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妇儿科护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在高职教育中,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对课程进行整合。本文以护理专业临床课程为例,通过阐述师资队伍、教材、教学安排,以及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岗位存在矛盾等,同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培养真正的高级护理人才提供参考依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内外妇儿科护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内外妇儿科护理论文 篇1:

学科整合顺势而为

分出去容易,合进来难。学科整合需要统一思想,确定以患者需求为目标的价值观,还要找准适宜的整合时机。

十余年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下称“一八一医院”),肾内科、肾移植均有各自的科室,但这样的分科方式并没有给患者或医院带来益处。肾脏疾病的病程长,每一阶段的治疗手段也需内外科室根据具体病情随时调整。科室间各自为政的态势,导致患者在治疗期间,因内外科医生间缺乏沟通,而无法获得最为合理的治疗。甚至两个科室都发展了各自的透析中心,形成不良竞争。

每个科室都有其专业的局限性,科室越分越细,且各科“只扫自家门前雪”,只能令患者往返奔波于多个科室。为此,一八一医院院长向月应果断进行学科整合,从肾脏中心起步,摸索出最适合医院发展的整合之路。

抓准时机

2002年,一八一医院通过对肾内科、肾移植科、血液净化中心、肾脏病专科门诊和肾脏病专科实验室进行评估,分析各自在人才、技术、设备、市场地位等方面的优势与劣势,并对整合后的发展前景进行论证和预测,经综合判断后决定将上述科室整合为肾脏中心。

据一八一医院肾脏中心主任眭维国介绍,从肾脏病患者角度来讲,学科整合的一体化模式无疑更适于其治疗。例如尿毒症患者患病初始,需要在肾内科接受治疗,后期需要血透治疗,在肾衰竭以后需要做肾移植手术,移植后的肾脏可正常运作十年,之后又回到肾内科接受治疗,内外科的治疗在此过程中不断交替相织。如此一套较为规范和系统化的治疗途径,需要多学科密切联系和衔接。因此从技术层面来讲,肾脏中心的整合实为水到渠成。

然而,学科整合并非一蹴而就。“在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经过认识、动员、再认识、再动员的过程,甚至还会有不同的意见。科室合并后,会对其固有的工作模式乃至利益分配产生一定的影响。此时,领导层面的协调就显得很重要。”向月应分析,“分出去容易,合进来难。这就需要统一思想,确定以患者需求为目标的价值观,还要找准适宜的时机。”

对于一八一医院来说,2002年,肾内科和肾外科老主任的退休,为科室整合创造了机会。眭维国时任肾外科副主任,据他回忆,当时医院将整合的先进理念介绍给肾内科和肾外科的副主任,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两位副主任均对肾脏学科的整合表示赞同。趁此天时地利人和之际,医院将肾内科、肾移植科和血液净化中心整合为肾脏中心,以充分利用有限的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实际上,学科整合成功与否,还有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即绩效分配机制是否适于科室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肾脏病的疾病特征,其内外科治疗之间并没有清晰的分界,因此,肾脏中心的整合内容也涵盖了其科室的绩效分配,不管是移植手术或是血透治疗,效益都归科室统一管理,这也是决定肾脏中心稳定性的基础。

“国家对于器官捐献管制较为严格,在供体较少的时期,有些医院移植外科的效益一路下滑,甚至产生了医生流失的现象。而这种情况在我们医院则不会发生,因为虽然移植患者有所减少,但是透析患者却相应增加,因此对于科室的发展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眭维国说。

在这种模式下,肾内科和肾移植科的医生,共享同一诊室,共同对患者进行治疗,共同权衡患者的血透、移植时机;如果移植患者的身体状况不允许进行手术,则会迅速将患者转为肾内科治疗。

2006年2月,肾脏中心又进一步与中心实验室相结合,为全程全方位的患者服务创造必要条件。由此,一八一医院的肾脏中心由广州军区肾脏病研究所升级为全军肾移植与透析治疗中心,学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见表)。一科两制

肾脏中心的建立,实现了学科发展与医院效益双赢,无疑是一八一医院学科整合成功经验的典范。然而,向月应并未将此模式全盘复制到医院其他学科的整合之中。

一八一医院心脏中心主任韦旭波介绍,心脏中心成为继肾脏中心之后的第二块“试验田”。从心内科与心外科的门诊整合开始,逐渐延伸至病房、手术室,如今还与移植中心相整合。而此整合与肾脏中心的整合有所不同,从形成背景、整合路径和方式上来讲,自有其独到之处。

正如向月应所言,整合是要讲究条件和时机的。一八一医院的心内科在技术和规模上,一直占有优势,本着共同发展的主旨,2004年,心内科与心外科合并为心脏中心。时任心内科主任的韦旭波,从年龄和资历上均足以把握全局,因此担任了整合之后心脏中心的主任。但是,在整合后不久的磨合过程中,一些弊端即初露端倪。

与肾脏病患者病程长、治疗手段需随病程随时调整不同,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其治疗方向可清晰分为两个方向:冠心病、心梗等疾病,多采取内科治疗;心脏发育异常、结构畸形等疾病,则以外科治疗为主,内外科治疗所涉及的交叉点有限。

由此,在内外全整合模式下,人员、绩效均统一分配,原先在发展处于优势的心内科,其所创造出的效益,由内外科室共同平均分配,长以此往,出现了“大锅饭”的现象。针对此问题,在听取了韦旭波的意见和分析后,向月应同意心脏中心实施新的运行方案——人员、经济相对独立管理。由中心主任站在中心发展方向的大局进行管理,中心每天依旧统一开会、统一交班,共用一个护理单元,但是具体的细节则由内外科室分管,进行独立核算,即所谓的大权独揽、小权分散。

“如此运作,内外科室的主观能动性均有效调动起来,各科室均各自通过努力,提高技术、改善服务,以增加效益。实践证明,此模式的运行,既可令患者享受到最合理、最恰当的治疗;也更有利于心血管学科的发展。”韦旭波总结道。

此类“一科两制”的整合模式,对于那些关联紧密的科室来说,不啻为一类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为以往的弱势学科带来发展的新契机。

一八一医院的妇儿科,以前在桂林市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科室,20张床位,设备落后,全科年门诊量仅为1.2万人次,全年毛收入不足180万元,学科发展、科学研究更无从谈起。在此背景下,2003年10月,医院启动了妇幼中心的整合。

由于功能的扩展,学科整合后需要设施更为齐全、布局更加合理的硬件环境,妇幼中心整合了妇科、产科、儿科、新生儿科以及生殖医学部,以往的科室建设已然无法满足其发展。因此,向月应果断将医院原疗养康复部的整栋楼,作为妇幼中心的医疗用房,开设了妇幼急诊、门诊、药房、检验室、B超室等。

学科整合后,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更为突出。因此,在培养人才队伍的同时,一八一医院主动邀请专业技术突出的专家,通过特招、调入、聘用等形式招贤纳士。现任妇幼中心主任于江,即是在此之际特招入伍。而经整合之后的妇幼中心,为人才发展搭建了平台,形成了筑巢引凤的局面。如今,妇幼中心已招纳高级职称以上的专业人员20多名,从而突破了最初科室人才匮乏的瓶颈。

“妇幼中心是一个团队。”一八一医院妇幼中心主任于江介绍道,“其中,主任、副主任、护理总监为总管理团队,下面分为妇1科、妇2科、产科、儿科、新生儿科、生殖、门诊、急诊,各个二级科室也有管理的分支,每一条分支各自管理,但相互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这种模式下,更有利于各二级科室间相互协调、共同学习。”多元整合

学科整合在一八一医院应用愈加广泛,模式也愈加成熟。向月应敏锐地意识到,学科整合的内涵,除了将医院内部专业相近的两个或多个学科进行合理调整、有机融合之外,还可根据患者疾病的需要对传统的学科设置进行“大洗牌”。

以肿瘤的治疗为例,对于一八一医院这样的综合医院来说,按以往的模式,肺癌患者可能会被收治在呼吸内科或是心胸外科接受治疗,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必然受所在科室的技术局限性影响。患者为得到全面的诊疗,不得不四处奔波,有时甚至是盲目投医。

2007年,肿瘤中心进行整合后,一改以往肿瘤科仅有病房和放疗两个部门,科室规模小、诊疗手段单一的局面,在原有部门的基础上,整合了介入室、肿瘤生物治疗室等部门,并成立了肿瘤诊治专业委员会。在分管副院长的负责下,整合各个科室的专家,在肿瘤中心实行首席专家主导下的会诊制度与分级负责制。

“肿瘤患者在我们医院都必须实行会诊制。遇到疑似患者,由肿瘤中心的主管医生负责收集病例,由放疗、化疗、介入、生物免疫,乃至外科、病理等各科室专家讨论,进行多学科会诊,由肿瘤中心的科主任汇总方案,最终由首席专家确定诊疗方案。”一八一医院肿瘤中心主任谢岳云解释。确定方案后,由病区的区长执行,指导下级责任医生进行治疗。如果在执行过程中,病情发生变化,需及时反馈给科室的专家组,及时调整方案。

肿瘤疾病可涉及到患者身体多个器官,因此,肿瘤中心的建立,可结合多个相关科室,合力为患者提供适宜的治疗,极大地丰富了提供给肿瘤患者的诊疗手段,同时也使肿瘤中心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现如今,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人类疾病谱也发生了重大改变,针对糖尿病、高血压等发病率高、危害性大,但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就可有效防治的疾病,向月应又进一步深化了整合的内涵:“学科的整合,将来还会有一个发展方向,就是为上述这些疾病,专门成立一个治疗小组,建立一个学科,将相关各方面的专家、实验室人员、健康教育人员等整合起来,为专病患者服务。”

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一八一医院现已成立了糖尿病诊疗中心、肝病诊疗中心。以糖尿病诊疗中心为例,其患者多是在进行普通检查时得以诊断,即可转至此,由专门的内分泌专家、外科专家等,共同讨论疾病的治疗及干预措施。由于糖尿病患者众多,其诊断、治疗、转归更易形成较为规范的临床路径。如此一来,医院对于糖尿病的疾病管理水平,则远高于以往分科方式。

理念延展

一八一医院强调团队治疗,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学科整合十余载,现如今,经历整合洗礼之后,医院的学科技术有了飞速发展,以往不显眼的学科,都已蜕变成为学术集团,在当地乃至全国都颇具影响力。

对于向月应来讲,医院进行变革,要以患者需求为目的,并将此作为整个医院的价值观。在诊疗过程中,医院一改以往医生为主的思维定势,医生只是起到主管作用,除此之外存在诸多环节,比如心理医师、药师、营养师、社会支持师……从而能够聚集各路专家,为患者提供最为精准的治疗。

谈及至此,向月应感悟颇深:“整合也并非一成不变,当整合到一定程度之时,就不仅仅是临床的问题了。”在整体医疗的理念下,一八一医院的整合思维也延伸至科研、护理、医技、药剂,乃至医院的行政科室。

医院建立了多个综合护理单元,一名护士长可以负责多个临床科室的护理管理工作,比如医院的耳鼻喉科室、眼科、口腔科的护理工作,由同一护士长管理,这其实也是因应疾病治疗的需要,因为这些科室在治疗手段上有别,但是其护理工作却有相通之处。

此整合之势也延伸至医院的管理部门,医院将财务和卫生经济部门合并,建立了财经部,将物资、收费均整合在一个科室,统一管理。从而在此财经管理部门内部,即可解决处理好财和物的关系。此外,医院还将后勤部门进行统一整合,实施社会化运营。

此外,出于患者需求和学科本身发展,有些科室也需要做相应的分离和重整合。桂林市中心的建筑对高度有严格限制,医院不可建造7层以上的楼房。鉴于此,医院不可能把所有科室集中至一栋楼,为了尽量保证患者在入院以后不出楼,医院内部专门建立了小型手术区,将与某疾病治疗相关的科室分出,并集中整合至此区域。

向月应将医院比喻成一个小社会,每一个环节发生变动都会牵一发动全身:“单纯的临床整合,不是完整的整合。要以临床医疗为主,带动周边的服务行业、辅助科室进行整合,这也是将来整合的大趋势。”

作者:高悦

内外妇儿科护理论文 篇2:

浅议护理专业临床课程整合之利弊

摘要:在高职教育中,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对课程进行整合。本文以护理专业临床课程为例,通过阐述师资队伍、教材、教学安排,以及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岗位存在矛盾等,同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培养真正的高级护理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职高专 护理专业 生命周期模式 课程设置

目前,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参考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护理教育模式,对三年制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将护理专业临床课程由原来的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五官科护理等临床分科的模式改为按生命周期模式设置的成人护理、母婴与儿童青少年护理、老年护理等课程体系,其初衷是希望和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接轨,突出护理专业特点,体现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同时减少课程内容重复,缩短课堂教学时间,但是经过几年时间的教学实践检验,这种课程体系也逐渐暴露出了诸多缺陷和不足,现分析如下,仅供大家参考。

1 师资队伍严重不足

国内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临床课程的教学工作长期以来都是由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的专业课教师承担,她们基本都是传统学科体系下的学习者,对临床分科课程教学已非常熟悉,而整合后的临床护理课程则是按系统编写,很多疾病同时涉及到内、外、妇、儿科护理,要求教师突破原有的分科界限,将临床各科护理内容灵活、流畅地连接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整体,这对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广度、专业知识的深度和教学技能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虽然目前护理专业临床课程的教学师资队伍学历层次总体有所提高,但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真正具备整合教学能力的教师为数太少,再加上学生人数多,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往往出现教研室到处聘请兼职教师授课的情况。许多外聘老师都是医院临床一线工作的医生和护士,一般按照自己从事临床专业而并非生命周期模式要求进行授课,由于缺乏相应教学经验,不仅教学质量无法保障,而且经常出现处理急诊不能授课而临时更换老师的情况,也给教研室的管理工作带来不小困难。

2 教材质量难以保证

生命周期课程模式是部分高职院校近几年尝试进行的改革探索,使用的教材基本为自编教材,是将原内、外、妇、儿科护理中的相关内容改变顺序后重新组合而成,经常出现不同版本教材各课程间内容重复,错误或缺失的情况,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3 教学安排困难

整合后的课程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需要大量相关教学资源配套。受师资教学场地和操作设施限制,部分学校采取不同系统疾病由不同专业老师轮转任教的方式授课,学生常因不适应这种“走马灯”式的换人方式,很快失去学习兴趣;也有部分学校选择固定某些教师固定上某门课程,但存在对自己原来专业熟悉的内容重点讲授,不熟悉的其他专业整合内容选择性忽略的现象,实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与课程整合的初衷相去甚远。

4 与临床实践岗位存在矛盾

生命周期课程模式最大的硬伤就是和医院多年来形成的临床体系格格不入。因为目前国内多数医院仍都是以内、外、妇、儿等专业设置临床专科,护理也是以疾病为中心,以专科为核心的服务体系,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和实习都要求必须分别到内、外、妇、儿等科才能完成,而且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可能出现相同的疾病,因此常会碰到同学问“成年人和老年人患甲状腺疾病、溃疡病、胰腺炎等疾病到底该按照哪种模式护理,为什么临床实际与学校课堂学习的内容不一致”之类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原已形成的知识系统性和整体性在临床现实中被分割肢解,这不仅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今后就业也会受其影响。

5 临床专业知识不够扎实

有调查显示,按生命周期课程模式培养的学生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技能相对较弱,专业理论不够扎实,开展健康教育能力亟待提高。而专业理论是临床实践以及开展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对胜任护理岗位工作存在影响,进而影响整个护理队伍建设和护理质量的提高。

6 与国家考试脱轨

许多同学都希望获得更高文凭,因此在校期间和参加工作后都有同学参加全国护理本科或研究生考试,但是国家相关考试的命题和教材仍然是按《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体系的不兼容给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深造形成了很大阻碍。

7 讨论

不同国家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会因为理念不同而有所区别,美国等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护理专业课程按照生命周期模式设置与其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和教育体制密切相关。在我国现有的卫生和教育体制下,以生命周期为轴心的西方护理理念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医院的运行模式。

WHO世界医学教育大会报告中指出:医学教育的最高标准在于最好地满足当地的卫生需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医院就是医疗护理服务的前沿阵地和落脚点。从生命周期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水土不服现象提示我们,不能脱离我国实际国情而全面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应冷静客观地对待“前卫经验”,每个地区、每个学校都依据自身不同的情况特点,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地制定相关计划和政策,培养医院真正所需的高级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高薇,孙静,卢玉仙.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内外科护理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09,6(9):393-395.

[2]涂明華.高职高专教育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7-129.

[3]高薇,孙静,刘洪.高职高专临床护理专业课程整合利弊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9,24(23):46-48.

作者:夏岚

内外妇儿科护理论文 篇3:

中蒙护理学本科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和蒙古国高等教育护理本科专业的学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情况进行比较,探索我国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建议,为我国护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中蒙高等护理本科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发现中蒙高等护理本科专业在学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应发扬我国护理本科教育的优势,借鉴蒙古国在护理本科教育方面的有益做法,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办学质量。

关键词:护理学;本科教育;课程比较

教学计划是指导教学工作的核心,是对课程设置的确定、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课程是施行教育、达到人才培养目的的方法和载体,直接影响人才知识结构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的规模及质量。应将系统化的课程设置作为载体,以实现人才培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很多护理院校改革课程结构,打破了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的学科设置体系,构建了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模式,但从培养规格和质量上距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笔者从2016年开始攻读蒙古国国立医科大学护理学博士。在3年的学习过程中,对蒙古国国立医科大学护理学本科专业的教学与实践工作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会,现主要以内蒙古民族大学和蒙古国国立医科大学护理学本科专业为例,对中蒙两国护理学本科专业的学制、培养目标、课程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探索我校护理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建议,希望为我校护理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我校研究资料由学院教学主管部门提供,蒙古国研究资料由笔者在蒙古国读书期间学院教学主管部门提供,由蒙汉双语老师翻译核准后使用,并进行比较。

(二)方法

从两所大学的学制、培养目标、课程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不同。

二、结果

(一)学制

我校普通全日制护理学本科专业从2013年开始学制变为4年。每一个学年分两个学期。普通护理学本科专业的总学时为5734学时(232.5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784学时(45学分),学科基础教育课程650学时(40.5学分),专业教育课程504学时(31.5学分),选修课程696学时(49学分),实践与实习3100学时(66.5学分)。学生修满190学分即可毕业,见表1。

蒙古国国立医科大学本科护理专业的学制为4年,每一个学年分两个季度。护理本科专业的总学时为7552学时(158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1152学时(24学分),学科基础教育课程2400学时(50学分),专业教育课程2208学时(44学分),选修课程1440学时(30学分),实践与实习352学时(10学分)。学生修满136学分即可毕业,见表1。

我国护理学本科专业的总学时少于蒙古国,蒙古国护理学本科课程学时中包括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及自学。我国护理学本科专业的总学分略多于蒙古国。

表1 中蒙护理学本科教育学制

课程 中国 蒙古国

学分 学时 学分 学时

通识教育课程 45 784 24 1152

学科基础教育课程 40.5 650 50 2400

专业教育课程 31.5 504 44 2208

选修课程 49 696 30 1440

实践和实习 66.5 3100 10 352

总计 232.5 5734 158 7552

(二)培养目标

我国高校护理学本科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主要为:(1)较系统地掌握医学知识及护理学知识。(2)具备基本的临床护理能力、初步的教学能力。(3)运用护理程序完成护理工作。(4)能够独立完成急危重症患者护理和急救工作。(5)能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6)具备护理管理、护理教学、护理科研能力。我国护理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倾向于通才教育,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医学、护理学基础知识,也要掌握临床护理教学、科研、管理等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

蒙古国四年制护理学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为使学生毕业后在医院、社区、家庭、政府和其他健康服务机构成为专业的护士。蒙古国护理学本科专业课程突出了护理专才教育,注重学生五大核心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掌握不同人群的护理知识与技能。

(三)课程结构

我校护理学本科专业开设通识教育课程13门,其中6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占17学分,这充分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政课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见表2)

护理学专业学科基础教育必修课程15门,其中包括6门理学学科通选课和9门临床医学基础课程,占39学分。这反映了护理学课程还是根据生物—医学模式为中心的医学教育课程而确定的。(见表3)

护理学专业必修课程9门,注重理论讲授,实践课程仅有4门,包括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见表4)

分科较为广泛,实践教学中新生研讨课1学分 (16学时),护理病历设计与分析1学分,护理岗前培训1学分(1周),畢业实习29学分(40周),护理病历、实习手册、护理综合技能考核3学分(5周),创新实践3学分,社会实践调查1学分,劳动1学分,其他拓展1学分。护生在第四年进行毕业实习,实习医院为我校附属医院或自治区内外三甲医院,进行临床科室轮转,重点轮转的科室为内、外、妇、儿、急诊、手术室。

蒙古国护理学本科专业开设通识教育课程11门,其中人际沟通学主要为讨论课形式授课,目的是让学生较好地掌握沟通技巧并培养沟通能力。(见表2)

护理学专业学科基础教育必修课程基础课21门,7门为护理专业基础性课程,占20学分。这体现了蒙古国护理教育课程亦是根据为护理专业服务为中心的护理教育课程确定的。(见表3)

专业教育必修课程12门,立足于专业的培养目标,精准定位目标人群,围绕“护理”进行整合优化分科,如成人、老年人、儿童、孕产妇等。(表4)

实践教学贯穿教学过程,和理论教学同步平行。实习分为四个阶段,一年级为基础实习,二年级为专科化实习I,三年级为专科化实习II,四年级为毕业实习。

三、讨论

(一)中蒙护理学本科专业学制情况的比较

我国护理学本科专业课程总学时6026学时,理论课1830学时,占30.37%,实验课804学时,占13.34%,实践和实习3392学时,占56.29%;蒙古国课程总学时数7552学时,理论课1062学时,占14.06%,讨论课1240学时,占16.42%,自学3468学时,占45.92%,实践和实习1782学时,占23.6%。我国护理学本科专业课程总学时数少于蒙古国,但是理论课学时多768学时,我国未设置讨论课和自学课。这代表我国重视课堂理论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传授。不论是课堂理论教学还是临床实践带教,大多使用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蒙古国的护理教学除了理论讲授,更多的在于学生参与讨论和自主探索性学习,通过工作坊、讨论式学习小组、社区实践、主题研讨、专题汇报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开拓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二)中蒙护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

我国护理学本科专业着力于打造临床“全才”学生,掌握知识综合且广泛,强调学生掌握医疗护理基础知识,并期望学生一专多能,但对毕业生应具备的核心知识技能未做出具体规定,可操作性较差。蒙古国护理学本科专业是培养护理“专才”学生,针对性强,强调学生掌握护理专业知识、临床护理、护理实践、社区护理。

(三)中蒙护理学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比较

在必修的通识课程中,思政课、体育课和英语课为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要求每个专业学生必修的通识教育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作为专业方向选修专业课程,说明了我国护理院校本科人文社科课程的设置形式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人文课程适合在哪个学期设立也没有达成共识。蒙古国护理教育在必修的通识课程中部分是护理专业或医学专业掌握的人文社科课程,并在第一学年开课。

我国护理学本科专业学生使用的学科基础教育必修课程教材为医学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掌握的知识点同医学专业学生一样,但护理学生掌握的知识层面偏窄偏浅,护理基础课程专业指导性不强。蒙古国护理学本科教育学科基础教育必修课程大部分无教材,讲解内容涉及医疗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虽然都是介绍医学基础知识,但教师强调跟护理专业技能息息相关的内容,护理专业指导性较强,形成了一套体系。

我国护理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体现了临床医学知识体系的缩影。国务院学位办2011年3月颁布了新的学科目录,护理学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中分出来,成为与临床医学平行的一级学科。目前,我校护理学本科专业课程依旧沿临床医学分科的设置,分为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等,由此可见,护理学科还未能摆脱医学学科的角色定位。各学科缺少横向联系。例如,某些疾病的护理,既可以出现在内科护理学,也能在外科护理学中出现,造成重复教学,学生习惯性地纵向理解各个学科的知识点,而不懂得横向把内外护理学进行整合。蒙古国护理学本科教育系统性开展教学,把护理学专业课程整合优化,以服务人群为标准进行整合分科,比如,成人护理、老年护理、儿童护理、产科护理等。

我国护理院校生产实习集中安排在第四学年,实习地点主要为医院的临床各科室。蒙古国护理专业的实习领域比较宽泛,专业教育课程均安排临床实习,并有专任教师带领学生到临床示范教学。专任教师通过经常下临床能够及时更新知识和技能,学生能够把课堂上的感官体验与实地操作紧密联系,做到理论与实习不脱节。

四、小结

专业和课程是高等院校最基本的教学载体和手段,也是展现实力的平台。学校设置专业和课程不但要考虑教学需要,还应考虑产业、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高等护理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突破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凸显护理学作为一级学科的专业特色。教学方法应摆脱传统的理论讲授,变为促进及引导。课程结构设置方面,需要重新评估和确认基础课程、医学课程在护理学专业课程中的分量和所占比例,思考护理学科和基础学科以及医学学科的有机融合。实践与实习教学是平行整个教学还是集中安排,有待进一步思考和查阅论证。

基金项目:蒙医药标准化国际合作科技创新项目子课题(项目编号:MDKBZH2018003)。

参考文献:

[1]白凤霞,王志凡.护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

[2]白洁,徐淑秀,谢虹.国内外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研究现状[J]. 护理研究, 2012, (2).

[3]刘义兰,Ri chard WR.美国密歇根大学护理学博士课程及教学介绍[J].中华护理教育,2009,(2).

[4]陈才, 洪芳芳, 张萍萍. 应用型特色护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5,(45) .

[5]白洁,徐淑秀.我国护理学本科教育课程优化设置的探讨[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1).

[6]谢晓云,彭忠英,崔小妹,等.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 (8).

[7]沈宁.面向21世纪探索培养高等护理人才新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8,(4).

[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中国高等医药院校课程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9]陈燕华,朱丹.中美护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5,(5).

[10]玄英哲,李春玉.中美韩护理学学位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J].教育與职业,2006,(3).

[11]刘希平.建设高职教育强省:发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8,(22).

[12]李英格,龚翠琴,乌力吉巴特尔.蒙医诊断学教学探讨[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5,(3).

[13]白玉梅.浅谈微课教学模式在蒙医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8,(4).

[14]包伍叶.蒙医专业试题改革初探[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2,(6).

作者:洪艳  韩巴根那

上一篇:新时期煤矿党建论文下一篇:公文中歧义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