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语文教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本文总结日坛中学通过建设以数字化为主要形态的课程资源库,试图解决课程资源开发建设中信息资源的无限性和进入教学实践的课程资源有限性的矛盾,以适应新课程的实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课程资源语文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程资源语文教学论文 篇1:

提高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性

[摘要]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所滋生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主要表现在:昙花一现,缺乏持续性;本本主义,局限文本性;信手拈来,忽视筛选性;舍本求末,淡化语文性。要保证课改的全面实施和健康发展,有必要总结教训,思考对策,提高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有效性对策

当前,随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和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广为关注的一个课题。不少教师课程资源意识日益增强,突破了圃于教材、困于课堂的封闭式教学,把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课内与课外有机衔接,为语文学习注入了生命的活力,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是,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透视

(一)“昙花一现”——缺乏持续性

有的老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还只是短期性、偶然性的。往往在公开课教学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课改新理念体现得鲜明而突出,课堂也显得开放而有活力。但在日常教学中有的依然固守着教材,重复着“教教材”的昨日故事,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课程资源的开发就如昙花一现,只是瞬间的美丽,缺少了长期积淀和不断发展的过程,自然难以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二)“本本主义”——局限文本性

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教学用书、参考资料等非生命形态的文本资源受到特别的青睐,但其他方面,如,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等生命性的资源和具有独特乡土风情的地域资源,则往往被忽视,导致文本和鲜活的“生命”、“生活”之间还缺乏紧密的连接。语文教学虽跳出教材,但还未能真正植根于现实,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信手拈来”——忽视筛选性

对各种资源缺少价值性的判断、资源优劣的比较和筛选。不顾资源的价值如何,拿来就往语文课堂上装,缺乏对资源的整合和处理,使得引进的课程资源往往多而杂,或是和学生的理解水平不符,或是偏离教学的主要目标,造成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低效。对学生文化意蕴的丰富、语文素养的提高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四)“舍本求末”——淡化语文性

在资源的开发中有的老师忽视了语文课姓语的本质特点,语文课堂上在学生对教材所蕴含的语言信息未充分挖掘时,就抛开教材拓展延伸;课本的句子没读熟就一下子补充好几篇课外读物;没有感受到作品中生动的对象和优美的语言。又去让学生搜集交流有关资料。还有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入过多的非语文的东西,偏离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目标,淡化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虚化了语文学习的基础,忽视了语言的体味和积累。学课文如走马观花,浮于表面,眼花缭乱的信息在学生眼前一闪而过,“水过地不湿”。学生的学习也就显得浮躁而缺乏深入,不能扎扎实实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性对策

上述问题的产生。有的是因为老师脱离了语文课改的整体要求,孤立地来看“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一新理念,产生了认识的偏差;有的是因为在实践操作中随意性过大,没有从优化资源开发、提高资源利用实效的角度作深入探索。作为一项探索性的实践,问题的产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要保证课改的全面实施和健康发展。我们有必要针对问题、总结教训、思考对策,理智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性。让课程资源真正“优”起来。

(一)“持之以恒”——资源意识要“强”起来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撑。再好的课程理想也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些课程理想的实现除了教材编写者的努力外,更多的就要靠教学的实践者——广大语文教师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上作积极努力。从很大程度上讲。“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应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因此,教师人人要增强课程资源意识,持之以恒地进行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

1.资源开发,时时关注。写作时好题材的产生离不开作者平时敏锐的观察、长期的积累。教学中优势资源的产生,同样离不开平时的关注和丰富的积淀。教师要时时关注课程资源,练就一双发现和捕捉课程资源的“慧眼”,这样我们会发现课程资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春天那吐绿的嫩柳,夏天那盛开的荷花,秋天那飘零的落叶,冬天那纷飞的白雪……多彩的学校活动、温馨的家庭生活、真实的社会现象……再加之图书、影视、网络等等信息资源,都可以成为我们课程资源库中的内容。这些丰富的资源为我们课程资源的持久开发和资源优选奠定了基础。

2.资源利用,人人实践。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探索不能只局限于个别骨干教师。也不能只停留于观念层面,每个教师都要积极投身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把它作为日常教学工作中重要的组成内容之一,天长日久地予以实践。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有深入地思考和探索,才能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方法,也才能不断积淀经验,提高资源开发的有效性。当课程资源的开发成为老师们自觉、持久的行动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能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有容乃大”——开发领城要“宽”起来

课程资源的载体不仅仅是以非生命的物化形态呈现的书面印刷品,它有着丰富的外延,我们要拓宽视野,让资源开发领域宽广起来,无论是自然类资源,人文类资源,还是社会类资源,无论是文本资源,还是人本资源,只要是适合的,都可以纳入资源库。

1.让生命形态的资源体现价值。如果按照课程资源对于人的关系来看,可以把课程资源的载体划分为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我们既要搜集、筛选和利用纸质印刷品与电子音像制品等非生命形式的课程资源所承载的信息内容,更要重视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等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因为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具有内生性,即它可以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在课程教学资源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教师自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许多智慧型的老师在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尤其是设备、设施等条件性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化腐朽为神奇”,实现了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像窦桂梅、王崧舟等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那样充满活力与激情。他们的成功源自充分而恰当地发挥了自身的资源价值,以自己的智慧引发学生的智慧,以自身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课堂成为“智慧和激情齐飞”·的活力场。因

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让自己这一“活资源”不断优化发展。

学生的体验是不可忽视的资源。如果语言文字不能和学生意识中鲜明的表象以及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发生联系,那学生对语言的认识必然平淡、乏味。而唤醒学生的体验,则能使文本世界和现实世界得以沟通;使静态的文字在孩子的内心成为鲜活的形象。学生的体验,虽是隐性的、潜在的,但一旦唤醒、激活,它就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丰富的背景,为语文学习的个性化提供无限的空间,也为学生富有真情实感的习作提供素材。许多优质课,正是唤醒了学生的体验,才使得课堂充盈灵性。在当前有些教师重电教媒体资源、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忽视生命资源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呼吁百般珍视“童心世界”,重视开发学生体验等生命形态的资源,让我们的语文课程真正适应学生的需要。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服务。

2.让身边独特的地域资源展现魅力。由于地域的差异和经济条件的不同,不同学校的老师可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也不同。一些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没有丰富的藏书。没有现代的电脑网络,更没有博物馆、展览馆可参观,但这并不等于说课程资源就不丰富多彩。其实不同地域在资源开发上都是既有劣势也有优势。对于教师个体来说,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条件性资源的开发可能是无能为力,但我们可以加强对独特的地域资源的开发。如,农村的孩子。可引导他们观察沟渠中小蝌蚪的生长和变化、听一听土腔土调的乡戏……城市的孩子,则组织他们开展。“小区安全状况”、“菜市场物价”等调查。总之,注重开发地域资源,不管在农村的,还是城市的,不管是经济发达的,还是薄弱的,都会让语文课程资源五彩缤纷、鲜活灵动。

为了发现更多的优质资源,我们要建立起课程资源开发的共同体,让学生也成为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者。参与到资源开发的行列中。另外,教师还要构建起家校联系的桥梁。发挥学生家长、社会各行各业人士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作用,让课程资源在教师、学生和其他人员的协作中愈来愈丰富、愈来愈优化。

(三)“优胜劣汰”——优势资源要“熬”起来

并不是所有的课程资源都能直接拿来往语文课上装的。究竟哪些资源才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语文课程资源。还必须通过筛选机制的过滤才能确定。一般来说,筛选资源要考虑以下因素:

1.贴近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的资源优先。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远非语文教育所能包揽,因而必须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和充分考虑课程成本的前提下,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落实筛选课程资源。并且融合自身智慧对资源作增删、组合、改编等加工处理,使课程资源的利用促进教学目标的高效率落实。

2.适合学生兴趣和实际水平的资源优先。只有符合学生发展需要、贴合学生水平的资源才是受学生欢迎的学习资源,才是有效的资源。如窦桂梅老师在《落叶》一课的教学中,和学生共赏香山美景,让学生扮演可爱的小动物在落叶上“爬”、在落叶下“藏”……让学生拓展阅读充满童趣的《秋姑娘的信》……这些资源的利用无不是切合了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和理解水平,因此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了课堂容量。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学得全面。

3.符合现实条件和教师素养的资源优先。有效的资源必须是现实条件下能实现的、教师能够把握或组织操作的资源,不然会造成资源开发的无序、低效。如,有的不善于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老教师上课,与其被课件弄得手忙脚乱,不如改用挂图、小黑板出示或当堂画简笔画更为有序、有效。

诚如美国课程专家泰勒所说:“只有通过利用每一种经验可能会产生的多重结果,才有可能使教学更有效。”我们筛选出的资源就必须具有高附加值,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走出“费、慢、差”的旧圈,实现“好、快、省”的飞跃。

(四)“舍二为一”——课内外资源要“连”起来

教材资源和其他资源只有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才能产生“1+1>2”的整体效应。因此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我们要努力让教材资源和其他资源相融合,共同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以教材为本。要否定“教材中心”是对的,但是如果过于削弱教材的作用,把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课外内容的补充上,则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尽管教材中有的课文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毕竟是专家在大量筛选、反复斟酌的基础上确定的,教材中不少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极好例子,尤其是新编写的北师大版、人教版和苏教版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都充分体现了语文课改的思想。因此,在目前条件下,教材还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依据,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做到以本为本。扣本拓展,为本服务。教学中要把握好开放的度,首先要扎扎实实教好教材,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教材语言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丰富语言积累。在此基础上适当推荐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阅读,课堂教学就能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就能既钻进教材,又跳出教材,既学得扎实,又学得灵活。

2.以生活为源。语文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开发语文资源,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大量的课外书籍都是对生活的写照。生活中常见的标语、广告、产品说明等,都可以让学生从中读到生活的经验,读到人生的哲理,学习语言的表达。像有位海边学校的老师开发和利用了“天下第一鲜——文蛤”这一生活资源。让学生观察之后,为它设计广告,让“天下第一鲜”声名远播,这一设计使语文学习和学生生活自然衔接,使语文学习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充满了生机,洋溢着生活的情趣。

3.以发展语言为目的。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语言,那我们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要目标也应是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著名特级教师张伟提出了阅读教学的球形理论。即阅读教学要抓住“球心”,保持文字的向心力。抓住文章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体现文章的整体性,保持好这个“圆球”,达到“浑凝调和,周通一致”的境界。笔者觉得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可借鉴球形理论,教材资源和课外资源也应经过老师的筛选、整合,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都为“发展学生的语言”这一“球心”服务,这样,就能进一步发挥教学资源的整体功效。围绕促进学生语言发展这一主题,资源的引入可遵循多退少补的原则。“退”就是对某些教学内容或环节从略或简单处理;所谓“补”就是根据实际情况,丰富或增添某些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呈现丰满立体的“球形”境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充分考虑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必须有利于让学生更多地、更深地接触语文材料。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上,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从而既丰富了语文课程资源。又确保了语文教学保持姓“语”的本色。

有探索就有收获,我们相信,广大教师在提高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中,课程资源开发的优势必将日益突出,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将更加丰润厚重,语文课堂也必将充满智慧和活力。

作者:徐新星

课程资源语文教学论文 篇2:

高中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实践研究

[摘 要] 本文总结日坛中学通过建设以数字化为主要形态的课程资源库,试图解决课程资源开发建设中信息资源的无限性和进入教学实践的课程资源有限性的矛盾,以适应新课程的实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中;数字;信息资源;课程资源;开发应用

北京市日坛中学在高中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目的是搞好课程教学,课程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课程资源问题,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丰富性和适用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实现的范围和水平。为此,学校在课程开发与应用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试图解决信息资源的无限性和进入教学实践的课程资源有限性的矛盾,通过建设以数字化为主要形态的课程资源库,适应了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一、高中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

与应用的基本情况

1.开展课程资源建设的起点

2002年我校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及其在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中的应用研究》的子课题《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应用》。该子课题2005年7月荣获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颁发的特等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的鉴定结论是:课题组设计了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在推动课程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改革以及提高师生现代信息素养等方面都起到一定作用,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我校是在取得这项科研成果的情况下,开展高中数字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实践研究的。

2.成立课程资源开发中心

2005年成立由校长、教学处、特级教师、教研组长、图书馆长组成的“课程资源开发中心”,设业务骨干负责具体工作,将课程资源建设纳入课程改革计划。课程资源开发中心的职责:制定课程资源开发建设方案、培训计划、各项管理制度、评价开发的课程资源等。

由课程资源开发中心、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共同开展高中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实践研究,建设高中课程资源库。

3.确定课程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指导思想:在终身学习理念指导下,促进师生教和学观念及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基本原则:以教师学生发展为本,使课程资源建设服务于教师学生的发展;根据教材内容,优先解决教学中重点难点的问题;博采众长,使不同种类的课程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并易于教师和学生使用;共建共享,教师定期

通过学校课程资源中心互相交流经验。

二、开发和应用课程资源的方法

1.加强校本培训使教师自主开发和应用课程资源

课标和教材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但骨架式的教材需要新的资源充实。新的资源应首选经过有关专家评估认可的专业数字资源,其次是官方网站、专业网站及权威搜索引擎,如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科普网等。重点培训教师分析、编辑加工信息资源,以及如何把这些资源合理地安排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使这些资源变为教学资源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新课标,通读新教材,使备课组成员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收集相关资源;通过检索、筛选、挖掘、捕捉等方式将音频、视频、动画、文本等资料按照最小的知识单元整合。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情,编辑、加工自己所需的课程资源。单元教学完成后,备课组教师交流开发、应用的课件与讲义等。学期结束时,教研组对各备课组提供的课程资源进行筛选、审核,整合成学科教学参考资料库。课程资源开发中心对各教研组提供的学科教学参考资料进行审核、鉴定,统一管理,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高中课程资源库。

2.开发和应用体现学科特点和人文精神的课程资源

(1)开发和应用具有学科特点的课程资源

理科教师重点积累单凭语言和简单的图表很难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诸如物理学方面的物理规律、化学方面的化学反应、生物学方面的某些现象等,用设计合理、演示清晰的科学动态模拟动画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可降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难度和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水平。如生物教师为了讲好《孟德尔杂交实验》一节课,在学生开始进行模拟实验探索之前,需要为学生做一些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准备,如介绍“豌豆是自花闭花传粉植物”时,通过出示豌豆花的图片,带领学生学习花的各部分结构;通过动画演示去雄蕊、人工授粉,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完成植物的杂交等。

文科教师重点积累与学科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教学设计、案例、重难点分析以及一些相关学科的资料时,还要注重开发具有形象动态的背景资源(音频、视频、图片)。例如,历史必修1:“祖国统一问题”,教材只有几行字,教师要讲好这个问题需要大量鲜活的背景资料,教师开发的课程资源有50余件,除了有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汪辜会谈、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的资料外,还有鲜为人知的蒋介石与国民党曾经反对台独的文献资料等。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发和应用体现人文科技的课程资源

教材中增加了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的内容,教师通过开发有关的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例如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教师连夜编写了《学会与地震共存》的电子图书。书中汇集了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组成的防震知识,应用于科技教育与地理教学。再如,配合京剧进课堂活动,教师编写了《中小学生如何学会欣赏京剧》电子图书,内容包括100多部经典剧目的精彩片段、京剧小知识等,为多学科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3)开发和应用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

研究性学习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和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及时捕捉、收集能够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如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各大新闻媒体大多关注事件发展的趋势,忽略了三聚氰胺的化学成分及其在人体内所引起的化学及生物学意义上的危害。教师引导学生在中国知网里查找有关三聚氰胺的线索,使学生在了解三聚氰胺的定义、化学与物理性质、用途及危害等文献资料的过程中,提高了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3.开发和应用课程资源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问题

教学任务重、时间紧使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教师对课改依然处于彷徨迷失状态;还有些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持观望态度。同时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应用大部分还停留于传统的堆砌和直接呈现上,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对策

一是加强合作与交流。教学处对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师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提出要求:教师备课的“六备”中强调了“备资源”,备课组备课活动的“六相通”中强调了“教学资源相通”,既避免了重复劳动,也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二是发挥业务骨干的作用。学校组织部分业务能力强的教师作为骨干,一方面利用假期开发整合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在教师开发课程资源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技术指导及帮助。三是及时补充、更新数字课程资源,如工具书、期刊等。四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由学校学术委员会对教师参与开发的课程资源进行评价,学校在教科研年会上进行表彰等。五是视教师业务提高。每学年安排两次业务培训。

三、师生共同利用开发的课程资源

增强教和学的效果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探索过程中,教师逐渐走出困惑与不适应,逐渐改变了无从下手的状况,逐渐进入努力开发和利用好课程资源,进而用好教材的教学实践。在提高自身专业信息文化素质的同时,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当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开发的课程资源上课,用生动的实例解决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时,也就把课程资源的线索传授给了学生,教师的示范作用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促进了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纲多本”的教材,内容广泛、有一定深度。以高一必修(1)语文教材北京版为例,有15篇课文从未出现在以前的语文课本中,其中一些是教师所不熟悉的课文,教师开发整合了与这15篇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源,编辑制作了语文教学参考资料,突破教学难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学习资料。

物理老师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是高中物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的一节课,教师以汽车追尾,交通限速,事故鉴定为线索,用两张照片建立了情境,避免了不必要的口头叙述,使学生精力集中于课堂,理解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体现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

新教材增加了学生体验性活动与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这需要搜集、阅读资料。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资源,很难做出正确选择。教师开设了《我用网络来学习》的选修课,系统介绍各种信息资源的应用方法,为学生设计了合理利用动画,锻炼抽象思维;学会阅读文章,体会作者真意;学会查找资料,弄清学科前沿;学会运用信息,扩大知识视野的学习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使用学校课程资源库提供的大量学习资料,减少了学生筛选信息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和信息素养。

四、高中课程资源库内容及呈现方式

1.高中课程资源库内容

三年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课程资源开发中心和教师利用数字图书馆的丰富资源、兼顾网上免费数字资源及传统文献资源,在开发和建设中,初步建成以校为本、服务教学的高中课程资源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类:涵盖8个领域16个学科的学科课程资源库。

第二类:供学生使用、内容涉及高中三个年级9个学科知识与技能训练的辅助教学资源库。

第三类:由机器人、地质学基础、现代摇滚发展史、书法欣赏、北京历史文化系列、形体健美操等48个门类组成的校本课程资源库,其中的形体健美操、北京历史文化系列相继发表在《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2008年1~6期。

第四类: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形成的由新闻中的科学探索、小百科知识、文学、艺术欣赏、了解民俗等内容组成的课题成果资源库,其中《网上重走长征路》、《喜迎奥运 让世界惊奇》等共15篇,均在《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发表。

2.呈现方式

(1)数字化课程资源平台

以学科课程资源库为例,按学科分类,每一学科按照教材设置的学习内容设置子类目,第一级是学科,第二级是该学科的学习内容,第三级是资源类型。优点是使用方便快捷、检索快速有效、规范化、清晰明了。

(2)pdf格式的电子图书

这种格式的电子书,简便、实用、可以把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幻灯等封装在一个文件中,易掌握,便于更改(教师觉得资料多或是不适用,可以自己添加或删除,也可以更改),易于传输与储存。

五、特 色

在课程资源开发应用研究中,我们经历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过程,在“科学”、“有效”四个字上下工夫。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性地开发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应用到教学当中,提高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为师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第一,通过建立“课程资源开发中心”,将教师和学生个体的、封闭的资源开发模式转化成群体的、开放的、共享的开发环境,形成群体的效应和价值。

第二,建设的高中课程资源库具有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使用方便,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为师生搭建了终身学习的平台。

第三,重视教师参与体验,实现课程教学与资源合理整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如教师利用资源库提供的中国知网 “知网节”,产生联想与类比,产生教学灵感和教学设计。物理《绪论》等多篇教学设计及课件等发表在《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上。

第四,重视学生参与体验, 实现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学生利用中国知网建立的“学术定义”、“工具书在线”等搜索栏目提供的超越传统时空局限的信息资源,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学习效果。

第五,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提高过程,也是学生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化的过程。校本课程讲义的编写不仅是网上信息的简单整合,而是教师在认真思考下的精心取舍,合理谋篇,体现新的视角或新的境界。如教师在编写北京历史文化时,使学生不仅知道北京城的设计与建造过程,也了解到北京的改造与保护过程,并且介绍了在这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专家学者等,体现了人文色彩。学生把参观故宫时拍摄的宫殿照片进行科学分类和撰写准确说明,作为学习成果展现给他人。

六、社会影响和学术成果

1.社会影响

学校的实践研究得到教育部门及众多学校的好评,在教育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和教育学会、北京教科院等单位主办的会议上做了15次专题发言,在广东、福建、上海等15个省市介绍经验17次;为西城、石景山、丰台等9个区县做过培训13 次。

《我用网络来学习》应邀做为示范课,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的全国第二、三届多媒体教学观摩会上展示。

2.学术成果

2005年至2008年,教师就课程资源开发问题在报刊发表文章16篇,核心期刊2篇;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1篇;国家级13篇;省部级1篇;其中《建设数字图书馆 服务学校新课改》在中国期刊网上被下载100次,引用4次;《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在中国期刊网上被下载53次,引用1次。

课程资源建设开发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作,面对这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将继续努力在资源的整合、优化、共享的过程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廷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整合策略和案例分析[J]. 教育科学研究,2007(1).

[2]李冲锋.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J].教育科学研究,2006(8).

[3]吴刚平.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N] .中国教育报,2003-9-19.

作者单位 北京市日坛中学

(责任编辑 潘静波)

作者:李小燕

课程资源语文教学论文 篇3:

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学校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已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课题。

关键词:课程资源 初中语文

课程资源是指一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只有有效运用资料性课程资源,才能使其成为语文课堂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一方面应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为宗旨,精心选择与开发不同内容和性质的资料性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应把握运用资料性课程资源的适当契机,将各类资源有效地融入教学环节中去,从而引领学生深层次触碰文本灵魂。同时,要把握好资料性课程资源运用的“度”。下面就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程资源的运用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利用教材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开发教材的文本价值,包括语言价值、人文价值。既要培养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基本功,也应发挥文本对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感染作用。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二、利用教师资源,提高授课效率

l.教师彰显个人魅力,以自己的人格形象和学识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教师渊博的学识,如源头活水,总能給学生以知识的滋养。很多中学的调查表明,学校里最受学生欢迎的是博闻强识,熟悉多学科,知识丰富、才华出众的教师。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对学习中的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地解析,而且能旁征博引,一定会在学生心目中占据崇高的地位。

2.教师要定位好自己角色,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不仅关注课前预设,更关注生本资源,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和自我感悟;同时教师也在捕捉利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使课堂真正成为预设和生成的平台。

三、利用学生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1.“以生为本”,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是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敢想敢为,自主学习,充分发展,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使学生始终带着一种学习的渴望、创作性的冲动,去探究文本的意义。在课堂上教师要放开手脚,让孩子大胆地说,说自己心中的想法,说自己独特的见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课程资源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途径。

2.关注差异,让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生活经验、兴趣、智能倾向上有差异,对课文的理解方向、理解深度有所不同,这是教师值得注意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导学生在差异中取长补短,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

3.关爱留守儿童的动态,让其健康发展。学生资源不仅包括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已经具有的但没有表现出来的潜在资源,还包括在教学过程中来源于学生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生成的资源等。例如,在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占有相当的比例,一般而言,这部分学生对待异性交往、青春期等问题的处理能力相对较弱,而这些问题他们又不愿意拿出来与远在他乡的父母交流,这就要求我们教育给与这些学生特别的关注,私下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其健康发展。

四、利用课堂内外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l.抓住动态生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且是体验课程。教学过程应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孽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经验产生对文本、对事物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有一些新的发现,生成新的课程资源。教师利用生成资源,把学习引向深入,帮助学生完成自我知识建构。生成性教学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观和教学理念,使师生之间真正实现平等对话、互动交流。

2.课堂中运用先进的教学媒介,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其中多媒体技术本身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用它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多媒体由于其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使语文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学生享受视听盛宴,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3.开发校本课程,体现“大语文”理念。学校在分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出构建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题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4.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经常阅读有益的课外书刊、报纸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课外阅读量。当然,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老师要把阅读的自主选择权交给学生。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流行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茫然无从,不择而食。放手让学生选择书籍,本身亦是对学生判断和鉴别能力的一种培养。

总之,在新的世纪里,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作为基础教育中极为重要的语文学科,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合理运用课程资源,进行系统的改革。《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倡导着语文综合能力地培养,倡导着教育中人文因素地挖掘,倡导着人的全面素养地提高,既为语文带来了新鲜气息,又为语文教育建构出了美好前景。

作者:冷乐

上一篇:课程教学社会保险论文下一篇:教学策略数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