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艺术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时间艺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当代艺术中,艺术家脱离了基于客观事物的刻画,相反更加注重了艺术内涵的表达。其中,不少优秀的艺术家试图将时间观念融入在整个作品当中。在众多时间艺术的表达的作品中,贾科梅蒂的艺术表达了现象学哲学观念,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瞬时叠加”独树一帜。

第一篇:时间艺术论文范文

课堂教学时间管理艺术探析

摘 要:本文试对课堂教学时间的管理艺术进行了探讨,针对课堂教学时间管理中如何减少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如何合理而又科学的配置课堂教学时间提出以下几点策略: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中抓住最佳教学时间域;讲授中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运用教育机智灵活处理偶发事件;提高教师口语艺术和板书艺术。通过这几条策略,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管理艺术。

关键词:课堂教学时间 管理 策略

课堂教学时间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的变量,因此对于课堂教学时间的管理就成为课堂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管理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尽可能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有效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说学会课堂教学时间的管理艺术是对一个合格教师的必备要求。

一、课堂教学时间管理艺术的意义

课堂教学时间管理艺术是教师课堂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来说,课堂教学时间管理艺术是优秀教师能力的体现。教师要出色的完成一堂课的教学,最基础的要求就是要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了解掌握知识,而这一切就必然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有一个优化的管理,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能够节奏有序,连接紧凑,变化畅顺而自然。

其次,课堂教学时间管理艺术水平直接影响并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课堂教学时间的管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管理也就是寻求方法使课堂中用于教学的时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多;(2)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的优化管理,把学生的有意注意所持续的时间维持到一个最大的限度,这样教学的效果当然会随之变好的。

二、课堂教学时间管理艺术的策略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管理在课堂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掌握课堂教学时间的优化管理策略,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的管理。

(一)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上课前的充分准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而充分的准备更是对课堂时间有个良好管理的关键。在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才能对课堂教学时间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对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所需要的时间有一个大体上的分配,这样才能使课堂中的整个授课过程井然有序,松弛有度。

作好课前的充分准备就是要把握好备课这一关。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在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可能脱离了学生单就知识内容本身就能备出一堂好课,教师需要依据所教学生的特点,备出适合所教学生的特点的课,这样才能算是备出了一堂好课。

(二)课堂中抓住最佳教学时间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效率的高低与学生学习过程中大脑的兴奋持续时间的长短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大脑高度兴奋的时间段进行重点难点知识的教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定会有着事倍功半的作用。

(三)讲授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时间管理艺术。在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我们都知道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但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做的并不是太理想。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呼声更加强烈,这就需要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反思,改变以往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教师合理的运用启发艺术便可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使学生们思维活跃,举一反三,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同样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只有有了一个好的引导,让学生顺着授课思路,才能保证课堂的井然有序,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四)运用教育机智灵活处理偶发事件时间管理艺术。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无法避免一些偶然事件的出现,教师要拥有足够的教育机智,学会灵活处理,使整个课堂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样才能避免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五)优化教学口语艺术。首先来说,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做到清晰流畅。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教师的吐字清晰,语言流畅,以提高教学效率,减少对课堂时间的浪费。其次,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做到严密,教师语言的内在逻辑可使所表达的内容系统、条理,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论证性。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的逻辑性比较的混乱,就会造成表达的不够严谨、周密,会使教学内容出现漏洞百出的现象,这样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再次,教师还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动听度,使声音尽量能够做到抑扬顿挫,起伏有序。动听的语言必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能集中精力于课堂教学时,必然课堂时间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六)强化板书艺术。首先来说书写方面。板书的书写当然要求要工整、规范、美观。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板书的书写不能太慢,否则会浪费时间。其次,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学生清楚地领悟到教学内容的思路和结构,可以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重点难点,使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并激起他们的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使课堂时间充分的利用。

以上所述的几个策略主要是针对课堂中的实际操作提出来的,它们对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的管理,争取更多的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以重视的。当然运用策略管理课堂教学时间之前,教师们还应树立自己的时间意识,强化自己的时间意识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有了时间意识,掌握了课堂教学时间的优化管理策略,这样必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刘玉华 朱 斌

第二篇:浅谈时间艺术以及贾科梅蒂

摘 要:在当代艺术中,艺术家脱离了基于客观事物的刻画,相反更加注重了艺术内涵的表达。其中,不少优秀的艺术家试图将时间观念融入在整个作品当中。在众多时间艺术的表达的作品中,贾科梅蒂的艺术表达了现象学哲学观念,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瞬时叠加”独树一帜。

关键词:时间艺术;当代艺术;贾科梅蒂;瞬时叠加

一、当代艺术中的时间艺术

纵观整个艺术史,艺术的形成之初,呈现方式往往与当时的技术进步相呼应。在技术先导的时代下,艺术的作用是为技术灵活方便而形成的。随着物质社会的发展,艺术进一步演化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而存在。当代艺术则是在一个充满了人文情怀的环境下孕育而生的。全球技术迅猛发展,各个行业之间技术革新日新月异,如今艺术有了更加广阔的技术平台和思想空间。在这个被理性技术所包围的世界里,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试图借艺术去表达一些抽象而确切存在的事物,比如:时间。在整个当代艺术历史中,许许多多的艺术家运用绘画、雕塑、装置、行为等艺术方式去诠释时间的存在。不论是对瞬间的捕捉,还是对一段时间内痕迹的刻画,都离不开艺术家对时间的深度思考。

1.从空间艺术到时间艺术

在视觉艺术领域,从最开始以纹饰色块表现出来的象形记录开始,对人类所处物理空间的艺术搭建就已经出现了。不论是西方宗教气息浓厚的油画,还是东方山水风情悠远的水墨画,都是對人类所处空间进行了艺术重现。随着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探索,刻画空间艺术的技术不断的发展纯熟。与此同时,艺术家们从未停止去思考,应当如何运用艺术去描绘身边的抽象事物。而时间则是艺术家们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与东方庞大而统一的艺术体系不同,西方艺术常常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特征。更加注重个人以及小众人文情怀的艺术表现形式,催生出了更多的艺术类型。在对于时间的艺术刻画方面也是如此。很多艺术家利用人们对事物发生的习惯认知来进行艺术捕捉,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常常是动态感极强的人与物,通过用记录未完成动作的方式来表达时间。对于时间的艺术诠释远不止如此。莫奈运用组画的方式,常年在同一个位置在不同的时间段中,去描绘眼前相同的景物,由此创作了代表作之一的组画《池塘·睡莲·日本桥》,用组画中景物的变化更迭来表达时间的存在。另一方面,梵高则运用饱和度极高的鲜亮颜料,通过画笔描绘自己夜以继日对星星流动的观察,记录下星空运转的轨迹,而创作出了时间艺术感极强的作品《星空》。还有,在杜尚的代表作《下楼梯的裸女:第二号》中,杜尚通过在同一画面中不断刻画同一人物的连续动作的方式,给人以时间感和速度感。许许多多艺术家及流派都利用画笔刻画出,在同一空间中随时间变化的事物,从而达到刻画时间的目的。与大多数艺术家不同的是,贾科梅蒂则是创造出了对瞬间的一种独一无二的时间叠加方式。贾科梅蒂的作品几乎都处于“已完成”和“未完成”之间,从而在作品中刻画进了动态的时间。

2.从静态艺术到动态艺术

艺术家常常是站在作品内事物的角度去发挥想象,以此将思想观念在作品的呈现。这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描绘,忠于人眼所及。对时间捕捉刻画,大多数作品停留在对瞬间动向的捕捉当中,从而形成“凝固画面”的时间静态艺术效果。在观看这些作品的过程中,需要观看者有着与之相似的生活环境,才能够更加细腻地体会到艺术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情感。比如梵高的麦田系列作品,成长于农场的人一定比在城市生活的人更有触动。在近年的当代艺术当中,一些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索性就将时间作为整个艺术作品的环节之一,通过呈现时间的流逝来表达一个具有时效性的动态艺术。巴西艺术家Nele Azevedo的作品《最小记念碑》,就是利用冰人在常温下会融化这一特性,将时间巧妙的融入了整个装置艺术作品当中。

3.从具象艺术到抽象艺术

一个艺术作品不仅仅需要具备对眼前事物的刻画能力,更重要的是作者本身思想情感的表达。大部分艺术情感的表达通过借用现实来反映内心,艺术家们描绘一些社会行为和自然现象来抒发自己的内心。这是对可感知世界的刻画和模拟。这种描绘受限于艺术家本身的观察视角,画面中一般会有一个或多个凸显主题的绘画中心。在当代艺术兴起前后,艺术家不仅仅局限于对现实景物的描绘刻画,而是开始用更加抽象、高度概括的线条和色块作为寓意,立足于艺术家的个人情感之上,来表达脱离现实之外的思想情感。在毕加索的作品中能感受到他对时间的记录。毕加索的作品《梦》中,少女的面部同时出现了正面及侧面,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包含了少女肢体动作的记录,也是一种将时间融入画作的手法。我有幸在纽约MOMA现代艺术馆亲眼看到过杰克逊·波洛克的“滴画”原作品。他的作品是没有主题中心的,画面并不是想要表达他对现实的看法,而仅仅只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感而已,仔细观察会发现,作者在选用颜色的顺序上反应了他心情的变化,颜料在画面上的痕迹则是表达了他内心的波动。杰克逊·波洛克创作时十分投入而癫狂,他是将自己所有的感情通过颜料写在了画布上。观看者的视线随着颜料的轨迹都能够感受到,克逊·波洛克在创作时类似于舞蹈一样的动作。抽象作品使得艺术不再局限于一个瞬间当中情感的宣泄,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绘画作品的瞬时捕捉,记录下了一个在长时间内完成的动态过程。

二、贾科梅蒂的“瞬时叠加”艺术

在形式各异的当代艺术中,贾科梅蒂的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时间观念脱颖而出。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中,贾科梅蒂雕塑的那些纤细而模糊的人影,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疏离感和失落感。这位瑞士艺术家的最大成就却并不局限于艺术作品的造型和描绘,贾科梅蒂更大的贡献在于作品中具有丰富的现实主义哲学,在视觉和感知上有了更深层次的艺术价值和哲学价值。贾科梅蒂的“瞬时叠加”艺术,重新定义了绘画过程中艺术家个人本身的创作手法。他这种立足于个人情感宣泄而又具有悲天悯人的保护姿态,更是打破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隔阂,引起共鸣。

1.贾科梅蒂生平概述

贾科梅蒂出生于瑞士,在1922年之后定居于法国巴黎。贾科梅蒂经历及见证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1930年,贾科梅蒂参加了超现实主义运动,并通过他极具天赋的才华,利用灵感和幻象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他也因此成为了超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性人物。然而,贾科梅蒂逐渐发现他的个人才华不局限于此,他开始对超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感到厌倦。到了1935年,他毅然与超现实主义决裂,转向了现实主义领域。他的这一做法激怒了巴黎超现实主义团体,该团体公开宣布将贾科梅蒂除名。贾科梅蒂在转向了现实主义以后,以素描为起点,对存在主义和现实主义进行了结构和描绘。贾科梅蒂喜欢画速写,“素描室所有艺术的开端”,试图用速写记录短暂易逝的瞬间印象。[2]在他看来,在远处看人的时候,即使真人有150厘米那么高,但在他的眼里,仅仅只是十厘米而已,此时人的五官细节已经不存在了,只能看到一个具有姿态特点的人影。贾科梅蒂在作品中几乎完全摒弃了细节,他用一种很远的视角去刻画人的形态。贾科梅蒂作品得到了世界全世界艺术家,贯彻在整个艺术创作中的思想则得到了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认可。1999年瑞士国家银行发行了100瑞士法郎的新版钞票,其中就运用了贾科梅蒂的头像和他的雕塑《漫步行走的男人》。

2.瞬时叠加的哲学观

贾科梅蒂与法国哲学思想家梅洛·庞蒂是好朋友,梅洛·庞蒂是现实主义的先驱。贾科梅蒂融入在作品中的许多思想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瞬时叠加创作法就是知觉现象哲学的集中体现。贾科梅蒂的绘画和雕塑作品处于“已完成”和“未完成”之间,可以永久不断的修复和刻画使得他的作品中具有了动态的时间。他仿佛在雕塑草稿上永不停息地进行着“瞬间叠加”以凝聚人类的生存印象。[1]

贾科梅蒂的艺术创作立足于艺术家本身,而非借用作品主题来引导观众的感知。与其他艺术家不同,贾科梅蒂并不将时间动态交给作品,而是将自己的创作过程这一动态凝固在作品中。贾科梅蒂的作品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已完成”与“未完成”,他将细节统统抹杀,然后创造出一个高度概括却又极具人脑知觉认知的艺术品。这与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的“心灵内视”法不谋而合,两者都是抛开了具象细节,仅凭人脑的感知印象进行深度创作。

这种特殊的瞬时叠加创作方法,不是通过反复观察作画,而是通过反复回忆作画。贾科梅蒂的绘画时间十分长,对常规认知中的具象事物描绘进行了质疑,运用记忆闪回的方式来重新塑造眼前的直观事物。在贾科梅蒂的作品中,时间是极其短暂的瞬间的重叠,它完全来自于大脑的知觉。

不得不说,瞬时叠加创作手法彻底的提升了贾科梅蒂作品的艺术印象,强烈的感知融合将观众的情感最大限度的提取了出来。

3.贾科梅蒂瞬时叠加艺术的感悟

由于经历了整个二战,脆弱而敏感的贾科梅蒂在创造过程中内心极具折磨。

在贾科梅蒂的眼里,战争所带来的创伤让整个欧洲甚至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了一种恐惧与孤独的心理当中,在战争面前,个人的存在变得渺小而模糊,仿佛只剩下枯瘦的人的影子存在在这个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崩塌,以至于即使是在人数颇多的广场上,也只能感到疏离和孤独。而这些景象,完完全全的反映在了他生平的作品当中。

贾科梅蒂本身的性格也是孤独而失落的。市民生活在贾科梅蒂的眼里尤其可怕,令他望而生畏。[2]即使在他结婚之后,也依然住在巴黎狭窄的雕塑工作室。贾科梅蒂有一个名为《饿狗》的雕塑作品,这条狗的孤独失落、忧郁伤感,在众多刻画狗的形象的作品中,这条枯瘦不堪的野狗算是十分出彩的。而正如贾科梅蒂所说:“这就是我。有一天我在街上看到我自己, 活像这条狗。我就是狗。”[3]他之所以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动人的作品,完全是因为他觉得他跟这条狗没什么两样。贾科梅蒂就是怀着这样一种悲哀与痛苦,勤奋却又心力憔悴的持续创作,直到生命终结。

无限叠加的作品恰如其分的形容出了人与事物的复杂性,与细致捕捉的艺术作品相比,贾科梅蒂的作品更具有生命力。

三、结 语

时间艺术的表现张力是不可忽视的,许多大师级别的艺术家对此都有深度思考与研究。贾科梅蒂将浓烈人文情怀与时间艺术融合在了一起,用干枯而没有灵魂的人形雕塑引起了最强烈的共鸣,他的瞬时叠加画法其如其分的还原了人类认知世界的知觉状态,对感性世界的进一步提升则使得我们更像“人”。

参考文献:

[1] 滕小松.贾科梅蒂雕塑草稿的“瞬间叠加”[J].雕塑,2010(3):32-33.

[2] 李力.贾科梅蒂:广场上的孤独者[J].美术观察,2001(9).

[3] 杜蜀秦.贾科梅蒂和他的瘦削人體[J].文艺研究,2008 (3):153.

[责任编辑:思涵]

作者:潘璋敏 刘璐?

第三篇:浅论伍尔夫《到灯塔去》之时间艺术

摘要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小说《到灯塔去》,完美地使用了意识流手法,充分表达出了伍尔夫主观真实论的文学构想,采用了双重同心圆式的时间结构,巧妙地运用回溯手法,使叙事节奏与主题内容密切配合,传达了对人类心灵的关注与追问,贮存了生命的真实,体现出时间处理艺术所包蕴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 《到灯塔去》 时间艺术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英国文坛上富有才华和表现力,并以优美动人的文字和纤细敏感的风格流芳于世,她作品中的艺术形式突出之处在于其意识流技巧的运用,为小说艺术形式灌注了新的生氣。作家采用心理时间体系建构作品情节与内容,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形式,阐释了其小说中独特的时间艺术。

一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主观真实论”和时间观

1 伍尔夫的“主观真实论”

理性主义创作方式中的意识趋向于单纯而明朗,情绪与感觉极其清晰分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文学不断地革新和发展,其文学思想和意识与原来有了明显的不同,创作中的明朗中渗入主观因素,产生了强大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并于创作方式、思想内容到欣赏旨趣,模糊了很多应该分明的界限,如美与丑。用以涵盖和满足现代人的精神诉求和表达需要。正如伦纳德·伍尔夫所说:“弗洛伊德、罗斯福德、爱因斯坦革新了我们关于人类意识和宇宙的知识。”换句话说,非理性主义思潮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变革,艺术活动自身的发展规律创造了新的生命源泉。在文学创作中开始注重表达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意识内涵,充分体现个人主体对客观世界所有感受和意识,突出个人内心的情绪和思想,并从叙事结构上明显带着创作者的个人主导意识。

伍尔夫的“主观真实论”充分表达出现代主义作家对于传统理性主义的精神背离。伍尔夫认为不同时代、不同作品造就了不同的“真实”,作家美学观中的“真实”读者能够通过阅读体会到一种直观的理解以及真实的感受。如《到灯塔去》中塑造的画家莉莉·布里斯库:“她有中国人一般的小眼睛,而且满脸皱纹,……她的画也不会有人重视;她是一个有独立精神的小人物……”在作家看来,外在物质一切是抽象和呆板的,因此关于莉莉的职业、地位、身份、相貌,作家只是简单的交待,她将对“真实”的理解体现在莉莉的创作历程,突出反映人物内心感受与情绪波动的主观意识流,表现主人公创作过程中的精神情结和心灵状态以及她的主观感受。

2 伍尔夫的心理时间观

“时间”是文学创作中的一项重要元素,传统文学创作中所说的时间一般指钟表时间,并用它作为小说的一种参照。文学表现手法、文学意识都是在变化的,伍尔夫打破了传统的时间观,她在小说里选择了更丰富、灵活的时间表述方法,在心理上建构成了人类生命的内涵,不被客观世界物化,持有强烈的个体意识。它是某一生活长河的存在感,一种内心体验,它强调心理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性关注,是瞬间触动的心灵印象心理时间。

如在《到灯塔去》中,作家描绘了主人公莉莉在海边作画时总是想起拉姆齐夫人在海边写信的情景。作品没有描写具体的物理时间,只是通过回想夫人的姿态、语言来说明主人公的心理附加意义。作家通过叙述十年前的夏日,告诉读者虽然事隔多年逝者已矣,但那心理时间的永恒永远不会被人生岁月长河所淹没。莉莉手持画板的瞬间形象充分表达了作家独特的时间意识,也正是伍尔夫在作品中设计和运用新的时间观念构建的时间意识,符合了她所主张的“主观真实论”,并用触动心灵的瞬间印象展现了心灵的时间轨迹所捕捉出的生活真实。

二 建构同心圆式的时间艺术

伍尔夫的“主观真实论”的叙述匹配了相对应的时间结构模式,她在《到灯塔去》中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时间处置方式。她将客观世界中的物理时间形成一个大圆覆盖整个作品,与此同时,她又在作品中环绕了精妙的心理时间进行文本发展的叙述控制,即作品遵循心理时间叙写的内容体现主题。

伍尔夫在物理时间的参照下构建了整个小说的结构和总体情节发展,通过“跨越十年之久的灯塔之旅”表现其物理时间的发生,然后分别以“窗”中某个夏日傍晚前后至午夜的时间来表现拉姆齐家的晚宴情景以及“岁月流逝”长河中的十年变迁,至“灯塔”中十年之后的某个夏日清晨至中午,又描绘了莉莉手持画板目送拉姆齐一家远航的情景。在物理时间叙述的同时,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叙述发展、详细的心理阐释,还有作家的思想意识却是聚集在心理时间范畴内创作成的。小说中最为显著的艺术特色就在于其间接的内心独白、主观印象运用,即作家将物理学意义上短暂的时间表现为数十页的丰富心灵浮想。

心理意识的不确定性使对其时间尺度衡量无法量化。心理时间在形成上保留了时间的属性,继承了它的连续性和不可分割的强度,表现出一种分明的格局。但作家于这明晰的结构基础之上,通过物理时间这个理性的尺度衡量她创作的节奏,配合心理时间所表现的人类性格的丰富性、不确定性、缺憾性,使读者感到《到灯塔去》的意识流描写始终是节奏张弛有度、语调清新优美,这正是理性的外壳大圆所起的作用。如在小说里关于拉姆齐夫人意识流的典型描写:伍尔夫描绘了夫人为灯塔看守人的儿子编袜子时的心理流动,透过躯体的瞬间动作,通过夫人眼光所到位置,根据外界事物触及她心理的顺序表现出她的心理联想。从她抬头看见房间简陋的陈设,以及没时间阅读书籍而联想到孩子们的天赋,然后再联想到瑞士女佣即将死去的父亲……作家通过夫人短暂动作的瞬间,就在物理时间上画了一个圈,并运用这似乎静止的时间有意地放慢了时间走过的速度,平稳地展现出心灵感受的真实性,使读者体会出心理时间所取得的美学效果。

灯塔是贯穿全文的圆心,是贯穿整部作品的客观对应物。作品描述了十年前拉姆齐夫人到灯塔去的渴望,在十年中生活的变化中,无论怎样物是人非,灯塔仍然屹立在海边指引着夜归的船只。那么十年后呢,当作家所塑造的人物再度聚集在别墅,以了却到灯塔的夙愿时。伍尔夫运用“去灯塔”、“离灯塔”、“到灯塔”建造了叙述时间的主要时间点,搭建起小说整个情节框架。作品中的灯塔成为人物在真实世界中找寻的永恒内容,以此反映主人公争论、渴望的焦点,是贯穿整部小说故事情节的中心意象,成为机械时间范围中的圆心,以此为基点展示了数十年人们所走过的历程,以及生活中不可遇知的变迁,而通过自然界中不变的灯塔暗示了它真正见证了人世间的是非与离乱。与灯塔相对应,拉姆齐夫人是这客观实体的精神象征,并是小说所突出的精神主体,她代表了内部心理时间的概念。作家通过拉姆齐夫人的心理轨迹发展故事情节,让读者感到夫人的意识是通向外部客观世界的“窗”。当拉姆齐夫人死后,作家通过莉莉·布里斯库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心理时间所展示的母性的、感性的、诗意的情感力量的精神气息是难以抹去的,说明了精神可以打破死亡的界限,战胜时间,作家通过夫人的意识、以及相关夫人的意识构成了小说心理时间的推进痕迹,使她与灯塔形成终极意义上的叠加。换句说话,在这个同心圆的时间框架内,伍尔夫以灯塔和拉姆齐夫人为核心构建了叠加的圆心,形成一种对照呼应的结构关系:即由出发、远离、回归的完整圆形结构,从而营造出作品中顺时与逆时的多层次时间感。

三 伍尔夫的叙述时间与“意识流动时间”

小说中若干叙述事件发生的时间根据客观时间发展顺序进行连接,是小说中叙述事件、情节的物理时间,即作品的叙述时间。而《到灯塔去》的叙述时间从某个夏日的傍晚开始,讲述了长达十年左右的过程。叙述时间的发展脉络上的时间点为“十年”、“傍晚”、“晚宴”、“清晨”等,以此将整部作品的“叙述时间”的情节巧妙完整地描述出来。而连续不断、交融糅合、合理贯通的意識流则表现出人物内心的丰富活动,属于心理时间,即“意识流动时间”,它在小说叙事中进行小说事件的说明以及情节发展的推进,从而展示人物矛盾冲突、表达人物情感。伍尔夫在小说中运用的心理时间由长短不一、明暗不一的“意识流动时间”构成,从而促进了小说情节的延伸,也充分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如作品中的“窗”这部分情节发展就是从叙述时间方面来阐述的。

在整部作品的时间成分构成中,作者依照心理时间的规律,设置了“意识流动时间”,即相对于叙述时间的另外一个时间层次,是一个相互矛盾的统一体。意识流动时间是与叙述时间相异质的属性,是从“叙述时间”的点上延伸出去的,它代表了另一种情节的演进,通过它,作家融入了大量对人物意识的描写,以此突出主观真实感,从而淡漠对外在现实的传达,使“意识流动时间”成为作品的真正血肉与灵魂,达到了整个文本的美学效果。如作品描绘的十年之间的“岁月流逝”,作家通过对海滨别墅印象主义式的景物描写,突出拉姆齐一家十年间的物是人非,重大的家庭变迁,以及对人们造成重大伤害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作家用诗意的语言,看似不经意其实却巧妙地描摹出时间对物质世界的无情销蚀,人物的内心就如同一个横截面般被剖开,内容具有强烈的客观现实性,表现出了作家富有诗意与节奏感的意识流语言的艺术特色。

四 伍尔夫的回溯创作手法与记忆意义

时间的真实感也需要仰仗人类的记忆。伍尔夫最善于运用回溯手法来扩展心理时间,并用记忆突出心灵真实的最佳写照,把过去与现在相连接,在心灵上按顺序刻下的印记,令生命绵延、人类精神延续有了可能性。

在《到灯塔去》中,作家主要采用了有意识回溯、无意识回溯和情节回溯的手法。其中有意识回溯产生的场景通常表现的是主人公意识清晰、思维明确的状态,突出主人公在强烈的主观意识控制下,目的明确地找到记忆时间,因此在主人公的情感与意识上也会体现出客观和冷静,由于是依靠理智来回忆往事,因此会尽量寻求叙事时间上的客观性,展示不同心理时间的内容。如作家在“窗”中就运用到了这种手法,只是为了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和情节;而情节回溯手法是伍尔夫运用倒叙和插叙达到过去或未来置换的目的,作家采用客观记叙的艺术手段,如她在拉姆齐夫人和女儿普鲁的对话中插入了用方括号标记的几页客观记叙,有意地膨胀夸大了两者间的时间距离,用以提醒读者这部分内容是个不相关的插曲;再有就是“无意识回溯”艺术手法。通常是运用外在事物偶然对人感官起作用,从而引发人与物之间出现感觉上的关联,并出现两个时刻的重叠,而人物却处在时间和空间的分裂状态,以此促发了一直沉睡在无意识中的记忆。如作品“灯塔”中,莉莉回忆拉姆齐夫人的过程就是作家运用的“无意识回溯”手法。作品描述了痛苦与焦虑的莉莉十年后又回到海边,而关于拉姆齐夫人的往事无意识却极其真实地展现在她眼前,虽然她的回忆是零散的、片断性的,但这回忆却引起无限和谐的感觉,拉姆齐夫人美丽的面孔、温暖的母爱之情也由此变得非常完整。

另外,作家深刻认识到记忆对时间流逝的真正含义,小说中的“灯塔”描述了拉姆齐先生带有戏剧性的悲怆神态,引起了莉莉对拉姆齐夫人的思念。她的回忆与拉姆齐父子实际的航行旅程相呼应,恰是这种心灵的真实感构成了带有重叠效应的时间感。作家以此喻示了回忆才是人类储藏真实的财富。

五 小结

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注重对人类内心探索的深度,其情节和叙述发展都依赖于主人公内心进程。作者以凝练跳跃的笔调来表现心理时间,并使用了同心圆式的时间结构,从内容与意义上强化了阅读的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 李森:《评弗·伍尔夫〈到灯塔去〉的意识流技巧》,《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

[2]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瞿世镜译:《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3] 秦红:《永恒的瞬间——“到灯塔去”中的顿悟与叙事时间》,《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4] [英]林德尔·戈登,伍厚恺译:《弗吉尼亚·伍尔夫:一个作家的生命历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瞿世镜译:《到灯塔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介:吕丹,女,1979—,湖北黄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英美文学,工作单位:湖北科技学院。

作者:吕丹

上一篇:行政刑法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力行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