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中的12种标点错误

2023-06-12

第一篇:公文中的12种标点错误

公文使用标点符号的常见错误

一、标点符号的常用分类和作用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古代汉语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代汉语标点符号起源于清末民初,仿自西洋。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标点符号有共有16种,分为点号和标号两大类。

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句末点号用在句末,有句号、问号、叹号3种,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句内点号用在句内,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4种,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标号的作用在于标明,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常用的标号有9种,即: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

历史上有一个小故事:明朝的杜之山看见一家大门上贴着红纸,提笔写上:“今年真好晦气全无财帛进门”十二个大字,主人一念:“今年真好晦气,全无财帛进门”,十分生气。杜之山随后加上几个句点:“今年真好,晦气全无,财帛进门”。主人再读,转怒为喜,连声称好。有人比喻,标点符号就象衣服上的扣子,衣服很漂亮,如果扣子没扣好,会大煞风景。可见,如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大有益处。

二、公文标题中使用标点符号的常见错误

每个公文都有标题。除了一级标题,即公文的题目,公

1文内部还可分为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甚至更多层次的标题。公文的标题好比人的眼睛,也被称为文眼。公文标题中使用标点符号出现错误,给人很不好的印象。

公文题目,即一级标题中使用标点符号常见的错误是,标题内部不该使用而使用标点符号。一级标题中标点符号的规范用法是,标题的末尾,除了个别情况会使用惊叹号或问号,一般不加标点符号;一级标题的内部,除用书名号和引号外,尽量不用标点符号。例如:党的十六大报告的标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标题的结尾没有用标点符号,标题两个小句之间,也没有使用逗号,而是空一格。

公文内部的标题,即二级、三级标题的末尾,如果是居中的标题,或缩两格单独成行的标题,句末一般也不加标点符号。例如:某部门内部规定的第六部分的标题是“

六、办案岗位职责:”,作为单独成行的二级标题,这里句末的冒号是多余的。

但是,二级、三级标题的如果是分句,句中可以用标点符号,这一点与一级标题中的用法不同。例如:某报告中的第二部分单独成行的标题是“

二、要找准定位,积极开展检务督察工作”,这个二级标题有两个分句组成,中间用逗号,句末不用标点符号,都是正确的。

如果是缩进两格的段首标题,标有序号,但不单独成行的,如

(一)

(二)

(三),或1.2.3,第一,第二,第三,句子末一般用句号。

三、检查公文结构层次序号使用标点符号的常见错误

绝大多数公文,都有结构层次。结构层次是一篇公文的骨架,给人留下一个系统的印象,一般公文通常要分为几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序号和后面的标点符号,一般遵循如下用法。

第一层次的序号用汉字“

一、

二、三”,后面用顿号。 例如“

一、”、“

二、”、“

三、”。

第二层次的序号,用带括号的汉字序号。

例如,“

(一)”、“

(二)”、“

(三)”。

第三层次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

1、

2、3”,后面用小圆实心点。

例如,“1.”、“2.”、“3.”,第四层次的序号用带括号的阿拉伯数字,例如,“(1)”、“(2)”、“(3)”。

公文结构层次序号后使用标点符号的常见错误主要有两种:一是在阿拉伯数字序号后面不规范地使用顿号,例如“

1、

2、

3、”,正确的用法是“ 1.2.3.”,即在阿拉伯数字后使用圆实心点;二是在使用括号的层次序数后面又加顿号等其他标点符号,例如“

(一)、

(二)、

(三),或(1)、(2)、(3)、”,例如,“某某案件经我院反贪局依法侦查,查明事实如下:(1)、犯罪嫌疑人某某……”,在这里,阿拉伯数字外的括号的作用和顿号的作用是相同的,括号后面再使用顿号,乃重复之误。

此外,用“首先”、“其次”、“再次”表示顺序时,后面分别用逗号,例如,“首先,”、“其次,”、“再次,”;用“第

一”、“第二”、“第三”表示顺序时,后面也分别用逗号,例如:“第一,”、“第二,”、“第三,”;当用“一是”、“二是”、“三是”表示顺序时,后面一般不用标点符号,直接连接下文。

四、检查公文常用标点符号的误用

(一)顿号的误用

顿号表示句内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顿号在公文使用中的常见错误,除了表示序号的括号后加顿号之外,还常常出现下列误用现象。

1.约数之间误用顿号。例如,“案发时间大概在下午

三、四点钟,……”在这句话中,“

三、四”是约数,不必使用顿号,而直接表述为“三四点钟”即可。

2.并列数字之间缺顿号。例如,“这个大案由反贪局侦查一二处共同查办。”在这句话中,由“共同”可知“一二处”并非一个处,而是两个部门,不能缺顿号。

3.集合词语间误用顿号。例如,“3月6日,政法委召开了公、检、法三家座谈会。”在这里,“公检法”是个集合词语,已约定俗成,不必用顿号断开。

4.分句之间误用顿号。例如,“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此句中的使用顿号的错误在于,顿号前后不是句子内部的成分并列,而是两个动宾式句子的并列,应该用逗号。

5.应当用逗号的并列短语误用顿号。例如,“全国人大代表、设区的市、自治州、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的代

表,由下一级人大选举。”此句中,“全国人大代表”后面本来用顿号,但是后面的并列短语的内部还有应用顿号的并列的词,这时在前后两个大的并列短语之间需用逗号,正确的用法是“全国人大代表,设区的市、自治州、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的代表,由下一级人大选举。”

(二)逗号的误用

1.并列词语之间误用逗号。例如,“检察机关内部有多个部门组成,有办公室,政治部,侦查监督处,反贪局,公诉处等十几个处室。”此句中,“办公室”、“政治部”、“公诉处”等都是动词“有”的宾语,也无层次上的大小区分,所以它们之间应该用顿号。

2.独立的引文前误用逗号。例如,检察长强调,“这次会议非常重要,希望同志们……”此句子中,引号之内的话是完整的直接引用,其前应该用冒号。

(三)分号的误用

一个句子中无逗号直接用分号。例如,“在二审期间出现新的证据,拟开庭审理的案件;可能改判的案件;……”分号是在仅用逗号已无法区分层次的情况下使用,而在此句中,“可能改判的案件”在两个分号之间并无需要逗号分割的其他小句,因此,第二个分号的使用是不恰当的。

(四)省略号的误用

省略号与“等”并用。例如,“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办公室、政治部、研究室……等综合处室的内勤。”此句子中,表示列举的省略号功能与“等”的作用相同,省略号与“等”

同时使用,属于重复使用功能相同的标点,只能保留其一。

(五)破折号的误用

破折号与“即”、“就是”等词并用。例如,“新刑法──即1997年修改生效的刑法,共有452条。”此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同“即”意思相同,破折号与“即”只能保留其一。

(六)书名号的误用

全称法典遗漏使用书名号或者简称法典名称多余使用书名号。在公文中出现法典的名称,如果使用全称,应加书名号,如果使用简称则一般不加书名号。例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X条之规定,……”、“罪刑法定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在这两句中,前一句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法典全称,应加书名号,后一句中的“刑法”是法典简称,不必加书名号。

第二篇:公文中的标点用法

一、标题中标点符号的用法

公文的标题,即一级标题的末尾,一般不加标点符号.公文内部的标题,即

二、三级标题的末尾,如果是居中标题,一般也不加标点符号;如果是缩两格标题,并且标有序号(如1.2.3,第一,第二,第三,),可以加句号.公文内部的段首题,即用公文自然段落的第一个句子所作的标题,其末尾可以加句号;如果不加句号,可以在段首题与其后的公文内容之间空一格.

公文标题的内部,除用书名号和引号外,尽量不用标点符号.例如: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一件公文的标题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民主法制维护安定团结保障改革和建设顺利进行的决定》,在“加强民主法制”和“维护安定团结”之后,没有用顿号.

公文标题中含有两个以上标题时,一般只用两个书名号.从外到内,第一个用双书名号,第二个用单书名号,第三个以后可不再用书名号.例如: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转发<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的请示>的通知》的意见.这个公文标题内含有3个标题,即:中共中央关于转发《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的请示》的通知、《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的 1 请示》、《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只用两个书名号.

在公文正文中出现的公文名称,如果使用全称,应加书名号.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如果使用简称可不加书名号.例如:宪法 .如果是草案,使用全称时,应将“草案”二字用括号括起,置于公文名称之后、书名号之内,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草案)》;使用简称时,不加书名号和括号,例如:公司法草案.有时由于公文正文中出现的公文名称较长,而将制定机关在公文名称中略去(公文制定机关可以从公文中得知),这时,公文名称也应加书名号.例如:《关于授权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分别制定法规和规章在深圳经济特区实施的决定》,这个公文名称中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被省略了.

人民代表大会以外的公文标题的内部,也有用逗号的,并在标题末尾用问号等.例如:毛泽东一篇文章的标题:《“友谊”,还是侵略?》在人民代表大会公文中,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

二、呼语中标点符号的用法

讲话稿、报告稿等公文中,一般都使用呼语,例如:“各位代表”、“同志们”.在讲话稿、报告稿中第一次出现的呼语,要顶格写,末尾一般加冒号,有时也可以加叹号.第二次以后出现的呼语,要缩两格写,末尾可以用冒号,也可以用叹号.在段首的呼语,可以用冒号,可以用逗号,也可以用叹 2 号.较长的呼语,末尾一般用冒号,内部用顿号或逗号.例如:①“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②彭真在日本国会演说的呼语:“尊敬的坂田道太议长阁下,尊敬的木村睦男议长阁下,尊敬的议员先生们,朋友们:”.

三、主送机关中标点符号的用法

公文(单指印发、而不在会议上口头报告、讲话的公文)一般都有主送机关.公文主送机关的末尾用冒号.涉及多个主送机关,其内部用顿号将其隔开.例如:“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内务司法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如果涉及不同的机关,而同一类机关又分为两个以上的机关,可分别用逗号、顿号将其隔开.例如:“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法工委:”.

四、结构层次序数中标点符号的用法

第一层“

一、

二、三……”,用顿号,例如:“

一、”、“

二、”、“

三、”;第二层“

(一)、

(二)、

(三)……”,用括号,例如:“

(一)”、“

(二)”、“

(三)”;第三层“

1、

2、3……”,用小圆实心点,例如:“1.”、“2.”、“3.”;第四层为“(1)、(2)、(3)、”,用括号,例如:“(1)”、“(2)”、“(3)”.在使用括号的层次序数,括号外不再加其他标点符号.

用“首先”、“其次”、“再次”表示顺序时,在“首先”、“其次”、“再次”之后分别用逗号.例如:“首先,”、“其次,”、“再次,”.用“第一”、“第二”、“第三”表示顺序时,在“第一”、“第二”、“第三”之后分别用 3 逗号.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用“一是”、“二是”、“三是”表示顺序时,可在“一是”、“二是”、“三是”之后分别用逗号.例如:“一是,”、“二是,”、“三是,”.也可以不用标点符号,直接连接下文.用“甲”、“乙”、“丙”、“丁”表示顺序时,在“甲”、“乙”、“丙”、“丁”之后分别用顿号.例如:“甲、”,“乙、”,“丙、”,“丁、”.在“一方面”、“另一方面”之后,可以分别用逗号,也可以不用标点符号,直接连接下文.

五、句号的特殊用法

1.在一些公文的开头语和其他段落的最后用以提起下文的一句末尾,过去常用冒号,现在可以用句号.例如:“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个制度本身也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今后工作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向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报告)

2.在一个使用分号的句子内部,不可以用句号.如果必须用句号,后面的分号要改用句号.

六、逗号的特殊用法

1.如果在应该用顿号的并列短语的内部还有应用顿号的并列的词,这时在并列的短语之间用逗号.例如:全国人大代表,设区的市、自治州、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的代表,由下一级人大选举.

2.主语部分较长,在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用逗号.例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级人民代表大会、设区的市级 4 人民代表大会、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乡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国家权力机关.

3.句子的特殊成分,常常用逗号把它与别的成分隔开.例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修改宪法的职权.

4.在用“以及”、“和”连接的句子中,在“以及”、“和”之前可以用逗号.例如:①目前,县级人大常委会普遍设有办公室、代表联络室、法制室,以及财经、教科文卫、农业、城建等工作委员会.②人民也一定要能够自由地去支持政府,和有一切机会去影响政府的政策.(毛泽东语)

5.在×××说(指示、规定)之后,如果原文独立引用别人的话或文件的内容,用冒号.例如: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如果将别人的话或文件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用逗号.例如: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6.在一个中心词置后的句子中,修饰这个中心词的、意思相对独立的短语之间,过去常用顿号,现在也可以用逗号.例如: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七、破折号的特殊用法

破折号的作用同括号的作用相近,都是表示文中的注释部分.通常比较重要的注释部分用破折号,比较不重要的注释部分,没有它也不影响句子意思的完整的,用括号。

第三篇:公文写作的7种逻辑错误

写作公文时总要与各种概念打交道,如果不正确抉择各种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则常会在公文中出现概念方面的逻辑错误。根据公文中常见的概念方面的逻辑错误,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1、种属混淆。概念之间往往存在从属关系。如A概念包括B概念,而B概念则是A概念中的一部分。像“水果”和“梨”两个概念,“水果”包括“梨”,而“梨”则是“水果”中的一种。“梨”和“水果”两个概念是种属关系,在写作涉及到这两种概念时不能并列写这两个概念。如:“今年市郊水果和梨都获得了丰收”,这样并列写法是不对的。

2、交叉并列。两个概念有一部分相同的含义,有一部分不相同的含义,则这两个概念就有交叉关系。如“青年”与“工人”两个概念之间有交叉关系。在公文写作中,不能将互相之间有交叉关系的概念并列。

3、限定与概括不当。用概念表述某个事物或意思时,所用的概念应当能准确地表示所要表示的事物或意思。如:“城镇环境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在这句中“环境污染”的概念太大了,与煤烟型污染相配不当。如果改为“大气环境污染“则就合适多了

4、定义模糊。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因此,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必须揭示概念的内涵。如果没有揭示概念的内涵,则就范了定义模糊的错误。如:“生命是常青之树”这里只是作了个暗喻,并没有说明“生命”的本质属性,所以这句话不能代替定义。

5、标准不一。在同一句子中,划分各子项的标准应该是同一的,用不同标准划分的子项,不能并列在同一句子中。如:“国营、集体、个体及千元以上销售额的饭店要带头使用型煤。”这里“国营、集体、个体”的划分是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而“千元销售额”又是以销售货款为标准。标准不一放在一个句子中就范了概念混淆错误。

6、判断不准。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方式。判断常会出现错误。如:“所有的书籍都是人类的精神粮食”。粮食是有利人类的健康的,但书籍并不一定都有利人类的精神健康,所以这个判断是绝对的,是错误的。

7、自相矛盾。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包含两相反的自相矛盾的意见或要求。如:“根据县体育工作成就和教练员的知识结构,特提出县业余体校教练员职业岗位设置申请……。如有困难,也可缓设或不设。”设置职业岗位和不设职业岗位是两个相反的概念。这两个相反的概念同时在一个公文中加以肯定,就造成了自相矛盾的困境。

第四篇:如何处理公文标题中的标点符号

【按】2012年版《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对标点符号的使用未作明确,是一个疏漏。本文择自网络,撰写于新条例之前,但针对有关标题标点符号使用问题的解决办法仍然可以使用。现转于此,与朋友们一起学习。

我们知道,《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标题中除法规、规章名称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结合本人在公文处理中的实际,顿号、书名号、括号和引号是公文标题中出现比较频繁的,有时候不好避免,下面举例谈谈公文标题中标点符号的处理,希望引起各位同仁的重视。

一、顿号。因为它主要用在并列的词或并列的较短的词组中间,所以就公文标题而言,可以用“和”来代替,或者可以区别不同的情形进行变通处理:

(一)顿号改“和”。当公文标题中是两个词或两个词组并列时,可以将顿号改为“和”。

例1:关于商请安排玉米、小麦出口计划的函

例2:××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劳动厅、财政厅关于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调剂金制度意见的通知

上述两例中的顿号都可以用“和”置换。

(二)删除顿号。当并列的词或词组各自的字面意义明晰,不会被误认作一个词或词组时,可直接将它们之间的顿号删去。 例3:××省人事厅关于贯彻省委、省政府鼓励、扶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此例中“省委、省政府”之间的顿号可以用“和”代替,也可以直接删除,“鼓励、扶持、引导”之间的顿号则用删除的办法解决。同理,例

1、例2两个标题也可以考虑采用直接删除顿号的办法解决。因为直接删除顿号后,“省委省政府”、“鼓励扶持引导”、“玉米小麦”、“劳动厅财政厅”的意思还是明白无误的。

这里,会不会导致误解,是区别运用办法(一)和办法(二)的关键。也就是说,当这些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顿号被删除后,有导致误解的可能时,就不能一删了之,而要采用办法(一),或另想他法。

(三)“等”而言之。当批转或转发的文件是多个部门联合发文时,则应当考虑简化部门名称。

例4:××省人民政府批转省计委、教委、人事厅、劳动厅、编办、物价局关于做好1999年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的通知

这类标题一是需要解决顿号的问题,二是需要解决因罗列所有部门名称致使公文标题过长的问题。用“牵头部门的名称+等×(部门的个数)部门”的办法,就可以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例4可改成“××省人民政府批转省计委等6部门关于做好1999年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的通知”。

从此例可以看出,这个办法之所以能够成立,原因在于其后被批转方案的标题下,这些联合行文的部门还会被一一罗列出来,受文者仍然会从中知道这个文件所有的作者。

(四)概而言之。当一个公文标题中同时并列出现两个以上的词或词组,且它们的意义相近或相关,而又不能用“和”来解决顿号的问题时,可以考虑用一个能够代表这些词或词组共同意义的词或词组来置换。

例5:××省人民政府印发《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扩大横向联合的优惠政策》和《台胞投资优惠政策》的通知

这个标题中的书名号、顿号都应删除。但是,当去掉书名号、将顿号改为“和”之后, 标题中却出现了“印发……政策”的搭配错误。对这类标题,如果用概括的办法解决,可改成“××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招商引资三个政策性文件的通知”,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按照这个思路,例3也可以做类似的修改。因为不论是“鼓励”政策,还是“扶持”,抑或“引导”,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通过政策环境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所以,例3可改为“××省人事厅关于贯彻省委省政府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

(五)改变角度。当用常规的办法不能避开顿号时,可以尝试改变标题的拟写角度。

例6:××省人民政府关于××师范大学与××教育学院合并办学、××财经学院与××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合并办学有关问题的通知

如果选取“合并”事宜这个角度撰写这个标题,恐怕很难避开这个顿号。这样一来删除顿号行不通,使用其他并列连词也不行。但是,如果变换一下角度,选取“组建”新校的角度,就可以解决顿号的问题。因为这两组院校的合并撤销原学校建制,分别组建新的××师范大学和新的××财经学院,故可将这个标题改写成“××省人民政府关于组建新的××师范大学和××财经学院有关问题的通知”,这样改是符合文件主题的。如此经过角度的变换,顿号的问题也便迎刃而解。

(六)增补成份。对于两个具有同样成份的专有名词或特定词组,一般不宜省略其中的共同成份,以免制造不必要的麻烦。

例7:关于鹿王、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在××国开展加工贸易的函 “鹿王”、“鄂尔多斯”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羊绒集团公司,即使在公文标题中也应当使用两个集团公司的全称。并且,当使用全称后,顿号的问题也可顺利得到解决。即“关于鹿王羊绒集团(和)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在××国开展加工贸易的函”。其中的“和”可要可不要。 公文标题中遇到顿号的机率相对较高,但只要严格执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积极开动脑筋,主动研究摸索,这个问题还是可以找到解决办法的。

二、书名号。根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关于“公文标题中除法规、规章名称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的规定,凡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以及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的名称在公文标题中出现时,应加书名号;凡被批转(转发、印发)的请示、报告以及方案、意见、规定、决定等文件的名称在公文标题中出现时,不加书名号,例如:“×××省人民政府批转××部门关于开展农村费改税试点工作报告的通知”、“×××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发展边境贸易的补充规定的通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部门关于科学奖励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部门关于当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若干意见的通知”等等。但是,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内蒙古自治区志·政府志》组稿工作的通知”,其中的“《内蒙古自治区志·政府志》”就得使用书名号。

三、括号。文件标题中遇到括号的情况虽然不多,但有些情况却值得注意。

例1: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草案)的议案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标题中使用书名号和括号都是必要的,问题在于书名号和括号二者的位置关系需要商榷。我认为,“(草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注脚,即提请审议的这个“商标法”在严格意义上说还不是成文“法”,而是一个“草案”,“(草案)”作为“商标法”的注脚不但必须标注在标题中,而且由于这里的“(草案)”是属于“商标法”的一部分应该放在书名号之内,写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草案)》”。同理,“关于印发《×××省鼓励招商引资出口创汇奖励办法》(试行)的通知”、“关于审查修改《×××省名牌农畜产品认定办法》(征求意见稿)的通知”等标题中,由于“( 试行)”与“奖励办法”、“(征求意见稿)”与“认定办法”各为一个整体,应当分别将括号以及括号内的文字置于书名号之内,写成“关于印发《×××省鼓励招商引资出口创汇奖励办法(试行)》的通知”、“关于审查修改《×××省名牌农畜产品认定办法(征求意见稿)》的通知”。 例2:×××关于颁发《高等学校学生守则》、《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守则》(试行草案) 的通知

此例中的问题是:其一,“(试行草案)”属于守则的一部分,应置于书名号内;其二,两个《学生守则》都是“试行草案”,应当分别加注“(试行草案)”。另外,在标题中出现顿号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笔者认为,这个标题可以考虑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写成“×××关于颁发《高等学校学生守则(试行草案)》和《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守则(试行草案)》的通知”;二是写成“×××关于颁发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两个学生守则试行草案的通知 ”。第二种写法既避免了标点符号的使用问题,又避免了书名号与括号的关系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例3:×××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农村(牧区)居民点规划的通知 与上述两例相比,此例中使用括号纯属画蛇添足。因为“牧区”是相对独立的概念,可与“农村”并列存在,不必用括号括起来。

例4:×××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旗县(市、区)土地利用规划的通知

此例中的“(市、区)”完全可以删除。因为使用“(市、区)”的本意虽然是想明确表达“旗县也包括旗县级的市、区”这样一个意思,但是,孰不知我们所说的旗县,一般应指旗县级行政区划,因此,没有必要再加一个括号来特别注明。如果非要刻意追求完全的话,那么不妨将这个标题写成“关于做好旗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的通知”也比加一个括号好些。

四、引号。正如有些书名号、括号在标题中必须使用一样,有时引号也是不得不用的。

例1:关于开展“两基”达标验收工作的通知 例2:关于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的报告

“两基”有特定的内涵,是对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高度概括,属于特指,必须加注引号,以起到强调、提示的作用;“绿色证书工程”则是根据农村家庭技术员培训工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的形象化概括,内容丰富,因此也必须使用引号。与此类似的情况也并不少见,比如“863”计划、“三·八”妇女节、“七·七”事变、“一控双达标”、“双增双提”、“两个确保”等等。使用引号的原因一般是为了对一个特殊的概念或缩略语进行标注,以使读者明白这个词语具有特殊意义。但是,在公文标题中使用引号也要慎重,因为引号在标题中要比其它标点符号更显眼,如果可能,还是以尽量少用或不用为宜。

总之,因为公文标题一般是一个句子,不需要做特别的停顿;因为公文标题不能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无需借助标点符号来表达;因为公文标题处在一个十分显眼的位置,使用标点总给人一种不够整齐美观的感觉。所以非特殊和必要,尽量遵守规定,不使用标点符号。

第五篇:浅析公文标题中的常见错误

在公文写作中,公文标题是十分重要的,可谓是公文的头脸。正如人们每天都要花时间整饰仪容一样,要想让一份公文有头有脸,就必须对标题进行精心修饰,做到简洁、规范、准确、鲜明。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从业人员素质高低不齐,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笔者试将这些常见的错误归结为以下几类:

文种

文种错误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缺少文种,文种混淆或文种错误。

公文标题的一般结构是这样的:发文机关+事由(关于+词组)+文种。其中的词组有两种类型:动宾词组和主谓词组。缺少文种的错误大多发生在使用动宾词组的标题上,例如:《XX市教委关于批转XX市第一中学开展勤工俭学工作的报告》,“批转……的报告”是一个动宾词组,宾语“报告”很容易被看成是整个标题的文种。拆解这个标题的结构,将要转发的原公文的标题标注出来,变成《XX市教委关于批转〈XX市第一中学开展勤工俭学工作的报告〉》。那么,很明显XX市教委的这个公文的标题缺少文种,应在“报告”后添加上“的通知”。一般像这种转发性公文比较容易产生标题缺少文种的错误。

文种混淆是因为撰文者对具体的文种不甚了解,例如:《XX

大学关于XX同学英勇救火事迹的表扬》和《XX工厂关于研发新产品的资金问题的申请》,在这两个公文标题里,所用的“表扬”和“申请”都不是文种。习惯上我们会认为这些也是文种,但是在国家公文法规中没有这些习惯上的文种,因而在正式场合是不可以用它们来替代文种的。

文种错误则是对事由和行文原则把握不准,出现偏差。例如:XX工厂要进口一批设备,必须向外贸办请求进口设备的指标,于是自行向外贸办行文《XX工厂关于进口设备的指标的请示》。在这里“请示”就用错了。因为职能部门是不能向政府行文的,必须先向上级领导部门工业局请示,由工业局代为行文向外贸办发函。

一般说来,会影响文种的因素有三个,限制力,事项和内容,主观愿望。在选择文种时要考虑到本单位的权力范围,公文事由以及发文意图。例如:省级以下政府只能发布地方法令、规章制度。表扬个人用决定,表彰事迹用通报,等等。事 由

事由错误分为两种情见,一种是缺少事由。例如:XX省召开了一次环保工作会议,XX市政府为了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决定在XX县召开各区县环保局负责人会议,发布《XX市政府关于XX县召开各区县环保局负责人会议的通知》。乍一看这个标题好象各部分齐全,句式完整,“关于……的通知”的形式看起来很像标题的标准格式。但召开这次会议的

目的即真正的“事由”是为了贯彻省环保工作会议精神,该标题没有出现这一点,也就是缺少事由。应改为《XX市政府关于召开贯彻省环保工作会议精神的会议的通知》。

另外一种是事由不清。例如:XX市政府针对最近一段时期出现的部分干部用公款游山玩水的情况,决定严加制止,发布《XX市政府关于严肃处理全市干部利用公款问题的通知》,这里的事由存在两点错误:一是发文机关标明了市政府,那么这里的“全市干部”就属于多余成分;另外,发文事由是禁止干部用公款游山玩水,而从这个公文标题看,到底用公款做什么事情,是用来享乐还是投入市政工程并没有加以明确说明。

动词

在事由里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成分需要单列出来仔细研究,那就是动词。动词决定着事由的正确与否质量高低,一个准确鲜明的动词一下子就能把标题激活,而一个错误的动词则可能将标题完全破坏,所以它是整个标题的心脏,也是公文的点睛之笔。

使用动词也存在一些常见的错误。例如动词和文种重复,如《XX工厂关于申请研发新产品的资金问题的请示》,这里的“申请”就和文种“请示”重复,必须将之删除,或者可以改为“解决”。

另一种情况是在一个公文标题中出现两个动词,这是不允

许的。如《XX工厂关于研发新产品缺少资金的请示》,好像也是“关于……”的结构,似乎是正确的。仔细看会发现有两个动词。“研发”和“缺少”,这样两个动词就形成了两个事由,到底是关于什么的请示就弄不明白了。一份公文只能有一个事由,也就只能有一个动词,一旦发现有两个动词就可以很肯定地判断它是错误的。

其它

除了从公文标题结构划分出三类错误形式外,还有一些比较隐蔽的错误,须得仔细推敲才能发现。

关于印发类公文:如《XX市政府关于印发〈省政府XX文件〉的通知》,这里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在公文制发的有关规定中,印发类公文的发文机关与制发机关必须是同一个单位。市政府不能印发省政府的文件,想要翻印下发,可以用转发。

公文内容不能出现在标题里,如《 XX市政府关于XX区召开全市卫生系统负责人工作会议的通知》,这里的公文发送对象“全市卫生系统负责人”不应出现在标题里,当然会议地点“XX区”也不应出现,因为这些都属于公文的内容。应该出现在正文里。它们的出现反而阻碍了事由的出现。注意公文语言的反向作用,某市在清明期间发现买卖焚烧冥币纸钱现象有所抬头,于是下了一个文制止这一现象,标题是《XX市政府关于在清明期间禁止买卖焚烧冥币的通知》,

这个标题怎么看都像是对的,挑不出毛病。但是,反过来想一下,标题说在清明期间禁止这一现象,是不是就意味着过了清明就可以了呢?明知不是这个意思,但从标题上确实可以这样推断。

上一篇:第85届奥斯卡提名名单下一篇:大航海时代ol沉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