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高校财务分析工作论文

2022-04-24

2012年12月19日,财政部、教育部印发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和细化,要求相关单位从2013年1月1日起执行。新《制度》的出台,对规范高校财务行为,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现行高校财务分析工作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现行高校财务分析工作论文 篇1:

管理会计在高校会计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马征远(1994— ),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管理会计。

课题项目: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应用型研究课题“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定位和方式研究”(项目编号:17JG03)。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高校会计工作也将迎来新的挑战。因此,在建立完善会计管理制度的同时,适当的发挥管理会计财务的干预作用,能够更新高校的会计工作管理理论,并加强内部考核、统筹规划等工作的执行力度。文章从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展开论述,在分析高校会计工作的财务管理要求的同时,探讨如何将管理会计应用到高校会计工作当中。

关键词:管理会计;高校会计工作;应用

作为常见的会计分支,管理会计承担着为相关金融服务活动提供最优决策,改善经营管理模式的重要任务。在会计工作中,管理会计能够直接针对部门编制计划、作出决策、控制经济活动的有关需求发挥职能,并有针对性的呈递会计管理信息。对于高校的会计工作来说,管理会计等同于执行过程中“分水阀门”,其将高校内部的会计工作有条件的分离开来,辅助高校对会计工作进行重新划分,有助于高校提高会计工作的处理效率。

一、高校管理会计应用现状分析

(一)管理会计执行力不足

受到传统会计工作理念的影响,高校领导对于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缺乏重视,在高校会计工作中,其将会计工作混淆为财务工作,导致管理会计无法在会计工作中发挥作用。一些高等院校对于管理会计基本职能的认识严重不足,没有建立对应的会计管理制度,导致管理会计在执行会计工作时无法发挥作用。部分高校的管理会计开发工作甚至停留在表面层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共同发挥作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无法进入到高校会计工作当中。在高校发起的会计工作当中,其虽然能够毫无风险的使用国家下发的财政补贴资金,但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管理会计无法针对资金的使用、流动问题建立科学的跟进制度,导致学校出现会计工作上的漏洞,在损害国家利益的同时,也给高校未来的发展带来影响。

(二)会计管理评价机制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财政部虽然明确提出了“行政事业同样适用管理会计的应用”的基本建设要求,但管理会计的应用、评价体系并不全面,尝试在会计工作中引入管理会计时,会计评价、管理的相关机制依旧不够全面[1]。对于当前高校的会计考核与管理机制来说,由于我国尚未制定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高校在会计管理活动中并不能针对学校的财务分析管理来制定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在这种落后的执行模式下,财务管理评价体系和财务管理会计执行体系并不完善,管理会计只能以单一的、针对性的方式进入到高校的会计工作当中,然而一旦高校的会计工作内涵发生调整,将会出现管理会计与高校会计工作不适配的负面问题。加强财务分析管理能力、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这是会计工作評价所必须经历的转型之痛。

(三)财务管理与会计工作冲突

高校内部的会计工作与管理工作直接受到上级财政管理要求和财政管理任务的影响,在执行会计工作的过程中,高校必须将财务管理工作与会计工作分割开来,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服务机制。在这种情况下,财政部门与学校管理者直接进行接触,虽然得到了财政管理的基本任务,但由于忽视了高校内部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与会计工作之间出现冲突。不符合实际、难解决问题,导致高校面临着个人利益、政策执行上的短板问题。加之一些学校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缺乏重视,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财务管理任务完全由会计人员担任,导致出现财务执行上的漏洞,进一步引发违法乱纪问题。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和体系不健全,学校综合发展难保障,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与会计工作之间出现冲突。

二、管理会计在高校会计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一)管理会计在高校投资活动中的应用

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提升了高校自身的招生规模,在提升本校人才接纳能力的同时,新时期的高等教育也面临着资金上、会计处理工作上的挑战,仅仅依靠政府的公益性财政拨款很难满足高校自身的经营需求,故此,部分高校开始在会计工作中增设投资项目,借此来缓解自身的经济压力[2]。但盲目的投资活动会造成资金的过量损耗,降低投资的市场价值,借助管理会计干预这一过程,能够有效解决投资中存在的负面问题。

管理会计可对会计工作中的投资问题进行处理,在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投资中的风险问题的同时,管理会计能够根据高校的投资要求给出更为科学的参考依据,并根据有关建议综合考虑风险、回报以及资金流动等问题,进而解决由于投入资金过高而导致的资金断裂、无法获得收益的负面问题。管理会计能够对投资项目进行综合性评估,在给出评估结果之后,能够对投资风险进行分散处理,进而大幅度提高投资效益,消除投入少多、回报少的负面问题。在投资研究活动时,管理会计能够对固定的投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高校自身长期发展的需求设计出可持续发展的投资理念,进而在调整投资时期、投资方法的同时加快投资速度,保障高校部门与财政部门的协调互动,进而对投资项目形成一个科学、积极的评价。借助管理会计的工作职能,高校及管理者能够对高校未来的投资活动与投资计划产生一个更为清楚的认识,进而降低会计工作的管理成本。

(二)管理会计在会计预算工作中的应用

做好会计预算工作,能够帮助高校尽早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管理存在疏漏等问题,可以提升会计工作的整体服务质量。就目前的管理会计工作来看,高校的会计预算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在整个年度中,高校依靠各种渠道、各种方法所获得的可用资金,如教学资金、科研基金等,其包含财政支持、投资和教育收入等多个项目;第二部分,是高校所产生的支出预算,包含学习经营、投资事业、学校建设和附属机构补助等多方面的内容。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发挥管理会计的约束作用,也能够解决高校会计工作中存在的负面问题。

借助管理会计可对高校内部的会计预算问题进行处理。管理会计在对本校预算份额进行计算的同时,还能够给出科学的资金运用计划[3],进而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可借助会计工作中涉及到的各种核算指标、会计方法对有关预算进行编制,提高高校的会计预算处理能力。预算中包含高校内部的各项收入与对外支出,整体要求较为复杂,高校要协助管理会计对各个学院、各个部门进行资金上的重新分配,并根据投资情况和资源配置情况进行合理研讨,适当干预管理会计的会计工作,在提高高校财政的整体预算处理水平的同时,确保管理会计能够在会计工作中发挥价值。

(三)管理会计在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应用

《会计法》第9条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就高校自身的发展来说,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的后续开展。借助管理会计配合其他会计完成会计核算工作,能够实现财务管理与会计的高度整合,在拓宽管理会计的服务范围的同时,再提高高校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管理会计能够借助不同的会计核算原则开展或协助高校开展会计核算工作,针对不同性质的资金、设备确定不同的会计核算原则。如对于高校固有资金的核算,要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基本原则,强调被核算资金的法律形式与使用范围,对于代收、代付、收入进行重新核算。而对于高校所持有的投资资金,则应该按照有偿使用原则进行核算,在进行投资活动之后,还要根据投资来计算利息。管理会计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强调方案的执行,可对核算周期、核算原则和核算方法进行干预[4]。而对于高校的培养成本核算工作,管理会计也能够发挥作用:传统的培养成本核算以匡算法、模拟法为基本的执行方法,虽然能够在数据上表明高校培养成本的基本走势,但对于高校培养成本管理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指导机制,导致高校无法在会计意义上完成成本核算工作,借助管理会计的干预高校能够对各专业、学院的学生特点进行成本核算,在应用作业成本法进行分析的同时,能够设置明确的教育成本账目,进而给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帮助高校确定账目的分配问题,确定资源的消耗情况,建立明确的成本核算模式。

三、結语

管理会计在高校会计工作中能够发挥出不俗的作用,在会计核算、投资、会计预算等工作中,合理应用管理会计,能够消除会计工作中存在的诸多盲点问题。高校管理人员与会计部门要对管理会计的功能投入足够的重视,借助管理会计辅助完成会计工作,控制会计管理成本,加快会计工作的处理速度,尽早完成会计工作。

参考文献:

[1]罗美.“互联网+”时代高校管理会计的应用研究[J].消费导刊,2018(07):212.

[2]邵胜华.“互联网+”时代高校管理会计的应用研究[J].会计之友,2016(12):106-108.

[3]王霞,吴岚.基于财务共享的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研究[J].商业会计,2017(17):128-129.

[4]吕致丹.高校管理会计应用问题及对策探析[J].会计师,2013(17):69-70.

作者:马征远 邵敏

现行高校财务分析工作论文 篇2:

新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比较

2012年12月19日,财政部、教育部印发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和细化,要求相关单位从2013年1月1日起执行。新《制度》的出台,对规范高校财务行为,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新《制度》修订的背景

(一)公共财政改革的必然产物 2000年开始,公共财政预算体制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政府收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财政体制改革陆续实施。公共财政拨款是高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从发展教育的角度,对高校的财政拨款不断增加,生均拨款水平也在持续提升。公共财政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的全面推行,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制度》的修订与出台,是公共财政改革的必然产物。

(二)事业单位改革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推动 2012年2月7日,财政部颁发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已于2012年4月1日正式施行。同年3月2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构建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整体框架,提出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事业单位是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的客观需要。高校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是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组成部分,主要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规则》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的最高层次,在新《制度》的修订过程中,遵循了《规则》的基本框架和规定,并结合了高校自身财务工作的特点。新《制度》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基本内容和基本体例与《事业单位规则》保持一致,并维持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制度框架体系不变。

(三)满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需要 2010年,教育部制订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从“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加强经费管理”三个方面,对如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建立预算管理机制、加强财务会计制度建设、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建立绩效评价制度等。显然,《纲要》结合新形势,要求学校强化教育经费管理,确保经费使用规范、有效。高校财务管理的规范,应从体制、机构、人员、预算、收入、支出、资产、负债等基础性工作方面,抓细抓实,因此迫切需要对原《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

(四)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经费来源多元化、经济业务多样化的局面,财务管理工作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1)经费来源多元化。高等教育逐步确立了政府和受教育者共同分担教育成本的原则,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然而,因政府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有限,教育资源紧张的矛盾日益呈现出来。为了解决资金的供求矛盾,高校纷纷向银行贷款,走上负债办学的道路,促进了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此外,科研收入、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也是高校教育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资金来源多元化的格局逐步形成,高校的利益相关者也随之更加多元化,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质量和数量存在明显区别。一方面,高校要接受主管部门、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另一方面也需要向其他相关利益主体提供财务信息,如缴纳学费的学生、贷款银行、提供科研经费的企业等。(2)经济业务多样化。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然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高校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学、科研活动,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多样。高校经济业务的多样化,要求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而原有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试行)并不能满足财务管理的需要,新《制度》的出台与实施势在必行。

二、新《制度》的主要变化

(一)调整《制度》的适用范围 根据《制度》规定,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都必须执行新《制度》。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与高等学校在办学方式、办学理念、办学规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不再作为适用主体,改为执行《中小学财务制度》。

(二)明确总会计师的权责 总会计师制度是重要的经济管理制度,总会计师负责组织领导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参与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制度》确定了高等学校“校长负责、总会计师协助”的财务领导体制,确立了总会计师为学校副校级行政领导成员的地位。同时,《制度》还明确要求高校应当设置总会计师这一专业岗位,并规定了总会计师的权利和责任。

(三)确定预算管理办法 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是高校内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管理办法是开展预算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具有指导性作用。《制度》第六条规定:“国家对高等学校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预算管理办法的确定,适应了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与《规则》的要求完全一致。

(四)强调预算编制、审批和调整程序 开展预算管理工作,首先需要明确预算编制的原则、程序、方法,规范预算的调整程序,使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度》强调了预算编制、审批和调整的程序,例如:预算建议方案要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审议通过后才能上报,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复后才能执行;上级下达的事业计划有较大调整,或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增加或者减少支出,对预算执行影响较大时,应报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调整预算。

(五)增加决算管理的内容 决算是预算执行结果的年度报告,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决算既是财政部门考核高校、制定政策的基础,又是高校做出各项决策的重要依据。《制度》增加了决算管理的内容,分别对“决算是什么、如何编制决算、如何加强决算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高校按照规定编制年度决算,加强决算审核和分析,保证决算数据的真实、准确。此外,为便于开展决算分析工作,《制度》还完善了财务分析指标,主要包括反映高校预算管理、财务风险管理、支出结构、财务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指标。

(六)调整收入分类与口径 高校收入主要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经营收入、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制度》结合高校实际情况,调整收入分类与口径。主要表现为:(1)界定财政补助收入的“同级”口径,从非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拨款归入“科研事业收入”或“其他收入”范畴;(2)将事业收入划分为教育事业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将原“科研事业收入”的口径做了扩大,并且强调科研事业收入是“高等学校开展科研及其辅助活动而取得的”这一特性。

(七)增加财政性资金上缴管理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公共财政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根据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规定,所有财政性收入直接缴入国库,主要财政支出由财政部门直接支付给商品或劳务供应者,从而切实增强了资金运行透明度。《制度》要求高校对按照规定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的资金,按照国库集中收缴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上缴,不得隐瞒、滞留、截留、挪用和坐支,充分体现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要求。

(八)简化支出分类,注重效益评价 随着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管理的重心已由收入管理转向支出管理,合理、合法和有效使用资金是支出管理的重点,支出管理正由“注重合法、合规,向注重效益评价”转变。《制度》结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要求,将事业支出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并规定了各自的开支范围。同时,《制度》还明确要求高校将各项支出全部纳入学校预算,并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加强支出管理,进行支出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九)执行国库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是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要求高校按照相关规定,认真贯彻、落实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政府采购制度的各项规定,规范采购行为,构建高效、合理、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十)增加票据管理要求 票据是指经济业务中所使用的单据、凭证,是记录经济活动的载体。虚假票据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票据本身不符合规定;二是,票据是真实票据,但记载的经济业务是虚构的。虚假票据违反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造成财务数据不实,会计信息失真,给高校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制度》增加票据管理的要求,高校必须依法加强各类票据管理,确保所有票据来源合法,列示的内容真实,坚决杜绝使用虚假票据。

(十一)完善结转和结余管理制度 结转和结余是指高等学校年度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由于财政拨款和非财政拨款两类资金的性质、来源不同,对结转和结余资金的管理要求不同,《制度》在“结转和结余”方面作了较大的修改。主要表现为:(1)界定“结转”和“结余”。结转资金是指当年预算未完成或未执行,下一年度继续按原用途使用的资金;结余资金是指当年预算目标已完成或终止,剩余的预算资金。(2)区分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非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并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第一,明确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的管理,应当按照同级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财政拨款结余不能提取职工福利基金,也不能转入事业基金。第二,非财政拨款结转按照原用途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非财政拨款结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收支差额。

(十二)简化专用基金分类 专用基金来源具有特定性,应当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挤占和挪用。《制度》将学生奖贷基金和勤工助学基金合并为学生奖助基金,不再列修购基金。主要原因是:(1)在编制部门预算时,高校已经安排了购置费和维修费,而且目前高校很少提取修购基金,没有必要保留修购基金;(2)我国学生奖助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助学贷款由银行向困难学生提供,即学生向银行申请贷款,承诺毕业后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此外,高校奖助力度不断加大,不仅财政安排专项奖助学资金,高校也按事业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学生奖励和资助。因此,高校不再设立贷款基金,将学生奖贷基金和勤工助学基金合并为学生奖助基金。

(十三)新增“在建工程”科目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修建图书馆、体育场、教学楼、宿舍楼等基础设施。高校基本建设的特点是校区规模大、投入资金多、时间跨度长,因此需要单独体现未竣工决算的项目,以便反映资金投入总额,使资产管理更加完整、准确。《制度》新增“在建工程”科目,明确规定:在建工程是指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达到交付使用状态的建设工程。与此同时,在支出管理中取消了原《制度》中的自筹基本建设支出的内容。

(十四)提高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标准,进行分类调整 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资产管理任务越来越重。《制度》与《规则》保持一致,将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提高,即:通用设备单位价值标准由原来的500元提高到1000元,专用设备单位价值标准由原来的800元提高到1500元。此外,固定资产分类进行了适当调整,主要表现为:(1)将“房屋和建筑物”修改为“房屋及构筑物”;(2)将“一般设备”修改为“通用设备”;(3)将“图书”修改为“图书、档案”;(4)将“其他固定资产”修改为“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

(十五)增加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 针对高校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需要,《制度》引入了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要求高校对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进行摊销,使得资产的账面价值能够反映其实际价值。由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取得时,已经作为当期支出,因此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不能计入当期支出,而是计入当期费用。

(十六)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高校购置资产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管好、用好资产是一项重要工作,但目前重复购置、闲置、处置不合规等问题普遍存在。《制度》要求高校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合理配置资产,建立资产共享、共用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履行相关审批程序。

(十七)严格控制对外投资 高校应当突出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强调公益性特征,在确保公益目标的前提下,可以对外投资。但由于对外投资风险较大,必须履行相关审批程序。《制度》严格规范对外投资的资金来源和投资方向,主要表现为:(1)财政拨款不得进行对外投资;(2)不得从事风险性投资项目,如购买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3)以实物、无形资产等对外投资的,应当执行对外投资评估制度,合理确定资产价值。

(十八)加强财务风险控制 高校负债办学带来了极大的财务风险,如果负债规模较大、长期负债比例过高,就会产生巨大的财务压力。针对高校债务负担加重、财务风险加剧的现状,《制度》明确要求高校应当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加强风险管理,主要包括:(1)建立风险控制机制。高校应强化风险防范意识,逐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有效机制控制财务风险。(2)规范和加强借入款项的管理。高校要对贷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控制贷款规模,优化资金结构,落实还款渠道和计划,严格执行相关审批程序。(3)不得违规提供担保。担保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高校作为以公益性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允许对外提供担保。

(十九)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的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成本费用的核算和管理越来越重要。但限于原《制度》实行“收付实现制”原则,不能准确核算教育成本,无法将高校的真实财务状况反映出来。新《制度》引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提出高校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的要求,明晰费用归集分配及成本核算方法,有助于合理分摊教育经费,准确核算教育成本。

(二十)完善财务监督制度 目前,高校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财务监督机制,财务监督的地位和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强化财务监督,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规范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制度》完善了财务监督制度,主要表现为:(1)细化监督内容,要求对财务运行的全过程实施监督,包括对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的监督。(2)多种监督方式相结合,即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育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

[2]财政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

[3]康显荣:《高校财务制度创新与全面预算管理及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指导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4]王卫星:《 内部控制——基于高等院校的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编辑 陈 玲)

作者:周曙光

现行高校财务分析工作论文 篇3:

会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随着用人单位对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要求的提高,学校对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有了新的要求。现行高校会计专业教师存在着新任教师“从学校到学校”和工作缺乏积极性等问题,对于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不够重视,往往采用去企业财务部门实习、考取职称证书、估计相关资料自学等方式,这些方式都存在着各自的弊端。针对如何提高会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文章提出建立實践能力准入制度、聘任企业老会计培养教师、开辟实习新途径以及将实践能力纳入绩效考核等方式,以期快速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育出能快速融入企业、进入工作状态、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关键词:会计;实践能力; 培养

G642;F230-4

现代企业的校园招聘,需要的不仅仅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更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型人才。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能够全面掌握会计准则的变化,尽快适应会计工作。现行高校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大多都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相关方面理论和知识,具备会计核算、审计及财务分析等业务处理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电算化会计、审计及财务管理以及其他相关管理工作。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高校如果想为社会培育出优秀的会计从业人员,那么高校本身就应该首先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专业教师。

一、 高校会计专业教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虽然各大财经类高校都开始重视对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对会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却欠缺。会计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任课教师忙于科研、教学等工作,缺乏社会实践,这不利于自身的全方位发展,更不利于去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践。

(一) 新任教师“从学校到学校”

随着会计专业的火爆,高考填报会计专业志愿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开设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专业的高校需要一大批从事会计相关专业教学任务的教师。原有的教师量已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运行,所以社会招聘是一条扩充教师数量的有效途径。“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本硕专业一致”的招聘条件,让很多应届毕业生受益。但这种招聘带来的弊端就是许多刚从校园走出来的学生需要立刻转变角色,成为担负起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1]。虽然新进教师普遍具有硕士、博士等较高的学历,多年的求学经历让他们系统地接受了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平时接触的多是书本的知识,除了进行论文的书写需要调研之外,几乎没有机会到相关行业从事具体的实际工作,对真正的业务操作模棱两可[2]。

(二) 部分教师工作缺乏激情

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师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对知识框架能够倒背如流,但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也是一个致命的缺点,很多幻灯片教学也是直接从网上下载,不加任何改动直接拿到课堂,对工作缺乏必有的热情。部分教师不愿意接新课,缺乏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案例更是“十年如一日”的重复“昨天的故事”。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在外面从事“副业”,去其他院校、辅导班兼职讲课,或者忙于自家的生意等,导致其主要的精力没有放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对自己最应该重视的领域不上心[3]。这些教师不愿意接受新的挑战,更别提下企业去接受实践方面的锻炼。

二、 现行高校会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 去企业财务部门实习

到企业财务部门实习,接触真正的业务,固然对自身的实践能力提升有很大的益处,也是最直接的提升实践能力的渠道。不过具体操作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一是本身不是该企业的人,日后还要回到学校,企业不会花大成本去培养,能接触到的业务极为有限,其核心的精髓大多不会让触碰。二是一般企业要求从事会计工作的人,首先需要从事两年的出纳工作,才允许接触具体的会计业务,所需周期长。

(二) 考取中级以上会计职称

鼓励教师考取非教学岗位的职称,比如会计专业的教师,需要考取会计师或高级会计师职称,培养“双师”型人才。所谓“双师”,即“技师+教师”,既懂理论知识,又能实践操作;既能上得讲台,也能下得企业,具有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此种方法固然有效,不过也存在着弊端[4]。目前,我国会计师的考试,分为中级会计实务、中级经济法和中级财务管理,两年之内通过三科,成绩滚动有效。此考试还是过于理论化,不是通过了考试就说明考生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

(三) 通过相关学习资料自我提升

面对自身实践能力不强,却又不得不担负起实践课程的现状,很多会计专业教师选择上网查阅资料、浏览实训类书籍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此方法发挥了任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缺点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是与实际有差别的[5]。另外,面对高校会计类专业招生势头的增长,教师的数量不足,导致每位教师的日常工作量较大,没有较多地时间花费在研究实践能力上。

三、 对策建议

现行高校会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有其优点,但也有自身的局限性。高校在针对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 建立会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准入制度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能因为学生数量多,就没有选择的随意拉来一个会计专业的教师,就让其从事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教师自身对实践知识都不清晰明了,怎么去指导学生?如果传授了错误的知识,而自己又不知道,这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会产生很多不利影响。,实践教学能力既包括了会计教师自身的会计实践能力,又包括了会计教师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能力,只有两者相互整合,才能形成会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6]。学校应该为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建立准入门槛,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的态度,如果教师达不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则不能获得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的机会。

(二) 聘任企业的老会计当实践教师

针对高校会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学校可以聘任在企业会計工作岗位上从事多年实践工作的老会计当实践教师。这类在企业多年,处理过各种不同会计业务的全面、专业型人才,不应拘泥于自身学历,他们具有长期的实践经验,能够较好的处理好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另外,这类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不是培养学生,而是培养教师,定期为教师做实践方面的报告,手把手教教师具体业务操作,提升教师队伍整体实践能力。

(三) 开辟实习新途径

教师去企业实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那就可以换一种方式安排教师的实习。由高校或事业单位直接出资创办企业,在我省已有很多先例,例如吉林华翰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1年5月,是吉林省教育学院独立出资组建的国有企业。集团下设吉林省教育学院报刊社、吉林教育音像出版社、吉林华翰中小学教材发行有限公司、吉林华翰旅行社有限公司等9个子公司。公司现有员工260人,固定资产1.2亿元。如果各大高院都成立自己的下属公司,那么安排会计专业的教师去自己的企业实习,一方面不涉及到泄密问题,另一方面又能增加会计专业教师实践锻炼的机会。而且,会计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前沿知识,综合素质高,理论知识牢固,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对具体岗位业务有更高的认识,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甚至可以帮助学校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和指导,这是理论反作用于实践的典型例子,有助于推动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迈向更科学、更规范的台阶[7]。成立下属子公司还有一点好处就是高校与企业采用不同的会计制度,年末决算时,采用并表不并账的方式出具财务报表,利用企业的利润增加高校的收入。

(四) 将实践能力纳入绩效考核

目前,很多高校对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缺乏系统、完整的规划,大多在评职称和年末绩效考核时往往重视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对科研任务完成较好的教师还有科研奖励。而在实践能力方面没有相应的考核标准,这就导致了教师对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学校应该制定有关实践教学方面的管理制度,采取相应的激励政策,把实践能力也纳入年末绩效考核中去,增加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积极性。

四、 结论

对会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创办应用技术型大学已逐渐成为各大省属院校的目标,这就对会计这个专业的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为社会培育出能快速融入企业、进入工作状态、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作者:聂晶

上一篇:语文板书艺术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时间艺术表现方面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