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2022-04-16

摘要: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尚未建立起一套具体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审计实务中对经济责任评价的内容、标准各不相同,对经济责任的界定和评价指标的设定随意性较大,给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目前审计工作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篇1:

浅谈对乡镇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把握

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所占篇幅不大,但意义重大。一方面因为乡镇党政领导既管理经济活动,又是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者,决策好坏及效果如何,主要是在审计评价中反映;另一方面还因为审计报告的使用者更容易从总体评价中,对领导干部的能力和工作优劣做出一个初步的判断,因此我们就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进行了针对性的探索,主要做法如下:

一、在审计工作中,把握好四个原则

1.客观性原则。即反映情况和问题要客观,不能以偏概全。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

2.谨慎性原则。揭示问题的证据要充分,定性要有法律依据,评价用语规范,语气中肯,对审计组无法判断其真实性事项,群众有所反映的问题,审计难以发现的无法查证的事项等,不予定性,不加评价,采取写实的办法,把事情经过表述出来。

3.审计结果与评价相结合原则。坚持审计到哪评价哪,依据审计结果评价,未经审计的事项不作评价,没有充分证据的事项不评价,不具备审计条件,无法查证核实的事项拒绝评价。

4.突出重点原则。结合所在地区域特点、经济特色、龙头产业等进行评价,不搞一刀切,有所侧重。

二、具体评价中应突出六个重点

1.评价依据为客观事实。审计评价应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依据调查取证所获得的可靠资料,尽可能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2.评价过程要慎密细致。在审计过程中思想上要重视,操作上要仔细。对审计数据资料要综合分析,认真研究,仔细琢磨,力求恰如其分,不偏不倚。

3.评价内容要抓住重点。对所掌握的审计事实,要进行适当筛选归类,以抓住实质突出重点,切中要害,不能事无巨细,陈铺罗列。

4.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避免有主观色彩,对被审计者的成绩既不能夸大,也不可缩小;对问题既不能隐瞒,也不可捕风捉影。防止审计评价文过饰非,华而不实。

5.评价的范围不逾越审计职责。审计评价要紧紧围绕两办暂行规定的精神和地方党政部门颁布的具体实施意见的要求,评价时要时刻记住自己的身份,不属于审计职责范围的不评价,与审计无关的事项不评价,审计未涉及的事项不评价,没查清的疑点不评价,以防止带来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6.评价语言要注重写实。语言运用要简要朴实,不作多余的渲染和修饰。行文要以写实为主,不作过多议论。

三、在审计评价的内容上注重四个方面

乡镇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前期功夫在“审”,后期功夫在“评”。为此,审计评价除应根据审计现场所取得的书证、审计调查材料和群众反映并核实的情况外,还应对前任期末指标进行了解和核查,在调整基期指标(仅审计分析时使用)并剔除前任影响因素外,再重点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价:

1.对财政收支状况和执行国家财政结算纪律情况的评价。通过近几年的审计,我们发现有些被审计的乡镇出于完成“上级任务”和乡镇领导的政绩等目的,一般在财政决算表中都能求得平衡,但在“平衡”的背后,隐藏着许多虚假的因素:一是以经管站垫支、企业预交等形式代垫税款,形成虚假财政收入。二是预算内支出改为预算外安排,或者应由预算外资金安排的项目因财政拮据,向外单位变相融资,不列入当年财政决算,从而对以后年度形成负债。三是不合规调入资金以隐瞒财政赤字状况,使年度财政决算形成虚假平衡。此类情况在审计评价中均应充分揭示,对有些乡镇因财政状况较好,在财政决算时留一手,以期“以丰补歉”的情况,应指出其错误行为,肯定其工作实绩,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2.对集体资产使用和管理的评价。乡镇集体资产是前任们多年奋斗的积累,确保其保值增值是现任领导的责任。所以审计评价应围绕集体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这一中心进行,具体包括:(1)评价政府直属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和资产运营状况,分析评价其资产存量的总量、质量、结构及发展变化趋势。(2)评价乡镇党委政府在企业产权制度改期过程中作为的合理性、合法性。重点揭示将企业资产低评低估、违规贱卖、变相奉送等使集体资产大量流失的行为。(3)评价乡镇直属机关事业单位资产登记、领用和归还等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

3.对下属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和执行财经纪律情况的评价,在审计中我们发现有些乡镇财政所“大账”清清白白,下属单位“小账”浑浑浊浊。尽管政府财政十分困难,而下属单位经费开支却“出手大方”。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财政监管不力,未能推行“零账户”管理,对下属部门负责人的财权监督失控。二是少数乡镇领导为了自己开支自由,方便其在下属部门消化部分不合规费用,对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不积极不主动。三是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对此类单位疏于日常监督,使其形成逃避管理的“防空洞”。由于上述资金一般涉及金额较大,反映出的问题较多,在审计中主要评价的内容有:资产办的产权转让收入及集体资产管理收益是否纳入财政专户存储;建房办按国家政策收取的规费是否按比例上缴,有无坐收坐支行为;农经站、民政所、司法等部门的代收代缴、乡镇统筹、上级拨付的专项经费等等是否被挤占挪用。以及集镇土地开发、房屋建设收益的管理与使用是否符合财经纪律。

4.对乡镇领导重大决策和主要发展指标的评价。乡镇领导的重要决策应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再作出切合实际的有利于乡镇经济长远发展的行动选择。在审计中要用简朴的语言,详尽的数据和事实对三种类型的乡镇领导作出评价:第一种领导凡遇重大决策一切着眼于长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他们增收节支,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使用在刀刃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倡导企业创新,鼓励企业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并在政策上扶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采取切实措施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虽然,其效果短期内尚难以显现,当期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也不快,但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却发挥着长远的积极的影响。因此,审计部门不仅要分析评价“账面上反映的数据”,还应肯定其“潜绩”,倡导继任者“多栽树”。第二种领导萧规曹随,墨守成规,开拓进取意识不足,成绩不大,问题不多,社会经济发展顺其自然,经济总量徘徊在前任的水平。第三种领导为了自己的政绩,不切实际地上一些“达标工程”“面子工程”,项目建成后或空置或利用率不高,花光了多年的积累(比如:用企业产权转让收入新建办公楼、购置小汽车、出国考察等),致使财政赤字(或隐形赤字),企业拖垮,阻碍了当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还给继任者留下沉重的还债包袱。而且,在主要经济指标方面大搞数字游戏,弄虚作假,以虚假的政绩骗取党和政府对其的信任。通过我们审计评价,要充分揭示光环下的阴影,不给投机取巧者以可趁之机。

四、充分认识建立和健全任期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重要作用和意义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评的重点在“工作实绩”,对工作实绩的评价主要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虽然乡镇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已有较长时间,但至今尚没有明确而统一的规范,而现任党政领导的任期一般又在三、四年以上,这给工作实绩的评价和界定带来一定的困难。建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建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后,审计人员用客观的数据和指标来反映和鉴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取得工作业绩以及工作疵点等情况,可以有效地防止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主观推理、判断,可以减少和避免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发表不恰当的评价意见。

2.通过建立、健全党政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就可以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统一而适用的评价依据或标准。这样各个被审计领导干部在领导、组织和领导社会经济活动能力的强弱及其履行经济责任的努力程度的差异,就会在具体的评价指标上以数据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为客观公正地比较和评判领导干部经济工作业绩的优劣提供了一个量化标准。

3.通过设置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具体评价指标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任期经济责任、政绩优劣、勤政廉政等情况进行量化,予以评价,就可以为科学、合理地考核任用干部提供重要依据。

在审计评价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乡镇有大有小,基础有强有弱,区位有优有劣。评价时我们不能仅用静态的方法以某年度的财政财务数据去衡量某单位领导任期内的工作得失,而要综合其历史背景和客观环境,以动态的方法评价乡镇党政领导在任期内所做的主要经济工作。 S

(作者单位:澄城县审计局)

作者:杨广益

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篇2:

关于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探讨

摘要: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尚未建立起一套具体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审计实务中对经济责任评价的内容、标准各不相同,对经济责任的界定和评价指标的设定随意性较大,给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目前审计工作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评价体系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要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工作业绩、存在问题及应负的责任作出评价,而审计评价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对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关系到领导干部的个人声誉及政治前途。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体系,对领导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是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发挥审计作用的重要途径。

本文主要从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审计评价的定量指标体系的设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注意的事项等方面,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

为了避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随意性,使评价与目标一致,必须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确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应注重以下三个环节:一是要紧扣“任期”。即审查法定代表人任期内的经济活动,非任期内的经济活动如有必要可作为背景材料适当追溯,但不作为重点。特别在对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时,对诸如潜盈潜亏、呆坏账等可能影响评价经济责任的问题,一定要同其前任划清界限。二是要突出“经济”。就是要审查和评价法定代表人的经济行为,其他非经济活动,如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等,不在评价之列。三要体现“责任”。就是要抓住构成经济责任的内容,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般事项或证据不足、评价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一般不列为评价内容,以免“抓了芝麻漏了西瓜”。根据上述原则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规定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确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有:

1.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的完成情况最能说明法定代表人在任期内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在实施审计时,应根据不同性质的单位,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中的一些主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在计算指标的完成情况时,应做到计算指标的数据来源真实、可靠,对于报表数据,该调整的调整,这样计算出来的指标才有利用价值。在分析这些指标时,不仅要同计划比,还要与本企业的历史水平比,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比。通过纵向、横向的比较,正确地反映出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水平和企业状况,合理评价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工作业绩。

2.资产、负债、损益真实性。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进行分析评价时,在查看会计报表有关数据的基础上,还要着重分析企业法定代表人在任期内是否存有隐瞒收入、少转或多转成本指账外物资和“小金库”等容易造成资产流失的现象;是否存在任期末将应并入损益的费用损失故意挂入待摊、待处理以及往来账而造成潜亏的问题;是否存在虚盈实亏、假报业绩的现象等等。通过对以上情况的审查,对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调整,据此分析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程度。

3.经营管理活动合规合法性。对企业法定代表人任期内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进行分析,主要是审查了解该企业是否存有国家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产品和商品,是否有偷税、漏税问题,是否有转移资金、挪用公款和私设“小金库”的现象,经济合同是否合法、规范等等。在分析审查的基础上,评价企业法定代表人经营管理活动的合规合法性。

4.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主要是采用健全性测试和符合性测试两种方法。通过健全性测试,检查控制点是否齐全,控制目标是否完整,相应的规章制度是否完善;通过符合性测试,检查控制点是否有效,控制目标是否实现,规章制度是否贯彻落实。通过以上测试,可以找出管理方面的漏洞,促进企业挖掘内部管理潜力,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5.重大投资决策的管理效益情况。重点审查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投资决算程序的规范性,投资项目的效益性。审查有无为了显示自己的“政绩”或困于局部利益,大搞计划外项目;有无乱挤生产成本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造成固定资产盘盈或成为账外资产;有无未经过充分的研究、论证盲目对外投资,造成“死账”。对这些问题,在审计中要彻底查清,准确地分析评价,合理地界定责任。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定量指标体系设定

经济责任审计的定性评价,是在大量的具体定量指标基础上做出的,因此,定量指标体系的设定是审计评价体系的核心。从重要性原则考虑,定量指标体系主要有以下几项构成:

(一)评价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相关的经济事项完成情况的指标

1.评价企业盈利能力方面的指标。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五个基本指标

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表明每单位主营业务收入带来多少营业利润。反映了企业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体现了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对利润总额的贡献,以及对企业全部收益的影响程度。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经营潜力越大,获利水平高。

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充分体现了所有者权益获取净收益的能力,突出反映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所有者权益的获利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投资人的保证程度越高。

总资产报酬率指标表示企业包括净资产和负债在内的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是评价企业资产运营效益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投入产出的水平越好,资产的运营越有效。

2.评价企业资产营运状况指标。主要包括: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率六个指标。

流动资产周转率指标是从企业全部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流动资金角度对企业资产利用效率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影响企业资产质量的主要因素。一般情况下,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越快、利用越好。

总资产周转率指标体现了企业经营期间全部资产从投入到产出周而复始的流动速度。它受到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指标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该指标数值越高,周转速度越快,销售能力越强,资产利用率越高。是综合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是指企业一年内应收账款的变现次数,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表明实现销售与收现的时间间隔越短。

存货周转率指标是指企业年度内存货转化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次数,该指标越高,说明存货周转越快,企业的存货管理水平越高;反之,则表明企业存货过量占用,流动性较差。但过高的存货周转率则可能暗示着存货占用水平过低和频繁发生缺货。

不良资产比率指标是指任期末企业不良资产总额占资产总额的比重。不良资产是指企业资产中存在问题,难以参加正常生产经营运转的部分,主要包括三年以上应收账款、积压商品物资和不良投资等。该指标直接反映了企业资产的质量,揭示了企业在资产管理和使用上存在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本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沉淀营运资金越多,资金利用率越差。

资产损失率指标是指任期内企业待处理资产损失净额占资产总额的比重。任期内待处理资产损失净额是指任期内企业发生的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以及固定资产毁损、待报废三项的合计。该指标直接反映了企业资产损失对资产营运状况的影响程度。

3.评价负债及偿债能力状况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四个指标。

资产负债率指标是衡量企业负债水平及风险程度的重要判断标准。国际上一般公认为60%比较好。但在实务中,难以简单用资产负债率的高或低来判断负债状况的优劣,因为过高的负债率表明企业财务风险太大,过低的负债率则表明企业对财务杠杆利用不够。所以,实际分析时,应结合国家总体经济状况、行业发展趋势、企业所处竞争环境等具体条件进行客观判断。

流动比率指标是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评价企业流动资产变现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流动比率越高,说明资产的流动性越强,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但过高的流动比率,也许是企业存货超储积压、存在大量应收账款的结果。有时,尽管企业现金流量出现红字,但是仍然可能有一个较高的流动比率。此外,过高的流动比率也可能反映了企业拥有过分充裕的现金,不能将这部分多余的现金充分利用于效益更高的方面,有可能降低企业的获利能力。

速动比率指标是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评价企业流动资产变现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速动资产是指扣除变现能力最差的存货后的流动资产数额。该指标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国际公认标准比率为100%,中国目前较好的比率在90%左右。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但是还应将该指标与行业的平均水平进行分析比较。

现金比率指标是对企业流动性进行分析的最保守的指标,是现金等价物(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和有价证券与流动负债的比值。除一些存货和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很慢的企业和高度投机的企业外,大部分企业很少使用现金比率指标。一方面,现金比率高,说明企业资产没有发挥最大效益;另一方面,要求企业维持高的现金水平是不现实的,而且如果当企业的流动性主要依靠现金维系时,其偿债能力可能已经被严重削弱了。

(二)评价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指标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是根据“资本保全”原则设计的指标,主要是反映了企业国有资本的保全和增值状况。它充分体现了对所有者权益的保护。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国有资本的保全状况越好。若为负值,表明企业国有资本受到侵蚀,没有实现资本保全,损害了所有者权益。其扣除因素具体包括国家资本金及其权益因客观因素增加额和国家资本及其权益因客观因素减少额两大类。

(三)评价企业投资决策及其效果情况指标

主要有长期投资回收期、长期投资收益率二个指标。

长期投资回收期指标是指以投资项目经营净现金流量抵偿原始总投资所需要的全部时间,若长期投资回收期短于期望回收期,则可接受,反之则不接受。它能够直观地反映原始投资额的返本期限,便于理解,计算简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传统评价指标,但由于它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又不考虑回收期满后继续发生的现金流量的变化情况,故存在一定缺陷。

长期投资收益率指标提供了一个尺度,用以衡量长期投资所产生的效果,是否超过预先确定的最低标准。该指标越高,说明投资效果越好。

(四)评价企业发展能力状况指标

主要有资本积累率、销售增长率、市场占有率三个指标。

资本积累率指标表示企业一定时期资本的积累能力,是评价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积累越多,企业资本保全性越强,应付风险、持续发展的能力越大。

销售增长率指标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指标,是预测企业经营业务拓展趋势的重要标志,也是企业扩张增量资本和存量资本的重要前提。

市场占有率指标反映了市场占有率状况,产品适销对路的程度,竞争能力的大小,企业信誉的高低。

(五)评价执行财经法规制度情况的指标

主要有违纪违规总金额、违纪违规资金率二个指标。

违纪违规总金额。该指标是指责任人在任职期间利用权利之便,采取各种手段侵占国有资产的数额、为捞取政绩,搞短期行为,实行掠夺性经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数额以及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数额。它是评价经济责任人在任期内遵守财经法规纪律情况的主要指标之一。

违纪违规资金率指标是指查出的任期内各项目违纪违规金额对各项目审讯审定金额的比率。它是评价经济责任人在任期内遵守财经法规纪律情况的主要指标之一。

三、审计评价应注意的事项

要想客观、公正地作出审计评价,必须确保审计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对审计事项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合理地进行经济责任界定和划分、科学地选择评价标准,辩证地使用评价指标,谨慎地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1.合理地划分经济责任。对企业离、接任领导任期经济责任界限进行合理、准确地界定和划分,是搞好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前提和基础。通常,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界限的划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的界定和划分;二是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的界定和划分;三是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的界定和划分;四是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的界定和划分;五是错误与舞弊责任的界定和划分;六是“为公为私”的界限的界定和划分。

2.科学地选择评价标准。审计评价标准也称审计评价依据,它是判断被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准绳,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和决定的客观依据。没有审计评价标准,审计工作者就无法进行审计评价。在具体选择运用审计评价标准时必须注意其以下特点: 一是审计评价标准的层次性;二是审计评价标准的时效性;三是审计评价标准的地域性;四是审计评价标准的相关性;五是审计评价标准的综合性。

3.辩证地使用评价指标。在运用上述定量指标进行审计评价时,不可生搬硬套,要辩证地进行分析和利用:一是运用定量指标进行经济责任评价的前提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账项正确,财务报表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二是运用经济指标应掌握动态原则,审计评价指标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根据需要增删相应指标;三是评价指标在使用时要求审计人员要树立起正确的时空观,把被审计单位放到一定的经济发展背景中加以考虑;四是在进行经济评价时要做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总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其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是否客观、公正。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需要我们在将来的工作中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晓梅.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J].财会通讯,2007,(8).

[2]汤土云.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设想[J].江苏审计,2001,(1).

[3]四川省审计学会课题组.湖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和标准[J].湖南审计,2000,(11).

[4]刘世林,牛玉韬.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J].中国内部审计,2006,(12).

[5]朱婷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之浅见[J].审计月刊,2007,(3).[责任编辑 陈丽敏]

作者:王冬莲

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篇3:

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 要:针对当前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内容不明确、审计对象复杂、审计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未能建立,审计报告文本非标准化以及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提出规范审计评价的范围和要求、区分不同审计对象,确定重点评价内容、把握好评价的尺度和参照标准等措施,以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

关键词:高校 领导干部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对策

文献标识码:A

修订后的《审计法》第25条规定“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从而明确了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为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提供了法律依据。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内部审计监督职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大高校纷纷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然而“与常规的财务收支审计相比,经济责任审计所处的审计环境更特殊、更复杂,审计风险因素更多。”(王道成,2003)各大高校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各持己见,在实际工作中的经济责任审计面临很大困惑。本文就当前高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进行分析,对进一步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相关的解决方案,以利于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有利于节约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

一、高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高校在教学、科研、产业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在经济管理方面仍然屡屡出现相关的问题,与当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力度不够、范围不广、时间较少等各个方面息息相关,如何从多方面大力加强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审计应加以重视。当前很多高校在经济责任制审计还处于初始阶段,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不十分完善,在具体实施审计工作方法上更是没有借鉴的依据。

1.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不明确。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细则规定中只说明了什么可以评价,并没有规定不可以评价或不可以过多评价的内容。因此,在部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为使审计报告更容易得到被审计对象的认同,往往存在审计评价内容过于全面化的倾向。表现为:一是充分肯定责任人的成绩,对存在的问题只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这种对成绩、问题避重就轻的评价,不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二是把被审计单位的社会效益、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把被审计单位可持续发展纳入评价内容,增加了审计评价的难度,加大了审计风险。

2.审计内容过多,造成审计评价目的不明确。

许多审计单位将经济责任审计同一般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等合并进行,把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在单位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之上,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内容过多,这就产生了审计评价目的不明确的问题。为了避免矛盾,审计评价往往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谈事实,对经济责任的归属采用回避的态度,违背了审计评价的重要性原则。特别是不能区分被审计领导的个人责任和单位集体的责任。

3.经济责任的不确定性和审计对象种类的复杂性,给审计评价带来困难。

在高等学校中,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种类非常复杂,涉及院校职能部处、院系所、教辅单位和后勤产业等不同经济运行模式的单位,以后还有可能涉及到校级领导。有些干部上任后并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经济责任,学校没有直接授权。有些院长、系主任和所长是专家学者型的人物,他们甚至不直接分管其单位的财务和行政工作。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不明确给评价带来困难。

4.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未能建立,审计报告文本非标准化。评价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指标和标准。虽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但是审计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未能建立,审计人员在审计评价过程中缺乏标准,比如对重大经济事项、重大经济损失的判断标准不一致,对审计责任大小的评判就难免存在偏差。

此外,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报告并未采用严谨的、规范的标准文本。在实际评价中没有严格遵照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文件规定,往往带有主观随意性,评价用语不够准确规范,使人难于理解或产生歧义,有些评价结论过于绝对化。

5.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审计评价质量难以保证。

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审计工作政策性强、责任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然而,审计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被重视,审计人员地位不高,造成人员素质不高。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政策水平差异较大,不能满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

二、改进高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质量是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环节,应从以下六个方面采取对策:

1.规范审计评价的范围和要求。为了避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随意性,使评价与目标一致,必须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范围。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评价主要是界定和确认其经济方面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主管责任是指其任职期间,单位在财务收支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和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上应负的责任。直接责任是指被审计领导任职期间在侵占国家资产、违反领导干部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问题上应负的责任。由于高校属于非营利性组织,中层领导工作重点大多在行政管理和教学科研方面。在审计调查中,被审计对象自然会过多地介绍一些非经济行为的情况。因此,在评价领导干部工作业绩时,容易偏离“经济”这个主题,过多地评价领导干部的非经济行为。这就要求我们要准确把握审计机构在干部监督机制中的职能。审计机构不是干部管理部门,而是干部监督管理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从事经济责任审计也只是为干部管理部门提供领导干部在经济行为方面遵守财经法规、履行工作职责的相关情况。因此,在做出审计评价时,审计机构应从经济角度,而且仅限于审计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紧扣经济责任这个主题,客观、公正、谨慎地评价领导干部的业绩和经济责任。评价工作业绩必须是审计对象采取经济手段,通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形式取得的业绩;评价经济责任必须是审计对象行使经济职权过程中发生的,或行使职权过程中发生的经济责任。

评价必须突出重点,应做到:不超越审计职权,对非经济责任,对非被审计人的责任不评价;评价不超越审计目的及其应审的范围和内容,对非审计事项不进行评价,审计未涉及的问题不评价,不属于审计范围的不评价;应避免涉及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人事管理、工作作风甚至生活作风等非经济方面的表现。遵循重要性原则,抓住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进行评价;要依据事实和规章,遵循一定的程序,定性结论要恰当、准确,不至于引起误解和错觉。但对某些与经济活动有关的非经济行为,如某领导干部为节约单位费用压缩各种会议、精简机构人员等,也可做出适当的评价。需要强调的是,为使审计报告更容易得到被审计对象的认同,对被审计对象非经济方面所取得的贡献,如科研项目的争取情况、培养学生的情况等方面可以在审计基本情况介绍中简短说明,但无须放在审计评价中表述。

2.区分不同审计对象,确定重点评价内容。

高校组织机构比较复杂,因此审计评价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对不同单位的审计对象,在领导干部对本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领导干部应遵守廉政条例等方面是一致的,但对有经营目标和仅有教学科研行政管理职能的院系领导,经济责任评价的重点有较大差异。前者要重点评价单位资产的保值经济责任审计增值情况,而后者则应将评价重点放在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执行财经法规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益等方面。因此,高校审计部门对不同的审计对象,应规定不同的审计评价标准。

3.把握好评价的尺度和参照标准。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关键问题是把握好评价的尺度和参照标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根据审计评价所确定的重点内容,参照以下四种标准进行评价:

一是定量评价标准。即根据审计查证的事实,用具体数值来评定领导干部工作业绩与经济责任。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领导干部由于工作失误或管理不善等原因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任职期间国有资产增减变化情况;领导干部自身违反廉政规定、违法违纪等情况。由于定量评价直接引用了审计查证的具体数据,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经济行为的本身,既直观明了,又可以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二是定性评价标准。即应用审计调查所取得的数据与事实,将要评价的内容划分若干档次来评定某项经济行为的性质。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财政、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合规性,领导干部对本单位存在的财政、财务活动不真实、不合法及损失浪费等问题应负的责任,这里关键是将审计数据量化成评定某项经济行为性质的具体标准。笔者认为,内部控制制度、财政财务核算可以采用百分率法制定评价标准。即将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及符合性测试中发现的失控点数量占应有控制点的百分比划分若干档次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基本健全、不健全,运行上的有效、基本有效、无效。将查出的违纪违规金额或虚假账金额占单位总资产的百分比划分若干档次,评价财务核算的合规、基本合规和不合规,真实、基本真实和不真实。界定经济责任可以按照审计署印发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规定的标准,确定领导干部对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应负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

三是对比评价标准。即将审计确认的某项经济行为在某一时段或某一时点上所取得的量化指标,与其他可比口径的同类经济业务量化指标进行对比,用比值来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这一方法适用于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可以采用多种比较方法,如计划与实际完成指标相比较;历史同期与当期指标相比较;规模、条件相当的不同地区、同行业与本地区、本行业各项指标相比较等。

四是分析性评价标准。即对一些没有可比口径的经济行为,应用综合分析方法确定一个标准,以此来评价这项经济行为的优劣高低。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一些专项资金使用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些经济决策实施后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评价一项投资或一个决策,应围绕该投资和决策所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投入规模,确定应该达到怎样的效益标准。如果明显低于这个标准,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也不应给予较高的评价。如何确定一项经济行为所应达到的效益标准,既是评价的难点,也是评价的重点。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应用综合分析方法,结合资金投入的项目论证报告和经济决策的可行性报告等资料,充分考虑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工作环境等客观因素对经济行为效果的影响,确定评价一项经济行为效益性的标准。

4.审计评价结论必须做到规范、科学、严谨。审计评价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政策、法令、规章制度为准绳,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不带任何偏见或成见。既要进行一般的定性分析,还应进行定量分析,与本单位历史上的水平或兄弟单位、同行业先进指标比较。可以将调查询问笔录、会议记录等相关资料作为确定领导者应负直接责任的依据,做到证据充分,结论科学。

5.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要保证审计评价质量,一是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增加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要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除了定期的业务培训以外,主要是鼓励审计人员自学,定期开展审计工作经验交流,针对审计评价中出现的问题,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等办法,提高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和技能;三是要增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审计人员恪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的职业道德。只有加强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专职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专职人员的作用,才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三、高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未来展望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必须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认真总结前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探索,不断研究新情况,注意解决新问题,突出审计工作重点,逐步规范审计行为,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努力规避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张素梅,李天舒,梁建华.试论完善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J]. 中国农业会计,2006(5)

2.罗宗毅.浅谈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风险及防范[J].财务与会计,2006(12)

3.蔡芳红.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审计实务.2006(8)

4.朱尧平.经济责任审计向导[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审计处 江苏南京 210037)

(责编:若佳)

作者:许 妲 邱正祥 杨福华 王芳芳

上一篇:股市并轨发展资本市场论文下一篇:安全管理下的安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