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社会保险论文

2022-04-18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风险意识逐步提高,国内对于保险的需求呈现不断增加趋势。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不凡成就,在社会保障发展和社会保险业务的增加背景下,社会保障专业的《社会保障实务》课程教学必须适应社会经济与社会保险的发展,对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改革,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程教学社会保险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程教学社会保险论文 篇1:

浅析历史分析法在社会保险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考虑社会保险的历史演进性质,将历史分析教学法应用于社会保险学的课程教学。通过实际的历史案例和制度改革过程对社会保险学的相关内容及法律法规进行了实践剖析,阐明了在运用历史分析教学法对社会保险学课程学习及认知物质世界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历史分析法 社会保险 教学研究

一、历史分析法对社会保险学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的,同时,又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一定律不仅适用于客观物质世界,在主观意识领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1]。历史分析法就是基于上述观点所提出的应用于实际的具体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历史的认识,把握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说明它在历史上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到现在状况的,进而弄清楚事物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来龙去脉”,以此来发现问题,启发思考,以便认识现状和预测其将来的发展趋势。实际上,根据已有的认识,把问题放在具体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下把握,既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的基本要求,也被证明是正确的方法论原则[1]。

社会保险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甚至每一个具体概念都是与一定的历史条件或背景紧密联系的。所以,社會保险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应注重从历史的观点出发,通过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纵向分析或反思去剖析社会保险原理和制度的实质[2]。换言之,社会保险学理论本身的形成表现在历史实践活动的过程之中,结合社会保险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课程教学对理解社会保险的内核尤为重要。离开了历史分析,相关社会保险理论和制度的教与学都将缺乏历史感,而没有历史深度的讲授和理解将是生硬而难以汲取到营养的。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学》教材[2-5]的内容大都包含了社会保险的历史沿革问题,但限于篇幅一般都采用从宏观上进行介绍的方法,而很少从微观上进行剖析并与当前的社会保险理论或保险制度直接关联。与编写教材不同,课堂教学内容可以更丰富,方式可以更灵活,运用历史分析法,特别是结合一些经典的案例或制度改革过程,将使得相关理论和制度显得更为具体、合理,从而更便于理解和接受。综合上述考虑,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浅析历史分析教学法在社会保险学课程教学中的几点应用。

二、历史分析教学法应用于社会保险学课程教学的实践分析

历史分析教学法的基础是构建历史性案例[6]。案例教学是社会保险学教学很好的方法[7],它为理解社会保险制度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例如,教材[2]在介绍中国内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未来展望时提出应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社会保险法》也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统筹层次的提高有利于实现各级政府的责任分担,充分利用有限资金,打破区域壁垒,保证劳动力市场的合理流动。对这一论述如果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将显得苍白而抽象;如果通过蒋乃群事件回放[8],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蒋乃群老人的事情要想得到解决,除非养老保险的政策全国统一,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全国统筹。如此,这一论述将显得自然、具体且意义显著。又如,教师在讲授中国内地的保险制度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57条和第58条指出用人单位应当为其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并缴纳相应的保险费。对“应当”一词的理解,任何文字角度的说明或分析都将难以落地。如果结合2006年1月25日《济南日报》的一篇报道“法官提醒——高薪不能取代保险待遇”以及“自愿放弃社保申请”等经典案例,将为“应当”一词及相应保险制度的理解提供良好载体。

历史分析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或社会制度改革过程的历史性分析。历史性案例或过程真实地展现了相关社会保险原理或制度的发展变化及其背景。以历史的真实性激发学生兴趣,以社會保险问题为诱导,引导学生在社会保险制度的调整和发展过程中考查历史经验或教训如何逐步影响社会保险制度的方向,分析社会保险制度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演进规律,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保险知识的同时,学会揭示理论基础、把握制度改进规律进而预测未来趋势,而不是机械性地记忆。例如,由被誉为“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之父”的“赤脚医生”覃祥官提出并得到毛泽东主席亲笔批示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何进入八十年代后逐渐萎缩,在全国的村覆盖率非常之低。借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金土地》栏目的观点:“由于对合作医疗的性质认识不清,或是对合作医疗的重视程度不够,常使合作医疗春办秋垮,要想使合作医疗长期发展下去,必须寻求法律保障”,由此即可自然地引出相关医疗保险法规的介绍。另一方面,根据恢复和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困难的原因主要在于资金筹集,又可激发学生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多方筹资制度)的学习兴趣。类似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要求个人参与缴费,这是社会保险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原则要求,要让学生理解这一原则性特性,就有必要介绍和分析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而显示出来的缺陷,说明这一原则是在吸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而不是臆想或强加的。

三、结语

历史分析教学法以时间来演绎社会保险规律和制度,有利于推动社会保险学的过程化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并学得明白,将学生学习的重心由社会保险基本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认知世界的方式方法上来。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洪巧荣.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中国文化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4.

[2]孙树菡,朱丽敏.社会保险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史潮,章晓莉,盖锐.社会保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李丞北,秦玲玲,张杰.社会保险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5]林义.社会保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6]戴敖锁,葛桂安.人文地理教学“过程化”新尝试:历史分析教学法[J].地理教育,2010(6):60-61.

[7]黄万华.案例教学法在《社会保险学》课程教学中的探讨[J].社科纵横,2010,8:054.

[8] 江鸿. 促进劳动法治进程的十大新闻事件[EB/OL]. http://www.labour-daily.cn/ldb/node41/node2151/20140712/n38058/n38067/u1ai197084.html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资助项目(gxyqZD2016104)

作者:张节松

课程教学社会保险论文 篇2:

如何培养胜任的社会保险人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风险意识逐步提高,国内对于保险的需求呈现不断增加趋势。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不凡成就,在社会保障发展和社会保险业务的增加背景下,社会保障专业的《社会保障实务》课程教学必须适应社会经济与社会保险的发展,对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改革,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社会保障实务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改革

一、《社会保障实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增加,抗风险意识的增强,加之国家政府各种优惠政策的推行,参加社会保险的人越来越多。2011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08亿人、4.7亿人、1.4亿人、1.8亿人、1.4亿人,而且参保人数每年还会持续增加,如养老保险以贵州为例,如2005-2011年,参保人数(含离退休人员)年增长率分别约为5.2%,6.6%,4.9%,9.1%,9.2%,9.6%。这需要大批的社会保障人才来完成与日俱增的社会保险业务。与此相反,社会保障人才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失衡。导致失衡的因素很多,其中一项就是,高校所培养专业学生人才与岗位、技能以及经验脱节,导致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就业难或难以找到合適满意的工作。《社会保障实务》作为社会保障的专业课程,是社会保障专业最具有实践性的课程之一,理应对此进行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改革。

二、现阶段社会保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开展效果差,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由于受到技术条件、办学条件的限制,社会保障实务基本上是以多媒体方式讲授基础理论及办理流程。这种灌输式、单项式的教学,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社会保障知识。而且老师的授课过程也比较痛苦。如,GM校《社会保险实务》课程授课教师们的授课内容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定制教材,严格执行教材。授课内容理论性偏强,还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严重。学生对重复知识不感兴趣。二是讲授热点问题。据学生反应这种授课内容相较前一种好些。但知识不成体系,抓不住要点。三是讲解社会保险职位业务政策及操作过程。如采取传统讲授方式,由于法律法规政策,条款内容多,内容繁琐,文字表达死板,即使老师辛辛苦苦制作了丰富的多媒体课件,仍很难提起学生兴趣。总之,传统的灌输式的、单向的或交流较少的授课方式,不能获得好的课程效果,更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辨思维以及实操技能。

2.《社会保障实务》课程经典教材缺失

教材选择不科学、缺失将影响教学质量。目前,《社会保障实务》课程教材虽多,但不够系统,实践性不强。《社会保险实务》课程教材主要分类为:一类,介绍社会保障一般原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方向以及社会保险管理实务。这类教材偏重理论教学,且其所涉及的内容与《社会保险学》《社会保障概论》等有些重复。二类主要介绍社会保险岗位职责、业务知识及政策、业务岗位要求、业务办理。这类教材实践性比较强,但由于社会保障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一些业务内容还不够成熟,不同地区做法不一样,因此,这类教材也只能基于实现,超越现实,只能是给出理论框架和操作要领。三类是主要介绍社会保险的办理流程的教材。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知道从社会保险登记、征缴、计发等流程。缺陷在于需要学生做大量的政策知识准备,否则上课效果不佳。教材缺失加之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3.社会保险实训室实验内容与教材内容相脱节

社会保障实务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处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许多学校都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增加了教学实践(实验),许多高校建立了实验室,购买社会保险实训软件,进行实验教学。但是实验软件在设计方面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够紧密,软件开发存在诸多瑕疵。学生容易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分割对待。

三、进行社会保险实务教学方法及内容改革,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1.建立社会保险实训室,采取实训为基础的互动教学方法

通过建立社会保险实训室,采取以实训为基础的互动教学方式的教学改革,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目前,许多高校致力于投入建立社会保险实训室,通过计算机技术对社会保险中心进行模拟。如GM校建立了社会保障职位模拟实验室,通过社会保险管理实训平台软件模拟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业务处理过程。学生可模拟每个社会保险业务岗位角色,模拟每种社会保险业务的办理流程。这种参与互动学生方式可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灵活的业务技能。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也提高学生的社会保险业务能力。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运用较为广泛,一般理工科都有安排大量的操作,实验和实习等。对于文科建立类似的实训室,进行实训教学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保障人。

2.编写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

针对目前社会保险实务教材的各种瑕疵,教师应在大量阅读与思考的基础上,编写生动、活波、内容丰富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还应与所选择的教学方式相结合起来。例如,选择了实验教学,教师应熟练掌握软件的操作,并理解软件的缺陷,根据此准备实验所需的资料及业务知识。在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还有应注重学生的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结合社会保障职位特征及要求,让学生对相关业务知识进行学习。另外,合理合理安排理论学习时间和实践内容,通过营造一个学习交流环境,针对所遇到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做到教学知识性、实践性相统一。

参考文献:

[1]贾华.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年鉴(工作卷)2012[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中国人事出版社,2013

[2]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曹赞刚.浅析保险法教学方法的改革.集体经济.2011(04)

[4]张晨寒.《社会保险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途径探索.中国成人教育.2001(17)

作者:荣莉

课程教学社会保险论文 篇3:

思政建设在“社会保险”课程中的思考和实践

摘 要:“社会保险”作为关注民生问题的课程,是进行思政建设的直接窗口,探讨在课程中进行思政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价值观的培养是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基础和灵魂,课程价值观涵化于知识传授,引导学生树立制度自信;发现和总结中国社会保险理论和实践中的创新,培养创新精神;通过各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实践,筑牢实践基础;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程,提高课程的亲和力和挑战度。

关键词:课程思政;一流课程;社会保险;价值观;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于2020年5月正式公布,《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并指出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保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也还存在需要发展和完善之处。随着人口进一步老龄化和资本市场的波动加剧,社会保险问题在未来将变得更加严峻,社会保险依旧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方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从2007年起连续开设“社会保险”课程,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方法也不断创新。2020年北京大学的“社会保险”课程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经济学基础扎实,有极强的科研兴趣,过去5年平均86.1%的本科生在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

社会科学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力争解决中国问题。社会保险研究和关注的问题是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渠道,将思政建设融入“社会保险”一流课程的建设,提高课程的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社会保险”课程思政建设旨在使学生理解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保险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树立制度自信;引导学生发现我国社会保险领域的创新实践,培育创新意识;掌握人口预测以及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收支预测的方法,培养探索精神;通过调研和讨论了解中国社会保险的现状,关注中国问题,筑牢实践基础。

一、以价值观养成为基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着力培养创新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和资源分配的学科,价值观的培养应该是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基础和灵魂。“社会保险”课程按照《纲要》提出的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重点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价值观培养涵化于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创新意识,树立制度自信。

1.树立学生对中国制度的自信,增加民族自豪感

《纲要》指出要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由于老龄化的深化和资本市场的不稳定,各国的社会保险制度都在探索和完善之中。2016年11月17日,国际社会保障协会在巴拿马举行第32届全球大会,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社会保障杰出贡献奖”。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们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在教学中,不仅要梳理我国社会保险体系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更要让学生理解我国经过70多年的建设和完善,形成了包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较为全面的社会保险体系的不易。如以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为例,我们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

(1)教学思政目标。向学生讲解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险政策的进步,在政策分析中让学生理解一个区域差异性大、人口众多的国家建立社会保险体系的不易,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2)具体教学实施。第一步通过具体数据让同学们了解我国面临的养老压力,向学生强调21世纪我国需要赡养全球最多的老年人,且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2000年到2010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比重从7.0%增长到8.9%,增加1.9个百分点,而2020年达到了13.5%,近10年增加了4.6个百分点。第二步通过给出部分国家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和人口状况,让学生理解2006年开始试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时,我国处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且农村劳动力众多的历史阶段。第三步讲授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建立的过程和具体政策。国家从国情出发,为农村户籍人口和城镇无业人口建立缴费水平较低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但同时又设置了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而进城务工的农村户籍人口又可以根据受雇单位和自身的缴费能力参加缴费水平和待遇水平较高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并且在2009年推出了不同体系养老保险之间的衔接机制。

通过讲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作为人口大国和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我国始终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不断地对自己的社会保险体系进行完善,没有政党博弈的制度成本,加强学生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社会保险”课程内容注重价值观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调以人为本、课程育人的重要性,深入挖掘 本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社会保险领域内的具体实践。以农村医疗保险为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着手在农村地区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1978年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把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改革开放后,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得合作医疗保险的合作基础消失,到1986年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降为只有4.8%。1997年我国以自愿参加为原则,保险费用支付以个人支付为主重建合作医疗制度,但没取得好的效果,1998年合作医疗的参保率仅为6.5%。2003年我国开始试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体系,吸取了合作医疗的合作优点,并总结20世纪90年代重建合作医疗制度失败的经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政府担负起以前合作医疗中集体经济的责任。2016年,考虑到人口的流动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系又整合成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体系,覆盖人口已达10.28亿,做到了“应保尽保”。在对农村医疗保险体系变迁过程的讲解中,让学生理解只要我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便过程中有反复和停滞,我们仍会不断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创新和试点,并且擅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对体系不断进行完善。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通过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得学生有志于对基于中国实践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2.通过思政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纲要》指出要“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我国在70多年的社会保险创新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模式,在讲授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和理解社会保险模式中的中国创新,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比如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变成了“单位保险”,统筹层次低,抗风险能力差。1986年起我国开始着手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但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统筹层次一直未能有效提高,真正意义上的省级统筹都没有实现。2018年我国开始实施中央调剂金制度,就是中国针对自己的财政体制和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提出的新举措,各省按照本省的平均工资和在职应参保人数上解一定比例,中央按照各省离退休人数和全国统一的人均拨付额进行拨付。这样就有效地实现了资金在地区间的横向均衡,迈出了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第一步。在讲授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在我国财政体制下中央调剂金这一创新的实践意义,也指导学生根据各省的财政收入、缴费充足率情况对中央调剂金制度进行数据分析,并鼓励学生构建简单的经济学模型对中央调剂金的效果进行分析。

不断引导学生思考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现实的差别,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意义,吃透“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深刻含义,提高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不再盲目相信西方“权威”理论,而是把批判性地吸收西方理论的营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相结合[2]。例如,世代交叠模型是分析社会保险问题的最常用框架,作为动态模拟多代的经济学框架,对分析中国社会保险的改革也有指导意义,在课程中需要对世代交叠模型进行讲授。但同时我国有城职保和城居保两大社会保险体系,城职保缴费水平和待遇程度都较高。从中短期看,我国社会保险的参保同时采用户籍标准和常住地标准,农民工既可以参加城居保,也可以参加城职保,而且农民工作为我国城镇化的排头兵,也是我国减少城乡差异的突破口。因此在讲授中引导同学们思考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前提下,采用世代交叠模型的思路,科学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建立更符合中国现实的两部门模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社会保险的实践创新,并思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实践

《纲要》提出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之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社会保险作为应用基础研究,在其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实践、关注和解决中国问题,注重教学方式的混合性和针对性[3]。

1.引导学生通过调研关注社会实践

首先以小组论文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调 研关注现实问题。在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自由组成4~6人的小组,以中国社会保险的现实问题为议题,完成小组论文。为了提高论文的质量,教师第2周起跟各组学生沟通选题,对学生的选题进行甄别和指导,并要求学生在第8周提交开题报告,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进行全程指导,在第16周进行论文陈述和讨论。

根据《纲要》要求,将“读万卷书”与“行 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我们引导学生将所学专业课程与体现政治认同、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创新精神、劳动精神的思政实践相结合,通过发放问卷和实地调研的方式收集数据,完成了很多调研报告和论文。例如为了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有深入了解,学生对北京大学及其周边的餐饮、零售、土建、居民服务等行业的农民工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完成《针对北京市农民工医疗保险参保率的调查研究报告》《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生育保险问题研究》等;为了了解各地医疗保险政策的差异和执行情况,学生在自己的家乡进行调研和访谈,完成了《关于医保卡资金使用的探讨》《医疗保险、户籍制度与医疗服务利用》等。还有很多学生对社会保险的议题感兴趣,以此为基础完成了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

2.通过讨论和辩论敦促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为了引导学生深入实践、关心中国现实问题,课程还选取重要的现实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促进学生去搜索文献和资料,积极思考,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社会保险政策。比如在课程中选取“是否应该实行名义账户制”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具体教学安排如下。

教学思政目标:通过辩论使学生理解影响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选择的因素,关注中国国情,学会基于中国现实、结合经济学理论分析问题。

课前:将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去查找我国人口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和资本市场收益率的数据,去查找我国财政收支压力的数据,并且基于课上讲的理论知识,精心提炼自己的观点。

课中:辩论前教师对学生的论据有基本预判,不同意实施名义账户制的一组的论据可能包括人口老龄化压力和经济不可能一直保持超高速增长,而资本市场可能提供的收益率会超过人口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之和;同意实施名义账户制的一组的论据可能包括资本市场的风险以及我国财政收支的现实压力。在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的艾伦条件,思考人口和资本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

课后:鼓励学生持续对这个问题进行关注,通過辩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保险领域里的现实问题和关键问题。

这种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的主动性,促进他们对我国的社会保险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三、引进信息技术,改进考核方式,提高课程的挑战度

《纲要》指出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国已迈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信息化已成为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我们引进信息技术,丰富课堂形式,提高课程的挑战度,也更全面地对课程进行考核。

1.丰富课堂形式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课程思政的教学可以由填鸭式传授变成可视化的图片和视频,增强课程思政的亲和力[4]。比如2015年起,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6个部委组织专家全面梳理国内专利药品、独家生产药品状况,成立谈判小组,开展价格谈判。在课堂上播放国家药价谈判的视频,让学生体会医保管理机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努力,同时也和新医改之前药品采购限价失败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白任何监管上的进步都需要药物经济学和成本效果分析等坚实技术手段的支撑,激发学生夯实专业基础、更好地服务社会的信念。

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由1.0步入2.0阶段,《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课堂教学方式由单纯的板书讲授变成可以利用软件进行教学。社会保险的教学如果只拘泥于政策讲解,学生很容易觉得枯燥,并且课程的挑战度也不够,只要期末背诵就可以应对考试。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增强课程的挑战度,培养学生探索和不畏困难的精神[5]。社会保险基金收支预测是政府和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中国社会保险缺口会增加,隐形债务的规模会扩大。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预测是社会保险领域研究的数据基础,而随着IT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应用的日益普及,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长期预测成为可能。在课程中利用IT技术和小班授课的优势,指导学生利用Matlab软件完成我国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预测。在课程中讲授人口预测的队列要素法,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预测方法,人口预测、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预测的数据需求,采用Matlab工具软件进行人口预测、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收支预测的具体操作。根据学生的籍贯,鼓励学生分组搜寻本省人口、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础数据,指导学生完成本省人口和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基金收支预测。利用在线手段在课后对学生在用Matlab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中和分散在线指导。将使用Matlab进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预测纳入社会保险课程的讲授,并利用在线手段进行指导,通过数据收集敦促学生关注现实国情,为学生分析社会保险问题打下了数据基础,也增加了课程的挑战度,并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探索精神。

2.将思政建设纳入课程全程考核

《纲要》指出“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 教学建设,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传统“社会保险”课程的讲授,偏重对制度操作的讲解和分析,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参与程度不高,期末背诵应对考试的现象比较突出。为了解决此类问题,课程调整了教学思路,丰富了教学内容,进行全过程考核,过程考核占期末成绩的一半以上,并注重对思政建设的考核。如图1所示,学生的辩论和讨论计15分,学生在辩论和讨论时的价值观、材料准备的充分性和课堂表现,都纳入考核。要求学生分组完成目标省份人口和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基础数据的搜集,利用Matlab完成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收支预测,并撰写养老和医療保险收支预测报告,在总成绩中占比20%,这部分的思政考核要点主要集中在学生搜集数据是否完备,程序和数据处理是否严谨。学生分组完成的调研报告或者学术论文,考核注重选题的价值观和选题意义、工作量的饱和程度、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论文的严谨性等方面。在学术论文汇报时,要求其他组的同学对论文提出问题,增强学生在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论文在总成绩中占比20%。此外,学生还需要完成闭卷考试,考试范围涵盖社会保险领域的经济学理论和我国社会保险改革的实践,注重考核学生在答卷时分析问题的深度以及和实际的结合程度。

分值 考核内容 思政要素

图1 “社会保险”课程考核要点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课程思政建设是一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社会保险”作为关注民生问题的课程,是进行思政建设的有效窗口。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困难的积极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保险体系理论和实践中的中国创新。引导学生深入实践、将社会保险的教学和研究扎根中国大地,为解决中国问题服务。同时,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将视频和软件引入课堂,增强课程的挑战度。注重进行全过程考核,在每一部分都关注思政要素的考核,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 2020.

[2]谢鑫,张红霞. 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优先属性与基本架构[J]. 江苏高教,2019(7):32-39.

[3]李志峰,欧阳丹.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内在关系与建设策略[J]. 大学:研究版,2019(6):17-23.

[4]田训龙. 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J]. 中国高等教育,2020(10):32-34.

[5]于歆杰. 一流课程的两个边界[J]. 中国大学教学,2019(3):45-47.

[本文得到北京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思政建设在‘社会保险’课程中的思考和实践”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与策略研究”(课题号:18JZD029)支持]

[责任编辑:余大品]

作者:蒋云赟

上一篇:死亡观影管理论文下一篇:课程资源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