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措施下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2022-04-29

摘要:“榜样激励”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分析当前我国高校榜样精神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榜样激励”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三个支撑点,并结合“榜样激励”教育的实践,阐述了基于“榜样激励”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具体过程及现实意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激励措施下高校学生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激励措施下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篇1:

高校学生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

摘 要: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对学生的管理,可以帮助学生将外界的压力转化成自身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的综合发展。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必须加大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本文通过论述激励理论应用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和运用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運用建议,仅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激励理论;重要性;问题;建议

高校对学生的管理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具有一定的被动性,甚至可能引发学生的反感情绪,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将被动的约束力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动力和内在的约束力。高校学生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并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促使高校学生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一、激励理论应用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激励理论的合理运用可以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高校的教育方式有别于中学的教育方式,并且高校的教育方式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学生容易由于缺少正确的学习目标而降低学习兴趣。激励理论能够使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促使学生的不断进步。

(二)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理论教育是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主要形式,主要是通过理论教育来提高高校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但是这种傳统的教育形式的教育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传统的理论教育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有些学生甚至对教师的理论教育不屑一顾。激励教育能够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和多层次的规范,通过激励教育的有效开展,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可以有效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高校教师而言,充分利用激励理论能够有效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投入更大的教学热情到工作中,与学生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高校教育管理更加科学有序发展,从而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

二、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运用时存在的问题

(一)激励方式使用不当。高校传统的激励方式容易导致高校学生产生抵触和自卑的心理,因此,很多高校开始采取激励方式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但是,现在的激励方式主要以正面激励的方式为主,而忽视了负面激励制度对学生的鞭挞作用,导致学生骄傲、自满的心理状态产生。

(二)激励过度依赖于物质奖励。现在很多高校的激励奖励制度主要体现在奖学金和助学金等方面,这些奖励的评选标准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干部经历而定,导致成绩排名不靠前和缺少干部经历的学生很难获得这些奖励,从而导致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长此以往,会让学生们产生“以学习成绩和干部经验换取金钱、荣誉奖励”的错误思想。

(三)激励运用缺失公平。学生在高校学习中,往往会以身边的人作为参照对象,若在同一环境中,自己付出的努力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或回报小于身边的人,则容易产生不公平心理。许多高校在评优评先时,会实行额外加分制度,不公平的加分制度往往会极大地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建议

(一)健全学生激励制度。为了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首先要保障激励制度的公平性,其次要保障激励制度能够发挥激励的作用。因此,在建立健全激励制度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设定合理的、满足公平公正原则的激励目标;另一方面,激励过程需要具有一定的及时性和明确性。如果学生的行为活动得到了及时、明确的肯定,则其内在驱动力将会得到加强,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保持进取的状态。

(二)加强正激励和负激励的结合。激励理论的科学推行要坚持以正激励为主要刺激手段,而负激励作为次要激励手段的正负激励共同配合使用的方式。正激励机制能够充分表达学校对学生学习或工作业绩的肯定与尊重,满足学生不同程度的需求,比如奖金的物质需求或尊重、认可的精神需求。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并且,正激励还能促进孩子们意识到通过自身的上进和不懈奋斗,可以得到其他同学与教师的表扬与认可。负激励通过督促和口头教育使其减少对其他学生的伤害,进而改变不良的习惯。然而因为负激励含有一定的消极负面作用,特别是在思想教育程度不够尽善尽美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失败感,因而应该谨慎使用。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正激励与负激励共同配合使用,应该以正激励为主要激励手段,而负激励为次要激励手段。

(三)实现高校学生的自我激励。实现高校学生的自我激励可以使外在动力转变为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在感觉他们是主体时,才会应付自如,才可以信心满满,直至实现自我激励,从而完成最初激励的目的。考上大学的孩子从小到大一般都是教师和家长的心头肉、掌中宝,他们习惯于自身的主体地位,欣喜于可以得到教师的赞许和认可。坚持并确立孩子们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想象和发挥的空间,那么激励理论的运用必将更加得心应手。

总而言之,激励理论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提高管理水平,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有序、有效地开展,有利于高校建设工作的开展,并激发学生内在约束力,以提高其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碧波.论高校学生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02:6-8.

[2]林艳.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海峡科学,2017,02:71-72+85.

作者:张兵

激励措施下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篇2:

基于“榜样激励”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索与实践

摘要:“榜样激励”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分析当前我国高校榜样精神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榜样激励”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三个支撑点,并结合“榜样激励”教育的实践,阐述了基于“榜样激励”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具体过程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实践;榜样激励

作者简介:陈瑜,女,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在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广泛传播的社会环境中,当代大学生表现出自信独立、时尚叛逆的性格特征。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现实问题,以及知识结构、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等都与他们的前辈不同,如何对其因势利导,实施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榜样激励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常用方法,对于当代高校学生具有重要作用。榜样内在的感染、激励、号召、启迪、警醒等功能,容易引起学生共鸣,产生鼓舞,激发学生模仿、追求和上进。研究基于榜样激励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于深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榜样精神迷失的考察

(一)高校榜样精神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十分重视运用“榜样”营造学生的“精神家园”。如许多著名高校以著名科学家、名人命名图书馆或教学楼、在校内为名人塑像,等等。曾几何时,他们成为莘莘学子净化心灵,奋进学习的榜样。然而,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在西方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消极腐败的影响下,曾经征服人心的那些榜样,在现实面前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已难以引起学生心灵之“共振”,被明显地冷落和疏远,甚至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成绩,并给予贬毁和嘲讽,已很难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高校“精神家园”产生了非常严重的价值观迷失、功利化导向。当今,高校校园内榜样激励教育出现了信任危机,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且迷失了方向。

(二)高校榜样精神迷失的原因

1.榜样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使学生对当今的时代精神和榜样产生迷惘。如前所述,西方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消极腐败的东西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主流价值的判断标准,高校教育所宣传和树立的先进典型与社会现实相距甚远,很多学生认为,现在是“向钱看”时代,能赚钱的人才是时代真正的弄潮儿,典型榜样或其精神已经是时代弃儿,学生不屑一顾。学生精神世界产生迷失,学生主体价值实现落空,对当今的时代精神和榜样产生极大的迷惘。

2.榜样与学生个体间无共性,榜样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尊重学生个性的特点,使榜样和学生个体间有共性,学生才会认同,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激励的作用。当前,高校树立的榜样普遍存在夸张、拔高,甚至有人为“重构”现象,造成榜样失真或泡沫,学生难以在榜样的身上找到自己能够产生共鸣的契合点,难以寻找到其所承载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并由此产生被“蒙骗”、“愚弄”的激愤之情,产生逆反心理,严重地困扰着榜样激励作用的有效发挥。

3.榜样教育与推广流于形式,造成学生对榜样学习的麻木。低标准、走形式,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是当前在大学校园内榜样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树立起来的典型影响小,不能唤起学生主体意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宣传推广榜样时急功近利、表面应付,不求实际应用。开一场会议、发一通口号、表几点决心、贴几张标语、做几件好事,热闹一阵后即偃旗息鼓,致使榜样的精神实质没学到,虚张浮夸之风却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久而久之,学生对榜样学习麻木不仁。

二、基于“榜样激励”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点

“榜样激励”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指利用榜样典型人物的优秀思想和良好行为来教育或激励学生,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模范人物的熏陶,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方式。“榜样激励”的过程是尊重学生主体价值、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充分挖掘学生潜能的过程。“榜样激励”过程不能拘泥于一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程式,必须遵循“榜样激励”教育过程实现的规律,它决定了研究基于“榜样激励”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特定的取向,有利于高校榜样激励教育迷途知返。原则上这个过程的实现有三个支撑点,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和“实现学生的自我激励”。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施榜样激励教育的前提

马斯洛基本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尊重需求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尊重学生是“爱”教育的核心。在正视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从尊重学生出发,引发各种榜样激励的教育措施,唤起学生内心动力,使学生的品格、智慧充分自由地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正视学生的潜能,善于把学生间的差异当作资源来开发。

(二)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是实施榜样激励教育的动因

需求产生动机,并转化为学生自我实现行为,实现自我既定目标。需求是人的行为最大的动力源。榜样激励不断地培养、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是实施榜样激励教育的动因。

(三)实现学生的自我激励是关键

榜样激励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榜样激励,使外动力转化为内动力,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感情上与榜样更容易产生共鸣。

三、基于“榜样激励”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一)基于“榜样激励”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背景

笔者所在的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读学生14000余名,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理、管、经、文、教、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特点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条件下,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变化,日益成为困扰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题,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文化发展多元化的思潮,既尊重学生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又批评和抵制错误思想观念,成为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良好的榜样是学生认可并需要的,它的力量、它成长成才的经验,是人生的驱动力、参照和坐标,能够引起学生心理共鸣。榜样激励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有益选择,对学生价值观形成以及成长成才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这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基于此,学校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思想实际,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以“寻找身边榜样——捕捉身边的真实与感动”为核心,不断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多角度、多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身边榜样,前行力量”活动为载体的“学生主体型”榜样激励教育新模式,学校通过寻找榜样、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运用榜样活动,以点带面,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使其见贤思齐,切实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参照。当前“身边榜样,前行力量”活动已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有效性的突破口,成为学校深化德育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大大增强了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基于“榜样激励”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具体过程

以“身边榜样,前行力量”活动为载体的“学生主体型”榜样激励教育实施过程与高校德育工作有效结合,是“榜样激励”教育活动方式的有益探索。该过程通过一系列活动,反映了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教育的本质。

1.校内榜样的选树活动。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育、选树、宣传典型的机制,形成“崇尚榜样、关爱榜样、争当榜样”的浓厚氛围。突破传统的榜样典型产生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媒体发现、学生提名推荐,推选一批学生信服的先进典型。建立和丰富院、系、班三级榜样库,形成“学院有英模、系里有榜样、身边有先进”、“行行有典型、时时有榜样、人人有标杆”的良好氛围;形成丰富多彩的表彰方式,表彰应涉及对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各个方面,如设立诚信榜样、助人榜样、尊师榜样、孝亲榜样、劳动榜样和自强之星、奉献之星、体育之星、文明之星、纪律之星等,使评奖评优成为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建立以评奖促发展、以评优挖潜能、完善组织评价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模式,形成“近有榜样、学有方向”、“人人追求先进、争当先进”的自我完善机制。

2.校外榜样的追寻活动。各高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以学院或系为单位,发动大学生展开讨论,推选那些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或在其专业岗位上奉献多年、有感人经历的本校、本专业校友。通过了解这些校友的成长历程,了解他们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开放做出的贡献,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伟大祖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以此激发学生爱国荣校、奋发图强的热情,成为一个“仰望星空”的人,争做今后榜样校友活动中被寻访的主角。寻访“校友之星”活动,可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3.榜样力量的作用发挥。编辑和整理“身边榜样”事迹材料,利用网络专栏、读书论坛、宣传橱窗、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多角度、多渠道深入宣传。组织召开“榜样力量”座谈会,引导师生员工以身边榜样为标准,认真查找自身不足,努力缩小与先进典型的差距,做到“学有目标,赶有对象”。把“身边榜样”先进事迹报告会作为新生入学教育和新教师培训的重要环节,让师生一踏入校门就能受到鼓舞和熏陶。在开学典礼、学位授予仪式、毕业典礼、校庆等重大活动中,都安排身边先进典型精彩亮相、发言领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标准,凝炼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将典型固化成符号、锻造成经典,将“身边榜样”的事迹材料作为党团课、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必修内容,成为校本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三)基于“榜样激励”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意义

1.主动占据校园价值观高地,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拓宽教育活动的空间。充分发挥“榜样激励”的教育作用、营造健康的校园“榜样激励”文化氛围,发挥“榜样激励”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选树、追寻和宣传活动主动占据校园舆论和文化阵地,能够覆盖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2.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扩大榜样典型的校园影响力。优秀青年代表着大学校园的先进文化,起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身边榜样”系列活动注重发掘大学生中的先进典型,发扬先进思想和道德的榜样作用。对入选的学生而言有很好的激励和鞭策作用,这是普通人也有大作为的反映,发现并积极宣传普通学生的闪光点,对其他普通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引导作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向上、追求目标的内在动力,彰显了优秀青年的校园影响力。

3.满足更多学生的成长需求,有利于普通同学分享校园文化。“榜样力量”座谈会、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形式,使学生有了和优秀学子沟通交流的机会,不仅能够较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够使更多的普通学生分享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分享优秀学子成长成才经历,真实性强,令人信服,形成“比学赶超”榜样校园氛围,满足了学生的成长需求。

“榜样激励”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大学生风范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的新要求面前,应结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积极寻找身边的榜样、真实的榜样、时代的榜样。要准确把握榜样身上所具有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主动去引导校园主流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向身边的优秀人物学习,激发学生模仿和追求榜样,使外在的榜样精神转化为催人上进的内在力量,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郄世鸿,于鹏.激励机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党史博采(理论版),2009(4):36-37.

[2]戴锐.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J].教育研究,2002(8):17-22.

[3]刘宝珍.论高校管理的激励机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11-114.

[4]蔡武.榜样激励机制的弱化及其重构[J].政工研究动态,2009(5):11-12.

[5]王利民.论激励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2003(4):48-50.

[责任编辑秦涛]

作者:陈瑜

激励措施下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篇3:

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激励机制

摘 要: 将激励理论和方法应用到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中,对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教育和管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学生管理工作实践,探究了建立激励机制的作用,针对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措施。

关键词: 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激励机制

高校学生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其根本任务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实际上是一个激励问题。激励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教育管理手段使用最广、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而科学运用激励机制正是实现教育目的,增强校园文化的活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激励机制的涵义

激励,从管理心理学角度讲,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也可以说是调动积极性的一个过程。激励机制是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它是运用相关激励理论,把各种激励方法和措施相结合,实现组织良性循环、快速发展的激励体系。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激励机制是把大学生作为激励客体,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作为激励主体,通过运用激励理论,采用一定激励方式,实现大学生与管理者目的同向行为的各个工作环节的综合。

二、建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激励机制的作用

激励的目的是在于激发人的内在潜能,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通过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没有激励,一般只能发挥个人能力的20%~30%; 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内部、外部激励,可发挥个人潜能的80%~90%。借鉴威廉的经验和理论,在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过程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用各种激励方法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和促进学生朝学校教育所期望的目标发展,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激励机制作为高校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其作用越来越突出。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将个人理想和社会共同理想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的实现了国家和学校的培养目标。

但是,如果激励机制本身不健全或不具有可行性,则会对学生的积极性起到抑制和削弱作用。如果长期如此,学生的基本素质会大幅度下降,学校将达不到相应的教育目标。这对学校的发展将起到消极的作用,甚至还会带来严重的威胁。

三、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激励机制的建议

1、采取丰富的激励手段。在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过程中,想要实现对激励主体和客体的最大激励,既要综合运用一些激励的方法,又要依照一些基本原则。

一是要设置目标。明确的目标,是人员前进的方向,因此,在工作激励中,首先要明确工作目标。它要体现工作要求,使人们共同朝着目标的方向前进;还要符合组织成员的个体需要,能够提高个体目标绩效,达到激励效果。良好的激励效果,是个体目标与整体目标相一致,在整体目标下包含多个个体目标,使个体目标的实现要以整体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在学生工作中要结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物质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但它的激励作用较有限;在一定物质需要的基础上,人们更渴望的是精神上的激励,包括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肯定和认可。时至今日,物质激励只起基础激励作用,精神激励才是根本,要以精神激励为主,要通过学生工作作为精神激励的手段,引导大学生参与思想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的完善和发展,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

三是奖惩结合,以奖励为主。奖励是常见的激励手段,它可以同时、直接满足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同样,惩罚也是以直接的方式减少或避免人们发生与组织发展相违背的行为。在学生工作对象中,由于大学生的心理仍不成熟和稳定,惩罚手段容易让大学生产生挫败感和挫折心理,负面效应较大,因此,在学生工作的激励中,要奖惩结合,以奖励为主,奖惩的目的都以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主,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2、要有针对性的实施激励。大学生个体的差异,特别是心理上的差异,使得一定的激励方式,在不同的大学生身上起的激励作用很不一样。因此,了解、把握大学生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包括需求的不同、心理上的差异等,就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激励,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并实现组织目标。并且,对大学生的激励需要把握大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因时而异的进行激励,才能达到大学生个体的满足感。

3、坚持公平激励的原则。由于社会中的人会与其他人进行横向比较,对于一个个体而言,如果他获得了奖励,就自身的纵向比较而言,他获得了肯定与认可,但从横向上比较,由于不满足奖励条件的人也得到了奖励,则对这个个体而言,这个奖励并没有多大意义,甚至还会产生厌恶情绪和不公平感,从而降低其积极性。对于处在高校的大学生而言,由于群体的相对集中,大学生进行横向比较更是很常见的事情,所以在激励机制上,要坚持以公平为原则,建立明确的激励标准和条件。同时,公平的激励也体现在及时激励上。只有形成公平的激励氛围,才能真正实现激励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艳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激励机制研

究》[J].科技信息,2010(3)

[2] 眭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机制应

用研究》[J].科教文汇,2003.6:244

[3] 鲍善冰.《浅谈学生工作中的激励机制》[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8

[4] 黄芬肖.《关于高校学生管理中激励机制

的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學学报,2008

[5] 李呈.《谈激励与高校学生管理的以人为

本》[J].中国地名,2007.6

作者:张砾文

上一篇:开放性职业教育办学体系论文下一篇:现代化远程教育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