目标与原则,其次分析了所得税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与差异,最后分析了我国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以供参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所得税会计准则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所得税会计准则论文 篇1:

论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摘要:财政部正式发布《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体现了很多重要理念和观念的转变与创新,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上,新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中明确界定了高质量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和会计确认、计量的基本原则,同时该体系对包括所得税会计处理在内的企业财务会计的视角已由利润表现转变到资产负债表观,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来核算递延所得税,在理论上更符合会计要素确认的要求。同时新所得税会计准则体现了与国际惯例趋同的原则,实现了与国际通行做法的接轨。

关键词:新所得税准则;企业所得税;影响

文献标识码:A

1 新企业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几点变化

我国此次制定的所得税会计准则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制定的,新准则与我国旧准则相比无论在所得税会计差异的分类、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财务报表列报与披露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1.1 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变化

与旧准则比较新准则的变化:①对暂时性差异的处理不允许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之间作选择,统一要求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②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中,不允许在递延法和债务法之间作选择,统一要求采用债务法;③摒弃了损益表债务法,而改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要求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新准则要求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核算,即要求将所得税进行跨会计期间核算:在资产负债表中,企业首先根据《税法》规定对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按照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然后根据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税法计税基础确定暂时性差异,据此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账面余额,其期末、期初余额之差是本期发生和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净额;最后通过确定了的当期应交所得税及递延所得税来推算利润表中应予确认的本期所得税费用。其计算公式为:本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税率+(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1.2 所得税会计差异分类的变化

所得税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是以税法为依据,而会计利润要依据会计标准计算。由于税法和会计标准不同,将会导致应纳税所得额和会计利润不一致,二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所得税会计差异。旧准则(2001年修订,下同)基于收入费用观,将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两种。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新准则基于资产负债观,摒弃了“时间性差异”的概念,引进了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负债表内某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按照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该项差异在以后年度资产收回或负债清偿时,会产生应税利润或可抵扣金额。这一变化充分反映出当前会计界认识水平的提高,对包括所得税会计处理在内的企业财务会计视角已经由利润表观转变到了资产负债观。暂时性差异也可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纳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资产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1.3 在减值确认与计置上的变化

旧准则没有对递延税款借项计提减值准备。新准则规定,企业应该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在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记的金额应当转回。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是由于新准则采用的是资产负债观。在资产负债观下,资产及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成为会计研究的核心,资产负债表的逻辑。

1.4 亏损弥补的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变化

企业如果发生经营亏损,国家为了鼓励其发展,一般情况下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我国现行税法允许企业亏损向后递延弥补五年。旧准则关于所得税处理规定中对可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在亏损弥补当期不确认所得税利益。新准则要求企业对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应当以很可能获得用于抵扣尚可抵扣的亏损的未来应税利润为限,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一般称之为当期确认法,即后转抵减所得税的利益在亏损当年确认。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是由于新准则采用的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该方法下,除有限的特例外,要求企业确认所有符合条件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1.5 所得税项目列报和披露的变化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在资产类科目中设置“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核算企业由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及按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税利润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在负债类科目中设置“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核算企业由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新准则在资产负债表中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与其他资产和负债合并列报,并且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也应与当期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区别开来,使得“递延税款”的含义大为扩展了,并且更具有现实意义。这种处理方法可以清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更有利于企业的正确决策。旧准则规定损益项目仅包括企业本期所得税费用,具体是在利润表中的“利润总额”项目下设置“减:所得税”项目,以反映企业本期所得税费用;而新准则规定,损益类科目不仅包括企业当期所得税费用,还包括递延所得税费用。新准则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对所得税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与计人权益项目相关的当期和递延所得税的总额等项目单独披露,内容方面的列报和披露,新准则更详尽、完整、规范。

2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2.1 增加会计处理的成本和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难度

以往的所得税会计核算中,企业对所得税核算会计方法选择的余地很大,既可以选用应付税款法,也可以选择纳税影响会计法;而新准则规定只能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在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几种方法中,应付税款法最简单、工作量最小。从理论上来说,纳税影响会计法优于应付税款法,更能体现“所得税是企业在获取收益时发生的一种费用”这一观点,但纳税影响会计法的复杂程度以及对配套会计环境的要求远远高于应付税款法。企业开始执行新准则时,企业应首先对所有资产、负债进行重新分类,再逐项比较其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之间是否存在暂时性差异,据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并对其所得税影响追溯调整年初留存收益。同时,随着我国企业所得税的改革,还会由于所得税税率的变动带来新一轮的所得税费用项目调整。这些都会相应增加会计处理的成本和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难度。

2.2 所得税准则变更对企业纳税造成直接影响

新准则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费用,即要求所得税进行跨会计期间核算,将会计重心由原来的以损益表为中心转向了资产负债表为重心,对企业纳税造成重大影响。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采用的应付税款法,完全是根据税务机关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进行申报纳税,根本不考虑“暂时性差异”,全额计入当年“所得税费用”,直接影响了净利润和未分配利润的真实性,同时也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股东权益。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现行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对比,优势较为明显。较之递延法、损益表债务法,因为暂时性差异产生于资产与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差,来源于资产负债表,所以据以计算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资产必然更加符合负债和资产的定义,能更好地表示企业未来应付(应收)的债务或资产,从而使资产负债表能更为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某一时点的财务状祝,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靠性。它不仅符合国际惯例,而且符合企业最为理想的财务目标,即企业价值最大化。但另一方面,企业只要每期不断调高资产公允价值就会增加每期的账面利润,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这可能改变以前虚增利润要缴税的局面,使造假的当期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使企业更加注重短期操纵,使其未来风险更加巨大。

2.3 给企业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变化的内容多、难度大。比如新准则规定企业要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种全新的方法来核算企业所得税,并规定企业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这些具体的暂时性差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推行要求会计人员对以前比较熟悉的一套会计处理体系从会计理念到计税差异、会计处理方法等都要从根本上重新认识;而且新的所得税处理方法还增加了大量的职业判断与信息披露工作;这需要会计人员拥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企业会计人员只有准确理解并掌握这些相关内容,才能达到所得税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的目的。

作者:傅小民

所得税会计准则论文 篇2:

所得税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摘 要:本文基于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比较展开了研究,首先阐述了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目标与原则,其次分析了所得税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与差异,最后分析了我国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以供参考。

关键词:所得税;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自新所得税会计准则颁布实施以来便引起了相关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但是,从目前研究的相关文献中不难看出,大多数研究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且相对比较分散,缺少系统化的研究结论,致使当前很多企业的会计人员对新所得税准则缺少深入的了解,进而在实际操作中出现问题。因此,本文基于所得税会计准则展开了研究,以在系统化总结所得税会计准则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出当前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业务处理方法,进而为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提供可参考性的建议。

一、所得税下会计准则的目标与原则

所得税在我国经济领域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伴随我国会计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所得税会计俨然已成为当前相关领域所关注的焦点。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市场经济逐渐实现与国际市场经济的接轨,在此背景下,中国上市公司向境外筹资的比率逐年增大,因此,以国际会计标准来实现所得税的确认与计量成为我国会计准则发展的必经之路,这一点从当前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中,也展现出了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发展趋势。

《SFAS109: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中,关于所得税目标这一点有着如下的叙述内容:所得税会计处理的目标具体可分为两项,第一,确认本年度应付税款或者是应退税款的金额;第二,对已经在企业纳税报表、企业财务报表中确认事项的未来纳税影响,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与资产。明确所得税会计目的的基础上,对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基本原则进行进一步的明确。《IAS12:所得税》关于所得税会计的原则的阐述如下:“要求企业采用与核算交易和其他事项本身一样的方法核算自身的纳税后果。”《SFAS109: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按照基本原则与例外原则分别进行了阐述,首先,在基本原则方面具体为:第一,对本年度纳税申报表中所列的估计应付或者是应退税款应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负债或者资产;第二,对于能够归属于暂时性差异和以后扣减的估计未来纳税影响,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者资产。

当前,我国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因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针对小型企业,其要按照《小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具体要求,采用应付税款法,因此,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原则应该包含会计方法选择的原则。具体来讲可将所得税会计原则分为:方法选择原则、确认与计量原则、记录和列表原则、披露原则以及例外原则。

二、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与西方所得税会计相比,中国所得税会计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发展滞后,而西方国家的会计领域目前已具备完善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在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新旧会计准则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在原有的所得税会计准则中,对于企业所得税会计的核算,实施应付税款法、递延法以及损益债务法,允许企业在以上三种核算方式中进行选择,而新会计所得税第一次明确要求企业要采用资产表负债法来实现企业所得税的会计核算。

1.所得税会计准则中所渗透出的相关会计理念

关于会计理念的渗透具体体现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当中。在1976年,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明确指出:当前,因为三种不同企业收益计量理论的存在,致使出现了三种不同的会计报表概念的框架,即: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以及非环接观。资产负债观是建立在资产与负债的相应变动,进而实现对收益的计量,所以,资产的价值增加时会产生收益,负债的价值减少时也会产生收益;收入费用观的实现是通过收入与费用的直接配比来实现对收益的计量的,通常都是产生收益后,再来计量资产的增加或者是负债的减少;非环接观将资产负债表与收益表看做是互相独立的报表,因而不存在数据环接,当前非环接观已经被废弃。在IAS12以及FAS109中,关于所得税会计的处理都采用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并明确禁止采用除这一方法以外的方法。从中可以看出所得税会计准则在制定上的总指导思想为:立足于未来现金流净增加额的位置,将资产负债观作为向导,以对企业未来可收回资金尽最大程度、最真实的体现出来。

2.所得税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与差异

(1)趋同点

首先,都提出了使用资产负债表的债务法:第一,与其他三种方法相比较而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中对于递延税款的相关定义更能够符合资产与负债的标准要求,而递延所得税资产能够更好的体现出企业未来应付的债务或者应收的资产,进而也就使得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更好的反映出了企业在的财务状况。第二,资产负债表法具有着突出的优势,因此采用资产负债表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而推进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为实现其与国际会计制度的接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有效的加强了财务报表列表的程度。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较而言,我国在递延税款和所得税费用方面,其财务报表的列示方面的要求较低,关于所披露出的内容相对而言过于简单且范范。因此,为进一步的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以提升其在决策方面的实用性,《企业会计准则第十八号——所得税》对于列报部门进行了明确的要求,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上将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总数以及负债总数进行分别列示,并需要在财务报表附注部分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这样才能给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带来方便。

再次,要将营业中的亏损所产生的未来可抵减暂时性差异记录成递延所得税资产。关于暂时性差异这一内容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中有着十分规范的定义,因而营业亏损可以引起对未来所得税的抵减,这样就符合了定义中的要求,所以要按照暂时性差异来处理。所以,只有企业能够拿出充分的证据证明其在未来能够有充足的利润实现对这部分递延差异的抵扣,就能够将所存在的差异认作是递延所得税资产,从而使企业资产负债表详细且真实的反映出企业资产负债情况。

最后,减值理念的提出。因为要对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明确,所以应通过计提减值准备来实现对这一内容的调整,其中的原理和其他各种资产的备抵账户是基本一样的,且负荷了谨慎性这一原则的相关要求。其中较为重要的是,这一内容的实质是是企业的资产更符合自身在未来所地阿莱的经济利益的相关定义。而其目的也都集中在使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内容更加符合企业在那一时期的实际状况,从而提升企业财务报表数据的信任度。

(2)存在的差异

从国际的整体现状看,每一国家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当前的必然趋势,也是这一行业的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基于各国基本国情的不同,以及各国会计行业所发展的不同水平,在具体制定与实施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将以英国的FRS16、FRS19,美国的FAS109、我国《所得税》与IAS12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首先,在目标上所存在差异的比较分析。在FAS109中明确的指出所得税会计处理的目标为:第一,确认本年度所应付的所得税或者是应退还的所得税的额度;第二,要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或者是企业的纳税申报表中确认递延所得税或者是资产。在FRS19中明确指出了这一准则的目标:第一,要确保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将过去交易的未来纳税后果确认为资产或者负债;第二,要保证财务报表能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影响到税款费用的一切情况进行详细的披露。在IAS12中指出了这一准则的目标:第一,企业负债表中要确认负债账面金额的清偿以及资产账面金额的未来回收;第二,企业的财务报表中要对当期的交易以及其它相关事项进行明确。通过对比分析,其中FAS109准则中关于目标的定位相较IAS而言更为具体详细,但是FRS19准则中的目标定位存在着自身的不同特点。在我国的《所得税》中,将准则制定的目的表述为:规范企业所得税的确认,计量以及相关信息的列报,但是并没有对准则的目标进行直接的定位。

其次,在会计方法的比较上。我国在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上,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或是纳税影响会计法,与此同时,还规定了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的企业可以选择递延法或债务法来完成相应的核算工作。ISA12与我国的所得税法都规定了企业只可以采用资产负债法来实现所得税的核算,不可以采用递延法。而这样的规定与我国现行的《暂行规定》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与FAS109的规定是相同的。其与FRS19所存在的不同为:虽同为负债法,但FRS19所规定的负债法与我国原来规定的债务法是一致的,但是IAS12与我国《所得税》所规定的负债法,其中存在着注重点的不同,即:前者所强调的是时间差异与影响,而后者所强调的是暂时差异与影响。

在差异性方面,还存在着确认方式、计量方式以及列报方式上的不同,但是,IAS12、SFAS109、FRS19以及我国的《所得税》法等,都是建立在本国基础国情之上的,其在规定方面所存在的不同,都是以符合本国实际为根本的。但是,从差异性变化过程的整体分析,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历经了由方法的多元化到单一化的过程。

三、国内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所存在的差异分析

二者所存在的差异具体可总结为以下五方面:

1.在处理方法上的不同

我国原有的会计准则对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如下: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可以采用应付税法或者是纳税影响会计法来实现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处理,一般情况下,我国的企业多采用应付税法。新会计准则对于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如下:只能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禁止采用除此方法以外的任何方法,其所重视的是暂时性差异。而利润表债务法所强调的是时间上的差异性,其能够计算出当期的影响,但是无法直接的将未来所产生的影响反映出来,因此就无法处理暂时性差异,但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却能够将暂时性差异直接的反映出来,所以能够实现对未来所产生影响。

2.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明确提出了对计税基础的定义

其一,所谓的资产计税基础,实际上是指在企业进行资产账面价值收回的过程当中,对于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并且对资产的计税基础与其之前所列出的金额相等。在这一过程中,一旦产生不需要缴纳未来经济效益的纳税这种情况,则将其账面值作为计税的基础。其二,所谓的负债计税基础,即将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扣除之后,所剩余的账面值,一般来讲,对负债进行清偿,是不会给应纳税所得额以及损益产生影响的,然而,在一些特殊的条件下,若负债金额当中全部,或者只有一部分用于税前扣除,则很容易产生会计同税收之间的差异性。

3.二者在差异分类上存在着不同之处

首先,在新会计准则中,其仅仅将暂时性差异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同时也将暂时性差异进一步进行划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其中,所谓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指的是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者是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会导致应纳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的出现。其次,在旧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中,其将差异分为两类:永久性与时间性差异。

4.二者在差异的定义上存在着区别

首先,新会计准则第一次对暂时性差异进行了明确的定义,暂时性差异从企业资产与负债方面分析,是一项资产或者负债的计税基础,以及在资产负债表中所体现出的账面价值之间所存在的差额,这种差异性会随着时间而逐渐清除。其次,时间性差异一定是暂时性差异,但是暂时性差异却不全是时间性差异。

5.在科目设置上的差异以及在主要账务处理上所存在的差异

首先,新会计准则在资产类科目中设置了“1881递延所得税资产”这一科目,在负债类科目中设置了“2901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在“6801所得税”这一科目下设置了“所得税——当期所得税费用”这一科目以及“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科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还需要设置“递延税款备查登记簿”。由于会计相关信息的处理工作是一项复杂且量大的一项工作,所以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必然会相应的增加成本。其次,在旧会计准下,其规定了如下相关内容:应付税款法下不用设置“递延税款”这一科目,这样的方式是会计信息处理工作变得简化,所以在会计信息处理工作上的成本低。

综上所述,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而新会计准则的应运而生不仅是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满足了我国与国际经济接轨这一发展的需求。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同时其也是结合我国实际国情、适应我国企业实际需求的一项创举。

四、总结

本文在探讨所得税下会计原则与目标的基础上,分别分析探讨了所得税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与差异,以及国内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所存在的差异,从而得出以下结论:当前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在目的、原则以及会计处理方法上:都逐渐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是在企业合并等问题上还是存在一定差别的;而国内新旧会计准则的对比分析则表明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在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与国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郝振平.会计的国际透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李勇.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所得税的影响以及与税法的协调[J].会计之友,2010,4(09).

[3]汪凌,杨滨.所得税会计准则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16(05):136-137.

[4]杨政华.浅谈所得税会计中计税基础的确定[J].会计师,2009,6(12):28-29.

作者简介:邵艳蕾(1993- ),女,河北承德人,会计专业

作者:邵艳蕾

所得税会计准则论文 篇3:

中印所得税会计准则比较

【摘要】本文针对所得税会计准则三方面主要内容(即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分类、对差异的会计处理规定和所得税在财务报表上列示),就中国和印度的所得税会计准则作比较,并得出相关研究的结论,旨在增进两国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相互了解,进一步促进两国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中印 所得税会计准则 比较

中印两国的经贸合作带来了双赢的局面,它所展现出的强劲势头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为了促进两国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相互了解其企业所得税会计准则相关状况是非常必要的。鉴于国情的区别,两国所得税会计准则规范的内容虽大体一致,但具体规定却不尽相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分类、对差异的会计处理和所得税在财务报表上的列示。

一、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差异分类的比较

1、印度的分类方法: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

印度的所得税会计准则采取基于收入费用观的分类方法。它将企业一定时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由于计算口径或计算时间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

《印度会计准则第22号——所得税会计》(Accounting Standards of India No.22,以下简称AS22)中定义,时间性差异是一定时期应税所得与税前会计利润之间的差异,它发生于某一时期,但在以后的一期或若干期内可以转回。永久性差异是一定时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差额,这种差额在本期发生,不在以后期间转回。

2、我国的分类方法: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

2006年2月,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会计》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提出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取代我国《暂行规定》中使用的时间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是指在资产负债表内一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新颁布的所得税会计准则中引入暂时性差异概念是十分必要的。我国是存在着“非时间性的暂时性差异”,例如企业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时,资产评估增值部分未折成股份,并按税法规定在评估资产计提折旧、使用或摊销时需要征税的,在按评估确认的资产价值调整资产账面价值时,应将按规定评估增值未来应交的所得税计入“递延税款”科目的贷方。这一类差异虽然数量不多,但因其所涉金额可能较大,不容忽视。另外,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按税法规定在计算应交所得税的同时,按照相同的数额确认所得税费用。这样处理对所得税费用的确认是不准确的。所得税费用应当以企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按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计算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这一概念的引入既解决了我国的现实问题,也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

3、印度和我国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差异分类方法的比较

(1)两者的确认标准不同。时间性差异分析方法只能分辨出时间性差异,对于其他暂时性差异,则会将其误认为永久性差异;暂时性差异分析法可以分辨出包括时间性差异和其他暂时性差异在内的所有暂时性差异。

(2)两者的着眼点不同。时间性差异着眼点是损益表,是从损益表项目收入和费用的会计确认标准与税法确认标准的差异出发来考虑的,所反映的是当期差异;而暂时性差异着眼点是资产负债表,是从资产负债表项目资产和负债的会计计量标准和税法计量标准的差异出发来考虑的,所反映的是累计差异。

(3)两者的范围不同。所有的时间性差异都是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除了包括时间性差异,还包括非时间性的暂时性差异。非时间性的暂时性差异是对资产或负债进行直接调整造成的,主要有:资产重估,但计税时不作对应调整;构成企业报告的营业的组成部分的国外营业的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按历史汇率折算;合并产生的商誉或负商誉;在子公司、分支机构和联营企业中的投资或在合营企业中的权益的账面金额与投资或权益的税基不同等等。对于非时间性的暂时性差异,印度会计准则采用与时间性差异一致的方法处理,但由于时间性差异的概念无法解释这种暂时性差异,造成其方法应用缺乏概念依据。我国采用的暂时性差异概念则将两类差异包含在内,为两类差异的会计处理采用同样的方法提供概念基础,保证方法的合理性。

二、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会计处理方法比较

1、印度的差异处理方法——损益表债务法

AS22规定采用损益表负债务法。这与其采用时间性差异不采用暂时性差异的认识有关。他们认为时间性差异比暂时性差异更易于理解和应用,时间性差异相对来说更容易从纳税计算中确定,而暂时性差异比较难于确定和计量。

印度采用损益表债务法的基本原理是所得税费用应当以企业当期确认的收入和费用与按税法规定应确认的收入和费用之间的差额计算时间性差异,据以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其特点是当预期税率或税基发生变动时,必须对已发生的递延税款按现行税率进行调整,并且要求按变动后的税率计算的金额调整递延税款余额。因此,递延所得税税款均表示未来应收和应付的所得税。这种方法以损益表为导向,注重时间性差异而非暂时性差异。所以,它提供的会计信息和揭示的差异范围狭小。此外,损益表债务法无法恰当地评价和预测企业报告日的财务状况及未来现金流量。

2、我国的差异会计处理方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2006年,我国新颁布的所得税会计准则明确规定只能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旨在真实体现资产(负债)未来可收回金额,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未来将为企业带来的实际的现金流。我国采用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更能反映企业将来与纳税有关的现金流量,对时间性差异的处理更科学合理,更符合财务会计原则的要求,实用性强。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企业的所得税费用应当以企业资产、负债的帐面价值与按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计算暂时性差异,据以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它确认所有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其目的在于使资产负债表的递延税款账户余额更富实际意义。当税率或税基变动时,必须按预期税率对“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余额进行调整。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企业的收益应根据“资产/负债观”来定义,因而所得税费用的计算也是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出发来加以倒推计算。

3、我国采用资产负债债务法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就我国的国情而言,采用资产负债表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更注重暂时性差异,它不仅包括了所有时间性差异,而且还包括所有不属于时间性差异的其他暂时性差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注重对暂时性差异的处理和披露,它能够提供更多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兼并、重组、资产评估核算业务日益增加,必将对所得税产生重大的影响,由此产生了许多不属于时间性差异的暂时性差异,而损益表负债法无法反映和处理这些方面的暂时性差异。为此,我国采纳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有助于从源头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能充分完整地反映企业所得税的核算和交纳过程。所有的企业统一规范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有利于各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对比。

当然,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些暂时性差异在旧差异转回时又产生新的差异,两者抵销的结果是使得差异的转回遥遥无期。因此,对于这些暂时性差异的纳税影响被确认为资产和负债的合理性,存在诸多疑虑。

三、所得税在财务报表上列示的对比

1、资产负债表

(1)分类。我国会计准则和印度所得税会计准则(AS22)都要求所得税资产和所得税负债与其他资产和负债分开列报;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与当期所得税资产和负债要分开;不要求将递延所得税项目划分为流动性和非流动性项目。

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作为非流动资产列报,而没有将其划分为流动性和非流行性项目。从理论上讲,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进行流动性和非流动性的划分是科学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给予了会计人员过多的主观判断空间。因为不少暂时性差异与特定的资产和负债无关,在确定其相应的递延所得税项目的流动性与否时,只能按其预计转回期间的长短加以分类;在下一年度转回的,列为流动项目,否则列为非流动项目。

(2)列示。一般而言,资产和负债列示的方式包括单独列示,抵销净额列示和联合列示。在通常的情况下,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一经确认,就应该独立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资产和负债是可以相互抵销。这样做,可以避免造成信息分散,以增强信息的明晰性,节约信息使用者的信息分析和利用成本。但是,不恰当的抵销也会对信息有用性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对所得税资产和负债进行抵销的条件需要严格明确。

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与印度类似。在满足企业拥有抵销已确认金额的法定行使权可抵销当期所得税;而当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与同一税务部门对同一纳税主体征收的所得税相关时,可以抵销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贴

2、利润表

在利润表上的列报方面,我国会计准则和印度会计准则要求所得税费用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

3、会计报表附注

印度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要求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一步说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重要组成内容。

我国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对其会计信息披露做出明确规定。要求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所得税费用(收益)的主要组成部分”、“所得税费用(收益)与会计利润关系的说明”、 “对每一类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亏损,在列报期间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金额,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依据”等五项内容。

所得税会计信息披露应该全面、透明地体现企业所得税事项之间逻辑关系和会计政策选择及其结果。我国应进一步加大所得税会计政策选择和变更的披露力度,进一步完善所得税会计的信息披露制度。尽管详细的信息披露会增加企业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但这些信息能为使用者提供更为有用的决策资料。

四、结束语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AS22和我国的所得税会计准则既有共性的一面,又都结合了各自税制和其他会计环境因素做出了不同的具体规定。这种不同使得两国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产生了一定的区别。例如,对于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划分及其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等等。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一个必然趋势,在这种形势下,两国相互学习与借鉴各自的所得税会计准则是必然选择。我们应当有积极的态度,在充分考虑我国会计环境、紧密结合我国实际的情况下,借鉴印度所得税会计准则,不断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以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S],2006

[2] Accounting Standard of India 22[S],issued 2001

作者:郑红霞 巫 霞

上一篇:水电站环境保护论文下一篇:服务型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