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之民俗文化论文

2022-07-03

摘要通过对肥西县典型全产业链乡村旅游发展的“肥西老母鸡家园”的分析来诠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有机结合的全产业链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得出乡村旅游全产业链的共生、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构建乡村旅游全产业链对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旅游发展之民俗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旅游发展之民俗文化论文 篇1:

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对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我国农业与旅游的发展实况,对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农业;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生态农业是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在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生态保护意识、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与经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循环发展。乡村旅游是近幾年发展迅速的休闲度假模式,游客通过到充满乡村风情的村庄或基地中进行参观、游览或学习,既远离城市的喧嚣,又能体味亲近自然的休闲方式带来的乐趣。

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结合,能够使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充分融来,在开发旅游休闲、文化等功能的同时,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的挖掘和保护,近而带动生态农业的建设。完善的农业基础建设和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又反过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最终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激发生态旅游发展的活力。

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旅游目的地锁定在具有自然风光和独特文化的乡村地区,乡村旅游产业也随之迅速的发展起来。但是,我国乡村旅游仍然面临着很多发展障碍,尤其是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发展的合过程中还也存在着种种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配套设施不完善

具有旅游开发价值且风景优美的乡村常常位于较为偏远和贫穷的地区,因其经济基础先天不足,导致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不能满足作为旅游地区的功能需求。乡村旅游参与者的整体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依靠自身难以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对于乡村旅游的政策倾向和资金投入不足,难以吸引专业的旅游业人才,导致旅游产业的发展后劲不足。

2.乡村资源保护不足

一是由于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对乡村旅游规划、开发和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导致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过度关注经济增长,忽视了对环境和历史建筑的保护,给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阻碍。二是乡村旅游产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很多照搬个别成功案例,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发展策略进行充分论证,往往导致经济的发展掩盖了乡村独有的文化特色,造成乡村风格“千篇一律”、乡土文化遭到破坏的现象。三是旅游资源开发缺乏规划。事实上,近年来我国乡村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一些景区盲目开发、过度开发,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此类旅游景区很难吸引入境游客和对环境保护比较敏感的游客。

3.旅游产品过于单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产品有了更高的需求,希望获得更加多样的产品体验。但是,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产品存在着同质化程度过高的问题,乡村旅游产品一般局限于餐饮和观光两方面,对于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足,缺乏深层的、具有历史和文化特色、参与体验、历史教育的旅游产品提供。围上一座山、一口池子就敢对外宣传是一个旅游景区的现象十分突出,连最基本的配套设施都没有就敢开始接待游客。一些人造甚至是粗制滥造景观、景区的出现,直接降低了我国旅游服务产品的品位和市场竞争力。

4.遭遇信息瓶颈

鉴于乡村旅游特殊的地理因素,其发展不仅存在道路、交通不便的局限,还有旅游者和乡村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大多处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阶段,许多乡村因为信息技术的限制和信息传播途径不畅,不能做到有效宣传,使得旅游者与乡村之间不能搭建起有效的信息传递桥梁,造成信息阻塞,给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障碍。

二、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分析

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主要可以从观光旅游、体验旅游、休闲旅游、节庆旅游和养生旅游五个方面进行,加强相互之间的渗透、延伸和重组等促进其融合发展。

1.发展观光旅游。观光是一项基本的旅游活动,旅游者通过游览独具特色的乡村风情和优美的自然风景,能够达到开阔视野和改变心情的目的。而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就体现在对乡村植物、动物和农事活动等方面的观光项目中。如在旅游项目中增添果园、菜地和花卉基地的游览,游客在参观游玩的过程中还可以随时购买到有机的农产品,甚至亲手采摘蔬菜和瓜果。乡村地区可以建设特色养殖园,让游客参观养殖动物和养殖过程,亲手体验喂养动物的乐趣,同时,游客还可以在园内购买到机的肉制品和加工产品,提升旅游者的消费热情和消费兴趣。

2.发展体验旅游。体验旅游注重游览者的“体验式”消费经历。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游览者已经不满足于单一的旅游项目,而是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情感化的参与式旅游。所以,乡村旅游应当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特色,开发出能够满足旅游者消费需求的体验服务。例如,让消费者参与到农业生产、生活和产品制造的过程中,并且在游览参观的过程中能够品尝到自己做出的成果、获得一些纪念品和独特的动手体验。

3.发展休闲旅游。休闲旅游可以发展农家乐和民宿旅游项目,当地可以将民族特色的文化,如茶文化、饮食习惯或是餐饮文化融入到农家乐项目中,建立舒适的、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住宿环境,向旅游者提供完善的休闲服务。

4.发展节庆旅游。乡村地区应当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举办具有吸引力的节日活动,如举办农产品文化节、乡村旅游节等。让旅游者在农耕文化活动中体验到当地的生态环境造就的特殊历史文化背景、切身感受到当地独有的民俗风情。

5.发展养生旅游。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亚健康现象的普遍化,广大旅游者越来越关注旅游活动中的养生项目。当地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文化背景,开发具有养生功能的保健旅游项目或参观活动,如森林民宿和养生食材品鉴,让旅游者在休闲度假的过程中体验到保健项目或品味到养生餐饮、购买到养生礼品。

以上这几种融合模式并不是互相分离、一成不变的,当地可以将这几种项目进行有效的结合,项目之间也可以互相渗透和交叉运作。同时,各种旅游模式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结合,既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又能給当地农业提供新的发展机会和新的销售渠道,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三、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

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两者的融合能够突出双方的优势,使得融合之后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能适应新时代期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需求,构建新型的产业结构,引导消费者新的需求,在促进乡村发展的同时,让更多人关注到生态经济并参与到融合模式的建设中来,促进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促进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劲:

1.政府参与,完善保障措施

由于历史或自然的原因,一些以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为主的农业区,甚至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非基本农产品生产为主的农业区,缺乏旅游开发意识和助推力量,发展旅游产业在人、财、物、时间和信息方面基础薄弱。要实现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困难重重,单纯地依靠乡村自身的力量举步维艰。政府应给予相应的支持,提供完善的保障制度和物资投入,从多维度促进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与发展。

首先,政府应当构建完善的指导与管理机制。聘请相关的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共同成立指导小组,对有发展潜力的乡村开展综合评估,整体規划,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对发展过程予以监控,在问题产生时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和指导意见。同时,政府还应当成立专门的乡村旅游宣传中心,搭建旅游者与乡村之间的信息桥梁,完善将旅游者引进来和将乡村特色传播出去的双重信息沟通渠道。政府还应对乡村旅游参与者进行定期培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其次,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特色生态旅游农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地方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整体推进,保证特色生态旅游农业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切实研究和制定旅游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品牌支持的基础上,争取在信贷、税收、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支持和政策的保障。加大对乡村旅游的人、财、物投入力度。一方面要完善政策和发展激励机制,使专业人才愿意投身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资金和物资的投入促使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增强乡村旅游发展后劲。如鼓励乡村发展自身的特色旅游产品,保护知识产权,为乡村旅游发展保驾护航,构建畅通的产业发展通道,完善乡村旅游的安全保障制度等。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乡村旅游进行全面的扶持,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最后,政府要健全生态与产业发展的评估机制,保证在旅游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和当地的文化、历史等因素不受破坏。实现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经济相互促,融合发展。

2.实现农业的特色化与现代化,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首先,乡村要发展具有高品质和新型特色农业。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和农业结构等特点,参考优秀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典范,在促进乡村设施和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对当地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推进特色蔬菜、水果和其他农产品的种植与养殖,创新农产品旅游推广模式,使更多旅游者通过参观与品尝体味到当地的特色风味。与此同时,有条件的乡村地区可以依托当地的农产品开发出一系列的乡村活动,让旅游者通过品尝农家美食、居住特色民居、参与农事活动、欣赏乡村美景等来体验与城镇旅游相区别的生态农业旅游。

其次,积极培植当地的特色农业旅游方式。如乡村风景观光、DIY种植、自己动手做农家菜、农产品品鉴大会和农业旅游节、特色文化教育等。

最后,推进生态农业的现代化和品牌化。大力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产品种植,打造自己的品牌,并且着力发展绿色农业、促进有机农产品的市场化和品牌化发展,将乡村发展成为辐射周边地区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和生态农业观光地。

3.发展休闲农业,促进乡村旅游品牌建设

鼓励当地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利用民间资本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项目。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特色,用优惠政策和乡村风格吸引旅游者,将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相互结合,建立旅游休闲度假区和农家文化体验馆。同时,要注重对农业旅游的引导,使农产品变成旅游纪念品,将当地农民发展成为乡村旅游的建设者和保护者,将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结合起来,发挥双方的特点和优势,以农业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又以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

此外,生态乡村旅游的发展还要注重品牌化建设,利用当地的资源特点,开发与城镇和其他旅游项目相区别的特色休闲产业,如可依托乡村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开发森林公园和发展森林婚庆产业,开展观光游览项目,与乡村当地的民俗和文化相结合,在森林中设置具有民族特色的农家乐等等。还可依托当地丰富的水域资源,发展水域文化生态旅游,通过发展水上设施和水上旅游项目,打造水上民族文化节或是与当地的节日相结合,促进当地特色農业旅游品牌建设。

4.整合宣传方式,提高乡村旅游知名度

一是提升当地农民的素养和服务意识,提升其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同时教育当地居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其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农思想”转变为旅游商品经济意识,通过促进当地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建立起良好的旅游形象。

二是完善信息系统,构建信息化的旅游管理体系。完善导航系统和支付系统,如建立完善的导航地图、与线上购物平台和网络点餐平台相联系,完善当地的线上支付方式,如促进微信支付方式和支付宝支付的推广应用。

三是培养全域旅游意识。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要增强全域旅游意识,积极融入其他相关类别的旅游活动,在旅游线路选择、营销方式等方面进行联合宣传,与旅行社或者旅游中介公司等相关旅游参与方联动,多角度全方位的推动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四是利用民俗文化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利用当地的民俗特色或节日,开展比赛、文化节等活动,通过具有民俗特色的宣传方式,将当地的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如当地盛产某一农产品,可以举行该农产品的品鉴会或是农产品旅游节。将经过民俗文化包装过的乡村旅游产品利用宣传短片、广告策划或手机APP等现代技术展现出来,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和服务品质。

四、总结

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这两者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生态农业的发展能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大大改善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虽然我国的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境,但只要政府主动参与、统筹规划、积极挖掘乡村旅游文化,用全域旅游的意识推进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不断创新融合方式,定能在二者的融合中提供够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升态农业与乡村旅融合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品牌。

参考文献

[1]张威,钟学斌,张玲玲.基于生态农业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设计--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3,(07):35-39+45.

[2]张卫平.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5,(23):316+318.

[3]秘书明.承德县生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构想[J].农业与技术,2013,(07):212.

[4]张倩.探析乡村农业生态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10):206.

[5]谢秋香.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以武鸣区为例[J].市场论坛,2017,(01):77-80.

作者简介:刘朝文,男(1980- ),四川成都人,研究方向:乡村旅游

作者:刘朝文

旅游发展之民俗文化论文 篇2:

基于全产业链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

通过对肥西县典型全产业链乡村旅游发展的“肥西老母鸡家园”的分析来诠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有机结合的全产业链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得出乡村旅游全产业链的共生、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构建乡村旅游全产业链对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 全产业链;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al Mode of Rural Tourism Based on t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 Taking the “Feixi Old Hen Home” as an Example

HUANG Zhi-yan et al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Tour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Key words Whole industrial cha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目前,国内外对乡村旅游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域为活动场所,利用独特的乡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民俗文化风情、生产经营形态、农耕文化等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健身、购物、度假服务的一种新的旅游活动,是利用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将旅游产业有机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1-4]。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等,促使人们对接触自然、体验休闲活动的需求正日益增长, 希望能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中释放自己,体验人与自然的融合[5]。故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乡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欧洲的法国[6],之后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7-10]。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晚,其开始的标志是国家旅游局在1998年推出的以“华夏城乡游”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并确定当年是“生态旅游年”。之后又推出了一系列“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中国乡村游”主题年活动。我国对乡村旅游日益重视,且有更多的人参与乡村旅游,使我国的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肥西县正是在这一机遇下,依托自己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在政府的主导下形成了与市场机制互动的全产业链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肥西模式,促进了肥西县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1 乡村旅游产业链概念及其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1.1 乡村旅游产业链概念

20世纪90年代,国外开始用产业链理论来研究旅游业,且普遍认为产业链条的延伸有利于旅游业发展。产业链的思想来源于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11]。从产业的角度定义产业链,一些学者把旅游产业链界定为以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为导向,以旅游产业中有竞争力或竞争潜力的企业为核心链条,将旅游产品销售给旅游者,使游客完成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游行,进而使旅行社、餐饮业、娱乐业、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商店等行業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12]

1.2 全产业链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基础是乡村旅游中的核心企业,即负责为旅游者提供不同休闲需求,具有价值创造功能的相互内在联系的产业共生体。一产、二产、三产和四产通过物质流、信息流、客源流的链条连接,形成内在相互联系(互补、协作、竞争等)的企业的集合[13]。全产业链就是整合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带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促进区域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通过乡村全产业链理论为乡村旅游提高竞争力,实现规模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通过建立链条完备的产业链,可以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三农”问题,提高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近期学界关于旅游产业融合的讨论与“大旅游”、旅游乘数效应等概念一样,也是基于全产业链的理论。

2 全产业链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2.1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现状

当前,国内各学者通过不同视角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丁鸿[14]按投资主体划分,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外商投资型、民间投资型、混合型;郑群明等[5]从产权组织形式的角度划分,得出的模式有“公司+农户”型、“公司+社区+农户”型、“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村旅游协会”型、“农户+农户”型、股份制、个体农庄型;佟光霁等[16]从游客动机划分,认为乡村旅游的模式有休闲观光型、务农参与型;叶林红[17]、谢庐明[18]、马彦琳[19]从旅游资源的空间分角度总结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有依托特色村寨的社区参与型、依托大中城市的城乡互动型、依托大型景区的联合开发型、城市依托型、自然生态景区依托型、历史文化依托型、交通依托型、产业经济依托型、新农村建设示范型。还有其他学者的不同角度的划分法,总的来说,这些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现有成功经验的剖析和总结,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发展模式;二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对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未来趋势预测和模式构建[20]。这些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适合我国国情,但是任何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区域内总结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也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提升。

2.2 全产业链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全产业链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是指以乡村旅游产业链中市场需求旺盛、比较优势明显、具有核心吸引力的业态或企业为龙头,通过延伸产业链,或者依靠业态间、区域间的协同作用实现对一产、二产、三产和四产间的信息流、物质流、客源流等资源的共享,以提升整体竞争力,更好地满足旅游消费需求,优化乡村旅游资源,并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该模式的特点就是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旅游并不一定占主导地位,而是更好地糅合在产业链上,而产业链上的每个链条又能单独面对市场。

2.3 “肥西老母鸡”全产业链产业化发展

“肥西老母鸡”全产业链产业化经营发展模式是肥西县乡村旅游全产业链整合模式典型代表之一。经过多年发展,“肥西老母鸡”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根据自身发展的定位进行产业链整合,通过稳一产(养殖业)、强二产(食品加工与配送)、旺三产(“老乡鸡”连锁快餐和“肥西老母鸡家园”)、兴四产(鸡文化创意产业)促使乡村旅游全产业链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和肥西县经济社会发展(表1,图1)。

从图1可以看出,乡村旅游中的龙头企业“肥西老母鸡”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产业链可以表述为:第一产业养殖业为生态基础,第三产业“老乡鸡”快餐连锁为龙头,第二产业鸡加工和配送为中轴,第四产业“肥西老母鸡家园”鸡文化创意为灵魂的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使肥西乡村旅游重要的“肥西老母雞家园”的发展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和文化保障,而鸡文化促进企业和“肥西老母鸡家园”的发展,相互之间共生、协同联动发展。

“肥西老母鸡”的“一三二四”的产业链整合模式,不仅体现了产业的关联性,而且体现了业态的多样性。整个产业链中的每一产业既互相联系,又都能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创造了产品的多重增值空间。它的各个产业的整合发展与品牌战略紧密结合,产生了新的价值。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为乡村旅游,即“肥西老母鸡家园”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2.4 发展全产业链乡村旅游的优势

“肥西老母鸡家园”的开发有其内在的优势和外在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2.4.1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肥西县拥有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丰富的山地景观、水体景观等自然资源等,特色自然地理环境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优越的休闲度假条件。“肥西老母鸡家园”是农业旅游示范点,安徽省五星级“农家乐”,可以为游客提供自然生态风景观光、野外娱乐活动、住宿、会议、听松茶座等项目,同时也是生态菜园、生态养殖基地。最具特色的是游客在家园可观鸡、斗鸡、吃鸡、购鸡,这一鸡文化主题景观为国内首创。

2.4.2

乡村旅游企业实力雄厚。“肥西老母鸡”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经过30年的发展,产业链延伸四产,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多元,为“肥西老母鸡家园”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

2.4.3

乡村旅游市场广阔。肥西县乡村旅游的市场定位不仅在省会合肥及周边城市,还不断向长三角及中部区域进一步扩展,积极拓展省内旅游短线和周末旅游线路,更重视国内市场和入境市场的开辟。“肥西老母鸡家园”位于省会合肥市15分钟的车程范围内,背靠大城市,并随着合肥市到“家园”以及舒城到“家园”旅游线路的开通,游客会越来越多。

2.4.4

政府政策导向和扶持作用。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肥西县领导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设道路等基础设施,科学规划,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条件和政策支持,如农村土地流转政策解决了“肥西老母鸡家园”发展乡村旅游用地难的问题。

3 发展全产业链乡村旅游的意义

基于全产业链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并不代表乡村旅游在整个产业链条上占主导地位,它是产业链条上的一个延伸点。全产业链的发展对乡村旅游有着重要的意义。

3.1 延长旅游生命周期,促进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促使老母鸡家园乡村旅游产品、结构、业态、空间等得到优化和升级,不断吸引游客前来,促使乡村旅游周期延长,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

3.2 延伸产业链,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与升级

全产业链模式是一个整体行为,其业务延伸至产业链的上下游,使得上下游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上下游都是为乡村旅游设计特色环节,每个环节在运作中都会产生利润和价值,有利于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增值;其次,乡村旅游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可以单独面对市场,实现产品与市场的完美对接;再次,全产业链模式的乡村旅游的每一环节都以消费终端为导向,推动产品技术进步,进而有利于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升级。

3.3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肥西老母鸡公司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发展模式,带动1 000多户农民受益,在“肥西老母鸡家园”从业人员中,农民就业比例达到70%,转移和吸收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也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4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发展乡村旅游,政府和企业必然在农村基础设施上,如农村道路交通和水电网等方面进行投资,同时肥西县为建设美好乡村,对农村的村容村貌进行整治,加速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吸引大量的城市游客,增加了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游客带来城里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促使农民的生活习惯得到改善,思想得以转变,文化程度得到提高。

4 结语

全产业乡村旅游是一种全新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其整个产业链中的每一产业既互相联系,又都能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创造了产品的多重增值空间,增加了企业和地方的经济收入,同时又延长了乡村旅游的生命周期,使区域的乡村旅游得到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景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5):125-128.

[2] 周荣华.成都“农家乐”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4,109(5):93-94.

[3] 温丽娟,汤全明,张建新,等.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联动发展初探:以江苏省溧阳市为例[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8,30(6):842-845.

[4] 仇文利,刘小中.乡村复合型生态旅游“联动”发展的实证研究:以苏中姜堰市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1(1):463-466.

[5] 弓志刚,原梅生.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创新研究[J].财贸经济,2009(1):114-117.

[6] 石强,钟林生,向宝惠.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M]//郭焕成,郑健雄.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310-319.

[7] WILLIAM C G.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US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4,6(3):151-164.

[8] BARKE M, EDEN J.Co-operatives in southern Spain:Their development in the rural tourism sector in Andalucia International[J].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3(3):199-210.

[9] SHARPLEY R, ROBERTS L.Rural tourism:10 years 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4,6(3):119-124.

[10] RUTH MCAREAVEY, JOHN MCDONAGH.Sustainable rural tourism:Lessons for rura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European Society for Rural Sociology,2011,51(2):175-194.

[11] 芮明杰,劉明宇,任江波.论产业链整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5-6.

[12] 王起静.旅游产业链的两种模式及未来趋势[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5(11):75-80.

[13] 弓志刚,李亚楠.乡村旅游产业链共生系统的特征及模式的演化和构建:以山西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1):73-77.

[14] 丁鸿.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J].江苏农业科学,2009(5):14-16.

[15] 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4):33-37.

[16] 佟光霁,李存贵.中国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路径探析[J].学术交流,2011(4):94-98.

[17] 叶林红.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以南阳市卧龙区为例[J].资源与产业,2006,8(5):56-59.

[18] 谢庐明,邵新蓓.赣南师范学院学报[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4):94-98.

[19] 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景和方向[J].旅游学刊,2005,20(1):63-67.

[20] 罗明义.云南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和特点[J].旅游学刊,2005(5):9.

作者:黄治雁 刘定定

旅游发展之民俗文化论文 篇3:

乡村振兴背景下龙胜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优化研究

摘要 梳理了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旅游的理论脉络,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以桂林市龙胜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分析龙胜县乡村旅游资源优势以及发展现状,并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探讨,指出龙胜县当前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最后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龙胜县乡村旅游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村旅游;龙胜县;发展模式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0.029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Rural tourism;Longsheng County;Development patterns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浪潮中,全国各地纷纷推动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使得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发展的新热点,受到了众多游客的追捧,已经成为带动乡村發展的重要方式。乡村旅游不仅可以解决广大农民的就业问题,还可以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俨然已经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旅游业集观光、餐饮、购物等于一身,相比第二产业,具有低污染、低排放的特点,对拉动内需、促进产业转型具有重要作用。乡村旅游深深地植根于美丽的农村,在风景独特的农村地区通过整合旅游资源,把脱贫工作与乡村旅游充分结合,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作为城乡沟通的桥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实现城乡优势互补,促进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变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对我国实现乡村振兴以及全民共同富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近年来,桂林市龙胜县依托当地特色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培育了一批优秀的特色景点。催生了大批购物场所、娱乐场所、“农家乐”等,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景区同质化严重、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遭到破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龙胜县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利于乡村振兴的推进。因此,笔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详细梳理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关系,进而通过近年来龙胜县旅游现状,分析当前乡村旅游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优化措施,以期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1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旅游的关系研究

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又规范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法规,强调“三农”问题是新时代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乡村振兴战略是乡村工作开展的总体抓手。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重大部署,要求“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指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新,农业强、农业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1]。

1.2 乡村旅游的基本内涵

国内外各位专家学者对于乡村旅游的定义表述方面内容不尽相同,总体来说乡村旅游以乡村环境为依托,以乡村自然风光、独特的乡村风土人情、体现传统文化的农事经营活动、村民传统生活风貌以及富含特色的民居文化等旅游资源为开发对象,通过合理的规划开发,主要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客户群体的旅游开发经营活动。目前,乡村旅游的开展形式和内容也比较丰富。耿红莉[2]从旅游目的、发展经营方式与活动目的、发展项目范围、经营主体与面积大小、利用形态、区位性和功能性质等方面总结归纳了 7 种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详见表1。

乡村旅游以乡村为依托,立足于下农村,通过这一旅游形式的开展,可以为当地带来比较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收益。乡村是乡村旅游的承载地,是其生存空间和过程发生中心,乡村振兴可为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强大的经济支持,对于旅游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发展,改变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3]。

1.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1.3.1 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旅游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加快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等17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4]。《意见》明确了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5项措施,包括加强规划引领,優化区域布局,促进乡村旅游区域协同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改善乡村旅游环境,促进乡村旅游便利化;丰富文化内涵,提升产品品质,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类型,提高乡村旅游服务管理水平;创建旅游品牌,加大市场营销,培育构建乡村旅游品牌体系,创新乡村旅游营销模式;注重农民受益,助力脱贫攻坚,探索推广发展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意见还提出了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加强用地保障、加强金融支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推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可见,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有力支持。

1.3.2 乡村旅游可以有效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5]。首先,乡村旅游的开展根植于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有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乡村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农村结构供给侧改革,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业态,这与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其次,乡村旅游的特色之一就是乡村生态旅游,城市居民为了远离城市到乡村找寻身心放松之地,对于旅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必然有较高的要求[6]。基于此,我国乡村旅游在规划和实施中都越来越重视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强调建设美丽乡村,在开展旅游的过程中建成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正好符合了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的要求。最后,开展乡村旅游,可以在旅游目的地创造很多就业机会,为当地居民提供很多就业岗位,居民将一些传统的手工业品作为旅游产品出售给游客,可以有效提高居民经济收入,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吸引外来投资和政府方面的资金支持,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资金活力,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当地经济状况,成为实现农村居民生活富裕的有力保障。

2 桂林市龙胜县乡村旅游资源禀赋及旅游业发展现状

2.1 龙胜县乡村旅游资源禀赋

从地理区位上看,龙胜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湘桂边陲,与桂林直线距离63 km,而且地处交界,是湘西南、黔东南与四川进入广西的咽喉。从交通区位上看,随着高速公路系统的完善,龙胜到桂林城区的时间缩短至1 h,县内有贵广和湘桂两条高速铁路,极大缩减了龙胜到达四省省会的时间,出行极为便利。龙胜县境内公路里程接近1 000 km,且路况良好,四通八达,交运系统比较完善,各个景区紧密相连,有效保障了龙胜县旅游业的开展。随着龙脊大循环公路工程的快速推进,龙胜县的交通将变得更为发达,优越的交通条件一定能快速推进龙胜县乡村旅游的发展。

从自然旅游资源来看,龙胜县境内可谓风光旖旎,龙胜县境内多山地和坡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优美独特的自然风光。龙胜县境内多山,植被覆盖面广,气候宜人,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龙胜县的自然旅游精品为龙脊梯田以及温泉度假区,这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整个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都非常有名,风景堪称一绝,具有相对垄断的优势。此外,还有花坪自然保护区、西江坪森林旅游区、高山旅游区、泗水步尼梯田景区等,经过多年的开发、维护与宣传,这些天然的景区形成了巨大的优势,成为游客心中的旅游胜地。从民俗旅游资源来看,龙胜县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76%,是个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且各个民族都保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民族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特色村寨、服饰、手工艺品等汉化程度小,保留民族特色。且龙胜县每年都要举办多场节庆活动,对游客前来参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2 龙胜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龙胜县乡村旅游取得了快速发展,旅游收入逐年上升,有效地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建设。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新农村建设,而且优化了龙胜县产业结构,有效融合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给农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通过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体化营销推广等方面构筑全域旅游格局,进一步促进了龙胜县旅游转型升级并实现跨越发展。龙胜县通过科学统筹规划,定位明确,有效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表2为龙胜县2013—2018年旅游业发展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2013—2018年龙胜县旅游相关的统计数据均呈现快速的增长,这表明在龙胜县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龙胜县的旅游发展取得了快速的进步。具体来看,2018年龙胜县旅游接待总人数为860.03万人次,相比2013年增长了246.9%,年均增长49.4百分点,这主要得益于国内游客增加较快,由2013年的219.97万增加到2018年的825.68万,而境外游客增加相对缓慢,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龙胜县的大力推广,龙胜县的旅游吸引力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在旅游收入方面,随着游客的增多,旅游收入也呈现了快速增长,由2013年的16.13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05.08亿元,增长了336.2%,年均增长67.2百分点,这也主要得益于国内游客的快速增长。

  图1 统计了龙胜县2010—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情况,数据显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都呈现了快速增长。这也说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及相关产业的融合,极大地促进了龙胜县的经济发展。尤其要注意的是,2017年龙胜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10 000元,这说明随着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缓解了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3 乡村振兴背景下龙胜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3.1 乡村振兴背景下龙胜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得益于政府的资金投入和大力支持,龙胜县依托优良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龙脊梯田+温泉度假区+民俗旅游”为主,以周边景区为辅的特色旅游体系。这种天然旅游景区和民族风情相互交融的发展方式,既满足了游客的心理需求,也提升了龙胜县整体的旅游品味,形成了显性的比较优势。在旅游开发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和经营模式[7]。

3.1.1 旅游资源禀赋视角下的产品开发模式。

(1)龙脊梯田+特色农耕文化游。龙脊梯田作为龙胜县最为著名的景点,对广大游客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当地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充分结合了龙脊梯田的特征,除了把休闲、观光基本的功能做好之外,还开发了体验式旅游。让游客亲身体验农耕的感觉,感受农耕文化,这种方式把龙脊梯田的旅游内容更加丰富化。在具体的农耕文化旅游项目中,游客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体验式农耕。而且,在体验完农耕文化之后,还可以继续享受农家美食,这种一体化的农耕文化游对广大游客很有吸引力。这种亦农亦旅、农业与旅游结合的模式受到了广大游客的好评。

(2)民俗文化+特色村寨游。    龙胜县分布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且各个民族都呈现聚居的状态,所以每个特色村寨都保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近年来,龙胜县依托龙脊國际梯田文化旅游节,推出了各式各样的民俗旅游品牌。由县里牵头,乡镇齐发,举办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古茶树祭祀”“开耕节”“红衣节”“辣椒节”“红糯节”“侗王节”等。龙胜县还提出“一村一品”的民族村寨文化,让每个村寨都做自己的品牌,通过融入民族特色,增强村寨的文化内涵。以民俗文化为载体,充分挖掘各个特色民族村寨的特色,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风情。

(3)温泉+健康养生游。近年来,健康养生成为人民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健康消费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而且,在国家层面也推出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这说明健康养生不仅普通老百姓关注,国家也非常重视。众所周知,温泉水含有多种矿物质,具有良好的医疗保健效果,这也成为广大游客喜爱泡温泉的原因。而龙胜县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逐渐形成了温泉度假旅游区,通过将健康养生与观光游、民俗游充分结合起来,使得旅游产业链不断的延伸,且通过品牌的打造和有效的推广,使得龙胜县温泉度假旅游区的知名度大大提升,有效地推动了本地旅游业的发展。

3.1.2 运营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1)旅游企业主导经营模式。    旅游企业在旅游的经营开发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企业对景区的开发、运营拥有很大的自主权。以桂林龙脊旅游有限公司为例,他们以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发展目标,积极开拓市场,2017年全年接待游客116.65万人次,营业收入8 770.85万元。同时还实施旅游扶贫,带动群众致富,推动龙脊景区内村寨的经济发展,公司当年给各村寨的梯田维护费834万元,景区内群众通过提供旅游服务,全年旅游收入3.8亿元,大部分群众已经脱贫致富。此外,公司还对景区内安全生产指标和任务细化、量化,明确自身职责。公司先后与国内101家新闻媒体深度合作宣传龙脊,投入广告费、宣传费286.46万元。由于游客数量庞大,公司还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对梯田以及景区内村寨和设施进行维护。通过定期对公司员工进行培训,增强员工的能力和素质,更好地服务龙脊的旅游发展。这种旅游企业主导的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权,通过一体化的旅游服务带动龙脊旅游业的发展,但当地的政府和景区内的村民也要加强监督,共同维护龙脊的旅游业质量,防止企业短视行为的出现。

(2)多主体联合经营模式。所谓多主体联合经营模式指的是政府、旅游公司、旅行社和村委会共同经营管理的模式,该模式下,政府主要负责对景区的科学规划工作;旅游公司主要负责景区内具体的事务,比如宣传、管理、经营、投资等;而旅行社主要负责市场开发,通过宣传,吸引游客前来旅游;村委会具体负责和村民对接,负责具体的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作。这种模式典型的代表是泗水乡周家村,白面瑶寨是该村代表性旅游景点,距离龙胜县温泉景区2 km,是龙胜县最早开发的少数民族风情旅游点之一。这里历史悠久,是红瑶文化的百科长廊,还是党的民族政策首次提出并成功实践的地方。白面瑶寨成功开发红军岩、菊花种植基地兼观赏区、格桑花花海区、鱼塘垂钓休闲区、红瑶民俗博物馆等特色游览点,形成集民俗体验、休闲观光、特色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好去处。通过上述联合经营模式,不仅提升了该村寨的整体品味,而且每年有大量的旅游收入,村民们都积极参与到其中,年底都能拿到提成。

(3)农户+村委会经营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景区的开发和运营都是由村委会负责牵头,全村人民共同参与。一般情况下,村委会负责制定相关经营管理制度和利益分配问题,每个村民都是村庄的主人,通过参与管理,可以得到收入,从而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龙胜县大塘湾民族山寨就采用这种经营模式,该村寨是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发展中心,集中了各个少数民族最为原始的生活方式和农副产品,还包括特色的饮食文化。大塘湾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中心的推出,能让游客更好的了解龙胜,也为龙胜的民俗旅游指明方向。大塘湾民族山寨的运营成功,一方面离不开优秀的民俗文化和景区的建设,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农户+村委会”的经营模式。

3.2 乡村振兴背景下龙胜县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旅游发展规划不到位,盲目开发和重复开发问题凸显。龙胜县的乡村旅游之前缺乏长远规划,这就造成了开发的盲目性,并没有考虑旅游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对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也不够,使得旅游业无序发展。虽然后续龙胜县公布了《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5)》,提出“一心三轴九区”的空间发展格局,清晰准确、科学合理,与旅游资源分布、旅游交通格局有机耦合。但这份长远规划并不能消除之前无序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比较典型的如龙脊景区内的各种民族村寨,都处在一种无序开发状态。而且龙胜县每个民族都有多个村寨,他们在文化和习俗上一样,因而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大同小异,存在重复建设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有些原始的自然景观被过度开发,使得过度商业化后的景观失去了原来的味道,这都是旅游开发者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3.2.2 旅游资源保护不到位,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要求我们要格外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龙胜县旅游资源主要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以及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而这两者的开发都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当前的开发中,就遇到了旅游资源保护不到位的现象,进而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一些民族村寨在没有详细规划的前提下就乱建基础设施,使得设施建设与环境很不协调,甚至破坏了整体景观的观赏性。在现实中,各个旅游景点的摊位规划也不完善,经营者环境意识较差,导致产生的垃圾随处丢弃,没有做好分类工作,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且在旅游过程中,很多游客的行为存在不文明现象,乱丢垃圾的现象还是存在,这给整个景区的生态造成了严重影响。

3.2.3 景区管理不到位,乡村旅游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尽管旅游部门早就出台相关景区管理办法,但是在现实中由于游客众多,管理人才比较匮乏,使得景区管理相对比较混乱,这严重影响到乡村旅游的口碑。虽然景区有专门的卫生清洁工,但无奈于游客众多,有时会出现脏乱差的现象。再加上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是附近的村民,他们并没有受过完整的教育或者相关职业培训,所以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都有所欠缺,这也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方面。此外,有些景区还存在随意宰客的现象,这严重损害了景区的名声。受到不规范竞争的影响,有些景区互抢客源,存在到处拉客的行为,给游客很不好的印象,这些问题都是制约龙胜县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3.2.4 乡村旅游活动内容同质化日益严重,缺乏深层次的产品开发。虽然近年来龙胜县的乡村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之势,但经过研究可以发现,龙胜县乡村旅游的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且游客的互动参与比较低,相关产品的内涵性一般,不足以吸引游客再次光临。尤其是民俗文化,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不论是活动的形式,还是民俗文化游的内容,都存在同质化的趋势。例如“农家乐”活动,不论在哪个特色村寨,所玩的项目基本一致,很少有比较创新性的项目,而内容的同质化也降低了游客驻足观赏的可能性。而相关的产品往往只停留在较低的水平,缺乏富有创新性的产品[8]。

3.2.5 乡村旅游的扶贫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乡村振兴的政策指引下,发展乡村旅游很大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城乡振兴,加快农村的发展。而乡村旅游业是实现城乡振兴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对于龙胜县这种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但目前为止,龙胜县农村还有很多村民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有的地方没有旅游资源,很多人不愿意离开自己家乡去外地工作。当然,旅游扶贫中的工作机会也有限,这也是制约旅游扶贫效果的因素[9]。

4 乡村振兴背景下龙胜县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4.1 科学规划龙胜县旅游开发方向,加强监管力度

旅游业作为龙胜县的支柱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做好规划工作。把龙胜乡村旅游发展纳人新农村整体规划予以统筹安排,并扶持乡村旅游规划及研究[10]。近年来,龙胜县先后出台《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化(2014—2025年)》和《龙胜重点旅游片区发展规划》等数十个旅游规划,这些规划充分考虑龙胜县乡村旅游实际,对正确引导和规范旅游产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在开发过程中,相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力度,避免有些地方为了经济利益而偏离规划的行为,防止盲目开发和重复开发现象出现。

4.2 加大宣传和监管力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旅游开发过程中非常容易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因而,龙胜县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杜绝破坏生态现象,破坏生态的行为要严厉打击,在全县树立建设生态强县的目标。景区管理处以及旅游企业要通力合作,加强监督,加大宣传,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坚决杜绝丢垃圾、不文明摆摊等现象[11]。此外,龙胜县还要积极排查,规范景区摊位设置,对生活废水、废物等统一处理,避免随意排污。积极排查违法乱搭乱建行为,对相关违法建设活动进行警告、处罚,切实保障龙胜县的生态环境。

4.3 加强对景区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龙胜县旅游景区的工作人员大多是企业员工或者附近的村民,而且这些工作人员是整个景区保持运营的中坚力量。如果这些员工的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不强,将会影响到龙胜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当地景区管理部门以及旅游企业,应该根据旅游发展实际,编制新的《员工手册》,加强大家的学习能力,并加强考核力度。对于外国游客热衷的景区,景区内工作人员要加强基本的英语学习,提高外语水平。定期要组织大家学习时事政治、景区知识及周边旅游常识等,并邀请专家进行礼貌礼仪和服务意识的培训[12]。制定定期考核制度,对考核不通过的员工进行警告。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提高员工素质,进而更好的服务龙胜县乡村旅游的发展。

4.4 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富有深度的旅游产品和项目

龙胜县相关部门以及旅游企业等多个经营主体要联合起来,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扩大调研面和调研样本,根据市场调研的结果,进行实际的反馈,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充分论证,设计出游客喜欢的旅游产品和项目[13]。依托特色旅游资源,努力彰显养生、农耕、民俗、乡土等特色,增加特色景区景点,加快民族村寨旧貌换新颜工作,推动农耕文化游、节庆活动游,形成一体化的体验式旅游。同时,通过开展“古茶树祭祀”“开耕节”“红衣节”“辣椒节”“红糯节”等节庆活动,对特色文化进行宣传。聘请优秀的民俗文化设计公司,打造创新性十足的旅游特色产品,进而促进旅游产品体系层次增多、特色增强,更好的迎合游客多样化需求。

4.5 以旅游项目扶持为重点,推动造血式扶贫机制形成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龙胜县依靠自身的旅游资源,强化旅游扶贫功能。近年来,龙胜县通过树立“全县生态大景区,旅游扶贫一盘棋”理念,深入开展旅游精准扶贫工作,在生态、旅游、扶贫“三位一体”发展思路基础上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旅游扶贫路径[14]。当前,比较成功的旅游扶贫模式有民族文化旅游扶贫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扶贫模式[15]。民族文化旅游扶贫模式以挖掘龍胜县民族文化为核心,整体推进龙胜县民族村寨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民族文化服务项目和体验产品,涌现出了以黄洛瑶寨、细门瑶寨为代表的一批民俗文化旅游村寨。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扶贫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主,对旅游景区进行整体包装,统一管理,统一运营,采用群众集体入股方式进行合作。村寨旅游联盟开发模式以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村寨为基础组成旅游联合社,挖掘特色资源,统一宣传促销、培训学习,打造差异化的旅游产品。此外,龙胜县还形成了“能人带动”模式、“民企合作”模式、“产业集群”模式、“文化联营”扶贫模式等,这些有效的扶贫模式具有可持续性,应该继续坚持推广,共同促进龙胜县乡村旅游扶贫取得更大进步[16]。

参考文献

[1]付泳,张慧雯,刘春健,等.乡村振兴战略下甘南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J].旅游纵览, 2019(4):168-170.

[2] 耿红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和实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3] 李志龙.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系统耦合机制与协调发展研究:以湖南凤凰县为例[J].地理研究, 2019,38(3):643-654.

[4] 本刊记者.乡村旅游如何助推乡村振兴[J].农村百事通, 2019(3):15-18.

[5] 尹长丰.乡村振兴战略下环巢湖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4):85-89.

[6] 丁兰.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思考[J].江西农业, 2019(12):128,131.

[7] 刘聪冲.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特色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8] 廖林萍,陆宝福.建设“美丽广西”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9(5):83-86.

[9] 潘青.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旅游扶贫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18(10):87-89.

[10]单新萍,魏小安.乡村旅游发展的公共属性、政府责任与财政支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2):64-68.

[11] 陈聪.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广西恭城为例[J].度假旅游,2018(7):37-38,41.

[12] 李鹏.乡村振興战略背景下平顶山市乡村旅游[J].北方园艺,2018(14): 197-200.

[13] 利剑豪,阮翀.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主体研究:以龙胜县平安寨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2):41-42.

[14] 陈萍.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内涵、机制与实现路径[J].生态经济,2019,35(6):120-124 .

[15] 杨景元,王慧玲,雷巍.论西藏民族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发展[J].农业经济,2018(8):46-47.

[16] 陈瑾.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创新路径:江西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9(10):74-81.

作者:李茹月

上一篇: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论文下一篇:工程师继续工程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