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师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关于高师音乐教师教育改革的讨论是近几年来音乐教育界的热点问题。高师音乐教师教育改革不仅要从教育本身着眼,还要认真分析高师音乐教育所处时代背景及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高师音乐教师教育发展的现状,是探索高师音乐教师教育发展的基础。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音乐教师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音乐教师教育论文 篇1: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对接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本市数十所高等师范院校数十名音乐教师的采访和调查,就他们在高教和基础教育磨合对接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整理和分析,对高校音乐教师与基础教育更好地接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音乐教师 基础音乐

一、研究概况

采访对象: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

采访主题:高校音乐教师如何与基础音乐教育接轨

研究方法:访谈、问卷调查

二、有关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状况

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传统的基础音乐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人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更新,我们打破了传统的呆板教育模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音乐教育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说明的是,国家把美育作为教育的指导方针和思想。这一历史性的变革,说明人们思想的进步性。同时,美育这一指导思想使得艺术教育得到了法律的保障,国家也通过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其在教育中的地位。教育部还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法规,比如说《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这一《规程》明确规定:基础音乐的学习课程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普通高校的必选课程。音乐课已经不再是“副课”了,国家虽然没有强制性地要求每个学校都要一星期开设至少两课时的音乐教学,但是音乐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的压力随着家长、学校以及时代的要求变得越来越大,学生需要通过音乐课、艺术课来放松一下,释放一下学习压力,这样才能快乐地学习。往年,教育界对音乐教育的研究一直空白短缺。但近些年,随着国际音乐交流活动的增多,媒体公共话语平台的宣传以及中国的音乐在世界取得的成就,音乐教育在中国越来越受重视。当然,我们也会借鉴国外的优秀教育经验和理念,取其精华,更好地发展中国音乐教育,完善音乐教育体系。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音乐教育在中国长期不受重视,所以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音乐的教学重知识理论,不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发展。死板木讷的教学会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忽视音乐本身的魅力。第二,在教学的方式上,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老师和同学之间是相互学习的状态,老师应该建立学生体验式教学的模式,特别是像对音乐这类特殊的课程来说,更需要学生主动参与了。第三,在音乐教学的具体内容上,老师只注重音乐知识或者技能的教授,好像学生只要会唱首歌,会弹琴,那就是会音乐了。第四,在评价体系中,主张通过比赛选拔的方式来决定优胜劣汰,对学生的音乐水准分个三六九等,忽视个性教学。第五,在师生之间的交往过程中,老师仍然只是站在老师的角度与同学沟通和交流,有些甚至是零交流。这样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

三、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在对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办学理念与全国各中小学音乐教育理念的不一致性

中国有很多很专业的音乐学院,随着每年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学子踏入了音乐学习的大门,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兴趣,因为梦想,我们的音乐教育需要正确去引导这些莘莘学子学习音乐的热情。这就对音乐学院办学开展教育的要求比较高。中国的很多音乐学院是近些年刚刚兴起的,因为起步晚,所以教学质量和教学的基础设施,以及一些教学理念不一定能跟得上时代的要求,很多学校都是照搬别的专业的教学模式来发展音乐教育,这一思路是需要调整的。这样可能会导致,学校只在意学生的特长专长,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音乐教育专业不同于其他的专业,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应该独立出来发展,不应该混合其他专业的教育模式。很多学校将音乐专业和表演专业,播音专业混为一起,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

中小学音乐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媒介,是实践新兴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要以育人为宗旨,坚持国家先进文化的精神和理念导向,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方式,陶冶情操,提高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二)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安排不合理

发展基础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为音乐界培养人才。培养具有音乐专业,综合素质,超高音乐素养,多才多艺的综合型人才。这类人才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准的一类人,甚至可以跨领域发展音乐。所以,我们中小学培养模式应该从理论、专业技能、实践应用多方面来培养。

具体来说,我们不能仅仅把钢琴、古筝、各类乐器、声乐、形体、舞蹈等作为学生的基础课程,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乐理、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学习,也应该加强民族认同感,打开视野,往国际音乐,世界音乐的大门步入。

(三)教师及学生的个人定位不明确

这种定位是大多数师生都会出现和面临的问题,因为音乐专业本身的专业性比较强,跨领域发展也是有可能的,选择比较多。学音乐专业的可能会步入演艺生涯,可能去当主播、演员、导演等等。对于教师来说,学习音乐教育专业的人,大都是师范学院毕业的,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教育模式也受到了限制,强调学生专注于技能,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这类仅仅专注于一类发展形态的学生,不能够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最后是要被时代淘汰的。

所以,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老师来说,必须给自己以及学生一个清晰的定位,我们需要培养的是音乐教师而不是音乐大家、作曲人、艺人。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对自身的要求都应该高,不仅仅要掌握基本的技能,还需要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综合素养。老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目标和信仰。

其次,学生需要自己给自己进行初步定位。

学习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的音乐水准可能没有专业音乐学院的学生强,并且通过后天的学习,也不一定能达到一定的超高水准。所以,老师、学校、家长一定要帮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直持续下去的动力,只有你真正热爱音乐教育这一专业,你才有可能把它学好,然后往这一职业发展,将来更好地投身于中小学音乐文化教育建设。

(四)区域性基础音乐文化发展较慢

由于物质条件和传播途径不同,我国一些偏远地区的音乐文化得不到很好地传播和发展。很多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比如内蒙古的呼麦、长调、各地方言歌曲等等。这些非常有特色的音乐体现了我们民族音乐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很多民族音乐已经踏入了国际的音乐舞台。对于我们的音乐教学来说,我们也应该将地方音乐带进课堂,让大家接触和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喜欢上中华民族自己的音乐,同时也可以推动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这些音乐非常具有自己的特色,但是不为人知,同时西洋音乐也大幅度地往中国涌入,对中国民族音乐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发展民族音乐,应该是每个不管是音乐人还是受过音乐教育的人来说,都是一种职责。我们要发扬民族音乐,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音乐,中国也有自己的音乐,那就是中国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为了求得生存,也应该结合时代来改编它的方式,这样会得到更多的听众和受众喜欢。

在大背景下,关于高校音乐教师培养以及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因为笔者的认知有限,所以可能存在某些还没有探讨和研究分析的方面,只能从一些现象上去分析问题,从理论的基础上得出一些结论和观点。我们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基础音乐教育要想求得发展,就要不断地适应时代的潮流改革。

基金项目:

本文为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对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号:2014-DXS-078。

参考文献:

[1]黄鹰.地方高校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新思考[J].中国音乐,2010,(02).

[2]张慧.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队伍现状管窥——写在钢琴教师演奏与交流活动之后[J]. 钢琴艺术,2008,(01).

[3]魏艳.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反观基础音乐教育[J].音乐生活,2012,(06).

[4]赵洁.从基础音乐教育看高校音乐教育现状[J].美与时代,2007,(12).

[5]肖荣.高校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影响与现实存在问题的思考[J].音乐时空,2014,(11).

作者:杨可馨 杨健

音乐教师教育论文 篇2:

我国高师音乐教师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摘要]关于高师音乐教师教育改革的讨论是近几年来音乐教育界的热点问题。高师音乐教师教育改革不仅要从教育本身着眼,还要认真分析高师音乐教育所处时代背景及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高师音乐教师教育发展的现状,是探索高师音乐教师教育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音乐教师教育 社会供求关系 个体需求 音乐教育范式

[作者简介]颜铁军(1975- ),男,辽宁昌图人,吉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歌唱艺术与教学。(吉林四平 136000)

一、音乐教师的社会供求关系变化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供给与需求等市场原则不断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整

个社会处于一种不断开放、不断变化的时代。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也在时代的变迁中体现出教育的市场性原则。从经济学角度来理解,高师既存在招收学生的初始环节,又要通过就业洽谈会把自己的学生送上工作岗位。下面从招生的社会需求和毕业生的社会需求两个方面来探讨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社会供求状态。

1.招生的社会需求。首先,从经济发展角度看,音乐教师教育的发展给高师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优化了办学条件,因此许多高等师范院校陆续开设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以吉林省为例,2001年以前只有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北华大学音乐学院、长春师范学院音乐系、延边大学音乐学院五个音乐院系有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从2001年开始,吉林师范大学、通化师范学院、白城师范学院也创办了音乐学院,设置了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增设新的专业、扩大招生是市场经济下高师不断努力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竞争力的一种表现。

其次,从社会发展角度看,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发展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扩招给更多的学生带来求学的机会,实现了自己上大学的理想。虽然近年来的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相对萎缩,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但与让多数学生中学毕业就自食其力、融入社会相比,扩招无疑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拉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就音乐教师教育来讲,还有它的特殊性。即招生时放宽了文化课的门槛,给有音乐素质、但文化课稍差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也给那些音乐天赋很好,但考取专业音乐院校略有差距的学生找到了好的归宿。

再次,从教育供求本身来看,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发展保证了我国各类学校对音乐教育师资的需求和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整体上处于音乐师资供给不足、学历水平低的状态,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更是呈现出音乐教育贫乏的状况。高师的扩招势必带来音乐专业学生就业的分流,使原本无人问津的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获得音乐教育发展的机会,从而给教育内部带来新的整合。

2.毕业生的社会需求。近几年来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一次性分配率很高,被称为“阳光专业”。究其原因,离不开社会需求这个“无形的手”。

首先,公立学校仍是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以我院近三年来毕业生的一次性分配去向为例,在公立学校(幼儿园、小学、中学、中专、大学)从事音乐教育的占86%。可见,音乐教师是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各层次的公立学校仍然是音乐教师的主要就业渠道。从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大城市对音乐教师的需求趋于饱和,中小城市的音乐教师需求与供给状态良好,农村中小学的就业市场还有很大份额。到生活环境好、经济发达的城市工作,一直是音乐教师的理想。这就导致就业和需求在某一层面上的矛盾,但这种供需的不平衡状态远非教育本身能解决的。只有城乡差别逐渐减小,才能带来音乐教育的相对平衡。

其次,具有综合能力的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成为学校教育的需求。随着办学水平的提高,城市的学校教育对音乐教师已经由量的需求转向到质的需求。音乐教师不仅要上好音乐课,还要承载学校文艺活动的策划、组织和指导工作。很多条件优越的学校组建管弦乐团、民乐团、合唱团等表演团体,与社区交流或进行校际间交流,甚至进行国际音乐交流活动,通过这些交流活动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这些需求对音乐教师提出新的标准,就是一定要具有综合能力,要成为学校音乐教育和音乐活动的“多面手”。

再次,社会对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日益多元化。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新生的行业类型不断增多,社会对音乐教师的需求也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趋势。如民营艺术学校、小型的音乐学校近几年来发展很快,这些学校显现出新的市场活力,它们一般都给予音乐教师很高的薪水,所以,这些办学单位成为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另外,有的音乐教师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在几家音乐机构流动工作;有的音乐教师独立创业,办音乐班或音乐学校。同时,企业、机关、部队、社区、表演团体、传媒也需要音乐教育人才。从实际的工作需求来看,部分毕业生还转而从事音乐策划、音乐制作、音乐编导、音响师等相关音乐专业的工作。

高师音乐教师教育必须以音乐教师教育为办学特色,紧紧抓住人才市场的需求状态,全面发展音乐教师的业务能力。正如有的专家所指出的:“教育的社会价值并不通过自身得到证明,它只能通过满足社会的需求、推动社会的发展才能得到证实。因而,正确反映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按照社会的需要办好教育,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①”

二、音乐教师教育中受教育者需求的变化

1.全面发展的需求。我国基础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应试教育,学生的本意、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世界观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人的个性很难发挥,所以学生进入大学后,强烈的爱好与丰富的感受性一下子就释放出来。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学生更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理想。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他们展示了自己的艺术才华,实现了与人交往的快乐,逐渐体会到人生的价值。根据社会需求内容广泛性的特点,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院系设置的课程学习之余,对管理、组织、协调、开发、交流、科研等方面能力的锻炼也表现出强烈的需求。每个学生通过教育的内化及外化双向运动而被展示出来的时候,就实现了个体的全面发展。

2.更高的专业需求。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与其他师范教育的最大差别是学生高考之前必须有一定的音乐专业技能基础,通过音乐专业加试,获得合格证书才能报考高师的音乐院系。这些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进入高师以后,对专业课程学习提出更高的需求。如果仅认为音乐教师教育就是培养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师,只注重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或弱化音乐技能课,就会带来音乐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滑坡。每一个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进入高师学习,不仅仅是想做一名音乐教师,他们对一技之长和多才多艺更是情有独钟。很多高师依据“多能一专”的人才培养思路,在大三阶段实行专业系列选修机制,满足学生更高的专业需求,实现人才的专业化。学校教育之外的私学、游学、音乐设备投入等新的教育现象也都体现了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更高的专业需求。

3.更高的学历需求。由于高师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我国音乐教师教育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现在已呈现出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几种学历并存的梯状结构。2001年本科学历的音乐教师培养开始在全国稳步铺开,本科音乐教师教育成为高师音乐院系办学的基石。在此基础上,很多高师又不断地提高办学能力,增加教学设施投入,增强教学管理和科研能力,申报硕士点。在新的社会形势和教育趋势影响下,很大一部分学生把考研当成了大学四年后的最佳选择。在这种选择的驱使下,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会转变课程的价值观,他们更加功利地看待所学的课程,如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和声、曲式分析这些研究生考试必备的业务课以及专业方向课备受青睐。

三、音乐教师教育范式的变化

“所谓教育的范式转变(paradigm shift),不是一个原理或一种方法的转变,而是整套教育思维及实践在学习、教学、办学上的根本转变,是一种系统性的改变,不单是教育结构技术的改变(structural technical change),也是教育文化信念的改变(cultural change)。”当代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也存在着教育范式的重大转变,教学管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课程建设的转变成为当务之急。认清教育范式转变的几个基点,熟悉新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多元思维的开发、课程发展、网络化学习环境的设计、学校管理的改革、教师效能研究、教育政策制定及教育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教师角色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课堂教学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课堂外延不断扩大,音乐教师教育的渠道也不断增多,各种声响、影像、乐谱、名师教学视频都实现了网上的资源共享,相形之下课堂教学变得有限了。在这种社会状态下,教师必须成为教学的引导者,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即从过去的“填鸭式”教学,转化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独裁者,而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2.教学管理的变化。现代教育强调尊重的理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自由选择课程。和以往相比,学生有了更多的可以自由选择的课程。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个性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系列课程,这就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现代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中,学生拥有了诸如个人音乐会、文艺活动、专业技能比赛等更多的实践机会来施展才华。

3.教学手段的变化。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给音乐教学手段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多媒体教室、电子音乐教室在高师音乐院系有了一定程度的配备,给音乐教学带来了很大方便。以作曲系列课程为例,打谱软件可以帮助教师在电脑上完成乐谱,并能形成声音效果,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思维,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

4.课程理念的变化。新的教育理念指出,学科发展的弊端在于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性,造成的结果一是课程资源的浪费;二是学科孤立,知识不能融会贯通。针对音乐教育学科单向发展的不足,必须实现课程整合的观念。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取消“音乐欣赏”,把“音乐欣赏”融入“外国音乐史”与“中国音乐史”中,可以看出,课程设计力图精简课程,避免重复。有的音乐院系将“教育学”向“音乐教育学”转变,“心理学”向“音乐心理学”转变,使原有的教育类课程充分地体现音乐课程的学科特点。课程整合使学科之间的界限发生变化,相关学科、专业课与教育类课程、理论课与技能课在逐渐融通,知识联系不断加强。

5.评价的变化。以往对学生的评价都是通过试卷分数来衡量的,现代教育中强调了知识的实践性和创新性的评价,高度重视形成性评价。高师音乐理论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强调与音乐试听的联系、与艺术实践的联系。很多高师音乐院系的考试大纲规定,技能课可以通过音乐会的形式来作为评价学生演唱、演奏水平的一种方式。这些都反映出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人性化、科学化。

[注释]

①陈玉琨.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0.

[参考文献]

[1]郑燕祥.教育范式转变:效能保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颜铁军.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案研究[D/OL].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aspx?filename=2008108005.nh&dbname=CMFD2008,2008-10-06.

作者:颜铁军

音乐教师教育论文 篇3:

音乐教师教育U-S共同体的构建价值与协作方式

摘要:“音乐教师教育U-S共同体”是一种以音乐教师教育为基本任务与目标的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形式,该共同体的构建,有助于提高音乐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能在合作中实现双方的协同发展与创新;转变音乐教师教育研究范式,打开新的视角。其协作方式包括:搭建桥梁,双方合作建联系;师资互通,大小助力育人才;资源共享,艺术实践促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师教育   共同体   价值   协作

音乐教师是音乐教育的实施者,其培养质量事关学校音乐教育质量和国民音乐素质的高低。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师教育本应以基础音乐教育的需求为主要指向,但在实践中,二者的发展步伐却不尽相同,甚至脱节严重。2012年8月20日,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9月6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颁发《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这两个文件中都明确提到“建立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1]。在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7年工作要点》中,进一步提出“建立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完善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2]。这为音乐教师教育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启示。音乐教师教育如何与中小学协同?构建一个以培养优质音乐教师为基本任务的U-S(University-School)共同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共同发展,是音乐教师教育在发展困境中寻求突围的新课题。

本文中音乐教师教育“U-S共同体”中的“U”是大学 University 的简称,指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高等院校;“S”是 School 的简称,指实施音乐教育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U-S共同体”是一种以音乐教师教育为基本任务与目标的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形式,在这个共同体中,大学与中小学作为异质性主体以平等的身份合作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此基础上,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文化融合与协同创新。

一、音乐教师教育U-S共同体的构建价值

音乐教师教育U-S共同体构建,无论是对音乐教师教育还是基础音乐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音乐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对接不畅,致使人才不能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顽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中小学音乐教师在高校音乐教育类课程中缺位。这类课程的教师大都为毕业自师范大学的音乐教育或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博士,他们本身缺乏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经历。另一方面,师范生的音乐教育实践低效。

U-S共同体的构建,能把音乐教师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置于共同体的视域中,两者紧密联系,有效贯通。通过一定的机制,把中小学音乐教师纳入音乐教育类课程的师资队伍,与高校教师共同执教相关课程,使学生能最直接获得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方法和经验。同时,也通过共同体中的课程和教师的联合指导,把教育实习落到实处,让学生在职前阶段充分体验音乐教学日常生活和现场感,积累临场经验。这样,才能促使音乐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真正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出发,为其服务。

(二)在合作中实现双方的协同发展与创新

音乐教师的质量直接关系着音乐教育的质量,承担音乐教师教育任务的大学谋求中小学的支持成为必然。一方面,中小学是检验教师培养是否合格的直接关口,音乐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符合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践是大学科研教研命题的重要来源之一,音乐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须来源于中小学,最终服务于中小学。同时,随着教育竞争的不断升级,中小学在其生存与发展的道路上也需要大学的智力支持和资源共享。

U-S共同体的建立,能使二者在合作中充分协同,共同发展。

(三)转变音乐教师教育研究范式,打开新的视角

2001年11月,在基础音乐课程改革的背景下,“21世纪面向基础教育的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研讨会”在广西召开,主要议题是“高师音乐系科的教学应如何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3]。此次会议是音乐教师教育自我反思的初步探索,这意味着音乐教育界已意识到来自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严峻挑战。

在研究范式上,我国的音乐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都有着明显的工具理性倾向,强调单向度主体对客体的控制、征服与占有,在教师培养时易陷入“高校权威”,不注意倾听中小学的声音。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理性范式则强调“以语言为媒介的对话与理解、不同主体之间的互为主体性、生活世界是对话与理解交往活动的背景知识”[4]。这种范式给我们的启示是,高校为中小学培养音乐教师,并非主客对立的关系,而应该互相对话,营造共同的生活世界。所以,把U-S置于同一维度,开展“对话式”的研究,正是基于交往理性的范式,有助于拓展研究者的视野,转变思维,能为陷入瓶颈的音乐教师教育研究打开新的视角。

二、音乐教师教育U-S共同体的协作方式

(一)搭建桥梁,双方合作建联系

大学与中小学本来属于不同的主体,二者有着不同的育人目标与文化意蕴,但作为承担教师教育任务的师范院校来说,应该与中小学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使得二者共处于共同体中。

一方面,校际层面的合作关系的搭建。高等师范院校与当地教育局之间签订框架合作协议,使当地中小学全面地参与到师范生的培养中来,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曾在2016年与长沙市各区教育局、市区60所优质小学成立“小学教师教育联盟”。音乐舞蹈学院在这个基础上,与其中的几所小学开展深度合作。另一方面,学院层面主動开发合作资源,与小学音乐教师对接,把他们请进大学课堂。高校的音乐教育研究者也主动走入小学,为小学音乐教育的教研科研提供服务。

(二)师资互通,大小助力育人才

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师资,建立合作后,双方的师资要流通起来。从高校的角度来说,担任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须全面了解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建议他们每学期须去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听课至少10节;担任音乐课程教学论、音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学等直接与音乐教育相关的课程的教师,建议每学期跟班听课至少20节,且规律性参加教研活动,将这些一线的经验与思考,运用到师范生的音乐教育课程中去。除此之外,高校教师可以利用科研优势为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课题申报、教学改革方面的支持。

中小学教师进入高校,一方面可以继续学习,补充音乐学、音乐教育、音乐技能类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他们可以直接担任音乐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也可为师范生开展系列讲座,用一线音乐教育的实践经验为未来的音乐教师提供思考与建议。

(三)资源共享,艺术实践促发展

高校与中小学在艺术实践上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高校的音乐技能课教师能为中小学各类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和艺术社团提供指导,师范生也能参与进来,担任助教,以提高艺术实践和指导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的民间艺术研究资源与成果,也能助力中小学艺术实践,丰富小学音乐教学与艺术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反过来,也使得民族民间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与艺术实践中得以传承和传播。

中小学音乐教师直接或间接参与高校艺术实践,既能强化教师的艺术实践能力,更能直接地让师范生了解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与能力,使他们有学习的目标。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培养出优秀的音乐教师,施以孩子好的音乐教育,才会拥有一颗审美的心灵的公民。我们期待音乐教师U-S共同的体的构建,能使音乐教师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能有更多更优秀的音乐师资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音乐教育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能紧密携起手来,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事业中各放异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Z].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7年工作要点[Z].2017.

[3]马达.聚焦基础教育,深化高师音乐教改——21世纪面向基础教育的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2002,(05).

[4]朱玉江.从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音乐教师教育范式的轉向[J].中国音乐,2013,(04).

作者:杨丹

上一篇:电大本科毕业论文下一篇:数学教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