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审美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2022-04-23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进行有效的语文阅读学习,才能促进其语文知识的增长、文化内涵的沉淀,提高其综合文学素养。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建构,则可以将语文的文化与艺术之美尽情的展现出来,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视觉。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语文审美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审美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篇1:

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素养探究

【摘要】语文教材中有丰富多样的美学元素,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高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在教学中着重从渗透审美理论知识、重视文本细读、挖掘学生想象潜力、加强拓展教学方面开展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核心素养;审美情趣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文化修养,其中审美情趣占据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感悟能力和创造力。因为情趣是传统文艺理论中的美学元素,是当代审美教育的一个关键词,把情趣从艺术活动引向生命活动,使得人的思想情趣也表现出审美特质。作为新时代的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承担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其审美教育中将审美情趣作为核心要素,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审美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素养并不局限于培养其审美倾向,建立审美标准,还要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发挥情的渲染作用、熏陶作用,使情和趣贯穿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全过程。而且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对学生成长和成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灌输知识、培养技能,还要求学生树立自由独立的精神及高尚的审美品格。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不仅容易受到正确审美理念的引导,也容易被错误的审美观念腐蚀,但他们并不喜欢教师喋喋不休地说教,审美教育就成为良好的途径,通过教会学生分辨美与丑、善与恶,使其规范一言一行,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把握审美情趣素养的情感性特征,在审美教育中重视学生的学习趣味和体验,关注他们的情感和情操,构建轻松的、美好的教学环境,将学生领进审美境界,加强语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素养的策略

(一)渗透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审美趣味

文艺就像老酒,年代越久远味道越醇厚,但当时空的距离过于遥远时,学生不了解相关的知识,缺少必需的经验,自然无从欣赏。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审美理论知识,为学生架通时空桥梁,构建与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相符的审美标准。换言之,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族文化心理必然发生改变,高中生和作家没有生在同一时代,在审美认知上难免存在差异,教师有责任通过审美理论知识的渗透消除这样的差异,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审美趣味,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在《故都的秋》的教学中,这是现当代散文名篇,过去教师习惯花费很多精力讲解,想方设法印证作者笔下的故都之秋是多么的清、静、悲凉。而学生就像做证明题一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课文,最后却不清楚这一作品究竟好在哪里,清、静、悲凉为什么是好的呢?鉴赏秋天的清和静是高中生可以理解并接受的,他们最不清楚的地方在于为什么悲凉也是美的。古代文人笔下的秋悲凉萧瑟,通常是和家国之思、怀古伤今有密切联系的,近现代文人笔下的秋一般是收获、活泼和喜悦的,学生理解其中的美时几乎没有障碍,但郁达夫写悲凉的秋不因壮志难酬,也不因思国怀乡,其悲凉与任何“伟大”没有关系,他反而享受、思念悲凉的北国之秋。这正是郁达夫与其他文人的差别所在,也是这篇课文审美境界的独特之处。故都北京固然不缺少声色,郁达夫却抛开所有繁华富丽,只追求清雅悲凉,他眼里的白色蓝色牵牛花很美,看着都市闲人拉长音说话也有恬淡超脱的美,这样的审美和郁达夫深厚的文化修养有关,古人追求艺术清雅、思想超脱。教师将这些理论知识渗透到课文鉴赏过程之中,让学生明白课文与众不同的美,使其连通文本世界和现实世界,形成浓厚的审美趣味。

(二)重视文本细读,丰富学生审美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审美素养和文本是密不可分的,立足于文本进行细致的解读是教师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基础。文本细读本就是学生对课文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主观上的情感投入。人们感知任何事物时都难以即刻理解,需要慢慢体会,用心感知事物的内在美。只有让学生摆脱理性分析的束缚,通过细读全面掌握文本,才能感知文本的美,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奠定审美情趣素养提升基础。

在《我与地坛》的讲解中,很多时候都固定地将文本理解成儿子思念母亲。只是这样的理解不够全面,没能将文本的审美教育价值发挥出来。如果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较少,更无法对文本内容引起共鸣。所以教师要强调文本细读,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这篇课文:第一,母亲对儿子奉献无私的爱;第二,儿子深深追忆母亲。比如教师在讲解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作者在文本中的追思母亲之情,通过儿子和母亲之间的双向互动和转化,感受母子亲情。文中母亲对儿子的爱是静态的、不变的,儿子对母亲的爱却是动态的、变化的,从无知变成悔恨,再变成追思,双向的亲情正是课文的独到之处,是其真正的审美价值。通过让学生在文本细读中把握母子的错位之爱,引起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和长辈相处的情感共鸣,实现审美教育,对文本产生审美满足感。

(三)挖掘想象潜力,培养学生审美情感

想象是针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或者心理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过,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有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需要驱遣想象才能领会。高中生的想象潜力是巨大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加以激发、培养,使其根据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各种各样的教学媒体,结合个人经历化无声为有声、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态为动态,进入特定的情境,获得美的教育,建立审美情感。

在讲完《边城》以后,教师就可以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讨论,即: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情节,翠翠、傩送和二老等人物在未来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其想象力,出现多种“答案”,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知,深刻感受淳朴的民风和美好的人格。在讲完《祝福》以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潜力,尝试以“祥林嫂之死”为主题改写小说,利用某个场景将祥林嫂死亡的悲剧因素集中表现出来,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理解夫权、族权、神权等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感知作者表达的悲剧美和情感。

(四)加强拓展教学,陶冶学生审美情操

语文需要长期的积累,除了以上课堂教学策略,教师应加强课外拓展教学,让学生在更多审美教育素材和实践活动之中陶冶审美情操,提高审美情趣素养。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很多知识都能培养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对其提高审美情操有重要积极影响。因此,教师要从优秀传统文化切入,找出经史典籍、礼乐诗书等,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成为具有审美情趣的优秀人才。如先秦诸子散文、《诗经》《离骚》和唐诗宋词等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章均是高中生汲取精神养分的源头活水,是古代文化精神极其精美、深刻的聚光点,蕴藏了古代先贤的人生追求和感知世界的方式、审美情趣。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扩大阅读面和视野,欣赏千年文明,去接触、去感受一颗又一颗鲜活的心,与之共振,回味字里行间美好的情思,积淀传统文化,陶冶思想性情,点燃创造的火花,表达真情。

当然,审美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教会学生创造美,教师在语文教学之中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研究,鼓励学生大胆走出教室,进入社会,有机整合教材知识与社会实践,增强创造美的能力,不断陶冶审美情操。如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书法、演讲等比赛活动,配合手抄小报、黑板报等,让學生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表现美;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观看电影、参加文体比赛或者文艺演出、进行参观访问等,开阔审美视野,陶冶情操,最终激活审美情趣;组织学生开展创新类实践活动,包括电脑绘画、科普绘画、制作创意模型、撰写科技小论文、设计电脑程序、参加创新型竞赛等,让学生建立开放意识,基于聪明才智和创新潜能释放创造激情,提高创造意识和创造力,善于创造美。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的高中语文教学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素养提供广阔的平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上述策略致力于学生审美情趣素养的提升,用满腔热情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加强审美教育,让学生产生审美兴趣、获得审美体验,同时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情操,形成审美情趣素养,循序渐进地发展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梁莉莉.新教育改革下的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8).

[2]徐鸿军.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3).

[3]张树苗,郭利婷,曾毅.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原因及意义探究[J].职业技术,2020(3).

[4]刘禹阳,耿涛,王艺潼.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养成的困境及路径[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5).

作者简介:翦铁刚,维吾尔族,1981年生,河南长葛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作者:翦铁刚

语文审美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篇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进行有效的语文阅读学习,才能促进其语文知识的增长、文化内涵的沉淀,提高其综合文学素养。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建构,则可以将语文的文化与艺术之美尽情的展现出来,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视觉。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建构的具体运用,以此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建构

众所周知,小学生对于事物的接触与学习理解能力都是非常快的。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审美建构,可以有效传达语文阅读文本中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之美,培养其审美能力,塑造其审美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采用多种有效方法对学生进行审美建构,通过有针对性的审美培养,使学生能够感知到语文教材中的深层次之美,理解其字里行间流露的深厚情感。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奠定良好的语言文化功底。

一、把握教材自然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中,有很多阅读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自然之美。在文中,通过优美的词句、形象的描写、生动的表达将一幅幅美丽的、充满艺术气息的画卷呈现在我们眼前。教师可以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将其内容直观具体的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语文的美学魅力,对学生美学思维进行培养,给学生带来艺术的感知与学习。通过语文教材内容本身的自然美展现,引导学生领悟教材内容之美,培养其审美意识,感受文化艺术的洗礼。

例如:在學习《秋天的图画》一课时,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色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下美丽的山野上,果树上挂着金黄的梨、红红的苹果,田地里翻滚着金色的麦田,还有火红似的高粱。这样一幅秋天田野美景呈现在大家眼前,使学生通过文字感受到了文章中的自然美,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艺术感觉。

二、创设丰富教学情境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建构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的阅读应该赋予其生动灵活性,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情境感知阅读的魅力,理解文章的深意,领悟文章的精髓。情境的创建应有助于学生的审美培养,通过美的情境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享受到文学艺术之美,开启发现美、感知美的心灵之窗。学生在审美建构的同时,能够使其对语文阅读的理解更加深刻,培养其积极健康的审美视觉,增强审美感悟,创造出心灵的文化美和艺术美。

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查找一些相关的景物图片或者是关于这些地方的视频简介,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播放。将文字的阅读转化为直观的视觉的感受,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及自然之美。通过教学情境的构建,让学生形象直观的看到了美丽的祖国风景,增加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认知,实现审美构建。

三、运用教学语言之美

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审美建构时,教师应注重运用教学语言之美。通过在课堂上,将教材内容用形象生动、清晰准确的话语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生动美、形象美、文辞美、语音美等多方面的美学内涵。教师的教学美通过语言完美的展示出来,学生也会模仿及学习教师,自身审美也会得到积极锻炼和提升。因此,语言之美的运用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教师可以将教学语言展示的更加自然、丰富有趣、形象鲜活,可以将具有丰富内涵的文章通过优美的语句、饱满的情感阐述出来,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语言的真实自然之美、情感深厚之美。教学语言之美使学生心灵更加倾向于美的学习,感悟文化艺术之美,领悟文章深厚情感。

四、拓展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的审美建构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之外,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读物,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范围,将知识进行延伸及拓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感受到语文文学的博大精深,领悟到语文阅读的快乐,体会到语文的魅力,开启心灵的美之感悟。

例如:教师在讲解《盘古开天地》一课后,学生对于神话故事充满了好奇和喜爱。教师可以借机为学生推荐课外读物,丰富学生的阅读素材。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都可以推荐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这些神话传说的了解和认知,学生将丰富其想象力,激发阅读的兴趣,感受语文阅读的文学魅力,丰富精神与心灵的文化之美。

五、结语

总之,对小学生进行审美建构,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使语文阅读更富有人文性和艺术性。教师在讲解语文教材时,可以把握教材自然之美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意识;通过教学情境的创建,与学生审美接受能力相对接,增强学生的审美感悟;通过教学语言之美,展示出文章内涵与深厚情感,提升学生审美能力;通过课外的拓展阅读,丰富阅读素材,领悟语文阅读之美。通过多种方法的运用,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以此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孙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研究[J].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2016(11):56-56.

[2] 卢宏波.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J]. 学苑教育, 2016(17):92-92.

作者:雷琳

语文审美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篇3:

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绪和欣赏品味

【摘要】随着语文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已经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学生综合能力中,审美能力与欣赏能力是最基础的内容,因此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通过有效的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绪和欣赏品味。本文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在对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加以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最后探讨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情绪;欣赏品味

语文教学除了基本的智育之外,还应当将德育和美育贯穿到教学过程中,而不是将之作为额外、附加的任务,要通过情感熏陶与价值培养来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积极的道德情操与审美情趣。而阅读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古今中外文学佳作,无一不是蕴含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各地区、各民族的审美特质,是开展美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审美情绪与欣赏品味的培养。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现状概述

(一)对美育内涵认识不全面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美”内涵的解读显得十分僵化单调,例如在诗歌、散文等体裁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可以很好地引入审美教育,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散文中的审美元素,即审美范畴中一般泛指的“优美”,但是其它美学概念例如“崇高”、“荒诞”等却鲜少提到。这就使得审美教育缺少了深度与广度,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受到了传统阅读审美倾向的束缚。[1]

(二)对美育内容研究不深入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其教学内容往往是以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授为主,其教育目标强调的是智育和德育。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则凸显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美育联系在了一起。但是由于我国审美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所欠缺,因此审美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都显得较为模糊,直接影响了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质量。

(三)对美育标准把握不准确

一方面,新课准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个体性,因此有教师片面地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绪和欣赏品味主要是依赖于天马行空的想象,这就使得在具体操作中可能出现偏离审美客体的问题,这种问题在公开课中经常出现。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有的老师仅仅是借助纯理论的枯燥分析或者重复零碎的习题来训练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对美的感悟,导致了思维模式的僵化。[2]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特征

(一)情感性

文学佳作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就是通过其中所蕴含的强烈思想感情、再经由饱含感情的语言修饰,来对读者展开情感上的熏陶,强化其情感体验,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而这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表现为“表同作用”。“表同作用”即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作品情感的把握,将自己带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从而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3]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来推进情感交流,以强化“表同作用”。关于美感的交流,一般表现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教师要使课堂变得声情并茂,就应重视审美教育情感性的基本特征,选准动情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一定的启发,进而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形象性

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它又与形象有着密切的联系,依赖于形象而呈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基于生动形象的表现来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思维。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不少文学作品都涉及到了自然景物的描写,在阅读这些文字时,加以细致地想象,就能产生“行于画中”的身临其境之感,能够进一步强化读者的阅读体验,这也是审美的形象性特征。要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绪和欣赏品味,就需要在合理形象的基础上对学生施加一定的影响。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中,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描绘了济南冬雪之景,将济南冬天的美细致地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同时也蕴含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由衷喜爱。在阅读这篇课文时,通过体会作者生动的比喻和详细的描绘,如同切身来到了济南的冬天,亲眼目睹了坡上积雪、风吹山面、日落融雪这些美不胜收的景观,让人惊喜、让人流连忘返。而这,也正是文学作品本身所散发出来的的魅力,能够借助文字这一载体将虚无的画面具象化,给人以最真实的体验。

(三)愉悦性

美育的愉悦性,即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美、文学作品的美引起学生在审美理念与审美情感上的一种共鸣,能够让学生获得关于美的体验。越美的事物越能给人们带来发自内心的愉悦之情。初中语文中所涉及到的文章、阅读材料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是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与兴趣倾向的,因此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获得愉悦,从而产生美的體验。而要强化学生关于美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也是审美教育愉悦性特征所决定的。教师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致力于“愉悦”的创造,从而让学生能够在在感知中实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4]

三、阅读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措施探讨

(一)创设审美情境,强化审美体验

从文学作品这一客体来看,其本身的内容能够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即是“境”,而“情”则蕴含在内容之中。因此,要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绪和欣赏品味,则需要创设一定的审美情境,让学生通过感受逼真、形象的画面与氛围,从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一般说来,审美情境的构建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口头上关于精彩画面的生动描述,二是直观的动作表演,三是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音频、视频。[5]

例如,在关于七年级上册《春》这篇课文的欣赏,笔者将音乐元素融入到了其中,以听觉带动想象,为学生带来想象之美。

师:同学们,《春》这篇课文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美”,有文字美、风景美、韵律美,这些美是可以通过视觉、想象传达到我们的内心之中。如果在欣赏的过程中,再配以优美的音乐,是否会为我们带来新的美感?好,接下来老师播放一首轻柔的旋律,同学们边听边默读文字,再一次细细地感受朱自清笔下活灵活现的的“春之美”。

在音乐旋律的帮助下,学生体验到了多重的美感,仿佛真的进入到了一个绝美的春景中,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宁静、自然,有利于其对文字的进一步把握与认知。

(二)把握审美元素,感受审美意境

審美感知,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展开接触的第一步,同时也是进行审美体验的必要环节,能够对后续审美理解、审美感悟产生直接的影响。那么,何为审美感知?简单说来,就是对某一事物初步产生的关于美的认知,例如“湖面中的月影,皎洁美好,让人觉得赏心悦目”,这便是审美感知。迁移到阅读教学中,即是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中语言与元素的初步认知,所形成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第一印象。阅读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审美元素包含了人物美、人情美、自然美、结构美以及结构美,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审美元素的把握,往往能够使之更快、更深层次地感受到审美意境。

例如,笔者在关于《济南的冬天》教学中,就要求学生在仔细品味文章意境的基础上,找到老舍所描写的“美的事物”。

师:同学们,《济南的冬天》作为一篇写景的佳作,其中所描绘的景色自然是有着其特殊的美感。那么就请同学们在文中找找看,作者写到了哪些“美的事物”?并谈谈你觉得美在何处?

生:“小山”是美的,在雪花、草色、树木、夕阳的点缀下,小山被染成了白的、暗黄的、粉的,五彩斑斓,美不胜收。

生:还有还有,济南的“水”也是美的!清澈的水面浮着绿萍、水藻,有时还冒着点热气,这在万物沉寂的冬天可是不可多得的绿意与生机,显示出了生命之美!

……

在学生争先恐后的抢答中,不难看出,他们对文章中“美的事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正是在这种提问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强化其对“美”的体验。

(三)激发审美情感,培养审美心理

首先,教师在备课环节就应重视情感引入点的把握。初中语文阅读材料往往都蕴含了作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因此要激发学生审美情感,就需要通过情感点来引入,这样才不会显得突兀。其次,教师要深入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只有自己被感动了,才能更好、更快地带领学生进行情感地体会;最后,教师要寻找到学生的情感点,实现作品、教师、学生三者情感点的相融合,才能达成共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审美心理,点缀其审美世界。

例如,笔者在关于《木兰诗》中的木兰形象的分析中,将重点放在了花木兰人性之美的分析上。

师:花木兰作为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巾帼英雄之一,其人物形象一直以来都受到了人们的赞赏,那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你们在读了这首乐府诗歌之后,对花木兰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性之美有了怎样的看法?

生:花木兰本是一名普通的织布女,但是当战争爆发后,他英勇地代父从军,并获得了显赫战功,她身上有着许多男性都没有的无私无畏,值得我们学习。

生:在《木兰诗》中,作者通过对燕山、黄河等地恶劣作战环境的刻画,反衬了木兰英勇无私的正面形象。当功成回朝之后,她不图富贵、不受功赏,淡泊名利,她的精神值得赞扬。

生:花木兰替父从军、抗击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符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将花木兰所具备的人性之美概括了出来,不但提升了其语言概括与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其美好品质的培养,这是美育自身价值的体现。

结束语:

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绪和欣赏品味,不仅仅是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也符合文学作品本身的审美特征,更是实现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并在把握阅读教学审美教育特征的基础上来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通过创设审美情境、把握审美元素,激发审美情感等方法来优化阅读教学中的美育。

参考文献:

[1]权红阳.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 校园英语, 2014(10):50-50.

[2]董旭. 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思考[J]. 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 2013(21):120-120.

[3]祁晓红. 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J]. 新课程导学, 2016(25).

[4]雷俊霞.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 中国校园文学:教育教学研究, 2011(11):77- 77.

[5]朱东奎. 侵润人文精神提高审美能力——语文阅读教学论 [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4(7):35-35.

作者:刘旭帮

上一篇:自然教学创新思维培养论文下一篇:素质教育与信息技术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