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险市场研究论文

2022-04-18

摘要:本文结合国内外保险客户服务的发展趋势和中国财产保险业客户服务的现状,详细分析保险客户服务所具有的四大特性,提出财产保险业客户服务的工作目标和能力建设要求,并从保险公司内外二个层面对财产保险业客户服务标准的实施提出切实可行的考核和监控办法,以确保财产保险业客户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尽快达到保险监管机构和人民大众满意的程度。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财产保险市场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财产保险市场研究论文 篇1:

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财产保险业发展与突破

【摘要】文章以江西省财产保险市场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财产保险市场发展与国民经济间的关系,并利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多类指标分析了普遍存在于经济次发达地区财产保险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文章从多个角度对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与突破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次发达地区 财产保险业 发展 突破

财产保险是商业保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险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财产保险业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功能和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财产保险市场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在经济次发达地区尤为凸显。本文近期对江西省财产保险市场的调查研究发现普遍存在于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财产保险业的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对于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财产保险业发展与突破的建议。

一、江西省财产保险市场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1、宏观层面分析

(1)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带动保险需求的增加。资料显示,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5469.3亿元,比上年增长13.0%,连续五年实现12%以上增长。国民经济全局发展为保险业提供了保源。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增长与保险业的发展是正相关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保险业发展的基础。据资料统计,江西省2007年GDP总量在全国排名19位,然而其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在全国排名低至25位。对比可知江西省财产保险业的发展落后于江西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江西省财产保险业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市场空间很大。但是江西财产保险市场发展水平无论从保险密度还是保险深度方面都远远落后同经济水平的其他省。剖析其中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江西财产保险市场根基薄弱,同期发展速度与其他省市相比比较落后,并且人口相对众多,导致横向比较时出现落后的局面;另一方面,经济次发达地区的大众保险意识有待提高,保险产品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

(2)国民经济全局发展为江西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金融环境。从资产的比较来看,经济增长促进了金融资产持有总量的增加,推动了保险需求的快速上升,致使保险资产占银行业资产的比重有所上升,从2003年的2.41%提高到2006年的4.23%,但“强银行,弱保险”的格局仍然十分突出。由于资产过多地集中在银行,使银行承担巨大的金融风险,不利于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也不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并且江西省财产保险的发展十分有限,总资产仅占其保险业总资产的5%左右,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江西省财产保险市场的拓展空间很大。

2、微观层面分析

(1)各地市财产保险业发展情况。2006年、2007年江西省各地市财产保险收入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但是,江西省财产保险市场中突出的地区保险发展水平差异也十分明显。省会城市以及相对较大的城市占据大量的保险份额,其平均保费收入超过了全省的60%左右;另外,其产险业务主要集中在南昌、赣州、宜春、上饶、九江等工业相对发达的地区。但总体来看,2006-2007年,江西省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比较快,各地区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市场前景看好。

(2)居民生活水平比较(见表1)。本文选择了恩格尔系数、城市化率、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大体上对江西居民生活水平进行描述。分析数据发现,经济次发达省份的各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则更加明显,其恩格尔系数偏高说明了居民消费中食品支出比例高,这对保险消费的增长是不利的。城市化率低不利于增加公共资源利用效率和获取规模收益及范围经济,这将直接对保险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二、江西省财产保险市场结构分析

财产保险市场结构是指在财产保险市场中,各财产保险公司在数量份额规模上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下面采用贝恩德市场结构分类表作为研究江西财产保险市场结构的工具,分析2002年至2006年间的江西财产保险市场的结构变化。从表1中可以看出,尽管自2002年来江西财产保险市场集中度在逐年下降,但是截至2006年底,市场集中度仍高达88.01%。根据贝恩德市场结构分析方法,CR4>75%即属于寡占I型结构,并且截至2006年底人保所占的市场份额高达57.33%远高于市场支配企业所需要的40%的市场份额。江西财产保险寡头垄断性质可见一斑(见表2)。

三、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财产保险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

1、缺乏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的局面。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发展相对较大,而对于促进保险业发展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发达地区,是导致经济次发达地区保险业发展速度落后的主要原因。其次,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仍面临着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偏低,农村消费力不足等问题。并且由于保险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公众的保险意识淡薄,对保险业的发展形成了阻碍。保险业务过于集中在工业化相对发达、城镇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再者,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法人保险公司几乎为零,缺少法人保险公司的现象不利于发挥区域优势和对保险市场的规模扩张,同时不利于深掘经济次发达地区广阔的保险市场。

2、险种结构不合理,市场有效供给不足

近几年来,全国范围内车险保费收入一直占据着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很大比重,在经济次发达地区,车险保费收入比重过大的现象尤为明显。例如,在江西、四川等省份车险保费比例超过70%,并且没有下降的趋势。这导致车险经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产险业的发展,前述江西省的数据就已经很好的验证了结论。并且,在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产险公司及大部分都是分公司建制,保险分公司大都不具有产品开发权限,直接销售总公司从全国层面出发而设计的产品,尽管保险公司之间出于竞争的考虑,推出了较多的保险产品,但保险产品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缺乏特色和针对性,对地方经济的渗透度不高,不能很好的满足地方的需要。

3、保险市场供给主体偏少,寡头垄断竞争格局依然明显

从目前的产险市场供给主体来看,参加产险市场的保险公司数量偏少。截至2007年底,江西省省级分公司只有8家。同时,人保财险控制了一半以上的业务,若加上太保财险、平安财险、大地财险,四家公司的市场份额高达88.01%,其他公司的平均市场占比不足3%。这种情况在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普遍存在,这与我国多层次所有制的经济形式及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相适应,并充分说明经济次发达地区财险市场垄断程度依然偏高,市场竞争不充分。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积极性,且不利于各保险公司树立竞争意识、忧患意识,不利于保险市场的发展。

四、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财产保险业发展的突破

1、国民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产险市场发展的基础

保险是金融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依赖程度是十分明显的。同时保险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和监管部门要重视保险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充分发挥保险业的优势,使其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发展服务。保险企业要认真研究当前产险新的业务增长点,紧跟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力争使地方经济的增长点成为产险业务的增长点。并且,与此同时需要积极引导保险宣传,通过切实有效的宣传提高公众对保险产品的认可度,强化国民保险消费意识。

2、扩大产险市场主体阵容,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产险市场的集中程度偏高,大部分地区依然是寡头垄断的局面,竞争机制对产险市场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由此,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须积极稳妥地引进新的市场主体,促进产险市场的繁荣和活跃。为此,有几点建议:一是继续吸引产险公司来本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二是应完善产险机构管理办法,放宽对设立法人保险公司的约束性条件,促进法人保险机构在我国经济次发达地区的设立;三是考虑引进外资产险公司进行入股和技术合作,以便对本地区产险市场竞争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3、加快经济次发达地区财产保险业改革发展

首先,建立市场化的灾害、事故补偿机制,完善灾害防范和救助体系,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其次,通过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参加商业养老、健康等保险,提高全社会保障水平和保险业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再次,政府部门还应该引导国民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不仅仅将资产存放在银行,而且可以通过发挥保险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协调发展,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再者,积极引入保险机制参与社会管理,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推进公共服务创新。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R].2006.

[2] 孙祁祥、朱俊生:我国保险业发展评价指标探析[J].保险研究,2008(2).

[3] 王力、盛逖:保险业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08(3).

[4] 朱文胜:发展中国家保险市场研究[J].保险研究,2003(4).

[5] 孙祁祥、郑伟:中国保险业“赶超发展模式”的反思及新模式的构建[J].保险研究,2006(10).

[6] 刘茂山:保险知识经济研究[J].保险研究,2006(12).

[7] 陈勇:论欠发达地区产险业的发展[J].保险研究,2001(2).

作者:汪卿云 李 旻

财产保险市场研究论文 篇2:

提升财产保险业客户服务质量的路径研究

摘要:本文结合国内外保险客户服务的发展趋势和中国财产保险业客户服务的现状,详细分析保险客户服务所具有的四大特性,提出财产保险业客户服务的工作目标和能力建设要求,并从保险公司内外二个层面对财产保险业客户服务标准的实施提出切实可行的考核和监控办法,以确保财产保险业客户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尽快达到保险监管机构和人民大众满意的程度。

关键词:财产保险业;客户服务;标准;质量和效率;路径

当前财产保险业客户服务存在诚信度差、定位不清、认识不到位、缺乏财产保险业客户服务行业标准、人员和装备投入不足、考核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从而造成现场查勘速度慢、定损缺乏依据、理赔手续繁琐、赔款不足额且周期长等后果,其中车险理赔难就是财产保险业客户服务方面的突出问题和主要表现,这些问题和后果已经引起保险监管机构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大众的强烈反响,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

一、保险客户服务的特性

保险服务是指保险公司为潜在客户和现实客户提供的以保险保障为核心的售前、售中和售后全过程的服务,保险服务既有一般服务所具有的无形性、及时性、差异性和易逝性四大特性,更具有其保险保障所包含的特殊内涵。一是保险服务的无形性,与有形产品相比较,无形性是保险服务所具有的最为显著的特性。保险服务与一般的服务有所不同,主要是因为保险产品本身就是无形产品,客户在购买保险前仅仅是初步了解保险的条款和承诺的服务,而无法亲身体验保险产品和服务,所以客户选择保险公司面临的投保风险就比一般的有形产品更大,就更需要保险公司履行最大诚信原则。二是保险服务的及时性是指服务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同时进行,因此要求保险公司在现场查勘、医疗跟踪和协商定损以及赔款等方面都要履行服务时效的承诺。三是服务的差异性,由于客户的主观预期和感受不同、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和素质不同、提供服务的时机和场合不同,服务质量常常处于因人因时因事而不断变化和高低起伏的状态。四是保险服务的易逝性,即保险服务既不能在时间上储存下来以备后用,也不能在空间上进行转移,如果不及时消费就会造成服务的损失。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发生具有不可控性,也没有什么规律可言,特别是突发大面积事故后的客户服务更是对保险公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要求保险公司对突发的大面积事故的频率和范围提前做出预案,对客户服务的人员和装备的配置留有一定的机动余地,以应对突发的大面积事故的及时处理。

二、国内保险业服务的发展趋势

一是标准化服务,通过夯实保险服务的规范化和流程化基础,实现客户服务标准化,确保客户服务的统一性。二是专业化服务,通过建设学习型组织,积累保险服务专业知识技能和业务经验;依靠现代科技成果挖掘目标市场和潜在客户;依靠高效的作业运营平台整合内部流程和外部资源,从客户价值的角度出发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三是一揽子服务,强调保险服务不仅包括核心的理赔服务,还包括出险前的承保服务和平时的防灾防损以及紧急救援等全方位的增值服务;不仅包括基本的保险出单和赔款支付等合同内服务,还包括保险专业咨询和策划、续保提醒、短信通知、客户关怀等合同外服务。四是一站式服务,强调保险服务的全流程无缝联接,客户可以通过统一界面完成相关业务办理,满足客户以最简便的方式享受服务的需求,提高客户对服务流程的依赖性和信赖感,从节约客户的时间成本等方面提升客户价值。五是差异化服务,价格竞争所导致的利润压力迫使保险公司开始审视服务成本和服务效益的权衡问题,同时对客户价值的关注是保险服务发展的一个方向,通过客户细分实施差异化服务,可以更加有效地配置服务资源,使服务投入更加有效,确保优质客户的维系与发展。

三、客户服务的目标和能力建设要求

客户服务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大服务”理念,由外而内打造服务价值链,从产品研发、渠道建设、承保理赔、客户服务和品牌宣传等各个环节创造客户价值,实现客户满意和保险公司有效益的发展。客户服务追求的目标是实现原有客户续保率持续提升,特别是VIP客户续保率保持较高水平,新增客户不断增加,客户投诉率明显下降,达到保险监管机构和客户满意度不断上升,形成保险公司和客户共同发展和共赢的局面。

保险客户服务需要达到“六个力”:一是客户界面的执行力,就是凡与客户接触的人,必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养成良好服务习惯,自觉执行服务标准,忠实履行首接责任,全力以赴做好服务工作。二是业务后台的支撑能力,就是要完善管理规则,理顺业务流程,明确环节时效,优化技术支持,形成有效激励,为前端客户服务提供支持。三是服务品质的监控能力,就是要建立保险公司各层级、各流程、各环节、各岗位的服务工作标准和考评奖罚标准,健全保险公司各层级服务监督考评机构岗位,明确职责,赋予权限,实现服务效能考评的常态化和有效性。四是客户资源的管理能力,就是要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为依托,通过客户实名制的强制执行,建立公司客户识别与分级系统,并有效联通业务系统、网电销系统、理赔系统、财务收付费系统和服务电话系统,构建公司统一、互联、高效和差异化客户资源管理与服务体系。五是客户需求的发现能力,就是在市场研究、产品开发、服务提供、技术应用等方面,建立以发现需求、引导需求、创造需求为目的的客户服务创新体系,充分体现公司引领市场的价值与作用。六是服务资源的整合能力,就是依托保险公司既有的网点优势和巨大的客户群体,以保险保障为核心,有效整合外部资源,不断扩大和延伸保险公司的服务领域,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强化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

四、客户服务标准的监督和考核

1.保险公司内部的监督和考核

一是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自身对照考核标准、自查自纠并不断改进和完善。二是由保险公司上级机构的客户服务质量检查神秘人和保险公司外聘的客户服务质量检查神秘人对照客户服务标准进行明察暗访并考核打分排名,每季度在公司内部网站上公布1次考核结果,每半年进行1次公司系统内部排名,对排名靠后的保险分支机构进行自查自纠,限期改善。三是通过电话回访和营业厅评价器评价以及发放书面的客户满意度调查表等途径进行客户满意率调查,全面了解客户对保险公司客户服务的评价,掌握客户对保险公司服务需求并尽可能的满足。四是通过认真处理客户各种途径的投诉,发现保险公司在客户服务方面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有的放矢的加以改进。五是建立服务质量日常监督机制,全面导入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内部监督、客户监督和社会监督三级监督网络,分类管理、定向监控,通过建立客户服务质量监督检查机制,达到客户服务质量管理的常态化。六是通过服务监督和定量化的服务效能考核对展业、承保、理赔等各业务环节的用时监控和服务质量的量化考核跟踪,为客户服务标准化的有效落实提供强有力保证。七是在公司内部将客户服务考核指标纳入各级领导的KPI指标进行严格考核并兑现,通过实施月通报、季考核、年度兑现的方式不断促进保险公司提高客户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八是坚持“专家治司,技能制胜”的原则来打造专业化的服务队伍,不断深化核保和核赔师制度,提高承保和理赔的专业化水平,为客户服务效能的提升和客户服务标准化的落实奠定人力资源的基础。

2.保险监管机构等部门的监督和评估

一是保险监管机构和保险行业协会或者委托的专业机构对所在地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和效率进行评估和考核评分,并视考核评分情况对服务质量差的保险公司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警告、直至机构的停业整顿。二是通过在社会上聘请行风和服务质量监督员的方式,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三是通过新闻媒体对保险行业进行全方位的舆论监督,对保险消费者投诉和反映到新闻媒体的寿险销售误导和车险理赔难等方面的问题,一查到底,严肃处理并给社会一个公开透明的答复。四是通过保险公司自律、保险行业协会自律检查、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监管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等多种途径督促保险公司采取措施提升客户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五是建立以客户满意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确定客户服务关键环节的量化考核指标,对全流程客户服务的主要内容逐项考评并定期向保险公司和社会大众公布客户服务指标的考核结果。

参考文献:

[1]王银成:中国保险市场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郭文昌:中国保险业运行风险探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作者:罗蔚文

财产保险市场研究论文 篇3:

互联网财产险风险分析研究

[摘 要]运用德尔菲法,咨询整合20位银保监会、保险公司相关专家的意见,探讨当前互联网财产险存在的风险重要影响因素,进而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不同风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为保险公司互联网财产险风险防范提供策略。研究表明,互联网财产险主要受产品定价风险等6种风险的影响,应提升防范策略加以风险控制。

[关键词]德尔菲法;灰色关联度分析;互联网财产险

[DOI]10.13939/j.cnki.zgsc.2020.34.031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術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财产保险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浪潮。互联网财产保险虽然与传统保险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然而互联网财产保险并没有改变保险的基本属性,与传统保险在承保原则、保险标的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但由于互联网保险的销售场景、发展速度、展业方式、业务流程、产品定位等方面的变化,引发了新的风险。为了防控保险企业的互联网财产险产品存在的若干风险,必须对其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评估比较风险大小,进而采取科学的相应的防范措施重点防控。确保互联网财产险产品降低各种风险发生概率,并减少保险公司由于风险产生的损失,实现互联网财产险风险防控的最终目标。

关于互联网财产险风险的研究,由于国内起步较晚所以现有研究并不多。邱全俊等(2020)以消费者权益视角,对互联网保险投保风险进行了分析,发现问题,进而提出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投保流程操作等有力措施[1]。黄胜英等(2020)对保险机构及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的保险业务进行了现状分析,发现销售能力不足和信息泄露等风险隐患,并提出提升服务标准和能力、加强数据监管等有效建议[2]。李洪等(2020)针对传统保险互联网化的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剖析,提出监管模式创新等系列举措[3]。杨华(2018)基于金融审计视角,对互联网保险存在的主要风险,比如产品创新风险、监管制度等进行深入分析,将金融审计工具应用到互联网保险风险的防控中[4]。彭芬(2020)对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预防未来互联网保险的风险,并提出对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举措[5]。

文章认为,对互联网财产险的研究需要首先考察其影响因素种类,相关策略的研究还应获得实证调查的支持。在这一层面上,现有多数研究只是停留在宏观叙述层面或理论层面,使得关于提升互联网财产险风险防控的策略在实践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尚待考察。因此,文章以互联网财产险为研究对象,试图对互联网财产险存在的风险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研究分析,通过德尔菲法收集资料并加以实证分析,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得到的风险因素进行比较排序,在调查结论的基础上总结出能够防控互联网财产险风险的针对性策略,以期能够达到互联网财产险风险防控的目的。

2 研究过程及结果

2.1 调查过程

根据相关文献的梳理并结合互联网财产险的实际情况,按照德尔菲法的要求步骤,对互联网财产险风险影响因素展开研究。为保证研究的专业度与选取专家的权威性,选取20名在保险行业工作5年以上的专家进行咨询,具体包括银保监会6人、保险公司9人、中国保险业协会5人。

对互联网财产险存在的风险因素,采用德尔菲法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共发放3次问卷。第一轮问卷主要简要介绍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第一轮问卷中,请各位专家各自列出互联网财产险存在的若干风险因素;针对第一轮获得的资料情况,进一步查阅文献和邀请专家座谈,最终整理设计出专家意见调查问卷,本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模式,按照“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比较重要、非常重要”五个等级,分别赋值1、2、3、4、5。发放第二轮问卷,然后收集问卷结果;整理第二轮结果,进行第三次问卷调查,将上一轮统计的评分结果及新资料补充返还给专家,请专家在上一轮基础上对同样的问题进行再次评价。连续开展三轮调查后,得到了基本一致的专家意见。

本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关于德尔菲法的统计指标包括:以均值来反映专家的集中程度,均值越大则代表该指标越重要;标准差是反映收敛程度的常用指标,用来表示专家对各维度相对重要性,值越小,收敛程度越大;肯德尔和谐系数,是衡量专家在不同轮次对同一问题打分的相关程度,通过对P值、卡方值及检查结果等指标的观测,可以对专家打分或意见是否一致进行判断。

2.2 德尔菲法调查结果

共发出专家咨询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份,回收率100%,即专家积极系数100%,回收专家问卷20份。

在第一轮开放式问卷调查过程中,受邀专家列举出15种互联网财产险存在的风险因素。根据得到的专家反馈意见,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整理,最终得到基于保险公司内外部两个方面6种类型的风险。如表1所示。

在此基础上,第二轮和第三轮专家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表4所示。从统计结果可以得知,探讨的关于互联网财产险的6种主要风险因素均值均超过4.0,这6种风险因素都获得了专家的一致认可。且从均值和标准差反映的结果总体上也趋于一致性。

根据表3和表4的统计结果,专家咨询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值,分别为0.211和0.190。且两轮咨询得出的卡方检验P<0.05,所以在95%置信区间评价结果可信度较高。选择出的6种风险因素也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2.3 灰色关联度方法构建与计算

2.3.1 灰色关联度方法构建

根据德尔菲法调查结果,得到互联网财产险中较高6种风险分别为:网络安全风险、产品定价风险、法律监管风险、道德风险、服务质量风险及产品设计风险。对每种风险按5个风险等级或重要程度划分,选取能代表对应风险的近似变量,根据风险程度按1~5等级赋予权重,本部分以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来对这6种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以确定其对互联网财产险的风险影响程度大小,以期对互联网财产险风险控制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确定反映互联网财产险基本风险特征的数据序列为参考序列,以用户对互联网财产险整体风险控制情况满意度来近似(X0);再确定影响互联网财产险影响因素的组成数据序列即比较数列。根据前人的研究基础和互联网财产险的实际情况,选定的比较数列分别为:以用户对互联网信息安全信任度来表示互联网网络安全风险(X1)、以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度来表示法律监管风险(X2)、以用户对互联网财产险产品定价策略接受度来表示产品定价风险(X3)、以道德风险对保险公司保险全过程影响程度来表示道德风险(X4)、以用户对保险公司或第三方服务质量满意度来表示服务质量风险(X5)、以用户对互联网财产险定价策略接受度来表示产品设计风险(X6)。具体情况如表5所示。

2.3.2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步骤如下:

根据上述步骤及表5数据,计算结果如下:

首先对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初值化处理,运用上述步骤2对变量进行无量纲化,无量纲化结果如表6所示。

求得差序列如表7所示。

求两级最小差与最大差,得:

代入步骤3求得关联系数:

各关联系数结果,如表8所示。

运用上述步骤4,求得关联度为:

r1=0.56,r2=0.81,r3=0.88,r4=0.87,r5=0.81,r6=0.85。

也就是说,互联网网络安全与互联网财产险风险的关联度为0.56;互联网财产险产品设计策略与互联网财产险风险的关联度为0.81;互联网财产险产品定价策略与互联网财产险风险的关联度为相关法律监管与互联网财产险风险的关联度为0.88;道德风险与互联网财产险风险的关联度为0.87;保险公司或第三方服务质量与互联网财产险风险的关联度为0.81;相关法律监管与互联网财产险风险的关联度为0.85。

一般来说,灰色关联度系数ξ越大,说明该因素对互联网财产险风险影响越大,对所求的ri进行排序可得:r3>r4>r6>r5=r2>r1。

3 结果与分析

从计算结果来看,所探讨的6个影响因素对互联网财产险风险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互联网财产险产品定价策略对互联网财产险风险的影响最大,影响较大因素依次是道德风险、互联网财产险产品设计策略、保险公司或第三方服务质量、相关法律监管,影响相对较小的是互联网网络安全。分析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可以发现:互联网财产险产品定价策略风险已经成为互联网财产险的首要风险。互联网财产险由于历史数据的缺乏,对于具体保险产品的定价精算存在很大困难。且各保险公司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大数据中心,但大部分中小保险公司获得的成效收效甚微,甚至只有投入不見产出。所以探索在大数据的技术下,对于互联网财产险合理的定价机制对互联网财产险公司来说至关重要。

道德风险是互联网财产险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道德保险产生的原因在于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有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存在。在订立互联网财产险保险合约的过程中,双方当事人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保险业务有一方及以上未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则可能引发道德风险。此外,互联网财产险是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来为被保险人服务,保险公司对保险标的了解不全面甚至不能完全确定投保人投保的互联网财产险是否理解,被保险人自身是否与保险标的物有保险利益。因此完善信用评级机制,创建信息共享机制对防范道德风险尤为重要,将互联网保险条款更通俗化,减少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对于保险条款的歧义也能起到防范道德风险的作用。

产品设计风险对于互联网财产险风险的影响较大。互联网财产险和一般商品相比,保险产品由于其无形复杂及长期性的特点使得其在互联网上的销售数量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由于历史数据的缺乏,对于具体某项互联网财产险进行设计保险产品而言也有着较大的运营风险。因此依托大数据平台的统计数据详细分析用户的需求特点,不断创新化、细分化、定制化地调整设计互联网财产险品种,以适应不同消费者。

服务质量风险与相关法律监管对互联网财产险的影响也不容小觑。随着保险公司工作量与服务量的增加,保险公司难以保证理赔的时效性与优质的服务质量。互联网保险虽打破了保险公司经营区域的限制,但对于某区域理赔突然骤增的情况,该地区保险公司由于人力物力等客观限制并不能完全自己承担责任,故而引起客户投诉。互联网保险已经发展多年,然而与互联网财产险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的速度远远落后于互联网保险发展的速度。虽然经过多次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对维护保险市场的运行秩序有一定作用,但其主要针对的多是线下业务,缺乏对互联网保险的时效更新。有效监管的不足,使得我国的互联网保险市场发展较不成熟,市场机制尚不能建立,更不能发挥作用,严重制约了我国互联网财产险的发展。

4 互联网财产险风险防范对策建议

4.1 加快技术创新应用,提升产品设计与定价策略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应用,传统保险企业的改革升级已成为必然趋势。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更需要借助创新型技术来发展自身业务,在庞大的竞争市场中保持自身的竞争力。虽然目前已经有较多保险公司使用创新型技术来推动产业发展。但是,现有的技术应用尚未在财产保险产品设计和定价策略制定中得到应用,更多的技术应用只停留在安全及信息识别等方面。在较多的应用中,大部分只是保险产品的升级,而并非保险产品的设计创新,而且不同保险公司互联网财产险在市场化的应用中出现了较高的同质化现象,并没有特别表现出特有的技术优势[6]。对此,建议保险公司继续加强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尤其是诸如区块链这类新型技术的研发。同时考虑到保险公司的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因此建议加强互联网财产保险公司和互联网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联合发展形式共同推动互联网保险产业的技术创新[7]。此外,建议由保险企业所在的当地政府牵头,给予政策支持,通过高校、科研院所加保险企业共同合作的方式,来推动保险企业的创新发展。

4.2 注重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

互联网财产险的多样化发展特点,决定了从业于互联网财产险的工作人员也应当是具有多学科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然而互联网保险公司或第三方平台的工作人员由于学历、能力等方面良莠不齐,导致为客户带来的专业性服务质量有所差异,不能达到客户的期许。对此,建议保险公司或平台加强组织员工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本领,为用户在咨询产品时提供更满意专业的解答,也为公司培养更多的人才。此外,互联网保险公司应保证所提供财产险的信息公开透明,应以更高于传统保险业的服务质量为用户带来便捷愉快的服务体验,以此消除用户的心理障碍和门槛。

4.3 创新监管模式,加大监管力度

要扩展增加互联网财产险企业的监管主体,明确以银保监会为监管主体,中国保险学协会等单位协助参与,同时要借助互联网保险联合审计监管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互联网保险监管措施,共同对互联网财产保险进行监督管理。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升风险应对与处理能力,保证互联网财产保险能够得到健康平稳的发展。其中,保监会以保险发展安全性为监管核心,其他技术监管主体以技术应用风险为核心,定期向保监会提供风险提示。在监管手段方面,要增强金融科技监管技术的应用。例如使用区块鏈技术对互联网保险产业进行监管,采取“法链”监管形式规范互联网保险各环节运作[8]。

参考文献:

[1]邱全俊,王丹.互联网保险投保风险分析——基于消费者权益保护角度[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4):93-99.

[2]黄胜英,张曦宁.第三方平台互联网保险业务现状、风险及建议[J].保险理论与实践,2020(2):47-54.

[3]李洪,孙利君.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现状、风险及防范对策[J].管理现代化,2020,40(2):97-99.

[4]杨华.金融审计视角下互联网保险风险控制与对策探讨[J].市场研究,2018(12):65-66.

[5]彭芬.互联网保险: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与风险防范探究[J].时代金融,2020(3):99-100.

[6] 王和,周运涛.我国保险科技发展展望[J].中国金融,2018(5).

[7] 杨爱军.欧美网络保险的最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保险研究,2013(11).

[8] 明燕飞,卿艳艳.公共危机协同治理下政府与媒体关系的构建[J].求索,2010(6).

[作者简介]陶鑫(1994—),男,汉族,辽宁大连人,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与现代服务业、互联网保险等;袁峰(1976—),男,汉族,江苏赣榆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与现代服务业。

作者:陶鑫 袁峰

上一篇:民办高职校园文化论文下一篇:产品设计思维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