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海外投资风险控制分析论文

2022-04-29

摘要:实施海外投资是中国当前守护金融资产价值,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选择。然而,当前中国海外投资在投资规模、投资方式、行业分布、投资目的地选择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相应引发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资产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在正确认识现存问题基础上进行全面、科学的风险评估,是中国企业深化海外投资必然选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企业海外投资风险控制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企业海外投资风险控制分析论文 篇1:

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风险控制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的风险类别、其影响和变化特征进行了识别,构建了风险指标体系。提出了风险测度维度概念和理论依据,介绍了国际化成长风险测度的层次分析法。

关键词:中小企业 国际化成长 风险控制

一、引言

国际化成长风险对国际化经营的影响相关理论研究,起源于欧洲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展的国际化渐进阶段理论。典型的是Miller系统性环境感知不确定性模型(Perceive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在系统研究基础上,Keith D. Brouthers对环境感知不确定性模型进行了完善。Brouthers对环境感知的不确定性风险进行了分类。国内外学者在相关细分领域中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对国际化成长风险所涵盖的各个方面予以完善扩充。本文将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所面临的风险分为政治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四类。四类风险对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成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面临的风险是积极正面的,并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起到良好作用时,则将有力推动企业国际化成长进程。否则将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

二、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的风险识别

( 一 )国际化成长风险的分类 (1)政治风险。一般而言,政治风险主要来源于东道国和母国两个方面。由于母国或者东道国政治局势动荡、国家格局发生变动或者政策性的产业及经济政策,导致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存在受到阻碍的风险。这种政治风险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政治局势的风险;二是政府政策的风险。东道国或母国政治局势的不确定和不稳定性,是导致政治风险的主要原因。对国际化成长的影响十分显著,是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过程中须首要考虑的因素。政策风险主要指的是母国或东道国经济政策的不稳定性对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影响。最为突出的是东道国政府为保护本国或本地区的产业、资源或维持经济稳定,而针对跨国企业制定的政策。这些政策通常会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产生消极影响。同时,东道国政府为吸引优质跨国企业进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如东道国政府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可能造成影响的有价格控制、国有化威胁、贸易限制和免税政策等。(2)市场风险。由于国际市场或母国的行业竞争,或者东道国的市场需求变化,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产生阻碍的风险。我们认为,市场风险主要在于竞争风险与产品市场风险两方面的内容。母国和东道国对产品进出口政策的调整也难以预见。东道国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变化是难以准确预判的,需求变化可能因消费者偏好的改变,以及替代品可获取性的改变而引致,互补品的短缺也可能对需求产生消极影响。在东道国的市场需求趋于稳定时,同一市场的竞争者则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Keith D. Brouthers,Steve Wemer研究指出,在竞争者的产品、定价、策略与本企业趋同的情况下,竞争风险引致的市场风险十分显著。(3)技术风险。随着企业所在行业的技术水平不断升级,生产方式不断改进,产品推陈出新速度不断加快,将对企业国际化成长产生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于东道国的技术发展水平。我们可以将技术风险分为信息不对称的道德风险、进步和技术升级带来的竞争风险、以及研发投入与产出不相对应的风险。技术风险还受到当地人力资源状况的影响,对市场环境的健全程度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敏感度较高。行业技术的更新升级可能导致该行业主导企业变化甚至被淘汰。因此,行业发展总是伴随着行业技术风险。当前跨国企业的技术研发力量向智力资源密集的地区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通过国际分工,充分利用智力资源密集地区的智力资源价格较低的洼地效应,降低技术研发成本,提高技术研发效率。(4)管理风险。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制定发展策略,作出经营决策,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可预见的风险。企业管理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各方面的资源,使投入产出比最大化。而在企业国际化成长过程中,企业内部管理存在的风险,在于能否合理配置内部的各种生产经营要素,将发展战略和现有技术充分运用到东道国的生产经营中。母国物质资源可利用程度与东道国之间可能存在差异。教育程度、人力资源素质、人才配置使用将对劳动力结构产生影响。土地资源的稀缺度,基础设施的完备配套程度,甚至是管理文化和管理理念的差异,都可能成为难以预见的风险。各种资源的成本、结构、质量和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经验,都可能影响企业国际化成长。一般而言,天生国际化企业和以标准化产品为主的生产型和科技型企业,在拥有一定的国际化发展经验后,具有较好的风险适应能力。管理决策的正确与否将极大影响着企业国际化走向,也是企业国际化成败与否的重要内因。

( 二 )国际化成长风险变化特征识别 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识别。

(1)企业国际化阶段的主要特征。对企业参与国际化所经历的几个阶段的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受政府引导政策的影响程度。东道国和母国对企业国际化成长引导政策和支持政策,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企业国际化进程。从影响程度看,采取出口模式的企业,国际化成长对政府引导政策非常敏感,需要靠政府的支持突破贸易壁垒,甚至靠税收优惠政策获得利润。而采取特许经营模式,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轻对政府引导扶持政策的需求,但是对东道国市场和经济环境的把握程度有更高要求。从对外投资模式看,与东道国政府的优惠政策,良好关系,以及市场的开发程度,人力资源的素质,具有更加紧密的联系。二是对国内外相关资源的配置能力。企业对资源的国际化配置能力,实际上体现的是企业的控制力,也就是该企业采取一定的管理模式开拓海外市场的方式方法。企业对资源的国际化配置能力体现出企业在管理水平和投资绩效。企业强化控制力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更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从企业参与国际化的程度看,采取出口主导模式的企业,对生产资源的国际化配置能力要求较低,主要依靠国际化的营销分销渠道。而企业国际化采取特许经营模式,受到特许经营权的限制,对国际化资源的控制能力较弱。而国际化企业采取对外投资模式,要求能够完全掌控资金、管理、劳动力、研发、销售渠道等各个环节,必须有很强的资源配置整合能力,有着较高的控制能力。三是企业国际化成长效益。东道国及母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市场开发的程度,进入的时机和合作伙伴都是影响企业国际化成长效益的重要因素。从企业参与国际化的程度看,许多研究表明,国际化参与程度越强的企业,由于拥有更高主导权和更多控制权,往往能够取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和更大的经济效益,并且能够持续长期发展。而国际化参与程度较低的企业,由于大部分生产经营过程都在母国,对东道国和母国的进出口政策非常敏感,往往受制于市场变化和非市场因素,盈利水平的波动较为明显。但国际化参与程度较低的企业受东道国经济政治波动的不利影响也比较小。

(2)企业国际化阶段的风险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不同国际化阶段的政治风险特征。政治政策风险是国际化进程中,影响效果最为明显,也最难以掌控的风险。企业国际化发展受政治或政策的引导性越强,那么面临的政治风险就越大。在出口导向型企业中,政府能够从国家层面出面化解各种难题帮助企业避免或克服各种贸易壁垒,并提供政策性的支持,甚至进行进出口配额的调控。为出口型企业国际化成长提供了重要支撑的同时,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也成为企业国际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潜在风险。而从特许经营模式看,由于合作伙伴在东道国已经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能力,已经适应了东道国的政治环境,因此受政治和政策风险的影响程度较低。而当企业采取对外投资的方式进行国际化发展时,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东道国及母国在持股比例、对市场的控制、本土行业的影响等方面的约束,受到政治风险的影响较大。同时,一旦东道国及东道国政治局势发生动荡,对外投资所遭受的损失可能是难以挽回的。因此,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受政治风险的影响,呈U型曲线。二是不同国际化阶段的市场风险特征。企业国际化进程中,采取出口主导模式,由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主要在母国完成,国际化发展受到东道国销售渠道的限制,受到国际市场风险的影响较大。如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行业,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受国际市场萎缩的影响较大。随着国际化进入方式的推进,采取特许经营以及对外投资模式的国际化成长路径,由于自身实力的不断增长,企业在进入国际化市场之前,已经对市场风险进行了提前预判,国际化发展基于准确的判断进行,受市场的风险影响较小,对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强。因此,从宏观角度看,企业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市场风险,随着企业对市场的熟悉程度不断加深以及企业自身实力的增长,市场风险会不断降低。三是不同国际化阶段的技术风险特征。对于出口主导型企业,技术水平主要体现为东道国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而受东道国的技术发展和技术革新速度影响较小,其技术水平提升主要受到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因此国际化的技术风险较小。对特许经营模式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特许经营相关约定的限制,对技术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很高,因此面临的技术风险比较高。对采取对外投资方式参与国际化的企业,无论投资额及所占股份的多少,对自身技术的控制能力足以使其防范和避免可能存在的技术风险。因此,对外投资的技术风险较小。四是不同国际化阶段的管理风险特征。当企业采取出口导向的国际化路径,由于大部分企业生产运营销售等环节管理集中在母国,仅有对外销售渠道和部分服务在东道国进行,当遇到管理风险时,可以采取减少出口、选择新的销售商或改变策略来降低管理风险,因此出口导向的管理风险很低。当企业采取特许经营模式的国际化路径,由于企业的主要任务其中在履行合同约定,同时,在东道国的经营管理由特许经营的授权方提供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面临的管理风险比较低。而企业采取对外投资方式进行国际化,作为独立性较强的经济实体,则需要全方位考虑对东道国的生产经营环境、人力资源状况及多种生产要素的管理,所面临的管理风险也比较大。总的来看,企业国际化外向度与的管理风险呈正相关性。综合考虑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政治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随着企业国际化外向程度的提高,对技术和管理的控制能力越强,所获得的投资回报率也相应提高,由于投资回报率与与经营风险正相关,因此面临的风险和投资的效益将同步提高。

三、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风险测度指标体系

( 一 )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的风险指标体系 从对国际化成长风险的相关理论梳理中能够发现,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面临的风险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趋势,而且,这种风险可能相互交织共同作用,造成一系列不确定风险。因此,对风险的感知要从企业整体角度进行而不应简单作出分类并进行若干个独立的风险管理。1988年,Fatehi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企业国际化成长风险之间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将系统风险割裂开,仅对某一个领域的风险问题,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如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甚至严重自然灾害的将会影响国外直接投资经营的现金流。但是,与当时许多研究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的学者一样,他们并没有就国际化成长风险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给出一个全面的测度上的说明。直到1992年Miller提出了一体化的风险管理模型,而后在1995年,Keith D.Blouthers在其研究中对Miller的一体化风险模型进行完善和补充,也进一步明确了一体化风险的研究思路。因此,我们认为,企业一体化风险就是从企业整体角度出发,综合分析、识别和评价企业所面对的各类风险。而一体化风险管理的思想也逐渐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的研究发现,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在实践中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有时也相互抵消,而且在管理上有许多共性。只有全盘考虑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才不会顾此失彼;只有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对企业的整体效应,深入研究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真正降低风险管理控制成本,增加风险管理的效益,这便产生了近年来风险管理领域前沿的体化风险管理(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IRM)。基于我们对风险感知与一体化风险的认识与探讨,本文将Miller(1996)国际化成长风险感知模型加以扩展,并借鉴Root(1994)对国际市场进入战略模式决策的相关研究,提出并构建一体化国际化成长风险感知模型,如图(1)所示。

为达到对主要类型国际化成长风险的一体化感知,除了需要对国际化成长风险有定性的认识外,我们还需要对各种国际化成长风险进行定量的研究。我们以宏观环境风险、行业环境风险和企业内部风险这三类风险共同构成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进程中所面临的整体性国际化成长风险,或者说是一体化国际化成长风险,并利用本文建立的风险测度指标体系对不同风险进行测量,通过对测度的结果分析达到对一体化国际化成长风险的感知,进而探讨风险感知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时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

( 二 )风险测度维度概念的提出及理论依据 本文通过对以往关于国际化成长风险的研究进行整理综述后发现,对过去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面临风险的研究主要基于三个维度:一是风险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程度产生影响的机制。二是风险对企业国际化成长的不确定性及产生原因。三是国际化风险的控制程度及控制机制。这三个变量又分属于两个层面,即主观层面和客观层面。作为国际化成长风险测评的第三个维度,风险的可控性属于主观层面,它更多地体现出人们主观感知的能动性。客观层面主要来自于风险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程度以及风险的不确定性,这是因素具有客观性,不会随着人的意志变化。其中,风险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程度可以采取技术方法进行量化评价,而风险的不确定性可以采取计算概率的方式进行评价和研究。本文将从上述两个层面的三个变量进行风险测评,对国际化成长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1)风险的影响程度。一些战略管理和组织管理领域的学者最早对国际化成长风险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普遍认为,国际化成长风险在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后对企业的营业额,投资绩效,市场占有率等都有极大影响。Hill(1998)提出东道国和母国的不可预见性风险都将对企业国际化成长造成潜在的巨大影响,而许多影响是负面的。Werner&Brouthers在一篇研究“国际风险和可感知环境不确定性”的文章中也论述过国际化成长风险对公司造成的影响。认为国际业务机会比国内业务机会存在更多的风险。在国际化进程中,公司会面临很多新型的风险,因此会引致很多以前在国内环境可以避免的成本。另外,国际化成长风险还可能通过政府行为来影响公司绩效,这给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随后,Keith D.Brothers在研究国际化成长风险影响软件业进入模式战略的论文中再次提到了国际化成长风险的影响。他用“陌生的新大陆”一词来描述企业在进行国际扩张时所遇到的众多多变的风险,而所有这些风险都是之前企业在国内经营所未曾遇到过的。(2)风险的不确定程度。很多学者在研究风险的不确定程度时得到了趋于一致的结论,也就是国际化成长风险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极有可能对企业国际化成长造成难于估量的负面作用,严重情况下这种不确定性会导致企业国际化进程夭折。Daft在研究企业面临的环境时指出,国际化成长风险的不确定性,为企业制定避免国际化成长风险的应对策略增添了难度,同时这种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企业应对风险策略的失效,同时,国际化成长风险的复杂性增加了调整应对策略的难度和成本。Miller通过问卷的形式对企业经营者进行调查,结论是经营管理者普遍认为国际化风险意味着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不利影响。而Miller却指出,风险不仅仅是生产经营管理中难以评价和测量并且难以准确把握的不确定因素,而且还包括企业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调整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难于预测和防控。在企业国际化成长中这些不确定性,可能来自于经营环境的改变、不可预测的行为选择或二者的结合。Keith D.Brouthers在分析提出系统性的国际化成长风险模型时,研究发现由于国际化成长风险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相互关联性,在制定应对某些风险的管理措施时,往往可能影响对其他风险的管理策略,也就是在关联性的作用下,风险防控措施也具有不确定性。根据Shapiro & Ritman提出的风险决策关联性理论,不仅企业国际化过程中会对风险作出预判并采取防范措施,而且国际化成长风险会影响企业决策。如需要购买保险应对自然灾害和不可抗力风险带来的损失,储备一定量的流动资金应对货币汇率变动的风险,通过改善股权的强化企业的控制力。但这些根据风险制定的决策将对国际化风险造成不完全确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国际化风险作出综合评价,以优化国际化策略。Subodh P.& Kulkarni从对公司交易模式决策的影响程度出发,将国际化成长风险分为三个类型,并且提出任何一个类型的风险都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都是很难预测的。(3)风险的可控程度。有学者将风险控制作为企业国际化成长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组织理论认为风险是组织中相关变量的不可预见因素,将对组织绩效产生很大影响。战略管理研究认为风险是企业环境的未知因素,是管理过程和决策制定中难以控制和预判的。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加剧了风险的不确定性,使管理和控制风险变得十分困难。Miller的研究指出,因为不同类型和不同领域的企业在国际化成长中将会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和财务决策,因此,虽然国际化成长风险必然会对企业造成影响,但风险对不同企业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根据分析,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国际化方式,在某些风险上所受的威胁较小,而在某些方面的风险则较大。如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着较大的政治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时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则较弱。其他国际化方式也普遍具有这一特征。Miller的研究还指出,管理者更加期望主动通过发现和改变风险的不确定性,不希望国际化风险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发展进程产生负面影响。Keith D.Brouthers在Miller一体化模型的基础上,阐述了企业国际化风险的可控性问题,强调了国际化成长风险的潜在性,不能简单地将存在或不存在风险的判断作为风险控制的前提,而应该根据风险评估情况采取适当策略控制或避免风险。

四、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风险测度评价方法与应用

( 一 )国际化成长风险测度的层次分析法 当前关于企业国际化经营中所遇到的国际化成长风险评价研究,绝大多数都是对东道国政策、跨文化管理、海外市场竞争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建议,即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化成长风险的定性分析上。而更具说服力的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所提供的结论更具现实性、实践性和直观性,但在国际化成长风险评价中较少采用。由于企业国际化成长风险的定量评价研究起步较晚,所以涉及这方面的理论探讨及评价方法相对比较少,主要有价值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神经网络评价法等,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参评因素的选择、权重的确定、数学方法的使用不同。对于多指标评价,本文认为目前广泛使用的层次分析法是国际化成长风险测度评价的较好选择。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运筹学家萨迪(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方法。该方法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属于多目标决策方法的一种。AHP方法在理论上科学合理而且在应用上简便易行,又能对定性问题及定量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实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一定数量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形成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单易行的决策方法。是对难于完全定量的复杂系统作出决策的模型和方法。

( 二 )国际化成长风险测度的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在AHP方法中,首先要建立决策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的模型。评价系统是以国际化风险的各方面评价指标为基础组成的,是衡量各种国际化成长风险的基础性指标。对评价指标的选择,是构建评价系统的重要环节,必须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客观性。如果未能选择恰当的评价指标,必然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对避免和防范国际化风险的决策将产生影响。综上所述,必须科学地制定评价指标、选择策略,主要应考虑以下方面:一是科学性。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是关键一步,要有主要决策层参与。对评价指标的选取,构造成对比较阵是数量依据,应由经验丰富、判断力强的专家学者给出。二是可得性。所选取的指标必须能够经由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取得,所取得的指标应当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能够作为计算和比较的根据。三是系统性。所设置的评价指标必须能够全面地反映所研究的问题,得到的结论必须具有明确性和实用性,能够从各个方面提供综合性的评价。在进行问卷调查,和汇总统计的基础上,着重理清所分析问题主要包含的影响因素,因素组合的系统性,各个影响因素内部的关联性。根据层次分析法规则构建包含各个因素并逐一归类的递阶层次结构。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将决策的目标、考虑的因素(决策准则)和决策对象按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分为最高层、中间层和最低层,绘出层次结构图。其中,最高层包含决策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最低层包含决策时的备选方案。中间层包含考虑的因素、决策的准则。最终使问题归结为最低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定。(2)指标权数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基本思路首先是需借助专家的意见,通过两两比较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相应的比例标度,构造上层某因素对下层相关因素的评判矩阵,以及得出下层相关因素对上层某因素的相对重要序列。解评判矩阵,得出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并检验评判矩阵是否满足一致性要求。因此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其关键问题为列出评判矩阵,并计算得出特征向量。所分析问题的各个因素的关联性由递阶层次结构决定。在递阶层次结构研究确定后,决策选择就取决于各层各个因素的次序选择与统计计算。可按照比率标度对判断进行定量分析,将次序选择作为影响因素之间两两对照分析,形成Lt判断矩阵。该判断矩阵表示A因素与下一层次因素B1、B2、…、Bn之间有联系,要对B1、B2、…、Bn之间进行相对重要性的比较,以确定判断矩阵B=(bij)nxn(T. L. Saaty,2008)。AHP法提出了相对重要性的比例标度,见表(1)所示。

利用上面的相对重要比例标度方法,对于因素Bi和Bj作相互比较判断,便可获得一个表示相对重要度的数字bij,可构成判断矩阵。如果Bi比Bj稍微重要,那么,bij=3;Bi比Bj的重要性在同样重要和稍微重要之间,则bij=2等。

( 三 )层次分析法在国际化成长风险测度中应用 可以从多方面考虑国际化成长风险的测度,可以考虑国际化成长风险对企业收回海外投资产生的影响,也可以从国际化成长风险发生的频率来评价各类国际化成长风险,但是这些指标往往只是从某个方面去评价某一类国际化成长风险,而本文需要建立指标体系,用来评价所有类型的国际化成长风险,最终达到对一体化国际化成长风险的评价和测度。因此,本文的国际化成长风险测度指标必须全面、细致、准确,而且指标之间必须主次分明。因此,借鉴层次分析法的思路来构建本文中的国际化成长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本文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中,目标层即是对一体化国际化成长风险的测度,准则层即是通过分析风险及国际化成长风险测度的特点,确定从哪些方面来评价国际化成长风险,方案层则指的是为了描述国际化成长风险某一方面的特点而设定的一些具体的评价指标。其对应关系为:目标层——一体化国际化成长风险感知;准则层——从不同方面评价国际化成长风险;方案层——明确各方面具体的评价指标。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际分工视角下湖北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的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4G19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杨鸿海:《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研究》,《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全集》(2006年)。

[2]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Thomas L.Saaty.Decision Making wit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International Journal Services Sciences,2008.

( 编辑 聂慧丽 )

作者:游怡

企业海外投资风险控制分析论文 篇2:

中国海外投资的现状与面临的风险分析

摘 要:实施海外投资是中国当前守护金融资产价值,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选择。然而,当前中国海外投资在投资规模、投资方式、行业分布、投资目的地选择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相应引发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资产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在正确认识现存问题基础上进行全面、科学的风险评估,是中国企业深化海外投资必然选择。

关键词:海外投资;资产安全;风险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企业实力的增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总体规模迅速扩大。据商务部统计,2002—2010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从27亿美元跃增到590亿美元,增长了将近22倍。2011年1—5月,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的1 61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03.5亿美元,同比增长42.3%。

然而,尽管实施“走出去”的企业取得了巨大收益,扩大了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但在金融衍生产品、基础设施投资等领域的投资失误,也使有些企业损失惨重。例如,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金融类海外投资损失惨重。2007年国内流动性过剩,商业银行市值提高,在次贷危机初期海外金融资产开始贬值,内地优质的金融公司因此去购买国外价格相对便宜、资产回报率又可能较高的金融资产。然而,随着次贷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等七 家银行持有雷曼的股券共约7.22 亿美元已如同废纸,这给内地金融机构投资海外敲响了警钟。当前,利比亚政局动荡也给中国海外投资带来巨大损失。目前中国在利比亚承包的大型项目一共有50个,涉及到合同的金额是188亿美元,按照当前汇率换算,仅此一项就造成计人民币1 233.28亿元。

一、当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状况变化

1.投资规模。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大多数还是以中小型项目为主。根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2011年4月发表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2008—2010)》显示,2010年度被调查的已对外投资的企业中,约有2/3的企业现有投资规模小于500万,投资额超过1亿的企业仅占8%,这说明中国企业目前对外投资的规模总体来说比较小,只有为数很少的企业进行较大规模的海外投资 。

从近三年的调查数据来看,受访企业的对外投资规模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2008年、2009年、2010年度的调查中,对外投资额超过1 亿美元的企业占的比重分别为6%、1%、8%。2009年由于受到全球次贷危机的影响,所以海外投资规模有所下降,而2010 年为历年来最高的。2010年对外投资额低于100 万美元的企业占的比重为32%,同时低于2008年的41%和2009年的61%。

总体来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依旧较小,因此对外投资空间很大,所以对外投资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呈上升态势的。

2.投资方式。中国企业采用最多的海外投资方式是直接投资建厂,有51%左右的企业采取了这种投资方式。其次采取的方式是拓展或升级现有设施,超过34%的企业采取了这一方式进行投资。兼并与收购作为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时使用得较少,通过并购方式进行对外投资的企业只有15%,并购还没有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流选择。但是相较于2008年只有8%的企业采用并购方式进行海外投资已经有了较快的增长。根据商务部披露的数据,2010年中国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238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40.3%。这说明,采取并购方式的海外投资项目数量虽然不多,但涉及的投资金额较大。

2010年在全球范围内的重大跨国并购项目中,不时有中国企业的身影闪现,如吉利收购沃尔沃、中石化收购Repsol公司巴西子公司、中海油与Bridas Energy Holdings合资公司收购Pan American Energy公司股权等,无论是交易金额还是受关注程度,都足以成为年度最重要的并购交易。《华尔街日报》评选出的2010年全球十大跨国并购案中,中国企业的并购占据四席,兼并和收购将在中国海外投资方式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投资目的地。在中国海外投资刚起步的阶段,因为地缘优势、人缘优势以及与中国在经济结构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使得相邻国家和地区以及海外华侨聚集的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集中区域。到目前为止,中国海外投资业务已扩展到177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已经逐步从发达国家向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扩展,投向非洲、拉丁美洲、东欧、俄罗斯及亚洲国家的比例不断增加,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显著。

从2010年数据来看,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北美,有46%的企业在亚洲投资,23%的企业在欧洲投资,27%的企业在北美投资。亚洲依然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最青睐的地区,并且这个现状预计在未来也将会继续保持下去。对欧洲、特别是欧盟的投资主要是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给欧洲带来巨大打击的影响,使得中国企业对于投资欧洲国家产生极大兴趣。在对外投资的企业中,非洲也已经成为吸引中国投资的热点地区。投资非洲的企业比例达到22%,比2009年有大幅度的提高,非洲的对外投资市场并未饱和,对非洲的投资流量将会持续增加。只有少数的企业选择到拉丁美洲和大洋洲投资。

4.投资行业分布。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领域十分广泛,第一、二、三产业中各个行业几乎都有,其中,投资最多的是制造业,其次为批发零售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等,投资于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住宿餐饮和软件业的企业较少。这表明制造业是海外投资的重点行业,在制造业中,中国企业投资最多的行业是机械行业,其次是纺织业。相比较而言,大规模的投资比较集中在资源开发领域,中小型投资基本集中在加工行业。总的来说,这些投资特点反映出了中国在出口市场中的比较优势。

二、中国海外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资规模较小。在中国对外投资企业中,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相当大比重,而发达国家的投资企业规模都比较大,大型和特大型的跨国公司居多。資料显示,多数企业的对外投资规模较小,有实力进行大规模对外投资且海外投资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较少 。由于中国海外企业规模偏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也难以与世界大型跨国公司相抗衡。

2.跨国经营管理的人才匮乏。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境外投资企业的员工文化水平较低,综合素质较差,普遍缺乏懂得国际工商管理、能够驾驭跨国生产经营管理和了解东道国法律制度、国际惯例的复合型人才,因而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

3.对外投资结构不合理。首先,在对外投资地区分布结构上,虽然中国对外投资遍布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大多数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而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明显偏少,这对于中国开拓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是极为不利的。其次,在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上,中国对外投资过分偏重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投资,相对忽视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偏重消费品投资,忽视生产资料投资;偏重对国内连锁效应弱的产业投资,忽视对国内连锁正向效应强的产业投资。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对外投资与国内生产企业的断档和分割,致使对外投资的风险加大,总体经济效益低下。最后,在对外投资的方式结构上,中国80%以上的海外企业属于新建企业,且合资方式占绝大比重,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跨国收购、兼并方式利用较少。投资方式单一,不利于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中灵活利用各种投资方式的优势,也影响了中国对外投资的发展速度。

4.风险管理水平较低。中国海外投资缺乏应有的国际化水准、治理经验和文化沟通,不熟悉其他国家市场的法律法规。现在很多企业对海外投资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投资方面的国际经验很少,企业在投资之前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资金实力,还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及相关知识。中国企业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主要靠政策的支持、经营环境的改善、监管的不断改进以及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但实际上中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水平与国际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很大。

5.宏观管理薄弱。一是缺乏宏观管理的规划和指导。国家对海外投资缺乏宏观管理的规划和指导,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没有与中国外贸市场战略相适应的海外投资的国别政策。二是海外投资的法规建设严重滞后,至今尚未出台一部较为完善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管理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导致跨国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混乱无序。三是对外投资信息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企业难以及时获取国际市场信息。四是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海外投资风险防范体系,缺乏风险监管、评估的专门机构。

6.公关和媒体传播能力的欠缺。中国企业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对媒体通常采用比较低调甚至是沉默的做法。有专家分析指出,对公众沉默是海尔跨国投资美泰克失利的主要原因。无论中外媒体如何轰炸,海尔始终以沉默示人,三缄其口,出言谨慎。这一招秉承的是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与谨慎作风,但在美国公众看来却是海尔在逃避问题。这不但导致了海尔最终投资的失败,也丧失了一次向世界宣传与推广的良好机会。总的来说,中国在海外公关和媒体传播方面还有待提高。

三、中国海外投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任何的经济活动都存在风险,投资活动当然也不例外。海外投资活动面临着很多复杂的多变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更容易遭遇风险,有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地理环境问题造成的自然灾害风险;有因为汇率波动造成经济损失的外汇风险;还有与投资东道国的政治、社会等有关的,非投资者所能够加以控制的政治风险等等。吴洪臣在其著作《国际直接投资》中指出:“海外投资项目风险是指在特定环境下和特定时期内客观存在的导致国际投资经济损失的变化。”下面我们就几个主要风险来阐述:

1.政治风险。投资风险中最难以预测和分析的风险,也是最令海外投资者关注的就是政治风险。关于政治风险有很多种说法,Simon Jeffrey D.认为,“政治风险可被视为政府的或社会的行动与政策,或者导源于东道国内或者导源于东道国外,对挑选的一批或大多数外国经营业务与投资产生反面影响。”例如,自2月16日以来,北非国家利比亚局势持续动荡,直接影响了中资企业在利比亚的投资项目,中资企业损失不可避免。一些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容易产生政局不稳、政权更迭、民族冲突持续不断,甚至爆发内战或国家分裂的情况,通常存在政治风险的可能性比较大。下面从政治风险的种类和成因两方面来分析政治风险。此外,政治风险还包括东道国对外国投资者征收的风险、汇兑限制风险、政府违约风险、延迟支付风险、政策变动的风险等等。

2.外汇风险。外汇风险是指外汇汇率的变动对国际企业跨国经营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很多,如国际收支、相对通货膨胀率、利率、外汇储备等。外汇风险种类有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类。

3.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因法制原因而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风险。由于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历史地理、教育文化水平等不同,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和技术政策也有所不同,各个国家在对待外资的立法上就会存在着一些差异。而目前关于国际多边投资及与投资相关经济活动还没有统一的国际法规。因此,跨国企业必须面临着多重的法律环境体制差异所带来的风险。

4.文化风险。文化风险是指与东道国的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与态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给企业对外投资带来影响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东道国消费者和本国消费者在消费习惯、偏好和购买力上的差异;二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在价值观等方面形成的差异;三是制度文化的差异。目前,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目标多是欧美成熟企业,而这些企业对自身的文化有着很高的认同度并希望可以继续保持自身的文化。中国企业文化以强大的家长制和强调个人忠诚为特征,这与大多数西方企业强调“专业化”的文化难以短时间内实现完美融合。

5.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指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在限定的时间范围内能否成功地开发出新产品的不确定性。国外的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新产品开发项目的成功率只有1/6,新产品开发成功后投入市场获得成功的只有2/3。这充分反映了技术开发风险较大,这种风险不仅来自技术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而且来自经济方面,即一种新产品被开发出来以后是否成功,还要看能否获得经济上的收益。这在成本既定的情况下取决于市场需求状况,市场需求旺,则可获得收益,相反则会亏损。

参考文獻:

[1] OECD.OECD Economic Outlook:An Interim Report[R].Paris,OECD,2009.

[2] Simon Jeffrey D.Political Risk Assessment:Past Trends and Future Prospects[J].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1982,(3).

[3] Stefan H.Robock.Political Risk: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J].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1971,(4).

[4] 艾洪德,郭凯,高新宇.金融脆弱性、不完全信息、制度变迁与金融风险[J].财经问题研究,2006,(7).

[5] 班健.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应该以更高的环境标准要求自己[N].中国环境报,2010-11-15.

[6] 包运成.论中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J].社科纵横,2009,(1).

[7] 曹旭平.海外投资的国有化风险防范[J].经营与管理,2005,(7).

[8] 曹旭平.海外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价及控制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8.

[9] 辰英.当前全球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影响[J].当代世界,2011,(6).

[10] 陈江生.试析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格局[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2) .

[11] 陈全功,程蹊.中国对外贸易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路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4,(2).

[12] 陈收,李双飞.金融海啸中内地金融企业海外投资的损失分析[J].管理评论,2009,(2).[责任编辑 吴 迪]

作者:徐敦鹏

企业海外投资风险控制分析论文 篇3:

企业“走出去”税务风险及其控制

【摘 要】 文章阐述了我国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所面临的税务风险,分析了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各环节的税务风险控制。

【关键词】 走出去; 税务风险; 控制

我国改革开放30年,对外贸易飞速发展,为国家和企业积累了丰富的财富。但劳动密集型、高耗能产品不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企业要发展,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以往我国对外贸易主要是产品出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形势不断变化,我国企业应考虑“走出去”,利用其他国家的优势资源,在海外投资组建企业,实现资本、技术、管理和劳务输出,以多种方式争取国际市场。在我国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扩大跨国经营的进程中,虽然不断地取得成功和进步,但也面临着国际化旅途中的种种风险和挫折,其中,世界各国的税收政策便是影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正在筹划走出国门投资的企业,需要熟悉目标投资国的税制和税收征管政策,做到守法经营,依法纳税,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规避税务风险。

一、企业“走出去”税务风险

税务风险是指企业因未能正确有效地遵守税法规定处理涉税事项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

企业税务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应纳而未纳税或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罚处罚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另一方面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没有准确理解并遵循税法,没有用足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而多缴纳了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企业税务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另一方面是企业自身经营管理。

(一)企业所处宏观环境

税收是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税收制度是规范政府与纳税人之间利益分配的强制手段。企业所在地的经济环境、政策和法规环境、社会意识、税务执法等都会造成一定的税务风险。在企业“走出去”的背景下,跨国投资所适用的是目标投资国的法制环境和税制环境,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往往难以及时、全面、准确掌握海外的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税收执法环境等,再加上部分东道国税务管理不规范、不透明,税务机关税收检查和反避税调查不合理、不合法等,均会造成很大的跨国投资税务风险。

(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

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税务风险首先来自于经营者对税务规划和税务风险的态度。许多经营者习惯了国内的税法概念和税收法律环境,往往用国内的税法概念和方法处理国外经营涉税事项,不注重事前税务筹划和税务风险的规避,作出决策后造成税务风险时已经于事无补了。其次,缺乏相关人才。许多企业第一次走出去,内部人员没有相关经验,派驻外国的人员在外语环境中熟悉外国的税法也有些困难,因此可能造成不能很好地遵循当地税法,该交的税没交或少交、该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没有享受到而多交税。投资海外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为缺乏了解中外税务相关法律及其差异、了解当地语言及公共关系等方面的人才,往往造成很多税务风险。最后,不合理的国际税务筹划。税务筹划是一把双刃剑,既可控制税务风险,又是税务风险的重要来源。我国企业的国际税务筹划方法往往利用避税地、利用转移定价、利用其他国的低税率等方法进行税务筹划。但是,金融危机下各国财政困难加大了其反避税的力度,许多国家在其相关法律中都规定有反避税的专门条款;我国新企业所得税法中也专设了特别纳税调整部分,明确了转让定价、资本弱化、避税地、受控外国企业、一般反避税规则等相关规定,开始建立比较完备的反避税法律体系,各国针对避税的手段不断完善反避税条款。所以,如果不是建立在全面理解和运用国内外相关税法的基础上进行税务筹划,其结果可能造成很大的税务风险,使企业遭受反避税调查与惩罚。另外,国内外的税法变化也可能给税务筹划带来风险,筹划时设计的方法是合法的,执行时因税法的变化可能变得不合法了。

二、企业“走出去”税务风险控制

(一)企业“走出去”前涉税风险控制筹划

企业“走出去”前的涉税风险控制筹划将影响投资、经营过程和未来退出撤回资金所涉及到的许多涉税事项,对中外集团公司利益影响深远。所以,企业“走出去”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全面的税务筹划,制定好企业跨国投资的税收战略,从集团公司层面控制好税务风险。企业在“走出去”前的税务风险控制筹划应注意三方面问题:

1.谨慎选择投资地点

在进行跨国投资时,对投资地的选择除了考虑原材料供应、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技术、金融等因素外,还需要考虑目标投资国(地)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了吸引国外投资而对投资人采取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是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普遍的做法,如优惠税率、税收减免、加速折旧、亏损结转、再投资退税等等。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因为资本稀缺,为了吸引投资会采取直接且较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优惠税率、直接减免等;而发达国家因为资本充裕,虽然也吸引外资,但税收优惠政策会少些,且往往采取间接的优惠政策,如加速折旧、延期纳税等。

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与运营,很多时候都选择避税港,因为避税港的税收负担很轻,把利润保留在这些地方而无需交税,但要注意的是享受这些税收优惠政策是需要在避税港建立商业实质的,而且各地税务局会对这些“避税天堂”所能产生及保留的利润提出质疑,引起投资企业所在国税务局的反避税调查甚至罚款。我国企业所得税法为了防止纳税人利用低税率的境外公司,累积海外利润,延迟缴纳中国税款,在《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中制定了受控外国企业条款。另外由于避税港往往与其他国家没有签订避免双重征税的税收协定,投资企业即使在避税港不需要交税,但在其他国家征收预提所得税之类的税收时都会用较高的税率,在这种情况下,利用避税港并没有达到节税的目的,还有可能增加税收成本。

在利用税收优惠地时,还应考虑目标投资国对企业利润汇出有无限制。一些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利用税收减免来吸引外资,另一方面对外资企业利润汇出实行限制以促使外商进行再投资。另外,在利用跨国投资税收优惠政策时,还应避免国际重复征税问题,投资中要注意优惠多、税率低的国家(地区)是否与投资母国签订了双边税收协定,以实现对境外投资已缴税款扣除、抵免,对境外的税收优惠实现税收饶让。

2.合理搭建组织机构

企业“走出去”在国外投资新办企业,会面临设立分公司(分支机构)还是组建子公司的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在税收待遇上会有很大区别。

分公司隶属总公司,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只就流转税在当地缴纳,分公司的盈利合并到总公司,由总公司统一缴纳所得税,分公司在东道国所缴纳的所得税按分国不分项的原则在我国总公司缴纳所得税时予以抵免。但应注意的是企业在境外同一国家(地区)设立分公司发生亏损,按我国现行所得税法规定不得抵减其境内或其他国(地区)的应纳税所得额,但可以按规定用同一国家(地区)其他项目或以后年度所得弥补。设立分公司在经营和财务会计流程的设计与管理上要简单而且易于控制,分公司与总公司之间的资本转移,因不涉及所有权变动而不必负担额外税收。

组建子公司时一般选择成立有限责任公司,也可考虑成立合伙企业,须全面研究东道国对有限责任公司和合伙企业实行的税收政策的差别。如果成立有限责任公司,该子公司在东道国具备独立法人实体资格,只负有限责任,除就地缴交流转税外,子公司在东道国须独立计缴所得税,可享受东道国给其居民公司包括免税期在内的税收优惠,东道国适用税率低于居住国时,如果该国与我国签订有双边税收协定,子公司可享受低税率优惠政策。

企业在海外投资,选用海外投资企业合理的组织形式时,还需要考虑海外投资所在地征收分红预提所得税和转让股权所得征收资本利得税的规定。被投资公司若被认定为非居民的海外投资公司,其向投资者发放股息时,有些国家免税,有些国家会征收分红预提所得税;对非居民的海外股东转让本国境内资产的股权等取得的资本利得,有些国家不征收资本利得税,有的国家则会视情况征收资本利得税。如果被投资企业所在国征收分红预提所得税或征收股权转让资本利得税时,则需要对海外投资组织架构进行合理设计,使日后从被投资企业分红或从转让股权取得收益时相关资金流出东道国时总体税负得到降低。因为许多避税地及一些传统税收优惠国家对“过境”的分红免征预提所得税,所以在设计海外投资组织架构时,可以利用这些优惠政策及国际税收协定,建立两层或多层持股架构,在中国公司与直接持股公司之间插入一家低税收地区的中间公司,以达到不增加税负、增加日后重组或处置资产灵活性且可以经批准将分红等纯现金流暂时留在境外,进行其他项目的投资,利于灵活利用资金形成高效的全球资金运营体系。

3.恰当选用注资方式

企业“走出去”在海外投资,不同的注资方式也会影响税负,常用的注资方式有股权注资、债权注资、混合证券注资等。

(1)股权注资。股权注资是直接向被投资公司转移资产以取得被投资公司的股权,是比较直接的注资方式,注入的资金可通过税后股息分红的方式收回并得到相应回报。但海外公司所在地可能对股息分红预提所得税,股本的注销或收回也可能受法律程序的约束,有些国家还会对转让股权所得征收资本利得税。公司向被投资公司转移的资产可以是现金,也可投入实物、专利技术或劳务。根据规定我国企业用自产或购买的货物用于对外投资的,可按规定享受货物出口退税和免税的税收优惠政策。

(2)债权注资(股东贷款注资)。债权注资是向被投资公司提供资金并收取资金使用费即利息的行为。债权注资的主体不一定是直接的股东,可以是集团内的其他公司,这样可增加集团内现金流动的灵活性,其资金收回的方式比较直接,而且海外公司的利息费用可以在海外公司所得税前扣除。但需要注意的是海外公司所在地可能对利息的支出征收预提所得税,还要注意海外公司所在地税收政策中反避税条款的规定,特别要关注有关资本弱化税制的条款。

(3)混合证券注资。如可转换公司债券、可赎回优先股等,这些注资方式为日后税务筹划提供了可选择的空间。

(二)企业“走出去”经营过程中涉税风险控制

企业“走出去”在海外设立公司后即着手经营管理。加强税务管理、控制税务风险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管理事务。税务管理既能保证遵守税法,控制税务风险,又能为企业经营提供好的节税建议,创造税务价值。企业要做好税务管理,控制税务风险,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企业税务管理机构

企业在供应、生产、销售及提供社会服务等各环节都涉及税收问题,为降低税务风险,企业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专职税务管理机构或岗位,由专业人才根据投资所在国及国际税收相关法律法规,从集团整体层面设计、构建税收框架体系,对经营过程中各个项目进行税收统筹和规划,并确定相关业务流程和业绩考评。公司管理层应支持税务管理人员的工作,保证其工作获得其他部门人员的配合和支持。

公司税务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我国税收法律法规,更要熟悉海外投资公司所在地的相关税收法律法规及国际税收协定,了解公司业务所涉及的各种税种、税率、税目、申报期限和纳税地点及如何申报纳税等,理解国内外税法的差异,对公司各项涉税事项进行合理的筹划,保证公司依法纳税并能充分享受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2.建立内部税务管理标准

内部税务管理标准是税务管理体系运行的指南针,包括税务管理手册、各涉税事项的流程标准、内部培训机制以及税务业绩考评制度等标准文件。公司可以根据情况,建立适合自身的各种涉税业务流程,如税务计划的制定,纳税申报的流程标准,采购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等的涉税事项处理流程等。企业建立科学的内部涉税事务管理组织与标准,通过计划、执行、控制、分析、评价等一整套内部税务管理体系,完善各环节涉税链条,加强税务工作的事前筹划和过程控制,实现企业税务价值的最大化。

3.建立税务风险汇报制度

为了明确各级涉税人员的责任,提高公司对涉税风险的反应速度,公司应该建立内部税务风险汇报制度,明确重大涉税事项必须逐级汇报。重大事项的标准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如税务检查、税收筹划、重大涉税合同、重大税收优惠政策的应用等都是必须汇报的重大事项。税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发现公司存在重大不合规处理,可能存在较大税务风险时,也应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并以标准化的内部文本进行签字流转,相关领导应及时与其他部门人员沟通,及时将税务风险降至最低。

4.慎用国际税务筹划方法

合理进行税务筹划会给企业带来税收收益,但是筹划不当也会给企业带来反避税调查和惩罚的损失。在税务筹划时,应注意全面理解国内外的相关税法及其差异,从集团公司整体利益的角度,全面统筹,合理规划,在合理保证公司税负最小化同时,还要争取集团公司经济收益最大化,避免运用不恰当的税务筹划方法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三)企业“走出去”投资收益和经营期满或其他原因收回投资退出的涉税风险控制

企业“走出去”投资收益包括被投资方经营成果(股息、红利)分配,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等;经营期满或其他原因收回投资退出主要涉及股权转让的财产转让收益。由于各国有其税务管辖权的规定,许多国家就来源于本国的利润(股息、红利)、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财产转让所得征收预提所得税。我国税法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采取的是居民税收管辖权和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的双重税收管辖权,对企业所得税实施的是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的双重原则,即地域管辖权和居民管辖权的双重管辖权标准,居民企业和居民个人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外的所得缴纳所得税,承担无限纳税义务,非居民企业及非居民个人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征收预提所得税。我国对外投资主体大多是居民企业或居民个人,应就其来源于境外的利润(股息、红利)、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财产转让所得缴纳所得税,这样会因管辖权问题造成双重征税。所以,企业“走出去”投资收益和经营期满或其他原因收回投资退出的涉税风险控制重点在于避免重复征税问题的发生。

为了解决双重征税和国际逃税问题,我国已经与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式签订了关于避免对所得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双边或多边国际税收协定。我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2009年12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出台了《关于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企业取得境外所得计征企业所得税时抵免境外已纳或负担所得税额进行了具体规定。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如遇我国同外国政府订立的有关税收协定与我国税法或有关规定不符的,按照国际惯例,在问题的处理上协定规定优先于国内税法,依照协定的规定办理。所以企业“走出去”的税务管理应注意研究国内税法及相关规定的变动及我国与外国政府订立的有关税收协定的规定,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减少税务损失。

(四)企业“走出去”投资遇到税务纠纷时要寻求有效的救援途径

企业在国外合法经营,如果遇到税务纠纷或税收不公正待遇,应寻求正确的救援途径。国内的母公司要常与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有效沟通,咨询相关法律法规,取得税务机关提供的税务服务。如遇税收不公正待遇,必要时可通过国内的主管税务机关,启动双边或多边税务协商程序。

【参考文献】

[1] 秦伟宏.海外投资中的税务架构设计[J].涉外税务,2009(10).

[2] 韩霖.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风险防范与税收应对 ——专访跨国税收管理专家詹清荣博士[J].涉外税务,2009(10).

[3] 陈杨.跨国公司国际税收筹划探讨[J].商业时代,2009(5).

[4] 滕琳.走出去的税收筹划——访普华永道合伙人黄富成先生[J].新理财,2008(12).

作者:曾强安

上一篇:课程教学改革下景观设计论文下一篇:会计准则趋同问题企业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