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仙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2024-05-01

金仙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通用8篇)

篇1:金仙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某某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暨2012“庆元旦迎新春”文艺汇演

总结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某某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暨2012年“庆元旦迎新春”文艺汇演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协办单位、所有演职人员和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于2011年12月28日成功举办。当天的某某镇可以说是人山人海,万人空巷,人们澄沁在节日的气氛中!

难忘的2011犹在心间。崭新的2012年已经来到眼前。金仙镇秉着发展文化旅游、挖掘乡土民间艺术的精神﹑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厚德载物的道德观念﹑以人为本的行为准则,始终坚持以事业发展吸引人才、以文化旅游凝聚人才,着力营造和谐共进的氛围,提倡互相理解、帮助与支持,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积极开展多样化的、丰富的文化生活以使全镇人民充满激情的工作和生活,使干部的个人发展与政府发展紧密相联, 增进了人们发展的凝聚力。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让每一位演职人员在这里施展才华,体验成功的喜悦。

两个半小时的文艺精彩演出,凝聚了人们的心血,在表演中常常激起全场热烈长时期的鼓掌。一片欢声笑语,这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暨2012年“庆元旦迎新春”文艺汇演是我镇有史以来的规格接待最高、嘉宾最广泛、节目档次、内容、形式最好,能够体现我镇的文化内涵,精彩纷呈。然而,政府举办文艺汇演最能反应我镇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文艺汇演是团队文化活动的最高形式。可以说,没有团队活动,就不会有团队。时光飞逝,一年的劳苦辛酸,都在欢歌笑语中得到了释放与诠释。百感盈腔,幸福可洒。一张张灿烂的笑容,是人们从心底里流露出的对工作与生活的写照。从而拉开了我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序幕!

经过一个月的准备、某某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暨“庆元旦、迎新春”文艺汇演顺利结束,大家欢聚一堂,无论在演职人员带装上街游行、跳舞(民族舞蹈、现代舞蹈、傣族舞蹈、歌舞表演)、戏剧(川剧、京剧)、相声、小品、独唱、合唱、民间艺术表演(唢呐、吹打、钱架子、龙狮表演)上都让所有人耳目一新,赏心悦目。整个节目24个(其中23个参赛节目、1个表演节目)得到了各位来宾的高度评价!完全展现了金仙人民的风采。通过这次汇演,的确让我们感触很多,井井有条!特别是安全保卫、节目的编排、彩排、内容的审查、组织发动、评审等等也有很多值得总结的地方。通过大家的努力评出特等奖一名、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鼓励奖四名、组织奖八个单位。

1、团队合作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而且还都是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基础上,准备这样的一个当地高水平的汇演的确有些让人心里

没底,所以开始之前的要求,也只是期望大家能够顺利把节目表演完成。但是结果却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能够有这样的效果的确不易。这与团队的和谐与密切的合作是分不开的,特别是要感谢某某小学、某某老龄协会、各村支部、村委会,以及全体演职人员的密切配合。党委书记:热情洋溢的讲话肯定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就是从团队表演的效果得出这样的结论,凝聚力很强的团队,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战胜的。

2、新的认识

也许是工作的关系,平时没有机会发挥的同事,参与到节目中来,又是一个惊喜!当音乐响起,在美妙的旋律中尽情的展示着自己另一方面的才华,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3、来于自信

对每一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位置,“天生我才必有用”关键是自己能够努力的发现自己的“才”并找到合适的平台去展现自己的“才”那么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取得成就!

这次文艺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使干群之间最大限度地打破彼此的职业界面和工作角色,回归作为人原有的性格本真。让他们可以发现彼此之间许多新的闪光点,产生许多增进关系的新触点,进而拉

近情感的距离,提高工作中的协作能力。

总之,这次文艺汇演的成功举办,凝聚了我们金仙镇的人心,是大家团结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相信我镇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篇2:金仙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作者:访仙镇 日期:2010-12-20 访问次数:

今年以来,我镇的宣传思想工作在市委宣传部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市委十一届九次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镇宣传文化工作,对上围绕服务体现立当为公,执政为民;对下围绕贴近群众,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激活主脉搏,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

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是我镇宣传思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镇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三个制度”,提高宣传文化工作的积极性 我镇全面落实好宣传文化工作目标的总基调;为建设开放的访仙、生态的访仙、平安富裕和谐文明的访仙提供强 乡镇宣传文化工作前沿是基层,阵地在农村,对象为农民,面对这样的一个群体,宣传文化工作的积极性、主年来从健全、完善“三个制度”着力,有效地推动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深入开展。创造性尤为重要。为了使基层群众既不会感受到宣传工作的空洞乏味,又使我们宣传委员工作富有激情和活力,(一)着力领导推进制度。我镇宣传文化工作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工青团妇齐抓共管,形工作合力的组织制度。年初制定了《2010年宣传思想的工作意见》,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专职副书记为副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划。领导小组根据中心工作和条线工作的况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落实宣传思想工作。每月实施月循环汇报制度,上个月的完成情况,下个月的是我镇今年宣传文化工作循序渐进的坚实基础,也是宣传委员努力开展工作的不竭动力。划报领导核批,领导补遗拾缺,给予绩效考核奖惩,有据可依,有据可查。党委重视、领导参与、部门配合,制

(二)着力经费保障制度。众所周知,经费保障是宣传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好比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犹如纸上谈兵,一纸空文。为了切实推进好宣传文化工作,镇党委政府把加强宣传经费保障放在集镇建设、环境文教卫生等经费保障同等位置,统筹考虑安排,不因经费问题而使宣传工作脱节滞后。例如上半年在镇财政十分情况下,在投资新建文体广场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明建设需求的同时,购买了总价值1.2万元的宣教设备,价值元的摄像机和照相机;投入近5万元组织了时代潮——乡村大舞台,送文艺进城:投入3万元对部分村的党员冬和阅览室,全镇群众的精神需求有了较好的提升,“三新”工程建设的文化、思想、宣传气息日益浓厚。教育系统进行了更换升级和维护;在窦庄村、访仙村、草塘村、访南村建设了篮球场,建好了阅报栏、黑板报、(三)着力学习教育制度。我镇始终坚持机关干部周五学习制度。通过组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提高驾驭市的能力。学习内容包罗万象,缺什么就补什么,想什么就给什么,忧什么就解什么。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水平是我镇宣传文化工作所追求的永恒主题。近期,我镇也正在酝酿产业转型升级、“三新”建设、争先创优、田推进、资源合理配置等热点、难点、焦点课题请相关专家予以讲课学习。与此同时,我镇的宣传学习也为非公务牵线搭桥,例如五月底由宣传科牵头,特邀镇江党校石川海教授来我镇仙境网纱有限公司就后经济危机时代的板有启发,员工有心得,效果很好,宣传工作的地位也提高了。

二、着手“三个结合”,注重宣传文化工作的实效性 去何从、科学发展、员工心态等问题进行破解,并安排了电影,实现教授、老板、员工之间的互动,引得很大反 思想文化宣传是舆论导向,氛围塑造和意识升华的有机统一。注重宣传文化工作的实效性就是要能行之有效各项工作顺利快速开展。今年我镇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与坚持宣传文化工作密不可分:

(一)坚持宣传文化工作与中心工作相结合。江苏省省级环境优美乡镇、镇江市卫生镇创建是我镇党委政府今定的头等大事。为确保“两创”成功,提高创建的知晓率,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我镇的宣传工作走在了创建的动员会、推进会、协调会、模拟检查会,现场办公会环环相扣,整体联动。横幅、标语、橱窗、板报、简报、广流动车、条形旗、致全镇人民的倡议书、师生问卷调查等一系列宣传措施有序推进,创建意识深入人心,创建行做起,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镇江市卫生镇成为访仙人自主关心的热门话题,形成了人人都是创建主体,个个都是象的强力攻势,营造了十分浓厚的创建氛围,“两创”目标顺利实现。我镇还在推进效能革命、创业型城市建设改观,宣传的领域更广,宣传的气势更大,宣传的视野更宽。区划调整、“双过半”、“三新”工程等工作中加大了宣传力度,环保、绿色、生态、健康、卫生等宣传较往年(二)坚持宣传文化工作与内宣、外宣相结合。在去年的基础上,我镇进一步完善了宣传队伍和信息员网络建设做好了信息员的培训工作,要求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奋进的报道鼓舞人,用高尚的情操塑造人。目前,在《报》、《丹阳信息》、《镇江日报》、等刊物和电视台投稿数、采用数与以往同期相比都有所进步。省级刊物上势进一步凸显,认知访仙的层面越来越多,感知访仙的领域越来越多。两篇介绍访仙经济社会发展的专版。由宣传科牵头组织的《访仙历史文化志》已经出版,访仙历史悠久,底蕴深(三)坚持宣传文化工作与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相结合。宣传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协助组织了文明单位”、“省级文明村”一系列评选活动,在基层党组织中广泛开展了“创先争优,努力实现访仙新跨越”育活动。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配合好市里组织的“三下乡”活动,确保村建文化活动室正常活动。在豆庄村、分别组建了秧歌、腰鼓两支文艺宣传队。镇里组织文艺演出5次;组织了2场篮球、乒乓球友谊赛。开展了“关健康”宣传活动,不断丰富了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参加了《时代潮——乡村大舞台》的组织演出,并获得装裱精彩纷呈,广大群众爱祖国、爱丹阳、爱访仙的热情更加高涨。

三、着眼 “三个突出”,加强宣传文化工作的针对性

面对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乡镇之间发展你追我赶的新态势,明年我镇的重点工作体现在以下三个突出: 力奖项。访仙近月轩惨案70周年之际,在广大师生中广泛开展了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的爱国主义教育,书法、宣传文化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她是吸收营养,慢慢消化,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宣传文化工作往后要走的路还

(一)突出经济发展发展抓宣传文化工作。今年我镇经济形势一路飘红,企业开足马力忙的不亦乐乎,群众生也有大幅提高。但也有部份党员干部产生了自满情绪。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如有怠慢松懈,就会错失机。宣传文化工作就是要把加快发展的劲鼓得更足,加快发展的弦绷得更紧,加快发展的氛围塑造得更好。当前在产业转型升级、争先创优、“三新”建设的宣传上狠下功夫,要在全镇上下展开转型升级为主题的大讨论,进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倾听群众的呼声,当好党委政府的助手。撼全镇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思想。要继续做好“争先创优”工程,进一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扩大先进性教育

(二)突出保障民生抓宣传文化工作。从中央到地方,涉及保民生的政策、法律法规很多,自己抓好学习的同时清楚,向干部说明白,努力使基层吃透政策、用足政策。化好宣传工作,把保民生、护民利作为我们持之以恒的自觉追求。积极把上级的政策宣传好,向单位讲透彻,向

(三)突出维护稳定抓宣传文化工作。稳定是前提。镇党委要组织召开综治工作部署或研究专题会议6次,督查次。要张贴了以和谐平安创建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永久性宣传5个,临时性标语60个,宣传画200多张。在农村开展一些反映法治理念、传播法治知识、宣传法治意义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群众的法治意效开展和落实,依托宣传,使稳定意识深入人心。编印《访仙镇法律宣传手册》3000余册,各类宣传单3000多份,使全镇的“万民学法”、“法律进万家”活动

(四)突出树立典型抓宣传文化工作。近年来,我镇的好人好事、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等与我们息息—孙坤锁等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下一步要加大捕捉和挖掘的力度,大力倡导文明和谐乐助的新风尚。先进事迹层出不穷,例如几十年来扶贫助学的优秀企业家—巢杏松;心中的好儿媳——戎夕娥;热心公益事业的

篇3:金仙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多年来, 北京金隅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 坚持整体做强做大做优的发展战略, 不断创新金隅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宣贯载体、不断加大融合力度, 各项事业呈现跨越式发展的崭新局面。北京金隅连续多年跻身“世界建材企业百强”和“中国企业五百强”行列, 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以及“北京十大影响力企业”、“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金隅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是细化制度文化, 建设“责任金隅”。金隅把文化融入管理, 内化成意识, 外化为责任。将核心理念渗透到各个管理模块中去, 让文化在现场看到, 在岗位上体现, 在流程中沉淀, 在细节、行为习惯上表现出来, 最终实现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共融共进。

二是实施凝聚力工程, 构建“和谐金隅”。为实现金隅人的全面发展, 集团党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建设集团凝聚力系统工程的指导意见》, 提出以建设集团先进文化凝聚员工, 以建立长效机制激励员工, 以选树先进典型、塑造新形象引领员工, 以政策制度的稳定促进人心的稳定。

三是文化落地生根, 打造“人文金隅”。以弘扬金隅文化为核心, 以展现职工风采、凝聚发展激情为主题, 以提升职工素质为重点, 以开展各项赛事活动为载体,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

四是宣传推广, 塑造“品牌金隅”。多年来, 金隅秉承的“国企·责任·奉献”价值理念, 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金隅注重对外宣传报道, 每年组织深度调研采访, 展示改革成果和强大实力。积极投身教育、体育、环保、公共设施建设等公益事业, 真情回报社会。

五是典型示范, 创建“价值金隅”。集团党委紧密结合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 树立先进典型。每年组织“四优”党员、“十佳”党员、“十佳”团员等创先争优活动, 组织和激励广大职工在改革发展中多做贡献。在2012〜2014年的三年中, 分别举办了以“创先争优”、“中国梦·金隅梦”、“爱国爱党爱岗·共圆金隅梦想”为主题的巡回演讲, 实现了所属单位全覆盖, 营造了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金隅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是成长性。金隅文化与生俱来、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 伴随金隅发展一同根深蒂固, 开化结果。

二是包容性。在集团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 加快向国际一流产业集团迈进的过程中, 金隅文化吸收百家之长而独具特色, 兼收并蓄而自成一体。

三是创新性。创新是金隅文化的灵魂, 以文化创新、组织创新、思想创新、管理创新等引领金隅科学发展。

四是人文性。以人为本是金隅文化的终极关怀, 最终实现金隅人与金隅共同发展的人文理想。

金隅文化的落地成果

1、经济总量快速扩大, 经营效益大幅提升。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快速增长, 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 国有资产资本大幅增值, 2014年金隅总资产达1162亿元、营业总收入475亿元、实现利润37亿元, 连续多年位列“中国企业效益200佳”和“全国企业盈利能力100强”。在整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 集团系统内涌现出一批效益好、增长快、管理精、作风优、品牌硬的行业领军企业。

2、主营业务更加突出,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通过不断调整结构、升级转型, 大力发展经济效益好、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和产品, 逐步形成完善了核心产业链。各产业板块快速发展, 板块之间的递延性、协同性、集成性进一步增强, 核心产业链优势成为金隅最为显著的竞争力。

3、战略布局更加科学, 事业发展更具后劲。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公司主营业务不断拓展壮大。水泥及预拌混凝土京津冀“大十字”战略布局日趋完善, “地震波式”有序扩张成效不断扩大, 水泥年产能已达5000万吨, 预拌混凝土年产能已达1500万立方米, 在战略竞争区域中的掌控力和话语权显著提升。新型建材制造业“园区化”发展模式日益成熟。房地产开发坚持“两个结构”调整和“好水快流”方针, 形成了立足北京、东进环渤海和长三角、南下海南和川渝、北上河北和内蒙的开发格局, 被住建部认定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物业投资与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效益, 并赢得了良好的社会知名度。

4、深化改革成效显著, 资本运营成果丰硕。2005年12月25日, 集团采用发起设立方式组建北京金隅股份有限公司, 完成集团层面股份制改造;2009年7月29日, 金隅股份以香港历史上第二大冻资新股的骄人业绩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2011年3月1日, 金隅股份在上交所挂牌上市, 成为2011年首家回归A股的H股上市公司。“A+H”两地上市, 标志着金隅同时拥有了境内境外两个直接融资平台, 实现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融合, 为金隅加快向国际一流产业集团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5、自主研发进程不断加快, 创新驱动格局初步形成。通过大力整合系统内技术研发资源, 打造了以北京建材科研总院为依托、包括7个分中心的“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不仅为自身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动力, 而且已成为行业新技术的“孵化器”。“十二五”期间, 累计投入近30亿元用于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和工艺改造。制造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 为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保障。

6、体制机制不断优化, 内控管理更加高效。通过全面实施内控管理体系建设, 进一步明确并不断强化总部作为“战略决策中心、资本运营中心、资产监管中心、人力资源配置中心”的扁平化管控模式和企业作为“生产中心、利润中心、成本控制中心”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梳理并不断强化“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的制度机制建设, 形成了机构健全、运作规范、定位准确、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协调运转的法人治理结构。内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总部层面和部分试点企业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 已在系统内全面推广实施。

经验体会

北京金隅在推进企业核心价值体系落地方面, 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体会。

一是融入企业发展战略。这是金隅核心价值体系落地的方向。战略决定未来、决定企业的发展, 核心价值体系保证和引领战略的实施。

二是融入经济发展中心。这是金隅核心价值体系落地的目标。围绕企业发展目标和年度中心工作任务, 宣传贯彻《金隅文化手册》, 用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激励全员为实现企业目标任务而奋斗。

三是融入企业经营管理。这是金隅核心价值体系落地的主要的任务。通过强化全员对金隅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使金隅核心价值体系植根于员工的思想, 促进金隅核心价值体系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机融合。

四是融入企业业务流程。这是金隅核心价值体系落地的重要做法。通过《金隅文化手册》在企业业务流程的全面宣贯, 充分发挥金隅核心价值体系的正面激励作用。

五是融入员工行为规范。这是金隅核心价值体系落地的标准。要使金隅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入脑入心, 成为员工的习惯, 变无形的文化理念为有形的自我行为调控, 形成对金隅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

金隅文化是成就事业发展的源动力, 是打造金隅百年基业最具韧性的纽带和最能激发全体金隅人接力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鼓舞下,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金隅确立并积极践行“三个翻番带动一个翻番”的阶段性战略发展目标, 提出了“打造世界一流产业集团, 进入世界500强”的金隅梦。金隅的未来必将更加辉煌!

篇4:金仙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清代盛时,朱仙镇从事年画业者有300多家,每年入冬,各路客商云集,大宗成交与门神货品,均乘贾鲁河上的商船或装上太平车走早路远销山东、江苏、安徽、湖北、福建等地。往南走,必经周家口。

清中叶以后,黄河水灾泛滥,朱仙镇商民外迁,而朱仙镇与周家口之间的水道也淤塞,至清末,朱仙镇的商埠港镇功能已由周家口替代。

尽管在传承人家族的口述史中,周家口木版年画是从东方,也就是安徽界首学来的,但研究者们对比年画的造型特征,轻易就能发现,周家口木版年画与朱仙镇木版年画一脉相承,比如人物造型都是大头,题材都是门神居多,而滑县木版年画和中国南方木版年画在题材和色彩上都与朱仙镇迥异。

“从木版年画的发源和辐射来看,安徽的木版年画应当是从河南过去的,张家和夏家在清代从界首学回,可能是大流中的一种小回流。”开封年画博物馆馆长、木版年画大师任鹤林说。

事实上,木版年画能在明清高峰期遍布全国,与年画生意的四通八达和年画业者的流动是分不开的。一个特例就是,在朱仙镇木版年画已衰落的民国时期,河南省会开封城纸业大王的帽子恰恰由来自年画“新高地”周家口的商人摘得。

根据冯骥才先生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朱仙镇卷》,民国时期,周家口人任飞廷在开封西大街创办了著名的年画商号“福盛长”,同云记、汇川、泰盛源并称为开封四大年画商号。任飞廷在开封商界以经营纸业享有盛誉,人称开封“纸大王”,在上海商界亦有名气。

有文字记录,每年到经营旺季,福盛长进纸货装载的独轮车队,经常从开封南关火车站一直排到市内西大街,长达五六华里,经营规模和经营实力非同一般。

需要厘清的是,开封年画并不等于朱仙镇年画,任鹤林认为,开封年画自北宋兴起后1000多年并未中断,位于开封南郊的朱仙镇年画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为开封的消费服务的,朱仙镇衰落,让为数不多的年画业主也先后迁入开封。它所带来的另一个结果,则是周家口木版年画的兴起。

不会画画的木版年画传承人

“我并不会画画。”

自己的作品在周家口木版年画传承基地摆得满满当当,夏明月的话却让记者着实意外。

细问,作为周家口木版年画传承人,老夏一直只负责刻版、印刷,赖以立名的“核心技术”是雕刻,原画则多是找本地或外地甚至网上的旧版年画“拷贝”,即便是新作,自己也从来不画,而是央人(求人)。

老夏最近新刻了12组历史典故木版年画,包括白蛇传、空城计等故事,很受参观者欢迎,原画出自穆广科之手。穆广科除了在文化局担任职务,另外一个身份是国家一级美术师。他的取材也是就近,周口关帝庙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院内清代老建筑的木雕和石雕被称“二绝”,大量廊柱底部都有精美的石刻,内容都是经典故事,轮廓也恰好方方正正,穆广科就把它们画下来,交由夏明月刻为木版。

木版年画传承人不会画画?听起来相当不可思议。但说起来,周家口木版年画另一位传承人张训民,也有一样让外人觉得他该会而不会的技能——雕刻木版,他的长处是印刷。

直至离开周口,这个疑问也没有完全解开。去开封访问任鹤林时偶然提起,任老哈哈一笑:“不会?不会这就对了!”

在任老看来,今人对木版年画尚存不少误解,从职业的角度来看,最初他也曾困惑木版年画创作中老艺人并非绘画、雕刻样样都会的现象,及至将其视为一个课题,研究资料走访艺人后发现,旧时木版年画作为一个有上千年历史、已经很发达的行业,早已形成了一套最有效率、也是最符合市场经济的模式,那就是,画者、刻者、印者乃至卖者都并非一人,而是分工进行。

而近读曾收藏大量河南木版年画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在《南腔北调集》中的《木刻创作法》序中发现,鲁迅开篇就点出,“地不问东西,凡木刻的图版,向来是画管画,刻管刻,印管印的”。

如此,不论是夏明月不会画画,还是张训民不会雕刻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并且恰恰说明他们曾经在一个相当专业的分工体系当中。

生意与创新

木版年画传承人既会画,又会刻,能印刷,还会卖,十项全能,看来只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而强加给老艺人的印象,却也是木版年画产业衰落的真实反映——今天的木版年画从业者甚少,很大程度上是要被当做大熊猫来保护的,既无大规模生产,哪里有那么细的分工?

由此,也引出了人们对木版年画另一个认识误区——在巅峰期,它绝非老艺人数代单传的小手工作坊,而是产业较大和分工极细的大商家。“红纸作坊的规模都是很大的,伙计要请很多,年画也只批发不零卖。作坊主的资金实力也要相当雄厚,因为可能印了一年的年画,都要集中在春节前短短几个月卖出去,占压资金。另外,也得有抵抗灾年的实力,遇到灾荒年间,流离失所的人很多,买年画的人自然会少。”任鹤林说。

如果以一门生意的角度去看木版年画,或者更有助于还原它的产业原貌。任鹤林认为,一张年画在旧时画归画、刻归刻,原画的创作很可能是由文人画师,至少是由有相当文化底蕴和美术素养的人来完成的,年画的特征,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原画决定的,而衡量一位刻工的水平高低,就是看他能不能在木版上还原原作的神韵。年画的创作在旧时约定俗成,为什么老寿星都是大奔儿头,挎着酒葫芦,为什么灶王爷只能贴在灶房,这都是有标准的,市场会检验这个标准,你画了不是奔儿头的寿星,就不会有人买你的画。

从重新焕发年画生命力的角度讲,原画的创作就变得无比重要。这又涉及了年画的一个敏感地带,也就是创新。不少研究者认为,“创新”实际上是木版年画的一个伪命题,一种天生跟着市场走的生活用品,生产者无时无刻不在根据消费者的喜好作调整,比如年画题材在历史上的不断丰富,比如年画原本都是白底,新中国成立后才变成了更喜庆的红底,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艺术家投入生活创作出的以劳动场景为题材的年画,至今仍被视为艺术与收藏精品。任鹤林据此认为,年画要焕发活力,原画的创作也许不应当封闭在年画从业者的圈子里,艺术家的参与可能会让年画更精致。

篇5:金仙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迎检”工作方案

一、提高“迎检”认识

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具体体现,也是全面“普九”后切实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客观需要,是提升义务教育整体水平、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为了进一步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确保我县今年5月份通过省验收、9月份通过国家认定,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检”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形成“迎检”的浓厚氛围。

二、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迎接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如下:

组 长:李大友

副组长:范学忠 秦继东

成 员:郑莉 李 飞 李永彦 徐 彦 韦学敬 武小丽 郭振明 胡连芳及各辖区中小学校长、资料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郑莉同志兼任,负责指导、协调工作。

三、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为了切实做好“迎检”工作,中心校办公室人员采取分小组协调工作,责任到人,严明纪律,兑现奖惩。宣传:刘向明 韦俊刚 胡连芳 资料:韦俊刚 陈欣(常规资料)

刘向明 徐彦(功能室)

马常青(资料收集整理)项目及“四化”建设:李飞 后勤保障:秦继东 武小丽 郭振明 督查:韦学敬 李永彦 范朝臣 胡连芳

房耀宗 郑建党

校“迎检”办公室要加强对工作的检查指导,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督查组一定要加大督查力度,严格考核,兑现奖惩,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建立工作制度

1、督查组每月对辖区各学校进行不定期督查,按指标体系和相关要求进行公开、公平、公正地现场打分、排名,并及时兑现奖惩。(完全小学和教学点分开考评)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工作必须全体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中心校将严格《安徽省教师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严格按照皖人社秘【2013】290号文件规定的内容执行。

3、从2017年2月开始,每月各辖区学校将按照要求向中心校“迎检”小组办公室书面汇报“迎检”工作计划、方案、进度,对照督导评估指标,认真研究,找准问题,严格按照职责和时间要求,逐一落实。

五、奖惩办法

1、在每月的督查中各辖区学校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中成绩突出的,中心校将对其进行相关奖惩:

保留学校(11所):

第一名 学校2000元,校长400元 第二名 学校1500元,校长30元 第三名 学校1000元,校长200元 教学点(6所):

第一名 学校1000元,校长200元 第二名 学校500元,校长100元

倒数第一名且分数达不到80分的学校罚款2000元;教学点罚款1000元。

个人资料规范、齐全且每月小结时受到表彰的教师,每人次奖励100元。

迎仙镇中心学校 2017年2月10日

迎仙镇中心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迎检”工作方案

迎仙镇中心学校

篇6:论朱仙镇木版年画

年画即版画, 是指过年期间特有的民间工艺。它的起源和春联一样, 都和古代的桃符有关。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中引《黄帝书》:“上古之时, 有荼与郁垒昆弟二人, 性能执鬼, 度朔山上立桃树下, 简阅百鬼, 无道理, 佞为人祸害, 荼与郁垒缚以苇索, 执以食虎。”因此汉代县官多在腊日或除夕“饰桃人, 垂苇茭, 画虎于门”, 以抵御邪祟的进入。到了南北朝时, 干脆就将神荼、郁垒直接画在桃板上。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北宋徽宗也喜爱绘画, 宣和年间在北宋汴京 (今河南开封) 建立了“宣和画苑”, 集中了一大批宫廷画家, 有不少佳作传世。宋代重视工笔重彩, 画家有不少是从民间“匠人画”者中选入宫廷的。例如被誉为“燕家景致”画风创造者的燕文贵, 原在街市卖画, 即因技艺出众而被选入宫中;以画儿童题材著称的“杜孩儿”;以画建筑有名的“赵楼台”等, 都是从民间选入宮廷的。当时宫廷每逢过年都必备门神, 这些画家都要为门画提供样稿。北宋末年木版年画的制作十分精细, 宫廷、贵族、王公之门, 以浑金饰之。北宋时雕版印刷术已广泛使用, 话本插图雕印为木版年画提供了技术条件, 后来木版年画也成了专门的行业, 每逢岁末大量印制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神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等。北宋年画的大发展, 也行销全国各地, 对全国的影响很大。但是到了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 大批画工和雕版工被掳走或四处逃散, 加上黄河不断泛滥, 汴京失去往日繁盛景象而一蹶不振。后来一些年画行业人员返回, 便在距汴京较近的朱仙镇拼凑班子重新开业。据民国五年 (1916) 李步青、廉方所著《岳飞与朱仙镇》一书记载:“红纸、门神系旧习过新年之消用物, 为镇中最著名的特产。往昔盛时, 业此者300余家, 出品盛销于邻近各省, 大有独占市场之势。”朱仙镇木版年画中, 最为畅销的是门神画, 除本省外, 安徽、江苏、河北、山东等地的商贩也来此订货。到了明代, 朱仙镇修了许多庙宇, 著名的有岳飞庙、关帝庙、瘟神庙、救苦庙、二郎神庙等, 俗称72路神仙庙。在朱仙镇年画中也可看到许多神仙的形象, 如门神、财神、牛马王神、灶神和天地全神等。明代以来朱仙镇每年九月初九是年画行会纪念日, 大家都集中在关帝庙前, 参拜各自的行会神, 如“门神匠会”参拜鲁班, 纸行的“红纸会”供奉染色仙葛仙。除参拜外还要唱戏三天庆祝, 并且开始年前的挂牌营业, 朱仙镇附近30多个村庄的半工半农匠人也开作印刷。明末李自成率兵于崇祯十五年 (1642) 五月攻城, 开封城官宦中严云京提出“掘河淹贼”并于九月中掘黄河堤, 开封城内尽被水淹, 木版年画以及雕版荡然无存。清乾隆二十六年 (1761) 七月, 黄河再泛水灾。道光二十三年 (1843) 六月, 河决中牟。影响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清末民初, 朱仙镇的人口减少到不及万人, 年画作坊也由300多家减少到40余家, 较大的作坊主要分布在镇西大街、估衣街、西门大街等处, 例如, 天义德门神老店、德源长、老振兴德等。上世纪30年代后期, 抗日战争爆发, 交通阻断, 加上黄河不断泛滥, 朱仙镇木版年画作坊逐渐撤离, 有的只有一二十人看守, 常年开业也变成季节性年关卖画。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以旧的门神为内容的朱仙镇年画, 在破四旧的声浪中, 作为封建迷信被取缔。但是政府重视有着千年历史的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革新发展, 倡导以新内容、新画风来改造木版年画。1986年在朱仙镇中岳庙大街成立“朱仙镇木版年画社”, 作为保护、宣传、发展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机构。许多老艺人被吸收入社, 刻版印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价值体现

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着开封年画文化信息。有学者撰文指出:朱仙镇是与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江苏苏州的桃花坞等齐名的中国四大著名年画产地。其中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最悠久, 可谓中国年画的鼻祖和发祥地。据《东京梦华录》记载, 北宋时汴京一带木版年画已相当繁盛, 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 民间木版年画在当时已很盛行。靖康二年 (1127) 金兵攻破汴京后, 年画艺人南迁至朱仙镇, 木版年画以其新产地———朱仙镇得名于世。朱仙镇木版年画即在沿袭开封年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而以门神为大宗。千百年来, 贴门神的风俗在开封及朱仙镇仍久沿不衰, 至今尚流传有年节“二十七, 去杀鸡。二十八, 去杀鸭。二十九, 去打酒。年三十, 贴门旗儿” (门旗在开封当地指年画和对联) 的说法。因此, 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着开封年画, 与开封年画同根同源。以至于后来, 朱仙镇木版年画衰败后, 从业者以各种形式到“年画祖庭”开封寻求发展。是开封年画的元艺术品格、审美风格, 开封年画的传播方式包容了、认同了原本是本体的他 (它) 们, 使之在以后的岁月里在开封年画这个“大家庭”当中延续着生命。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原民间文化的一种沉积, 承接延伸着中原文化的地方特点, 即中原民间文化的一种艺术传统与欣赏习俗。朱仙镇的民间艺人世世代代接受着神话故事、演义小说、历史戏剧、民间传说的民间文化的影响, 这些影响必然表现在木版年画的创造中, 在艺术气质与风格上保持了民间所固有的地方特色。“老版是祖上留下的, 磨损了照样画刻一块, 这人物脸是变不得的, 变了人们就不认识, 如“门神”是给人看的, 要把这些人物威武神奇、镇妖除怪的形象表现出来。目的为了突出人物特点, 不按比例, 以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真实性格。艺人们在制作过程中, 表现出民间创作者心理上的两种特性, “一方面是精神上对民间群体文化意识的附庸性, 另一方面由于心理造型思维的特性所呈现出固有的艺术本色”。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一直是以适应民间人们欣赏习惯为依托, 带有普遍的民间特色。除在表现上以门神、灶爷灶奶等题材外, 还有“木兰从军”、“财神”等许多题材, 在制作上艺人们用的镇子、加子、手刷、调色盆底等都是自己手工制成的, 他们用自己精心配制的颜料, 加上触抹、印、撒等手工技艺, 印出了一张张造型古拙, 形象夸张, 色彩浓烈的木版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民俗传承的载体, 体现着一种美满、繁荣与安康的审美追求。朱仙镇木版年画虽然主要是过年时或者节日时才张贴的图画, 但其内容题材非常广泛, 对世俗的生活具有较多反映和体现, 是民俗传承的载体。节日民俗的激发是年画创作的源头, 节日民俗画是朱仙镇木版年画早期产生的一个主要品类, 多是供农民腊祭活动时所用。“报今岁之所获, 祈来年之丰收”, 因此神仙类年画就成了农家腊祭的必备之物。人们创造了马神、灶神、土地神及各行业诸神和天地全神等来祭拜, 期望天地诸神赐给他们好运, 以保来年风调雨顺、生意兴隆。蝙蝠、荷莲、如意、花瓶、鹿、花草象征吉祥, 他们就把这些吉祥象征的形象安排在画面里, 表示一种幸福, 以示平安、福禄, 庆祝丰收等, 表现了一种民间艺术的特色与稳定性, 形成了一种饱满、对称、均衡的艺术形式, 体现了一种美满、繁荣与安康的审美追求。

朱仙镇木版年画有着重要的美术价值。木版年画对美学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也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农民智慧的高超和乡土文化的博大精深。年画是在过年时热闹喜庆的场合下张贴的, 人们希望可以喜气洋洋, 满满当当, 盼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这就要求作为节俗装饰用的年画在构图方面必须饱满, 给人一种充实的美感。在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创作中, 朱仙镇木版年画继承了汉唐壁画的传统, 刻线遒劲, 构图丰满, 线条简练粗犷, 挺拔流畅, 富有力度, 体现出中原民间艺术特有的古朴淳厚的气质。朱仙镇木版年画非常注重我们民族的欣赏习惯, 多用青、黄、红三原色, 色彩单纯而明艳, 无过渡与润染色, 庄重浑厚, 对比十分强烈, 展现出了欢乐喜庆、生动活泼的色彩情调。例如, 在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中, 老虎多被做成或画成黄老虎或红老虎, 而朱仙镇年画中的老虎是黑老虎, 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创作手法, 体现了民间美术具有自由时空的造型, 它超越自然的客观时间、空间位置的局限而达到一种自由理想的表现方法。朱仙镇木版年画中, 常常把不同时间存在的物体, 如鹿、河莲、蝙蝠、如意、麒麟甚至天地三界等放在一起, 它不受客观自然逻辑的限制, 而在超自然中寻找一种形式与自由, 它不是客观自然的复制, 而是一种感性与意象的表现。

结论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 是朱仙镇木版年画行会的纪念日, 也是一年一度售年画之始。届时, 关帝庙、岳飞庙将举办门神会, 唱三天大戏, 年画业会首要召集各商号、作坊, 议价加薪, 规定凡九月初九第一批到画坊采购的顾客, 均以半价优待, 故各地顾客, 都赶在九月初九前云集朱仙镇, 争作第一批顾主。朱仙镇木版年画只能在节令时节可以看到, 但它的审美价值、收藏价值, 它的独特民俗形式是需要我们认真发掘整理的, 应让它显示出更加宝贵的艺术价值。朱仙镇木版年画自身所蕴涵的价值, 传扬着中原人民热情直率、勤劳智慧的优良传统。后世无论从何种角度去传承、研究、鉴赏它, 都不失为中华民族宝贵而丰厚的文化遗存。可以说, 对待朱仙镇木版年画, 我们是在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承担一种不能放弃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今栋:《河南木版年画》, 《中国艺术》, 2000 (3) 。

[2].崔秀莲:《审美朱仙镇木版年画》, 《中州今古》, 2003 (1) 。

篇7:河道变迁与明清朱仙镇的兴衰

一、贾鲁河疏浚与朱仙镇的崛起

元至正四年(1344)夏,大雨多日,黄河先后决于白茅堤与金堤,近河郡邑多处罹患,影响深远。顺帝深以为忧,命脱脱征访治河之人。至元十一年(1351)四月,贾鲁被任命为总治河防使,并发兵民17万,同月兴工,十一月工毕,河复故道,入淮入海[3]卷66。

但是,漕运航道汴河与蔡河仍未畅流。至正二十一年(1361),黄河决于祥符义唐湾,汴、蔡二河淤塞更甚“,下游既难宣泄,上游泛滥为患”。贾鲁乃导京、索、须、郑四水,使之历郑州、中牟,经祥符西南境之朱仙镇南达于淮,又以微流东注于汴水旧道,于是“,河复畅流,民无水患,公私运输,咸资利赖”,后人感念贾鲁之功,遂以其名命河[4]169。由此,贾鲁河便有了两条河道,一是南下沿蔡河故迹的河道,二是东行沿汴河故迹的河道“,汴、蔡既塞,贾鲁乃起而代之,是汴、蔡者,贾鲁河之前身也”[4]190。本文所关注的是南下河道,同时也是影响朱仙镇兴衰之变的一条“黄金水道”。

据史载,南下之贾鲁河“,上抵京水镇,北与黄河联贯,下达周家口,注淮水以入安徽”。西北山产,可由此南输,东南杂货,亦可由此北达,镇城之商业遂逐步繁盛,并“甲于天下矣”[4]129。随着元明之际的战争及明前期政府对河道通塞的漠视,贾鲁河失去了通航的功用,镇城亦随之陷入发展困境。

二、水运枢纽与朱仙镇的繁盛

明嘉靖六年(1527),为通漕运,左都御史胡世宁建议疏浚贾鲁河,三载而工竣,重新具备了通航价值,也很快成为一条贸易生命线[2]121。明清之际,由贾鲁河达朱仙镇的水运航道主要有三条:由淮安出发,经颍州、周家口达朱仙镇[5]148;由清江浦始发,经泗州、颍上、周家店抵朱仙镇[6]457;由颍州出发,经沈丘、周家口达朱仙镇[5]156。

由于紧邻贾鲁河,各地客商与当地土商便多把货物集中在朱仙镇进行商贸活动,从而促成了镇城货物百集、商贸繁盛之局面。康熙年间,镇城已“商贾贸易最盛”[7]卷9。乾隆年间,镇城成全国四大名镇之一“,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广东佛山镇至湖广汉口镇,则不止广东一路矣;由湖广汉口镇至河南朱仙镇,则又不止湖广一路矣。朱仙镇最为繁夥”[1]卷9。嘉庆间,商业之盛超越了开封,“商贾辐辏,户口殷繁”“,商务之盛,甲于全省”[8]162。全盛时期的朱仙镇,市街南北长12里,东西长5里,面积约120余方里,是民国时的10余倍,民商有4万余户,人口20余万人,是民国时的24倍[4]121。

镇中之商品首推杂货。乾隆三十三年(1768),镇中共有杂货商号99家,其中杂货行11家,京货行30家,杂货铺32家,汴城杂货铺26家。而杂货主要为南方所产之绸缎、布匹、糖、纸张、茶叶、瓷器等,京货则专指南京、苏杭一带的商品[9]96。这些杂货多由贾鲁河而来,销散于郑州、开封及华北各地[4]129。其次是粮食,乾隆间,镇中有米商57家,杂粮商2家,多具备厚实的经济实力[9]97。各类粮食亦多由贾鲁河转运至镇城中[10]卷4。此外,还有布、珠翠首饰、绸缎、鞋帽、皮、羊毛、油、丝、麻、桐油、编篓、烟、金属器皿、海味、干果等外地输入之商品,以及本地土产之年画、炮竹、豆腐干、酒、油、醋等商品。总体而言,镇中商铺共有32类,620余家[2]122,而同期开封城内之商铺仅24类[11]卷6,足以证明朱仙镇商贸之盛。

镇之经贸范围也很广。在国内,一是从西北山西、陕西等地区运入皮毛、铁货、木材转销各地,二是从南方福建、江西等地区运入茶、纸张、瓷器转输西北,三是从江南运入绸缎、鞋帽、首饰、布、米、茶等转输西北。在省内,朱仙镇与开封、仪封、兰阳、通许、杞县、尉氏、洧川、鄢陵、睢州、柘城、郑州、密县、登封、林县等地有经济联系,经济辐射范围几乎占有全省一半的州县。可以说,该时期的朱仙镇在全国经济活动中“发挥了商品运转中枢的职能”[2]122。当然,开封城作为行政中心,对吸引商贾前来朱仙镇也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其作用低于贾鲁河。行政中心的辐射让位于河道的通航。

镇城之商业布局,由于贾鲁河的贯穿,分为了东西两部分。在河东者为东镇,在河西者为西镇。初时东镇繁盛,远过西镇。乾嘉以后,因黄河决溢,镇中屡遭水患,东镇地势较低,商店多西移,故之后西镇胜于东镇。当繁盛时,东镇重要市街有顺河街、杂货街、曲米街、油篓街,俱南北行;又有晓先街、炮房街,俱东西行。西镇重要街市有顺河街、西大街、保元街,俱南北行;又有估衣街、京货街,俱东西行[4]124。

三、黄河水患与朱仙镇的衰落

1.黄河水患对朱仙镇的冲击。明清时期,河南境内黄河水患多发,“临河城郭或低于河,一经溃决,为患甚巨”[4]191。朱仙镇虽稍远于黄河干道,但仍多次遭到黄河决水的冲击,并深受其害。

雍正元年(1723),河决中牟“,朱仙镇人烟稠集,河身浅狭,遂致漫溢镇上,房屋多被惨毁”。乾隆二十六年(1761),河溃杨桥堤,夺溜贾鲁河,镇城再遭水灾。此后,镇城之商贸“大减于昔”。道光二十三年(1843),河复决中牟“,镇中损失,亦为最巨”。水退之后“,淤沙深七八尺,甚者或至逾丈。房舍既遭淤没,商品全被浸毁,朱仙镇之精华,至此损毁殆尽”。光绪十三年(1887)九月,黄河再决,水溜镇城南之闹店及西南之赵店、正南之腰铺、东南之西市等堡,商业益衰。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数次大风之后,镇城“断壁残垣,触目皆是”[4]122,商业也更加衰落,商铺不过西大街、估衣街、京货街、炮坊诸处而已,其他或为荒地,或为耕田,或为普通住户,纵有三五商铺,亦多小本经营,甚至“不及一普通市镇”[4]123,富商大贾“无有过而问者矣”[8]162。

2.黄河泥沙对贾鲁河的淤垫。黄河的频繁决溢,大量泥沙的沉淀,使得贾鲁河的淤积问题非常突出,通航能力也受到多次冲击“,贾鲁河之淤塞与徙移,恒依黄河为之变。”[4]205

早在明洪武八年(1375),黄河南决,贾鲁河即曾湮废[4]205。洪武二十四年(1391),黄河再决于原武,贾鲁河道又淤[12]2014。正统以后“,大河决塞不一,贾鲁河之湮废,愈益不可复问,自朱仙镇下至项城县南,所余者涓涓之流而已”[4]205。嘉靖间,经三年疏浚,贾鲁河重新通流。清雍正元年(1723)六月,黄河决于中牟,由刘家寨南入贾鲁河[13]3724。九月,河决郑州、中牟“,其漫水俱从贾鲁河南下”[4]194。乾隆二十六年(1761),黄河于武陟、荥泽、阳武、祥符、兰阳等处同时决15口,中牟杨桥之决口达数百丈“,大溜直趋贾鲁河”[13]3729。道光二十三年(1843),复决中牟“,水趋朱仙镇”[13]3740。由于黄河泥沙含量过高,河水又多次南泛河道,道光以后“,贾鲁河之淤塞,遂已不堪复问”[4]194。

诚如许檀所言,朱仙镇的商业以贾鲁河修浚为契机,在明嘉靖、万历间开始兴起,清康熙、雍正间商业开始迅速发展,但经营规模还很有限,乾隆间进入鼎盛时期。道光二十三年(1843),朱仙镇因河决被淹,成为了其商业发展由盛转衰的拐点[9]101。

篇8:“银发旅游团”的金标准

老有所乐,可不是遛遛弯、跳跳舞和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还有更高的追求——旅游休闲。现在,老年旅游团可谓是很多旅行社的主力客源。但是,相对于其他的旅游产品,“银发族”旅游产品也有自己的特色。如果不根据老年人的身体和生理来设计旅游产品,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风险。

为了让“老人旅游团”快乐出发,同时也减轻旅行社的风险,国家旅游局近日出台了《旅行社老年旅游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要求旅行社应为包机、包船、旅游专列以及百人以上的老年团配备随团医生、75岁以上的老年旅游者应请成年直系家属签字等内容。据了解,该规范将于今年9月1日正式实施。

《规范》可谓老年旅游的金标准。

首先,契合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特点,确保了“银发旅游团”的个性特质,即确保“银发族”玩得好,又避免了旅行社和旅行者可能的风险。对老人们而言,出行安全是第一要务,因而《规范》必须做出强制规定,以免“喜剧”变“悲剧”。《规范》在这方面规定得很好,如百人以上的“三包团”——包机、包船、旅游专列应该配合随团医生服务,以切实防范老年人出游中可能突发的某些意外。再如老人个人信息必须周详,旅行社必须采集出游者的个人健康信息、联系方式和紧急联络人信息,并请老年旅游者签字。此外,75岁以上的老年旅游者应该由直系家属签字,而且最好由成年家属陪同。

对旅行社而言,《规范》也规定了一些强制性的要求,如景点设置、饮食安全、交通作为、购物场合、出行保险上做到确保老人平安旅游。可以说,《规范》既充分考虑到了老人旅行的特点,也结合近年来老人旅行团遭遇的市场风险。这种风险是双向的,因而《规范》通过给老年旅游者和旅行社设定强制措施,给双方戴上了“双保险”。显然,这有助于化解老年旅游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

其次,《规范》能够助力老年旅游市场,产生双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要求国家和市场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另一方面家有积累的老年人也需要享受更好的休闲旅游生活。更重要的是,激活老年旅游市场也有助于提振内需市场。因而,《规范》的作用可谓“一石三鸟”,对老人、对旅行社、对市场都是利好。

第三,《规范》亦有助于规范老年旅游市场。经过这些年的老年旅游市场摸索,其实有很多旅游公司在接老人团时,已经按照《规范》的相关要求做了。因而,《规范》既是旅游市场实践的结果,形成“行标”文本之后能够更好地规范老年旅游市场。有《规范》,对老年旅游者和旅行者双方都是好事,能够避免双方的误解,增进对行标强制性条文的理解。有规可依的《规范》,看上去似乎麻烦了许多,但是有助于市场双方的权益保全。

上一篇:学骑自行车小学一年级叙事作文100字下一篇:每位绅士都应该学会的餐桌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