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钱犯罪侦查分析论文

2022-04-20

洗钱犯罪侦查分析论文 篇1:

情报在职务犯罪侦查中的功能分析与局限突破

【摘要】情报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能够帮助侦查人员把握犯罪规律,指导侦查工作的开展,提高办案效率。随着“情报主导侦查”模式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的推广,情报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但是,当前在情报的搜集、分析和运用上仍存在诸多局限。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从侦查人员情报意识的培养、情报搜集手段的革新以及情报信息系统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适时、有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情报 职务犯罪侦查 功能分析 局限突破

职务犯罪侦查情报,特指检察机关通过公开或秘密方式获得,并经分析、研判后得到的具有侦查价值、能供侦查工作使用的有关职务犯罪易发领域及其相关情况等的信息资料。根据2014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2013年全国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案件37551件,涉及51306人,同比分别上升9.4%和8.4%;突出查办大案要案,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挪用公款100万元以上的案件2581件,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871人,其中厅局级253人、省部级8人。[1]我国打击职务犯罪力度的不断加大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也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为此,更应充分发挥情报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为侦查决策提供依据,节约侦查资源,提高侦查效率。

一、情报在职务犯罪侦查中的功能分析

(一)情报是开展初查与侦查工作的依据

现今职务犯罪行为具有隐蔽性、专业性等特点。为准确、及时地查获犯罪行为,侦查人员必须掌握确实充分的情报信息以便甄别是否有犯罪事实发生,是否需要进行初查,明确查办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对象。“信息导侦”的侦查模式已被大多办案机关所接受,因而在正式的侦查阶段,侦查人员可以运用情报信息有的放矢地开展侦查工作,充分发挥情报在职务犯罪中的主导作用。情报的收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收集——整理——分析——再收集的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侦查人员可以发现新的线索和证据为下一步侦查决策提供必要依据。同时,侦查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侦查工作的方向和范围,从一定意义上,侦查情报的质量也就决定着侦查指挥人员侦查决策的成与败,对与错。

(二)情报是掌握各行业职务犯罪规律的前提

通常而言,各行业都有其自身的行业特点,各个职务犯罪人的犯罪手段也无不呈现特有的规律性。就医疗卫生系统的职务犯罪而言,犯罪人多为所在单位的中层负责人,多与药商形成“腐败同盟”,作案时间长且群案、窝案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是侦查人员根据经验及实际情况对医疗行业职务犯罪的规律特点的一般性总结。在具体实务工作中只要有一条情报或多条情报能够证实犯罪存在的客观可能性,我们就可以顺藤摸瓜、寻迹追踪,直至揭露犯罪事实。

(三)情报是提高职务犯罪侦查效率的保障

传统的职务犯罪侦查手段主要依靠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但随着国际社会对犯罪嫌疑人沉默权的保护,目前在办案过程中更注重对犯罪证据的收集以达到证实犯罪的目的,而不是一味强调“口供”。但职务犯罪嫌疑人往往具有高智商、高地位的“双高”特点,多数情况下不愿交代,不肯交代,且其犯罪手段日趋智能化、信息化、科技化。因而有意识地在侦查初期对侦查情报进行收集和分析,一方面有利于全面收集证据,形成有效证据链;另一方面,当获取口供有困难时可以利用情报从薄弱环节突破职务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线,最终达到“证供统一”,避免侦查过程的停滞。

(四)情报是建立情报信息系统的基础

建立完善有序的职务犯罪情报信息系统是未来各检察机关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将零散繁杂的情报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形成完整的情报信息系统,以利于侦查人员方便快捷地使用情报指导侦查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情报信息系统的建立有利于实现各部门、各机构间情报资源的共享,节约侦查成本,提高侦查效率。因此侦查人员必须树立情报意识,不放过、不错过、多渠道、多路径的收集情报,否则情报信息系统的建立只能成为空谈。

二、情报在职务犯罪侦查中的局限评议

(一)情报的搜集渠道少且易受阻碍

1.搜集手段落后且途径少。一方面,秘密侦查手段运用少,搜集手段科技含量低。2012年出台的新《刑事诉讼法》明确将“技术侦查措施”纳入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在法律层面上规定了秘密侦查手段的合法性。但是,目前不少检察机关用于搜集情报的硬件设备都未及时更新换代,不能适应打击职务犯罪的新要求。此外,部门单位间交流不畅,情报搜集渠道少且窄。纪检监察、公安、银行、税务、工商、审计、海关等部门单位与人民检察院搜集职务犯罪情报工作密切相关,然而,相应的情报传递外部平台却尚未建立,办案人员要搜集情报只能到各部门单位实地查访,极大地浪费了侦查资源,也降低了协作的效率。

2.情报搜集过程中可能遇到各方面的阻碍。首先,职务犯罪的知情人往往也是犯罪行为的关系人,出于私心或外界压力,他们不愿配合检察机关,而在单位犯罪中,知情人又为了单位的荣誉利益而拒绝提供情报。另外,在对已掌握的情报信息进行调查核实时,可能惊动相关人员,导致犯罪嫌疑人串供、毁证、逃匿或找关系人说情、给办案人员施加压力,对后续的情报搜集造成不便。

(二)情报的分析缺少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

从我国检察机关内部设置来看,各级检察院基本都设有自己的“举报中心”,但是,在其隶属关系、职能划分、人员管理上却各不相同。举报中心或是直属于检察院的独立部门,抑或是自侦部门下属的一个科室,甚至隶属于其他业务部门,这种设置的不规范性会导致情报在检察机关内部传递过程中的延迟或缺失。另外,举报中心的职能也不明确,人员构成比较简单,有时仅仅起到了简单的整理汇总作用,没有对情报进行深入的加工,造成极大的浪费。

(三)情报的使用存在诸多局限

1.可利用率不高。群众举报的材料虽然在职务犯罪的情报中占据数量上的优势,但同时质量也难以保证。举报人对于犯罪事实大多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是道听途说,举报内容比较模糊甚至无实质内容,使得侦查人员无从下手;有的举报人还可能出于打击报复或其他目的虚构举报内容,极大地浪费了侦查资源,干扰了检察机关的正常工作。

2.缺少完备的情报信息系统。近年来,有不少地区的人民检察院开始了情报信息系统建设的尝试,比如深圳、上海、佛山等市,但是这些尝试仅限于当地的检察机关,在设置上既没有统一的规范,也无程序上的兼容性,不能达到共享情报资源的目的。同时,系统中存储的信息较少,更新慢,不能很好地适应检察院的工作需求。反观由公安部牵头完成的金盾工程,已在公安机关打击刑事犯罪的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更凸显了情报信息系统的重要性。

3.案件线索管理及侦查管辖属地化。我国职务犯罪的管辖主要是地域管辖,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同级检察机关之间的竞争关系,在此基础上,检察机关各自为政,自我垄断,缺少协作配合,毋须说共享情报资源了。这种自有观念易造成多头交办、重复初查的现象。同时,侦查管辖的属地化也不利于办案人员顺利地开展侦查活动。由于同属一个地区,不同部门单位的工作人员可能互有联系,使现有的职务犯罪情报无法发挥其作用。

三、情报在职务犯罪侦查中的局限突破

综上所述,职务犯罪侦查情报在搜集、分析、运用方面存在诸多局限,难以被准确、有效的利用,不利于达到科学决策、行动有力、克敌制胜的反腐效果。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措施打破局限:

(一)充分发挥办案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一是要树立情报意识。办案人员应克服“就此案论此事”的被动局面,树立足够的情报意识,灵活运用情报,跳出个案,将案件情报与其他情报加以综合分析,为其他案件提供线索。二是要积极总结犯罪规律。办案人员应结合以往接手的案件,认真分析总结办案经验和发案规律,着力将案件多发部门以及重点人物作为发现犯罪情报的重点,多渠道多方位入手发现案件情报。三是要深挖细查,扩大战果。注重培养办案人员发现、挖掘案件线索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发散思维办案,克服就案办案思想,从所办案件中深挖窝、串案线索等其他职务犯罪情报信息。

(二)通过特殊途径搜集情报

1.秘密力量建设是情报工作的重要环节,职务犯罪侦查情报的搜集离不开特情建设。多数职务犯罪案件在调查初期难以发现反常,通过特情发现作案有关情报显得极为重要。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职务犯罪侦查特情建设:一是将检察机关的“行贿人档案”作为物色秘密力量的重要基地,通过掌握行贿人的污点,使其为我所用,提供其了解的相关犯罪情报。二是在党政机关、经济管理部门和大中型国有企业等热点领域秘密建设“情报网络”,聘用一批熟悉且掌握单位情况的内部人员,如会计、出纳、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等,作为“联络员”,规定其职责,实行固定年限的聘期,让他们将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听到、看到、了解到的有关职务犯罪情报及时提供给检察机关,以此拓宽案件线索渠道。近年来,芜湖市检察院建立了类似“线人”制度的“检察联络员制度”,在国有大中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单位,聘请了一批检察联络员。该制度实行以来,不少检察联络员为检察机关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职务犯罪案件线索。[1]

2.灵活充分地运用技术侦查手段,服务于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当前职务犯罪手段越来越隐蔽,通过正常途径很难发现蛛丝马迹,这就要求职务犯罪侦查人员增强“技术辅助侦查”的办案意识,提高运用技侦搜集情报、发现线索的能力。目前,运用于职务犯罪情报搜集过程中的技术侦查手段,传统的有监听监录、秘搜秘取、无线电侦听、电子监控、秘拍秘录等,创新手段有对手机与车辆的跟踪定位、对嫌疑人的网上摸排与查控、视频侦查、各种电子信息的破译与利用等。

新刑诉法特别规定了技术侦查,我们就需思考如何将技术侦查用好、用活,又不至于产生过多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为更好地在职务犯罪侦查过程中运用技术侦查手段,应注意以下几点:根据刑诉法规定,严格控制适用的案件范围。必须是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重大案件才能使用技术侦查措施;应当在采取其他侦查方法不能奏效的情况下才使用技术侦查手段;慎重使用技术侦查手段,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后果;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要有明确的技术侦查使用期限规定。由于目前检察机关在职务犯罪侦查中使用技术侦查的决定权与执行权是分离的,若要将技术侦查落到实处,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应互相配合,互相协作。

3.充分运用媒体网络等与群众联系密切的渠道,发现和搜集案件线索,掌握犯罪情报。媒体具有迅速反应、快速传递的特性。网络则具有公开、匿名、自主的特性。这些特性服务于职务犯罪侦查有利有弊,因此,要把握好以下几点:首先,办案人员要有“慧眼看社会”的意识,关注社会新闻、了解新闻背景,提高发现职务犯罪案件线索的敏锐性;然后,学会分析群众反映强烈的领域、社会焦点和舆论导向,并加强对舆情的研判和反映,整合查案情报;最后,善于运用网络沟通技巧,以网民能够接受的语言方式与其沟通,进行正确引导,避免造成舆论危机。

(三)建立专门的职务犯罪情报机构,完善情报共享机制

从办案实践来看,如今侦查活动基本是围绕着犯罪嫌疑人的口供进行的。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病态”的侦查现状,是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在机构建制、侦查水平、科技手段等方面不能适应现代侦查工作需要的体现。情报在职务犯罪侦查中的功能已在文章开头阐明,不再赘述。而我国检察机关的情报工作未统一规划,情报搜集极其有限,与外部的交流共享也不畅通,无法真正达到“情报指导侦查”的效果。因此,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侦查情报机构及其配套情报系统和运行机制亟须建立和规范。

1.设置职务犯罪情报机构辅助侦查

部门设置:国外侦查部门的情报机构一般采用集中管理的模式,也就是在侦查首脑机关设立独立的综合性的情报信息机构,地方各级侦查部门也设立相应机构。侦查首脑机关的情报机构,负责全国各地相关侦查部门情报信息建设的规划、指导、协调、管理和监督,同时自己也建立强大的情报信息系统,实现情报信息的汇总、分析和研判,如日本、俄罗斯等。[2]为确保建立的各级职务犯罪专门情报机构能够高效运转、更好的辅助侦查工作开展,必须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统一规划部署,逐步建立起各级专门情报机构。笔者的初步设想是:分别在最高、省级、市级和基层检察院内部,将目前检察院储存职务犯罪情报相对集中的“举报中心”改建为“职务犯罪情报中心”(以下简称“职情中心”),下设“整理查询组”、“审查评估组”和“对外联络组”,由分管副检察长直接管辖。

职能设置:“职情中心”,作为一个辅助办案科室,主要为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提供一个“查询”功能的平台,并且对举报线索进行评估和移交。“整理查询组”,该组负责将本院接收的举报材料主要内容,在交予“评估、研判组”前录入相应数据库;负责有关数据库的更新;负责对反贪局与反渎局办案人员提出的情报信息查询申请内容予以答复;负责对公司、企业或个人提出的行贿人员犯罪档案的查询申请内容予以答复等。“审查评估组”,该组负责根据举报线索评估机制,对本院接收的所有举报材料(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举报材料除外)逐一进行书面审查,筛选出需要初查的案件线索,交予侦查部门进行初查。“对外联络组”,该组负责通过侦查协助机制,加强与纪检、监察、公安、海关、税务、工商等部门的情报交流。

人员设置:“职情中心”可由6人构成,每组2人。“整理调查组”应选择计算机操作熟练、保密意识很强的人员担当;“审查评估组”应选择思维开阔、逻辑严密的高素质专业情报分析人员担当;“对外联络组”应选择熟悉自侦业务、政治立场坚定的人员担当。

2.建立内置系统及数据库形成网络

纵览其他情报导侦办案模式运行成功的国家与地区,都拥有一个高效运作的基础情报系统,这是情报主导侦查办案模式的基础。美国的比较数据系统(COMPSTAT)、英国的情报核心分析系统(ICAS)、加拿大的自动化犯罪情报信息系统(ACIIS)和香港的警队刑事情报系统(FCIS)等都是各自的基础情报系统。因此,要想真正实现情报主导侦查的办案模式,切实提高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效率,一个全国性的职务犯罪侦查情报信息系统是基础。

实践中,2013年山东省检察院初步建成了以侦查情报信息查询,网络信息、共享信息查询,侦查情报信息智能分析,科学技术分析支持,侦查指挥调度,侦查工作动态管理6大集群系统和反贪专网、数据交换网、互联网、虚拟VPDN网为一体的侦查情报信息系统。与公安、交通、银行、房产等60余个信息源单位互联,由7个模块组成的侦查情报信息查询软件,可以为初查和侦查取证工作提供快捷实时查询,并为准确确定侦查方向提供依据。其中,侦查情报智能分析软件可以集成信息源,对侦查对象行为轨道等情报信息智能汇总分析处理,迅速锁定犯罪嫌疑人,发现新的犯罪线索。[1]

建立职务犯罪情报系统:

建成一个以计算机网络为应用基础,信息查询为核心功能,由最高、省级、市级、基层检察机关为纵向联系,检察机关与其他有关职能机关和部门为横向联系,拥有多个数据库,全国联网,情报不断充实、归集、整理的职务犯罪侦查情报互访共享、综合利用的全天候工作平台。

情报系统中的若干数据库:

案件举报信息库,包括举报案件来源、被举报人的有关情况、举报反映的主要问题、举报的处理情况、待查举报线索的储存和加工等;

案件线索库,包括寄送线索、自侦发现、媒体报道、舆情摘要等多方面、多渠道收集到的各种职务犯罪线索;

案件查处信息库,包括正在侦查案件的相关材料和已查结案件的相关材料等;

相关单位、人员基本情况信息库,包括本辖区内党政机关、司法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基本信息,包括这些单位的职权范围或经营范围、税务信息、办公地点、联系电话、负责人姓名、电话等;

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监控情况信息库,主要是搜集容易滋生腐败的一些部门、行业和项目的相关信息,包括国企、政府采购、国土规划、招投标等;

行贿人档案库,包括行贿人(已判刑或办案中发现的)基本情况、行贿对象、目的、手段和结果等;

资产信息数据库,用于查询涉案人员银行资产信息、证券资产信息、房地产及交易信息、车辆及其登记信息、保险公司投保信息、处级以上干部个人申报财产信息、其他资产信息;

资产动向数据库,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联系,获取犯罪嫌疑人赃款赃物及非法所得的来源与去向,防止犯罪嫌疑人转移财产及洗钱;

通讯记录数据库,用于查询涉案人员的通讯记录,包括移动电话通讯、固定电话通讯及网络通讯,这就需要加强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及民办网络公司的合作与沟通;[2]

在逃人员数据库,通过加强与公安、安全等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获取在逃人员动态信息,查清违法所得的转移途径和去向;[3]

案例库,收录典型案例、疑难案例以及在新领域、新行业,运用新手段、新方式实施犯罪的新型案例。

3.规范相关运行机制,提高侦查效率

规范举报线索评估机制。先由“职情中心”的“审查评估组”成员根据成案可能性、真实性、可靠性、举报内容影响力大小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对举报材料进行第一次筛选,将完全没有初查可能性的举报材料暂时存档待查,选出一致认为需要进行初查的举报材料。再将有争议的和需要进行初查的举报材料一并报送分管副检察长,通过集体讨论,作出最后的处理意见。需要说明的是:作出初查决定的举报材料,交予侦查部门后必须进行初查;侦查部门仅进行调查与侦查工作,不再参与初查前的审查。

规范举报线索移送机制(针对基层检察机关)。为使职务犯罪侦查能够摆脱来自地方各种权力和人情方面的干扰,建议基层检察机关将收到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职务犯罪举报材料,先通过“整理查询组”将该材料主要内容录入相应数据库,再将该举报材料移送给市级检察机关。即实行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职务犯罪案件由市级检察机关集中管辖。但这并非意味着此类案件都由市级检察机关直接侦查,市级检察机关可以指定管辖。江苏无锡市人民检察院就实行副科级以上干部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及案件侦查由市级统一管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规范职务犯罪侦查办案情报查询审批机制。办案人员在对职务犯罪进行调查、侦查的过程中,若需查询调查、侦查对象的有关情况信息,需填写《职务犯罪侦查情报查询审批表》,注明“调查、侦查对象”、“查询具体事项”和“查询目的”等,交由分管副检察长审批同意后,到“职情中心”的“整理查询组”人员处进行查询。

规范情报交流机制。加强与公安、法院、纪检监察等执法部门的协调配合,及时从相关部门获取涉案信息,健全各部门间的案件线索移送和情况反馈机制。如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检察院近年以来转变反贪侦查模式,对外与纪委共建侦查信息库、与公安联合建设侦查信息平台、与审计局建立线索移送机制,对内采取与法警大队及技术部门联动等措施,多渠道构建侦查信息引导侦查的办案机制,提升了侦查水平、破案能力和办案质量。

四、结语

针对情报运用于职务犯罪侦查中的局限性,笔者提出以情报的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突破方法,力求更好地发挥出情报的价值,使其服务于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以顺应当前我国严厉打击职务犯罪的趋势,获得更加显著的反贪效果。

(致谢:本文的撰写得到了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任惠华教授的悉心帮助。)

作者:肖雅心 向琳玉 黄佳

洗钱犯罪侦查分析论文 篇2:

锚定“一刀两台”职能定位 激发转型进化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公安部党委关于“建设智慧公安、打造数据警务”的重要部署,深入推进经济犯罪侦查局党委“锻造全新警种、建设经侦铁军”目标任务,公安部证券犯罪侦查局第一分局坚持“信息化建设、数据化实战”必由之路,按照聚焦实战、突出实用、注重实效原则,规划实施“一刀两台”练兵计划(“一刀”,即重点打击洗钱、金融、涉税、证券四类涉及中央事权的经济犯罪“尖刀”;“两台”,即经侦情报研判平台和侦查指挥平台),常态化开展证券、反洗钱、涉税、金融等领域实战练兵,努力打造一支履职能力更高的全新经侦队伍。

承担各类线索研判、专项行动及会战 强力推进合成作战模式

两年来,公安部证券犯罪侦查局第一分局先后承担各类线索研判、专项行动及会战任务共30余个,并在局党委的统一部署下,指导各地先后立案230起、打击犯罪团伙288个、挽回国家经济损失近17亿元。分局先后会同北京、河北公安经侦部门围绕12起非法集资系列案件开展资金穿透分析。在充分沟通会商基础上,为地方公安经侦部门协调打通数据通道、强化资金分析指导、提供办案方向指引,为案件定性、追赃挽损等工作提供有力数据支撑,成功协助地方化解多重难题。同时,还积极推动当地情报工作站建设及专业人才培养。

组织开展了“集成1号”战役,围绕一条地下钱庄犯罪线索进行解剖、挖掘和延伸,进而拓展出逾千条关联犯罪线索,先后部署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经侦部门收网,共破案223起、摧毁犯罪团伙256个、冻结涉案资金8.6亿元;同时,拓展研判出涉及反洗钱、骗取出口退税、虚开增值税发票、内幕交易等各类犯罪线索1400余条。研判专班荣立集体三等功。该战役是一次部局和地方捆绑作战、局相关业务处和分局协同办案的成功范例,是全链条、全领域、全方位打击地下钱庄及其上游犯罪的示范性战役。

强力推进合成作战模式。与监管部门开展联合研判,重点围绕7条可疑交易线索,拓展发现涉及全国4省7市犯罪线索11条,其中非法经营地下钱庄线索5条、涉嫌骗取出口退税线索2条、涉嫌逃汇线索4条,并对发现的疑似资金跨境通道线索进行深度分析。积极指导天津滨海、山东昌邑公安经侦部门,在数据供给、信息化建设、情报导侦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针对527个重点涉案主体开展资金穿透,拓展发现多条重要犯罪线索。在帮助解决案侦实际问题的同时,大力推动地方公安经侦部门情报信息化水平迅速提升。

打造政治可靠、专业精通、作风优良 集情报研判与侦查打击于一体的“航母战舰”

公安部证券犯罪侦查局第一分局以“数据化实战需求”为导向,动态调配警力资源,坚决打造政治可靠、专业精通、作风优良,集情报研判与侦查打击于一体的“航母战舰”。

坚持以战代训,以打促建。以解决实战急需的、突出的数据技能为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锻炼,使民警能迅速转变理念、掌握能力、提升水平。目前,该分局全员都参与到“锻造全新警种”具体任务中,90%以上民警参加过情报导侦轮训,三分之二以上民警先后參加情报导侦实战,有效提升了整体数据化打击能力。

坚持梯队培养,分类引导。建立和完善“人才梯队资源池”及相应的人才培养、选拔和激励等多项机制。对实战中形成的各领域成熟团队有计划地进行精英化培养;对特定领域经验丰富、专业扎实过硬的专家型人才,鼓励和支持开展深入研究探索创新;着重培养上马“论剑”下马“论道”的复合型人才,引导培育专业带头人和精英骨干;优先录用和培养年轻民警,为导侦工作源源不断注入强有力的新鲜血液;注重整合领域专家和地方骨干,科学打造常态化联络机制,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实施动态调配、对外联络机制。对内固化“1+N”模式,即以1个情报研判中心为核心基础,根据任务需求组建N个分领域研判团队,实行警力动态调配,哪个领域数据多、线索多、案件多,警力就向哪里集中,确保导侦工作高效运转;对外完善对口协作机制,寻求融合发展。与局机关相关业务处建立常态化联系和对口协作机制,并重点围绕反洗钱、金融、财税、证券四大领域开展“一体化建设”;与地方公安经侦部门通过联合研判、集成打击,逐步建立对接顺畅的联络机制,形成强大合力。通过实战锤炼和经验积累,目前分局已逐步形成6支力量相对集中、组织分工明确、配合默契顺畅的专业研判团队。

着力推动各地数据人才培养和经侦情报导侦联勤中心(工作站)建设

公安部证券犯罪侦查局第一分局充分发挥平台效能,着力推动各地数据人才培养和经侦情报导侦联勤中心(工作站)建设,先后为北京、内蒙古、宁夏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培养输送导侦人才60余名,指导北京、江西、贵州等地建立经侦情报导侦联勤中心(工作站)8个,还多次派员赴各地开展授课培训 30余次,听课人员覆盖市场监管、检法部门、公安系统及院校2000余人,有效推动了各地经侦信息化和经侦情报导侦联勤中心(工作站)建设。

参加“论剑2017”全国公安经侦数据化情报导侦大比武期间,公安部证券犯罪侦查局第一分局组织抽调贵州、河北参战民警集中研判某虚开发票案件线索,不仅在领域比武中斩获佳绩,更将情报导侦理念和技术传授给当地经侦系统。此后,该研判团队在分局的持续指导下,不断深挖,一举捣毁犯罪窝点9个,后期又发现了一个涉及全国25个省市、1800余家企业、涉案金额惊人的网络虚开平台。在与北京公安经侦部门开展非法集资系列案件联合研判过程中,每一起案件都至少有2名办案民警跟班作业,既能将侦查思维有效融入资金分析中,又能将研判成果及时反哺侦查办案,真正实现“线上分析、线下打击”的无缝衔接,同时也为办案单位培养输送一批情报导侦专家人才。与天津滨海、山东昌邑公安机关开展合成作战中,通过派员驻地加强交流,实现良性互动,推动地方公安经侦队伍信息化建设快速升级。

与经侦局相关业务处紧密“结对子” 切实增强协同联动和融合发展

今年以来,遵照公安部经侦局“一体化建设”工作部署,公安部证券犯罪侦查局第一分局与经侦局4个相关业务处紧密“结对子”,切实促进协同联动和融合发展。

在打击洗钱犯罪领域,以组织开展“歼击20”专项行动为抓手,密切协同经侦局相关业务处探索推进洗钱犯罪线索采集、数据归集、研判流程、指挥调度“四个标准化”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反洗钱数据研判优势,先后配合多起重大案件及专项工作的研判任务。

在打击金融犯罪领域,紧密围绕战略研判任务及相关专项工作,积极协同经侦局相关业务处在建立数據通道、汇总上报数据、调取相关数据等方面开展工作,并选取3家重点对象,以“解剖麻雀”方式进行数据穿透和典型剖析,同时全力配合多起专项工作的研判分析,从多个维度提供数据支撑。

在打击涉税犯罪领域,按照“百城会战”专项行动分工部署,与相关业务处共同探索“独立研判”“协作研判”“组织会战”相互承接推进的工作模式,并以具体案件为抓手,重点承担“独立研判”的探索研究工作。同时,主动加强与有关税务部门合作,积极探索与税侦强省建立战略合作机制。

在打击证券犯罪领域,依托“三九工程”建设,与相关业务处联合制订战略研判方案,高质量完成了研判任务。同时,积极参与多起证券犯罪案件的研判工作。

下一阶段,该分局将继续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走“数据化导侦”必由之路,始终坚持“锻造新经侦,服务全警种”的理念,继续保持对地下钱庄犯罪活动的严厉打击态势,切实维护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和国家金融安全。

打击证券领域经济犯罪 用大数据揪出“金融硕鼠”

发现7个异常交易账户,理出20万余条相关数据,穿透12层资金流水。

近年来,伴随着证券二级交易市场的活跃,证券类犯罪也趋于多发,不法分子在股市上肆意扰乱市场秩序,非法收割股民利益。为保障公开、公平、公正交易,公安部证券犯罪侦查局第一分局开展了一系列相应的侦查工作。

2018年4月,根据“论剑2018”全国公安经侦部门数据化情报导侦大比武部署,接经侦局下发交办线索通知,分局成立专班对某内幕交易犯罪线索开展数据研判。分局邀请地方公安经侦部门、公安院校的情报业务骨干专家,与监管部门组建联合研判团队,从7个异常交易账户线索着手,围绕20万余条相关数据,综合运用经侦应用云有关功能及多种分析工具,开展多维度数据比对,全方位立体分析。专班先后溯源穿透12层资金流水,最终梳理出犯罪网络和角色定位,厘清了信息传递通道和资金脉络,同时扩展发现了操纵证券市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犯罪线索,研判团队因此获得“论剑2018”全国公安经侦部门数据化情报导侦大比武证券领域预赛第二名的佳绩。因案件拓展线索与罗某涉嫌操纵证券市场犯罪存在关联,分局将该案线索和研判成果移交罗某案侦办部门并案处理,也为案件顺利侦办和移送起诉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指引和证据支撑。2019年12月,浙江省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罗某等人操纵证券市场系列案件进行公开宣判。

本案中,侦查模式从传统的“由案到人”转向“由数据到案”“由数据到人”,通过智能化分析技术,发掘出数据之间的关联和规律。该案的成功侦办,展现了“信息化建设、数据化实战”显著成效,尤其是在经侦应用云上线后,随着数据调取渠道更加多样、调取效率进一步提高、分析工具更加齐备,将更好地保障类似案件在基础研判阶段的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

打击地下钱庄 开创“集成N号”战役模式

深挖出1700余条犯罪线索,29个涉案省区市落地核查,摧毁团伙268个。

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近年来公安部证券犯罪侦查局第一分局积极发挥经侦情报研判平台和侦查指挥平台职能作用,开创发扬“集成N号”战役模式,迅速组织力量,坚持数据穿透思维,在多个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对少量源头性地下钱庄犯罪线索开展数据研判,横向拓展关联地下钱庄,纵向深挖关联犯罪,主动作为发现海量犯罪线索,部署各地公安机关核查落地打击,实现对地下钱庄犯罪及关联犯罪的全链条打击。

自2018年以来,分局连续开展“集成1号”“集成2号”和“歼击20”专项行动暨“集成3号”战役3个打击地下钱庄及其上游犯罪专项行动。在“集成N号”战役中,各涉案地公安机关高度重视,全警联动,各警种、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全力保证了战役线索研判、落地核查、精准打击的高效有序推进。“集成N号”战役模式创新建立了全新的研判和组织指挥体系。分局抽调部、省、市三级精干力量并会同相关部门组成工作专班,深入研判、统一部署、集中收网。在“集成N号”战役中,深挖扩线出1700余条犯罪线索,统一指挥29个涉案省区市公安机关开展落地核查,并组织开展了全国性集中收网行动。行动中,各地公安机关奋力攻坚,目前共立案329起,破案228起,涉及非法经营、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骗取出口退税、骗取贷款、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十余个罪名,摧毁团伙268个,取得丰硕战果,对全国地下钱庄及其关联违法犯罪活动形成强大震慑。

对非法集资案件开展合成作战 聚力攻坚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2019年,公安部证券犯罪侦查局第一分局坚决贯彻部、局党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安保维稳工作和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大局,聚焦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在经侦局指导下联合北京、河北经侦部门对12起重特大非法集资案件开展合成作战,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情侦结合,优势互补。针对线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P2P、私募等重大案件多发领域,分局与北京、河北公安经侦部门开展联合会诊,通过靶向施策、优势互补,发挥出强大合力。分局采取由办案民警驻分局跟班作业、联合研判形式,结合实际侦办需求,有针对性地制订工作方案,以侦查思维引导数据研判,找准突破口,抓住主攻点,统筹推进各项数据研判工作,使分析结果能够准确指导侦查取证,并与线下调查相互印证,从而实现线上分析、线下打击的有机结合。

提炼规律,捋清脉络。尽管非法集资类案件为规避监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打击处理,其宣传手段名目繁多、犯罪手法五花八门、吸金账户层层设防,但终归离不开资金这个核心要素。研判专班经过对案件资金特征的分析提炼,总结归纳出“先算总账,再查去向,排水抓鱼”技战法,有效对案件资金进行追踪溯源,复盘案件资金脉络。

规范报告,导侦导诉。研判专班在完成每一起案件资金穿透分析任务后,都会向办案单位出具详细的资金研判分析报告,一方面可印证涉案数额、投资人数、造成的损失等,并根据资金去向中生产经营活动资金比例,初判是否存在肆意挥霍或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等情形,为案件定性提供指引;另一方面,与案件司法审计机构加强沟通,探索将研判成果转化为诉讼证据的途径和方法。

联动交流,培养人才。采取“以战带训”培养模式,为地方培养和输送情报导侦专业人才。以跟班作业方式,实现办案单位选派民警与分局民警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对选派人员进行重点情报导侦业务知识培训,手把手教学,一对一指导,为当地公安经侦部门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强化与地方公安经侦部门的联动交流,大力协助其推进联勤中心、支队联勤工作站建设。分局以合成作战为契机,多次赴办案单位指导情报研判室建设工作,并就导侦人才培养、软硬件设备等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各地公安经侦部门也多次赴分局开展经验交流,并就信息化建设、智慧经侦建设、经侦应用云平台等开展座谈会商。(原载人民公安报)

洗钱犯罪侦查分析论文 篇3:

论证券犯罪案件的特点和取证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成长,证券犯罪存在着犯罪数量不断增加,涉案金额不断增大,侦查破案率较低等问题。通过探究证券犯罪案件的特点和取证措施,有助于进一步掌握证券犯罪手段、摸清犯罪规律,发挥证据在侦查破案中更大的作用。本文从多个方面探索新的取证方式,总结了通过建立有效监管机制,密切关注市场动向;以利益链为线索,追查犯罪嫌疑人,深挖犯罪事实;积极发展刑事特情,加强阵地控制等措施,为完善取证方法,提高侦查效率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证券犯罪;侦查;案件特点;取证措施

一、证券犯罪的概念与分类

证券犯罪是指严重违反《刑法》中有关证券市场监管规定,故意从事侵害证券市场管理秩序,严重影响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并给当时造成极大损失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证券犯罪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证券犯罪不仅包括直接侵害证券监管秩序的经济犯罪,还包括传统侵财型但与证券领域相关的犯罪例如: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犯罪、有价证券诈骗犯罪等。而狭义的证券犯罪是指直接侵害证券监管秩序,严重影响证券市场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犯罪。根据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划分标准,能够对证券犯罪进行不同的划分。在《刑法》中,根据犯罪的客观行为方式不同,证券犯罪分为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犯罪;伪造、变造股票或者公司、企业债券犯罪;擅自发行股票或者公司、企业债券犯罪;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犯罪;编造并传播证券交易虚假信息犯罪;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犯罪。

二、我国证券犯罪案件的特点

(一)我国证券犯罪现状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高速成长和发展,呈现出犯罪金额不断增大,并且犯罪率逐年上升,犯罪手段不断翻新等趋势。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方式:(1)操纵市场。具体是指个人或组织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信息等优势扰乱证券市场秩序的行为。(2)内幕交易行为。通过合法或非法的途径掌握尚未公开的证券交易信息的相关人员,利用其信息优势买卖证券,严重扰乱市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3)虚假陈述。主要指负有信息公开义务的单位或个人违反证券法规定的真实、严肃、完整的信息公布义务对重大事实故意做出不真实、严重性误导或重大遗漏的情节严重的行为。

(二)证券犯罪案件的一般性特点

证券犯罪案件的一般性特点有涉及面广、涉案金额巨大,单位犯罪和共同犯罪突出,犯罪主体有组织化趋势,被害人具有不特定性和无意识性,主体特定、犯罪黑数高等,具体分析如下:

1.证券犯罪案件涉及面广、涉案金额巨大。证券犯罪案件是典型的经济犯罪案件,与传统的刑事案件相比,它的侵财性远远大于它的人身侵害性,其造成的财产损失也要比一般的侵财型案件大得多。根据公安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查处的重大证券犯罪案件多具有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影响恶劣之特征。

2.犯罪主体呈现组织化趋势,证券犯罪案件单位犯罪和共同犯罪突出。有关机统计数据显示,几年来公安机关和证券监管机构调查的案件中单位犯罪接近九成。这种特点取决于证券犯罪的过程往往依赖于专业技术、优势信息的占有,而单一个体都难以具备这些条件,这就造成了单位犯罪和共同犯罪在证券犯罪中越来越突出。另外,由于单独个人很难在复杂的交易程序和严格的监管秩序下实行重大犯罪活动。所以,多人分工配合成为不可或缺的条件。

3.证券犯罪案件受害者大多为不特定群体并且具有受害的无意识性。第一,在证券交易市场中,犯罪嫌疑人通常利用内幕信息等资源优势,违反证券监管法规,破坏市场秩序。虽然其非法盈利数额巨大,但作为普通的证券市场交易者难以直接察觉,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第二,在证券发行市场中,犯罪嫌疑人通过隐藏或欺诈等方式上市交易,其犯罪对象的目的性并不直接,受害者为市场中不特定的交易者。第三,由于一些证券犯罪的隐蔽性及专业性,受害人很难依靠一般知识来判断其违法性,所以在有些情况下难以察觉自身利益遭受了侵害。

4.证券犯罪主体通常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证券业是金融领域新兴的行业,但是对于从业者具有较高的要求。证券业从业者通常具有较高的学历文凭,并且已经通过行业协会的从业资格考试,掌握有一定的经济金融、法律知识。他们在实施犯罪过程中,通常利用这些自身优势逃避法律监管,有的甚至还具备一定的反侦查意识。

5.犯罪黑数高。犯罪黑数是指已经产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被算入政府对犯罪统计中去的实际犯罪数目。在发行市场中,犯罪人通常利用信息占有等资源优势进行性内部操作,他们往往形成同盟,一般不易为人发觉,并且受侵害人也为不特定的和无意识的。而在交易市场中,犯罪人往往利用受害人对证券市场知识的无知进行犯罪,虽能够事后发觉,但有着一定的滞后性。现实中,公安部门警力不足及缺乏专业知识技能等因素导致对证券案件的查处力度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证券犯罪案件的及时发现。

(三)证券犯罪案件的新特点

1.证券犯罪的发案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逐年攀升。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投资理财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到证券市场投资中。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证券市场也随之衍生出更多的金融产品。这一系列因素使得犯罪分子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可乘之机。

2.证券犯罪案件行为方式有着隐蔽性、预谋性的趋势。证券市场运行依赖于网络、计算机等智能化方式运行,证券犯罪也以此为犯罪手段或平台实施犯罪。犯罪嫌疑人通常利用自身在智能化工具操作上的优势,通过虚假注册交易账户、虚假交易等方式实施犯罪,这些虚假信息给侦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3.证券犯罪案件的作案手段呈现出智能化的趋势,犯罪形式也更加复杂化。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上交易早已成为主流交易形式,越来越多的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为犯罪工具,以合法身份掩盖非法身份,利用自身专业知识的优势进行证券犯罪。并且,在犯罪形式上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证券犯罪,往往还与一些其他刑事犯罪交织在一起。

4.证券犯罪案件的形式多样,手法不断翻新。《刑法》中列举出的证券犯罪的罪名有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等数十种之多,由此就可看出证券犯罪的形式多种多样,这一点与普通的经济犯罪差异较大。随着科技的进步,证券犯罪手法也不再局限诈骗、虚构等传统手段,越来越多的案件显示内外勾结、行贿受贿等犯罪行为和一些证券犯罪案件密不可分。

5.证券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严重。在我国由于市场机制和监管体制等制度原因以及证券交易具有审批发行、内幕信息等自身特点,使得犯罪嫌疑人更愿意从“源头”开始预谋犯罪,拉拢腐蚀相关责任人员,减少犯罪阻碍以实现非法获利的目的。

6.证券犯罪案件往往导致小户、散户等投资者损失严重。小户、散户等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由于资金占有量较少以及信息闭塞等原因往往受市场操纵者影响,跟风交易的情况十分普遍,在证券市场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犯罪嫌疑人往往利用这种普遍存在的情况,通过自身的技术及信息占有优势损害中小投资者合法利益获取自身非法利益。

(四)证券犯罪案件的侦查特征

案件的特点决定案件侦查的特征。如上所述,证券犯罪案件的侦查特征具体有以下几点:

1.侦查主体更具有专门性。首先表现为,只有公安机关的专门证券犯罪侦查机关才有证券犯罪案件的侦查权,一般的刑事侦查机关及证券监管部门没有证券犯罪侦查权。其次,由于证券犯罪案件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证券犯罪侦查人员需要拥有更多专业知识,甚至需要直接吸纳金融、计算机等专业技术人员加入侦查队伍,提升队伍整体业务水平。

2.侦查对象具有特殊性。在证券犯罪案件中,侦查对象主要指向犯罪的实施者及证券犯罪的受害人。

3.侦查方法具有特殊性。证券案件的发生多存在于证券运营的网络环境中,这就导致证券犯罪案件的证据收集难度要远远高于一般刑事犯罪案件。在证券犯罪案件侦查中主要以犯罪嫌疑人为线索,通过讯问、调查等多种侦查措施打开突破口,从而查证全案。这远不同于一般的刑事案件中“由案到人”案件侦查模式。

三、证券犯罪案件的取证措施

(一)侦查程序中我国证券犯罪案件的证据标准

打击证券犯罪是目的,收集证据是手段。证据的收集过正中应注重证据的有效性即证据的合法性及证明力大小的问题。因此,在收集证据之前,我们必须准确依据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把握证券犯罪案件侦查程序中的法定证明标准,并且随着诉讼程序的发展证据要求越来越严格,证明标准也逐渐升格。

(二)收集证据的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调查取证中的实事求是原则就是要求侦查人员在案件的侦查取证过程中,务必从每一个具体的刑事案件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合法、科学的方法和途径客观地收集证据,客观地呈现犯罪事实。

2.依靠群众原则。依靠群众是我国侦查取证工作历史经验的总结和优良传统,广泛用于实际侦查取证过程中,对于证券犯罪案件的侦查也不例外。依靠群众原则的形式主要有:(1)充分发动案发场所、单位的群众提供线索和证据;(2)充分发挥证券、金融、财会和计算机等方面专家的作用;(3)充分发挥案发单位的纪检、金融、监察和保安部门的作用。

3.合法取证原则。合法取证原则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证券犯罪侦查取证的主体要合法,即只有证券犯罪侦查机的专门侦查人员才能调查取证;二是证券犯罪侦查取证的程序要合法,应当严格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及司法解释进行取证;三是证券犯罪侦查取证的手段要合法,严禁为了实现侦查目的而非法取证,加强非法证据的排除工作。

4.注重证据原则。证据是确保侦查质量的关键。“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全,就无法结案,无法移送起诉,达不到实现《刑法》的目的。”由于证券犯罪案件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证据发现难、取证难”,因此,证券犯罪侦查机关要有更强烈的诉讼意识和证据意识。从受案起,就要重视证据收集、注重调查研究案情,在以后的立案、侦查、施展谋略、采取强制措施、破案和侦查终结以及移送审查起诉等每一个环节上都要依法树立严格的证据意识。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保守侦查秘密,及时迅速出击等原则。

(三)侦查取证的措施

1、建立有效监管机制,密切关注市场动向,由受害人“上门报案”转换为办案部门“主动寻案”。正如上文所述,证券犯罪案件中,受害人为不特定的大多数并且具有无意识性,损害结果也不像杀人、抢劫等一般的刑事犯罪案件一样显而易见。因此,办案部门应转换办案思想,树立积极的责任意识,密切关注市场,主动发现案情。

2、以利益链为侦查线索,追查犯罪嫌疑人,深挖犯罪事实。在证券犯罪案件侦查的初期,由于证券犯罪的隐蔽性和智能性,证券犯罪机关可能只能掌握少数案件侦破线索而显得十分被动,此时应明确以利益链为侦查中心。证券犯罪都围绕着一定的利益而发生,利益链就是贯穿整个证券犯罪的主线。利益链是隐形的,而围绕在利益链周围的犯罪嫌疑人以及利益链物质化的形态——赃款赃物都是有形的。(1)从交易记录入手,从获利人追查犯罪嫌疑人。(2)对可疑人员的调查不宜打草惊蛇,应充分利用可疑人员的户籍、账户、公司注册等信息进行初步调查取证,在明确其有重大嫌疑后,应注意及时保存交易记录,密切监控资金流向,必要时可以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控制相关嫌疑人员。

3、积极开展内线侦查,发展刑事特情,加强案件的阵地控制,及时获取案件相关的有效情报。刑事特情为侦查工作的基本任务服务,用于犯罪的侦查和控制。证券犯罪案件中,证券犯罪隐蔽性及智能化的特点,导致在案件侦查初期侦查机关掌握的犯罪线索十分有限,刑事特情的发展对于侦查情报的收集、发现案件线索有着重要意义。(1)根据初查结果决定刑事特情的建立种类。(2)通过刑事特情调查和了解侦查对象已经实施的犯罪的过程、赃物和其他犯罪证据的处置方法及逃避打击的手法。刑事特情应及时向领导机关汇报情报收集情况,以便侦查机关迅速做出下一步决定。

4、充分重视运用司法会计鉴定及文书鉴定等司法鉴定手段,提高证据证明力,进一步完善证据链。证据链是由许多证据共同构成的,证据链的完整程度决定了证据的证明力。在调查证券犯罪中资金流向中,必然大量涉及财务会计资料,通过司法会计鉴定可以迅速查明相关个人及企业的财务状况,检查其财务状况是否完整,是否与案件密切相关,明确资金的具体流向,指明非法获利的具体受益人,从而起到深挖案件,固定案件证据的作用。在欺诈型证券犯罪中,犯罪嫌疑人通常利用伪造、编造公章、数据、签名等多种方式,骗取行政主管机关或受害人的信任。针对这些伪造、编造的公章、签名的文书证据,文书司法鉴定可以审查其真实可靠性,为案件的侦查、查出、起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应重点调查以下文书资料:(1)公司工商、税务登记注册资料;(2)公司董事会做作出的重大决议资料;(3)公司财务重大资金流转凭证;(4)个人、公司存汇款、支票等凭证资料。

5、重视犯罪嫌疑人口供或辩解的获取,拓展侦查思路,扩大侦查范围。证券犯罪案件的侦查对象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文化素养,有的还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在遵循一般讯问规则之下,讯问人员应注意避免刺激其情绪,尊重其个人合法权利,积极教育使其转化思想,根据已掌握证据揭露其犯罪事实,避免其避重就轻。讯问中应着重问清下列情况:(1)犯罪嫌疑人的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其家人、社会关系情况等;(2)实施证券犯罪行为的动机和主观意图;(3)实施证券犯罪的前期准备过程;(4)证券犯罪行为的具体操作过程,包括时间、地点、手段;(5)有无共同犯罪人员及其具体情况、所犯罪行;(6)证券犯罪所得利益数额及其流向。证券案件的发生往往涉及申请、审批、上市、交易等多个环节,而在此过程中证券犯罪往往伴生着贪污贿赂犯罪、洗钱犯罪等其他与之密切联系的案件的发生,所以其案情复杂程度远远高于普通刑事案件。侦查机关在侦查证券案件过程中可以从这些易发生的伴生性案件入手,以一般刑事案件为突破口,为侦破证券案件找寻更多更有价值的线索。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证券犯罪将继续呈现出频发性、复杂性、隐蔽性等特点。所以,在侦查实践中应加强实践调研,进一步发现新型的证券犯罪类型,积累经验;强化侦查技能及其他法律、证券专门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证券犯罪案件的侦破中掌握主动权。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建华、李永升:《经济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57

[2]中证券业协会:《证券从业资格考试—证券市场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122

[3]王崇青:《当前我国证券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J].《公安研究》,2006,(4):39-40

[4]周正庆:《大力增强监管人员素质,切实提高依法知识水平》[J].《中国证监会公告》,1999,(5).68

[5]王均平、杨静:《浅议证券犯罪概念及其特征》[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17-18

作者:黄井沛

上一篇:肿瘤因子胃癌分析论文下一篇:仪器分析人才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