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鉴定体制完善探讨论文

2022-04-23

摘要:200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颁布实施,但这类粗线条的规定,无法满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在当前多种形式、多种类别的司法鉴定机构并存的模式下,如何规范和统一各司法鉴定机构的执业资格的讨论势在必行,尤其是高校科学技术实验室这一特殊司法鉴定机构的定位更须深入探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司法鉴定体制完善探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司法鉴定体制完善探讨论文 篇1:

浅析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制度改革与完善的方向

在我国,随着司法证明方式的变化,鉴定结论在诉讼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2012 年新《刑事诉讼法》对鉴定制度进行了大幅修改,将“鉴定结论”改为“鉴定意见”,强化了鉴定人出庭,创设了专家辅助人制度。这种变革具有重要意义,但也有诸多不足。具体而言,即现行司法鉴定体制难以适应现实的需要。本文旨在思考与探讨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制度改革与完善的方向。

一、基本概念的论证

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中对涉及专门知识的事物,聘请相关专家进行的检验和评断。大陆法系的司法鉴定模式与英美法系的专家证人模式,在制度结构层面上存在着本质差异。大陆法系的司法鉴定模式强调法官在鉴定事项上的绝对控制,英美法系的专家证人模式则将鉴定的主动权完全赋予控辩双方当事人。究其根源,两种制度模式背后反映出的是两大法系对鉴定人和鉴定本质的定位不同。

二、我国司法鉴定模式的基础

(一)从制度传承看

我国司法鉴定制度自创设以来,一直将鉴定人定位为“法官辅助人”,与大陆法系司法鉴定模式的基本定位相契合。无论是专门针对司法鉴定事项作出的司法解释还是现行的刑事诉讼法,都将司法鉴定事项定位于服务法官审理案件的需要。

(二)从诉讼结构看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尝试引入了部分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对抗制的积极因素,但不可否认,我国的刑事诉讼结构依然是以大陆法系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为基础的,并表现出“超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特征。

(三)从诉讼资源分配的角度看

英美法系的专家证人制度并不适合做我国司法鉴定模式的基础。专家证人制度之所以能够在英美法系国家正常运转并发挥实际作用,相应的配套措施不可或缺:发达的律师辩护制度、完善的国家救助制度、强大的案件分流机制,而我国尚不具备这些条件。

三、借鉴英美法系的专家证人制度

(一)结构层面的司法鉴定模式与技术层面的专家证人模式的关系

首先,结构层面的改革和技术层面的改革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改革方案,二者既不是改革的两个阶段,也不是改革的两种路径。其次,结构层面的改革和技术层面的改革同步进行,其中又以结构层面的改革为根本。最后,对于技术层面的改革,并非完全照搬英美法系专家证人模式的做法,而是将英美法系专家证人模式中的积极因素,导入到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之中。

(二)在技术层面借鉴英美法系专家证人模式的可行性

首先,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在司法鉴定制度中都存在一些普世性的价值观念,这为两种模式之间的有机融合提供了制度上和理论上的前提。其次,从两种模式相互融合的世界趋势而言,纯粹的专家證人模式或司法鉴定模式都有其制度运行难以克服的缺陷。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在实践中都是通过借鉴和吸收对方的积极因素来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后,从我国的诉讼体制而言,已经作出了类似大胆的尝试。即在保障原有大陆法系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前提下,适当地引入英美法系的对抗机制,在庭审中注重控辩双方的交叉讯问制度。

四、对我国司法鉴定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鉴定意见庭前开示程序

刑事鉴定意见的庭前开示程序对于保障辩护权、诉讼效率以及监督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如何保障被告人一方基本的鉴定知情权,大部分学者都赞同引进和改良英美法系的庭前证据开示制度。建立我国的鉴定意见庭前开示程序,使被告一方通过庭前开示程序及时获知与案件有关的鉴定意见,从而保障当事人的鉴定知情权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二)庭审对抗的强化与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建立

我国在刑事诉讼改革中,引入了英美法系对抗制的积极因素,对于鉴定意见的质证程序也应当着重发挥控辩双方诉权对抗的积极作用,通过庭审对抗的强化来保障鉴定意见在庭审中得到充分的质证。

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标志着我国刑事诉讼创设了专家辅助人制度。专家辅助人制度来源于英美法系的专家证人制度,自意大利1998年刑事司法改革引入了技术顾问制度之后,越来越多的大陆法系国家建立专家辅助人制度,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与司法鉴定本身的性质有关。

通常来说,针对鉴定事项提供专业的协助有三种制度设计的思路:一是仅为法官提供鉴定事项的专业协助;二是仅为控辩双方当事人提供专业协助;三是既为法官提供专业的协助,也允许控辩双方当事人获得专业的协助进行对抗。在我国,支持第二种思路的居多。关于控辩双方聘请专家辅助人的具体制度设计,主要包括专家辅助人的角色定位、专家辅助人的权利范围、专家辅助人的管理体制。

综上所述,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亟须改革,而英美法系的专家证人制度无疑具有非常宝贵的借鉴意义。只有用冷静的头脑根据功利的原则来评估现存的法律,并以理性的劝导形成永不退缩的压力来促成修正,最终的改革目标才能达成。

(作者单位:襄城县人民检察院)

作者:杜子昂 雷智博

司法鉴定体制完善探讨论文 篇2:

高校科学技术实验室的评估体系

摘要:200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颁布实施,但这类粗线条的规定,无法满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在当前多种形式、多种类别的司法鉴定机构并存的模式下,如何规范和统一各司法鉴定机构的执业资格的讨论势在必行,尤其是高校科学技术实验室这一特殊司法鉴定机构的定位更须深入探讨。

关键词:司法鉴定;鉴定机构;高校;科学技术实验室;评估体系

一、司法鉴定机构执业能力的评估体系的概念

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别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这一活动本身具有证据的价值,不仅是对刑事案件中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解答,同时也需具备证据资格的能力,接受庭审双方的质证。所谓评估,一般是指在既定的目标下,确定对象的属性,并把它变成主观效用(满足主体要求的程度)的行为,也就是明确价值的一个过程。对鉴定机构的评估应指由具备一定资质的评估主体,依据既定的评估目标及法定的评估程序,遵循公平合理的评估标准,对司法鉴定这一连续活动及其效应(评估客体)进行价值评价,会为司法鉴定机构管理制度的完善带来巨大的效益。司法鉴定机构的执业能力必然直接影响司法鉴定这一活动的质量,鉴定意见的出具又是通过较好的司法鉴定机构的执业能力来实现。因此为了实现司法鉴定活动的科学性、公法性、客观性。如何提升司法鉴定机构的执业能力就成为保证司法鉴定质量好坏的准则之一。建立一套司法鉴定机构执业能力的评估体系,可以保障和监督司法鉴定机构的高效运作和良性发展,以及鉴定意见的科学准确的保证。在评估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的问题:选择权威的评估主体;强调进行定期的、强制的评测;考核适用方法和原理的合法性和科学性。2005年颁布施行的《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中,第二条至第五条均明确指出全国范围内的司法鉴定机构需有统一的规范管理,即统一的名册编制和登记管理及名册公告制度。尤其在第四条中规定:司法鉴定管理要实行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对司法鉴定机构的管理分为了两个层面,一是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机构及其司法鉴定活动进行依法的指导、管理和监督;二是司法鉴定行业协会依法进行的自律性的行业规范及行业职业素养的管理。实际上也明确了司法鉴定评估体系的主体应该由司法行政机关和司法鉴定行业协会构成;而评估客体则是司法鉴定机构及其司法鉴定活动;评估工作的内容就是由评估主体对评估对象依法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检查及自律性检查等活动。而有对外承接司法鉴定业务的高校科学技术实验室也应纳入这一体系中,接受各评估主体的监督与管理和指导、检查。但又要注意与高校普通实验室的评估体系不相冲突,仅因其特殊性而接受这类评估体系的测评。

二、我国司法鉴定机构执业现状与问题

司法鉴定研究工作现今仍处在一个起步、发展阶段。随着司法鉴定机构的不断壮大,由于缺乏对司法鉴定具体工作的统一立法,使得司法鉴定的实践工作中出现了不少问题。目前我国司法鉴定机构执业能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缺乏一套统一的司法鉴定机构执业能力评定的管理制度,造成了司法鉴定执业能力管理上出现了混乱

首先,鉴定机构性质繁杂。从司法部内部设置来看,自上到下可以分为四级,横向来看,公、检、法又各自成体系在其内部均设有司法鉴定机构,出现了部门内的行政隶属关系;再有各高校中依托科学技术实验室设立的司法鉴定机构,也要受制于各高校的行政管理。

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均设有鉴定机构,并且有些部门制定颁布了一些仅适用于本部门内设的司法鉴定机构开展工作的规范性文件,造成了司法鉴定机构执业能力相差较大[1]。与此同时,有关政法院校和高等医学院校、科研院所也设有鉴定机构,但他们之间无相应的统一协调机构与管理机制,各鉴定机构各自独立、相对无序的现象严重,这就不可避免带来一些地域间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对鉴定机构的执业能力产生一定影响。在我国,除几个大城市中早期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外,其他城市还处于初期摸索阶段。

2.司法鉴定机构在适用鉴定技术和标准上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执业能力

首先,在我国范围内除部分法医学鉴定和司法精神疾病有几个部联合颁布的部颁标准外,绝大多数司法鉴定专业还没有统一的鉴定技术标准。如声像资料鉴定,多数还只是各自确定的标准或经验型的标准,而文书等鉴定,还处于同一认定型的鉴定标准,更多的学科全国性的行业标准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公认型的鉴定标准还没有[2]。其次,作为鉴定活动的主体——鉴定人的执业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目前,我们对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考核,还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体系,晋升标准仍多以学历和工作年限为主要参考。客观上形成了技术职称晋升论资排辈的情况,影响了鉴定人员的创造性、进取性和积极性[3]。最后,对于司法鉴定机构的内部设备配置标准不够全面。由于我国地区间存在着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差异,在鉴定机构选择硬件设施时就会受到一定限制。大家都会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和对技术的掌握水平来选择硬件设施,那么,界定一个购置硬件设施设备的标准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对于不同鉴定类型,不同级别鉴定,分别需要配备什么样的设备和仪器,都需经过认真比较研究,最终形成一个公允的标准才有可能在执行时带来预想的收效[4]。

四、完善鉴定机构执业能力评估体系

司法鉴定活动本身是一项具有科学性、合法性、客观性的诉讼活动。从事和实施这一活动主体的执业能力必然会直接影响司法鉴定结论的证明价值。不仅要对鉴定机构的准入标准和条件加以确定,更重要的是对于鉴定机构常态工作的加强测评和监督,才是提高鉴定机构执业能力的一剂良药。尤其是高校中的鉴定机构的执业能力评估,应当注意考察实验室与鉴定机构之间的关系。对高校中的司法鉴定机构评估的标准要求,首先应注意同教育部关于高校实验室的评估标准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在高校中的鉴定机构往往是依托校内的科学技术实验室而开展的。所以,我们将评估体系中被评估对象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依托校内科学技术实验室开展的鉴定机构,也就是说,鉴定机构同科学实验室合二为一的;另一类是高校中的鉴定机构在建立之初,凭借科学技术实验室的科研技术能力而开展业务,但从管理體制上已与科学技术室没有关联的。笔者认为,后者直接适用普通鉴定机构的评估体系标准即可,前者则需要完善一套与教育部关于高校实验室评估体系并存的评估体系,主要须具备以下四要素。

(一)权威的评估主体

评估体系的主体是鉴定机构评估体系的发起者,是行使鉴定机构评估权的具体执行者。因而对于鉴定机构的执业能力进行测评和监督制约,是否能够得到预期的效果,评估主体的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也是先决条件之一。如何选择评估主体?我们认为,评估主体应具备这样几种素质:首先,评估主体需要具有科学权威性。鉴定机构和鉴定人都是从事和运用科学技术原理来解答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的主体,或者说,鉴定机构及鉴定人本身就具备一定的科学权威,那么对于他们的监督、评测和管理,就必须精益求精,如此才能起到权威的效力。其次,评估主体应当掌握一定法律知识。鉴定活动是一种科学活动,更是一种法律活动。鉴定活动从启动到出具鉴定结论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律程序,比如鉴定结论的出具,到鉴定人出庭作证,都有法律明文规定如何操作。

(二)优化的评估体系标准

评估标准应当由多个角度、多个层级、全方位的各项指标来权衡。其中涉及有机构资质、人员结构、仪器设备、鉴定质量,这四方面不仅反映出鉴定机构的执业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机构的综合实力。

1.机构资质

所谓机构资质,也就是该鉴定机构从事鉴定活动的资格和凭证。按照,200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5条中规定,便可以确认一个鉴定机构的资质。所有满足这一标准的鉴定机构都具有资格去从事鉴定业务。但对高校中的鉴定机构进行考察时,还需注意该机构的注册资本,也就是高校中每年为该机构提供的可供发展的资金,进而衡量该机构的运行能力。

2.人员结构

鉴定人是顺利完成鉴定活动和保证鉴定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鉴定人是实施和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的工作者,同时也是选择和决定使用和适用标准和方法的决策者。 尤其是高校中鉴定机构,鉴定人既是鉴定机构的工作人员,同时也是高校的教师。对于他们的考核,则不能单单从是否完成了教学和科研的任务量来衡量,这部分的测评只是针对他们校内的职责而言。而作为一个鉴定机构的鉴定人,他们更多的从他从事的鉴定业务的质量来考查。首先,鉴定机构的人员数量及资质,数量要达到每个专业3名以上鉴定人,同时要对鉴定人的资质和身份进行严格的审查,有资质的鉴定机构配备有资质的鉴定人,才能算得上是“完整版”的鉴定机构;其次,鉴定人的执业技术水平;再次,还要注意考核鉴定人的资格等级和从业时间;最后,才是对其从事鉴定业务多寡的考核。我们说,如果单从鉴定数量来考核一个鉴定人的优秀与否,反而会使鉴定人一味追求鉴定业务数量,而放弃鉴定业务的质量问题,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还有,在对鉴定人员的测评时,还应注意鉴定机构是否适时地为要求鉴定人进行继续教育。目前,鉴定业务的变化正飞速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鉴定业务及新方法,如果对在职鉴定人不要求或不为其提供再教育的机会,必然会导致鉴定人的执业能力水平停滞不前。

3.仪器设备

鉴定机构内部的仪器设备是鉴定机构赖以生存的硬件条件之一。它不仅标志着鉴定机构的固定资产,同时体现出该机构的执业能力的高低。随着司法鉴定业务的种类和范围的不断增多和扩大,许多案件的审理对司法鉴定结论和技术的依赖,都对鉴定机构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及时地制定一套鉴定机构仪器设备配备标准,就成了对鉴定机构仪器设备评估的一把标尺。要广泛调研和研究,确实制定好仪器设备配备标准,使其行之有效。具体可以从设备适用鉴定业务范围、设备运用原理和使用技术、设备购进年限等方面来考核。

4.鉴定质量

所谓鉴定质量,也就是指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合法性、客观性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鉴定结论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鉴定结论作为证据的证明价值,以及对案件审理的正确引导和辅助作用。鉴定质量往往涉及到鉴定人员的选用、仪器设备的使用、运用科学技术方法和原理,在鉴定过程中,鉴定人员是否遵循法律规定完成整个鉴定活动。鉴定质量的评测,评定鉴定活动的综合指标。

(二)便捷的评估手段

以往的评估方法和手段,多注重对书面材料进行翻阅、查看和核对等工作。而对高校中的鉴定机构进行评估时,则更多注重动态的考查项目。比如,对仪器设备的检测,是否可以正常运转,对提供的科学数据有没有超出合理的误差值,还要检查仪器设备的检修和维护的信息情况,进而可以使其得到全面的测评。再有,对于鉴定人员的考核,不仅需注重其岗位职责,还要注意考查其职业素养及专业技术水平。重点就以其所受理的鉴定业务质量为标准来衡量。同时,还要注意考核其在对外服务期间,是否有违规违法行为,是否对当事人服务态度和服务理念上有偏差,是否注意对本职工作做到应有的保密工作等方面。总之,评估只是一种手段和方法,旨在通过评估体系来督促和指导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稳步发展。

(四)合理的评估目标

评估目标也就是通过鉴定机构的评估要达到一个既定的效果。通过鉴定机构的评估,对鉴定机构进行常态地、动态地管理、监督和指导,使鉴定机构都能蓬勃地发展壮大,有效地规范和制约司法鉴定活动良性发展,这是鉴定机构评估体系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也是对评估体系有一个量化的把握,可以对鉴定机构及鉴定人进行评级登记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可以激励鉴定机构及鉴定人不断进取,同时将评级结果进行登记造册,还会使鉴定业务在一定范围内横向流动,推动和促进各鉴定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

各高校鉴定机构尤其是依托高校的科学技术实验室开办的鉴定机构,不仅为校内专业培养提供实践的平台,同时也在对外接受鑒定业务时带来一定效益。因此,高校中的鉴定机构需要接受来自教育部的高校实验室的教学评估,还要作为普通的鉴定机构接受行业内部的评估和监督。这样,才能保证高校中的鉴定机构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效用,既满足学校培养模式的发展,又能服务于大众的鉴定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家琛.司法鉴定理论与实务[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2] 孙业群.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 杜志淳,霍宪丹.中国司法鉴定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4] 徐景和.司法鉴定制度改革探索[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作者:王欣

司法鉴定体制完善探讨论文 篇3:

构建科学化质量监督体系,提高司法鉴定服务质量的模式探讨

摘 要:近年来司法鉴定管理工作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刑警学院司法鉴定中心近年来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构建科学质量监督体系、从三项管理内容上加大中心的管理力度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的促进司法鉴定工作的公正、高效、提高服务质量,使中国刑警学院司法鉴定中心真正成为解决重大案件技术鉴定的基地。

关键词:质量监督;司法鉴定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司法鉴定体制改革精神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中国刑警学院司法鉴定中心在公安部的大力支持下,本着学院的教学服务于实践的方针,在教学、科研、办案三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下,探索出一套如何建立科学质量监督体系并行之有效的司法鉴定管理模式。

本文认真总结近年来的本中心建设工作中累积的经验,着重阐述如何构建科学化质量监督体系、从三项管理内容上加大中心的管理力度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司法鉴定中心的鉴定质量、工作效率,切实做到对地方警务工作的支持。

一、概况

司法鉴定是司法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在诉讼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司法鉴定质量,即司法鉴定意见是否准确、客观、公正,直接影响到司法公正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保护。加强司法鉴定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司法鉴定机构质量监控体系,对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技术能力、鉴定行为和鉴定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是司法鉴定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1]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作为公安部的直属事业单位,是培养刑事侦查、刑事技术专门人才的公安高等院校。在刑事科学技术方面的科研及鉴定水平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2006年12月经公安部批准成立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物证鉴定中心。后根据最高法等五部委下发的文件规定更名为: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司法鉴定中心。

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不断推动司法制度改革的新形势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公安刑事科学技术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和《公安机关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83号)要求,中心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始终把质量监督放在中心管理的核心位置, 不断完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提高鉴定工作质量和鉴定人员素质,并于2009年2月27日通過国家实验室认可,批准的检测项目包括法医病理、法医物证鉴定、法医毒物鉴定、文书鉴定、痕迹鉴定、微量鉴定、声像资料鉴定、电子物证鉴定等共39类84项。除电子物证鉴定外,其他的司法鉴定项目都由几十年的历史,为全国公、检、法机关委托的重特大案件所作的司法鉴定,都为案件的侦破及审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国公、检、法机关享有很高的声誉。

二、质量监督体系的构建

建立质量监督体系的目的是为了确保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防止因基本硬件、管理措施、方法和工作规则中存在疏漏,或因试剂质量、环境卫生、辅助工作人员不规范行为导致的错误结论,堵塞技术外围的漏洞,确保鉴定从技术上到程序上的科学性、统一性。[2]

1、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

中心根据国际管理体系标准以及认可准则要求,制定了近20余万字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其中,《质量手册》是指导中心质量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其编写目的在于规范中心的良好行为,阐明鉴定服务的质量方针,规定中心的内部组织机构和岗位质量职责,同时展示中心鉴定服务的能力,描述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和要求。在编写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文件时,注意界定各部门、各类人员的职责和相互关系,注意职责接口的一致性,使质量监督体系环环相扣,并且在成稿后审查认可标准的符合性及工程程序的可操作性,并下发到各相关单位认真学习;设计制作了60余类记录表格;《程序文件》对鉴定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定义,制定了各项鉴定所需的管理流程,如"鉴定要求的评审程序"、"服务委托单位工作程序"、"鉴定文书的编制和管理程序"等等,基本实现了内部闭环管理流程,使中心能够对鉴定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进行抽检,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关的负责人员,这样能够确保鉴定的可溯性,极大程度地规范了鉴定的管理流程,在技术上《程序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工作程序,如"实现测量可溯源程序"、"数据控制与计算机管理程序"、"标准物质管理程序"等等,有效的规范了鉴定技术方法。

在平时的工作中,中心定期开展管理体系的内审工作,验证本中心的鉴定活动和管理工作是否持续符台管理体系和相关标准的要求,我们邀请专家来学院对内审员进行辅导、培训。并对内审工作给予指导。通过对内审员的培训以及内审的经历。质量主管和内审员们不仅有了理论基础,而且有了感性经验,加上通过培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对质量管理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中间管理层的质量管理意识基本形成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2、规范性文件管理

中国刑警学院司法鉴定中心按照中国合格评定委员会CNAS认可准则要求,建立了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其中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鉴定方法、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各项管理制度、技术表格和质量控制表格。

目前,学院司法鉴定中心按已建立起来的鉴定文件档案管理体系,严格档案管理,对归档时间、内容、移交、验收、分类、整理、立卷、保管、利用等做出明确规定,按程序要求,档案文件完整、材料齐全,定期检查、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处理,同时做到案卷目录清楚、页码编写准确,并根据不同专业分类存放,便于查找,我们也真切的感受到了,按程序严格管理的好处:有效地减少质量投诉,避免争端。

3、鉴定人员管理

学院的教学服务于实践的方针,教学、科研、办案三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极大地保证了中心的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同时从专业性上强化了鉴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与能力。

中国刑警学院作为培养司法鉴定人才的高等院校,鉴定人员队伍主要由从事教学的骨干教师构成。自2010年起,学院每年投入实验室主任基金,用于实验室内部科研激励、调研交流、青年人才培养等。培养出的骨干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专业性强。通过我院一批全国知名老专家的传、帮、带,中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在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科研、办案相結合的办学方针指导下,学院培养了一大批既能从事教学、科研,又能从事刑事技术鉴定和侦查破案的专家。其中彭文教授成为公安部特聘刑侦专家,以史力民教授为代表的一批新一代刑侦、刑技专家在公安系统中知名度在不断提高。

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精湛的破案技术,使学院在成为"人民卫士的摇篮"的同时,也赢得了全国公检法单位的赞誉和认可。

三、加大保障性投入

自1998年以来,学院不断加强对各系部、专业实验室建设投入。对"文件检验鉴定公安部重点实验室"投入建设启动资金,保障开放课题、日常运行、学术委员会工作的开展。

随着软硬件条件的不断改善,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我院的实验室和研究室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促进学院科研工作开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其中,我院"文件检验鉴定实验室"被评为公安部首批重点实验室。为搞好重点实验室建设,学院投入百余万专项资金对重点实验室建设予以重点扶持。学院的司法鉴定中心整体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并被评为公安部重点鉴定机构,学院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近年来,年均出具鉴定书近2000份,成为解决重大案件技术鉴定的基地,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基层公、检、法机关和社会民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学院积极贯彻科技强警战略方针,在大力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狠抓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警力,及时应用于司法鉴定工作。《国产圆珠笔油墨字迹书写时间鉴定》、《脑皮质损伤时间推断的法医病理学研究》、《麻醉抢劫案中新毒物的检测技术研究》、《痕迹显现剂研究》、《国产发射枪种的检验研究》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应用于司法鉴定工作,解决了司法鉴定工作中的难题。使我院司法中心在司法鉴定领域具有国内一流水平。

学院一直把办理各种刑事鉴定检验案件作为加强学院教学与公安实践紧密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为公安实战服务的重要途径,近三年平均每年办理各种案件1600多起,每年出具鉴定书2000余份。这些案件大都是当地公检法机关无法解决的重特大疑难案件或影响较大、争议较大的案件,学院及时地为地方公检法机关解决了技术难题,使这些案件得以侦破。

五、结语

中国刑警学院司法鉴定中心作为高校司法鉴定机构,建立健全科学化的质量监督体系,发挥了保障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优势,促进了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时,优秀的人才、先进的技术为我们中心鉴定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可信赖性又增加了保障,以"质量监督"为中心,以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为起点,建立起科学、规范质量管理体系,全体工作人员更加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程序意识,深知程序化管理是质量的保障,一定要遵循质量监督体系的规范要求,有效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司法鉴定中心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从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后至今已顺畅运行近两年时间,经验表明,构建科学的质量监督体系,从三项管理内容上加大中心的管理力度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司法鉴定中心的鉴定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对人民负责,对法律负责,切实做到对地方警务工作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沈敏.司法鉴定机构质量管理规范探讨[J].中国司法鉴定,2007,(5).

[2]孙业群.中外鉴定管理体制比较研究[J].中国司法鉴定,2004,(1).

作者简介:温洪洋(1975-),男,中国刑警学院科研处,助理研究员。

作者:温洪阳

上一篇:3D打印技术工艺美术论文下一篇: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