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科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在我国当下的教学体制下,中学课程当中的信息技术学科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视野的开阔程度,提升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的丰富程度,由于符合学生的兴趣发展,所以受到广大学生群体的一致欢迎和支持。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信息技术学科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信息技术学科管理论文 篇1:

信息技术学科课堂管理策略

摘要: 课堂管理是教师在授课时必须进行的工作,它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是课堂正常进行的保证。本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管理进行分析,提出了管理的若干注意点,并针对新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课堂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策略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课堂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微型社会,在这个系统中,教师、学生、环境这三者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正是由于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课堂得以进行,但是在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还是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因此,课堂管理尤为重要。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内的有关教学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而课堂管理所涉及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良好的信息技术课堂纪律能使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而不良的信息技术课堂纪律则会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给正常的教学活动造成消极影响,使课堂教学不能顺利地进行。

一、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行为

1.学生方面。

(1)学生玩游戏,玩QQ,聊天,却不喜欢听课。

(2)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讨论、辩论演变成了“吵”论;小组讨论变成了小组“聊天”。

(3)小组协作学习中部分学生完成所有的事。

(4)课堂不安静,比较吵,比较乱,学生随意下座位。

(5)学生互评自评,出现敷衍现象,比如全是一个分数,或是全是满分等。

(6)学生终止广播进程,脱离教师机的监控和管理。

(7)学生迟到现象比较突出。

(8)计算机机房卫生、设备的整齐度均不够理想。

2.机器方面。

(1)机器数目少于学生人数,不能一人一机。

(2)机器配置低,运行速度慢,影响正常使用。

(3)机器故障率高,影响正常使用。

(4)没有投影设备,影响演示效果。

3.教师方面。

(1)课堂教学设计不合理,任务不明确。

(2)对学生要求不严格,课堂掌控不力。

以上所列出的仅是信息技术教师经常抱怨的一部分“问题”。

二、信息技术学科课堂管理的策略

1.解决问题的常规对策。

(1)针对由教学内容引起的问题,解决的对策是,教师首先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基础等相关情况。比如在开学初,笔者建议教师可通过简单的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基础,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期望等,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依据。其次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使内容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与热情。

(2)针对教学软硬件引起的问题,解决的对策一是教师应努力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做好硬件、软件的维护和更新工作,为教学的正常开展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二是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对不能正常使用的机器进行及时的维修,确保机器的正常使用,保证学生的正常用机。如果因为条件有限,确实不能保证学生一人一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采用分组上机的制度,比如每节课评选出若干最佳小组,下节课首先保证最佳小组成员的用机,鼓励了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教师也可以采用小组轮流上机的制度,所有小组轮流上机,轮到的小组成员保证一人一机,其他小组成员合用机器。三是没有投影机的时候,为了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教师可安装电子教室软件以方便对学生的广播、监控及发送文件等。

(3)针对教学方式引起的问题,解决的对策是:从教学方式入手,一是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来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二是教师要依据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处理;三是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避免单调地讲解与演示。此外,教师在采用某些教学方法(如讨论、辨论等)时,应注意在活动开展之前,必须把活动的规则告诉全体学生。教师不仅要把活动的规则告知全体学生,而且要把违反规则的处罚告知全体学生,使学生明白在活动中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避免出现失控现象。为了保证学生遵守这些活动规则,笔者建议教师在制订的过程中,参考学生的意见,或者动员学生参与。如果教师选用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笔者建议教师在活动开展之前,应使每位学生明确分组协作学习的每一步骤,明白如何分组,如何确定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如何合作完成主題,以及完成的作品需满足什么样的标准。

(4)针对学生起点不同引起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一是提高教师课堂管理能力,二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内容和任务。比如,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可设计若干个层次不同的任务,由学生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或者,教师可采用小组协作学习,在分组时建议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并在每个小组中,由小组成员推选一名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充当教师的助手,负责自己小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这样既发挥了组长的学习积极性,又促进了小组内成员的协作学习,既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一举三得。

(5)针对课程地位和观念引起的问题,解决的对策是:转变学生的观念,使学生改变“信息技术课=轻松课,信息技术课=玩的课”的错误观念,树立起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正确认识和学习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转变学生的观念呢?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教学的总目标;其次,教师要通过不同方式使学生加深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了解,了解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内容,了解信息技术课的评价方式;再次,教师要制定相关的课堂管理制度,使学生明白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并制定相应的违反制度的处罚措施;最后,教师要保证制度的执行,不能让制度成为墙上的装饰。我们相信,只要持之以恒,观念是可以改变的,学生终将明白信息技术课程对自己的意义。

2.依靠技术设置门禁门槛,建造纯净的课堂环境。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有效、合适的技术管理,可以使课堂变得纯净、健全,使学生的某些不良课堂行为无处施展,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信息技术课堂的技术管理主要是设置门禁门槛,对学生进行技术管制,包括监控、禁用、禁上网或限制上网等。

(1)监控。一般的多媒体教室软件都有广播教学和监控功能。教师讲完课后,在学生作业或自由活动时,可以利用监控功能,对学生从事与课堂内容无关的活动,进行黑屏、短讯警告甚至远程关机的处理。这样几次后,学生自然就会越来越认真了。

当然,教师的监控除了在教师机前监控外,还要多下去走动,多巡视。这样,不仅能够全面监控,而且能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禁游戏。一些学生通过切换帐户或终止进程的办法来中途逃避教师机的广播教学和监控,然后玩单机游戏或U盘拷贝的游戏。

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氛围,要靠信息技术教师去营造。教师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监督、管理和督促,并不断完善教学常规,才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感受网络德育的熏陶,才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9.

[2]任永东.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具有人文内涵的人机环境.江苏教育技术,2004-4.

作者:王业平

信息技术学科管理论文 篇2:

信息技术学科学习质量评价的思考

摘 要:在我国当下的教学体制下,中学课程当中的信息技术学科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视野的开阔程度,提升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的丰富程度,由于符合学生的兴趣发展,所以受到广大学生群体的一致欢迎和支持。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并不在升学考试范围之内,教師群体受到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影响,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而且学生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这也让信息技术学科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阻力,使得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缺乏完善的教学成果检验制度体系。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学习质量

一、中学信息技术学科学习评价的意义所在

在中学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当中,各学科的学习评价一直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除了可以对中学各学科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以外,还可以监督各学科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以及对于教育成果的检验。但是在学科的学习评价方面,中学信息技术学科于其他学科都不同,由于中学信息教育学科不在传统的教学考试范围内,而且在升学考试当中也没有对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提出明确的成绩要求,所以没有学科的学习评价。而且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对于教学配套设备的要求较高,同时也需要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师和大量资金投入的支持,受到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的限制,所以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开展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阻力。

由于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没有学习评价体系,所以往往可以跳出教学目标的束缚,可以更加高效的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显著提高学生视野的开阔程度,以此来实现对于学生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可以学会对互联网工具的高效应用,可以借此暂时脱离学校对于学生视野的束缚,看见无比广袤世界的缤纷一角,见证互联网世界的潮起潮落。

二、当下我国中学信息技术学科学习评价的现状

(一)对于中学信息技术学科重视程度不足,学习评价体系不完善

由于第三次信息化革命兴起时间不久,虽然互联网技术已经迅速发展并在社会的各行各业掀起了滔天浪潮,但是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依靠于互联网而兴起的全新学科并没有引起教师群体、学生群体乃至家长群体的一致重视,导致信息技术学科直到今天依旧没有建立和完善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体系,对于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都还在不断地摸索中。在中学的教学体系当中,由于教师团体和管理团队普遍受到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影响,对于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没有表达出足够的重视,而且中学的信息技术学科并不在升学考试的范围之内,这就使得没有建立完善出健全的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

(二)教育成果检验体系不健全,评价结果不全面

在对于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成果进行检验的过程当中,往往是采用笔试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解答,但是信息技术是一门十分注重于实践能力的学科,必须通过在教学设备上的实际操作才能系统化、全面化的显现出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上的教学成果,而笔试只能够检验出学生在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上的大体掌握程度。故而,信息技术学科和传统学科在这一点上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传统教育思维模式下的传统学习评价体系并不适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成果的检验。

三、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开展过程当中的不足之处

(一)信息技术学科的配套实施的老化问题与损坏问题

在进行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过程当中,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配套设施,同时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物品,在教学过程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关键性地位,但是在部分学校中,由于学校管理人员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普遍对于信息技术学科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轻视,所以导致有相当一部分信息技术学科所用电脑存在老化问题或者是损坏问题。这些计算机由于购买时间过长,运行速度已经有了很明显的降低,在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当中形成阻力,不利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甚至存在部分计算机完全无法使用,无法配合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对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对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抑制和打击。存在部分学校,由于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资金一再减少,使得无法承担计算机机房的维护和升级工作,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1]。

(二)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过程当中态度不认真

在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过程当中,不仅仅是教师对于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认真,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参与热情也不够。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并没有建立和完善学科对于教育成果的检验体系,再加上升学考试当中对于信息技术学科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所以存在相当大一部分学生群体对于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学习过程当中学习态度不端正,甚至存在不听讲的现象,直接导致不仅教师的教学工作开展差,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和了解也不够深入,导致部分学生群体对于计算机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差[2]。

四、对于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成果检验体系的思考

(一)提高信息技术学科在教师群体、学生群体以及家长群体当中的重视程度

要想使得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成果达到令社会各群体都满意的地步,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学科在教师群体、学生群体以及家长群体当中的重视程度。要想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当中,建立并完善出健全的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成果检验体系,就必须从提高信息技术学科在社会各方面的地位做起,使得信息技术学科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程度。从我国当下的教育制度来看,国家教育相关部门有责任为信息技术学科建立和完善出一个健全的教学成果检验标准体系,并且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作出明确的规定。由于第三次信息化革命兴起时间不久,虽然互联网技术已经迅速发展并在社会的各行各业掀起了滔天浪潮,但是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依靠于互联网而兴起的全新学科并没有引起教师群体、学生群体乃至家长群体的一致重视,导致信息技术学科直到今天依旧没有建立和完善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体系,对于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都还在不断地摸索中。对于这种情况的发生,国家教育机构的重视程度必将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3]。

(二)对于教育成果进行多元化的检验,使得学习质量能够全面显现

在对于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成果进行检验的过程当中,往往是采用笔试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解答,但是信息技术是一门十分注重于实践能力的学科,必须通过在教学设备上的实际操作才能系统化、全面化的显现出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上的教学成果,而笔试只能够检验出学生在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上的大体掌握程度。故而,信息技术学科和传统学科在这一点上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传统教育思维模式下的传统学习评价体系并不适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成果的检验。所以,应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单一的教育成果檢验方式,对于教学成果的检验采用多元化共存的方式,不仅局限于在笔试当中检验学生对于课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还要通过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一定任务的实践操作并建立量化标准进行对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的打分,同时还应当将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当中的表现情况按照相应比例计入教学成果检验体系当中去。

(三)进一步完善教学成果检验体系,使得结果更加公平化、科学化

由于互联网应用技术更新迭代速度较快,所以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也应当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相对应的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成果检验也应当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务必保障教学成果检验体系的公平性和科学性,要充分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开展的现实实际,并且信息技术学科的评价体系不应当知识教师对于学生单方面的评价,而应当让学生也参与到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当中去,通过学生和教师双向评价的过程来增加双方之间的交流,从而对评价体系进行完善[4]。

结语:在素质化教育不断被强调的今天,在教育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学生的教材理论知识教育和现实实践教育相匹配是当下的热点内容,要让学生可以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现实实践当中去,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当下的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当中,也受到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方面的限制,遭遇到教师团体和学生团体方面的阻力,想要突破这些限制和阻力实现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以中学信息技术评价为基础来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高建君. 对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学习质量评价的思考[J]. 中国电化教育,2017(10):90-92.

[2]王伯彦. 对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学习质量评价的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2017(34):167.

[3]刘明明. 对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学习质量评价的思考[J]. 科技资讯,2018,16(02):177-178.

[4]徐晶瑶.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项目学习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12)

作者简介:张启敏,出生年月1981.12.22,籍贯:甘肃永靖,性别:女,学历:大学本科,职称:中学一级,现从事初中信息教学,在甘肃省永靖县第三中学任教。参加工作时间:2008.12现在任教于永靖县第三中学。

作者:张启敏

信息技术学科管理论文 篇3:

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体系设计问题研究

摘 要:构建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系应有方法论的自觉,从学科的本质开始追问。基于学科本质,可以将核心素养理解为由学科思维层、问题解决层、双基层构成的“三层结构”,并从对象与管理、设计与制作、合作与协作、系统与工程、规则与安全、伦理与道德等方面入手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计算思维进行划分。这样就可以以计算思维为横向维度,以核心素养为纵向维度,科学地构建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框架。文章对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体系设计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科学素养;体系;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当前,素质教育正在深入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重要问题。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要从信息技术学科本质出发,结合一般意义上的“核心素养”和信息技术学科内涵,精心设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从而构建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系,促进信息技术学科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对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体系设计问题进行研究。
一、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体系设计中的方法问题

以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为中心,各个学科的教学改革正在深入进行。一般意义上的“核心素养”,抽象自不同的学科,因而对每个学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学生的发展”是其关注的焦点与对象。因此,要构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就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这个中心。但每个学科有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研究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与学科价值,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必须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本质,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精心构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目前,信息技术上游学科源源不断地给予信息技术课程大量的支持,便于信息技术学科以学科基础知识为起点,更好地探求自身的本质和核心。这种探求是对学科价值的追问,和课程建设的理念并不冲突,也不会阻碍课程的进步和创新。实际上,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由于其出现较晚,部分师生对其重视程度远不如数学、语文等学科,其基础、本质与核心问题还没有深入探讨过。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真正重视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并对其基础、本质与核心进行不断的探索。

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系,是一个多元化的复合体,涉及学科内容的各个方面,具有自身的性质和特征。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组有着共同特征的概念或者说元素的集合。因此,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时候,必须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而不能凭空想象,闭门造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要有具体明确的目标,做到师生容易理解,且便于细化执行。从某种意义上说,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体系不仅需要专家学者的理论指导,还需要一线教师的亲自实践。
二、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建议

要构建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系,就应有方法论的自觉,从学科的本质开始追问。基于学科本质的角度,可以将核心素养理解为由学科思维层、问题解决层、双基层构成的“三层结构”。“三层结构”的确定,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它强调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本质,考虑了学生发展所涉及的基本要素,因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当然,“三层结构”看起来过于抽象与宏观,在实际操作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科的具体内容,设立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节点,并将这些节点科学地分布在“三层结构”的框架内,这样才能形成清晰、严密、具有可操作性的核心素养体系。而信息技术的核心和主干是计算思维,因此,教师可以立足“三层结构”,以计算思维为中心,进行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如果从对象与管理、设计与制作、合作与协作、系统与工程、规则与安全、伦理与道德等方面入手,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思维即计算思维进行划分,就可以以计算思维为横向维度,以核心素养为纵向维度,构建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框架。
三、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成要素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求的核心素养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对信息技术学科而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立足信息技术的基础、本质、核心,制定合理的核心素养体系,有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对于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以学科本质的研究为核心,结合学科内容,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分为对象与管理、设计与制作、合作与协作、系统与工程、规则与安全、伦理与道德等六个方面。

(1)对象与管理。即对数字化设备、计算机文件等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对象与管理的观念和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在信息社会生存与发展。

(2)设计与制作。即利用数字化工具将相对抽象的对象处理成可视化的对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具備良好的可视化思维应该成为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基本素养。例如,根据现实的需要,将处于抽象状态的信息以相对清晰、明确的形象化方法表达出来,以便更好地理解与研究,或制作成产品为社会服务。

(3)系统与工程。工程思维一般体现在构造系统的实践活动之中,对计算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青少年学生具有科学的系统与工程观念,就能够正确理解系统工作原理,避免受主观经验的影响。

(4)规则与安全。新时代的青少年学生要学会正确理解并遵守信息世界的规则,警惕各种安全风险,确保所有活动处于安全范围之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过有意义的人生。

(5)合作与协作。现代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石是合作与协作,离开合作与协作,很多重要的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将无法顺利进行。青少年学生要正确理解数字化生存,懂得网络交流与共享的基本精神,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6)伦理与道德。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网络社会也是如此。因此,要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青少年学生要恪守正确的价值观念,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远离网络社会中的不道德行为。特别是要自觉抵制网络中的各种不良信息,避免“网络成瘾、游戏成瘾”,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生活和工作。
四、结语

总之,设计科学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推进学生信息技术科学素养的发展和进步,是值得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思考和研究的课题。要构建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系,就应有方法论的自觉,要注重从学科的本质开始追问。基于学科本质,可以将核心素养理解为由学科思维层、问题解决层、双基层构成的“三层结构”,并从对象与管理、设计与制作、合作与协作、系统与工程、规则与安全、伦理与道德等方面入手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计算思维进行划分。这样,就可以以计算思维为横向维度,以核心素养为纵向维度,构建出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框架。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精心制定教学方案,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锋,柳瑞雪,任友群.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的再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8(01).

[2]于晓宇,唐棣.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育[J].中小学电教,2017(11).

[3]解月光,杨鑫,付海东.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描述与分级[J].中国电化教育,2017(05).

[4]肖广德,魏雄鹰,黄荣怀.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7(01).

[5]任友群,李鋒,王吉庆.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16(07).

[6]李艺,钟柏昌.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体系设计问题讨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6(04).

作者:陈虎

上一篇:数学教学策略试析论文下一篇:数学阶梯教学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