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债券投资风险分析论文

2022-04-22

【摘要】债券投资是保险资金投资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国目前保险资金收益率偏低就与债券投资过少有关。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保险资金债券投资现状,对比拥有发达金融市场的美国,得出我国不仅债券投资比例过低,保险资金投资品种也很少的结论,从而提出减少银行存款,增加债券投资的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企业债券投资风险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企业债券投资风险分析论文 篇1:

我国银行债券投资业务风险及防控研究

摘要:目前,债券投资业务已成为银行拓宽资金运用渠道和改善资产结构的主要工具,债券投资收益已成为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但银行在债券投资业务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问题逐步显露,其潜在风险应给予关注。本文总结了我国银行业债券投资现状,揭示了我国银行债券投资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提出了防控我国银行业债券投资业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银行;债券投资;风险;建议

一、我国银行业债券投资现状

近年来,随着债券业务市场深度、广度的不断扩展和银行业债券投资业务的迅速发展,债券业务对银行业的重要性正不断上升。同我国金融领域中的其它部分一样,我国债券业务正向市场化有序推进,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参与者类型日趋多元化,债券种类呈现多样性,信用层次不断丰富。从债券发行人看,范围由2004年的人民银行、财政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企业延伸到目前的铁道部、非银行金融机构、国际开发机构;从投资范围看,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品种由2004年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企业债和商业银行用于补充资本的次级债扩大到政策性银行债、普通金融债、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地方政府债等十余个品种。从债券投资者看,目前已有银行、证券公司、基金、保险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社、财务公司和企业等类型的投资者,且户数在2009年末已达9247家,较2004年末上升了132.16%。从市场容量看.整个市场2009年累计发行债券4.9万亿元,年末债券托管额达13万亿元:分别较2004年和2004年末增长106.66%、182.61%。

受政策、市场和自身特点三方面因素影响,银行投资债券市场的意愿较高。一是宏观调控政策促使银行加大债券投资。受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影响,银行的信贷投放规模被严格控制,债券市场进而成为银行配置资产的一个重要渠道。此外,存款准备金的连续上调也促使银行增大了对流动性资产的配置。上述现象在2008年及之前几年的宏观调控中均曾反复出现。二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在广度和深度上的迅速发展改善了银行债券投资的市场环境。债券市场参与者量上的迅速增加和类型上的多元化,为银行提供了更多不同投资取向的交易对手,提高了交易成功的概率;债券发行量的扩大则有利于银行更自由地调整资产结构,使银行的资产管理具有更大的回旋余地。三是银行制度成为投资债券的内在因素。在我国分业经营的管理制度下,银行的资产配置受到严格限定,使债券成为除信贷投放外另一重要资产配置方式。这对小银行业机构尤为明显。此类银行均存在经营规模狭小、营业网点不足、产品创新乏力、营销能力较弱的特点。在市场狭小,优质客户资源有限、中小企业利润偏低的市场背景下,处于竞争优质客户乏力,培育小客户成本过高,无力独自研究和推出新产品的不利地位,限制了贷款业务的发展。相对而言,银行间债券投资业务具有经营成本低廉、参与者市场地位平等、交易可控性强、不需营业网点支持、利息收益相对稳定的特点,有效规避了小银行的市场竞争短板。并可使其通过对债券期限结构的合理配置,兼顾资产流动性需求。

二、我国银行业债券投资业务面临的风险

我国债券业务还处于新兴发展时期,风险管理体系并不健全,风险的控制更多依靠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债券发行人和市场参与者严格的准人限制这一行政审批手段。债券风险管理相对于业务发展尤为迟缓,更难以抵御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债券风险。

(一)风险投资策略不明确

我国大部分银行,特别是小银行。近年虽已展开了对债券市场的分析研究,但受专业人才缺乏、内外信息资源不足的影响,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多集中于单项业务或局部问题,缺乏系统性研究,不足以从全行视角出发为债券投资提供系统性的前瞻指导,未能对债券业务的发展方向、规模、种类、期限配置制定长期规划,致使银行债券业务缺乏市场定位,无法形成明确、持续的具体措施,影响了抵御市场波动的效果。尤其在当前经济金融市场波动较大,国家各项调控政策连续推出,对银行资产负债的配置提出较大挑战的情况下,银行的风险投资策略仍停留在相机决策的被动境地,凸现了市场、政策研究能力的薄弱。

(二)风险管理制度缺失

在业务规范上,多数银行还未建立起一整套能全面覆盖债券业务各风险环节的管理制度,未能针对债券业务特点制定操作性强的自营业务、代理业务、代持业务具体细则或业务流程;未健全债券投资业务有关的授权管理、授信管理、业务操作程序、计量分析、会计核算、绩效考核、检查监督等管理制度;未建立重大市场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和违规责任追究制度。制定的资金业务相关管理办法中,缺乏对债券投资业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压力风险测试的规定,特别是小银行对债券投资总体规模无明确限制,未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对债券投资业务的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控制。日常管理主要依靠管理货币市场业务的各项内部制度。而此类制度的内容亦多为各部门的职责规定,无可用于具体操作的风险量化指标,客观上难以在部门和岗位间形成有效制衡。削弱了债券投资管理的约束力。在投资决策上,银行主要依靠从业人员的经验判断,未形成以债券种类、期限、价格和市场利率等因素为基础综合评定的决策机制。上述制度的缺乏使债券业务的操作和风险控制更多体现为决策者的个人偏好,而难以保持持续、稳健的做法。此外,对账制度有欠缺。部分小银行虽在《资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对对账管理作出一些规定,但未细化对账业务操作流程,明确对账责任人,也未按照会计核算管理的基本要求逐日进行账实核对。资金中心与托管机构对账,通过台账与托管机构按面值对账,但无对账单。

(三)风险管理能力不高

一些银行的风险防范水平还较弱,虽有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控债券风险,并开始逐渐引入市场风险计量模型、限额管理和流动性管理等技术支持,但受人力不足、专业水平有限和工作不专职的影响,在实际监控中未能实现风险分析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变,没有建立市场风险资本分配机制,亦未在压力测试基础上制定出应急处置方案,制约了风险监控的效果。一些债券业务交易性明显的银行未能建立与自身交易性业务频繁相适应的止损制度,亦未依据业务总量、债券种类、期限等因素提取损失准备金,建立补偿机制。此外,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稽核审计空白。按照内控风险管理要求,银行涉及任何业务都应纳入监督管理范围。但部分银行稽核部门未对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业务制度建设、业务经营、风险管理等情况进行内部稽核检查:对反复套作的风险控制不够严格。金融机构通过购买债券进行质押式回购融入资金、再购买债券反复套作放大风险。当市场利率出现较大波动时,利率风险成倍增加,从而引发资金流动性风险。

(四)内部监督机制虚化

一是岗位设置交叉。债券业务岗位设置应按前台交易、中台风险控制、后台审核与清算的岗位进行业务操作。部分银行未定人定岗,分工不明确,交易人员既负责前台现券买卖、债券回购、资金拆借业务,又负责

后台复核,前后台未能按要求严格分离,存在混岗操作和“一手清”现象。二是风险管控不到位。部分银行未按银监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要求,设立专门的债券投资交易账户;资金中心未建立u盾、密码检查登记簿、印章使用登记簿,且印章使用责任不明确,密码更换无记录、不及时,保管不合规。三是短期逐利性较强。频繁的债券买卖在一些银行已成为日常现象。有的银行频繁通过出售、购回的形式让交易对手代持自身债券,借以推高债券利率,实现更高的债券收益率;有的银行频繁进行债券买卖,以获取价差收益。大量的交易使得一些银行1年的债券买人卖出总量高达其年末债券余额的30倍以上。四是债券业务风险管理在很多银行中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日常监督中,一些银行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未督促过高级管理层改进对债券业务的风险管理,亦未拟定出相关风险约束指标;稽核审计等风险管理部门未对债券业务进行过全面检查,也未提出过风险审计报告和风险管理意见、建议。

三、防控我国银行业债券投资业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市场风险管理机制

一是完善市场风险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授权授信办法。包括货币市场业务管理办法、货币市场业务操作规程等业务制度;制定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市场风险管理框架、市场风险止损办法等风险管理制度以及完善的市场风险审计制度等。在授权授信制度方面,制定各项业务品种的限额额度和风险敞口额度,明确授权流程和授权业务种类以及可以交易或投资的金融工具等,从制度上规避市场风险的发生。二是完善市场风险的管理流程、架构和信息反馈制度,明确银行内部各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市场风险的管理部门要定期写出交易类账户市值重估报告和市场风险分析报告,报告应采用纵向报送与横向传送相结合方式,纵向为向管理层报送,横向为向前台传送反馈,以更有利于市场风险的分析和控制。银行内部稽核部门要定期对市场风险的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向董事会和监事会报告。职责明确,分工明晰,使市场风险的管理更加具体,落到实处。三是制定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战略。中小银行要本着风险管理战略和全行经营战略一致性的原则,考虑自身市场风险承受度、风险识别控制能力、交易规模、复杂程度等因素。制定风险管理战略和风险管理目标。在债券投资中,平衡收益与风险关系,主动采取措施回避市场风险,以减少或避免由于市场风险所引起的市值损失,同时要通过投资组合的多样化来分散风险。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制定合理的市场风险资本占用,避免盲目扩大投资,放大市场风险。四是构建市场风险管理模型,完善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检测和控制程序。根据《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划分银行类账户和交易类账户,构建债券组合管理,使用模型每日对交易类账户债券进行市值重估、在险价值分析、关键年期久期分析和收益率曲线分析等。定期进行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为市场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二)强化内控防范操作风险

一是增强审慎经营理念控制投资规模。在日常的债券业务操作中,准确解析货币政策趋向,及时把握投资机会,同时持有合理数量的债券,确保债券资产的流动性。银行债券投资业务要确保正常支付结算的前提下,结合自身资本实力、发展战略,充分考虑各项业务之间的可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设定适当的债券投资业务总量控制目标。要密切关注宏观政策的变动及可能对债券投资市场产生的影响,严格债券滚动投资管理,合理确定债券投资放大倍数,严防因债券投资规模过大而引发的流动性风险;要根据风险承受能力。明确债券投资选取标准,合理确定债券投资组合,分析投资风险,跟踪监测风险变化,不定期进行压力测试并合理设立止损点。二是加强业务规范化管理。银行要建立债券投资业务授权管理制度、债券投资风险评价办法、风险预警和处理机制方面的制度及管理办法,同时按照全面、审慎、有效、独立的原则,通过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其他合规渠道进行债券投资。按规定办理托管手续。三是对重要岗位进行分离。对前台现券买卖、债券回购、资金拆借等业务要明确专人负责,后台复核人员与前台交易人员必须分离,做到权责清晰、相互监督,防止出现混岗和“一手清”现象,同时要明确专门的部门或风险控制人员负责中台的风险监控,加强计算机管理,实行分级授权和岗位约束,切实防范投资业务操作风险。四是强化内控制度执行力。债券投资业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操作人员执行制度情况的监督,督促业务人员依法合规操作;规范会计核算,按要求设立专门的债券投资交易账户,加强日常对账工作,严格按会计权责发生制原则,及时准确核算债券投资业务,提足风险准备。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效力,使稽核人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强稽核监督的质量和频率,每年至少对市场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各个组成部分和环节的准确、可靠以及有效性进行一次独立的审计和评价,对违反内控制度的部门和个人严肃处理。五是银行要加强业务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风险管理水平。通过举办债券投资业务培训班、建立银行间货币市场业务定期分析制度等,帮助债券投资交易员及时了解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掌握市场政策、信息和交易技巧,不断提高操作技能和风险防控水平。

(三)细化债券投资业务的监管要求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包括黄金)、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分别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市场风险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2004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城市商业银行最迟应于2008年底前达到本指引要求,处于监管要求和商业银行风险调整后的收益需要,市场风险的管理迫在眉睫。此外,银监会出台的《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系统要求,但银行在监管部门没有硬性要求的情况下往往从降低成本,简化程序考虑,将风险管理维持在较低水平。而鉴于近年来银行债券投资资产业务规模的迅速增大。其缓慢提升的管理水平已无法适应风险控制的需要。对此,有必要通过进一步出台细化的监管规定,促进银行提高债券管理水平。一是将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阶段化。在综合考虑市场风险、银行投资情况和成本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制定从简至繁分阶段建设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逐步细化管理架构和强化技术手段,由各行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投资规模和交易类型建设对应阶段应拥有的风险管理体系。此后,在自身风险管理体系未达到下一阶段之前,银行的债券投资不得超出本阶段设定的范围。二是将债券业务风险管理规定量化。依据银行风险总体情况,以指标形式明确市场风险资本的配置要求,框定投资的比例、结构、范围,限定风险限额、止损限额的最低要求,并确定开展压力测试的间隔期,强化对银行的监管约束。

(四)加强债券业务的日常监管

为尽快提高银行的市场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债券投资业务的健康发展,加大对该项业务的监管力度是必由之路。鉴于债券投资业务对一线监管人员还属于新课题,银行监管部门应从业务培训起步,通过细化监管要求和增强对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水平的分析,落实银行债券业务的监管。目前。监管部门对银行的债券业务监管还停留在收集相关报表数据、关注流动性等方面,而对该项业务面临的市场风险及银行的相关管理体系一直未做过系统的调查、跟踪。针对银行综合业务的快速发展,应加强对债券等新业务的日常监管,把握银行的整体风险情况,促其审慎从事债券业务。在现场检查方面,应将债券投资业务作为重点之一,通过实地检查尽快掌握银行当前的债券业务情况、管理水平、投资策略及存在的问题,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在非现场监管方面,应规定银行按月向监管部门报送本行的债券投资变动情况和市场风险水平,南监管部门结合非现场监管系统等信息来源逐月分析、判断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和投资风险状况,适时提出监管意见。此外,加大对一线监管人员的债券业务培训。银行监管人员对位于银行、证券、保险间的交叉业务和创新业务一直处于监管乏力的状态,对银行报来的此类业务资料无法及时准确地进行分析和判断,亦不能给出系统、深入的指导,成为银行业监管的弱项。对此,应随着银行业综合经营的发展,及时扩展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广度,做到监管跟随甚至同步于银行的业务拓展。在债券业务上。应重点培养一批从事证券业务风险监管的人员,使之对各类市场风险及相应的风险识别、计量、控制方法和技术具有较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达到可全面评估当地法人机构债券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业务策略的审慎性,提高改进意见的水平。

作者:李瑞红

企业债券投资风险分析论文 篇2:

保险资金债券投资现状浅析

【摘 要】 债券投资是保险资金投资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国目前保险资金收益率偏低就与债券投资过少有关。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保险资金债券投资现状,对比拥有发达金融市场的美国,得出我国不仅债券投资比例过低,保险资金投资品种也很少的结论,从而提出减少银行存款,增加债券投资的建议。

【关键词】 保险资金 债券投资 保险资金收益率

自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经济各方面都高速发展,保险业也呈爆发式增长:截至2010年年末,全国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45万亿元,2010年保费规模是2000年的9.03倍;全国共有保险集团公司8家,保险公司126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10家;保险从业人员346.85万人,其中,营销员278.31万人。保险已经和银行、证券一起成为我国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产业。

仅2010年,保险业用于投资的资金数额就有5千亿元,截至2011年10月,整个保险业的投资总额已达到3.68万亿元,这是非常惊人的一笔数额,但在当下经济很不景气的情况下,这反而有很多弊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过去,我国金融市场也动荡不安,整个宏观经济增速减慢,央行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未来的货币政策也趋向于紧缩,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压力很大。

目前保险资金可以投资的项目有:银行存款、中央银行票据、债券(包括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等)、证券投资基金、股票、基础设施建设、不动产、境外投资等。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证券投资风险相对较高,回报也不容乐观,而相对的,银行存款和央行票据等收益较低,达不到保险资金保值增值的目的。因而债券投资就成为保险资金运用的一个重要渠道,在保险业非常发达的国家——美国,债券投资占保险资金总额的70%,而在我国,只能达到50%;目前我国保险资金有相当大一部分运用在银行存款上,这部分资金占30%左右,但是美国运用在现金及现金类资产上的比例不超过10%;并且我国保险资金用于投资股票的比例非常低,这些都与我国保险业发展时间不长、各方面法规制度不完善有很大关系,这不利于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1. 我国保险资金债券投资现状分析

1.1债券投资品种

根据《保险法》规定,保险资金能够投资的债券品种有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等,下表为2004-2008年保险资金投资于各种债券的资金:

从上表可以看出,投资于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的比例明显增大。保监会于2009年新发布的《保监会关于债券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中规定,保险机构投资企业(公司)债券的比例,由不超过该保险机构上季末总资产的30%,调整为不超过该保险机构上季末总资产的40%。企业债券与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关,可自由转让,风险较大,但是风险也伴随着收益,因而企业债券的利率高于国债。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一国经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们发行的金融债券信用风险较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所以,金融债券的利率通常低于一般的企业债券,但高于风险更小的国债和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1.2债券投资收益率

近几年,由于内部金融改革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金融市场波动很大,金融投资产品都带有系统性的高风险特性,连带着也影响到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下表是有关保险资金收益率的一些参考数据:

从上表可以看到,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只有在2007年出现了较大波动,这与当时的宏观经济形势是分不开的,而保险业发达国家的保险资金平均收益率大都达到6%以上,说明我国目前保险资金投资结构不太合理,主要体现在债券投资过少,银行存款过多等方面上。

由于债券的年收益率一直处于稳定水平,还具有优先偿还性的特点,能有效的克制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带来的风险,并且债券的平均收益率高于中央银行票据和银行存款的储蓄率等,保险资金应该分配较大比例投资于债券,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控制风险。

1.3债券投资影响因素

影响债券投资的主要因素有:债券利率、经济周期、通货膨胀水平、国际形势等,其中只有债券利率是影响投资的内部因素,根据发行债券机构的经营情况、信用等级和债券期限长短有关,这一类风险可以通过分散投资来消除,但是另外的经济周期、通胀水平和国际形势就属于外部因素了,属于系统风险,是投资机构需要特别注意的。

在经济处于低谷时,可以倾向于投资长期债券,以期在未来获得较高的收益;相反地,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就可以多投资短期债券,甚至通过转让债券来获取投资利得。在高通胀水平下,就应该避免长期债券投资,因为当通胀率高于债券收益率时,资产其实是贬值的。在如今的科学技术下,全世界的金融市场都被连结在一起,此时就不得不考虑国际因素的影响,甚至把它当做主要的风险因素来考虑。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金融市场发达国家不管是法规制度还是交易规则都更加完善,因而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不仅仅是防范他们的金融市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

当然,以上所有的因素都不能单个分析应对,必须综合考虑所有的风险变动可能,尽量分散投资,把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这样才能达到债券抵御风险的作用。

2. 金融市场发达国家保险资金运用分析——美国

美国的金融市场非常发达,因而他们的保险资金有很多投资渠道,通过投资多种不同的金融产品,他们的保险资金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率,下表是美国与中国保险资金收益率的对比情况:

美国保险资金收益率平均在6%左右,高于我国的平均收益率水平,虽然在最近几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们表现的还不错,但是我们的总量基础就远远落后于人家,所以我们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在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的局限性很大,就是考虑到金融市场发展还很不完善,不管是制度还是法规都有多漏洞,如果不加以限制保险资金可能就会出现巨额亏损,但最可怕的还是出现巨额亏损以后将要面临的危机,这些涉及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且影响深、范围广,因此我国的保险资金包括各种基金投资都是以安全为第一位,这样收益率难免会受到影响。美国的金融市场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现在仍然是世界第一,如此发达的金融市场能够带动保险产业的发展,保险资金投资也就能够获得更大的便利,并且保险业和银行业、证券业一样是大型机构投资者,如此以来,二者就可以相互促进发展,这也就不奇怪为何美国保险资金能获得如此之高的收益率了。

我国投资于不动产的保险资金为零,投资于其它资产的部分也仅仅只有2.2%,主要分摊在债券和银行存款上,投资于债券的比例为50%,与美国的70%相比相差甚大,这些也能够说明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较低的原因了。从美国的投资经验来看,我国保险资金可以适当地把银行存款的一部分转移到债券投资上,以期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率。

3. 发展债券市场

这几年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主要集中在股票市场上,因而股票市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债券市场也就受到了一些影响,从而保险资金债券投资也受到限制。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全国性的国债托管结算中心和连接各大商业银行的无形市场也已成立,发行的债券品种也越来越多,债券市场一定会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支柱推动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这样不仅对保险资金优化投资结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有各种保障基金。

就目前来看,保险资金应当尽量减少银行存款,增加债券投资,这也需要相关法规放宽部分投资限制,同时应注重金融市场各部分的平衡发展,例如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息息相关,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宏兵、郭金龙.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问题研究--基于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视角[J].宏观经济研究,2009(11).

[2]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2011中国保险年鉴[M].北京:中国保险年鉴社,2011.

[3] 张艳妍、吴韧强.美国保险资金运用的分析及借鉴[J].金融与经济, 2008, (10).

[4] 张启文.保险资金运用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3(5).

[5] 陈文正.保险公司债券投资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研究生院,2010(5).

[6] 王飞.我国保险资金债券投资的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12).

作者简介:刘嘉敏(1991-),女,汉族,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09级金融工程。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刘嘉敏

企业债券投资风险分析论文 篇3:

债券投资“实”为何物?

获得银行贷款的企业,每天的首要任务就是赚回应付贷款。营业收入在扣除应还贷款后,再减去生产成本,税收等费用,剩余部分才是股东的股权收益。

“当前的房地行业可谓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我提前抛出了所有房地产股票,还把房地产债券一并清仓。”可爱的“全能型债券投资者”邻居面带春风地大踏步走入我的办公室。

“您又把股票和债券混为一谈了?它们的收益风险特征有本质上的不同。投资者做决定时还是需要三思而后行。”我语重心长地提醒着他。

“这次怎么会错呢?现如今,北京10000元/平方米以下的房子在哪里——市区地图上都没有。既然不能赚更多的钱,我们为什么还要投资这家公司?在这种时候,股票和债券又有什么区别?”透过金丝眼镜,这位邻居流露出质疑的目光。

所有投资都建立在世界经济起码是局部正增长的基础上。如果都像日本一样,经济连续负增长,人们最好的选择应该是把钱放在床下——明天的价格比今天的更低。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投资者没有这个顾虑。作为专业投资者,我的工作是通过资本市场为投资者捕捉到经济高速发展所创造的财富。投资回报可以分为两部分,经济周期敏感型和抗经济周期型。

从利润来源角度看,经济周期敏感型涵盖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消费板块利润,商业固定资产租金等。抗经济周期型利润来源则包括公共事业收入,商业银行的结构性利息差等。

从资本结构上划分,股票是捕捉经济周期敏感型投资回报的最好工具。经济预期,行业竞争,公司改制,产品升级都可成为股票价格上升的动力之一。相比之下,债券和债务,尤其是有担保或抵押的债券和债务则是获得抗经济周期型投资收益的最佳选择。

企业向银行贷款后,每天的首要任务就是赚回应付贷款。还清贷款后再减去成本,税收和其他花销,剩余的才是企业或股东的收益。这里的“贷款”代表的就是债券投资,而排在债权收益后,扣除各种成本剩下的才能形成股权收益。这种利益分配排序使债券投资收益从本质上区别于股权投资收益。前者关乎企业生存,后者依靠公司发展。

整体上看,债券投资处于资本结构的上端,其风险显然小于股票投资,但也放弃了获得更多超额收益的机会。在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期,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乐观态度体现在日益攀升的股票价格中。这种乐观预期有时甚至是一种非理性的“憧憬”。这会给股票投资者带来巨大的资本利差收益空间,而债券投资却没有这种灵活空间。

债券应该是投资者资产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被认作是获得稳定绝对收益的投资方法。而具体的份额多少,就要看投资者的抵御风险能力及市场环境。债券收益的理论底线是通货膨胀率。具有一定风险的企业债应是值得人们关注和投资的主要产品。

债券收益率的理论上限应是经济单位的资产回报率,这一点适用于很多投资领域。如果资本市场的回报率远远高于占其经济绝大部分经济单位的资产回报率,其结果只有两个:一是未来经济增长率远远超出现有经济实体的历史平均数,二是资产泡沫崩溃。更多时候,后者居多。

经济的真正发展动力只来源于两个外部力量,科技和人口——这两点都需要时间积累。短期内的膨胀往往是由人们过度热情所致。2006~2007年的中国股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年过七旬、步履蹒跚的老太炒股收益率在100%以上,而同时由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家掌管的各大企业的资产收益率不过30%,这合理吗?

债券处在资本结构上端,收益上限很少有机会达到股票的疯狂境界。但美国次级债问题爆发带给人们的教训也应是刻骨铭心。

“好了,老哥,现在已经开市了。在了解了债权投资与股权投资的根本区别后,你下次做任何决定前一定要三思啊。咱们下次再聊聊信用风险分析吧。”

乔嘉

北京凯世富投资咨询公司投资总监,数年海外对冲基金分析和操盘经验,对冲基金创始人之一

曾任澳大利亚领先量型基金管理人QFV Investment Management Ltd管理人

作者:乔 嘉

上一篇:证券公司收购政策分析论文下一篇:酒店员工培训策略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