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中歧义分析论文

2022-04-18

[摘要]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识到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特点,总结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限制性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科学的整合策略,核心目的是在完善教学的同时,提高翻译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满足现代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需求。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公文中歧义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文中歧义分析论文 篇1:

公文格式中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项目不可取消

摘 要:郑彦离先生《格式中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项目应该取消》一文针对新规定中的公文格式项目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有无必要设置进行探讨,郑先生认为不需设“印发机关”项目,也不需标“印发日期”。笔者与郑彦离先生持不同观点,认为公文格式中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项目具有实际作用,不可取消。

关键词:公文格式;印发机关;印发日期;标注规则

郑彦离先生在《档案管理》2013年第1期发表《格式中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项目应该取消》一文(以下简称“郑文”),针对新规定中的公文格式项目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有无必要设置进行探讨,认为标注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项目没有实在意义,也没有实用价值,主张取消该项目。笔者认为公文格式中标注的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项目具有实际意义和作用,不可取消。本文针对郑文提出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1 关于“公文的送印机关”的含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明确界定“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是指“公文的送印机关和送印日期”;而作为《条例》的配套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国家标准《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以下简称“《格式》”)中却未提及“印发机关”是指“公文的送印机关”。由于“公文的送印机关”这一表述有歧义,因此,在这一环节《条例》与《格式》的衔接不够严密。

郑文针对这一环节提出,意指“送印机关”的“印发机关”指谁?并引用了《格式》起草成员徐成华等人的解释:“这里的印发机关是指公文的印制主管部门,一般应是各机关的办公厅(室)或文秘部门。有的发文机关没有专门的文秘部门,发文机关就是印发机关。”[1]但郑先生并不赞同徐成华等的解释,认为“送印”是“谁送印”,送印者通常是公文的起草、承办部门,而公文的起草、承办部门不限于文秘部门,因此发文上显示的“送印机关”也就不限于文秘部门,在“送印机关”不是文秘部门的几种特殊情况下,有些公文不便在正式发文上标示送印机关,有些公文不需标示送印机关,[2]因此,郑文认为公文格式中应该取消印发机关项目。

郑文对“送印机关”的理解不同于徐成华等人的解释,是因为“公文的送印机关”这一表述的确有歧义,既可理解为“公文的承印机关”(通常是公文的印制主管部门即发文机关的文秘部门),也可理解为“把公文文稿送交承印机关的机关”即公文的起草、承办机关(公文大都是发文机关的文秘部门起草、承办的,但少数公文是由发文机关的非文秘部门或临时小组、其他机关起草的)。但笔者并不赞同郑文基于《条例》中这一语法歧义而提出的“所有发文均不需在正本上标注‘印发机关’”[3]的观点。笔者认为,既然《条例》中的这一表述确实有歧义,那么,旨在“推进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4]的《条例》就应删除这一表述,将之改为“印发机关是指公文的印制主管部门,一般应是各机关的办公厅(室)或文秘部门。有的发文机关没有专门的文秘部门,发文机关就是印发机关”。由于这一表述的含义单一而明确,改用这一表述,《条例》与《格式》在这一环节的衔接就更加严密了。

2 标注印发机关项目有无实际作用

公文中标注“印发机关”项目有没有实际作用、有没有必要?下面我们针对郑文提出的两种情况作进一步讨论。

其一,认同“印发机关”是指公文的印制主管部门即文秘部门。郑文认为,这里“印发机关”中的“印发”强调的就是“印”制,而“公文印制是发文机关的内部具体工作事务……机关的总文印室设于文秘部门或称办公厅(室),一般发文印制由其承担,公文正本上显示此信息,对收文机关没有实用价值”[5]。在这里,郑文把“印发机关”等同于“机关的总文印室”了。但机关的总文印室承担的是公文的具体印制工作,而印发机关是指公文的印制主管部门即文秘部门,隶属于机关文秘部门的“机关的总文印室”不能代表文秘部门。因此,郑文基于“印发机关”等同于“机关的总文印室”而提出的公文格式中规定标注印发机关没有实用价值这一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笔者认为,公文中标注“印发机关”项目即公文的印制主管部门即文秘部门是必要的。因为《条例》明确规定了文秘部门在公文处理工作中的地位和职责:《条例》“总则”中明确规定“各级党政机关办公厅(室)主管本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并对下级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而且《条例》在“公文拟制”中明确规定“公文文稿签发前,应当由发文机关办公厅(室)进行审核”。《条例》第六章“公文办理”中规定的发文办理主要程序中的主要工作,比如,已经发文机关负责人签批的公文,印发前应当对公文的审批手续、内容、文种、格式等进行复核;公文印制完毕,应当对公文的文字、格式和印刷质量进行检查,等等,这些工作通常都是由公文的印制主管部门即文秘部门承担的。显然,文秘部门在公文处理工作中承担着十分繁重的任务和职责。党政机关在对外发布的公文正本上标注“印发机关”即公文的印制主管部门即文秘部门,既是对文秘部门辛勤工作的记载,也是文秘部门对公文印制承担责任的标记,不仅便于收文机关对收文有疑问时联系沟通,而且便于上级机关办公厅(室)“对下级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

其二,认同“印发机关”是指“送印机关”即公文的起草、承办机关。正如笔者在前文所说,要消除“公文的送印机关”这一表述的歧义,最好是《条例》对这一歧义表述予以修改。但现行《条例》中这一表述是客观存在的,且郑文主要是基于《条例》中的这一歧义表述、在认同“印发机关”是指“送印机关”的前提下,针对新规定中的公文格式项目印发机关有无必要设置分三种情况进行探讨,认为在这三种情况下标注印发机关项目基本上没有实在意义,也没有实用价值。不过,笔者认为,在郑文提出的三种情况下,公文格式项目印发机关的设置都具有实际意义和作用,是必要的。

(1)因为单位的发文大都是由文秘部门起草、承办的,文秘部门既是主管发文印制又是承担发文起草的部门,郑文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在向外发出的公文正本上显示文秘部门的名字,本意是显示承办部门,使收文机关对收文如有疑问可循此联系,而有的人则误认为是显示发文由哪个部门承印”[6],并因此导致收文机关对收文如有疑问时不知如何联系承办部门。

显然,郑文的这一疑虑是没必要的。一方面,机关在制发公文时,文秘部门既承担发文起草又主管发文印制的情况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对这一情况,各级机关的文秘部门的人员是了如指掌的。因此,发文机关在向外发出的公文正本上显示承办部门的名字即文秘部门,便于收文机关对发文有疑问时与该文秘部门联系沟通,具有实在意义、实用价值。另一方面,郑文所说“有的人则误认为是显示发文由哪个部门承印”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因为,在这个环节,郑文是在认同“印发机关”是指“送印机关”的前提下展开讨论的,在这一前提下,各级机关的文秘人员都清楚,公文正本上显示文秘部门的名字本意就是显示承办部门。

(2)郑文认为,在认同“印发机关”是指“送印机关”的前提下,发文上显示的“送印机关”不限于文秘部门,如由人事处起草、承办的关于单位人事方面的发文,正式发出的文件上就显示“印发机关”是人事处。这种情况下,“发文上显示‘印发机关’是有用的,因为谁也不能保证任何发文的内容任何收文机关都不会有疑问。发文上标示‘印发机关’,就为对发文有疑问的收文者提供了询问沟通途径,可减少解疑曲折,也便于保证解疑的质量”[7]。

对这一观点,笔者强调两点,其一,郑先生认为,发文机关的非文秘部门为本机关起草公文文稿时在发文上将“印发机关”标示为该非文秘部门,是有用的;既然郑文已指出“印发机关”在一定情况下的适用性,因此就不必执意取消这一要素。其二,笔者认为,单位的人事处起草的关于单位人事方面的公文文稿,是因为人事处对人事工作更专业而代替本单位的文秘部门起草单位关于人事方面的公文文稿,本质上属于“代拟文稿”,因此,正式发文上标示的“印发机关”应该是文秘部门而不是人事处(具体理由见下文对“代拟稿文件”的分析讨论)。

(3)郑文提出,“有些发文是明显标示‘印发机关’无用或不便于标示的”[8]。并列举了几种特殊情况,并提出:这几种情况在公文格式上怎么处理?其实,这几种特殊情况,按照现行《条例》《格式》的规定,在发文上标注“印发机关”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在公文格式的规范化处理上不存在不合规范的情形。

郑文说的“‘请示’,按规定‘附注’处应注明联系人姓名和电话号码”,是《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的规定:“上行文应当注明签发人、会签人姓名。其中,‘请示’应当在附注处注明联系人的姓名和电话。”[9]但现行《条例》中规定“签发人。上行文应当标注签发人姓名”[10]。并未规定“‘请示’应当在附注处注明联系人的姓名和电话”,现行《格式》中也无此项规定。因此,郑文说的这种情况不存在。

转发性文件,都是用转发通知发布的,转发通知中标注的“印发机关”即转发机关文秘部门,在制发转发通知前对需转发文件的精神必然已透彻理解,而且在转发通知中转发机关经常要针对如何贯彻落实转发文件精神提出具体的指示意见(这类指示意见通常都是转发机关文秘部门起草的),因此,转发通知中标注的“印发机关”即转发机关文秘部门可以在收文机关对发文有疑问而进行咨询时给予解释并保证解疑的质量。

郑文说的“代拟稿文件”和“临时小组起草的文件”两种情况,其实和前文提及的单位的人事处起草的关于单位人事方面的公文文稿一样,在本质上属于同一种情形即“代拟文稿”。按照《条例》规定“公文文稿签发前,应当由发文机关办公厅(室)进行审核”;“已经发文机关负责人签批的公文”,发文机关文秘部门在“印发前应当对公文的审批手续、内容、文种、格式等进行复核”。显然,“代拟文稿”需经发文机关文秘部门至少进行两次认真的审读、复核之后才能送交承印部门正式打印。在这一过程中,文秘部门对“代拟文稿”的精神已经透彻理解;而且,从起草、承办的层面来说,代拟文稿的起草单位或临时小组通常是因其对某一问题(工作)更专业而代替发文机关的文秘部门起草某一文件,因此发文机关的文秘部门必然要对“代拟文稿”内容的合法性、语言的规范性、语义的明晰性和准确性承担责任。正如代人写信落款时不宜书写代笔者姓名而只能书写被代笔者姓名一样,在“代拟文稿”的情形下,正式发文上也不能把代拟文稿的起草单位或临时小组作为“印发机关”标示,只能将“印发机关”标注为发文机关的文秘部门;这样标注,在格式方面是规范的,且便于收文机关对发文有疑问时向该文秘部门咨询。

关于联合承办文件,《条例》规定“联合行文时,使用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与这一规定对应,将其“印发机关”标注为主办机关的承办部门是合乎公文格式规范的。同理,单位的多个部门联合起草单位一个文件,“印发机关”只标注牵头起草部门即可。而且公文主办机关的承办部门或发文机关的牵头起草部门完全可以在收文机关对发文有疑问而进行咨询时给予权威性的解释。

3 标注印发日期项目有无必要

公文中标注“印发日期”项目有无实际作用和必要?《格式》起草成员徐成华等人说得很清楚:“一般来说,公文在负责人签发之后,也就是成文日期之后,往往需要经过打字、校对、复核等环节,因此成文日期与印发日期通常存在时间差。通过标注印发日期,既可以使发文机关掌握制发公文的效率,也可以使收文机关掌握公文的传递时间,有利于公文的办理和工作效率的提高。”[11]

但郑文认为,徐成华等人说的是十几年前的道理,那时计算机还未普及应用,现在计算机已普及应用,从而使在公文正本上标注“印发日期”毫无必要。然而,在笔者看来,郑文中所说的当今“计算机已普及应用”这个现实因素并不能成为取消标注“印发日期”项目的充分理由。

如郑文所说,目前“单位的大部分正式发文在领导签发当日即在文印室付印” [12],这句话本身就说明还有“小部分正式发文”在领导签发当日不能在文印室付印,可见,当今印发公文在客观上必然还存在“时间差”。因此,在公文正本上标注“印发日期”是必要的。另外,郑文认为,计算机未普及应用时“发文领导签发日期(即文尾署的成文日期)和文稿实际付印日期可能会错些时间”[13],这种情况下徐成华等人的话很有道理。郑文又提出,在计算机已普及应用的当今,“即使某个发文领导签发在某日下午下班前或某周周五下班前,其文印室付印该文稿也不过错一日、两日而已,没有多大的时间差,形不成在公文正本上标注‘印发日期’的必要”[14]。笔者认为郑文所说的当年的“可能会错些时间”与当今的“错一日、两日”没有本质区别,因此,徐成华等人的话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很有道理,也就是说新公文格式中规定标注“印发日期”项目具有实际作用,是必要的。

4 结论

如前文所论,公文格式中规定标注“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项目具有实际意义和作用,是必要的。

假使按照郑文的意见取消“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项目,那么,对于无需标示“抄送机关”的公文来说,构成“版记”的三个要素中就缺失了“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两个要素,第三个要素“版记中的分隔线”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样,《格式》“将版心内的公文格式各要素划分为版头、主体、版记三部分”[15]中就残缺了“版记”部分,有悖于党政机关公文格式要规范、统一的原则。

参考文献:

[1][11]徐成华等.GB/T9704—2012《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50~57.

[2][3][5][6][7][8][12][13][14]郑彦离.格式中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项目应该取消[J].档案管理,2013(1)84~85.

[4][10]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Z].2012-4-16.

[9]国务院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Z].2000-8-24.

[15]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党政机关公文格式[Z]2012-6-29.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 来稿日期:2014-06-18)

作者:赵建伟

公文中歧义分析论文 篇2:

“互联网+”时代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建构

[摘 要]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识到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特点,总结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限制性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科学的整合策略,核心目的是在完善教学的同时,提高翻译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满足现代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需求。

[关键词]互联网+;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方法分析

伴随社会文化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为社会构建了全新的发展形式,通过对“互联网+”时代背景的分析,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及时性,而且也为各个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在现阶段的翻译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限制性问题,翻译课程受到课时有限、教学内容滞后、评价方法单一的影响,会严重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也会为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带来限制,使商务英语翻译在整个翻译中面临一定的挑战。因此,在现阶段的商务英语教学中,应该把“互联网+”的网络分析运用在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并充分展现翻译课程的价值,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为现代教育以及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一、“互联网+”的价值及商务英语特点分析

(一)“互联网+”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价值

在“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将网络运用在英语教学中,可以有效改变传统的教学限制。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學、PPT代替板书教学等方法的创新,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这种背景下针对自身的学习状况,进行商务英语的学习。这可以提升教学质量,提升人才素养,满足现代商务英语翻译的基本需求,提高课程教学的最终价值。

(二)商务英语的特点

通过对商务英语教学状况的分析发现,其基本的翻译特点为accuracy(准确)、brevity(简洁)、clarity(明晰)以及flexibility(灵活)。作为专业化的英语教学理论,是专门用于英语服务的主要途径。在商务英语活动创设中,教师应该通过对经济、管理、法律、媒体等商务环境的专门化分析,进行翻译课程的讲解,并充分满足商务英语教学的价值需求,体现商务英语的特点。而且,在现阶段商务英语教学的背景下,教师通过对于语言培训模式、商务英语专业等类型的分析,可以实现课程性、商业性培训方法的创设,满足商务英语教学的专业需求,提升教育的最终价值,充分展现现代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促进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稳定发展。

二、商务英语翻译技巧

(一)翻译要求的专业性

在分析商务英语内容的过程中,主要包括商务理论、商务实践以及专业术语等,要求在整个翻译中具备一定的专业性。通过对商务英语的研究发现,商务英语词汇通常为缩略四会以及与商务含义相关联的普通词汇,例如,商务英语中的forex(外汇)、average(海损),对于翻译人员而言,若缺少专业的翻译技巧,也就无法准确翻译这些内容,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造成制约。

(二)翻译用词的规范性

通过对商务英语用词规范性的分析发现,商务英语文体相对正式,在一些公文、法律以及句子结构等翻译中,存在着一定的复杂问题。因此,我们在翻译中需要使用规范的词语,并通过对翻译方法的确定,进行翻译内容的总结,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专业性,实现对翻译课程教学的整合创新。

(三)翻译的增减法

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员在一些特定的状况下会通过上下文的联系,增加动词、形容词以及名词等。怎样在翻译中增添准确的内容,需要翻译人员长期积累。例如,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减词译法,保证翻译内容的言简意赅,并通过改变语序,进行翻译方法的确定,避免翻译中累赘因素的出现,提高翻译的能力,杜绝歧义现象的发生。

(四)正译及反译

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存在着正译及反译原则,翻译中需要使用汉语按照与英语语序相反的方法进行翻译。例如,对于一些肯定形式的词语,在英语语句中会表达否定含义,所使用的词语包含名词、动词以及形容词等,如商务英语名词中的neglect、avoidance等,具有一定的否定意义。当翻译“Shortness of time has required the omission of some states.”的过程中,由于“Shortness ”是名词中相对含蓄的否定词语,因此,应该将其翻译成“由于时间不够,媒体只访问某些国家。”

三、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时有限

通过对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状况分析发现,这是为高年级学生所开设的课程,在该课程的学习中,可以强化学生的技能,满足专业课程教学的最终需求。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可以针对基本的知识技巧、商务活动以及商务文本等进行翻译的讲解,提高学生的专业性。但是,在现阶段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构建的过程中,存在课时少的现象,这种问题的出现严重限制了教学的有效性。一般情况下,商务英语翻译课堂讲授只进行1~2个学期,这一阶段中,学生不仅需要进行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也需要学习翻译技巧,进行翻译训练,这种多任务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教学效果,降低了学生学习翻译技巧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滞后

在现阶段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其教学模式存在着内容滞后的问题,导致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效率无法得到提升。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商务英语翻译教材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由翻译理论以及翻译实践两个部分组成;一种是商务英语语言特点以及翻译规范标准等;一种是通过对商务环境的分析,分为不同单元,所涉及的内容有经济、贸易、管理以及旅游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发现教材内容相对多样化,但是,存在滞后性的特点,导致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现代化的教学需求,从而对教学方法的完善造成限制。

(三)评价方法单一

在现代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中,其课程评价方式相对单一,主要的翻译方式以期末考试为主,这种评价存在局限性,导致学生的翻译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在极少数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考核方式会加入项目考核,例如,对名片、产品、商标广告以及商务报纸内容的翻译。这些项目的考核虽然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在项目考核中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一般性的翻译作业预计测试结果无法得到有效考核,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而且,现阶段考核评价方法相对单一,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认识到评价单一性的问题,通过動态化、多样化评价方式的构建,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价值。

四、“互联网+”时代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建构

(一)创设网络协作小组,提高翻译课程的价值

对于商务英语教学方法而言,在翻译教学创新中,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翻译课程教学的创新,以便提高教学的专业性,为现代商务英语教学的构建奠定基础。伴随“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构建,在商务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以及人机合作作为重点,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翻译环境。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2~3人为一组的标准分成若干小组,让其共同完成相关的翻译任务,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电子词典、网络以及翻译软件进行翻译,然后得到最佳的翻译结果。例如,在分析商务英语被动语态问题的过程中,由于被动语态的范围相对广泛,而且在不需要说出主动者、无从说出主动者等情况下,都可以使用被动语态,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将其翻译成主动句,但是在一些状况下,需要保留。如,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认识到“被”“给”“遭”“为……所……”等句式的特殊性,对于“Competition in business is regarded to be a means to earn money.”这类句式而言,在翻译中需要保留被动语态,才可以更全面地表达出句子的本意,因此,需要翻译成“商业竞争被认为是一种挣钱的手段。”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翻译,可以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及时发现特殊句型,从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二)构建网络翻译平台,强化学生的英语翻译技能

在现阶段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并通过对这个发展方向的分析,为学生构建网络翻译平台,以便强化翻译的技术性,使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得到提升。对于商务英语教师而言,在教学中同样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翻译课程的创新,充分提高翻译课堂的价值。在商务英语课堂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网络化的交流平台,并通过BBA、QQ、微信等平台的构建,为学生营造多元化的网络交流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英语问题的交流。通过在线翻译、交流以及翻译方法的阐述,激发学生的翻译兴趣,并使学生根据商务英语的特点,进行翻译技巧的总结,满足现代商务英语的翻译需求。而且,在网络翻译平台中,学生可以针对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由于商务英语中的被动语态使用相对广泛,因此,翻译人员需要通过语言的逻辑顺序增添句子的主语,并通过对语态的调整,进行汉语语言的表达。例如,在“After six years of married childlessness,the father was suddenly presented by his wife with a pair of twins.”的翻译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翻译平台,进行讨论小组的构建,分析中,需要认识到增添主语的必要性,因此,会将该句话翻译成“ (他们) 结婚六年没有孩子,然而妻子却出人意料地给丈夫生了一对双胞胎。”通过主语的添加可以使句子翻译更为完整。利用这种网络翻译平台的创设,学生可以针对自己面临的问题,进行讨论活动的构建,激发参与兴趣,并不断提高英语翻译技能。又如,在翻译某合同标题“LANDFILL LEACHATE WATER TREATMENT”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会逐步掌握每个单词的意思,通过互联网查找单词的具体含义。标题中的“LANDFILL”被译为“垃圾垫土、摊卖洼地垃圾”,但是,将这个语义套用在翻译中,不能解决文本特殊语境的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按照网络语境进行翻译案例的查找,并通过对翻译信息的具体分析,将合同标题翻译成“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通过互联性、客观性的翻译解读,可以更为科学、全面地反映出翻译的内容,并得到翻译结论,提高翻译的准确性,使学生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充分满足互联网背景下翻译的技术性需求。

(三)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创设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通过对现阶段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状况的分析,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专业性。在评价中,需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分析,例如,在一些翻译活动中,当出现小组成员翻译意见不一致的现象时,学生会积极讨论,教师针对这种状况,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翻译,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充分满足网络协作翻译小组构建的基本需求,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高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认识。同时,在“互联网+”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当学生掌握了所学内容时,通过翻译可以提高自信心并强化能力。学生通过对网络评价的分析,能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进行翻译能力的提升,满足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需求。因此,对于商务英语翻译教师而言,在课程评价中,通过网络平台的创设,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评价探究环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针对自身的差异性,进行翻译小组的构建,提高翻译课堂的价值,为现代商务英语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商务英语翻译课堂构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对翻译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互联网+”的时代环境,为学生构建多元化的翻译平台,使学生在运用这些翻译平台时,激发出自身的翻译兴趣,并积极投入翻译探究活动之中,掌握翻译技巧,使翻译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充分满足商务英语翻译课堂教学的价值需求。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妍.国际贸易专业商务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136-138.

[2] 廖素清,彭飞燕.“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31):32-33.

[3] 朱英.“互联网+教育”形态下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市场,2016(28):216-217.

[4] 谢媛媛,江峰,周蕗.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特点研究[J].上海翻译,2016(1):55-59+94.

[5] 张微. “互联网+”时代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探索[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2017(11).

[6] 高鹏. 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研究[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17):122-123.

[7] 邱敏. “互联网+”时代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创新[J]. 教育与职业, 2016(15).

[责任编辑 黄 晓]

作者:邢慧慧

公文中歧义分析论文 篇3:

公文写作的逻辑性

[摘 要] 公文写作不仅需要运用理性的思维,还需要运用抽象性的语言进行文字的说明,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结构构成,都应当遵从思维及语言逻辑上的规律。然而在公文写作中,却始终存在判断不准、推理不严等各种逻辑性的错误。本文主要分析公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逻辑性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公文写作逻辑性问题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 公文写作 逻辑性

公文写作运用理性思维,以抽象说理为主,语言表达与结构组织要符合思维与语言上的逻辑规律,保证所用语句的准确性,表述上应当具备严谨性。由于公文写作过程中普遍存在各种不符合逻辑规律以及逻辑思维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公文的权威性以及宣教的功能[1-2]。

一、公文写作中逻輯性错误的具体表现

(一)概念不清

公文写作中的概念不清即为概念和事实表述不符,公文概念内涵和外延之间存在不对称性,概念较为混淆等。首先是概念表述和事实表述不符。大部分的公文写作所运用的语言当中,概念表述其实并没有错误,然而概念和实际生活以及生产当中的事实与数据信息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进而导致概念和事实之间存在不相符的问题出现,这直接影响到了公文内容的准确性与真实性,而准确性与真实性是公文的“立身之本”,因此公文写作所用的语言不应当存在歧义以及含混不清,必须要精准地表述。公文倘若存在和事实不符的问题,就会让公文给人一种写作者态度不端正、有意隐瞒事实的嫌疑。

其次,倘若公文写作当中不遵从语言表述的规范性,就会让文字表述存在概念不严谨以及可信度较低的问题。公文写作有时概念混淆、概念内涵和外延之间存在不对等的现象。有时会出现模糊概念,将各个层级与相应范围的相关概念全部混淆,导致概念内涵和外延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另外公文写作还存在概念区分不明以及标准较为混杂的问题,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划分,使得概念不断地混用,出现了概念混杂以及语义不明的问题,这都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干扰。

(二)判断不当

公文语言需要逻辑严谨且以理服人。判断社会时事、事物状态以及发展态势时,应符合实际,做出精准的判断,符合事物发展的实际。然而公文写作当中普遍存在判断不当等问题。不仅存在判断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逻辑性错误,还存在判断与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不符的问题,导致大部分都是主观臆断以及无效的判断。大多数的公文当中,只判断了事物发展的背景与环境,对于判断和表意并未言明。判断是说理的重要铺垫,而铺垫应当有一定的过渡,这样才可以形成完整的逻辑形式。

(三)推理不严密

公文写作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推理,而推理的过程必须要严谨,要符合规律以及事实。公文写作过程中普遍存在推理不严谨的问题。毛泽东曾指出“使用概念与判断进行推理的时候又缺乏逻辑性,即某一为真的思想无法推出另一为真的思想”。推理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原因,不可一味地主观臆断,同时不可想当然,应当遵从客观事实依据,科学合理地进行事情发展变化的推理。

二、公文写作思路的逻辑性

公文写作的思路应当坚持“类、因、果、法”的四字原则,这四字原则可以进一步划分成四个相应的逻辑模块,在各个逻辑模块当中解决掉相应的实际问题,也就是对于“问题”“现状”“原因”“措施”的逻辑性表述。公文整体结构上应当将上述四个元素纳入其中且完整地表述。不同的公文,对于内容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同样在结构上也有一定的侧重。一般情况而言,公文写作的逻辑性结构即“因—果”关系结构,也就是说公文的实际内容应当是按照“因—果”的逻辑性顺序表述的,先是原因的叙述后是结果的表述,这样的逻辑结构普遍用在工作总结、工作报告等公文当中。

公文写作的思路,还有一种“因—法”或者叫“类—法”的逻辑关系结构,这样的逻辑性结构主要用于政府部门的通知、公告、重要的决定以及意见等公文当中。一般情况下,“因—法”逻辑性公文写作思路主要分成两个部分,其一主要表述“因”,也就是事情发生的原因或者是状况。其二主要表述“法”,也就是现存问题的解决措施以及处理办法。公文写作中还有一种“类—因—法”的逻辑性结构,这样的公文结构当中首先表述“类”,也就是“问题”现状以及实际情况。其次表述“因”,也就是“问题的主要原因”。再者是“法”,表述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

三、遵循逻辑思维的规律,实现公文语言的规范化

公文写作出现逻辑上的错误,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为语言组织方面没有充分地尊重公文写作对于逻辑的要求,其二是分析问题的时候没有充分地尊重客观事实以及规律。公文写作应当充分地尊重逻辑上的规律,增强逻辑思维,提升公文写作整体可信度以及权威性。倘若公文写作无法严格地体现逻辑上的要求,便会对公文效用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公文写作过程中语言组织方面存在逻辑性的错误,主要原因在于作者自身不具备基础性逻辑学专业知识,对于语言上逻辑性的要求没有充分地尊重。公文的内容,大部分都是事实的描述、措施的设计以及意见与要求的提出,作者在组织语言的时候,普遍都会存在概念的任意使用以及主观判断出现错误等问题,表述概念的时候,经常将各个层级与范围当中的概念错用、混用以及借用,使得概念的实际意义和实际意义的具体表述产生偏差。

例如:某市卫生扶贫方案写道:“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水平。以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和慢性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为重点,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先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和慢性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是根据不同标准划分出来的概念,以年龄为标准和以身体健康状况为标准划分出来的两个标准的概念混用在一起,导致概念混杂,语义不明。

还有一部分公文存在逻辑关联上的错误问题,语言表达的内在逻辑在形式上无法构成逻辑上完整的关系,因此在理解公文的表述内容时就会存在多义以及歧义的问题。比如在《 某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某市福利彩票繁华大道中福在线销售厅装修项目立项的复函》当中的“为进一步发展我市福利彩票事业,尽快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意繁华大道中福在线销售厅装修项目立项,开展前期工作”这段文字中,“进一步”和“尽快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两者便是自相矛盾的,违背了逻辑思维当中的同一律。“进一步发展”表明前期发展的成果良好,那么之后的“尽快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则表示前期没有效益或是效益较低,前后自相矛盾。在公文表述当中将各种关联项全部混杂在一起,逻辑关系便显得非常混乱。

由上可知,公文当中的相关逻辑知识,属于公文写作人员所必备的基础性知识以及技能,公文写作人员具备的逻辑知识,能够让公文产生清晰的条理、科学合理的次序,从而形成完整的逻辑性结构,进而充分发挥逻辑性的重要效用。所以,企事业单位应当不断地增强公文写作人员的意识,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公文写作者遵从基本的思维规律,且能够将这些基本的思维规律贯彻到公文写作的整个过程中,这样才可以让公文的整体表达变得更为准确。公文写作者应当充分地尊重事实情况,尊重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不断提升写作水平,从而促进公文合理性以及权威性的不断增强。同时,公文写作者不仅要尊重公文写作自身的规律和要求,还应当系统化地开展调研工作,在此基础上完成相关公文的撰写,以此来保证公文当中出现的数据以及语言表述能够始终保持一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文写作的逻辑性能够确保公文的真实性以及权威性,尽管公文与议论文相比逻辑推理的要求较低,然而公文在结构上确定明确的逻辑关系,就能让公文整体的逻辑结构更加条理清晰次序得当[3]。

参考文献:

[1]石心.浅析公文写作中的逻辑错误(五)[J].四川档案, 1994(1):34.

[2]赵小兵.浅谈公文写作中的类比思维[J].写作,2003(7):36- 37.[3]房立洲.草蛇灰线 伏脉千里——浅谈公文写作的修改方法(改结构、逻辑)[J].领导之友,2017(4):52- 54.

作者:鲍红

上一篇:内外妇儿科护理论文下一篇:科学发展观落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