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2022-04-26

〔摘要〕工匠精神”在短时间内频繁出现在国家重要会议上,且被主流媒体不断报道,这从国家层面显示出发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时代性意义。把“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价值意蕴。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职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1:

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    现如今,在生源多元化背景下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可通过积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方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加大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等方面来实现。为解决这些问题,减轻高职院校思政专业教师工作压力,相关教育部门提出创新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要求,使其在教学中可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全新的思政教育模式和方法来辅助教学,在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同时,确保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模式能够应对生源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    生源多元化;高职院校;思政教育

1  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优势

1.1  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效率和质量

生源多元化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主要是因为生源多元化工作思想的提出,将以往仅局限于当地或本省区域内的高职院校招生范围,扩展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各地区。而伴随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主体多元化的发展,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学生综合素养、精神思想的多元化,为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政教育活动开展带来较大的压力,也进一步增加思政专业教师日常工作量。

1.2  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相关的研究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这样定位的:“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首先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发展需求出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积极展开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只有建立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这种背景下,应利用德育教育理念中的差异化教学思想,在课堂中关注学生智力发展的广泛性和多样性,结合生源学习能力差异较大的现状,提出教学角色转变的策略,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使其认识到思政学习的重要性,能将更多的学习精力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中,以更好地规范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和素养,满足现代化教育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2  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特征

2.1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方面的特征

受生源多元化发展所影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主体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不同生源的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不同,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参差不齐,使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主体呈多层次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便接受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三观”与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在这个阶段,相关专业教师便会将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传授给学生,确保学生在今后能够成为高素质、高道德的優秀人才,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但是,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严重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其主要表现为焦虑、急躁、强迫症和抑郁症等,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有极大的影响。

2.2  高职院校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方面的特征

所谓科学文化素养,主要是反映高职院校学生对基础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行业知识等各方面必备知识的掌握程度,若是一个学生科学文化素养较高,那么他的知识体系就会比较丰富、充足。如果一个学生科学文化素养较低,那么他对于一些专业的必备知识掌握相对就会比较弱,对他今后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相关研究调查表明,我国多数高职院校通过统招招收进来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在基础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上也具有明显优势,而通过单招招收进来的高职院校生,则普遍存在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甚至有少数学生存在偏科等问题。但与之相反,虽然单招进来的学生基础文化知识掌握程度较低,但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是非常强的,并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学科特长。

2.3  高职院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特征

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普遍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备受家人的宠爱,极易养成自私尊大、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思想。还有一些造成高职院校学生行为习惯不好的因素,是由于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遇到的个别专业教师为提高自己班级声誉,提升学生考试学分而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并未重视教导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对班级的纪律管理也相对较差。因此,导致这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和行为习惯较差。此外,根据现在的教学情况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中大部分通过单招招收进来的生源普遍存在自我约束能力偏低、学习习惯较差、自由散漫等问题,甚至存在不遵守学校纪律、迟到早退等不良行为习惯。

3  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陈旧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职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作为为社会培养和提供应用型优秀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及时掌握社会发展变化动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和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式,培养出一批既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又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与素养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但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因长期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在办学过程中往往是以重专业技能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的办学形式为主,在这种教学观念下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是不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的。同时,在高职院校思政教学过程中,因受传统教育观影响,大部分思政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认为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只需要进行一些程序化的教学就足矣,培养学生的关键在于专业技能教育和提高学生就业率。还有一些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认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方面的教育只归思政专业教师管,与其他专业教师无关,只要在课堂上教好自己的课程就好。受这些因素所影响,使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思政专业教师所处地位愈加边缘化,想在生源多元化背景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标也越发困难。

3.2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

在生源多元化背景下,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政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所选用的教学方法仍旧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典型教育和团体活动等模式为主,这些大同小异、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不仅使思想政治教学方式单一,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积极性,还会因受时间、空间与资源等各方面的限制而使其与现代教学要求相脱节。久而久之,受这些因素所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不仅难以获得提高,还会使思政教育专业教师在面对生源多元化这一新的发展形势时,常常会手忙脚乱、难以应对,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面对这一形势的转变,只有积极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才可进一步实现更加高效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3.3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错位

在以往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部分思想政治专业教师都是以自己为课堂教学中心,将自己当作思政教育的主体,在教学中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进行教学。而学生作为思政教育的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仅仅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理论知识,以客体的角色存在于课堂,普遍是教师在课堂中讲什么他們便听什么,很少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这种单向流动的知识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不仅难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还极有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是厌恶学习、抗拒学习。

4  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4.1  积极改进思政教育观念和方式

生源多元化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首先应积极改进思政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在保留传统思政教学优势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和改进,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局限性,进一步提高思政教学效率和质量。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应积极参与一些教研活动、学术座谈会、学术比拼大赛等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转变自身教学观念的活动,通过与其他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和比拼来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丰富自身教学经验,改进自身教学观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其次,生源多元化背景下开展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相关专业教师还应明确认识到不同生源入学的学生只是入学方式不同,接受的教育普遍是一样的,所以切不可给不同生源的学生“贴标签”。

4.2  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首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应明确认识到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和作用,深入钻研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路径和策略,之后再将其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工作当中,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其教学效率。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加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人们的竞争意识越加强烈,并面临着越发严峻的挑战,唯有不断提升自我,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驱动着教育普及化、大众化。同时,基于国家的大力支持,高职院校不断发展,招生数量有所增长,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日臻突出,形成了生源多元化的现象,这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宋新花,华进.生源多元化背景下基于“六力”的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能力调查分析[J].山西青年,2021(04):152-153.

[2] 晁相蓉,杜清,杜广才,韩煜琪,付春华.多元化生源背景下基于职业教育资源库和职教云的生物化学立体化课堂的构建与实践[J].山东化工,2021,50(02):228-229.

[3] 栾辉.高职生源多元化背景下的学生管理策略探析[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01):61-63.

[作者简介:赵琳(1987.6--),女,汉族,河南省开封人,研究生,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及国际贸易。]

作者:赵琳

高职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2:

浅析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摘 要〕 工匠精神”在短时间内频繁出现在国家重要会议上,且被主流媒体不断报道,这从国家层面显示出发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时代性意义。 把“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价值意蕴。

〔关键词〕 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 “工匠精神”的相关概述

(一)工匠概念

在古代, 工匠被称为手艺人, 意为熟练掌握一门专业技术与艺术特长, 并以此谋生的手工业劳动者。新时代对工匠的定义, 其定位人群不再仅仅是铁匠、木匠、皮匠的手工业劳动者, 而是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有着更广泛的人群定位, 可泛指生产一线的工人、技师、工程师等, 显示出更强的时代表征。

(二)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如果称工匠技艺为其存在的“筋骨”, 那么“工匠精神”则是工匠阶层传承延续的“风骨”。工匠精神 (craftsman’s spirit)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 是对工作的执着追求, 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 其核心是对职业的态度和对品质的追求。具体而言, 它是工匠以打造本行业精品而对产品精雕细琢的理念, 是基于对品质的极致追求雕琢产品、改进工艺、享受产品升华的过程。那么,“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們根据顾客或各行各业的需求进行产品创造,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执着地坚持,既不放弃也不改变自己的初心,充满敬畏感地对自己的手艺有超乎寻常的艺术追求。社会在发展,离不开各类“工匠”饱满精神的投入。每一位工匠们身上承载着自己的职业态度,固执地坚守制作的产品,守得住内心的宁静。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实现“互联网+”时代,助推“双创”发展,提供给消费者更好的产品和服务,高擎精神文化领域“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旗帜,都离不开“工匠精神”。并且,“工匠精神”在每个国家也具有自己的特色符号。此外,“工匠精神”于细节处的打磨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贴合,让人们从生活的启示中获得“工匠精神”朴素的馈赠。

二、新时代的呼唤——“工匠精神”的传承

“工匠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意蕴,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工匠精神”在短时间内频繁出现在国家重要会议上,且被主流媒体不断报道,这从国家层面显示出传承工匠精神的时代性意义。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目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一步推进十大重点领域的发展,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是中国进入新时代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不仅需要提高科技研发能力,更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因素——“工匠精神”。只有摒弃浮躁、专注耐心地提升品质、改进设计、完善细节,具备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甘于奉献的“工匠精神”,才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中国制造”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2016 年 3 月 5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6 年 3 月 17 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刘延东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时强调,要更加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中国制造”亟需的大国工匠,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需要蕴含“工匠精神”的教育。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应有之义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工匠精神的培养首先是教育的结果。从教育抓起,抓职业教育,对于培养专业性人才的工匠精神十分重要。当前,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呼唤“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主阵地和重要渠道,尤其是作为高职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顺应时代的呼唤,响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工匠精神”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涵,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亲和力与吸引力。

(二)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时代精神的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导向。工匠精神是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统一,既蕴含着勤劳、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传统,也包含着不断进取、追求创新的时代精神和要求,这些都影响着个人和整个民族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传承与传播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责任,有着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人才的使命,工匠精神作为优秀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时代精神的弘扬。同时工匠精神作为优秀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本身具有认知导向的功能,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如出一辙,将更好的发将挥思想政治教育弘扬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作用和职责。

(三)有利于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工匠精神侧重文化育人功能,有助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从内容来看,工匠精神蕴含爱岗敬业的内涵,要求匠人要热爱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干一行爱一行,对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敬业精神,干一行爱一行是辩证统一的。所以不管是古代的工匠还是现代的工人,都要爱岗敬业,这点是统一的。工匠精神倡导质量至上、精益求精、严谨认真,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内容相一致。诚信的基础就是要有质量为先,不欺骗消费者,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精益求精,严格要求自己。 从过程来看,工匠精神崇尚精益求精、不断劳动、不断进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突出的是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强调劳动者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个人的努力劳动去获得价值。两者都肯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强调实践为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利益,肯定积极进取、努力劳动价值,认为只有肯干去干才能获得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在历史的长河中,匠人们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受到社会的重视,但是其通过自身的劳动为社会带来的价值却得到了历史的证明和肯定,其自身要求不断重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得到了肯定。 从结果来看,工匠精神所提倡的就是为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去努力,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拓展去创造更多的价值,去创造更好的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为创造富强民主文明的繁荣社会而努力。两者从结果上来看一致,不管是中国古代的刺绣、园林设计还是现代的智能机器、无人航空,这些劳动都为社会创造了价值,都促进了当时或者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并且不断走向繁荣,都是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都在为社会的进步创造价值。从内容、过程和目的来看,工匠精神所体现的内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相一致,所以工匠精神本身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无论小到个人的敬业诚信品质,还是大到国家的富强文明,这些都在工匠精神中有所体现。工匠精神本身就是对个人成长成才提出的要求,具有育人功能,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发挥作用。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一)弘扬传统文化、创新工作思路

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对中華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因此,在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运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每个人在文化的熏陶中学习和体验工匠精神,使其职业道德品质得到提升,人格得到塑造,思维更加活跃,专业能力在无形中不断提高,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们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我们更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对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思路。 从工匠精神自身内涵来看,其本身要求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追求精益求精。为此将要有创新思维,在传承和弘扬的过程中,总结人的特点,结合发展,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积极利用互联网弘扬工匠精神,发掘时代精神,结合时代倡导的匠人和匠心,从理论和实践等多角度去发掘工匠精神,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传承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创新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外延发展,在发展中促进优秀文化更好的传承,在坚持传承文化,坚持创新的原则基础上,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也是对工匠精神的发展,只有坚持这样的原则,才能将古代工匠精神为今所用,同时也让今天的工匠精神为后所用,实现传承和创新的统一,推动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

(二)丰富实践、知行统一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要有工匠精神的理论课程,对于工匠精神的来源、内涵和运用有深刻的理解,在认知层面与工匠精神达成一致,在道德和素养层面初步具有职业道德和素养意识,然后逐步形成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时将专业技能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相结合,以专业技能课为载体,去进行工匠精神的讲解和传授,让人更加深刻的领悟工匠精神在自己专业领域如何运用。要开设有关工匠精神的公共课程,并在课程中引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每个人学会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知道工匠精神在自己职业生涯的重要性。通过模拟面试、实习招聘等形式,让人认识到工匠精神在职业面试和工作中的重要性,如何去呈现工匠精神,提高面试实践能力。要推动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以社团为载体,举办关于工匠精神的主题活动,将工匠精神具体化、生活化,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于自己生活的重要性。要加强实习培训基地的建设,让每个人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专业实践中,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和升华理论,以实践为桥梁,更好的将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结合,深刻体会工匠精神,提升自我专业技能水平,学会运用工匠精神去指导自己的专业技能。要充分利用社会企业资源,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径,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体会创新精神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这些社会实践让每个个体去思考什么是工匠精神,自己应该具备哪些精神去支撑自己的职业生涯,去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经过这些思考,让每个人在思想层面有新的高度,从而进一步指导实践,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在这样反复知行统一过程中,促进自己成为全面自由的人。

坚持知行统一原则,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内在职业道德和素养,用工匠精神去引导培育和发展人,同时通过实践去感悟和提升思想层面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力求切实做到知行统一,真正理解和实践工匠精神。有专业技能也有职业道德和素养,为职业生涯做好充足准备,让自己适应毕业企业面试要求和国家发展需求,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为高精尖的社会人才,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社会价值,真正成为让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匠人。

(三)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教育者要结合时代特征和时代规律,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工匠精神注重个体的专业能力和个人价值的创造,尊重个体的成长。这也要求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重学生的个体需求,尊重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结合每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方向的引导,给人足够的自由学习时间和空间,让每个人能够在自由的氛围下去发展自己的思想,去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形成自己的个性,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专业优势,寻找自己与别人不同的点。相信每个个体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认识自己,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

工匠精神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教师同时也要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性和自主性,切实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有利于工匠精神的传承、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

[2] 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

[3] 张苗苗.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4] 徐 伟.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教育教学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5] 成海涛.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J].职教论坛,2016(22).

[6] 王文涛.刍议“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责任编辑:张明明

作者:焦琪

高职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3:

基于职业教育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应对策略

[摘           要]  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同时社会的发展可从职业教育中获益。基于职业教育视角下,分析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思想、开发高职院校专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材体系、构建发展性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方面,改善职业教育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困境。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应对策略

“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并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加强校企合作,推动高等教育向内涵式方向发展[1]。在“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了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指示,提出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进程。

一、基于职业教育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困境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学观念的不匹配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课程教育的改革都是围绕“职业”为中心,重心放在提升学生技能方面。然而现阶段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思想,仍然固守传统的教育观念,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极其不匹配。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观念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脱离了生产和生活,甚至完全没有职业培养的倾向。在此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大多没有自己的个性,甚至是一个道德机械行为的复制品。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缺乏职业针对性

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使用的教材与普通高校的教材是通用的,其教材内容和方法都缺乏职业的特征[2]。虽然一直以来,教育部门都积极提出了职业教育改革,其中也包括了教材的改革,然而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状况。各种因素作用下,使得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材缺乏职业针对性,无法实施针对性的职业人才培养教育。

(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缺失

现阶段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主要集中在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考核,通过学生课堂表现、作业情况以及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然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且大多实施的是结果性评价,缺乏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核环节。同时,现阶段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下,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和心理的评价,从而导致学生的发展偏离德育发展目标。

二、基于职业教育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策略

(一)端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思想

结合我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前提。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必须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融合职业教育的思想特征,注重个人思想政治教育素养的培养。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身的特色,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结合时代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3]。另外,现阶段高职思想政治院校的教育思想转变后,必须充分意识到其教育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结合教学实践发展的结果,不断完善、端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二)开发高职院校专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材

职业教育背景下,追求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巩固并践行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材应强调职业与行业的融合,为未来进入该行业工作奠定基础。现阶段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必须以科学性为教材改革指导,内容上应符合科学逻辑规律,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应突出职业针对性,其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材的编写,应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教育题材,融入职业针对性,加强应用技术的创新教学。

(三)构建发展性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注重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现阶段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应注重“以人为本”,实施差异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中,应实施“过程+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学习小组评价、教育评价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另外,构建发展性的多元立体式综合评价体系,坚持公平性、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原则,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实施多元立体的评价实践,从而真正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有针对性地找出不足并予以解决。

综上所述,本文以职业教育为切入点,结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过程中遇到的教学观念不匹配、教材缺乏职业针对性、教学评价体系缺失等困境,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改善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推进高职教育体系的发展,也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汪娟,陈光臻.“互联网+”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76-80.

[2]李荣胜.新媒体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职教论坛,2016(17):18-22.

[3]魏启晋.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J].职业教育研究,2012(7):19-20.

作者:陆祖惠

上一篇:小微企业困境企业融资论文下一篇:小微企业融资财政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