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贷款规模管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组织自身财务活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笔者从高校财务管理的任务与目标入手,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高校财务管理的措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如何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是当今各高校都应思考的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校财务贷款规模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财务贷款规模管理论文 篇1:

高校科学发展的财务治理策略研究

【摘 要】 目前,高校财务治理面临着财务决策机制不完善、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风险凸显等问题,严重阻碍着高校的科学发展。为此,高校必须建立科学决策机制,依法筹集办学资金,优化配置财力资源,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化解债务责任,防范财务风险,促进高校科学发展。

【关键词】 高校; 科学发展; 财务治理; 策略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领域也出现了诸多问题。部分高校重发展规模轻质量管理;重经费投入轻办学绩效;盲目扩大基建规模,背负巨额债务,财务风险增大;经费短缺与浪费并存。这些现象严重阻碍着高校的科学发展。因此,完善高校财务治理对于推动高校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科学发展与财务治理的理论联系

高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办学经费的不断投入,因此,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离不开财务治理结构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管理。

(一)高校科学发展的内涵

高校科学发展是指高校在合理利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统筹和协调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既保证当前发展,又重视长远规划,推动高校公共目标的实现。高校科学发展要求高校突破传统的发展理念和模式,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模式来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和迎接未来的挑战,构建保障学校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高校财务治理的内容

高校財务治理是指高校治理主体对学校财权进行配置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其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合理配置财权,对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权、责、利进行相互制衡,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高治理效率。财权的配置是高校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相互制衡是高校财务治理的基本状态。高校财务治理是从宏观上对学校财务管理进行指导、监督和控制,保证管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具体内容包括拟定学校财务战略,决定财务管理的服务与发展方向,选择财务控制的途径与手段等。

(三)高校科学发展与财务治理的内在联系

财务治理作为高校治理结构的核心,其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是否完善直接决定着高校的科学发展。实现高校的科学发展,财务治理必须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用创新的理念加强财务治理,主要包括如何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建立科学决策机制,规范学校筹资、投资及分配行为,科学合理配置财力资源,建立财务约束与激励机制,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推动高校的科学发展,促进高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必须完善高校财务治理体系。

二、高校财务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但高校财务状况并不乐观,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困惑,这些问题都直接阻碍着高校的科学发展。

(一)高校财务决策机制不完善

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意味着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相互协调与制衡。完善的财务决策机制是规范财务行为、维护资产安全的重要保证。然而,我国高校的财务决策机制并不完善,缺乏集体决策制度和控制监督制度,致使内部权力失衡。比如,一些高校盲目扩大基建规模、盲目增加银行贷款,使学校背负巨大的还本付息压力;有的高校领导者盲目决策投资,造成巨额财产损失等。诸如此类的现象,直接反映了高校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学校内部权力制约机制失灵。财务决策机制不完善,导致高校投资理财的盲目性和非理性,增加了财务风险,直接影响高校的科学发展。

(二)高校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随着高校自筹资金比重的增加和资金来源的多元化,高校经费总量逐年增加,但是其资金使用效益却不高,现有的办学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经费短缺与浪费并存。在大幅扩大招生规模过程中,部分高校多校区办学,学校资源缺乏有效配置,重复建设和设备闲置现象严重,图书资料、仪器设备、校舍等资产的利用率普遍较低。不同高校间及高校内部各院系之间缺乏资源共享机制,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使得学校物力与财力资源浪费严重,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内涵提升。

(三)高校内控制度不健全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一些高校的财务管理者仍存在重核算轻管理、重使用轻监督的现象,高校的财务管理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虽然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有些制度并没有真正付诸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尚未形成,经济活动及财务工作均处于监督不力的状态,部分高校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近些年来,部分高校在基建投资、基本建设、设备采购等领域出现了重大的腐败案件,主要是内部控制和监督制度不健全造成的,从而对高校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四)高校财务风险凸显

高校的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债务风险、对外投资风险及财务管理风险。随着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在财政拨款不足的情况下,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只有靠银行贷款来解决,由于政府并未对高校贷款规模进行有效控制,不少高校的贷款规模超过其偿还能力,面对到期的巨额贷款,高校的普遍做法是“借新贷,还旧贷”。近年来,教育部和部分省市政府已实施了化解高校债务的措施,积极帮助高校偿还贷款,但是,从总体来看,高校负债发展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

三、高校科学发展的财务治理策略

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构建有效的高校财务治理体系是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面。

(一)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完善经济责任制

财务治理的实质是通过财权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配置,建立相互制衡的财务管理体制。作为一种有效的财务契约安排,高校财务治理必须首先解决财务决策权力配置这一核心问题,对内部的各种财权进行合理安排,以达到权力的相互制衡。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利益相关者在财务治理中的作用,以有效约束领导者的权力。高校应组成学校财经委员会(或财经领导小组),主要职能是负责学校财经事务管理工作,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和重点工作拟订财务保障规划,编制资金分配计划,拟定财务管理制度,审议财务会计报告等。由财经委员会负责学校财经工作的同时,高校可成立投资咨询委员会、发展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与教职工代表大会共同发挥监督及决策职能,强化内部监督,实现学校财务决策的透明化与科学化。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制度建立的过程,也是对高校财务治理结构中的各个方面进行权力和责任配置的过程。因此,高校应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完备的经济责任制度,明确各级领导及财会人员在财务工作中的权力与责任。通过实行责任追究制,健全惩处体系,切实发挥经济责任制度的制约功能。

(二)依法筹集办学资金,优化配置财力资源

稳定的经费来源与充足的办学经费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基础条件。在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体制尚未完善的背景下,依法多渠道筹资,是高校财务治理的重点。面临经费短缺,一方面,要积极争取财政拨款有较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整合自身的人力资源与科研优势,有效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增加社会服务、校办产业、社会捐赠等收入,充分发挥高校董事会、校友会、基金会的作用,扩大社会资源,吸纳社会资金。这些举措不仅能够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经费支撑,而且能够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财力资源配置方式是影响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财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意味着高校通过科学规划与合理分配,优化支出结构,最大程度地提高辦学经费的使用效益。高校的财力资源配置,应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实现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具体内容包括加大教学投入,加强课程教材、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教学基本建设;重点支持科学研究、学科与学位点建设、优势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大教师队伍的引进和培养的经费投入等,推动学校产生显著的标志性成果,实现财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建立财务绩效考核机制,建设节约型校园

高校财务绩效考核是指高校在一定时限内的经费支出与其所取得的绩效目标、效果等进行的综合性考核与评价。对高等学校实行绩效考核,有利于高校领导者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责任观,有利于高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增强效益意识。科学的财务管理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方面,针对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多校区办学,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浪费严重等现象,必须建设节约型校园。第一,加强资产管理。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大型仪器设备、实验场所、图书资料等资源的共享,尽量减少重复购置与资产闲置现象,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第二,提倡节俭办学。努力减少“三公”经费支出。第三,鼓励节能降耗。将节能指标列入学校各部门的绩效考评体系,制定激励政策,降低能耗杜绝浪费。

(四)健全内控制度,规范财务管理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财产安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举措。内部控制包括在组织内部采用的,以保证资产的安全性、核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运营能力、促进管理政策的贯彻和实施为目的的计划,以及所有与之相协调的方法和措施。因此,高校要健立内控制度并保证其贯彻实施,对实物资产、货币资金、物品采购、基础设施建设等经济活动进行强有力的控制。第一,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对学校各职能部门处理经济业务的范围、权限及程序进行严格管理,防止个别领导的权力过于集中。第二,强化预算控制。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严格规定预算的编制和调整程序,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预算管理机制,加强预算执行的分析与控制,强化预算执行的严肃性。第三,加强会计业务监督。高校在对财务会计事项进行处理时,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正确与完整。第四,重视固定资产管理。明确财务处、国资处等资产管理部门的责任分工,强化固定资产定期清查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第五,增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有效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与监督职能,保证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五)明确化解债务责任,防范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的形成与影响,直接威胁高校的科学发展及各项事业的有序开展。部分高校债务负担较重,债务规模超过还款能力,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要明确高校是化解债务的责任主体,必须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在积极争取政府化债资金的同时,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加大自筹资金力度,努力拓宽筹措化债资金的渠道,利用民办独立学院收入、校办产业利润、社会服务、土地置换、社会捐赠和争取优惠的金融政策等渠道筹措化债资金,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有效控制财务风险,促进高校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乔春华.大学经营的财务视角[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朱永良,王旭林.高校财务治理模式及其选择[J].财会研究,2010(12).

[3] 赵建军.我国高等学校财务治理问题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8(5).

[4] [美]史蒂文·J.鲁特.超越COSO——强化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作者:唐万宏

高校财务贷款规模管理论文 篇2:

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组织自身财务活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笔者从高校财务管理的任务与目标入手,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高校财务管理的措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如何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是当今各高校都应思考的问题。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是新形势下高校事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加快高校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解决高校财务管理实际问题的具体思考;是提高管理效益的必要举措。

一、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的任务与目标

依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组织自身财务活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其财务管理工作的任务和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1.千方百计筹集资金

国家对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成为束缚高校发展的“瓶颈口”的今天,要缓解这一矛盾,必须转变“等、靠、要”的传统观念,走“争、创、筹”的路子,在国家拨款的基础上,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建立稳定增长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纵横机制。

2.搞好预算的控制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要想确保学校预算的顺利实现,关键在于加强预算的日常管理。一方面是对经费开支大户进行重点管理;另一方面是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用钱单位的管理责任,并根据分析报告改进来年的预算安排,使预算更加科学和完善。

3.做好财务分析,改进财务管理

对学校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比较和评价,客观地总结学校财务管理的经验,揭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有力的措施改进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二)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

1.高校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力求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使之能够长期、稳定地生存下去。要在发展中求生存,不断扩大收入,筹集高校发展所需资金,通过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以解决高校日益发展的教育经费对教育事业的较少供给之间的矛盾,达到保持最佳现金流量,保证财务状况正常化的基本目标。

2.以“投资效益最大化”为首选目标

高校财务管理必须更新观念,彻底摆脱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不能局限于保证财务状况正常化的管理目标,必须注重投资效益最大化,即投入最少的资金,培养出各层次的合格人才和提供大量的科研成果。“投资效益最大化”这一管理目标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有利于统筹安排长短期规划、合理选择投资方案、有效筹措资金、合理制订分配政策等,这一目标反映了对高校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有利于克服管理上的片面性和短期行为,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也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逐渐深入,政府管理权力下放,高校成为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高校依法多渠道筹集经费的格局已经形成,高校财务管理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自由。但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相应的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高校财务管理缺乏系统的控制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制度突出的缺陷是“所有者缺位”。高等教育出资人主要是国家,国家是高校净资产的终极所有者,但国家不要求偿还其提供的资产,也不要求分享经济上的利益,而是将这些资产交给高校自行经营和管理。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国家对其投资,但不对其进行财务管理,造成投资的所有者缺位;高校管理者独立行使法人权力,但不承担具体的受托责任,导致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高校会计不进行成本核算,不计算损益,财务管理的弹性相当大,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高校财务管理的功能。

(二)高校财务管理缺乏系统的评价指标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可控资源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加快了高校融入社会的进程,高校经济活动内容日益广泛,财务风险也在不断加大,财务分析、财务决策已越来越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尽管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统一了核算口径、提供了财务分析指标,但财务分析指标没有包括事业发展速度、经济效果等方面的内容,财务分析指标不健全;同时,长期以来,忽视财务分析,没有研究数据间的内在联系,高校财务管理缺乏经验分析数据。因此,在高校财务管理实践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么不知道如何评价财务活动而放弃财务管理,要么不知道财务状况的好坏而造成财务控制不力,严重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高校财务管理体制运行缺乏科学性

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或者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统一领导与财权分配的矛盾。目前,高校财务统一领导存在两种极端,一方面财经纪律不严、追求小集体利益、削弱统一领导的效率;另一方面过分强调领导的权力,造成决策不民主、不科学的问题。在校长负责制下,高校财权分配是在校长和中层干部之间分块负责掌控的,这种运作制度,虽然强调了财权的运用,但却没有建立相应的经济责任制,或者已经建立了分级责任制,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两张皮,在履行审批支出权利的同时,没有落实组织收入、承担支出效果、促进事业健康发展等方面的义务,最后把开源节流的责任落到财务人员身上,这就与高校实际经济活动相背离,不利于高校财务运行机制的建立。

(四)高校财务管理缺乏风险意识

由于学校没有建立有效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学校有限的教育经费很难满足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职工生活福利的需要,各部门吃学校大锅饭的现象十分严重,使本已十分紧缺的资金却要超负荷承担学校的各项开支,造成学校难以承受经费负担。

学校为了搞好基本建设,非常艰难地通过多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利用银行贷款改善办学条件,解决了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但是,部分高校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够,责任意识不强,贷款规模大大超过了经济承受能力,依靠贷款盲目扩征地、上项目,潜伏了高校发展的隐患。这充分表明,现有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需要,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三、完善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

新的形势为高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转变观念,不断进行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理顺财务管理体制,确保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针对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高校财务管理。

(一)注重高校经济决策的质量与效益

学校应发挥审计部门的职能作用,审计不仅参与经济决策的研究,校领导还应授予审计、监察部门以制约权,使他们能客观、公正地提供情况报告,以避免或减少决策的失误,起到校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作用。高校领导层首先在决策过程中,应将有关事项的基本情况交由扩大的校务委员会充分酝酿和研究,在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将拟议中的项目、主要内容向群众宣传说明,按照“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节约原则,围绕实质性问题,发动群众提合理化建议,提出最科学,最节约,最优化的方案,集思广益,使决策更符合客观实际。要提高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必须按照国家现有财政金融政策,采取合适的方式,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实行总量控制,增强学校财务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建立“校内结算中心”就是学校集中财力,改革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一种好方式。

(二)加强高校预算管理,严格控制经费支出

学校各单位经费的审批,必须在年度财务预算或财务收支计划数额以内使用。充分调动二级单位理财的积极性,实行“经费本”控制管理,并用计算机进行跟踪监控。对于有些经费可实行单项承包,节约有奖的管理办法,如水电暖,电话费等,制定承包的目标、内容、范围,加强承包费用管理,努力降低支出;对于经费预算执行较好的单位,其正常经费结余按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对执行比较差的单位负责人将给予批评或作相应处罚,预算执行造成经费严重流失,保证不了正常运转,对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加快资金周转。学校应制定内部收费管理办法,明确收费项目两条线,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收费标准、收支管理和分配办法。对于专项经费的预算管理,由学校和承办单位签订合同,实行目标责任制,保证经费专款专用。

(三)建立高校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通过经费来源结构分析、支出结构分析、投资效益分析,资产使用效果分析等一系列方法,反映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状况。现在高校的经费来源已从单一的财政拨款变成了多渠道筹措资金,经济活动呈现出多元化,如:对外投资、银行贷款、创办校企、后勤社会化等等,这些活动都给学校的发展造成影响,所以应进行分部信息的分析。创新报表内容,使分析更加全面,今后高校的报表应增设无形资产分析表、预算指标与实际支出分析表、对外投资效益分析表、人力资源分析表、固定资产分析表、科研经费收支情况分析表等。要改革财务分析必须在现代化手段上下功夫,财务分析的内容要做到全面、及时,就必须努力开发一些管理分析软件,使报表分析数字能从大量的人工管理到直接从计算机上提取,以提高分析的效率。

(四)完善现代信息化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

目前高校的财务管理中,正在积极开发数字校园“一卡通”系统,有的高校已经运用,有的高校正在积极的研发中。校园“一卡通”将智能IC卡的强大功能与计算机网络的数字化理念融入校园,将学校各个系统连为一体,动态掌握每一持卡人的情况,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

一卡通能改进财务管理方式,提高财务管理效率。金融卡部分,每个校园卡的用户都将拥有自己的个人银行账户,学费的收缴就可以方便地由传统的学生交现金或通过电子汇兑将学费汇入学校指定账户的方式转变为银行代扣的方式。这种方式省却了电子汇兑学费核对的麻烦,提高了学费收取的效率。职工工资的发放、学生奖学金、贷款、助学金等的发放也可以直接划入个人账户,免除了发放现金的繁琐。校园卡中的电子钱包方便了学生交纳重修费,补交学费等小额的零星交费,减少了现金的流动。以上事例表明,就财务信息的内部处理而言,校园卡的使用将改变财务某些事务的处理方式,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

作者:刘 亮

高校财务贷款规模管理论文 篇3:

新时期提升高校财务管理能力的思考

【摘要】高校财务管理能力是高校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和工作经验,对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提升财务管理能力进行了探讨。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化、生源构成的复杂化、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以及学校内、外部经济联系的频繁化,使得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高校财务管理能力是高校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下纷繁复杂的理财环境,如何提升财务管理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探索其提升的思路和方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高校已逐步成为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在财务管理改革方面,高校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客观实际的变化性和多样性,从现行的高校财务管理体系来看,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严重制约着高校财务管理应有功能、作用的实现和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算管理模式落后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预算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财务管理目标任务的完成。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预算管理从编制、执行到监督均由财务部门来完成,这样的管理模式一方面使权力过分集中,不能充分体现全面预算管理的优势,不能做到预算管理的公开、公正、公平,预算指标的制定缺乏充分论证,从而最终影响预算的有效执行;另一方面使事权过分集中,财务部门“眉毛胡子一把抓”,做不到“术业有专攻”,不但使矛盾集中化,而且容易造成监管不力、权责不清,使预算管理陷入泥潭。

(二)财务管理模式游离

面对纷繁复杂的理财环境,目前高校的财务管理模式也面临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抉择,到底是选择“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还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游离不定。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理层对“集中”与“分级”的误解。他们认为,“集中”就是将权力集中在少数部门甚或少数领导手中,而“分级”就意味着将权力下放,权力的下放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当权力集中导致矛盾集中的时候,管理层为化解矛盾,又匆忙将权力下放,导致财务管理“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难堪局面。

(三)高校各级经济责任制贯彻落实差

建立健全高校各级经济责任制是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和避免财经工作失误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是高校搞好财经工作的制度保证。通过经济责任制,使财经工作实现谁主管谁负责,层层管理、层层负责,将经济责任贯穿于整个财经工作的全过程。目前,很多高校也建立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是经济责任制的执行却与财务管理的目标相脱节。校内各经济责任单位过分强调本部门的利益,视学校的整体利益于不顾,有的责任单位负责人经常超越自己的权限打报告、批条子,导致权责不清,给财务管理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四)高校财务管理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高校为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利用银行贷款进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高校规模扩张发展的需求,但是高校负债风险随之水涨船高。很多高校在大规模实施贷款之前,并没有合理论证贷款规模与办学规模的适度问题,更没有考虑随之而来的财务风险危机,而是生怕错过规模发展机遇,匆忙“招兵买马”,进行轰轰烈烈的建设。然而正如俗话所说“请神容易送神难”,高校对基建项目的投资挤占了大量的现金资产,贷款结构不合理,贷款负债额度过大,将会导致高校负债风险在短期内大量积聚,甚至可能使高校脆弱的资金链崩溃,从而影响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理财观念落后

近几年,各高校由于贷款背负了沉重的资金压力,高校财务负责人在“吃饭与建设”问题的夹缝中艰难度日。他们积极争取财政拨款,积极争取信贷资金以缓解膨胀的资金压力,防止出现财务危机。这样,高校财务部门一方面成了找钱、筹钱的“机器”,另一方面却出现了各职能部门争经费、用经费“兴趣盎然”,而省经费、管经费“兴趣索然”的不和谐现象。造成这种怪圈的原因有很多方面。笔者认为,主要是高校管理层缺乏科学的理财观,在当前高校财务资金紧缺的状况下,科学的发展观、理财观、效益观是提升高校财务管理能力的当务之急。

二、提升高校财务管理能力的思考

高校财务管理的提升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使高校有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理财环境,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办学效益。笔者根据工作实践和体会,认为提升高校财务管理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增强预算管理的透明度,提高管理效益

高校预算管理工作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职责,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编数凑盘子”,而是需要一种先进的、全新的预算管理模式——全面预算管理来给目前闭塞的管理方式注入新的活力。全面预算管理以效益为出发点,以全员参与为保障,将管理职能化整合为管理整体化,进行联合管理、联合行动,从而提高管理效益,使管理的目标更明确,管理的方式更透明,管理的指标更合理。目前很多高校实行的集中招标采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校内预算指标下达后,修缮、设备、图书、教材等归口管理部门根据批准的各单位申报资料,由统一的招标采购小组集体招标采购,避免了“一言堂”,统一、规范了管理,整合了校内资源,同时也节约了大量资金,提高了管理效益。

(二)坚定“集中”管理模式,处理好“分级”管理的关系

财务集中管理是高校深化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既实现了资金的集中管理,又增强了高校对资金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维护财产安全、降低高校融资成本、优化配置资源。笔者认为,高校在目前资金压力加大的状况下,更应该坚定“集中”管理模式。集中不是集权,而是将高校闲散的各项资金设置专门的资金核算中心统一集中管理。集中管理并不妨碍各单位对正常经费的使用支配权,只是集中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一种手段而已。在实际操作中,将“集中”与“分级”对立起来是观念问题。由于基层单位缺乏对财经法规、财务制度的了解,片面强调发展,简单地认为严格的制度就是思想僵硬、不够灵活,过分主张合理性,彰显个性,不讲求整体效益,不讲求合法性,从而将“集中”与“分级”完全对立。这时,决策层就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全局出发,坚定“集中”管理,要经得起基层单位“独立分权”的忽悠,同时要加强对财务规章制度的宣传、解释工作,使制度深入人心,执行得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化解“集中”与“分级”的纷争。

(三)切实加强高校经济责任制的落实,为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创造有利氛围

经济责任不清掩盖了潜在的财务风险。由于经济责任不清导致权责不明,使财经秩序混乱,容易产生吞噬高校财产的蠹虫,而蠹虫能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建立健全高校的经济责任制迫在眉睫。同时,高校必须切实加强经济责任制的落实,否则,制度将形同虚设。笔者认为,加强经济责任制的落实要从高校的决策层开始,三令五申,使经济责任制“入脑、入耳、入心”,同时经济责任制的落实要与财务公开“联姻”,财务不公开或者不完全公开,会使经济责任人的经济行为隐性化,不利于监督。建立“阳光”的经济责任制,营造良好的经济秩序氛围,使人人都严格自律,接受阳光的洗礼,从而为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创造有利氛围。

(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立财务风险防范体系

高校的抗风险能力也是考核高校财务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高等教育投入增长跟不上规模发展,部分高校办学条件不足,很多高校都面临着严重的资金压力问题。现在,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已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过渡,而且更加注重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因此,高校应该适时调整发展战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立严格的财务风险防范体系,控制贷款规模,优化贷款结构,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为集中财力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办学质量提供坚强的资金后盾。笔者认为,提高高校的抗风险能力不仅需要高校自身的努力,还需要主管部门甚至政府部门从宏观政策方面对高校加以监督和引导,而且要持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以缓解高校凸显的资金压力问题。目前,高校的贷款风险问题已经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并且开始采取积极措施帮助高校化解财务风险。

(五)转变理财观念,财务人员要练好内功

新时期学校规模、筹资渠道、融资环境等多方面的变化冲击着高校传统的理财观,会计的职能也不仅仅局限于核算、监督,而是更加注重管理、效益。“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人人皆知,但是很多高校对此却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大部分财务人员尤其是一线的会计核算人员几乎没有外出培训学习交流的机会,他们长年累月埋头工作,虽然很辛苦,却事倍功半。因为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对新制度、新政策的了解有限,所以很难从管理的高度去尽其所能,从而最终影响整个团队管理水平的提升。笔者认为,高校管理层应该十分重视财会队伍的培养,切实加强会计人员的内部培训和外部学习。财务人员应该从自身做起,苦练内功,以适应变化的理财环境,以娴熟的业务技能、广博的专业知识、驾驭数字的分析能力、得体的服务意识使自己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为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亦受制于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进程和高校内部管理体系的变革进程。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财务管理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经济责任制贯彻落实差、预算管理模式落后、财务管理模式游离、理财观念落后等。欲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取得上级管理部门、学校领导以及学校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财务人员乃至整个管理层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立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加强经济责任制的落实、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坚定“集中”管理、转变理财观念、财务人员练好内功等几个方面入手,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逐步形成一整套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是保证高校各项事业得以正常运转和提高办学效果的基础和关键。

作者:刘 芳

上一篇: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论文下一篇:社会养老保险价值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