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学院教师继续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由几所中专院校合并而成,与其它高职院校相比同样存在着教师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等普遍现象,学院在探索中由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转变。文章通过分析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及方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电力学院教师继续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力学院教师继续教育论文 篇1:

浅析混合所有制电力产业学院可行性

摘  要:文章从政策层面、理论和实践探索现状、建设前景三个方面分析了混合所有制电力产业学院的可行性。笔者认为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有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经验借鉴,又有大量社会劳动力需要加强技能培训的市场需求,混合所有制电力产业学院的建设是可行的。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电力产业学院;可行性

Analysis on the Feasibility of building a Mixed Ownership Power Industrial College

Chen Rong  Feng Junkun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ichuan Water Conservancy Vocational College  SichuanChongzhou  611230

1 政策层面

我国对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引导,是从200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开始的,初期人们将开展“校企深度合作”视为产业学院的实现路径。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只是在校企合作层面提出了要建立建全办学机制和制定办学法规的要求,合作层面仅仅停留在诸如学生实训、教师实践和企业职工培训等方面。直到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后,国务院于2014年6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明确了企业也是重要的办学主体,企业不能只局限于出资办学,还得派员直接参与教育教学运行。职业教育界也开始意识到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产业学院向好发展的关键。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意见”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指明了方向,并明确提出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举办产业学院。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规划了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愿景,就是通过政府放开职业教育主办权,达成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此举将推动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爆发式增长。四川省人民政府在2020年也出台了相关政策。

综上所述,在政策引导上,职业教育改革從最初的开展“校企深度合作”逐步向“产教深度融合”转变,最终落到了建立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产业学院,是国家、政府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的产物。

2 产业学院建设研究现状

自2005年以来,国内学者在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背景下,借鉴英国“产业大学”构建模式,从的内涵、功能、建设困境、对策措施等方面,对在中国举办产业学院进行了积极探索。如蒋新革[1]将产业学院界定为以提升高校服务特定产业能力为目标,整合高校、政府、行业、企业资源,建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兼有学生创业就业、技术创新、科技服务、继续教育等多功能的、多主体深度融合的新型实体性办学机构,并认为产业学院具有服务区域产业,汇聚各方资源,促进产业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价值,同时提出以产教融合问题为导向、理事会治理章程为依据、运行制度为关键、建设方案为基本的治理模式。殷勤、肖伟平[2]认为产业学院运行机制改革主要是组织结构和制度体系的变革,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吴新燕、席海涛、顾正刚[3]阐述了产业学院制定绩效考核的必要性及应遵循的原则,同时分析了其应包含的指标,并提出相关指标占比建议。金炜[4]分析了当前产业学院建设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并从匡正思想、澄明身份、明确产权、优化治理四个方面论述了破解方法。黄文伟、郭建英、王博[5]以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和中恺汽车产业学院为例,提出两种产业学院收益分配机制范例,但同时表示收益分配的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

2014年《决定》印发以后,很多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对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进行了实践探索,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比亚迪公司合作建立了“比亚迪应用技术学院”[6],山西工程职业学院与鹏飞集团合作建立了“鹏飞产业学院”[7]。另外,根据网络新闻显示,广东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产业学院。

3 电力产业学院前景分析

3.1 电力产业学院定位

从实训基地起步,以职业培训为本,实现职业培训终身化,构建岗位资格与实操实训配套、顶岗实习、师徒结对等作为实训主要模式、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相结合的混合所有制职业培训学院的目标。合作各方通过整合资源,厚植人才梯队建设的沃土,满足合规人员上岗需求,达到持证与实操的有机结合,培养出合格的电力产业技术工人。以此服务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为非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力建设的技术输出效能,并为其提供专业化的电力技能工人培训,将电力专业的职业培训国际化。

3.2 市场机遇

据不完全统计,仅四川省从事电力行业的劳务人员就超过100万,然而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电力行业的用工问题已成为掣肘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重要阻力:一是因为用工难、成本高,没有专业的劳务分包队伍和资质,导致企业分包转包或资质挂靠,既不符合国家规定又难以保证工程质量;二是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参差不齐,无面向社会的电力专业技能培训和认证机构。目前国内除国家电网公司建有内部职工培训考核基地外,大量电力劳务人员未经正规的专业技能培训与认证,无证上岗、有证无实的现象泛滥,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与行业发展极不相称;三是现有电力劳务资源持续萎缩。因电力工程建设特有的野外性质,导致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和高职院校毕业生不愿从事该项工作,尽管电力安装行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收入的工作,完全不同于普通的农民工,但这一观念并未被社会认知,国内电力企业一线职工普遍年龄在40岁及以上,且后继乏人;四是劳务人员的素质及定位落后于时代,一线务工人员无组织、无保障、无证书、无身份的现状严重与时代脱节,劳动者的尊严和继续教育得不到保障也是影响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五是伴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深度推进,省内外大量电力安装企业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成为发展趋势,需要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认证的电力技术工人队伍;六是为了深度融入海外市场,降低用工成本,将电力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传播,就必须对属地工人的能力进行提升,也必须对当地工人进行专业培训,形式迫在眉睫。

根据网络相关数据显示,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电力职业技术职业学院、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三峡大学科技学院、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公办院校都开设有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基本上都以学历教育为主,侧重点在技术管理层面,强调理论的熟悉和掌握。但在输配电施工作业上面专而不精,在劳务输出方面不具有规模性和实践性。而在市场需求方面,具有操作熟练、证书齐备的作业工人缺口很大,亟需市场化的非学历培训机构完善产业发展空白,打造专业化的培训服务。

另外,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仅2020年初中毕业生就有1383万余名,但其中只有约800万名初中毕业生考入普通高中,剩下的还有557万余名初中毕业生只能接受职业教育获得职业技能。不难想象,社会上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员数量相当庞大。

4 结论

综上所述,电力产业学院的建立有国家政策支持,有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经验借鉴,有市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工人对技能提升和身份认知的渴求。有利于从源头上保障电力施工企业的施工质量、管理水平,有利于电力从业人员产业化、职业化,有利于提升从业人员的技能和改善素质,为解决电力行业用工难、用工贵开辟了全新的途径。

电力产业学院的实施还可为贫困地区提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职业再就业培训、工人技术等技能培训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当地劳动者技能和改善劳动者素质,有利促进当地“三农”问题的解决,推進当地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实现再就业和人力资源的优化与升级。

参考文献:

[1]蒋新革.产教融合视域下产业学院治理体系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24):30-34.

[2]殷勤,肖伟平.产业学院运行机制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22):40-45.

[3]吴新燕,席海涛,顾正刚.高职产业学院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0(03):27-33.

[4]金炜.新时代高职产业学院的建设逻辑、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5):28-34.

[5]黄文伟,郭建英,王博.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生成逻辑与制度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9(13):35-39.

[6]潘浩,董铸荣.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特色产业学院建设实践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0(52):196-197.

[7]王神虎.产业学院运行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48):102-103.

作者简介:陈荣(1981—  ),男,四川德阳人,工学硕士,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教育方面的研究

作者:陈荣 冯俊琨

电力学院教师继续教育论文 篇2: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探讨

摘 要: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由几所中专院校合并而成,与其它高职院校相比同样存在着教师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等普遍现象,学院在探索中由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转变。文章通过分析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及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措施

一、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及人力资源现状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是2006年由葛洲坝职工大学更名成立的,同时合并了葛洲坝水利水电学校、葛洲坝职工中专等几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成立时间较晚。与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一样,存在着行政后勤人员超编,教职人员配比和师生比例失调问题。教师总体学历偏低、层次不高,基础课教师偏多,社会上急需的专业课教师不足,在一线教师中,普遍存在着专业知识、学历结构、实践技能、科研水平等方面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的问题。近几年随着学院的快速发展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对人才的需求与管理已经十分迫切,然而该院的人力资源管理继续沿用着传统的人事制度管理模式,主要停留在“人事管理”与“档案管理”上,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行政性事物管理层面,没有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如调配任免、工资福利、考核奖惩等。人力资源的开发仅限于组织教师进修、培训与引进高学历教师的工作。对如何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合理使用人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优化人才配置没有具体的实施性措施。因此如何有效开发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活资源,实现由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转变,是一个重点问题。

二、明确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与任务

为改变学院人力资源管理落后的面貌,该学院重新确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紧紧围绕学院事业发展的要求,根据学院中长期发展而定位,既要满足学院改革发展的要求及教育、教学需要,同时也要考虑教职员工个人成长与发展。因此学院制订了“十二五学院发展规划”及“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实施办法”,同时也明确了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让所有人才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培养一批有电力特色的专业带头人和学术上的领军人物。

三、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改进新举措

1.注重人才引进。国家对高职教学的定位是以“应用技术”为主,理论上做到“必需、够用”原则。因此对教师的实践与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学院不光注重引进一些研究生及本科专业毕业生,更注重从生产第一线聘请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比如葛洲坝集团的高级技师吴立格到该院兼职授课,还被湖北省教育厅任命为楚天技能名师。在2011年学院引进人才中既有博士、硕士,也有从生产单位调入的高级工程师。

2.在用好人才方面,注重挖掘内部潜力,加强职工培训。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注重对现有人才的培训与开发,在培养人才方面,该院以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讲求实效为原则,合理规划培训内容和目标。建立系统的师资培训制度,坚持重点培养与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着力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鼓励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努力达到高职高专院校评估要求中“优秀”的比例和办学标准。组织新教师参加岗前培训促使他们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响应湖北省教育厅“千人下基层计划”,每年选派五名教师到生产单位挂职实训一年。利用暑期较长时间,安排教师到生产单位或科研院校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师资队伍结构的良性变化和健康发展。

3.加强考核,鼓励人员合理流动。随着学院发展战略与内外环境的变化,对岗位的任职资格必然会有新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本岗位上工作的员工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也会发生变化。这时,原来已达成的人岗匹配关系被重新打破。为此有必要经常性地重新进行工作分析和人才测评,通过考核实现学校人力资源的动态优化配置,促使人员的合理流动。考核既是检验工作情况、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晋升、聘任和奖惩的依据,制订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办法和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至关重要。学院结合实际情况,坚持按需设岗、择优聘任、责酬一致的原则,强化岗位管理,把人员待遇与岗位职责、贡献大小紧密结合起来,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变“官本位”、论身份、唯资历、唯文凭、唯职称等过时的用人观念,树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鼓励创新、鼓励竞争的用人新理念。改变分配中的”大锅饭”、平均主义,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废除职称终身制,实施职称聘任与从事岗位匹配原则。鼓励教师注重教学科研工作,专门设立奖励津贴鼓励教师发表论文、完成科研项目。同时对一部分在考核中不合格的中层干部亮红牌警告,两次考核不合格干部实行解聘,对教师进行教学检查,实行末位淘汰制,测评不合格人员分流到非教师岗位。

4.设立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岗位。学院根据教师的学历、科研及任教情况,每两年评选一次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任期五年,在任期内,每年实施考核,如果科研或任教课时不达标,可以解聘,这就改变了以前教师评上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后,放松进取,占据着职位,不积极继續做出贡献的现象。

5.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管理思想,是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基石。坚持以人为本,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首先是要依靠人、激励人、培育人、关心人;其次,把教职员工个人的价值与学院的发展融为一体,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与工作环境,鼓励教职员工树立学习是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理念;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不断创新的理念等。第三,学院采取措施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融洽的人际关系,降低教师们心中来自内外的各种压力。注重人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层次,满足人的不同需求。比如学院建立了教职工活动室,让老师在课余时间可以放松和休息;定期为教师进行健康体检;假期组织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出去考察;关心教职工子女上学和就业情况,领导关心和慰问生病职工等等措施。真正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在高职高专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改革道路上,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一直在摸索中前进。该校属于企业办学,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薄弱、企业投入少,若想与其它高校进行生存与发展的竞争,只能依靠更加先进的管理,特别是依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原有教职员工的潜力,通过“人”这个核心力量去创造管理特色及提高毕业生质量和就业率,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反过来再以此促进学校发展。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创新是时代的必然,是历史的必然,是新时期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者肩负的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更是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董慧.关于目前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理性思考.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2.戴雅琴.建立个人——岗位动态匹配模型,实现高校非教学岗位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6)

3.章承林.对高校人力资源结构优化设计的研究[J].湖北生态工程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作者单位:三峡电力职业学院 湖北宜昌 443000)

(责编:李雪)

作者:黎莉

电力学院教师继续教育论文 篇3:

企业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

企业高职院校在我国高职院校队伍中属于少数,情况比较特殊,没有财政拨款,靠收取学生学费维持学校运转,这对企业高职院校的发展是一个挑战。实践证明,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企业高职院校仍然可以得到发展,甚至可以发展得很好。比如,一汽集团办的长春专科学校、南车集团举办的湖南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都属于国家首批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列。葛洲坝集团举办的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也办得很好,历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3%以上。研究这些高职院校的发展可以看到,只要策略得当,企业高职院校可以得到较好的发展。这些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争取将高职教育纳入企业发展规划

将高职教育纳入企业发展规划这一策略的目的是引起企业对举办高职教育的高度关注,使高职教育的发展融入企业发展,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同步发展。

从企业与企业高职院校的关系上看,企业高职院校是企业的组成部分,企业是母体,高职院校是子体,企业理应将高职院校的发展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的总体规划。从前几年部分企业举办高职院校的行为实践看,有的企业认为高职教育是一种教育行为,与企业的经营行为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只简单地强调高职教育要为企业大力培养和培训各类技能人才,而未能将高职教育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步骤、方法和措施,从而形成高职教育发展与企业发展两张皮。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企业对高职教育的办学关注不够,缺乏支持的热情和具体措施;高职教育的办学与企业的生产实际联系不紧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不够,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学校难以通过企业的技术技能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企业高职教育的发展策略之一,就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争取将学校的发展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从而使学校的发展融入企业的发展,使企业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真正依托而不是依靠。如,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其前身是三峡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葛洲坝校区),是企业与三峡大学合作举办的一所高职学院。过去,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时,一直没能将高职教育的发展很好地纳入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新学院成立后,学院以迎接评估为契机,加强了与企业领导和战略投资部的联系,引起企业领导和战略投资部对学院发展的关注。企业召开了学院发展的专题会议,战略投资部进行了专题研究,从促进企业发展的角度制定了学院发展规划,并分两年给学院增加投资1 000万元,用于加强校园建设。这样,高职教育与企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院发展得到企业的大力支持。

二、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实现优势办学

企业高职教育的办学优势就是有企业可资依托。举办高职教育的企业,大都是国家大型或特大型企业,拥有丰富的技术技能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实现企业资源为我所用,是企业举办高职教育的策略核心。如果不能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而是与政府举办的高职教育(我国高职教育的主体)亦步亦趋,就会形成弃长就短、穷于应付的局面。企业高职教育在办学实践中,一定要紧紧抓住企业做文章,走出自己的道路。

1. 根据企业的核心技术设置专业

企业举办的高职教育与政府举办的高职教育有所不同。后者的专业设置着眼于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企业高职教育必须重点着眼于企业和企业所属行业,兼顾为地方服务。在重点和特色专业群方面,还必须与企业核心技能相对应,这是企业高职教育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的前提,否则就会与企业的生产和科研相脱离,既不能为企业培养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又不能得到企业的理解和支持,当然也就难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导致企业和学校两张皮,办学失去依托,难以长久发展。

2. 聘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尤其重要。高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和教育部的引导政策都强调校企合作。企业高职教育在专业建设方面要加强校企合作,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积极引导生产经营一线的力量参与进来,共同推动专业建设。在聘请企业专家方面,企业高职教育具有天然优势,比政府举办的高职教育更容易推动和实施,如果策略得当,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较好的方法是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的核心成员和主体成员都邀请企业一线的技术技能专家参与,他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切身感受和深刻认识,让他们深度介入专业建设,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人才规格和类型、课程设置、教材改革和编审、实习实训教学计划等内容,保证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专业建设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鲜明的实用性特色,最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3. 在企业生产一线构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在企业生产一线构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是企业举办高职教育的重要策略,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办学的关键,对体现企业高职教育的办学优势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教育部要求高职教育构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新体系,其难点就在于学生的实习实训安排。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企业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学校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较长时间实习实训并形成运行良好的机制比较困难。如果学校在校园里建设实习实训场地,一方面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一方面也难以满足所有专业的需要。企业举办的高职教育由于与企业有紧密的血肉关系,能够顺利破解这道难题。方法是:在生产经营一线,构建与企业共同管理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像企业职工一样顶岗工作,做到“企业怎么工作,学生就怎么训练”,从而确保学生实习实训效果。一部分优秀学生如果被企业看中,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就可进入就业程序,实现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结合。这样,企业的生产场所可以成为学生实习实训场所,既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又可以为企业高职教育节省大量的实习实训设施投入,降低办学成本。有的企业高职教育将之形象地称为“企业有多大,学校就有多大”。这体现出企业高职教育相比其他类型高职教育的优势。

譬如,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在国内有100余个大型项目施工点,在国外10余个国家有项目施工点涵盖盾构技术、高寒地带混凝土浇筑、高程面板堆石坝、国外工程管理等国际一流施工技术100多项。这些项目施工点和施工技术,企业所属的三峡电力职业学院都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把企业的生产一线变成学校的教学一线,极大地拓展了办学空间。

4. 实现教学与企业生产的深度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直接将企业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引进教案,引进课堂,有时将课堂直接设置在生产现场,教学内容直接利用工程建设中的现场实例,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譬如,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专业+项目”、“专业+车间”、“专业+公司”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途径,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校企一家、深度融合”的办学优势,是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在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系方面展现出来的独特优势。

5. 在企业中建设一支兼职教师队伍

企业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有其突出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与企业的紧密联系上。教育部2008年颁布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明确要求:“实践性课程主要由企业、行业技术骨干担任的校外兼职教师讲授为主”,提出在企业、行业中建设一支兼职教师队伍。这对于其他类型高职院校而言可能比较困难,但对企业高职教育正是用其所长。

由于企业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企业核心技能相对应,所以企业中大部分技术人员都能胜任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教学工作,又由于同处于一个工作体系中,人事、待遇等方面的问题比较容易协调,组织起来比较方便。因此,企业高职教育要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人才资源,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兼职教师队伍。如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在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建设了一个较大的兼职教师队伍人才库,每学期担任教学工作的企业技术专家达50多位,占校内专业教师总数的1/3以上。这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校内人力资源,而且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带动校内专业教师学习实践技能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另外,企业高职教育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不断从企业获取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物资支持,从而使企业的生产资源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转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以上这些基本策略,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物质资源、技术技能资源和人力资源为高职教育服务,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降低办学成本、弥补企业高职教育投入不足的缺憾,实现企业高职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培养具有企业个性化特征的人才

企业高职教育为企业培养个性化特色人才,既是企业举办高职教育的目的,也是高职教育获得企业支持的需要。换言之,这是企业高职教育的责任和职能,所以企业高职教育在办学过程中不能忽视企业的需要。培养具有企业个性化特征的人才,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一是通过紧密的校企合作方式,即通过上文所述的根据企业的核心技术设置主要专业,在企业生产现场建立校企共管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一支由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等方式,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培养“量身定做”的人才。这些人才进入企业后处于承上启下的骨干层面,成为企业核心技术的承载群体,成为企业最具竞争力的人才队伍,实现企业举办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基本目标,从而能坚定企业举办高职教育的信心,使高职院校获得企业的资金以及其他方面的广泛支持。

二是充分利用企业文化,渗透、影响和教育学生,为企业培养能够实现文化对接的未来人才。企业高职院校直接面向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培养的学生是可以直接走上职业岗位,履行职业职能的技能型人才。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渗入高职院校,长期浸润、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能对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比训练职业技能更为重要的意义。譬如,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转战江河、艰苦奋斗的企业精神;“建坝育人”的人才思想;“五个一”经营理念(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育一批人才,拓一片市场,交一批朋友);关于领导干部的“五有”(有理论功底、有经济头脑、有战略眼光、有领导能力、有人格魅力)等,这些企业文化精髓具有丰富的内涵。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将这些企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使校园文化充满了企业文化的特征,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企业文化是完全对接的,他们进入企业之后具有先验的亲和感,即便是进入其他企业就业,也会带着这种文化烙印,成为一种长久起作用的精神资源。

企业文化的熏染使企业高职教育成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主阵地,成为创新和繁荣企业文化的主阵地,与企业血肉相连,避免高职教育与企业生产经营两张皮。

四、充分利用高职资源实施企业职工培训

国家对高职教育的软硬件资源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企业为了达到国家的要求,必须对所举办的高职教育进行一定程度的建设。充分利用这些现成的资源进行企业职工培训,是企业高职教育策略中的应有之意。利用企业高职教育对企业职工进行培训有如下三方面意义。

一是帮助履行了企业的部分职能,多功能地为企业服务,回报企业的办学投入。

二是能够更好地发挥高职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办学效益。如,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利用已有教育资源,每年为企业实施干部职工培训8 000~10 000人次;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每年为在岗和待岗人员提供上万人次、近10万学时的培训服务和2 000多人的继续教育服务,展示出学校在举办高职教育的同时,发展职业培训的优势。

三是通过培训可以获得企业的培训经费,促进校园建设的发展。高职教育为企业实施职工培训,一般都是按照企业管理模式实行有偿服务。这样,通过实施培训可以获得一笔培训收入;同时,企业要发展培训事业,必须对培训基地进行建设,学校又可以不断地获得企业的建设投入。这些收益能有效地促进企业高职院校的校园建设。

五、推动科研合作实现校企双赢

企业科研是我国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大型或特大型企业的科研工作具有很强的超前性和先进性。高职教育具有研究、推广、普及科学技术的职能,依托企业,与企业紧密合作,推动教科研工作,是企业高职教育的另一优势。比如,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与企业建立了“企业出题目,学院做文章”的科研合作机制。多年来,企业委托学院开发新技术20余项,其中“坝顶塔机夹轨器计算机自动控制软件”等多项新技术在三峡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获得企业的科技进步奖。近两年来,学院又开展“跟踪企业新技术”教科研活动,指定48名教师跟踪企业17项核心技术,一方面获得了大量的技术资料,充实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育教学的前沿性;另一方面,教师积极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进行技术研究和开发,获得了丰富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提高了企业和学校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效益。

总之,企业高职院校的办学策略,就是要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依托企业,充分利用企业的物质资源、技能资源、人力资源和科研资源,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形成办学特色,促进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三峡电力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 邓明茜

作者:汪长星

上一篇:医学护理写作研究论文下一篇:内科危重患者护理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