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音乐教育论文

2022-04-19

教育部: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近日,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教师音乐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教师音乐教育论文 篇1:

加强河北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摭谈

摘要:长期以来,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农村教育质量远远落后于城市,其中,一个明显的差距就是教师队伍建设。虽说国家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上采取了许多措施,但事实上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师资力量薄弱、待遇低、环境差、继续教育不充足等,对我国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产生了重要影响。解决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教育

近几年来,在县城公办学校和城市私立学校优越的教学条件及教职工待遇的吸引下,河北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农村师资力量日趋薄弱,教学质量大幅下降,引发了农村学生进城上学热,造成了农村学校生源缺乏,大量教学资源闲置。与之相反,由于农村“移民学生”不断加入,城里学校学生人满为患,七八十人乃至百余人挤在一间普通的教室里上课。导致校舍、仪器等硬件设施紧缺,教师负担加重,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农村学生“移民”现象,一方面,造成了农村教学资源的浪费,城市教学资源的紧张;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一些贫困农民子弟无法“移民”,厌学情绪滋长,辍学率逐年上升,“普九”达标几乎成为纸上谈兵。

一、河北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与城市教师相比,河北省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素质堪忧,主要表现在:

(一)教师学历达标,实际素质偏低

农村教师队伍起点偏低,在农村教师的构成中,既有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有前几年职业高中与中等师范学校联办的中师(中专)毕业的,也有通过转干渠道消化过来的,还有部分民办转正的教师。通过近年来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教师在职进修学习,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都取得了国家承认的专科和本科学历。然而,大部分农村教师虽然学历表面上达标,但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因此而同步提高。

(二)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素质教育名存实亡

在农村学校。相当一些教师二次获得学历都不是本人实际从事教学的专业。大部分农村教师在学历进修中,都选择了容易通过的中文、政教、历史等文科专业,使得农村教师教非所学的问题十分突出。由于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所学非所教的现象非常普遍,音乐、美术、体育、英语等科目教师缺编尤为严重,乡村小学音乐、美术、体育、英语等科基本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教唱几首流行歌曲就是音乐课,胡乱涂鸦就是美术课,做几节广播体操就是体育课了,学生学了几年英语连A、B、C都读不准,教师基本谈不上专职,更谈不上专业,只是维持教学基本运转而已,其教学质量很难保证。有的教师由于无法胜任学科的教学,干脆将音乐、体育、美术和英语等课改为语文、数学课,素质教育名存实亡。

(三)农村教师待遇低,条件艰苦,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农村中小学教师实际收入水平低下,很多地方没有落实农村教师的地方性补贴、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待遇,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广大教师在艰苦的条件下,教书育人,默默耕耘,付出得多,得到的回报比城区学校教师却少得多,除工资以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另外,住房问题也是农村教师的一大难点,80%的乡镇学校和教学点未能解决教师住房问题。新的工资制度实行后,农村教师待遇与城镇和经济发达地区同级同类教师的差距越来越大,造成骨干教师流失:部分最优秀的骨干教师流向县城学校;部分偏远艰苦学校的骨干教师流向中心镇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有部分小学骨干教师流向初中;有部分教师从非重点学校流向重点学校,从办学条件差、待遇低的学校流向办学条件和福利待遇较好的学校。

(四)农村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困难重重

农村教师一方面渴望得到培训,另一方面又不参加或抵制培训,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培训费用较高,负担重。教育部提出培训费“三个一点”,即财政拨一点,学校出一点,个人负担一点,但实际上许多地方却只有个人一点。教师培训费用主要由教师本人承担,既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又严重影响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农村学校在实行“一费制”改革后,学校预算外收入大大减少,连正常开支都难以维持,更不用说支付教师的培训费用。“两免一补”由于有的地方财政补贴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培训经费的支出,大多数农村学校只能采取“校本培训”的方式,即由学校派出一两名骨干教师到外面学习,他们回来后再给本校教师进行培训。二是教师培训任务难以落实。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步伐加快,定编定岗,教学工作量加大。教师离岗参加培训或者进修学习必然影响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教师培训安排在节假日,又使参加培训的教师无暇休息和处理必要的家务,工学矛盾、休学矛盾都十分突出。这也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三是培训基地建设落后,培训者队伍素质不高。承担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任务的相关高等师范院校、县教师进修学校等机构,师资力量薄弱,培训方式单一,培训水平落后,难以实现提高农村教师教育理念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愿望。

(五)农村教师工作环境较差

不但农村教师绩效工资尚未落实兑现,与公务员工资改革不同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积极性,而且硬件设备也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有些学校教师没有基本的备课办公场所,有的学校仅有的宿办合一房,也是两名教师挤在一起,不利于办公和教师的正常生活。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不到位,多媒体、多功能教室短缺,设备维护、设备更新的资金比较紧,许多先进的教学手段无法展开。

(六)农村学校难以深入开展教研活动

农村学校的教研活动只是局限在校内组织开展,有成果的很少。在初中尚有些学校偶尔为之,中心小学、完小及教学点就无从谈起了。这些学校既缺乏学科带头人,经费又严重不足。因此,学校的教研活动只能作为校内的一种日常检查手段,如每周二组织教师以科目或以年级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检查笔记等,离真正意义上的教研相去甚远。加上农村中小学教师进修提高机会少,资料欠缺,信息不畅通,其知识长期得不到更新,素质长期得不到提高,造成青年教师成长缓慢,老年教师知识老化、观念落后、教法陈旧,很难适应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改的要求。

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鉴于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均衡、培育机制建设有待深化等诸多问题已明显影响了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学工作,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足够、素质较高、扎根农村的教师队伍。

(一)加大财政投入,保障教师待遇

尽快落实农村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待遇,落实农村中小学行政管理人员的职级待遇。在教育经费

的安排上,要向农村中小学倾斜,重点加强农村薄弱中小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个地区建立规范、完善的“三险一金”制度,并将这部分财政补贴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之中,及时、足额划入教师个人账户,以缩小城乡教师工资待遇的差距,全面改善农村中教师工作生活环境。《义务教育法》(修正案)第三十一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艰苦贫困地区补助津贴。因此,依法推进农村教师工资的保障机制,按照核定的编制和工作标准全额列入预算。缩小城乡差别,提高福利待遇是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物质基础。

(二)实行岗位管理,严格考评制度

首先,加强农村教师的岗位管理,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核定编制和设置岗位。教师聘任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通过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实现农村学校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其次,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学校应该对教师的品德、思想、岗位职责等方面进行定期考核,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师工作特点制定合理的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作为收入分配、奖惩和聘用的重要依据。

(三)建立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制度

第一,完善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制度。城市教师尤其是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支教,不仅能够帮助和带动当地教师提高教育素质与教学能力,而且能够显著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直接有力地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因此,建议教育部门进一步完善城市教师到农村,尤其是贫困、边远地区的薄弱和缺编学校支教的制度,大力推进城镇教师特别是优秀、骨干教师支援农村学校。教师支教时间应在1年以上,并将这种支教作为晋升职称和高级职务、参评优秀教师与特级教师的必备条件;城市地区可以行政区为单位,农村地区以县为单位交流师资。第二,建立、健全农村教师到城市学习进修制度。在完善城镇教师支教制度的同时,教育部门要充分重视并尽快建立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进修学习的制度,既增强农村教师队伍的造血功能,同时又缓解了农村地区合格师资不足和师资素质较低的问题。第三,采取措施,鼓励、吸引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在取得教师资格后到农村任教。研究制定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考核评价,将不胜任教师岗位的教师调整出教师岗位。同时严把教师入口关,坚决杜绝素质、能力不合格人员进入农村教师队伍。实行城乡统一待遇标准、周转房制度、城市落户制度等措施,凡是自愿到农村学校任教5年以上者,由政府偿还其本科就读期间的学习费用。在保证他们的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基础上,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工作。

(四)制定农村教师流失补偿制度

为防止农村优秀教师流失,建议出台相应的制度法规加以规范管理。针对农村优秀教师被城镇学校无偿吸引走,加重农村教师队伍紧缺特别是合格教师严重不足的情况,应制定农村教师流失补偿制度,使流入地对流出地有所补偿,流出地用补偿金再聘用其他合格教师,或者为在岗教师提供进修机会,以保护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

(五)教师培训针对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所谓针对性,就是培养教师的上课能力和上课技术。所谓实效性,就是选择一些有实用价值的教育教学理论对教师培训,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培训,更应该突出实效性。更重要的是建立长期培训机制,让教师在长期的培训中得到提高,不要“以考代培”,培训教师不要试图“速成”,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长期、循环、反复的过程。无论培训形式、内容还是培训方式,都要贴近教师、贴近课堂、贴近学生,培训者应是课堂一线的专家,教师都喜欢一线专家的培训。一个脱离课堂的“专家”培训只能是苍白的培训,所以,教师的培训,应建立课堂一线专家培训机制。另外,也要对培训规模进行改革,如果能以一乡或一校为培训单位效果一定更好。记得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培训和推广时,就采用了这样的培训模式。当年掌握这种方法的人很多,这种培训方式教师都感兴趣,因为教师可以和专家面对面对话,解决和发现了不少教学中的问题,最为直接的是教师可以从专家的课堂教学中体会到课堂教学的精髓,从中领略到专家的“真功夫”。这种培训少记忆多思考,培训内容不考教师,教师没有精神负担和“以考代培”的心理压力,大家都放得开。这种不以一次考试或发一个培训结业证就终结培训的方法,值得上级在制定教育培训战略时予以考虑。

教师培训要走出一条大胆的新路子,制定规划让每个教师在一定年限内或分期分批都能到高等学校进修,这样的培训一定会是非常理想而有效果的。所以,只有建立教师脱产进修制度,保障教师进修的机会,才能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才能使教学质量有更大的提高。

对教师的培训,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要企图让一线教师把理论水平提得有多高,这是不现实的,不可能使每个人都达到的,对教师的要求,正如教师自己对学生的要求一样,那种修“冬青”的方法只能说明方法简单,必须改革。那种人人都能写出论文的想法更是只能迫使教师通过“变通”的办法完成任务,所以,教师培训要多一点实际。

教师培训,应该突出对青年教师,特别是35岁以下的教师的培训规划,内容方面也应侧重于上课能力的提高上。教学理论上变培训为培养,建立青年教师培养成长的一揽子计划,有明确的长期的青年教师培养目标,要把培养和培训长期坚持下去,这样才能显现培养效果。

必须增加培养经费。可以说培养经费是教师培养的一个瓶颈,不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培养就只能是口头上的计划,计划只不过是一些让人心动的词汇。所以,加强对教师培养、培训的经费投入是教师培训、培养的又一个关键点。相应的,也要选好培养人头,实行经费与人头对应的方法,提高培训经费的使用效率。

(六)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业绩考核的指标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事关农村教育发展全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省、市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各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宏观规划和指导,统筹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并监督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履行其管理职能。各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要纳入全省教育督导范围,并将其结果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业绩的重要依据与指标。

三、结语

笔者相信,建立在对河北省农村教师队伍现状的描述和追本溯源的分析基础上的关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一定能够对农村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笔者也相信,有上级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有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有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的整体水平一定会尽快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宏,学校教育科研全书[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320—321.

[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81—182.

[3]王琳燕,论新形势下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09,(4):32—33.

[4]庞丽娟,加强城乡教师流动的制度化建设[J],教育研究,2006,(5):6—7.

[5]朱嘉慧,义务教育阶段农村音乐教育现状及对策个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7—29.

[6]王越群,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11):10—11.

[7]何建军,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08,(2):95—96.

作者:张贵琴

农村教师音乐教育论文 篇2:

新规

教育部: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

近日,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等。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指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意见》提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初中一年级至二年级、高中一年级至二年级,尽量错开旅游高峰期。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开展研学旅行对于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研学旅行要符合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公益性原则,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坚持安全第一,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活动,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减免费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内涵和要义,为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奠定了重要基础,但要使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真正落到实处,顺利平稳推进,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相关部门的协同努力。

(来源: 2016年12月9日新华网)

河南:

严禁农村教师“有编不补”

日前,河南省教育厅表示,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出台意见,要求按照城乡统一标准核定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聘用代课教师,严禁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严禁以各种形式“吃空饷”,严禁管理部门与中小学混编混岗占用教职工编制,严禁非教学单位长期借用教师帮助工作。

意见提出,积极拓宽农村教师来源渠道,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学点核编和配备教职工时适当予以倾斜;继续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保障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鼓励各地建立农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和师德水平。

意见强调,要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使农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把农村教师培养培训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证经费投入,确保农村教師培训时间和质量;全面提升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农村教育质量。

(来源:2016年12月14日《人民政协报》)

安徽合肥:

启动“戏曲进校园” 2018年实现全覆盖

据悉,合肥“戏曲进校园”试点正式启动,2018年将实现所有中小学全覆盖。在试点中,合肥市采取将“戏曲进校园”活动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以庐剧、黄梅戏为重点,兼顾其他剧种。采取观看现场演出、艺术表演团体进校演出、观看戏曲电影等多种形式确保全市所有学生每年免费观看一场优秀戏曲演出。通过戏曲名家进校园、戏曲体验夏令营、组建戏曲社团等多种形式,开展戏曲文化知识教育。

合肥市还将通过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加强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戏曲专题培训,培训一批理论、技能过硬的戏曲专兼职教师等方式,推动戏曲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开展。

从2017年开始,合肥市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的中小学每学期每班至少开设一节戏曲知识课程,其中小学一、二年级每班每月至少开一节戏曲课。2018年將实现“戏曲进校园”对所有中小学的全覆盖,实现“戏曲进校园”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形成戏曲传承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

根据试点办法,合肥市教育部门还将把戏曲艺术纳入大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市文明办将“戏曲进校园”活动工作情况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校园考评指标体系。

(来源:2016年12月19日中国教育新闻网)

农村教师音乐教育论文 篇3:

针对性、专业性、协调性

日前,《中国教育报》刊发《农村教师,什么样的培训最解渴—— 一场民间公益教师培训的尝试与启示》一文,介绍了湖南省省内外教育人士组成的公益组织“春晖计划”的援教行动,“春晖计划”的针对性、专业性以及产生的良好效果,引发人们对教育公益行动的再次关注。

教育公益行动风生水起

1989年,“希望工程”在全国撒下希望的种子。20余年的时间里,“希望工程”为教育公益开辟出一方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我们看到了教育公益的力量。

近年来,民间力量大规模参与中国教育,一群努力改变中国教育的人,正在用多种方式尝试民间公益教育行动。

2009年初夏,去往四川绵竹市汉旺镇的道路依旧泥泞。白色板房一望无边,机器的轰鸣声四起,时刻提醒着路人,这片土地曾经的撕裂之痛。然而,当机器停歇下来,细心的人们能听到一缕缕悠扬的笛声,从不远处的板房校舍中飘出来。再走近一点,读书声、欢快的笑声夹杂在音乐中,错落有致,沁人心脾。

这支动人的乐章,是由来自北京的竖笛推广专家张牧和当地板房学校的中小学生共同演奏的。

2009年4月,北京泓德中育将艺术教育带入重灾区汉旺,帮助这里的学生重建精神家园。这是一家长期致力于农村教育研究、推动偏远地区教育发展的民间公益组织。

仅仅45天的教学之后,这些从没有系统接受过音乐教育,更没有摸过竖笛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演奏了《茉莉花》等多个曲目。更重要的是,音乐驱走了孩子心中的阴影,笑容重新在他们脸上绽放。

一年前,蔡琼琼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站在临沧教育学院的讲台上,为支教做培训。从小怀揣着支教梦想,让这个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了三年的女孩毅然辞职前往云南支教。

在浮华与挑战面前,以蔡琼琼为代表的爱心志愿者选择了后者,参与“中国教育行动”,来到中国教育资源稀缺的西部,致力当地教育发展,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让孩子们享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

“中国教育行动”是2008年由中美两国青年联合发起成立的教育公益组织,旨在联合中美两国优秀青年以及社会机构的力量,致力中国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

近四年来,“中国教育行动”校园招募团队深入中国30所顶尖高校和美国近40所顶尖高校,这一组织的教师来自国内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以及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北卡莱纳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学府,其实力可想而知。在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招募程序、系统的教学、法律法规和当地风俗民情的培训后,这些成员被派往云南等地的中小学进行为期两年的支教。

在谈到所取得的成绩时,活动相关负责人曹玉宝说:“教育事业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我们目前只是取得了一点成绩。2012年1月结束的期末考试中,他们当中有10位项目成员所教班级的成绩排名年级第一。”

显然,风生水起的教育公益组织及其行动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有自己的公益理想和教育理念,关注公益教育的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提高中国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为那里的老师和孩子打开一扇心灵的窗。但毋庸置疑的是,教育公益组织也面临着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在今天,如何更好地从实际出发,更好地发挥教育公益组织的作用,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认真思考和切实探索。

“春晖计划”的求实探索带来的启示

值得欣慰的是,在探索公益教育的发展上,不少教育公益组织积极努力,大胆创新。他们的探索令人关注,也给人们以新的启示。“春晖计划”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今年7月,湖南省平江县的一场教师培训引起了记者的关注。这是一场民间公益教师培训,由湖南省内外教育人士组成的教育公益组织“春晖计划”举办。在一周的时间里,不仅200名学员听讲十分认真,气氛热烈,慕名赶来的旁听教师还有200多人,以至于组织方不得不限制旁听名额。一些经常在全国各地参与培训的名师说:“这样火爆的教师培训场面很少见到。”

这场民间公益教师培训之所以火爆,与“春晖计划”行动一直以来的求实探索是分不开的。带着好奇,记者深入平江对“春晖计划”进行了实地探访。

记者感受到,专业性是这一计划的鲜明特点。从组织成立到志愿者的招募和选拔,“春晖计划”都是一群专业的教育人士在参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益活动的专业性。

记者拿到一份“春晖计划”教师免费培训志愿者名单,名单上的每一位志愿者都是在基础教育界颇具影响的专家和名师,有高金英、贲友林、范秋明、丁文平等多位特级教师和来自全国各地的16名校长、名师。

据“春晖计划”策划人李统兴介绍,“春晖计划”的培训者全部为省内外知名校长和名师,且全部自愿参加,没有报酬。李统兴说,目前在国内,像这样由教育人组成的专业教师培训公益组织并不多见。

其次,培训课程和培训模式注重针对性。在“春晖计划”的培训中,培训者十分注重农村教师的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讲课。培训志愿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贲友林说,他的讲座就是针对农村教师的一些心理状况,讲自己如何从一名村小教师,通过自己的一点点改变、一点点努力而取得现在成绩的。

早在两年前,为了让教师培训更具针对性,活动组织者深入湖南平江县、汉寿县,召开教师座谈会,在农村校长中作调查,了解农村教师的需求是什么,困惑是什么,培训能带给农村教师什么。在此基础上,先后做了5次课程设置,最后确定的课程内容几乎颠覆了第一次所设定的内容。

活动最终确定培训的目的是要培养农村教师读书、研讨、反思、写作的习惯,这些都是从农村教师长期职业发展与专业成长目标出发的,也正是农村教师所缺乏的。

在培训模式的针对性上,“春晖计划”的志愿者们也颇费了一番思量。他们认为,很多教师培训是“培训机构本位”模式,培训形式与课程设置主要从培训机构出发,很难满足学校和教师的需求,什么样的培训模式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这个难题很考量志愿者的智慧。

最终,他们确定了“研课为主,讲座为辅,提问互动”的模式。另一名培训班的班主任、湘南学院附属小学副校长付艳芳说,其实对于大多数农村教师来说,他们希望看到名师课堂的真实呈现。因此,每位名师志愿者,都是先上一堂示范课,然后针对这堂课进行理论剖析,再现场答疑。而在课型上,他们也做了创新,以语文、数学两科为主,语文科开设了拼音识字课、阅读课、口语交际课等;数学开设了图形课、复习课等,“其中像口语交际课、复习课这样的课,在其他培训或者教学比赛中是很少见到的,但却是农村教师日常所需要的”。

乡村教师苏小栋表示,“春晖计划”的培训至少解决了她困惑已久的一个问题:没有多媒体,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能否教好学生?她说,原来她也参加过几次培训,但培训上的示范课多是多媒体,讲座都是针对城里孩子的教育。这次培训则不同,像江苏省特级教师贲友林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一课,上课就不用多媒体,教具就是一张纸、一把剪刀,符合农村教学实际,把课教得很简单,因此效果很好。”

坚持“落地”,注重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沟通与协调,也是“春晖计划”的特点之一。记者了解到,“春晖计划”积极融入当地,在项目设计和执行过程中紧密与当地政府,特别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合作,确保项目符合当地的具体需要。

2011年暑期,“春晖计划”策划实施教师免费培训。平江县教育局、冷水江市教育局以及宁乡县的民办学校主办者听说有这样一个培训活动,纷纷邀请主办方到他们当地办。经过走访和调查,主办方发现国家级贫困县平江县师资严重匮乏,教师培训亟待加强,于是多次和平江县教育局接洽,最终将活动定在平江。

平江县教育局局长吴定辉表示,“春晖计划”的组织者特别重视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联系,一开始就做好了协调工作,这是确保“春晖计划”顺利推进的关键。正是这种工作的主动性和协调的周密性,为活动组织者和当地教育部门提供了及时沟通的可能,也为活动的成功举办创造了条件。

教育公益要与时俱进

教育在发展,时代在变化。教育公益组织如何更加有效地参与到中国教育发展进程中?在采访中,不少教育专业人士不约而同地提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样的关键词。

教育公益组织如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记者将采访中收集到的专家、学者的意见进行整理,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二是教育公益组织急需整合,提高专业性;三是公益组织要注重协调。

既然要提高公益活动的针对性,那么了解当前农村学校的困境就显得尤为必要。不少专业人士献言献策。

2001年“撤点并校”计划正式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推行。这项撤并计划,给无数农村孩子及其家庭带来了重大改变。到2007年,近1/2至2/3的教学点及完小被撤除。自1998年到2007年9年间,全国学校数目减少了47.5%。大规模并校背后,农村儿童上学路越来越远,也越来越难。

在大规模撤点并校接近尾声之际,寄宿制学校也开始大批量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但在寄宿制学校同样问题重重:学生基本的取暖温饱问题得不到保障,用水用电困难;学校活动内容空洞,课程单一,安全需求也得不到解决,“校车问题”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当问题出现之时,就是公益组织发力之际。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行动,无疑是这种“发力”的关键所在。

对于如何进入寄宿制学校开展行动,民间公益行动人士、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梁晓燕建议,公益组织可以利用建制中的生长点,利用民间智慧和创意,也可以依托社区服务辐射到学校,在新媒体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探索自主性学习也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模式。她同时表示,教育部发布了“国培计划”,西部学前教育也覆盖12省,说明社会资源总和是在不断增大的,公益组织至少有十年的空间进入其中发展。

在农村教师的培训上,无疑也期待这种有针对性的“发力”。目前,农村教师占全国小学教师总数的63.0%,初中教师总数的43.3%。尽管国家出台了新课标,但是,多年来,数量庞大的最基层农村教师们,只能在课本上了解以学生为中心,互动式、参与式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缺少有针对性的培训机会,以致很多教师仍然沿袭着“应试教育”的理念,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从事着对千千万万孩子的教育。

杨东平认为,教育公益组织在这个问题上该找准着力点,不要搞形式主义,而应该提高活动实效。

“公益组织的专业性非常重要,影响着它的服务能力和质量。”采访中,不少人提出公益组织需要加强整合,提高专业性。

谈及目前公益组织建设上的主要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认为,一言以蔽之是“不专业”。他举例说,英国在150多年前的1853年就建立了一个国家慈善委员会,对各个慈善组织都有行业标准,整个大的框架也安排得相当合适,目前国内缺乏专业化的系统,也没有专业化的细腻分工。

他认为,不专业的后果是发展受限,声势很大,但是落到实处的少。“我常常说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美国一个服务组织来了,想做一个残疾儿童培训,就问中国有没有0到3岁的早期教育的教授。我托了很多人,找了很多人,结果是中国没有这样的学位,没有这样专业的人才。我们的专业化程度是很低的,这在公益组织里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

那么,究竟要如何提高专业性?湖南省青基会理事长彭韬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由于内地缺乏专业化的社工教育,所以,目前人才问题或许难以在短期内解决。但国内要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不妨多开展在职短期培训,培养社会组织的专业人才。二是公益组织应该拿出好的项目,建立公开透明的自律机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用优质服务赢得信任。就教育公益组织而言,要评估自身现有的项目方案,寻找是否有更有效的项目和方法提高活动的有效性,能否解决更多教育的实际问题。三是作为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公益组织和公益人,应当把“专业性”、“不可替代性”打造为自己的标签。“你要告诉对方自己是专业化组织,并且用自己的专业视角说服对方,让对方意识到需要服务的需求,这样才能为自己打开服务之门。”

提升公益组织的专业性,也需社会多方形成合力。王振耀说,除政府进一步增强对包括公益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信任与扶持外,共青团组织、社会组织孵化机构及培训机构等枢纽型组织的作用也很重要,“它们应当更多从动员型转向专业化,帮助更多公益组织和创业者切实提升专业技能。”

采访中,不少人提出从公益活动的长远发展看,理清政府和公益组织的关系和责任,加强与政府机构的沟通与协调也十分必要。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认为,公益活动本身就是志愿行为,不能动用任何社会公共资源,政府也不应对任何公益组织动用行政资源进行支持。

贾西津指出,在中国现阶段,很多社会组织有很强的政府背景,他们在做公益活动时,背后有行政资源在支持。如果政府总是动用行政资源参与和支持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一些公益活动,而某些纯粹由民间组织发起的活动,寻找行政资源支持则相当困难,行政资源在面对不同公益活动时的不平衡配置,必然会引发民众和社会的不满。

不过,贾西津指出,政府应该认清自己的职责,在不动用行政资源的同时,应有积极的回应,不应该设置难题,要扫清各种执行上的障碍。政府和公益组织应该有明确的权利边界和职能范围,不应发生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政府要为公益组织的有效运作提供法律框架和相关规定,而公益组织则为社会提供政府所不能提供的服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从公益组织与政府之间的沟通艺术和意识有待提升这个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首先,这些年来中国的公益组织发展越来越快,政府官员可能确实要学会在新的时期怎么协调、调动和发挥公益慈善机构的作用,这是当前我们政府官员所面临的挑战,政府要学习如何与公益组织打交道。其次,公益组织要学会与政府沟通,熟悉政府的运作机制,从现实情况出发,努力形成共识,增进理解,把好事做好。

作者:刘茜

上一篇:会计电算内部控制论文下一篇:农村金融风险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