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方为重点的临床药学论文

2022-04-25

【摘要】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为表彰她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一种抑制率为100%的抗疟新药,被授予美国拉斯克医学奖。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在中国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原本是值得学术界庆贺的事情,但随之而来的确是众多的争议,其中一项争议就是青蒿素获国际大奖的荣誉归属问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审方为重点的临床药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审方为重点的临床药学论文 篇1:

武田的中国发展之路

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隆重开幕。武田作为全球领先的制药企业以300平方米的展台规模亮相此次盛会。用智能技术充分展现,承载着237年历史的创新制药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历程,彰显出武田作为全球新一代研发驱动的领先生物制药企业,在肿瘤、消化、神经科学等核心领域的领先地位。与此同时,武田中国携手阿里健康共同开启战略合作,双方将秉持“以患者为先”的理念,共同推动我国卒中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2019年1月8日,武田大中华区总裁单国洪先生出席第十一届健康中国论坛,宣布完成对夏尔公司的收购,携手共同致力于打造一家总部位于日本、以价值为基础、以研发为驱动的全球领先生物制药公司,并发表主题为:“应对罕见病的中国挑战”的演讲。

作为全球十大领先生物制药企业中唯一一家起源于亚洲的公司,推动武田全球化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今后的战略重点聚焦在哪些领域?本刊记者专访了武田大中华区总裁、武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单国洪先生。

中国经济信息:2019年1月8日武田制藥正式宣布完成对夏尔的收购,这次收购对武田制药的全球化发展将有什么重大的战略意义?未来武田制药在中国的战略发展又会产生哪些变化?

单国洪:2019年1月8日是武田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我在健康中国论坛上跟大家分享了一个喜讯--武田正式完成对夏尔的收购,这是武田全球化发展战略中的又一个里程碑。武田的体量将更大,迈进全球生物制药公司排名前10位的行列,仅从年药品收入这一项来看,预计将达到312亿美元。过去,武田重点聚焦在肿瘤、消化、神经科学、疫苗四大领域,现在的武田新增了罕见病治疗领域,并将增设独立的全球血源制品事业部。武田会是全球最大的罕见病制药公司,并在肿瘤、消化等领域具有领先地位。全新的武田将拥有一条高度互补、稳健、形式多样的研发管线,并专注于突破性创新。我们将继续加大对研发领域的投入,初期年度研发预算将超过37亿美元,这是一笔极具竞争力的投入。

虽然公司战略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武田秉持以患者为中心、以创新为驱动的企业理念是始终不变的。而中国是武田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未来武田中国将与武田全球的运营模式更加一致。积极响应中国政府的号召,加速推动创新药物引入中国的步伐,推进肿瘤、罕见病、消化等疾病领域的科技突破,为中国患者提供更多重大疾病的解决方案是武田未来的发展目标。

中国经济信息:未来三到五年,武田在中国市场有什么样的发展计划吗?此次收购完成给中国患者带来哪些切实的益处?

单国洪:武田还将继续全球化的创新步伐,中国作为武田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在武田的全球化战略中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目前,武田正在不断扩大业务覆盖范围,我们在全球各地的员工专注为8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顶尖的创新药物。我们相信,凭借强大的研发引擎和不断壮大的创新产品组合,我们能够为全球更多患者提供创新药物和变革性疗法。随着夏尔的收购完成,我们将会有超过10款以上的创新产品在接下来的五年里在中国上市。

除了武田原有研发产品,治疗霍奇金淋巴瘤的Adcetris,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Vocinti,治疗高血压的Edarbi,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的Entyvio和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Alunbrig等。原夏尔拥有深厚的罕见病领域专长,也将为中国罕见病患者带来新的解决方案。全球罕见病有近七千种,罕见病患者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被忽视的群体之一,希望各界携手更加关注罕见病患者群体。

中国经济信息:武田携手阿里健康共同开启战略合作的初衷是什么?这次战略合作将对中国的医疗救助领域起到什么积极的作用?

单国洪:近年来国家支持与鼓励“互联网+医药”的创新模式,武田清晰地认识到这一趋势,并积极拥抱这种浪潮,把握各种机会寻求创新与合作。因此在本届进博会开幕之际,武田联合相关医学领域专家和政府机构,携手阿里健康共同开启了以“推动卒中治疗与管理”为目标的战略合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中国脑卒中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一,中国第三次国民死因调查结果表明,脑卒中已经上升为中国第一位死因。近二十年的监测结果显示,脑卒中年死亡人数超过200万,年增长速率达8.7%。卒中除了高死亡率外,还具有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威胁国民生命和健康生活质量,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目前仅有3.3%的患者能够意识到发生卒中需要及时就医,9.2%的患者能够通过120送入医院,20%左右的医院DNT时间(急性脑卒中患者进入医院到静脉溶栓开始给药时间)能控制在60分钟之内。

通过本次合作,阿里健康将凭借其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研发能力,配合武田在医药健康领域的专家资源和创新的医药技术,共同探索建设卒中中心,推动卒中黄金救治体系在中国的发展,致力于让每一位卒中患者在黄金时间窗口内得到有效救治。同时,双方将探索利用互联网,进一步加强对公众的卒中疾病科普教育,增强公众的预防和就医意识。

武田的创新不仅体现在药物的研发方面。专注于最紧迫的未尽需求的治疗领域,应用互联网健康大数据,打造以患者价值为导向的创新模式,提高创新药物在中国患者中的可及性,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武田与阿里健康发挥各自在医药健康和互联网领域资源优势,共同实践‘患者为先’承诺。”

中国经济信息:您和阿里健康合作的战略协议的签署,您可以描述一下,这个卒中中心当中,武田怎么参与,因为这是一个公共卫生,或者说国民健康的体系,不仅仅是武田,之前有多家公司也在参与这种卒中中心的建设,武田和其他公司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单国洪:武田作为一家百年老店,一家制药企业的领军人物,我们一定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药品药学和医学方面加强对卒中疾病领域的建设。卒中疾病可防可治,关键点在于它的管理体系以及最终是否能够赢得治疗的时间。在这方面,恰恰是我们可以作出巨大贡献的地方。刚才提到溶拴治疗,目标是争取4.5小时,取拴相对时间会更长一点。客观来讲,取拴需要的技术条件更高,短期内溶拴仍然是最重要的。怎样打破地理上的局限性,帮助患者在院前、院中、院际之间的流动,如何实现在药学方面和基础治疗方面的服务最优化,我们可以做很多的事儿。

从阿里健康的角度,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他们在健康方面做出的尝试。我们双方是一拍即合,相信通过现在新的技术手段、数据的能力,我们双方一起有可能在解决时间窗口的问题上,带来一些很明显的变化。同时政府、卫建委对这个事情已经高度关注,成立了脑防办,相关的学术机构、协会,大家都在一起努力。武田有自己的特点和专长,未来我们也愿意跟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努力,最重要的是通过各方的努力,可以实实在在地改善或者解决在卒中的防治、预后等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障碍或负担。如果武田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贡献,我相信这是一个功德无量的事情,我们非常愿意在这方面继续努力。

中国经济信息:在中国市场多年的发展历程,贵公司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创新优质的产品促进了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我们希望了解一下武田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之路。

单国洪:2019年是武田进入中国的第25年,我们非常高兴在25年里取得的发展。从一开始在天津设厂,不包括原夏尔,到现在我们已经在中国包括香港地区有6家法律实体,超过1700名员工。不包括罕见病,在消化、肿瘤、心血管代谢三个疾病领域已经上市了十多个重要的产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中国经济信息: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全球著名的公司,你认为贵公司有哪些因素构成了在全球多个领域的领导者地位?

单国洪:最重要的是从价值观和文化的角度。一个是武田的品质,它指导着武田在过去的200多年,在生物制药领域不断发展,从一开始经营中草药到后來研发化药和创新药,是孜孜以求的根本动力。武田新的全球管理层成立的四年来,更多国际化、全球化的领导进入了武田管理层,在武田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我们的价值观—PTRB原则:以患者为中心(P),建立社会互信(T),从而提升我们的企业声誉(R),进而谋求相应的业务发展(B)。这是武田能在全球的生物制药企业当中,形成自己鲜明、独特发展道路的关键。

其次,在创新和研发方面,武田一直定位为创新、原研的生物制药企业。从战略层面,我们目前聚焦肿瘤、神经科学、消化、罕见病等6大领域,以武田自己的研发能力,并且和业界生态链上的各类伙伴开展广泛合作,集中力量不断地推出更加创新、满足未满足的医疗需求的创新药品。在中国,我们未来五年会有至少10个以上的创新药进入市场,造福患者。超过10个新产品上市只是外在的表现,它的内在驱动力是以患者为中心。

中国经济信息:怎么理解武田式创新?您如何诠释武田式创新。

单国洪:我服务过多家欧美企业,目前为止武田是唯一的一个已经进入到全球前十位的来自于亚洲的创新生物制药企业。武田是一个生命力持久的企业,过去两百多年当中,不断地顺应时代的变化,战略的决策上基本是正确的。在整个业务发展过程当中,武田一直秉持着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因为落实到以患者为中心,才是真的解决了患者的问题。所以这个企业不管是最近这些年发生的并购,还是在日本湘南建立的研究院,或是在波士顿建立的研发中心,都一直致力于创新药方面的发展。然后做了一些战略调整,在战略领域取得一定的突破。我想这是它独特之处,也是其在制药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原因。

当然,我觉得在武田全球化的道路中,在领导层的全球化方面,武田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企业。实际上,集中全球智慧,这句话讲起来容易,真的要做到,其实不容易。作为一个源于亚洲的企业,管理层却来自全球不同国家,全球化方面改革到如此深的地步,这也是武田独特的地方。最重要的还是未来通过我们的创新产品,让中国患者和武田的客户,真的地认可武田的创新。在生物制药领域不断地做出新的成绩,才可以真正形成武田式创新。这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中国经济信息:武田在中国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单国洪: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武田已经有了不错的基础,我们跟相应的学界、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和信任。我们一些产品也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造福了很多患者。我们“四朵金花”在中国上市多年,包括在前列腺癌、乳腺癌等和激素相关的疾病上帮助了很多的患者。在消化领域,武田有全球最完整也是覆盖适应症最广泛的系列产品,包括口服制剂和针剂。在高血压、糖尿病领域也同样如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最大的成就莫过于患者和客户对于我们的评价。在这方面,我们肯定要不断的努力,用更多的新产品,用符合武田品质的服务,帮助我们的患者。

中国经济信息:我们知道贵公司对企业文化非常看重,而且我们也注意到,无论是在日本本部还是在中国公司,贵公司的管理非常人性化,您能不能介绍一下贵公司在倡导企业文化方面,有什么样的表现?

单国洪:确实,武田是一家来自亚洲的现代化生物制药企业,所以它的文化当中有很深的儒家思想,中国和日本文化的积淀。如果您看到过我们在东京新的总部大楼,就会发现设计元素里面有几个汉字,如:生、水等等。这些设计理念也反映在整个企业的发展和文化建设上。用一个词语表达就是:生生不息。

武田既有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同时又非常注重聆听员工的声音。举个简单的例子:武田全球的CEO,每个季度至少都会有一次跟全球所有员工做交流的会议,通过视频和电话的会议,跟员工直接交流。这是以关心员工为理念,非常开放的文化表现。在中国,我们做了很多。过去几年,我们已经连续三次获得了杰出雇主的认证,我们不仅在中国市场获此殊荣,在新兴市场和全球企业三个层级都拿到了该奖项。并且2018年武田首次获得“最佳职场”的荣誉,这是对武田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可,我们会继续努力。

中国经济信息:这次进博会上,武田的主题是什么?

单国洪:我们这次进博会主题是匠心制药,生生不息。这个主题表达了武田两百多年来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秉承我们的价值观--武田品质。

本次进博会的武田展台上,观众们可以通过丰富的多媒体互动形式,深入了解武田在中国已上市的优秀产品以及即将进入中国的多款创新产品。这些未上市的创新产品均首次在进博会中亮相,覆盖了霍奇金淋巴瘤、糜烂性食管炎、骨肉瘤、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多个疾病领域,向专业观众展示了武田近年来在研发中的多项突破性成果。透露一下,此次展出的新产品中Vedolizumab已进入国家药审中心发布的48个境外已上市临床急需新药名单,有望加速审批,早日惠及中国患者。

武田作为唯一一家根植于亚洲、专注创新药物研发的全球领先制药企业,我们希望借进博会的契机,向观众展现武田锐意创新的企业形象,在华长期发展的实践成果,以及我们对中国患者的承诺。

中国经济信息:武田的成长模式,对于很多中国制药企业来说,是很好的范本和可以借鉴的经验,您提到底层创新使得新一波的翻天覆地的行业变化,有可能即将要到来,这个我很有兴趣,希望您多描述一些,您觉得现在中国的制药公司,什么样的公司能够成为这一场大潮中间的优胜者,或者说逐渐长大的特质是什么?

单国洪:我不能预言,但是这一轮的创新,其实改变的不仅仅是生物制药行业,有很多行业都受到了巨大影响,比如无人驾驶汽车等。这一轮的生物制药行业的创新,我觉得用一个中国的传统说法形容--天时地利人和。具体来说,从政策环境看,国家非常鼓励发展健康产业,而且已经明确地列入十三五计划当中,这些都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技术创新来看,在全球的技术创新当中,从来就不缺乏中国人的身影,不仅在中国,其他各地都是如此。

中国经济信息:创造财富不是企业的真正目的,企业真正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服务,就是一个所谓的社会责任感,贵公司在体现社会责任感方面,有些什么样的表现呢?

单国洪:确实,我们非常坚定地相信,一个企业需要在以患者为中心的逻辑价值观的指导下,才能做正确的事情。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的尝试和努力。全球范围内,比如在非洲我们有“最后一公里”项目。对于一些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有药品援助计划,让他们有机会获得创新药品治疗的机会。在中国,我们也有PAP患者援助项目。包括今天和阿里健康的签约仪式,其实也只不过是一个试点,我们希望以此为起点,让更多重大的慢病或者重大的恶性疾病,在整个诊断、治疗、预后的过程当中,得到更加有效的管理。刚才您也看到数据分享,中国的卒中发病率每年依然以8.7%的速度在增长,而美国是以1%的速度下降。其实治疗手段、治疗能力我国已经基本都具备了,怎样有机地组合起来,在这方面,我们有责任尽我们的力量去探索和合作,最终实现造福患者的使命,这也是药企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基本体现。

作者:彭彦钧

审方为重点的临床药学论文 篇2:

对青蒿素获奖及其荣誉归属的反思

【摘要】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为表彰她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一种抑制率为100%的抗疟新药,被授予美国拉斯克医学奖。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在中国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原本是值得学术界庆贺的事情,但随之而来的确是众多的争议,其中一项争议就是青蒿素获国际大奖的荣誉归属问题。本文对青蒿素研发全过程进行思考,试图解决青蒿素获奖荣誉归属之争的问题。

【关键词】屠呦呦;青蒿素;荣誉之争

20世纪60年代初,越南与美国交战于亚洲热带雨林,疟疾肆虐东南亚,极大的削弱了双方的战力,因此控制疫情已成为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屠呦呦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危难时刻临危受命。作为研究组长,屠呦呦以身试药,终于在1972年第191次实验中找到100%抑制率的青蒿素及其第一个衍生物──双氢青蒿素,大大提高了抗疟药物的疗效。青蒿素的发现成功挽救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有效的抑制疟疾病情,2011年9月23日获得有诺贝尔“风向标”之称的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在世界荣获的最高奖项。自此,屠呦呦及其青蒿素进入世人的眼帘。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再一次站在领奖台上──这个离诺贝尔最近的中国女生药学家。但是青蒿素的研发成功,并不是屠呦呦一人的研究成果,还应有药材的筛选人员、成分提炼人员、临床试验人员、结构分析人员等等诸多环节参与研发的科研人员。此外,在青蒿素整个研发过程中,对青蒿素的成功提取是采用先进科学仪器,而不是传统中药提取方法,因此,当公布屠呦呦个人成为诺贝尔获得者时,随之而来的就是对青蒿素获诺贝尔奖的归属问题的两种争议,究竟荣誉应属于屠呦呦个人还是屠呦呦集体?是应归功于中医还是归功于西医?

一、屠呦呦青蒿素研发过程

1969年1月,屠呦呦被引进到“523办公室”并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主要负责两项任务:一是寻找新药;二是在现有成果基础上继续研究,力求去掉常山碱上的毒性,解决服药后患者呕吐问题。屠呦呦凭借自己扎实的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和现代中药学知识,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历届与抗疟有关的医药典籍,同时阅读大量建院以来的人民来信,走访很多老中医,2个月的时间,屠呦呦汇总出包括内服、外治、植物、动物和矿物等2000多个抗疟药方,然后从中精选640个,编集成册《疟疾单秘验方集》。它的出现为屠呦呦日后抗疟的研究明确研究方向,是我国自主研究抗疟新药以来的一大突破。

1971年屠呦呦在东晋葛洪撰写的《肘后备急方》中寻得蛛丝马迹,“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从中整理思路,改用温度60℃的乙醚冷浸法处理青蒿,随后把青蒿提取物注入患有鼠疟的小白鼠体内,结果鼠疟的抑制率提高不少。实验结果证明低温提取物质是保证青蒿药效的必要因素,随后屠呦呦进一步改用沸点更低的溶剂处理青蒿,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研发青蒿的第191次实验中成功获得了可以100%抑制鼠疟的抗疟试剂。并得出结论:植物青蒿的新鲜叶片中含有抗疟活性成分,同时采摘青蒿的最佳时节必须是青蒿即将开花的时刻。为进一步证实研究成果,屠呦呦把抗疟试剂运用在与人体结构最为相近的猴子身上,结果表明,抗疟试剂对猴虐的治疗效果十分理想。抗疟新药研制成功的曙光近在眼前,可是屠呦呦的三无身份(无留学背景、无博士学位、无院士头衔),以及实验室莫名的大火,把屠呦呦推到风口浪尖,人们对她的研究成果产生了深深的质疑。为证明自己,屠呦呦立下“军令状”,以身试险,勇敢的做青蒿提取物临床实验的第一人。屠呦呦的坚韧品质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终于谣言不攻自破。

1972年11月8日,屠呦呦和同事们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的提取物质──一种白色针晶,并将之命名为“青蒿素”。1973年屠呦呦合成了青蒿素衍生物,以证实它的抗虐性比天然青蒿素高出很多倍,1974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帮助下,用当时先进的X—衍射方法测出它的结构,这就是青蒿素第一代衍生物──双氢青蒿素。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成功挽救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性命,得到了国际的认可,并被授予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诺贝尔生理或医学两项大奖。

二、来自国内外的争议

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只是含糊的说:北京中药所。2009年,屠呦呦出版《青蒿素及青蒿素类药物》,因在引文中署名自己,于是有人撰文批评她:没有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自己研发小组其他成员的作用。这正是引起争论的主要原因,在当时,很多科学家认为屠呦呦用低沸点提取青蒿有效物质,虽然是重要贡献,但屠呦呦集体在整个研发环节中作用是不容小觑的。仅从屠呦呦发表的文章来看,她夸大了自己所在的研究组在“523”项目中的作用,突出了自己在研究小组中的领导地位。而且国内很多学者认为,国际大奖拉斯克奖的评委会不了解中国的实际国情,片面的把来自全国“523”项目组的数十个抗疟课题组都划归屠呦呦的领导,因此拉斯克奖和诺贝尔科学奖荣誉应归属集体,而不是屠呦呦个人。显然这些学者的争议在当今科技爆发的大科学时代并不合理。

正如1965年9月17日,我国首次用化学方法成功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一样,这是世界首例人工合成蛋白质的研究成果,标志人类在探索生命奥秘的旅途上的重大突破。在杨振宁博士的推荐下,人工合成胰岛素以“集体”的研究成果参选诺贝尔奖,可是最终无缘落选。分析原因,社会主流说法是因为诺贝尔科学奖评选规则上有明确规定:“每项奖一次最多只能推荐3人。”美国Lomalinda大学的周勇教授就在2001年1月8日的《北京青年报》中谈到:“由于人工合成胰岛素是“集体”研究成果,参加的主要科学家有10余人,最后平衡的结果,国内方面推荐了4位获奖候选人,而诺贝尔科学奖评选规则上明确规定,每项奖一次最多只能推荐3人。诺贝尔科学奖再次与中国科学家擦肩而过。”由于国内科研墨守成规坚持群众路线,无法明确提供集体与个人间对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研究过程中起的决定作用,并且忽略科学规范,因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与诺贝尔科学奖失之交臂。

屠呦呦研发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类似,存在最大争议是在科学研究进展中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社会进步使人类的观念改变的结果。在七八十年代,我们对知识的观念是公有的,是大家共同的财富,人人都可以随便使用。而现在,知识私有化,变成私有产物,因此在研发过程中创新理论尤为重要。青蒿素和人工胰岛素虽然都是以集体形式参与研究活动,但屠呦呦个人在整个研发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却是至关重要的。她是第一个从古典书籍中成功找到青蒿素的有效提取时节、提取部位的人,是第一个运用化学方法提取具有100%抑制率的有效成分,第一个把研究成果运用到临床试验,并以身试药的人。我们不能否认在研制过程中科学共同体为青蒿素的研究做出的努力,但是屠呦呦个人在研制过程中的突出贡献和敢为人先的优秀品质,使她对拉斯克奖、诺贝尔科学奖的荣誉归属当之无愧。

屠哟哟获奖理由是:“发现青篙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美国拉斯克评奖委员会的评价是:屠哟哟领导的集体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中国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把最宝贵的研究成果带入21世纪。他们提出三点依据:一是谁先把青篙素带到“523”项目组;二是谁提取出有100%抑制力的青篙素;三是谁做了第一个临床实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米勒·路易斯在《细胞》杂志上撰文解释授奖予屠呦呦的理由,“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毫无疑问地得出结论: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教授是发现青蒿素的首要贡献者。由此可见中国的科学要想得到欧美范式的认可,必须脚踏实地,甘于寂寞。屠呦呦研发青蒿素尽50年,凭借自己的专业和智慧,不懈努力,艰苦思索,为世界提供新的创新理论和科学发现,给全人类带来福祉。屠呦呦的研究是为科学而科学,为解决人类困苦的疾病而研究,不涉及功利,是追求真理纯粹的科学。

三、对青蒿素获奖归属问题的反思

首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做出的三点依据即授予屠呦呦以大奖的理由是毋庸置疑的,是对屠呦呦在青篙素及其衍生物研究过程中的领先地位和创新思维肯定。拉斯克奖是美国的奖项,他们的价值观念与中国不同,因此我国科学家有一些不同观点不足为怪。在七八十时代,我国的科学共同体把科研成果荣誉归属问题视为禁区,长期以来无人敢于触碰。只要科研工作者间彼此尊重,成果就是集体共有的,因次提出荣誉归属问题是没有意义的。然而,在科技发展的大科学时代荣誉归属的问题并不仅仅关系到科研工作者的荣誉和声望,同时更关系到我国的学术共同体在世界的威望与民族自信心,同时也关系到人类对科技发展规律的认识与理解。从根本上说,它关系到人类科技事业的进步与兴旺。因而无论从发明者、管理者的立场还是从国家与整个人类的立场来看,都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因此,在判定青蒿素的荣誉归属应主要看在研究新问题或造新物质的前提上,是谁最早提出新发现与原物质的不同的特殊属性。根据我们对青蒿素研发的过程析可以清晰地得到结论:屠呦呦有自己的创新理论、通过古典书籍有目的地从青蒿中成功提取青蒿有效物质,进而用化学技术得到抑制率更为显著的青蒿衍生物并且临床试验获得了成功。在科研活动中屠呦呦明确的知道自己要利用乙醚的低沸点的特性提取的物质是青蒿素,屠呦呦把青蒿素注射到患有鼠疟的小白鼠体内验证了青蒿素抗鼠疟的高效性,随后的猴疟也获得了同样的治疗效果,因此得出结论:青蒿素就是抑制疟疾的有效物质,是青蒿素的重要性所在。基于此我们可以十分公正地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是名副其实的!

其次,对于青蒿素的获奖的荣誉归属另一个争议是青蒿素的研制成功,应归功于中医还是西医的问题。屠呦呦研制青蒿素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研究方向来源于古籍东晋葛洪撰写的《肘后备急方》,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曾记载“细黄花,大如麻子”,其味苦、截疟等性味功能的记载。青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十分常见,为屠呦呦研究提供原材料的同时也带来繁重的研究任务量。对此屠呦呦采用系统的研究方法根据《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把研究重点逐步转向青蒿的处理方法上,包括品种选择问题、采收最佳季节、药理的具体部位、提取有效物质的方法等,把传统中药处理方法中的煎、煮、熬改用低沸点乙醚进行处理,目的是防止高温破坏疗效,同时去掉无效的酸性部分,保留具有药效的中性部分,最终药效得到明显提高。青蒿素是一种仅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全新的化合物,它的提取虽然通过现代药理学和化学的提取方法,经历了提取物提纯、测定化学结构、分析药效、动物体试验、临床试验等严格的制药流程,和传统中医方法虽有很大的区别,但是没有中医古籍的理论指导,是很难做到的。这是我国大胆的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同我国传统中医的精华结合起来的原创成果。因此,青蒿素能够得到世界的认可,中医功不可没!由此,我们更应该意识到中医药是巨大的瑰宝,是我国古代医药学者智慧的结晶,很多被人熟知的疗效药都来自中草药如:麻黄素、奎宁、阿莫斯林等,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够给现代科学家们带来启发。经过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中草药对于疾病的治疗将取得很了不起的成就。我们应该更好的传承,通过创新,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进而为世界做出更多的贡献,获得世界的认可。

最后,在大科学时代,科学发展离不开多种学科的共同作用。科学研究的结果会影响人类的前景与命运,减少科学发展中的争议,明确荣誉归属,使科学健康发展尤为重要。人类需要的不是为了获奖而科学的科学家,而是对科学艰苦思索,追求纯粹、为社会提供新的科学发现和创新理论的科学家。屠呦呦正是这样,此次获奖贡献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甘于寂寞,屠呦呦从事青蒿素的研究尽50年,半辈子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她对临床试验的精益求精使得青蒿这个在中国大地上非常普遍的植物变成了治疗疟疾的重要药品;二个是发扬中国古代“神农尝百草”的不畏精神,在640种植物中,成功找到有效抗疟植物;三是创新理论,利用的乙醚低沸点萃取技术,将青蒿素提炼出来,并制成无毒的、具有100%抑制效果青蒿素衍生物,是第一个把青蒿素作为抗疟药剂进行临床试验,并得出结论的人。屠呦呦对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挽救全球数百万人的性命,是我国的骄傲,是我国一个时代杰出科学研究人员的杰出代表。屠呦呦在领奖台上多次指出荣誉是大家的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也肯定在研发青蒿素的过程中“523项目”组的每位参与者,都有着不可抹灭的功劳。但如爱迪生所说,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而1%的灵感却是最难得可贵之处。屠呦呦以她特有的方法,获得抗疟疗效显著的青蒿素,用她独有的创新意识和敢为人先、以身试药的勇气把中国的生药学展示给世界,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骄傲和学习的。因此,青蒿素获奖荣誉归属屠呦呦实至名归!

参考文献

[1]孙秋霞.屠呦呦:让青蒿素走向世界[M].中国科技奖励,2015-06,192(25).

[2]周勇等.新世纪里中国科学家离诺贝尔奖有多远.北京青年报,2001-01-08.

[3]靳士英,靳朴,刘淑婷.抗疟药青蒿素类的研发与屠呦呦获拉斯克奖的启示[M].现代医院,2012-03-12.

[4]宛菊.屠呦呦获拉斯克奖激起的……[J].创新科技,2011,(6):34-37.

[5]黄松平,朱亚宗.科技发明权与屠呦呦青蒿素发现争端的化解[M].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01-01.

作者:宋磊

审方为重点的临床药学论文 篇3:

美国FDA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和药品审批

摘 要 美国FDA的“研究新药申请”为新药临床试验申请,新药的审批工作主要由美国FDA的药品审评与研究中心和生物制剂审评与研究中心负责。本文介绍美国FDA新药临床试验申请的审核程序、临床试验的监管方式、药品审评的沟通机制和FDA的审评资源,并提出了对我国临床试验申请审批的借鉴建议。

关键词 美国FDA 新药 临床试验

Application of new drug clinical trial and drug approval in FDA

TAN Yan*

(School of Medical Device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 Health Sciences, Shanghai 201318, China)

ABSTRACT 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Application (INDA) in FDA is an application of new drug clinical trials. The approval of new drugs is mainly carried out by the FDA’s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and the Center for Biologics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The INDA review process, the management of clinical trials,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of drug review and the review resource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so as to hopefully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application and approval of clinical trial in China.

KEy WORDS US FDA; new drug; clinical trail

美國FDA的“研究新药申请”(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Application, INDA)为新药临床试验申请,新药的审批工作主要由美国FDA的药品审评与研究中心(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DER)和生物制剂审评与研究中心(Center for Biologics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BER)负责。FDA的药品注册管理法规体系按照法案、管理规定、技术指导原则的层级自上而下共同构成[1] 。FDA通过技术指导原则对制药企业的研发过程给予科学的、规范性的指导和建议,同时通过实施药品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和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进行监管。在FDA的管理规定中,INDA的申请人可是个人、制药企业、政府机构、学术机构、私人组织或其他组织,目的可是上市销售或仅作为科学研究。INDA作为新药研发过程中的重要探索阶段的临床试验申请,FDA对其申请资料数量的要求是较为灵活的。

1 INDA的审核程序

1.1 审核流程

FDA对INDA采用备案制,申请人在提交申请资料前可申请INDA前咨询,向FDA咨询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INDA的申请资料等有关问题。FDA于收到首次INDA后的30 d内进行审核。虽然30 d后申请人没有收到任何回复即可开始进行临床试验,但因如FDA认为临床试验存在问题可随时发出暂缓或终止试验的行政指令,故而申请人在未收到FDA的回复前一般不会开展临床试验。

1.2 申请资料

INDA的申请资料主要包括:①INDA申请表;②药品介绍和总体研究计划说明,包括第1年欲进行的临床试验种类、在药品或相关药品的动物毒理学研究数据或以前进行的人体毒理学研究数据的基础上预测的所有重大风险等;③研究人员手册,包括原料药结构式,已知的药品在动物和人体中的药、毒理学作用和药代动力学,已获得的有关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文献资料等;④协议,包括详细的临床研究方案;⑤化学、生产和控制信息,其中每个临床试验阶段都要求提交能确保药品特性和质量的充足的数据,但不同临床试验阶段对数据量的要求不同,Ⅰ期临床试验需提交的数据通常重点放在原料药和相关辅料的鉴定、控制方面;⑥药、毒理学研究数据;⑦已有的药品在人体中的研究结果(文献数据);⑧其他数据,如精神系统疾病用药可能有的依赖性和滥用可能性、放射性药品需提供充足的在动物或人体中的研究数据等。

申请人首次提交INDA后会获得一个INDA号码,此后可随时、主动地多次提交INDA的补充资料。虽然法规给予了需提交资料的数量和程度的很大灵活性,但FDA认为,在满足Ⅰ期临床试验安全性要求的基础上应减少提交资料的数量。若遵照FDA的技术指导原则,申请Ⅰ期临床试验所需提交的资料的厚度通常不超过2 ~ 3 in(1 in=2.54 cm)。

2 临床试验的监管方式

INDA通过审核后,申请人即可开始进行临床试验,而确保临床试验的质量对保障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有着重要作用。FDA对开展药品临床试验的机构并无认证机制,只要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者是有行医执照的有资质的医生就可以了。

2.1 行政指令

FDA监管临床试验的行政指令有3种,分别为暂缓、终止和静止,其中暂缓又有完全和部分暂缓之分。无论INDA是尚处于FDA审核阶段、还是已在进行临床试验,只要FDA发现临床试验存在严重不足,均可能发出临床试验暂缓的行政指令,申请人必须暂停临床试验。严重不足包括:受试者有受到不合理的或严重的疾病或伤害的风险;风险评估信息不充分;Ⅱ、Ⅲ期临床试验方案存在缺陷;研究人员手册不完整或有信息不正确;临床试验的研究者不具备应有的资质等。申请人改正了上述不足或满足了FDA的要求后,FDA会批准恢复进行临床试验。申请人也可向FDA提出恢复申请并提交相应资料,FDA将在收到恢复申请后30 d内给予书面答复。

如临床试验在2年或更长时间内没有进行或处于暂缓状态1年以上,FDA将把INDA转为静止状态并通知申请人,申请人需于30 d内向FDA提出恢复申请。

如FDA认为临床试验会对受试者健康产生巨大的直接危害,CDER或CBER可在任何时候通知申请人立即终止临床试验。

2.2 现场检查

1977年,FDA建立了“生物研究监测程序”(Bioresearch Monitoring Program, BiMo)[2],用于对临床试验进行现场检查,以保障受试者安全并确保临床试验数据的质量和真实性,由其监管事务办公室(Office of Regulatory Affairs, ORA)执行。BiMo检查有2种方式,分别为监督和有因检查。监督检查为日常检查,其对象通常是已完成的临床试验,检查内容主要是临床试验数据,检查临床试验机构执行FDA法规的情况。当FDA收到对临床试验的投诉或在其他相似临床研究中发现问题时,FDA将启动有因检查。有因检查的对象主要是正在进行中的临床试验,检查结果分为3个等级:不采取措施(no action indicated)、自愿采取措施(voluntary action indicated)和官方采取措施(official action indicated, OAI)。如FDA发现被检查者严重违反法规,检查结果等级定为OAI,并会发出无标题信、警告信等,日后还可能再次进行检查以确认问题已得到整改。值得注意的是,FDA的临床试验检查对象不仅仅是临床试验研究人员,还包括临床试验的申请人、监察员、伦理委员会和合同研究组织等。

2.3 报告制度

为保障受试者安全,FDA十分重视临床试验的安全性报告,要求申请人关注药品的任何安全性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来源于本临床试验所发现的药品安全性相关信息,还包括来自于国内、外的药品安全性相关信息,来自于任何临床或流行病学研究、动物研究、上市后报告、科学文献报告、未出版的科学论文以及申请人以前未向FDA报告的国外监管机构发布的药品安全性相关信息。对任何与药品使用相关的严重的、意外的不良反应以及由动物实验所发现的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结果,申请人应在自初次获得信息的15 d内向FDA作出书面报告。对任何意料之外的致命的不良反应,申请人应在自初次获得信息的7 d内通过电话或传真向FDA报告。申请人应积极调查所收到的任何药品安全性信息,并将相关的后续信息尽快报告给FDA。申请人还需每年向FDA提交报告(在INDA生效周年日期之前的60 d内提交),报告正在进行和已完成的临床试验情况以及下一年的研究计划。

3 药品审评的沟通机制

在药品审评过程中,如何加强审评机构与各类专家、企业代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是事关审评效率及其质量的重要因素。会议是FDA采用的审评方式之一,FDA鼓励在资源许可范围内召开有助于药品评估和解决药品相关科学问题的会议,其基本原则是保证对药品临床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任何科学或医疗问题都可公开、全面、自由地交流。申请人可向FDA申请召开INDA前会议、Ⅰ期临床试验结束会议、Ⅱ期临床试验结束会议和Ⅲ期临床试验结束会议(新药上市申请前会议)。此外,申请人也可通过电话、电话会议、信件和电子邮件等方式与FDA进行交流。

4 FDA的审评资源

4.1 审评人员

FDA的药品审评采用以内部评价为主体、同时吸纳外部审评力量作为有益补充的方式,药品审评主要由CDER或CBER负责组织,同时设立专家委员会参与技术审评。专家委员会包括相关领域的研究者、科学家、消费者、患者代表以及制药企业代表,他们给出独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建议,对CDER提出的咨询问题进行表决,其结果虽不具有法律效应,但CDER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予以接受。

博士学位是成为CDER审评人员的基本条件,科学家则需至少2年的博士后工作经验。CDER設有培训与交流办公室,每年为员工安排各种培训,并邀请其内、外部的专家开设专业讲座,同时对培训效果进行定期评估。2003年起,CDER开始使用在线学习系统“知识中心”,后者不仅为员工提供学习资源,且也提供技能评估方法,同时可根据绩效需求诊断制定出适当的学习干预措施,包括网上课件、发展评估和非传统的学习机会等。

4.2 经费保障

FDA的药品审评曾因效率低下、耗时过长而饱受制药企业和民众的诟病。1992年,经美国国会授权,FDA颁布了《处方药收费法》(Prescription Drug User Fee Act, PDUFA),此法案的实施在促进药品审评工作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PDUFA只有5年的执行期,届时如不再提案讨论,则其将自动废止。自1992年至今,PDUFA已被修定至第Ⅴ版。

根据2005年FDA发表的白皮书,经过2个5年的实施,FDA的药品审评经费状况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使得在自实施PDUFA以来FDA批准的1 000多种新药和近100种新生物制剂中,50%的新药由美国最先予以批准,而此比例在实施PDUFA之前仅为8%。2018财年,FDA的财务预算总额为54亿美元,其中约24亿美元来自于各类申请收费。

自药品审评和注册收费以来,FDA的工作也有了以下几项重要改进:①增加了审评人员和工作人员,药品审评速度显著加快;②改进了信息管理、工作程序及其标准,使得药品审评工作更为严格、统一规范并具可预见性;③通过制定技术指导原则,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研究项目,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这些改进提高了药品研发效率,降低了药品研发费用,缩短了药品审评时间。

PDUFA授权FDA的收费项目有3种,分别为药品审评费(application fee)、生产设备年注册费(establishment fee)和产品年注册费(product fee)。对列为药品的生产设备,FDA按年度收取生产设备检查费用,即生产设备年注册费;对列入FDA产品目录的产品,FDA收取产品年注册费。药品审评费主要包括新药上市申请、生物制剂上市申请和补充申请费用,但不包括仿制药和血液制品等。不过,自2005年后FDA的仿制药审评效率受到业界质疑,待审量逐年积压,实际审评时间逐年延长。为此,2012年10月,美国国会又通过了《仿制药收费法》(Generic Drug User Fee Act),规定制药企业须向FDA支付仿制药上市申请审评费和生产设备检查费。

PDUFA的收費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FDA在每个财年开始时都会根据通货膨胀率和审评工作量的不同对收费标准进行调整。自1993年PDUFA实施以来,PDUFA的收费标准逐年提高,收费总额也逐年增加,但2017财年的收费标准大幅降低(表1)。

5 对我国临床试验申请审批的借鉴

5.1 强化以安全性评价为中心的审批理念

我国的药品研发长期以来以仿制药研发为主,临床试验申请审批的理念多少还带着仿制药审批的影子,在考虑药品安全性的同时对基础药学研究看得过重,在对申请资料的要求上也重药学而轻临床。近年来,以安全性评价为中心的审批理念已逐步为我国所接受。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逐步调整和完善相应措施,增加申请资料提交的灵活性,如简化药学部分申报材料、强化对临床资料的要求等。

5.2 加强对临床试验过程的监管

我们可以借鉴FDA的报告制度,要求申请人提交安全性报告,一方面促进申请人关注受试药品在临床试验中的安全性问题以及跟踪国内、外的最新安全性信息,另一方面有助于药监部门及时获得相关信息,通过风险分析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保障受试者的安全。此外,也应要求申请人提交年度报告,以了解临床试验的进展情况,及早发现潜在问题并及早予以解决。

国内部分药品研发项目仅以申请得到临床批件为终点,并不真正进行临床试验。此类申请既占用了审批资源,又无实际科学意义。FDA要求申请人在INDA资料的封面上明确承诺“INDA生效后即开始临床试验”。我们可以借鉴此要求,要求申请人承诺进行临床试验,并设定相应的罚则,如3年内未进行临床试验的申请人不得再申请临床批件等。

5.3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申请人与审批机构之间的有效沟通是提高审批效率的重要手段。FDA每年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这类沟通,但FDA认为此有助于药品审评。我国药品审批机构通过组织业务技术培训、设定开放日和咨询日,增加了药品审批相关信息的沟通渠道。但从申请人需求的角度来讲,这些沟通渠道仍显不足,我们应建立与申请人之间的多种形式的沟通、交流和对话途径,保证审批过程公开、透明。

参考文献

[1] 杨志敏, 杜晓曦. 中、美药品注册管理法规体系的比较研究[J]. 食品与药品, 2009, 11(1): 1-4.

[2] Levinson DR.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s oversight of clinical trials [EB/OL]. [2018-05-03]. https://oig.hhs.gov/ oei/reports/oei-01-06-00160.pdf.

作者:谭燕

上一篇: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分析论文下一篇:网络品牌服装设计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