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机制下的班级管理论文

2022-04-27

在“珠江门户第一峰”黄杨山下,翠绿群山环抱下的是一处美丽的校园,她远离喧嚣的市区,地处宁静的城郊。这就是有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全国教育科研实验学校、广东省文明单位、珠海市群众满意学校等诸多光荣称号的斗门一中。走进斗门一中,只见湖光山色,绿树成阴,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一座世外桃源。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激励机制下的班级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激励机制下的班级管理论文 篇1:

共生理论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研究

摘   要:共生理论视域下的“学习共同体”强调互惠互享、同济共生。文章针对当前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三个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并且逐一提出相应的措施:一是激活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共生意识,二是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共生模式,三是优化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共生环境。

关键词:共生理论;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互惠共赢

作者简介:朱志衡,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语文教研员,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及教学管理;陈婷,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盐步初级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广东  佛山  528000)

“共生”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各单元主体按照某种模式联系在一起,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成长的共生关系。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视角,进而成了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共生理论强调的是人们在大环境背景下的状态并非独立分离的,而是彼此促进、同济共生的关系,这一理论与时下热词“共同体”的含义相近,共生理论的价值理念与共同体的构建观念相契合,即在平等互补的状态下,成员通过合作达成共赢。

目前,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构建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互帮互助的意识薄弱,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培训中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足。其次,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共生模式的效能发挥受限,一些学校为教师创造了多种交流互动活动,但囿于教师传统观念或组织形式单一等因素,学习共同体的效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此外,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的共生环境也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优化,应从学校激励机制、共同体平台建设、组织结构、物质资源等方面入手,营造良好的共生环境。

袁纯清将生物学的共生概念及相关理论延伸至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并且提出以共生三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描述共生的本质。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三要素(共生意识、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模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科研及教学能力。
一、激活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共生意识

近年来,许多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关注到了“共同体”这一概念,但却对共生意识未予以充分重视,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忽略了对教师自主、自觉、自发的主体精神意识的培养与强化。共生意识对于共同体的建构非常重要,能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提升团队成员的幸福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不应是外部力量强制作用下形成的组织或群体,而是自发、自愿形成的组织。为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激活和唤醒教师的合作意识。

首先,学校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引导,由学校倡议宣传或是推荐优秀教师牵头,逐步形成学习共同体的风潮,要在教师团队中普及共同体的概念和价值,让教师互帮互助,最终达到合作共赢。教师的共生意识得到强化,才会自觉形成团队,进而建立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在共生系统中还要确立一个共同的专业发展目标,目标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教师们带着同样的信念,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奋进,这种共生系统下的合作团体才是有灵魂的。此外,学校要给予教师更多的谏言和决策机会,保证教师能够参与学校重大事件的决策,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与同事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心得,表达自己的想法,民主参与学校决策,感受到被倾听、被关注、被认可,让教师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和职业认同感。
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共生模式

在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中,因个体差异,不同教师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会形成一种互补关系。而共生理论强调在共生系统下,彼此要达到相互促进、互惠共赢的状态。例如,外向型和内向型的教师在同一个学习群体中共存,正是他们之间的差异使互相学习、共生、共同发展成为可能,进而达到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目的。如果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中的主体过于异质化,教师会缺乏一个共生的界面,缺乏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基础,最终影响专业发展共同体的良好运转。在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学习模式下,教师的不同观点产生碰撞,成员必须就不同的观点进行对话和交流,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在交流、分享、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得到了帮助和支持,也加深了对教学实践的理解和感悟,营造了一个共享的文化合作氛围,并对教师这一职业身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此外,一种新的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模式——“青蓝工程”也值得推广运用。“青蓝工程”以师徒结对为主要形式,通过有经验的教师对新手教师进行较为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促进新手教师专业技能和教育智慧提升。一方面,新手教师在听课、备课、上课、公开课活动中主动与优秀教师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如何有效地掌控课堂。在班级管理和常规工作方面,新手教师与有经验的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不僅能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引领作用,而且可以提高新手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指导新手教师的过程中,也能够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积累经验。“青蓝工程”的共同体模式能有效提升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教研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增进教师的专业情感认知。
三、优化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共生环境

优化共生环境,首先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学校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学校要对共同体进行必要的监管,提供教学资源、相关培训和制度保障,使共同体运转良好、得到发展,设立一系列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优化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共生环境,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建教研组。由优秀教师牵头,成员为各科组教师,成员在共同体中交流、研究、学习、考试或举办科组竞赛等,在教师群体中形成信息共享、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环境氛围。其次,学校可根据社会热点和教育热点成立课题组。组内成员为不同专业方向且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大家研究同一课题,分工合作、研究探讨、互帮互助,以此促进研究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平台建设也发展迅猛,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共生环境,同样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将松散的群体组织起来,形成教师专业网络平台发展共同体,实时互动交流。例如,可以组建QQ群、微信群等,鼓励教师在群内发表观点和意见;或每周举办一次线上无领导小组讨论,邀请专家在线答疑解惑,帮助教师获得专业知识的拓展和教学技能的提升;还可以运营微博、微信公众号,形成一个更大的共同体,汇聚教育领域优秀人才,进行广泛交流和教学探讨;还有利用“名师工作室”“世界咖啡会议模式”等优化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共生环境。

通过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提升师资质量、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方法。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学校开展学习、交流、研究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师终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郑惠丹.共生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共同体的模式构建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

[2] 徐怀录.“教师发展共同体”新课程背景下促进教师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9,(8).

责任编辑 袁静琴

作者:朱志衡 陈婷

激励机制下的班级管理论文 篇2:

斗门一中:别样的教育诠释

在“珠江门户第一峰”黄杨山下,翠绿群山环抱下的是一处美丽的校园,她远离喧嚣的市区,地处宁静的城郊。这就是有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全国教育科研实验学校、广东省文明单位、珠海市群众满意学校等诸多光荣称号的斗门一中。

走进斗门一中,只见湖光山色,绿树成阴,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一座世外桃源。高大壮观的教学楼,敞亮的图书馆,腾空而立的天文台,雄伟的体育馆,先进的地理生物园,绿草茵茵的足球场,碧波荡漾的游泳池……

学校管理——追求从呆板校园到和谐家园的改变

一个好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好的“文化场”,它能通过“场”的引力凝聚智慧,通过“场”的势能约束行为,通过“场”的辐射激发潜能,通过“场”的影响促进发展。斗门一中在办学实践中,以学校管理文化建设为主线,多方面、多途径挖掘、丰富管理的内涵,努力将学校打造成和谐的家园。

“管理出成果,管理出效益”,斗门一中尹祖荣校长认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斗门一中一直将学校的管理作为一个品牌来打造,提出了“靠制度管人、凭职责管事、按贡献给奖、重人文关怀”的管理理念。

创新管理体制。在管理体制上,斗门一中构建了“精细管理,线块结合”的主体性网络管理模式,强化年级组的管理功能,发挥学校行政领导的专责指导作用,实施“以年级为行政主体”的学校管理模式,使年级组从单一的“基层执行管理”提升为综合型的“基层行政管理”,形成了“大事有商量,线线有落实,块块有创新,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科学的运行机制。在学校的运行机制上,斗门一中构建了以目标机制、约束机制、动力机制为主要内容的运行体系。其中,他们将构建科学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激发广大教职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一方面,他们以分配制度的改革为突破口,拟定了公正评价教职工工作实绩的结构工资制,体现了“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差不一样,贡献大小不一样”。并根据教师的需要特点与心理特征制定了《优秀教师评比实施办法》,确定了“只定标准,不分指标”的评选原则,施行了定性(对教师师德师风实行定性否决)和定量(对教师业务能力和工作成绩采用定量确认)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只要是教育上有成效、教学上有成绩、教研上有成果,教改上有成就的老师都可以被评为优秀教师,而没有数量和比例的限制。此举满足了教师公平竞争的心理,提高了教师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以人事制度的改革为重点,实施以“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制、连带责任制和教师聘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竞争机制,让德才兼备的教师脱颖而出。

在严格管理的前提下,斗门一中又重视加强人文关怀,让校园成为了全体师生的温馨家园。

给教师内心以人文的关照。多年来,该校以“提高个体素质,优化群体结构,发挥整体效益”为目标,以“铸师魂,塑师德,练师能”为内容,在行政领导与教师之间营造并形成了一种互相尊重,民主对待,互相鼓励,平等互助的和谐关系,形成了整个学校刚柔相济的弹性管理局面。一方面,学校领导对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目标锲而不舍,敢于负责,决策果断:另一方面,学校领导以温和平易的性格、谨慎严密的作风、人『生化管理的手段,努力营造愉悦的工作生活环境。尹祖荣校长非常关注师生真实的生命状态,他率先垂范,以师为友,经常随堂听课,开展学术交流。在他的管理艺术中,流露出的是睿智的见识,真诚的尊重,激励的赞赏,有效的倾听,细腻的关怀,殷切的期待,与人分享的情怀,以及成人之美的君子风度等。所以在斗门一中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人人在干事,人人会干事,师生能自由地释放主体潜能、快乐地抉择自我价值,还有人际关系的温馨与和谐。

给学生内心以无限的关爱。斗门一中的育人理念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人。学校始终把培养学生做人排在第一位,坚持以“行为规范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安全法纪教育”为基点:以“诚信教育、爱心教育、责任感教育”为重点;以“前途理想教育、人生规划教育、感恩报国教育”为切入点,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实现“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人”的育人目标。孩子们在这里能感受到来自领导与教师最大限度的关爱,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不管严寒还是酷暑,狂风还是暴雨,老师们每天都是24小时值班,在学生学习、生活中时时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走进课室促实效,深入指导促发展;他们走进食堂,保证学生吃饱、喝好,营养膳食均衡:他们走进宿舍,检查纪律,保证卫生及冲凉取暖设施正常:学生病了,不管黑天白夜,都是第一时间送学生就医,还经常垫付医药费……

师资建设——谋求由教书匠到教育家的嬗变

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一个老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美的老师。”作为一名教师,最理想的境界是既热爱事业又热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斗门一中引导教师把教育学生的过程看做是爱学生的过程,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素质,让教师艺术的爱学生,让学生在教师艺术的爱中茁壮成长。

斗门一中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植优良的教师文化”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努力打造一种“关心学生,爱岗敬业,积极向上,和谐合作”的教师文化,促使教师在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风、价值取向及情绪反应等方面形成高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提炼教师文化的品相。斗门一中的教师来自五湖四海,因为钟爱的教育,在开阔宽广的黄杨山下相识、相聚、相知。在这里,黄河文化的旷达与率直,长江文化的灵秀与精致,海洋文化的开放与包容,荆楚文化的果敢与坚毅融合交织,激发出智慧的光芒与合力。教师们和谐合作、资源共享、彼此宽容、共通融合;一些全国、省市知名的专家型教师在这里扎根,带领着青年教师们孜孜以求,诲人不倦。

提升教师素养的品位。在斗门一中这个大家庭里,老师们都争当“对学生有责任感,让家长有信任感,使同事有安全感,给自己有成就感”的优秀教师。而学校也始终把提高师德修养作为提高教师各种素质的动力和源泉。学校通过定期组织学习全国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每学年在学生中开展一次“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的评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岗位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学校按照“目标启动,理论促动,骨干带动,培训推动,利益驱动,关心感动”的思路和策略,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一是请进来,学校不定期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帮助教师提高理论素养,开拓眼界,接受新的教育信息,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发

展;二是传帮带。学校开展了“老带新,新促老”的“一带一”互帮互学活动,以此提高教师群体的合作精神与专业能力;此外,还通过专业考试、教学竞赛、论文评选、撰写随笔、课堂观察、案例分析、行为跟进等方式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促进中青年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通过“集体备课、有效教学、工作分享”,扎实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提高教师教学的品质。斗门一中运用“大众化教育、精致化运作”的教学策略,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精致教学模式——“精致教学·自主学习·持续发展”。这样教与学动态结合,就把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紧密联系起来,使二者形成合力,相得益彰。教师们重视自身的发展,既做“经师”,又做“人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想学”,引导学生“乐学”,促进学生“勤学”,帮助学生“会学”。老师们是各显其能,各展其才,主动追求职业理解,生活理想、社会理想。实践中各学科的特色教学模式百花齐放,课堂上“学生想起来,师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不仅大幅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使高考成绩一直稳居珠海市前列,连续多年荣获珠海市高考质量特等奖、一等奖,而且教师和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成绩也是硕果累累。

自主教育——探求从只教知识到教做人做事的转变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斗门一中不断实践“为师生的和谐发展提供最好的援助”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走进斗门一中的学生既能掌握“学会做人”的真谛、又能拥有“快乐学习”的心态,还能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

良好的学生文化是优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它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为了培植一种“行为规范、文明礼貌、富有抱负、充满自信”的学生文化,斗门一中提出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人”的培养目标。

一方面,学校始终把培养学生做人排在第一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学校针对那些乱丢垃圾、破坏环境的同学实施一定的“惩罚”,以惩罚教育,来矫正学生不良习惯:通过设立“诚信考室(无人监考室)”,以诚信参考,彰显学生诚信品质;开展“以爱育爱、以爱助学”的一帮一的“爱心助学”活动,以感恩教育,培植学生善良爱心:分年级确立了“规则”、“习惯”、“理想”、“诚信”等主题班会关键词,以主题班会,形成学生自我教育: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活动教育,培养学生责任意识:通过显性和隐性的班级文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营造氛围,感化学生积极向上。

另一方面,学校积极为学生自主和谐发展搭建平台,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一是设立了学生自主管理机构。学校设立学生会,并设立纪律仲裁委员会和自我监督委员会,聘任有能力、有热情的青年教师担任学生会辅导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管理工作。每个年级都成立若干个自主管理小组,学生仪容仪表检查、上课迟到的检查、班级清洁卫生的检查、板报的检查、宿舍纪律的检查、候车秩序的维持、升旗评分等都由学生自主管理小组完成。二是建立了一系列班级自主管理制度。通过班长负责制、班干部轮换制、每周班长例会制、学生劳动制、学生值周制、班容班貌检查制等制度的建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班级管理从教师管理过渡到班干部管理,再过渡到学生自主管理,从而实现班级管理目标,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和意志、独立人格和能力、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三是开展自主管理主题活动。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达到由“他育”到“自育”的转变。放手让学生组织自己的活动,如艺术节、“迎新文艺晚会”、“红五月歌唱比赛”、辩论会、英文晚会和课本剧比赛、学生网页制作比赛、体育节、运动会、校园广播、校刊、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等。学校还创办了校刊《旭曦菁园》,该刊从采访、组稿、编辑、电脑排版直到印刷,完全由学生自己操办。由团委和学生会共同发起并自主管理的“友爱基金”成立17年来,借助募捐来的资金先后资助过数百位贫困学生渡过难关,完成学业。

学生通过自主管理实践,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真正实现了“学习上自主、生活上自立、行为上自律、交往中自强”的目标。

此外,近年来,斗门一中根据学校生源状况和教师水平,培植和打造学校的学科优势,建立从高一到高三的系统教学计划和培养措施,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呈现出“学生想起来、师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的景观,已逐步彰显学校的“学科优势品牌”。其中、美术、体育、地理、心理教育等学科优势日趋凸显,数学、历史、化学等学科正日益提高。学校优势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已受到普遍的认可和赞誉,这更加坚定了该校“创建优势学科,打造精品课程”的决心与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所学校应该是“一副立体多彩的画,一本有吸引力的教科书”。行走在在斗门一中的校园里,映入眼帘的是灵秀的青山绿水,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人文书香。这里的一切,甚至于山水树木,都呈现出一种清雅的书卷气息。究其根源,料想是因为这片美丽的土地孕育着师生们绚丽多姿的梦想与希望。

作者:龙建刚

激励机制下的班级管理论文 篇3:

激励机制班级管理中的实践研究

摘 要:将激励机制应用于班级管理中,不仅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促进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基于此,本文对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进行探究,旨在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激励机制;班级管理;实践

引言:

所谓的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好相应的要求和规则,然后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严格执行,班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共进的班集体[1]。传统的班级管理中,教师过于注重自身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导致他们难以真正融入到班级管理中,或是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而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不仅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和文明集体的建设中,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自身素质。

1.激励机制的内涵及意义

1.1激励机制的内涵

激励就是指管理者为实现预期目标或达到某种目的,不断地推动事物快速向前发展。而在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就是班主任通过鼓励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能够主动、认真地完成任务,自觉遵守班级中的各项规章制度。据了解,激励过程分为三部分,即引起激励的需要;引起激励的动机;为达到预期目标的心理变化过程[2]。在班级管理中,要想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重要作用,就需要教师认真落实“以生为本”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促进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

1.2激励机制的重要意义

在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有效实践,具有如下意义:

首先,有助于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动力和思考的积极性。当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时,他们就会产生一定的自豪感,主动的参与到班级管理或学习中,并在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提高学习能力与个人素养;

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相互协作意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融入激励机制时,有些是针对学生个人的,还有部分是针对合作小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产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并在日常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强化创新意识与相互协助意识;

最后,有助于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下,班主任大多使用强制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管理,要求学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这种管理環境中,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对班主任的管理模式存在抵触情绪,导致班级管理效果受到影响。而激励机制的融入与实践,学生既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他们有权利参与到班级管理中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并且在班主任的鼓励和肯定下,他们的心理需求会得到极大地满足,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来促进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

2.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

2.1竞争激励机制

竞争是事物发展的外在动力,是人们走向成功的助催剂。在班级管理中,合理构建竞争激励机制,不仅可以提高班级管理水平,获得良好的管理效果,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结协作能力[3]。例如,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初期,就要根据班级人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合理划分小组,然后就卫生、小组纪律、学习成绩、课堂表现等指标进行考核,考核周期以月为单位,期末进行综合评价。考核方法分为组内评价、两小组之间互评、班主任做阶段性总结等。对于综合表现优秀的小组,班主任要予以适当的物质奖励,如水彩笔、故事书、小画册等。通过竞争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感悟到合作的重要性以及班级管理的兴趣,从而实现小组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2.2目标激励机制

从字面上讲,目标激励机制就是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继续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目标。在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班主任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及时地与每一名学生进行交流,对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包括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学习长处和短板等,然后协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让其在执行过程中深刻感悟到学习目标的价值和意义所在。通过目标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而且可以提高班级管理水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情感激励机制

情感激励机制是指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生理状态和情感诉求,然后实施针对性的情感激励。情感激励机制的有效运用,不仅可以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满足他们的自尊心,而且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程度与信任度。此外,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增加与学生的交流频率,既可以改正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弊端与不足之处,又可以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思维能力。当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时,班主任要善于听取并考虑学生的想法和建议,根据他们的心理所需“对症下药”,比如说面对自卑,胆小的孩子,班主任要用亲切肯定的话语和肢体语言给予他们鼓励,帮助学生重拾自信心;对于不遵守班级制度的学生,班主任不要大声斥责,而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4]。通过情感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可以在健全学生品格和人格的同时,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班级管理的重要程度日益显现,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导者,想要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对激励机制进行合理的运用,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价值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相西红,刘洁.如何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构建激励机制[J].中国校外教育,2017,(10).

[2] 刘现忠.基于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构建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24).

[3] 付金燕.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构建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5,(6).

[4] 黄乐清.小学班级管理中构建激励机制研究[J].育人之道,2019,170(22):152-153.

作者简介:胡国领,1987.12.26,男,汉族,河南省商丘市,高中物理教师中教一级,本科,主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作者:胡国领

上一篇:新形势下初中作文教学论文下一篇:档案馆数字化资源定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