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担保人义务探索论文

2022-04-30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美日韩等国构建起了规模庞大、品种丰富的信用债券市场,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和监管体系,其中一些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日韩三国摒弃了信用债发行“保姆式”的审核制理念,将发债交由市场参与主体决定,豁免审核报备,并对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做出十分严格的规定;同时,注重投资者利益保护,建立违约偿债机制,债券违约处置由专业机构负责。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国际贸易的担保人义务探索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国际贸易的担保人义务探索论文 篇1:

国际结算网络课程建设与培养应用型人才路径探索

【摘 要】国际结算是一门金融类交叉学科,先修课程较多。在教学过程中,交叉学科的处理与讲授对于前期知识的累积和应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根据课程的特点对于这门学科的建设与安排提出如下建议与总结。首先,基于“天空教室”网络平台,提供相关学科的文献、书籍,扩充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注重对比分析和模块记忆。其次,利用“天空教室”学习平台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可以在教室、图书馆、机房等环境中随时登录操作端,巩固技能。此外,通过平台与教师端沟通交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国际结算;网络课程;应用

1 国际结算课程的基本特征

国际结算这门课程是研究国际间由于政治、经济等联系而发生的以货币表示债权债务的清偿行为或资金转移行为。这门课程属于经济类国际贸易、金融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它的内容横跨经济、法律、管理等一级学科,其中先修课程包括票据法、国际贸易实务、银行会计。笔者从2007年以来,通过对国际结算9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总结该门课程有如下特点。

第一,综合性强。国际结算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国际贸易结算、非贸易结算,且以贸易结算为主。贸易结算涉及国际贸易实务、金融实务等相关知识,因此要求学生对国际贸易流程、银行业务有一定的把握。从研究客体上对国际结算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单据结算和非单据结算,其中以单据结算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单据结算涉及票据法、民商法等相关知识。

从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来看,它通常被放在本科教学的第六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中。众所周知,需要基础知识越多的学科且交叉性越强的学科通常会在高年级开设。可见,国际结算这门课程是一门综合众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

第二,先修课程结构复杂。众所周知,对一个概念的把握须从相邻学科出发,找到明确的界定边界。因此,若从国际贸易流程角度出发,将内容扩散到合同签订与履行、品质条款、结算条款、运输条款、保险条款、纠纷解决机制条款等,要求学生对联合国国际商品买卖公约、海牙规则、汉堡规则、海商法、保险法、UCP600等相关国内法和国际经济法有一定的了解。

同理,若从金融实务角度出发,我们要将知识点扩散到金融体系、商业银行经营范围、银行中间业务实际操作流程、银行资产负债表、国际借贷等金融及银行会计的领域。那么,就需要我们对担保法、民事诉讼法、票据法等相关国内法律有一定的了解。

而这些先修知识的获得的顺序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对知识的学习需要反复研究,不断回头探索,不断否定再否定。比如,在国际结算中同学们接触结算的工具——票据,知道票据法规定票据的开票人只能是债务人(只承认顺汇),而在国际贸易实务中遇到了信用证和托收等方式下出票人竟然是债权人(出口商)。细心的同学则会大惑不解,但是如果回头仔细研读国际结算中的相关参考内容票据法,则会得到“票据法只允许顺汇,然而国际经济法可以接收顺汇也可以逆汇”的结论。

第三,学科系统性弱,需要学生自己把握。不同于类似于西方经济学这样系统已经成熟的专业基础课,国际结算是比较年轻的学科,而且实践应用性强、综合性强,因此其系统构造不容易把握,导致学生的学习可能会变成规则强记的游戏。

诚然记忆是学习的基础,但是学生为了应付期末考试和证书考试,纯粹靠记忆强行背诵书本上的内容则是应试教育的悲哀。学生之所以靠背诵解决问题,是因为他没有理解相关知识的逻辑关系,更是因为他没有把之前所学的各门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有效地衔接起来。导致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理解只能从学科之内出发,而不能从其他学科得到启发,或者说将学科与学科串联起来。

这种衔接在有些课程中是比较好把握的,如本身就以抽象性强而著称的西方经济学。但是,国际结算课程各章节处处可见实践操作的具体事项,却缺少足够的抽象概括,也缺少和其他学科之间明示的呼应。这不仅对教学者提出了高要求,也需要学生们自己理解,依靠自己在经济学中培养的思维方式及学习各门学科后培养的基本素养来融会贯通。

2 国际结算课程与应用型人才培養的联系

由于该课程开放性强,知识更新快。正如前文所述,国际结算的先修知识点数量庞大,且结构性复杂。但是,由于学科的规范性和抽象性,以及教学时间的限制,如此众多先修知识不一定都要在教学计划中体现为先修课程。那么就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可能,学科与学科之间可能会有漏洞,而国际结算这样的交叉学科的先修知识或许处于被疏忽的状态。

也许有人在此会提出反问:如果基础学科之间没有真空,那么要学这门综合性学科干吗呢?笔者在此持不同观点。诚然综合学科的功能之一在于补充曾经被遗忘或者被遗失的基础知识领域,然而仅仅是补充,而不是认为从零开始理所当然。况且综合性学科的主要功能是将之前的基础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张有特定应用价值的知识网,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塑造应用人才。若是缺乏对基础知识的把握,那么这种网络则会破绽百出。应用者从一个知识点到另外一个知识点的衔接将无法体会到逻辑上的理所当然,而认为是文意所定。那么,学生将被知识固化而奴役,无法随着知识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因此,虽然综合性学科可以解决部分基础知识问题,但基础知识的获取需要其他渠道。或许在教学计划之外,或许在兴趣之上。

因为国际结算课程的开放性强,因此被奴役的自由意志将难以体会到新鲜血液注入背后的逻辑上的必然,从而怠于不断汲取。这样一来,有的人走上工作岗位后会发现没有学过这门课程与学过这门课程的同学没有差距,从而否定教学。教学与实践操作的距离会越来越大,这与培养应用型人才位导向的教学定位是背道而驰的。

除此之外,国际结算课程实践操作性强。国际结算这门课程讲究实践操作,它是理论课中的实验课。只有通过实验环节,学生才能巩固抽象的理论知识。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改变了国际结算课程实习的环境。因此,为了适应网络环境,改革国际结算课程势在必行。

而现在市场上新的教学软件也层出不穷,为国际结算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或许有人认为,文科生的实践环节无非是“小孩办家家”,可有可无。笔者持保留态度。因为实践环节起着理论教学中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没有此环节,缺少的不仅仅是几个学分的安排,更多的是学生对空洞知识的迷失和衔接上的乏力。从初学者的角度来看,他们更易接受具体、直观的事物,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把握,他们才可以在更高的平台上抽象、概括。因此,我们对实践环节的评价应该从反面评估,即“如果没有这个环节,我们会失去什么”。答案不言自喻。但是,笔者并不赞同过分重视实践环节而忽视理论教学,其实这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

3 国际结算网络课程建设的经验探索

笔者2008年承担了建设国际结算网络课程的任务,主要针对以上总结的课程特點开展课题研究。在“天空教室”的网络环境下,通过各个模块的设置,教师可以上传各种教学参考。其中,习题练习、讨论题、案例分析等是国际结算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必须得到巩固的。由于课时的限制(32课时),在课堂上,教师无法介绍足够的案例来分析比较,因此在“天空教室”上传并布置相关作业,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果。正如前文所述,国际结算的先修知识结构性复杂,需要不断巩固,而对于学生而言,让他们重新翻开上学期的书本查缺补漏几乎不可能。因此,笔者不仅上传了本学科的案例,而且还上传了与本学科密切关联的综合案例。让学生通过一个综合的案例,将过去遗忘的知识记起来,并与本门课程结合在一起做一个有益的串联。比如,“保兑行在开证行拒付下的应对方法”涉及民法中关于合同的相对性、国际贸易实务中信用证的实质、国际结算中保兑行的划账方式等综合问题。这种案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本们课程的理解及运用,而且能把学生在大学期间相关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形成一张知识网络。

“天空教室”中的参考文献、书籍、网站等板块则是对教学者提出的要求。要求教学者提供的书籍、文献等具有层次性、可读性及相关性。当然,学生的自觉性也很重要。笔者设置此板块的目的是提供给学生一个温习知识及不断更新知识的平台。国际结算从一定角度上来看,是研究相关结算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因此,在整体上把握相关当事人的履行目的、履行方式、保障方式是一条捷径。然而,由于每一种规则都是在不同当事人利益之间的权衡取舍,规则的订立必然会牺牲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或者可期待利益。由于利益主体的不断诉求、社会标准的不断迁移及经济政策的不断改变倾斜方向,规则也在与时俱进。比如,“在转让信用证中为保护第二手收益人的利益,当第二受益人提交的单据与转让后的信用证一致,而因第一受益人换单导致单据与原证出现不符时,转让行有权直接提交第二受益人的单据给开证行”。这种权衡无非是侵权责任法中过错责任在国际经济经济法中的体现,对第二受益人而言更加公平。然而,第二受益人接收的信用证仍然是第一受益人的商业信用没有改变,这是在巩固银行及中间商的利益,以及信用证转让后的安定性,而局部牺牲第二受益人的部分利益。

笔者认为,最值得开发的是“天空教室”的实践操作板块。根据教学计划,国际结算课程会另外安排32课时的实践课,但是实践课安排在学期末,部分学生可能已经遗忘课堂的理论知识。既然学校已经有可以应用的软件,那么就可以让学生在学完理论课程之后,直接通过实践流程的操作实现教学延续,这样不仅可以节省理论课的课内实践学习,也能使学生对结算流程得以更具体的认识,有助于对新知识的巩固。因此,在实践板块中上传可以链接到服务器的ACCESS具有必要性。

同时,笔者在这里再次强调,我们既不可忽视实践教学,也不可过分低估理论教学在课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天空教室”中增设网上答疑、知识点的探讨等互动讨论板块也具有现实性指导意义。正如前文所述,对于综合性强的学科要注重建立知识网路,而只有找到先修知识链接起来的结点,才能构成严谨的知识网络。这些结点对于学生而言很难把握,然而却是抽象思维建立的有效途径。比如,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或者经常遗忘“进口商在申请信用证时要交纳开证押金”。通过民法中反担保的学习,对这种押金的实质把握就顺其自然了,并且能够理所当然地想到反担保可能会随着被担保人信用的改变而调整,那么开证押金也可以调整。其实这恰恰也是开证行的权利。

我们很多注重应用型教学的大学常常忽视学生们建立的这样知识网络,只强调操作性。这毫无疑问是对应用型教学的曲解。而结点的修复与弥补、重置与删除则需要各位同学不断思考。板块中的论坛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一个积极的思考者在论坛上可以抛出他的问题,让大家共同思考。如果将论坛讨论的参与次数作为平时分的参考依据,那么会有更多的学生前来讨论,从而增强他们获取知识的主动性。笔者也可以自己抛出论题,或者请一些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参与其中作为某些论题的版主,将学习知识变成一种习惯,而逐渐让学生产生兴趣和渴望。一旦学生的幸福感建立在学习新知识后的满足上,那么他离教学目标中的应用型人才就不远了。

参 考 文 献

[1]左新娥.对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中展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探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6(7):144-146.

[2]冯莉.国际结算教学改革初探[J].当代经济,2014(18):92-93.

[3]孙妍.教师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4(13):61-62.

[责任编辑:高海明]

作者:柏凌

国际贸易的担保人义务探索论文 篇2:

信用债违约应对机制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美日韩等国构建起了规模庞大、品种丰富的信用债券市场,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和监管体系,其中一些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日韩三国摒弃了信用债发行“保姆式”的审核制理念,将发债交由市场参与主体决定,豁免审核报备,并对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做出十分严格的规定;同时,注重投资者利益保护,建立违约偿债机制,债券违约处置由专业机构负责。从市场监管体制来看,美日韩三国均采取以立法为基础、政府管理为主、自律管理为辅的监管模式,监管部门在法律授权下,统一管理全国债券市场,全面、严谨的法律体系为债券市场的有序运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美日韩信用债违约概况及应对措施

信用债违约概况

从美日韩信用债违约历史来看,信用债违约与经济衰退、金融市场动荡以及“黑天鹅”事件存在着较大的因果关系,即在国家经济、金融、贸易出现问题时,发债主体盈利情况恶化,信用债违约风险逐渐显露,进而爆发严重的信用债违约危机。

经济衰退与信用债违约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土地和房地产价格跳水,股市暴跌,企业经营情况恶化,宏观经济环境严峻。此外,海湾战争爆发导致石油价格飙升,全球市场遭遇寒冬。经济下滑造成许多周期性企业经营恶化,债券违约率大幅上升。1990年,随着债券承销商德崇证券正式宣布破产,美国信用债市场违约危机彻底爆发,高收益债券违约率一度超过10%。

此次经济危机迅速传导至日本并产生了更为严重的冲击。自1990年开始,日本股市崩盘,地产泡沫破裂,经济陷入长期衰退。为稳定并提升资产质量,日本银行机构开始大幅减持企业股权及其他权益性投资规模,银行同企业之间密切的股权及债券关系逐步分离,主银行制度不断削弱。外部宏观经济环境恶化以及内部金融体制变化,使日本信用债市场风险转移和消化能力下降,最终导致违约事件的发生。

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新兴经济业态陷入低谷,对美国股市和债市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信用债市场违约率迅速攀升。据统计,2000~2002年美国信用债市场平均违约率为2.1%,最高时达3.1%。

金融市场动荡与信用债违约

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财阀集团资金链断裂,金融机构担保人大规模退出,担保债券数量迅速下降,债券发行人质量明显恶化,债券市场信用收缩。1999年,以韩国第二大财阀大宇集团为代表的数十家财阀陆续宣布破产,违约企业数量超过2万家,债券市场上短期内风险集中爆发。

2008年,美国次贷风险暴露并最终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受其影响,2008~2009年韓国债券违约数量分别达151例和285例,违约率分别为2.51%和5%,违约金额分别达2827亿美元和3343亿美元,违约金额达到1970年以来的最高值。

“黑天鹅”事件与信用债违约

2019年以来,受中美贸易摩擦及部分企业前期过度杠杆等因素影响,美国信用债违约率持续提升。根据穆迪统计数据,2019年受评发行人的违约家数由2018年的79家提高至102家,违约金额由780亿美元提升至1182亿美元,同比增长51%。

此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极大的阻碍,国际供需链大面积中断,以美国为代表的贸易大国首当其冲,资本市场震荡。美国信用债市场的风险问题重新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据统计,疫情以来美国信用债违约率明显攀升,仅2020年上半年就有100余只信用债违约,2020年信用债违约率达到5.5%,高于正常的2%~4%。

应对信用债违约风险的具体措施

事前预防措施

健全的市场监管体系。美国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债券市场监管体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INRA)、联邦政府等各司其职。SEC是该体系中的核心成员,在《证券法》等法律授权下对债券市场进行直接监管,包括债券经纪商和交易商注册、发行人信息披露等。FINRA由美国证券交易商协会和纽约证券交易所监管局发起成立,根据SEC授权对场内外进行一线监管,主要功能是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市场监管效率,从而加强投资者保护和市场诚信建设。此外,美国各州对辖内证券发行及交易活动有独立的立法和司法管辖权,是美国债券市场监管体系的重要补充和辅助。美国采取自上而下金字塔式的监管体制,监管标准明确统一,既有利于信息共享,又能够有效避免同级监管机构间的重复监管,提升了监管效率。

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世界各国都将上市公司各种信息披露和监督作为证券立法的重要内容。日本的信息披露制度有三个特点:一是多维分类化,一方面根据有价证券的类型分别制定不同的信息披露制度,另一方面针对一般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分别制定不同的披露义务;二是采取累计加减算法的课征金制度,即针对反复违反证券披露制度的行为者处以加倍的课征金处罚,而对于在被查处前主动报告违法行为的行为者,减半收取课征金;三是采取与证券募集金额挂钩的课征金金额制度,如针对虚假披露信息的违法者,将按募集金额的2.25%征收课征金,以使处罚力度与虚假披露行为的实际损害程度相吻合。信息披露制度是保障投资者利益和实现社会监督的关键。

规范的信用评级制度。在美国债券市场,任何一种债券的发行都要经过信用评级,债券信用评级是一个循环的、动态的过程,始终贯穿于发债与债券存续期间,主要包括信息征集、信息分析、信用状况持续监督等环节。次贷危机的爆发暴露出了评级机构权重责轻、内部控制薄弱、利益冲突协调机制有限等诸多问题。为进一步强化对评级机构的监管,美国于2010年通过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和金融消费者保护法案》,其核心内容包括:一是制订业务隔离要求和离职人员回顾审查制度,完善利益冲突协调、化解机制;二是明确评级机构对评级结果的专家责任,并统一评级标准,解决法律责任方面的问题;三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保障评级流程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提高评级透明度;四是授予SEC对评级机构进行检查及撤销其资格的权力,有效提高SEC的监管权力。以上措施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美国评级机构信用评级的独立性与真实性。

事中管理措施

丰富的风险缓释工具。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用违约互换(CDS)等新型风险缓释工具在美国金融市场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为信用风险管理带来重大变革。相较于组合分散、资产证券化及抵押担保等传统信用风险管理工具,CDS在保留资产所有权的前提下,能够将信用风险从标的债券或贷款中剥离,形成可交易的信用产品,不仅完善了信用风险分担机制,也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低成本信用风险管理手段。但由于监管失当,CDS“过度”扩展,从之前的缓释信用风险以及套期保值的衍生品工具转变成投机工具,最终成为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之一。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并改革CDS合约、交易及清算机制。随着监管的深入,CDS市场规模逐渐回落,发展逐渐回归理性。目前,以CDS为主的信用衍生品市场仍然是美国第三大金融衍生品市场,是美国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中的关键环节。

有效的信用增进机制。亚洲金融危机后,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韩国推出了中小企业集合债券(P-CBO)融资方式,并通过多种创新性信用增级手段不断完善信用增级机制。一是通过将第三方担保和资产证券化结合为P-CBO提供信用增级。一方面,借助技术手段重新配置债券的违约风险,使得政策性金融机构先于优先级债券投资者承担债券的违约风险损失;另一方面,为降低优先级债券投资者风险,由较有公信力的政策担保机构提供第三方担保。二是创新集合债券标的资产种类。P-CBO扩展了传统标的资产范围,其既涵盖向企业发放的应收账款抵押贷款,也包括参与企业发行的分离交易可转债。三是增设债券中间层级,丰富债券结构,平衡违约风险,進一步完善风险分担机制。

事后处置机制

严格的过错追责机制。美国法律规定,当现有处置措施都不足以保障其利益时,债券持有人可针对其他参与者在发行、销售等环节中的过错向联邦法院提起上诉,通过主张过错赔偿途径降低其利益损失。如果公司股东存在恶意逃避债务、欺诈及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行为,可以主张否定公司独立人格,追究股东连带责任;如果销售机构存在不当销售行为,可以主张销售机构赔偿;如果债券托管人存在过错,严重违背勤勉注意义务,因此而造成的损失可向其追责。

完备的持有人会议制度。债券持有人会议是由债券持有人即时召集的集体行使权利的临时性决议机构。日本在《公司法》中明确规定了公司债务持有人会议的议事权限、召集主体、召集流程、表决机制和决议效力等内容。债券持有人会议负有以下议决职能和监督职能:债券发行人变更募集说明书事项应经债券持有人会议决议通过;债券持有人会议可对发债公司的合并、分立及变更事项提出异议,主张“清偿或提供担保”;公司不能按期支付债券本息时,债券持有人会议应讨论商定偿债议案。由此可见,债券持有人会议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债券持有人借助监管当局赋予的法律地位监督并影响发行人决策,从而能够有效制约发行人公司治理权的无序扩张。

我国信用债券违约应对机制存在的问题

监管协调难度较大。我国证券市场由证监会核准的公司债券,发展改革委审批的非上市企业债券,以及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注册的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三大部分组成。在多头监管模式下,证监会、人民银行、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发改委、交易所等部门共同对信用债市场实施分类监管。由于缺乏统一的制度安排,各部门在信息共享、监管标准、交易规则等方面协调性较差,产生了许多问题隐患。一是不同监管部门制定、执行不同的信用债发行规则,同一发债企业发行不同种类债券,可能面临监管重叠问题,不但增加了发行主体的监管和沟通成本,而且拉大了信用债之间的定价差异。二是审批程序过于复杂。以企业债为例,发行主体需要先后经国务院(额度审批)、发改委(发行审批)、人民银行(利率审批)、证监会(承销资格审批)、交易所(上市审批)等层层审核,增加了企业的时间成本和投资者信息搜集成本。

评级结果信息指示作用较弱。我国债券市场门槛较高,导致发债企业追求高信用等级评级。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曾指出,我国评级行业存在评级虚高、区分度不足、事前预警功能弱等问题。据统计,我国非金融发债主体中AAA级占比约为20%,存量债券余额占比超过60%,多个违约主体在违约前的评级为AAA级,信用评级风险指示作用较弱。例如,永煤控股在违约前20天还以AAA级发行10亿元债券。造成评级虚高、失准乱象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刚性兑付和隐性担保理念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评级所代表的信用风险内涵;二是现行评级标准的严谨性、统一性、公开性不足,评级机构评级随意性较大;三是发行人付费模式造成国内评级机构独立性差,行业竞争激烈,利益冲突明显,部分评级机构丧失职业操守;四是债券发行后评级机构后续跟踪评级不够,没有及时反映发行人违约风险动态变化。

市场化风险分散分担机制匮乏。我国债券市场风险分担主要依靠担保形式实现,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严重制约了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市场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一是互相担保增信的中小企业私募债规模日益膨胀,但此类发行主体信用资质相对较差,且企业互保多以熟人、情分为纽带,缺乏契约精神。以山东能源化工企业为例,在去产能及供给侧改革政策背景下,山东东营地炼企业经营面临困境,资金周转能力下降,担保圈内纠纷事件频发,导致雪崩式债券违约。二是未建立第三方担保、债券保险机构、银行备用授信等多层次担保体系,信用增进机构种类单一,市场上无担保增信债券占比近60%。三是缺乏活跃的信用衍生品市场。在破除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政策环境下,企业潜在信用风险将逐渐暴露,担保失信和代偿风险凸显。

违约处置机制不完善。据统计,2014年以来共发生774件债券违约案例,目前仅有6.59%的案例已兑付且回收率普遍较低,部分违约债券兑付回收率甚至不足1%。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信用债违约处置制度建设起步较晚,信用债券违约兑付延期、破产清算、兼并重组等市场化、法制化处置机制与相关法律法规等亟待进一步健全。二是个别发债企业存在恶意逃废债行为,道德风险高发,破坏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三是从国际经验看,违约信用债券处置的最优解是让局部的信用风险释放和转移,让市场进行合理再定价,但我国在信用衍生品市场等相关关键处置环节上仍存在短板。四是违约债券市场投资主体单一,风险资金规模有限,对违约企业的后续处置参与度较低。

相应的政策建议

加快统一监管政策和规则,消除监管盲点和断点。一是要继续强化债券市场化与法治化环境。通过市场化运行,有序打破债券刚性兑付期望,纠正扭曲市场心态。二是着力加强监管协调,推进债券市场法治化建设,完善事后违约处理处置机制,形成集中统一、监管有序的债券市场执法机制,切实保障投资者权益。三是全面提升防范系统性风险能力,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对债务市场杠杆操作进行统一监测和管理,防范恐慌性去杠杆以及金融风险交叉传染。四是强化监管机构和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风险监管力度,搭建以财务、价格和舆情信息为重点关注指标的预警监测平台,及早发现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强化信用约束,健全信用评级与信息披露机制。一是借鉴国际经验,完善信用评级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规范和监督,增强信用评级风险揭示功能。二是建立双评级制度,通过在信用债市场全面引入双评级模式,使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相互校验,形成声誉约束,有效解决信用市场评级虚高现象,为投资者提供可信度高的判断依据。三是围绕治理结构、资产负债、抵质押等指标规范信息披露要求,形成债券发行及债券存续期全过程信息披露制度。四是参照美国经验建立与违约率挂钩的评级机构退出机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大幅提高违法成本,有效提升信用债市场透明度。

发挥市场机制,构建多元风险分散机制。一是加快完善信用增进行业管理体系,有序推进信用增进业务,充分发挥信用增进机构代偿机制作用,有效推动信用风险分散和转移。二是借鉴美国等成熟债券市场经验,通过加强对担保公司监管力度、发展专业担保机构、引入债券保险制度和建立多层次再担保公司等措施,完善风险分散渠道。三是配套发展债券保险制度,丰富债券信用风险保险产品,建立层层嵌套式风险分担机制。四是不断完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风险对冲机制,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合约、凭证和信用违约互换等,实现风险定价、对冲和转移。通过逐步放宽市场准入门槛、简化创设流程等来完善信用衍生品相关制度,推动风险缓释工具推广运用。

完善违约处置机制,提高违约债券处置效率。一是加快完善债券持有人会议制度,提高其规范性、透明性、可操作性和决议强制性,提高其对投资者利益保护效力。优化债券持有人会议召集程序,强化债券发行主体在债券募集说明书中明确债券持有人会议召集程序及召集人义务。二是建立统一、清晰、有效的破产清算重整体系,优化破产清算重整程序。三是严格按照《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监督和敦促债券受托人履行相关责任,有效发挥债券受托人制度在控制信用风险和保障投资者利益方面的作用。四是进一步完善违约债券流转交易市场,提高违约债券流动性。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大力度引导违约债券作为交易标的继续流通,优化市场化风险处置流程,提高违约债券处置效率,盘活违约债券流动性。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中国人民银行朝阳市中心支行)

全球视线月度资讯

联合国贸发会认定韩国为发达国家

7月2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在第68届贸易和发展理事会会议中通过韩国地位变更案,正式将韩国认定为发达国家。这也是57年来贸发会议首次对成员国的地位进行变更。

欧盟决定暂缓推进数字税征收计划

7月12日,欧盟委員会表示,欧盟决定暂缓推出原定于本月底出台的数字税征税计划,并将于2021年秋季对此计划进行重新评估。同时表示,暂缓推出数字税将让其专注于世界最大经济体达成的更为广泛的全球最低税收协议的谈判。

欧盟12个成员国将获首批经济复苏资金

7月13日,欧盟理事会发布新闻公告,首批12个欧盟成员国的经济复苏计划正式获得批准。此次获批的国家包括奥地利、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拉脱维亚、卢森堡、葡萄牙、斯洛伐克和西班牙。

日本央行维持宽松货币政策

7月21日,日本央行公布其6月议息会议纪要,维持了此前的大部分货币政策,包括继续维持短期利率在-0.1%的水平,并通过购买长期国债,使长期利率维持在零左右。

印度央行考虑分阶段推出数字货币

7月22日,印度央行表示,正考虑“分阶段”推出央行数字货币。

俄央行利率决议提出近七年最大幅度加息

7月23日,俄罗斯央行公布利率决议,将基准利率提升100个基点至6.5%,以应对不断攀升的通胀。这次加息的幅度也是该国自2014年卢布危机以来最大的一次。

英国财政面临三千亿英镑疫情账单

7月24日,英国议会公布的报告显示,未来几十年英国政府将面临3720亿英镑(约合人民币3.3万亿元)的疫情支出带来的财政风险,报告还称,超过20亿英镑被花费在无用的防护设备上。

IMF维持2021年、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测

7月2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维持2021年、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测不变,分别为6%和4.9%,但上调了对发达经济体增速预测,并下调了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预测。

作者: 李万超 罗红光

国际贸易的担保人义务探索论文 篇3:

基于国际承包商视角针对保函业务的风险分析

摘要:随着URDG758《见索即付保函统一规则》在2010年7月1日的正式实施,标志着国际保函业务进入了一个更加清晰和规范的全新时代。它更加明确了对于业主权益的保护,使承包商处于不利和弱势的地位。保函被誉为国际工程项目的通行证,同样也被称作拦路虎。对于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承包商的中资企业而言,我们如何运用好这张通行证,为我们的国际工程保驾护航,更为关键的是如何有效控制保函业务的风险,在弱势地位的不利条件下,保证我们自身的权益不受侵害,是我们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因此,本文以A承包商为例,针对保函业务积极探索与开拓一条有效的风险管理之路,使其更好地为我们的国际工程项目服务。

关键词:国际承包商;保函风险分析

保函(Letter of Guarantee)是指担保人应申请人的委托,在受益人于保函有效期内提出索款要求并提交符合保函规定的书面文件或单据时,向受益人无条件的支付约定的金额或约定金额以内的款项的承诺[1]。本文以保函业务的最核心环节即保函文本的审核为出发点,针对保函文本中每一项具体条款的风险点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应防范措施,然后结合A承包商实际保函业务进行案例分析。当前国际保函类型主要为见索即付保函,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均为见索即付保函,由URDG758统一规范。本文中所称的申请人即指承包商,所称的受益人即指业主。

1保函文本中的关键风险点分析及其防控措施

保函文本的审核为保函业务的最核心环节,所有的风险最终以书面形式汇聚到了保函文本中,一字千金,本部分重点分析了保函文本中存在的关键风险点,其中金额、有效期和可转让条款为三大核心风险点,同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1.1金额条款

金额条款是保函的三大核心风险点之一,也是保函风险最直接的体现,因此对保函金额的审核必须严格,主要关注以下几点:

(1)金额明确:保函金额必须十分明确,用一个确定的固定数值表示,严禁敞口,例如以一个基础合同价款的百分比作为表示方法。

(2)限制范围:必须在保函的金额前加上必要的限制性语句,如“我们在此担保支付你方不超过(固定数值)的款项”或“此保函的最大担保金额为(固定数值)”。

(3)币种一致:应确保保函中使用的货币与合同或标书中使用的货币一致,避免可能赔付时因货币不一致产生的汇率风险带来法律纠纷并造成相应的损失;同时避免出现“保函赔付货币将参照合同有关规定”之类的语句,该语句可能导致保函项下的赔付金额产生不确定性。

1.2有效期条款

有效期条款也是保函的三大核心风险点之一,它标志着保函的诞生和终结,明确了风险的存续期间,对其审核主要关注以下几点:

(1)生效日期:一般来说,保函自开立之日起生效;但必须注意的是,对于履约保函和预付款保函,这意味着保函一旦生效,即使申请人履行基础交易合同的期限还没到来,受益人也可以立即提出付款要求。为了避免这种风险,对于履约保函,可以在保函中规定,保函自开立之日起X天后生效或者保函自合同生效日生效;对于预付款保函,生效日期应定为全部预付款或首笔预付款到账的当天。

(2)失效日期:一般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以明确的日历年月日即失效时间来规定,二是以某种事件的发生即失效事件来规定。但必须注意,认为合同一旦执行完毕(或被终止),保函即应自动失效,这是非常错误的,独立性是保函的灵魂,合同的存在与否并不影响保函的效力,纵使合同已执行完毕,但若保函尚未到期,其本身的效力依然客观存在。因此,应避免仅以事件规定保函的失效,如“随着合同执行完毕而失效”或“完工时失效”等语句,也可以在失效事件中加入失效时间进行限定,如以上述二者较早的时间为准,规避校期敞口的风险。

1.3可转让条款

同样作为保函三大核心风险点之一的可转让条款,如果在保函中没有明确约定,那么该保函默认为不可转让。申请人应尽最大努力避免保函出现可转让的情况,如果始终无法说服业主,必须仔细注意以下几点:

(1)隐含的可转让信息:注意保函正文开头所叙述的业主公司名称后,是否有括号标注如下语句“这一称谓包括其继承者和受让者”,此为隐含的可转让信息,即使文本再无可转让条款,也有潜在的风险。

(2)可转让的权利类型:保函权利的转让有两种类型,一是索赔权利的转让,二是收益的转让。收益的转让为可转让条款的底线,即声明由受益人保留提出索赔的权利,仅将保函项下可能发生的支付款项转让给某一受让人,该受让人由于未取得保函的索赔权,实际上并未取代受益人而不能成为新的受益人。保函的索赔权利一般不能转让,否则风险被放大。

(3)受让人的限制范围:受让人的范围不能不加限制,否则出现索赔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可在保函文本中限定,受让人只能为业主所在集团的内部公司。

1.4受益人条款

保函的受益人一定是合同的当事人(对承包商而言即业主),因为业主享有在承包商发生违约时而依据合同本身的规定向承包商要求支付或赔偿的权利,这种权利才是业主动用保函、提出索赔的根本依据,所以任何合同之外的第三者,尽管他们可能与业主有着某种债权债务关系或其他的密切联系,均不能作为收益人。

1.5擔保金额递减条款

在许多保函项下,申请人的保证责任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随着基础合同的正常进行逐步地发生递减,因此保函中应规定一些陈述付款义务将随着申请人合同义务的不断履行,根据某一事件的出现或根据某种单据的提交而相应减少的条款。比如,在预付款保函中规定“本保函金额将随着卖方逐批发运货物,按照发票中所显示的金额等比例自动减少”。

1.6索赔条款

保函的索赔分为有条件的索赔和无条件的索赔两类。见索即付保函为无条件索赔的代表,只要受益人提出符合保函规定的索赔要求,担保人必须无条件付款,无须考虑申请人的意见。但即使是见索即付保函,受益人也必须提供书面索赔和符合要求的单据来作为必要的书面文件,离开了这样的书面文件索赔也同样不会得到受理。因此为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申请人可以在保函条款中,有意设置一些可用来限制受益人无理索赔而又无损于保函独立性的单据化条件,把合同中确定的只有其一旦发生时受益人才能索赔的事实条件,在保函中用文字转化成合理的单据化条件,尽可能争取对自身有利的条款。

2案例分析

本部分以A承包商在印度承揽的某一天然气管道项目的保函业务为例,对该保函业务中存在的关键风险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首先对该项目的背景进行简要介绍:

A承包商中标印度某一天然气管道项目,包括线路工程、河流HDD穿越工程和压气站土建工程等,共签署五份合同,需办理十份保函,其中五份为履约保函,五份为预付款保函。通过严格审核招标文件及合同中保函相关的条款,发现了如下的问题及风险点:

(1)在保函办理准备期,为提高效率及时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由于该项目为一揽子工程,设想为其开立一份总体履约保函和一份总体预付款保函,以囊括该一揽子工程项下的五份履约保函和五份预付款保函。

(2)在履约保函和预付款保函文本中,均出现了可转让条款,可按业主的要求在保函开立行自由办理转让,此种无任何限制的可转让条款被视为“自杀性”条款。

(3)在预付款保函文本中,无担保金额递减条款,这使保证责任被不合理地放大。

(4)业主在預付款保函文本中规定,预付款保函自开立之日起生效,这意味着在尚未收到预付款前,业主已经享有了就该保函项下的担保金额全额索赔的权利,尽管业主为全球知名的石油公司,但若预付款保函生效日期和预付款收取日期的时间差过长,对A承包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

经研究,A承包商的风险防控措施如下:

(1)经多次分析和研究,开立总体履约保函和总体预付款保函存在如下风险:一是总体保函金额过大,如果一个子工程出现问题,业主可能就总体保函项下的担保金额进行全额索赔,放大了风险;二是如果开立总体保函,有效期需以五个子工程中所需办理保函的有效期最长者为准,这同样增加了风险。

因此,A承包商最终决定,按五份合同分别开立保函,否定了最初的设想。不久后,业主临时撤消了其中的一项子工程,对于保函业务,A承包商立即停止了相关子工程的保函办理工作,规避此项风险的同时,对其他子工程保函业务的办理没有造成任何影响。

(2)A承包商先与业主进行了沟通,在保函文本中可否删去该可转让条款,业主未予同意。在此情况下,向业主申请在可转让条款后加入限定条件,即转让必须先征得开立行的同意,并且只能转让给业主集团内的下属公司。同时,又在反担保函中规定,开立行在允许受益人转让保函前,必须征得中国境内反担保行的同意。业主最终同意该申请,此时主动权回到了A承包商自己的手中,大大降低了受益人转让保函带来的风险。

(3)经与业主协商征得了业主的同意,在预付款保函文本中加入了担保金额递减条款。

(4)首先就此问题多次与业主沟通,申请将预付款保函生效日期改为A承包商收到首笔预付款时,但业主坚持不能在未收到有效的担保前就支付款项。在此情况下,A承包商努力与业主协商,确定首笔预付款的收取时间,将预付款保函生效日期和预付款收取日期的时间差缩短到最小,最大程度减轻风险。

3结束语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尤其适合保函工作,即使是一丝潜在的风险都有可能给我们的国际工程项目带来致命的打击,造成无法承受的损失。此外,保函业务的相关工作较为繁复,牵涉面广,并且特殊情况频繁发生,这就不仅要求我们必须具有一丝不苟、严密谨慎的工作态度,还要求我们具备灵活应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充分发挥保函的通行证功能,更好地为我们的国际工程项目服务!

参考文献

[1]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编译.国际商会见索即付保函统一规则(URDG758)(2010 年修订本)[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

[2]阎之大.URDG758 解读例证与保函实务[M].中国文献出版社,2011.

[3]陈聪. URDG758项下担保银行的权利与义务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3.

[4]董欣然.见索即付保函在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及防范[D].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4.

[5]徐雅琴,李松涛.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投标保函的风险及防范——以也门电站项目为例[J].财务与会计,2012(12):22-25.

[6]宫琳. 独立保函应用及其风险防范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0.

[7]尤栋.工程建设与贸易中独立保函实务及风险管理[D].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8.

[8]陈伟芝.独立性保函使用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分析[J].对外经贸,2013(11):46-47.

[9]刘杰.国际贸易中独立保函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9.

[10]刘洪芹.论独立性履约保函的风险及防范[J].对外经贸实务,2013(2):67-69.

[11]郑晶晶.见索即付保函的风险防范[D].华东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8.

[12]李梅.不容小觑的保函风险[J].中国外汇,2012(18):52-55.

[13]谭扬. 论银行保函业务的风险与防范[D].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6.

[14]芮光胜.独立银行保函法律风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4.

[15]胡秀芳.履约保证机制对承包商行为的制约案例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10.

[16]刘芳.国际经济贸易中银行保函的风险防范[J].中国经贸,2012(3):25-26.

[17]杨沁琳.论银行保函业务中的风险与控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3.

作者简介:祁辉,(1988.7-),河北省任丘市,男,汉族,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注册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项目财务管理,任财务管理部部长。

作者:祁辉 刘玉 周俊玉

上一篇:网络经济下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下一篇:绿色建筑经济问题分析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