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解歧义句

2024-04-17

笑解歧义句(精选10篇)

篇1:笑解歧义句

笑解歧义句(网友来稿)

山东无棣一中 王炳国 251900

有的歧义句令人气愤,有的歧义句令人伤心,有的歧义句令人发笑,笑解歧义句,那也是一种乐趣。

先说点男女间的事。

那一日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句子:“放弃美丽的女人让人心碎。”如果说是男人放弃了美丽的女人,那是很普通的了,如果理解为女人放弃了追求美丽的权利,那可真是件令人心碎的事。

现代社会男女平等,这种观念在“打自己的老婆”这句话中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在男权家庭中便是丈夫打老婆,在女权家庭中,恐怕丈夫要挨自己老婆的打了。说不定谁打谁,这才是真正的平等。

大家都知道猪八戒曾经背媳妇累得够呛。“他背着媳妇做了不少事”这句话中的“他”就与八戒有不解之缘,不过这句话也可理解为他做事不让爱人知道。

下面是几个人命关天的句子。

“咬死了猎人的狗”中的猎人和狗谁死谁活竟然难以分清。

“开刀的是他父亲。”这句话打算让谁上手术台还很值得研究。

“鸡不吃了。”到底是鸡不吃饭了还是人不吃鸡了,这对于鸡先生抑或是鸡小姐来说可是生死攸关的。

“鸟不打了”,是鸟不打架了还是人不打鸟了。鸟打架十分有趣,人打鸟那真要令好人心酸了。

有的`意思表达不清会给说话者带来很大的尴尬。

“我有一个女儿,同许多年轻的妈妈一样,愿意把孩子打扮得漂亮些。”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如果听者误解那可要闹大笑话。

再说几个有意思的歧义句。

到过北京的人说起话来经常提到“北京人可真多”。如果在一次聚会上有人环顾四周,然后发出慨叹说:“北京人可真多”,在这种情况下,差不多其他地方的人就该收敛一些了。

“关心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常情,可关心自己的那个孩子可真是个懂事的宝宝。

收集一些歧义句,并经常的玩味,那情调,也不亚于泡杯浓茶来细细品味。

作者邮箱: wdyzwbg@hotmail.com

篇2:笑解歧义句

歧义句辨析

歧义句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可能的句子,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要辨析歧义句首先得弄明白产生歧义句的原因。产生歧义句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多义词造成的歧义,一种是句子结构的不同停顿组合造成的歧义。 先说多义词造成的歧义,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有两种以上的理解,用在句子中就可能造成歧义。比如: 1、我叫他去。“叫”可理解为让、使、派,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我派他去”;“叫”也可以理解为“喊、唤、招”等意思,这个句子就是“我去叫他”或“我去喊他”。 2、开刀的是他父亲。“开刀的”可以是主刀做手术的大夫,也可以理解为“被做手术的患者”。 3、学校领导对他的批评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对他的批评”可以理解为学校领导批评他,也可以理解为他批评学校领导。 从以上三个例子来看,由于一词多义,造成了歧义句。因此阅读时,遇到一词多义的词或短语,要根据上下文认真分析其在此语境中的意义,看是否有歧义。在写作和说话时,也要谨慎地使用一词多义的词,要在上下文中使此词在这儿的意义固定,明确起来。 其次说说句子结构的不同停顿组合造成的歧义。看下面例子: 1、消灭了敌人的士兵。在“的”后面停顿,此句的意思就是“士兵消灭了敌人”;在“了”后面停顿,此句的意思就是“士兵被消灭了”。这的关键是“敌人的”这个词语是随下与“士兵”组成偏正短语,还随上与“消灭了”组成动宾短语。 2、东风牌汽车、解放牌汽车的换代产品得到博览会上专家的一致好评。在“的”后面停顿,让“东风牌汽车与解放牌汽车”构成并列短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两种汽车的“换代产品”得到好评。若在“东风牌汽车”后停顿,就成了“东风牌汽车”与“解放牌汽车的换代产品”得到了好评。 3、三个学校的学生积极参加了这次活动。若在“的”后停顿,就是三个学校的众多学生参加了活动,若在“三个”后停顿,这样“三个”与“学校的”共同做“学生”的定语,此句就成了“三个来自学校的学生参加了这次活动。” 对于这种不同的停顿造成的不同结构组织而形成的歧义句,要仔细分析辨认,可以试着在不同的地方停顿一下,句子结构形式变了,句子意思是否改变,来判断是否歧义句。在说话作文时恰当安排句子结构,避免歧义句产生。

[歧义句辨析]

篇3:英语中歧义句简析

在生活中, 人们主要通过语音、语调、语气、词汇, 以及特定的语法结构 (structure) 等语言的不同层面来表达。因此, 人们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 常常会在这些方面产生歧义现象。

在英语中, 大家比较熟悉的歧义类型主要有三种:

(1) 一词多义:I drove to the bank. (银行/河岸)

(2) 词类不同:Please make her dress fast. (名词/动词)

(3) 语法关系不同: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定语—中心语/述语—宾语)

2. 英语歧义的词汇层面分析

2.1 一词多义

例1:John drove to the bank.

例1句为歧义句, 例1中的歧义是由于对bank一词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bank一般有两层常见的意义:一是指银行, 二是指河岸。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认为例1产生以下歧义: (1) 约翰开车去银行。 (2) 约翰开车去河岸边。

例2:A:“What will lawyers do after they die?”

B:Lies still.

以上对话可译为译句 (1) A.“律师死后干什么?”B.“还是撒谎。”和译句 (2) A.“律师死后干什么?”B.“躺着一动不动”。

例3:Mr.Collins, the priest, is going to marry Jane at the church.

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辞典》并结合整句内容可知“marry”为动词, 并在同一词条下具有两层含义: (1) to get married to sb.to become the husband of sb.“ (和某人) 结婚” (2) to perform a ceremony in which a man and woman become husband and wife“为……主持婚礼, 操办婚礼”[3]因此例3便具有歧义: (1) Mr.Collins, the priest, is going to take Jane as a wife at the church. (牧师柯林斯先生将要在教堂与简结婚。) (2) Mr.Collins, the priest, is going to officiate Jane’s wedding at the church. (牧师柯林斯先生将要在教堂为简主持婚礼。)

一词多义的词有很多, 在这不一一举例。

2.2 词类不同

例1:They were relieved.

本例中relieved可以理解为两种词性:形容词“感到宽慰的”和被动形式的动词“被救济”。因此, 句子就兼属不同的句式。翻译为: (1) “他们感到宽慰。” (2) “他们被救济。”。

例2:John was offended.

同样, 本例中offended可以理解为两种词性:形容词“感到生气的”和被动形式的动词“被冒犯”。因此, 句子就兼属不同的句式。翻译为: (1) “约翰感到生气。” (2) “约翰被冒犯了。”。

例3:They saw her duck.

例3中的歧义却是由于人们对词类不同而照成的, (1) 如果把duck看成是不带“to”的不定式, 而且此不定式是宾语“her”的补语, 此句的含义就变成:They saw her move her head down quickly. (他们看到她很快地低下头。) (2) 如果把duck看成“saw”的直接宾语, 此时duck就成了名词, 整句意为:They saw her duck. (他们看到了她的鸭子。) 。

这种类型歧义比较容易理解和辨认, 只要留意一个词在词类上的不同而引起的意义上的差异就可以。

3. 英语歧义的句法层面分析

语法关系不同而造成的歧义:

(1) 述语宾语结构

例句: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例句中“Flying planes”作“正在飞行的飞机”解释时是定语—中心语结构, 可以理解为:“正在飞行的飞机是危险的。”例句中“Flying planes”作“驾驶飞机”解释时是述语—宾语结构, 可以理解为:“驾驶飞机是危险的。”

(2) 述语—宾语/状语—中心语

述语—宾语结构与状语—中心语结构之间的混淆可以由下面的例子加以说明。

例句:The statistician studies the whole year.

例句中“studiesthewholeyear”作“一年到头进行研究”解释时是状语—中心语结构, 可以理解为:“统计员一年到头进行研究。”

(3) 双宾语/宾语—补足语/同位语/定语—中心语。

下面举两例说明这些结构成分之间容易造成的歧义。

例句:They called John a teacher.

此例句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 例句中“John”和“a teacher”之间作双宾语关系时, 可以理解为:“他们为约翰叫了一位老师。”

第二种, 例句中“John”和“a teacher”之间作宾语—补足语关系时, 可以理解为:“他们称约翰是一位老师。”

另外, 定语—中心语结构关系与宾语—补足语关系易造成的歧义混淆可以举下例说明。

4. 英语歧义句的应用

歧义现象只是客观的语言现象, 它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语言使用者的应用情况。英语歧义句的应用效果主要包括:无意识的消极应用和颇具匠心的巧妙运用。

日常生活中对歧义句的无意识的运用就可能带来一些消极的效果。在生活中, 我们在菜市场买猪肉时常常听到因为歧义而造成的误解。有的顾客说:“Boss, how much is your pork? (老板, 你的肉多少钱?) ”老板反击道:“You are the pig.The pork is your flesh. (你才是猪呢, 这是你的肉。) ”这里“your pork”在所属上有两层解读:一是老板所拥有的猪肉;二是暗指这猪肉是老板身上的肉。英语歧义句也有其巧妙运用。人们常利用歧义的双关功能在一定的语境之中达到讽刺、幽默等修辞效果。

以上主要是从词汇和句法层面来分析、探讨英语中的歧义现象及其成因, 当然产生歧义的原因还有很多, 情况也较复杂, 我们在此无法一一穷尽, 但我们希望本文的探究能够使英语学习者对英语中的歧义现象及其成因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在今后的英语语言学习和应用中能够正确地把握句子, 避免歧义产生。

参考文献

[1]Andrew Radford.Syntax: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8.

[2]Fromkin, V.&Rodman, R.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Third Edition.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83.

[3]张克礼.英语歧义结构[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3.

[4]谢莉洁.英语幽默中的双关[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62.

[5]沈家煊.英语中的歧义类型[J].现代外语, 1985, (1) :26-351.

[6]李国南.双关语翻译初探[J].外国语, 1988, (1) :60-65.

[7]翁义明.英语中修饰语引起的歧义现象[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541.

[8]John I.Saeed Seman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4.

[9]A S Hornby.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the Sixth Edition) [Z].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2004:221, 228, 1069.

篇4:歧义句分析

歧义是怎样产生的呢?其原因主要有:

1、由词汇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语句意义都是在词义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词语的同音异义,同形(书写形式相同)异义和一词多义都可能造成语句的歧义。词语的同音异义可能造成口头歧义。例如,新加坡一youchuan起火,其中“youchuan”既可以表示“油船”,也可以表示“游船”,还可以表示“邮船”。

词语的同形异义也可能造成歧义,例如,你别上。其中“别”既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用别针等把另一样东西附着或固定在纸、布等物体上。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副词,意思是“不要”。

词语的一词多义也可以造成歧义。例如,别给我戴帽子。其中“帽子”既可以表示“戴在头上作保暖、防雨、遮日光等之用的物品”;也可以表示“罪名或坏名义”。

2、由语法结构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如果相同的词语之间可以有不同的句法结构关系,就有可能造成歧义。例如,学生家长都来了。其中“学生”和“家长”既可以有偏正关系,意思是“学生的家长”;也可以有并列关系,意思是“学生和家长”。再如,学习文件。“学习”和“文件”既可以是动宾关系,意思是“把文件当作为学习对象来学习”;也可以是偏正关系,意思是“供学习的文件”。

3、由语义结构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如果相同的词语之间可以有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就可能造成歧义。例如,连老王都打了。其中的“老王”既可以是“打”的施事,也可以是“打”的受事。按前者来理解,全句的意思是说“老王打了别人”;按后者来理解,全句的意思是“别人打了老王”。再如,中山公园松树最多。其中的副词“最”在语义上可以指向“中山公园”,也可以指向“松树”。如是前者,句子意思是“松树多的地方以中山公园为最”;如是后者,句子的意思是“中山公园里数量最多的东西以松树为最”。

句子有了歧义,就必须消除它。消除它的方法可根据歧义产生的不同的原因来消除。

1、语音歧义可采用停顿来消除。如:“你说不过他也得说。”可用分隔号表示该停顿的。

2、语境歧义可添加必要的语句,产生特定语境来消除。如:“他的故事说不完。”可以从三个不同角度添加语句以消除歧义:(1)他爱讲故事,他的故事说不完。(2)他善于编故事,他的故事说不完。(3)他本人经历丰富曲折,他的故事说不完。

3、语法歧义则通过添加必要的语句和调整语序来消除。如:“我要炒白菜”。可以添加句子成为:(1)把油拿来,我要炒白菜。(2)我要炒白菜,你要吃什么。

4、语义歧义可采用更换词语的方法来消除。如:“这本书总结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各个时期斗争的经验。”可以改为:(1)这本书总结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各个时期各自斗争的经验。(2)这本书总结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各个时期两者斗争的经验。

篇5:注意区分真假歧义句(网友来稿)

李玉山

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做到简明。简即简炼,明即明确。在人们的语言活动(主要指书面语言)中,由于种种原因,句子的歧义现象时有发生。“考试说明”把 “表意不明”列入常见的六种病句类型之一,而“歧义”则是造成“表意不明”的主要原因。

先看下面的例子:

① 孩子们都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② 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③ 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④ 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起色。

这几个句子都是典型的歧义句。例①由于主语的不恰当省略造成二、三分句有不同的理解,到底是孩子还是李大爷“有说有笑”“十分高兴”?例②“大家”到底对谁感到气愤,很难确定。因为这个“大家”既可指正直的人们,也可指“护林员”一伙。例③由于“和”作连词和作介词时,句子的意思有差别而造成歧义。例④中的`“几个”既能限制“学校”,也能限制“领导”,但两种理解所涉及到的对象的范围却大不相同。

据此可知,造成句子歧义的主要原因是:不恰当地省略“导致”有些内容归属上的“摇摆不定”,词语自身意义上多样性而构成句子的某些词语可以有不同的“切分”与“组合”。但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歧义,除了掌握歧义句的这些基本特点外,还要结合具体的内容,练习上下语境,看是否会让读者产生不同的理解;万不可“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把那些“假歧义句”也统统划到“真歧义”的名下。

所谓“假歧义”指的是有的句子从“理论”上确实具备了歧义句的基本特点,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又不会让人产生不同的理解。而语言主要是用来交际和表情达意的,既然不会让读者或听者产生“二心”,当然就不能视为“真歧义”。

下面两个句子就是“假歧义句”

① 李扬,几乎是无人不识,他为《西游记》的孙悟空配音,他塑造的唐老鸦形象深入人心。

② 的确,我们很难简单地概括出中国文学的情况,但大约不会有人否认,先秦文学的《诗经》、诸子散文、《楚辞》至为绚丽,是后人难超越的高峰。

单纯地看例①中的“无人不识”,确实有“无人不识他”“他识所有人”两种理解。但李扬是“公众人物”,是明星,按一般的生活常识,只能是“无人不识他”而不可能是“他识所有人”。从纯语法的角度看例②,“先秦文学”的“管辖范围”可以小到“《诗经》”,也可大到“《诗经》、诸子散文、《楚辞》”。但稍有点文学常识的人读这个句子,都不会产生上面的“错觉”。这两个都是“表意明确”的规范的句子。

篇6:歧义句的产生原因及其分化方法

歧义句的产生原因及其分化方法

歧义是汉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歧义的成因复杂,类型多样,文章分析了造成歧义的原因及分化歧义的几种方法.

作 者:胡进 HU Jin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刊 名: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TECHNICAL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ELECTRIC POWER年,卷(期):8(1)分类号:H14关键词:歧义 原因 分化

篇7:中学英语歧义句研究

关键词:歧义,句子类型,原因,化解

歧义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语言当中。应用恰当, 可以起到诸如幽默、讽刺等修辞效果。但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 歧义的理解就没有那么容易。本文拟就考察英语歧义句的语法产生、理解及歧义化解。

1 概念

关于歧义句的概念, 各语法家或英语学家从不同角度给出不同的定义。Chomsky从转换生成理论出发, 认为歧义是表层结构 (S-structure) 和深层结构 (D-structure) 之间的差别。Leech以语义学为基础, 认为, 歧义句是“具有两个或更多命题的句子”。张克礼认为, “歧义就是有多种理解, 或说有多种意义。” (《英语歧义结构》1993) 王逢鑫认为, “歧义表现为句子意思不清, 一个句子有两种以上的解释, 从而产生误解。” (《英语模糊语法》2001) 邱述德的定义:“歧义是语言结构形式同其意义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具有一个以上意义的同一结构就是歧义” (《英语歧义》1998) 。

2 句法歧义的分类

总的来讲, 句子的词义可以体现在短语和句子俩个层面。以下是具体介绍。

(1) 介词短语修饰语造成的歧义。例如:

Some of the children are walking to the lake in the park (介词词组修饰湖, 还是修饰孩子们?) 。

(2) 形容词修饰不明确。

Do you want any hot evening drink (hot修饰的是evening drink, 还是evening?) ?

(3) 副词修饰不明确。

The book he was reading quickly bored him (quickly修饰的是reading还是bored?) 。

(4) v-ing引起的歧义。

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Flying planes作何解释?该是飞行中的飞机还是驾驶飞机?) 。

(5) 动词后是宾语, 或宾语加补语。

They saw her duck (duck可作低头躲避, 或是鸭子解释。) 。

(6) and引起的歧义。

Men and women born before 1958would be excluded entirely;they would not even be asked to register.

此句中的主语Men and women有俩种解释, 即, born before 1958同时修饰了Men and women, 也可理解为, born before 1958只是women的修饰语。

(7) 代词引起的歧义。

The two criminals didn’t know what to do when they saw them (they是谁?是two criminals还是police?) 。

(8) 英语时态造成的歧义。

The plane leaves for Chicago at eight o’clock.

由于一般现在时有三种含义:规定;习惯性;历史的现在 (用于讲故事之类) 。读者就会问道, 飞机究竟飞走了没有?

(9) 条件句造成的歧义。

If he found a patient listener, he would pour out his troubles.

条件句可分为真实与非真实俩种情况, 在形式相同的情况下, 究竟如何判断?

(10) 被动语态句的歧义。

(1) The glass was broken.

(2) The man was offended.

由于be+V+ed形式可以理解为被动语态或系表结构, 那么它们所强调的意义就有所不同。被动语态结构强调动词的动作意义, 即某事被某人做了。而系表结构则强调事情发生后的状态, V+ed在句子中作得是表语, 相当于形容词的用法。

(11) 各种从句的引导词造成的歧义。

(1) There stands an engine on the frame of the equipment, which is in very high quality (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可以修饰主句, 也可以修饰主句中的某个成分) 。

(2) I will tell you when he comes (此句中when引导的从句既可解释为时间状语从句, 又能解释成动词tell的宾语从句) 。

(12) 否定句引起的歧义。

否定词NOT既可指向从句附加语, 也可指向主句的谓语动词。

(1) He did not beat his wife because she cried.

(2) I did not go to see him because he was ill.

(3) I was not listening all the time.

3 歧义句产生的根本原因

(1) 英语的线性序列性 (linearity) 。

英语语言结构是一种线性序列, 包含着语言符号按照各种规则的不同组合;但是, 各种复杂的结构层次关系由于映射于这种简单的线性序列之中而常被掩盖或组合。也就是说, 两种或更多不同的结构层次关系被塞入同样的结构形式, 从而触发结构的或语法的歧义 (邱述德, 1992) 。

(2) 语法结构的形式是有限的, 各种词语语法成分组合的规则也是有限的。用有限的形式表达无限的内容, 这种矛盾是触发语法歧义的根本因素。

(3) 判别句子的歧义。所谓句子歧义, 指的是由于句子表层结构中各成分之间有一种以上的直接的或潜在的结合, 而造成句子提供一种以上的结构信息, 即传递一种以上的语义。

4 英语歧义句的化解

(1) 成分定性法。

所谓成分定性法就是将句子按句法成分给每一个成分进行语法定性, 得到不同的解释, 进而化解歧义。如, flying planes既可定性为动名词短语, 构成动宾结构关系也可定性为现在分词短语, 构成限定修饰关系

(2) 层次切分法。

层次切分法可用于含多个语法成分的结构, 将其按层次进行切分, 以便化解歧义。例如, John Smith, Associated Editor and Professor里的同位结构若从前切分就可得到A (N+N) 结构若从后切分便可得到结构AN+N。

(3) 语义指向分析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词汇在句中的语义指向分解歧义结构。如句中的否定词NOT既可指向从句附加语, 也可指向主句的谓语动词。而有些句中的时间状语既可指向谓语动词, 也可指向宾补结构中的动词短语。此外, 最后一句中STOP的的语义既可指向前面The Seniors的自身, 也可指向后面的别人。这些词语的语义指向往往是由一定的语境或上下文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1]邱述德.英语歧义[M].商务印书馆, 1998.

[2]王逢鑫.英语模糊语法[M].外文出版社, 2001.

[3]张克礼.英语歧义结构[M].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3.

篇8:网络歧义句探析

关键词:网络歧义句  成因  分化与消解  语用效果

“网络流行语存在于共享性与开放性的网络聊天室、网络社区、博客上,是网络语言中最为活跃的部分,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1]然而网络流行语中的歧义句却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困扰。下面就网络歧义句的成因、分化与消解、语用效果等方面进行探析。

一、网络歧义句成因

(一)句法结构层次、结构关系不明确造成的歧义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按照一定的句法功能组合而成的,词或短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层次。”[2]当对某一句子进行分析时,不同的结构层次会有不同的语义。如:

数量短语+名词1+的+名词2

此句为同种结构关系不同结构层次,“两个”既可修饰“QQ群”,也可修饰“管理员”,且A、B都为偏正结构,但因切分层次不同,造成了语义表达方面的歧义。

(二)词汇歧义

某些网络用语中的词汇具有多重词义,而在运用该词时人们很难确定它的某一词义,使得网络语言在表达中有歧义现象。如:

1.“不是路不平,而是你不行。”“离出头的日子不远了。”句中的“不行”“出头”,作动词时分别指“不走路”“破壳而出”,作形容词时指“人的能力差”“出人头地”。这是由“不行”与“出头”的多义引起的歧义。

2.“恶心死了!”“没了寂寞谁陪我。”“寂寞”与“恶心”作名词与作形容词时,句义是不同的。

3.“语不惊人死不羞。”将原句中的“休”换成了“羞”,表义则由“不罢休”变成了“不害羞”。“人生就像一场杯具。”“杯具”也被赋予了“悲剧”的意思。另外,“豆你玩”“蒜你狠”等皆由同音异形词语替换而使语义有多种。“神马都是浮云”中的“神马”不单单指“神奇的马”,还有谐音“什么”之义。“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鞋。”此处“无鞋”如果没有特定语境制约会被认为是“无邪”。

4.“抢小米”中的“小米”不单单指食物,还有“小米手机”之义。另外,“熊猫烧香”“打酱油”“躲猫猫”“驴友”“雷”“汗”“屌丝”等网络词语也被赋予了新的语义,这就使得语言具有了多种语义。

5.在网络用语中,“高大上”表示“高端、大气、上档次”,“喜大普奔”表示“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这类词的字面语义与网络用语中的语义相差很大,很容易造成歧义。

(三)语义歧义

语义歧义指语义多重、语义指向不明确或语义关系含混造成的歧义。如:

(1)他时而不靠谱,时而不着调。

(2)迟早都要还的。

(3)他的网页做得好。

例(1)既可指“他不懂音乐”,也可指“这个人靠不住”。例(2)既有“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的”之义,也有“借了别人的东西早晚要还给人家”的意思。例(3)可指他做网页的技术好,也可指他自己的网页好。它们均有两重语义,这就使得语言表达存在歧义。

1.“秒赞”“秒回”可以指向施事,“秒赞”表示某人“赞”得很快;也可以指向受事,表示“赞”某人的东西很快,语义指向不同造成了语义的不同。

2.“他拼爹。”中的“拼爹”既表示“动作+受事”,也表示“动作”。另外,“吐槽”“拍砖”等也有两种不同的语义关系,从而使语言表达中有歧义现象。

(四)语音歧义

语音歧义,是指由于汉字的多音与谐音使语言口语表达中容易出现多种理解的现象。如:

1.“庄子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子帮你解决。”“老子”指道家学派创始人,读lǎo zǐ;指长辈时读lǎo zi。

2.“养活难。”“养活”读yǎng huó时构成中补结构,表示养并使之存活;读yǎng huo时只有养的含义,不强调结果。

3.“神马都是浮云。”“神马”不是指“神奇的马”,而是由“什么”的读音shén me根据方言变成的。再如,“你知道吗?”根据方言语音说成“你造吗?”,“这样子。”常常说成“酱紫”。这些也很容易造成歧义。

(五)语气歧义

同一网络语言用不同的语气表达,语义相差很大。如:

1.“那都不是事。”“都”读“dōu”作副词,对一定范围对象进行总括,此句为陈述语气表肯定;重读“那”轻读“都”则带有一种反问语气。

2.“你说什么就是什么。”表示陈述语气是肯定之意,表示疑问语气则带有不服之意。

3.“等你几年算什么。”表示陈述语气、感叹语气、疑问语气均带有不同的语义。

(六)语境歧义

语言往往应用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3],而同一句话运用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语义。如:“查水表。”可预设两种情境:1.自来水公司说“查水表”是检查用户家的水表是否正常运转。2.贴吧吧主说“查水表”是检查贴吧里是否存在灌水的帖子或跟帖。两种语境语义不同。

二、网络歧义句的分化与消解

(一)语法制约

可以运用层次分析法分化、消解语法因素造成的歧义。把分析出来的各部分按语法规则进行组合,使各部分都有意义,就可以消解显性歧义现象。如:

A.网  购   好   衣  服。

└动 ┘ └  宾    ┘

└偏┘└正┘

B.网  购   好  衣 服。

└   动   ┘ └宾┘

└中┘ └补┘

例句第一层均为动宾关系,但第二层A“好”与“衣服”搭配构成偏正关系,即在网上买好看的衣服;而B“好”与“网购”搭配构成中补关系,意为已经在网上买好了衣服。两种切分方式分别能无歧义地表达“网购好衣服。”这句话。

(二)语音制约

1.继马伊琍写给文章的“且行且珍惜”传开后,“且×且珍惜”格式盛行,如“且吃且珍惜”“且玩且珍惜”等。“且和且珍惜”根据“和”的不同读音会有不同的语义。“和”读hé,可理解为“珍惜和平、和睦的表现”;“和”读hú则可表示打麻将和了的快感值得珍惜;huó是和面、和泥,一种动作行为。

2.“大虾”来自“大侠”的谐音,指“网龄比较长的资深网虫”,或者某一方面(如电脑技术,或者文章水平)特别高超的人。再如“886”是“拜拜了”的谐音,“1314”是“一生一世”的谐音等。

无论是多音引起的歧义还是谐音引起的歧义,只要把词的音读准,歧义自然会消除。

(三)语境制约

把语言放入具体的语境中,通常会有效地消解歧义,而且语境对语义歧义也有很好的制约作用。如:

1.“恶心死了。”可用于表达对某人或事的厌恶态度,也可用于表达身体不适。比如甲乙两个好朋友聊天,甲说:“我怎么这么喜欢你呢。”乙说:“哎呀,恶心死了。”此处“恶心死了。”自然用于表达乙的态度,而并非乙身体不适。

2.“抢沙发。”如果用在日常生活中,两个小朋友之间,是指抢具体的实物“沙发”,如果用在网络中则是“抢着第一个回帖的人”。

三、网络歧义句的表达效果

语言是一门高深的艺术,生活中良好的语言表达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日常口语表达中,歧义的巧妙运用能达到诙谐、幽默乃至讽刺的效果;书面表达也是如此。歧义现象的存在能体现中国人内在的含蓄性情,并能使语言更活泼机智,但也会造成语言表达不准确而引发各种矛盾。歧义句是一把双刃剑,因此要斟酌自己的用语。

通过对网络歧义句成因、分化与消解的探析可知:网络歧义句的新颖之处还在于网络新词的出现。这些词语往往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新的读音,这就使得语言表达会有歧义现象。至于语法、语义因素引发的歧义则是新时代网络语义与原有语义的不同造成的。

参考文献:

[1]陈建伟.网络流行语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2]张玲秀.现代汉语句法、语义歧义成因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3]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2.

篇9:现代汉语歧义句例析

歧义句又叫同形句,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歧义现象在口语中的存在没有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那么普遍,口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由于说话的环境和表意不明造成的,而书面语中的情形则复杂得多。

二、歧义句产生的原因

1. 多音词可能引起歧义,如,句子中某个词有多种读音,那么在书面表达上可能有歧义。

例如,(1)到1999年底,他还欠款1 000元。“还”可读“hai”,指“仍旧”;也可读“huan”,是“归还”的意思。这样,此句在书面上就有两种不同的理解。(2)他在办公室看材料。“看”读kān时,表示“看守”;读kàn时,表示“阅览”。(3)空房间做什么用?“空”读kōng时,表示房间里没有东西;读kòng时,表示把房间腾出来。

2. 多义词或多义短语引起歧义。

单义词在汉语词汇中是少数,而词语的多义性是其词语的特点。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多义词可以受到某些限定,很少发生歧义现象。但在有些环境里,歧义现象依然存在。例如,(1)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走”有“行走”和“离开”两种不同的解释,故而本句可理解为“行走”了一个多钟头,也可理解为“离开”了一个多钟头。(2)天色渐暗,自行车还没有修好,修车的急坏了。“修车的”既可以指车主,也可以指修车师傅。(3)北京图书馆收藏着章太炎的书。“章太炎的书”既可指章太炎写的书,也可指章太炎收藏的图书。(4)我买的那只灯泡早就报销了。“报销”,既可理解为“核销”,又可理解为“报废”。(5)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看不上”既可理解为“看不到”,又可理解为“瞧不起”或“轻视”的意思。(6)他的故事讲不完。“他的故事”可指“他讲的故事”;也可指“关于他的故事”。

3. 兼类词引起歧义。

词语兼类是指一个词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词语兼类的情况非常普遍。(1)我要热饭。在这个语言单位里,当“要”是一般动词、“热”是形容词时,表示“我要什么东西”的意思;当“要”是能愿动词时,用在动词“热”前面,表示人的主观意愿“我要做什么”之意。(2)这辆车没有锁。“锁”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因而这句话既可理解为车没有“配锁”,也可理解为车有锁而没有“上锁”。(3)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本句中的“和”如果作连词,那么“他”的行为是背着两位经理的;如果作介词,那么“他”的行为是和副总经理一起干的。(4)他爬过山没有?“过”为动词时,意为“他爬过去这座山没有”。“过”为助词时,意为“他以前有没有爬山”。

4. 施事者不明确引起歧义。

在一个语言单位中,主语既可以是施事者,也可以是受动对象。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个主语到底是施事者亦或受动对象,是很难或无法判定的。比如:(1)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进攻”的施事者是谁?可以理解为巴勒斯坦,也可以认为是以色列。(2)我去上课。“我”既可指施动者———教师(授课者),亦可指受动对象———学生(听课者)。(3)鸡吃过了。既可以指“鸡吃过了(东西)”,也可以指“吃过了鸡”。(4)小王租小周两间房子。既可以指“小王租房给小周”也可以指“小王向小周租房”。(5)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若“这个人”为施事者,句意为“这个人不认识老张”;若“这个人”为受事者,句意为“老张不认识这个人”。

5. 结构切分不确定引起歧义。

一个语言单位具有多种结构关系,也就产生歧义,而且这种情况比较普遍。例如,(1)院子里有许多孩子种的花。“院子里有许多孩子/种的花”强调种花孩子数量多,花的数量不确定;“院子里有许多/孩子种的花”则强调花的数量多,孩子的人数就不确定了。(2)学生家长都来齐了。“学生家长/都来齐了”表示家长们都来齐了;“学生/家长都来齐了”则表示学生和家长都来齐了。(3)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参加了会议。“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参加了会议”,在这里,“数百位”强调“亲属”的人数之多,至于“死难者”的人数很不确定;“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参加了会议”,在这句话中,“数百位”强调“死难者”的人数之多,至于“亲属”的人数很不确定。

6. 指代不清或省略不当引起歧义。

(1)我看到你那年才6岁。本句可理解为那年“我”6岁,也可理解为“你”6岁。(2)孩子们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有说有笑,十分高兴”可指孩子们,也可指李大伯。(3)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提包。“提着黑色提包”的可指“张原”,也可指“老人”。(4)开刀的是他的父亲。此句属于“的”字结构指代不明,一种意思为“父亲是医生,由他主刀”;另一种意思为“父亲是病人,要开刀”。(5)妈妈要王玲和她的同学一起去。“同学”要么指“王玲的妈妈的同学”,要么指“王玲的同学”。(6)当他把钱还给美兵时,他对他笑了笑。此句属于代词指代不明,一种意思为“他对美兵笑了笑”;另一种意思为“美兵对他笑了笑”。(7)一边站着一位同学,守卫着校门。此句属于数量词指代不明,一种意思为“两位同学守卫在校门的两侧”;另一种意思为“只有一位同学站在校门的一侧”。(8)我说服妈妈和你一起去。此句属于省略不当,可以理解为“说服妈妈,让妈妈和你去”,也可以理解为“说服妈妈,让我和你去”。

7. 量词造成的歧义。

有一些量词既可以修饰限制人,也可以修饰限制物;既可以用于甲物,也可用于乙物。(1)三个出版社的编辑参加了这次学术讨论会议。量词“个”可以限制“出版社”,表示“出版社”的数量;也可限制“编辑”,相当于“位”,因而,此句的结构层次也会有别。(2)学校来了三个医院的医生。一种意思为“学校来的医生只有三个,是一个医院的”;另一种意思为,“学校来的医生数量不确定,但他们来自三个医院。”

三、歧义辨析方法

1. 停顿法。

说话或朗诵时,常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大或小的停顿。一句话停顿的地方不同,往往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例如,A.你说不过他也的说(两个人都得说)。B.你说不过他也的说(一个人说)。

又如,清代祝枝山的一副对联,“明日逢春好不悔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这幅对联停顿不同,褒贬也不同。

2. 词组结构分析法。

如同词义的多义一样,相当一部分词组也是多义的,要确切地分析某个词组的含义,就要分析出该词的不同的结构关系和功能,而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类型。例如,“学习文件”既可以是偏正结构,表示“学习的文件”,也可以是动宾结构,表示“学习某份文件”。

3. 区分语词的施事、受事法。

如“晚上我有课”这个歧义句可以表达的意思有:“现在要做些准备”、“现在不能再耽误时间了”、“现在要赶紧回家”、“现在不能再写作业了”。

4. 标点法。

标点符号能帮助人们更加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理解别人的语言。例如,某人接到一学术会议秘书组来函,信上说: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此人读后不解其意,因为对其意有多种解释,分别如下:A.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B.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C.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四、消除语句歧义的方法

1. 添加词语。

根据表达的需要,在语句的适当位置添加适当的词语,使语意固定下来。如可在“妈妈”后面加上几个字,改为“我说服妈妈,让她和你一起去。”又如“参考资料”可加虚词“的”表示修饰关系。

2. 改换词语。

当数量短语作定语造成歧义时,只要适当改换数量词,即可消除歧义。如可将“个”改为“名”,使原句变为“三名出版社的编辑”即可消除歧义。又如“当他把证书发给小钱时,他对他笑了笑。”可改成“当他把证书发给小钱时,小钱对他笑了笑”,又如“讲台上只有一架收音机,一边还站着一个人”,可将“一边”改为“每一边”或“其中一边”。

3. 调整词序。

对那些由于递加定语修饰关系不明而造成的歧义,可以用调整词语顺序的方法来消除歧义。如上例也可调整为“出版社的三个编辑”。又如把“几个学校的领导”改成“学校的几个领导”。又如“许多孩子种的花”可调整为“孩子种的许多花”。

4. 变换句式。

根据语意将原来的一般句式变为“把”字句或“被”字句,以使语意唯一。如“学生的天职是读好书”可变为“学生的天职是把书读好”,“我要热饭”可变为“我要把饭热一热”。

5. 设置语境。

当一个语意环境不定时,应继续设置语境,使其达到确定,从而消除句子的歧义。如“开刀的是他父亲”这句话可以这样改:(1)开刀的是他父亲,医术很高明。(2)开刀的是他父亲,他得去医院照料。(3)他父亲是外科医生,开刀的是他父亲。(4)他父亲是患者,开刀的是他父亲。又如“鸡不吃了”是有不同语义关系的歧义句,“鸡”可能是施事,也可能是受事。如果出现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歧义就被消除了。此句可改为“鸡不吃了,钻到鸡窝里去了”。(施事)或“鸡不吃了,我已经吃饱了”(受事)。

6. 读出重音。

在口语中,为了强调某一意义,可以读出句中的逻辑重音,以消除歧义,准确地表达出自己要表达的意义。如“我想起来了”,若“起来”重读表示“我想做什么”,而轻读则表示“回忆起来”。

参考文献

[1]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3]杨立琴.谈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 (7) .

[4]李晓燕.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刍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3) .

篇10:对汉语歧义句的分析

【关键词】歧义 歧义界定 歧义类型 歧义化解

一、歧义的界定

歧义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果语言使用者在交际活动中考虑不周没能排除这种多义性,就会产生歧义。那么什么样的语言现象是歧义呢?歧义如何界定?

1.研究者给歧义下的定义有20多种,很多研究往往将多义与歧义混为一谈,但多义并不等于歧义,二者具有本质的区别:多义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象,而歧义是在人们的交际中产生的,是可以消除避免的。从语言学的角度讲,多义性是语言单位的一种特性,歧义是当一种语言表达形式的意义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解释时产生的,这种歧义是孤立的,脱离了一定的语境或上下文,如果能够给出必要的附加信息、相关的背景知识和语境,歧义就会消失,也就是说,歧义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

2.歧义与模糊也不相同。歧义是一种语义不确定现象,在结构上可作两种或两种以上分析,即同一语言形式表达的不同意义都是合乎语法和逻辑的,如“热爱人民的军队”一热爱/人民的军队,热爱人民的/军队,两种意义都成立。模糊主要是指语言符号所表达的意义之间存在着界限不明,意义不清的现象。

3.还有歧义与岐解。歧解,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交际双方对同一语句产生的不同理解。歧义是指句法歧义,句法歧义指由句法内部因素而形成的两种语义结构。而语境因素是歧解产生的关键因素,在歧解现象中,常伴随有句法歧义现象,但语境因素仍起关键作用。歧义是句法现象,而歧解是语用现象,歧义作为句法现象,同双关、暗示、模糊是有区别的,而且作为句法现象的歧义一般是可以在一定的语境中消除的。

二、歧义的类型

1.语音歧义。语音歧义指的是由于语音的原因所产生的歧义。主要是由语言中的同音词造成的,一般产生在口语中,一旦形诸于书面,歧义便消失。比如:

(1)一切向qian看。(2)小明qi zhong考试得了全班第一名。(1)中的qian可以是“前”或“钱”,(2)中的qizhong可以是“期中”或“期终”,在口语中,我们无法确定这两组音节到底表示哪一个意思。

2.词法歧义。词义歧义指由词义的原因造成的歧义。造成词义歧义的因素主要有两个:(1)由语言中的多义词引起的。例:小王己经走了一个多小时了。“走”可以解释为“行走”或“离开”。

(2)由语言中的同音同形词引起的。例:小方今天看上去很有点生气。可以理解为“小方今天看上去很不高兴”或者“小方今天看上去很有活力”。

(3)语用歧义是指通常并无歧义的句子,在某种特殊语境的作用下产生了歧义。严格说来,语用歧义才是真正的歧义,前面几种歧义在某种程度上是多义,即潜在的歧义。它们的歧义之“义”绝大多数是词的语言意义,而语用歧义的“义”除了语言意义之外,更多的是非语言的意义,即上下文和交际情景所导致的意义,说写者和听读者的联想意义,言外之意等等。

三、歧义的化解

1.層次分析法化解歧义。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切分”和“定性”来化解歧义的。对于结构层次相同,结构关系不相同的歧义,层次分析法通过“定性”,即指出相同结构层次所具有的不同结构关系的办法来化解歧义。如对于“你们领导,领导群众,翻译小说,经济困难,害怕起来”这类只有一个层次的歧义短语,层次分析法通过指出它们分别属于“同位/偏正关系、联合/动宾关系、动宾/偏正关系、主谓/偏正关系、动宾/动补关系”,从而化解这类短语的歧义。而结构层次不相同,结构关系相同的歧义,层次分析法通过“切分”,即划分出它们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办法来化解歧义。

2.变换分析法。变换分析是通过句式的变换来揭示句中实词和实词之间不同的语义关系,从而化解歧义的。变换分析的客观基础是“句法结构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可以这样来理解:不同的句法格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同一句法格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包含相同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句式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内在的结构联系,这是变换分析能分化歧义句的深层原理。

3.语义指向分析法。补语的不同语义指向所造成的歧义补语在语法上的作用是对动词的补充和说明,一般而言在语义上是指向谓语动词的,有时候补语也和动词以外的成分具有指向关系,如果这种指向关系不止一种时,就会出现歧义。定语的语义指向不同所造成的歧义.例:她在图书馆查了三天的报纸。这一句的歧义是由于其中的定语“三天”的语义指向不同造成的。当指向动作“查”时,是限制动作的长短,意思是“他在图书馆里查报纸查了三天,报纸的范围不定”;当指向“三天”时,是限定“报纸”的范围,意思是“他在图书馆查了报纸,这些报纸是三天出版的,但是他可能一天就查完了”。

参考文献:

[1]曹永金.句法结构歧义现象产生的因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6(2).

上一篇:幼儿园传单下一篇:金沙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说明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