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萌芽试析论文

2022-04-20

摘要:林黛玉与达吉雅娜各自身后都带着本民族文化的精华。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的第一女主人公,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全新的女性。达吉雅娜的形象,在俄国文学史和俄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史上,也占有同样重要的位置。她是普希金的“理想”,也是“俄罗斯的灵魂”。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资本主义萌芽试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资本主义萌芽试析论文 篇1:

“论从史出”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第一课,在讲这节课时,我用大量史料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包括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起了很好的作用。

一、国内

(一)经济方面:

材料1.(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农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少一耕稼之人。——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2.清代沿用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彭雨斯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3.(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习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李文治编著《中国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设问,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1.材料1中雍正帝是如何看待农工商关系的?他重农抑商的根据是什么?

(1)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重农抑商。

(2)他认为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宁。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2.材料2和3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

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杂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

3.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上述分析,引导学生得出: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结果导致土地高度集中,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经济落后。

(二)政治方面:

材料4.为大府者,见黄金则喜,为县令者,严刑非法以搜括邑之钱米,易金贿大府,以博一喜。至于大饥人相食之后,犹借口征粮,借名采买,驱迫妇女逃窜山谷,数日夜不敢归里门,胥差又至矣,门丁又至矣,必罄尽其家产而后已。——《张享甫文集》

引导学生分析,设问:

1.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清政府贪污行贿成风。

2.本质上反映了什么?政治腐败。

(三)外交方面:

材料5.大皇帝君临万国,被四表,无论内地外夷,均系大皇帝百姓。

材料6.英王乔治三世于1787年任命马戛尔尼率团使华,要求中国扩大通商,优待英国,并允许英国派使臣驻华。还准备提出六项具体的要求,(1)英船能到浙江、天津等处停泊;(2)在京设立商行;(3)将舟山附近小岛一处给英商停歇和储存货物;(4)在广州附近拨一块地方给英商居住,或准许澳门居住,给英商出入方便;(5)英国自广州下澳门,由内行走,货币不上税或减少上税;(6)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

乾隆帝在致辞英王的第二道敕谕中说:"昨据尔使臣以尔国贸易之事,禀请大臣等转奏,皆系更张定例,不便准行。向来西洋各国及尔国夷商赴天朝贸易,悉于澳门互市,历久相沿,已非一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币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且天朝统驭万国,一视同仁,即广东贸易者,亦不仅尔英吉利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循所请?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来谙悉,是以命大臣等到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恐尔使臣回国后禀达未能明析,复将所请各条缮敕,逐一晓谕,想能领悉。"——《东华续录》(乾隆朝)卷四七

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1.上述材料5反映了什么现象?

清朝统治者闭目塞听,虚骄自大,愚昧无知。

2.材料6第一段反映了英国什么要求?

要求扩大对华贸易通商。

3.英国为什么提这样的要求?

因为英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4.材料第二段反映乾隆帝怎样对待英国使团的?

乾隆帝坚决拒绝了英国使团的非分要求。

有何意义?

在当时有维护中国主权和抵制外来侵略的意义。

当时清政府实行外交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在当时推行的是对外限制政策,实质上是"闭关锁国"。

如何评价它?

清政府把自己封闭起来,固步自封,根本不想去了解外国,以"统驭万国"的"天朝"自居,表明了统治者虚妄无知。

从长远来看,对我国产生怎样的影响?

从长远来看,以"天朝物产丰盈"拒绝通商交往,顽固地维护封建的经济基础,不利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丧失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清政府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更加落后。

二、国际方面

材料7.(英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运往各地销售。——《共产党宣言》

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1.上述材料反映什么现象?

英国使用国外的原料、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

2.其本质是什么?

英国为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而积极对外扩张。

3.结合世界史有关内容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18世纪60年代到1840年,英国的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从物质上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力量,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资本主义各国大肆进行殖民侵略扩张,抢占市场,形成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4.当时英国的国情如何?

(1)政治: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国力强盛。

(2)经济:繁荣,是"世界工厂"。

(3)对外:为掠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而积极对外扩张,抢夺殖民地。

(4)思想文化:产生自由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繁荣,科技领先。

根据上述分析,引导学生将鸦片战争前中英情况归纳为下表:

从此表可以分析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可能性、根本原因。

再给出关于鸦片输入的有关材料:

材料8.

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

单位:箱

材料9.苏州之南濠,湖广之汉口……近来各种货物销路皆疲。凡二三十年前,某货物越万金交易者,而今只得半之数。问其一半售于何物,则一言以蔽之:鸦片烟而已。——林则徐《湖广奏稿》卷五

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鸦片大量输入,并逐年上升。

2.结合课本内容分析,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大量输出鸦片?

在中英正常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处于入超地位,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

三、关于鸦片输入的危害

材料10.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1823-1831年)岁漏银计一千七八百万两;自道光十一年至十四年(1831-1834年)岁漏银二千万两;自十四年至今,渐漏至三千万两之多……若再数年,银价愈贵,奏销(国家开支)如何能办,税课如何能清,设有不测之用,又如何能支出?——1838年黄爵滋上道光书年份一两白银兑换制钱数1823-18241249文1828-18291337文1833-18341363文1838-18391638文

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上述材料反映什么社会现象?试分析其对中国经济产生的直接影响。

(1)鸦片大量输入,并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上涨;

(2)破坏了我国传统的商业活动,造成商业萧条;

(3)危及清朝的税收和财政支出;

(4)农民以白银交纳国家税收,实际上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材料11.现在直省地方,俱有食鸦片烟之人,而各衙门为尤甚,约计督抚以下,文武衙门上下人生等,绝无食鸦片者,甚属寥寥。——《查禁鸦片烟案》。《鸦片战争》(一),第414页

材料12.马克思:"中国人在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是英国人腐蚀中国当局、海关职员和一般的官员。浸渗了天朝的整个官僚体系和破坏了宗法制度支柱的营私舞弊行为,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偷偷运进了天朝。"

——《鸦片贸易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6页

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最初主要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及其依附者吸食鸦片烟。

2.产生怎样的后果?

鸦片输入导致清政府政治更加腐败。

材料13.林则徐:"迨流毒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奏稿》,第601页

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鸦片输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减少清政府财政收入,削弱军队战斗力,危及清朝统治。

2.作者主张如何?由此引发什么运动?

严禁鸦片。引发中国的禁烟运动。

由上述分析可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鸦片输入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人民的身心造成巨大危害,所以中国开展了禁烟运动。可耻的鸦片贸易不仅给英国资产阶级带来血腥暴利,而且是英国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因此为了保护其非法的鸦片贸易,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政府决定对中国发动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中国的禁烟运动仅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上述材料,学生不仅自己分析材料得出结论,提高了历史的可信度,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己分析材料得出结论,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责任编辑:蔡世华

作者:樊君明

资本主义萌芽试析论文 篇2:

林黛玉与达吉雅娜女性形象对比研究

摘    要: 林黛玉与达吉雅娜各自身后都带着本民族文化的精华。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的第一女主人公,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全新的女性。达吉雅娜的形象,在俄国文学史和俄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史上,也占有同样重要的位置。她是普希金的“理想”,也是“俄罗斯的灵魂”。

关键词: 林黛玉    达吉雅娜    曹雪芹    普希金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十八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则是俄国近代文学史中第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主人公林黛玉与达吉雅娜各自身后都带着本民族文化的精华。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的第一女主人公,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全新的女性。达吉雅娜的形象,在俄国文学史和俄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史上,也占有同样重要的位置。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奥斯特洛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笔下的妇女形象,都同她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她是普希金的“理想”,也是“俄罗斯的灵魂”(普希金语)。

一、充满了悲剧色彩的婚恋史

两位女主人公在恋爱、婚姻上都是不幸的。她们所处的时代,一个是封建社会的欧洲,在那里,森严的等级制度与冷酷的禁欲主义统治一切;另一个是封建社会的中国,一切都禁锢在严密的礼教体制与轻视妇女的儒家思想之中。这些因袭的社会制度与传统的道德观都把恋爱看成罪恶。爱情处于禁锢之中,社会只允许婚姻的存在。在那个时代,婚姻并不意味着爱情的胜利,它们原是漠不相关的两回事。林黛玉可以把整个生命交给爱情,却不能把婚姻交给自己;达吉雅娜宁可对她所不爱的丈夫保持忠贞,却不能勇敢地追求爱情。

《红楼梦》中,所谓“金玉良缘”就是以经济特权和政治特权为基础的婚姻。所谓“木石前盟”则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红楼梦》所写的贵族阶层里,只有父母包办的婚姻,独宝玉黛玉的爱情例外。第一,他们之间的爱是以互爱为前提的;第二,他们的爱情达到了这样强烈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彼此结合,那么对双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大不幸。仅仅为了彼此能结合,双方甘愿冒很大的危险,直至拿生命做赌注。宝玉黛玉之间的爱情,就在一定意义上符合“现代性爱”的标准。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两心契合在中国古典爱情小说中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在林黛玉的心中,同宝玉不渝的爱情,才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爱能使她解脱一些孤苦生活的郁闷、忧伤,激起她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封建礼教的束缚无法挡住她用生命做代价的追求。被珠光宝气所围困的宝玉,他所要追求的是抽象的超现实的灵感;黛玉幽僻的生活,奇异的文思,超越的意境,对宝玉的确能给予一种别人所无法给予的满足。因此,在宝玉眼里,她那瘦弱的身材就显得脱俗,含愁的眉眼就显得深刻了。宝玉的人生观只有黛玉才能理解,才能接受。林黛玉也从宝玉的身上找到了灵魂的寄托。“风露清愁”的林黛玉,使宝玉的灵魂清醒、升华、净化。

十八世纪初,西欧文明传到了俄国,但是俄国贵族只学会了一些皮毛。他们既不懂得爱情,又不懂得尊重女性。实际上,女孩子从十二岁开始找婆家,到十八岁还嫁不出去,就要成为家庭的累赘。因此,妇女的爱情、婚姻的不幸是普遍的现象。达吉雅娜出身于贵族,但她从小在农村大自然的怀抱里成长。她个性独特,孤僻、忧郁、沉默。她十分嫌恶周围的环境,但是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她唯一的指望就是嫁一个情投意合的丈夫,帮助她摆脱这个恶劣的环境,达吉雅娜在奥涅金身上看到了她的期待和幸福。“很久以来,她少女的胸中就已积压着情愫和郁闷,她在期待着——某一个人。”“他来了……打开了她的视野!她对自己说就是这个人。”“达吉雅娜向奥涅金敞开了一个纯真少女的心扉。这种爱发自天性,没有丝毫杂质。”“调情的姑娘会冷静地判断情况,然而达吉雅娜却像个孩子,十分认真地让爱情完全俘虏了她。”她主动表明了自己的感情。这也是达吉雅娜叛逆性格的表现。然而,奥涅金还是拒绝了她——达吉雅娜的初恋就这样被埋葬了。奥涅金的拒绝曾使达吉雅娜伤心欲绝,直到读过了奥涅金心爱的书以后,她才明白,世界上除了爱情的痛苦以外还有其他令人苦恼的事情。她原以为奥涅金是上帝赐给她的救星,可以把她从所嫌恶的环境里救出来,实际上,奥涅金也深深地陷入苦恼之中不能自拔,自己也找不到出路,又怎能救她?她理解也原谅了奥涅金。从此她不再对幸福抱有憧憬,也不再希望通过爱情和婚姻解除她心头上的孤寂,下决心把痛苦深埋在心底。

当达吉雅娜再次遇到奥涅金时,她已经成为贵妇人,世故人情的阻碍,使她最终没能和她所爱的人结合在一起。“我虽然爱你(又何必说谎),但我已经是属于别人,我将要一世对他忠贞。”对达吉雅娜起作用的,完全是世俗的“明智”,只能按现实指令的生活方式活下去,哪怕这样做的代价是毁灭自己。

这就是林黛玉和达吉雅娜,这就是当时的现实,相爱的人不能结合,成为夫妻的不相爱。婚姻与爱情不相干。

虽然各国文学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就决定了文学也会有规律性的同步发展。

二、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

林黛玉和达吉雅娜这两个浸透了曹雪芹和普希金心血的人物,作者更注重对她们内心世界的刻画。

黛玉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眉”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似蹙非蹙”正说明流动着感情的光,而“笼烟”不仅写出了“轻”“柔”“秀”三个特点,而且如烟一样自然、舒卷、起伏、变幻。眼睛却是“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似喜非喜”是智慧、性灵的闪光,幽深、清澈,难以捉摸,不具备相应的文化修养水平,不具备体察能力是不能知道林姑娘复杂变幻着的内心波澜的。笑靥却漾出淡淡的哀愁,病态反而显出无限的娇美。

普希金对达吉雅娜的外貌描写也是心理化的描写。“好吧,就管她叫达吉雅娜。她既没有妹妹的美丽,也没有那鲜艳的面容,可以吸引他人的注意。”但在奥涅金的眼里,奥丽嘉的美貌毫无生命,和凡戴克的圣母一模一样。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她们(指林黛玉和达吉雅娜)的外貌如何出众,但她们的气质可谓超凡脱俗。这种气质来自灵魂。“在我们面前出现的她不是一座绰约的、外观的美如此清澈而显著地反映了全部内在精神的希腊雕像,而是一尊埃及雕像,凝止、沉重、约束。”(别林斯基语)

三、绝望无助的窘境与凄惨的时代悲剧

请看下面两个情景:在豪华的起居室里,一个年轻的贵妇人无力地斜倚在桌旁,伤心的泪水,一滴滴地滴落在手里拿着的一封信上。这与林黛玉临终前的焚诗是何等相似,一个是悲哀、心酸、绝望,一个是彻底地绝望了。

达吉雅娜和奥涅金都与那个社会格格不入;但是,离开了那个社会,她和奥涅金又都无法生存。正如宝黛,宝玉黛玉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们所依赖的;他们所反对的,正是他们所依靠的。

小说《奥涅金》是个悲剧;《红楼梦》更是个大悲剧,本应有权享受幸福,过上一种有价值的生活的主人公却不得不陷入完全的孤独与毁灭。生活连同它的一切赏赐都抛弃了他们。

但应该看到,小说的悲剧不仅仅是人物性格的悲剧,也不是简单的“曲高和寡”,而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是历史必然性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的悲剧。

在十八世纪中国,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新因素,从而产生了萌芽状态的民主主义思想。宝黛的爱情所反映的正是这刚刚萌芽的新思想,是过去不曾有过和表现过的。在十八世纪的中国土地上,找不到一块可以容纳林黛玉、贾宝玉生活道路的国土。这必须是一块可以让正当的自由和合理的生活要求得到伸展的国土,必须是一块与既有制度、道德观念等大相违背的国土。这样的国土,距离林黛玉所生活的时代还十分遥远。

达吉雅娜也是如此。十九世纪初,虽然俄国农奴制经济仍占优势,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在俄国开始发展起来。达吉雅娜与奥涅金一样,比较早地接受了资本主义思想,这使他们成了那个时代特立独行的悲剧人物,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在这个道德沦亡的世界中,还存在着一些稀有的,可喜的特殊人物,具有真正伟大的气度,可是为了他们的独特,永远地付出更大的代价,并且为了他们自己的优越而牺牲了。这是些天才的性格,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天才,而麻木不仁的社会却把他们作为抵偿它自己罪恶的牺牲者严酷地处死了。”

《红楼梦》的悲剧,不在于贾宝玉与林黛玉的不能团圆,而在于贾宝玉无法选择时空,无法选择自己的道路和命运,他注定要背着巨大的文化重负。

四、诗意的栖居

阴冷的环境,昏暗的前途,使得林黛玉只好从诗书中觅得生存的力量,正因为有了文学艺术的陶冶教养,使黛玉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林黛玉不仅是在阅读,更是用心灵体验和领悟她所置身于其中的世界。她住的潇湘馆,“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满屋子都是墨香、书香,可就是少了些粉香、脂香。的确,我们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特别是优秀的中国古典诗歌,把风神灵秀的林黛玉塑造得更加美丽。这就使她的一言一行,多愁善感之中散发着一种“美人香草”的韵味和清气逼人的风格。达吉雅娜通过对卢梭、拜伦、康斯坦作品的拜读,学会了批判地对待周围的人们,即使是面对那些最复杂的性格,她也能分析得头头是道。

林黛玉是那样天真无邪,净如秋水,清如明镜,没有半点见不得人的肮脏东西。这很不容易,因为在那个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社会里,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无不受到周围环境有形无形的牵制,不仅个性很难发展,种种高压也使人的精神扭曲。黛玉的可贵处在于她能出淤泥而不染,让人在一片混浊之中,突然嗅到了芬芳。在黛玉的身上自始至终散发出一种幽香,一种天地古今精华灵秀所钟的带着书卷气的幽香。

达吉雅娜是纯洁的。“村姑小姐”的达吉雅娜纯洁得幼稚,成为贵妇人的达吉雅娜纯洁得高尚。她在社交场合中那种不同凡响的超然风度正是她深沉痛苦的升华。面对奥涅金近乎疯狂的追求,达吉雅娜回报的是冷若冰霜的平静。

五、结语

曹雪芹和普希金两位艺术大师通过各自小说中的主人公林黛玉和达吉雅娜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那个腐朽黑暗的社会没有理由存在下去,必定要灭亡,从而赋予这两个悲剧以高度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红楼梦》和《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作者曹雪芹与普希金在小说中表达了自己——也是全人类——对自由、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和向往。

参考文献:

[1]王宇乔.从女权主义视角分析达吉雅娜的形象[J].名作欣赏,2014(6):49-51.

[2]高立伟.悲情的坚持:试析《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达吉雅娜的人物形象[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4):62-65.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4]普希金.丁鲁,译.叶甫盖尼·奥涅金[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7).

[5]赵红妹.林黛玉与安娜的爱情悲剧之因[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11):74-75.

作者:张继红

资本主义萌芽试析论文 篇3:

对古代传统文化“重农抑商”的再认识

摘 要:“重农抑商”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本世纪经济学界、历史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围绕“重农抑商”探讨最多的是其形成的历史原因、演变和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本文通过纪录片《中国商人》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尤其是对中国古代“商”一字的探讨。

关键词:中国商人;重农抑商;商文化

纪录片《中国商人》于2012年首播于央视财经网,该纪录片通过对中国历史上(从先秦到1949)的商人群体与社会背景的的描摹,生动地展示了他们的言行禀性、道德风范、智慧才能。该片不仅讲述了古代商业的繁华,如商业文化的大运河、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古长安商文化;同时,也记录了商人,千百年来备受重农轻商文化传统的压抑,在政治上难以施展修齐治平的理想以及在重农抑商背景之下,创造了温和的儒商文化。

一、“重农抑商”的思考

《中国商人之风雨路长》就描绘到:“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思想贯穿始终,使得中国的商业发展相对缓慢”。同时,在纪录片的《中国商人之山陕放歌》章节中也描绘到:“食盐开中制度既解决了明王朝北方边镇的军需供给也让山陕的商帮掘到了第一桶金,商人开始大展身手”。通过纪录片的观看,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商业、商人在中国古代并沒有一直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工、农、商”也并没有一以贯之,政府对商人、商业的认识和政策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对“重农抑商”这一思想,应该需要重新认识和在构建。

其实,“重农抑商”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本世纪经济学界、历史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围绕“重农抑商”探讨最多的是其形成的历史原因、演变和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近二三十年来,部分学者开始对“重农抑商”进行了再探讨,指出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还存在着“重农重商”这一说法。因此,古代经济政策中的“商”究竟是什么意思?

二、《中国商人》对“商”的解读

《中国商人》这部纪录片共20集,可以总结为从两个方面展开了对商的研究,即商业的发展和商人的含义。商人起源于3000年前,他们的主要谋生手段是经营贩运货物,商人除了一般性的商人还主要包括为红顶商人和儒商、官商,如表1《中国商人》对特殊商人的解读。

表1 《中国商人》对特殊商人的解读

红顶商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商人捐官;第二种是政府招官。 《中国商人之红顶商人》

如:清军的征战操办粮饷和军火立了大功,在朝廷重臣左宗棠的力荐下,一位叫胡雪岩的商人被赏头品衔翎,三代封典,并赏加黄马褂,允许骑马紫禁城。一时间,当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民谣朝野传诵。

儒商:儒商,即为“儒”与“商”的结合体,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财富与成功,是儒者的楷模,商界的精英。 《中国商人之千年商道》

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通过对日本近代工商业之父涩泽荣一成功之道的总结。讲述了儒家学说是对商人的影响。儒学规定了中国人的利益道统和立身处世的方式,不仅构造了中国社会的精神气质也成为构建东方商业文化最为重要的精神内核。

官商:亦官亦商,原义为官员从事商业活动,现在主要指有官方背景的商人。 《中国商人之实业先驱》

讲述盛宣怀这个晚清呼风唤雨的大官商,办大事,做高官,为人生目标,曾统管铁路、电报、航运、邮政四大实业。

同时,在记录片中,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从宏观角度分析,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对商人、对经商有不同的态度,并不是一直抑制,抑商与重商总是时断时续,与当时的政府财政联系十分紧密,如学者赵克尧把先秦到唐朝的抑商政策作了分析整理,得出了各个阶段的抑商政策:先秦较淡,秦汉较浓,隋代无抑商,唐代中期以前较重,中期以后较轻。从微观角度分析,政府对不同的商人、不同的商业行为,所采取的政策也不相同,例如国家对红顶商人的重视和鼓励,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在许多场合官员和商人是紧密结合在一起,其结合的方式主要有第一、行贿,商人用钱财巴结官吏;第二、官吏进行商业活动,私下经商,身兼二职,既是官员也是商人;第三、买官,商人通过种种手段取得官位;第四、官营,政府经营商业,官府承担着商业机构的职责、和扮演商人的角色;第五、官府与商人协作,相互依靠,共同获取商业利润。同时,在商业属性上也存在区分,对盐铁的专卖,对纺织业放开,以至于从明代开始,私营手工业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因而重农抑商中的“商”字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不论是商人本身还是商业行为,不应该简单的认为“商”就是商业。

三、学术界对“商”的探讨

史学上对于重农抑商出现的时间范围大致存在四种看法,即商代说(启良)、西周说(蔡一)、战国说(宋超、赵锡元、柳思维等)和汉代说(唐庆增)。目前,学界主要赞同“重农抑商”出现在战国,虽然秦汉之前,商业不是最受重视的,起码也是“农商并进”。但是到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实行变法提出了“官山海”,秦始皇“尚农除末”,致使商人的地位日渐下降,此后,“重农抑商”成为了古代统治者施行的基本治国之策。目前,关于重农抑商最普遍的理解为:“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要内容是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

1.研究范围

李桂海认为,重农抑商主要表现在:限制皇权贵族对奢侈品的购买和使用,官营手工业以及部分产品的垄断例如盐铁的专卖[1]。宋强刚认为,除了上述的措施之外,抑商还包括对商人增加重税,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2]。而也有学者认为官营手工业、垄断不能作为抑商的表现,其代表学者如阎守诚,他认为官府对工商业的经营不应该算在政府抑商的政策之中,因为官商也是一种商业行为,只是官商和私商在经营的形式和资金来源上有所区别而已,政府实行官商的动机是因为官商能带来财政收入,官商从一定的程度上与私商竞争,破坏了市场的自主性,从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抑商,但是官商并没有完全排斥代替私商,官商其实从侧面反映对政府对商业的重视。他认为重农抑商只表现在贬黜商人政治社会地位的一些法令和规则中,如秦始皇的“谪戍”政策和汉武帝的“困辱”政策[3]。

于是围绕重农抑商、重本抑末中的“末业的范围 ”学者们也开始了探讨,高敏通过对历史的详细考察,在《秦汉史论丛第一辑》写道: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重农抑商强调重农必须“禁末”,把抑商解释为禁末。李悝時期的“末”是仅仅指“技巧”,到了商鞅时期,“末”除了禁止对高级奢侈品的买卖外,还把抑制商业和商人纳入了“末”的范围。西汉时期,是重农抑商的高峰,“末”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发展到对正常的工商业活动得严加控制。叶茂则认为,重本抑末的“末”主要是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以及某些商业投机活动[4]。关玉慧把抑商具体化,认为古代抑商的具体对象是从事巧伪饰器的商人和手工业者。这些人往往欺骗欺压百姓,用无用之货,赚取高额利润,损害国家的利益,自私自利,他们的行为往往违反法例[5]。

2.具体含义

吴刚指出,重农抑商中的抑商,是指抑制商人阶层,主要针对的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人[6];闫守诚指出,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大商人属于上层阶级,是统治者中的一员。究其原因,大商人在商业领域赚取利润之后,往往选取购置土地。重农抑商作为政府对商人的打压政策当然会把作为同一阶级内的大商人排除在外,因此,抑商的对象是小商人,所谓的“抑小不抑大”[6];韩朝华则与闫守诚的观点相反,他认为大商人对土地的兼并,以及与地方割据势力勾结,不仅实则严重危害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削弱了中央集权。因此,大商人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打击对象。或者说,重农抑商指的是重视农业的经济活动,抑制大商人的商业活动[7];张家炎认为重农抑商的对象主要是私商,而非官商,把官商经济拿出了重农抑商的范畴[8]。

四、总 结

结合《中国商人》和历代以来学术界对“商”含义的探讨。可以得到单纯的认为重农抑商就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并不准确,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史书上的相关“恤商”现象和对商利的追求而否定中国古代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存在。不可否认的是,史书上既记载了“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等抑商政策,也有“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等重商政策。总的来说,“重农抑商”一直伴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就具体含义而言,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实行,应将重农抑商纳入历史的范畴来看。

参考文献:

[1] 李桂海.封建主义“重农抑商”思想剖析[J].学术论坛,1981(4).

[2] 宋强刚.朱元璋的养士、用士与明代之士风(上)[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5(2).

[3] 阎守诚.重农抑商试析[J].历史研究,1988(4).

[4] 叶茂.略论重农抑商的历史根源[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4).

[5] 关玉惠.古代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对当前经济改革的借鉴意义[J].南开经济研究,1989(4).

[6] 吴刚.西汉“抑商政策”辨析[J].学术月刊,1994(8).

[7] 韩朝华.略论“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作用[J].经济科学,1988(6).

[8] 张家炎.试论“重本抑末”的双重悖反特性[J].农业考古,1993(1).

[责任编辑:传馨]

作者:陈淇?

上一篇:采矿方法采矿工程论文下一篇:工程索赔项目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