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艺术教育论文

2022-04-18

摘要:当前社会已进入创意经济时代,大学城社区建设要顺应这一时代发展潮流。在社会文化取向的艺术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发展大学城艺术教育,通过推广艺术教育促进大学城社区文化创意人才的培育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将有利于建设新型大学城社区,改变目前我国大学城建设政策落后、文化缺失、社区功能不完善的现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实验室艺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验室艺术教育论文 篇1:

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开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其核心工作在于激发他们思维的创造性,各高校虽在不断地强调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但并没有找到一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文章基于对上海5所理工科高校所开展的研究,总结艺术教育方面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创新教育;艺术教育;对策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学校艺术科研项目“艺术教育对理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及改进策略研究”(编号:C11)的研究成果。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而高等院校在创新型人才中的培养中承担着重要任务。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核心工作在于激发他们思维的创造性。目前高校虽然不断地强调要培养创新人才,要建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但并没有找到一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而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非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学生想象力匮乏、思维标准化,成为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障碍。在不断探索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艺术教育在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研究表明,艺术教育目标维度至少有四个方面:一是审美教育,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二是情感教育,培养人丰富健康的情感;三是创造性思维教育,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四是文化传承教育,植入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对人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载体,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和改革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原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1988年4月),把艺术教育作为高校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大学生素质、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和正确审美观念的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要求高校提高对艺术教育在学生道德情操熏陶、丰富情感世界、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教育价值的认识,要求普通高校开设艺术选修课,并逐步把艺术选修课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如果说该意见源于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关注,具有原则意义上的指导性,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的话,那么进入新世纪后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规定(如:2002年5月教育部下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范[2001-2010]》,同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等等,因篇幅有限,不一一列举),则出于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有了更宽的视野和更坚实的依据。然而,各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开展情况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本研究以上海市5所市属普通高等院校(以理工科见长)为研究对象,运用专题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师座谈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对艺术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研究,对有关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改进对策。

一、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对艺术教育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所起的作用认识不够,相应教学研究不足

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作用已被广泛认可,通过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艺术教育活动,以达到不同目的,然而聚焦艺术教育在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方面,则显得认识和重视不足。通过对5所高校专职的艺术教师专题访谈发现,大多数教师以完成本职教学任务为己任,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教学思想上较多强调艺术的“娱乐性”,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没有针对性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活动。基本忽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忽视艺术教育对培养创新素质的重要作用。

2. 学校对艺术教育工作重视不足

通过对5所高校调研发现,高校由于学科划分界限严格,专业课程设置太细,其中一所高校虽设有专门的艺术院系,但接受艺术教育几乎是本院艺术专业学生的“专利”,其他专业的学生进入艺术课堂的机会不多;另外,即使有的大学开设了艺术选修课,也因艺术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调,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加上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任务重,没有更多时间、精力走进艺术课堂,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训练。在问卷调研题目“您所在的学校是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及素质的培养”的选择中,有40%的人说“一般”,32%的认为“重视”,有27%的学生回答“不重视”,这个数据表明学校还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另外,在学生问卷中发现理工科学生大多数通过学生团委或学生会社团以及学校的选修课来学习艺术教育,分别有56.2%和85.4%的学生选择了该两选项,这表明学生社团活动和开设的选修课是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主要载体。另外,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大多数(80.1%)的理工科学生每学年参加艺术教育(活动)的次数是两到三次,这些调研数据充分表明, 学校对艺术教育工作重视不足,学生参与面小,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

3. 艺术教育处于多头管理或无序管理的管理困境,缺乏针对性和激励约束机制

调研发现,很多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给予重视,但面对学科专业教育艺术教育仍然缺乏动力。例如,学校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归口不一,有的大学并不是处于思想上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其机构是因为政策原因被动建立的。根据对该5所高校调查发现,3所高校艺术教育机构隶属于学校团委,1所高校归口艺术院系,1所院校于2015年从学校团委脱离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这种各自为营、没有统一的归口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极为不利。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监督、保障与激励机制,部分教师缺乏对工作的积极性,导致已有公共艺术教育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4. 专门的师资队伍整体数量和素质还不相适应

教育部对高校艺术教育师资有相关规定,要求专职艺术教育师资数量与在校学生人数的比例为0.15%~0.20%,但许多学校难以达到此要求。通过调研,发现这5所高校专门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与学校学生比例低于0.09%,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艺术教育的师生比例为0.43%。调研的5所院校虽有1所高校专门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但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专业门类与年龄结构等分布不合理,使得艺术教育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5. 艺术教育内容文化内涵不足,教育方法比较单一,缺少吸引力,学生对学校开设的有关艺术教育类课程内容的满意度不高

在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35%的学生反映艺术教育课堂学习还是以传统的教师单方面知识讲解为主,教学互动较少,没有体现艺术课程的特点,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15.5%的学生认为艺术教育课堂中实践活动,即使是艺术实践类课程,67%的学生认为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注重娱乐性。80.5%的学生希望在艺术教育公选课的课堂增加实践学时。而其中“对学校开设的艺术教育类课程内容的满意度”的调研结果显示,有56%的学生认为一般,只有23%的学生认为满意,大多学生非常不满意学校开设的有关艺术教育课程。同时,52.8%和45.6%的学生认为艺术教育课程管理不规范,教师上课内容无趣。

6. 缺乏有效的可操作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开展教学效果评价是个高校的一项常规工作,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评价体系、评价方式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理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相较开设艺术专业的院校,在这方面处于不断探索阶段,符合公共艺术教育规律特点和规律的评价评估体系尚未建立。

7. 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不足,缺乏有效教学评估或检查机制

访谈中发现,高校普遍认为教育主管部门针对艺术教育工作的指导不足,国家虽下发相关指导性甚至是检查性的文件,但高校普遍执行得不好,尤其是理工科高校。同时,比较普遍的专业评估、院校评估等评估实践活动中也没有专门的指标对学校的艺术教育进行考核,缺少针对性的专项评估。

二、基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好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

1. 要强化艺术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学科教育融合,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

研究表明艺术教育的基本思路是将艺术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按照艺术教育从普及到提高、从整体到个体的发展思路,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为主渠道,做好艺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的结合,艺术教育与德育、智育的结合,艺术课与课外活动的结合,艺术教育与学校环境建设的结合,艺术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结合。

(1)将艺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如调研发现,一所以电力为特色的工科院校开设了一门“机器人书法”课程,将书法教育与传统理工科内容融合起来开展教学,教学反响很好。

(2)注重艺术实践,采用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如上文所述,学校艺术教育实践内容缺乏,锻炼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缺失。在教师座谈中,一名高校教师谈到曾经在学校示范性选修课程立项中申报了一门“中国传统艺术”的课程,有近一半学时的实践课程,申报答辩中,课程专家肯定了该课程的内容设计和教学方式、方法等,但主管部门认为开设实践内容,对教学资源要求较高,因而未被立项,这种思想是不妥当的。

(3)将艺术教育与德育、智育相结合。这种做法比较普遍,得益于国家重视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也在通识教育语境中得以充实。

2. 引导高校领导重视艺术教育

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认为:必须使艺术成为哈佛大学认知生活和创造未来的核心动力。艺术乃是大学教育使命所载负的核心内容,能够带来新观念、新形式、新方法、新感受,并对人们所有的创造性思维产生重大而奇妙的独特启示。所以,艺术是与科学、人文并列,应当被置于哈佛教育观念的核心地位。而对于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而言,提高普通高校领导对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仍是搞好该项工作的一项有力措施。

(1)开展专项评估。我国的教育评估20字工作方针中,其中“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展示了评估工作的主要作用,可以开展专项评估,政府主管部门恰当地利用评估结果,这样可以引起领导的重视,便于通过评估工作引导、督促这项工作,当然,通过评估工作的开展还可以在全校范围产生积极影响。

(2)组织培训活动。教育主管部门可借鉴原国家教委曾举办的“全国省、市教委主任美育学习班”模式,多组织一些针对校级管理层的培训,也可借鉴中央党校、青年政治学院等做法, 将“艺术鉴赏、艺术技巧”等体验课程加入干部培训中,从而提高高校领导对艺术教育的认识, 真正把抓好艺术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3. 设立艺术教育中心或机构,统领全校艺术教育工作

有个别院校设立专门的艺术教育中心(机构),给予专门的人员编制和固定经费, 作为独立的教学部门开展工作,专门负责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与教学,理顺了公共艺术教育的体制机制,这种做法值得肯定,破除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处于多头管理或无序管理的管理困境,但是要避免因政策原因被迫建立艺术教育中心而带来的随意性和间歇性弊端。这样将艺术教育统一归口于艺术教育教育中心,管理上更顺畅,工作效率会更高,教学质量也会提升。

4. 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的质量关键在于教师,这是普遍的共识。调研发现,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的师资面临以下困难:一是师资人数不够;二是艺术学科门类单一;三是岗位留不住人;四是由于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在职称晋升、科研教学研究项目立项、课程建设立项、年终绩效考核等方面没有区别政策,教师发展处于不利地位。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影响到了艺术教育在高校的开展,需要学校从根本上予以解决,并在条件逐步成熟后,遴选有艺术教育经验或者更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进行授课。

5. 加强艺术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艺术院校的专门教育,学校应该做好艺术教育基本建设,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考虑以构建艺术教育融合与学科教育的培养体系为前提,加强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或实践场所建设,着力开展针对不同学科专业、年级和基础教育阶段接受艺术教育程度等不同的学生教授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既要符合艺术教育的特点,又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得教育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更适合学生。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建议学校成立专门的教学研究团队,引进、开发一定量的专门课程或教学内容,并采用与这些课程或内容匹配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6. 加强艺术教育的教学测评,建立有效的可操作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理工科院校学科教育方面的教学测评工作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一定要兼顾艺术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尤其是针对公共艺术教育,在传统的评价体系框架下,要重新设计有效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

7. 完善艺术教育实践设施,设立专项经费,出台政策制度等措施

制度建设也是保障高校艺术教育质量的重要工作。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将大大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 黄达人.探索适合中国大学长远发展的管理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9,(5):29-31.

[2] 周海宏,等.对学校艺术教育的重新审视——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专题座谈发言集萃:感性素质与人们的生活[J].基础教育参考,2013,(15):13-14.

[3] 白强.大学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意义、问题和建议[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19-221.

[4] 徐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转型研究[J].宁波:宁波大学,2013.

[5] 周微,张晶.十余年的沧桑历程 铸就军星的辉煌——访吉林军星艺术学校校长高志伟[J].经济视角,2010,(10):36-39.

[6] 朱英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深层次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4):62-63.

(编辑:秦俊嫄)

作者:刘慧

实验室艺术教育论文 篇2:

通过艺术教育营建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

摘要:当前社会已进入创意经济时代,大学城社区建设要顺应这一时代发展潮流。在社会文化取向的艺术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发展大学城艺术教育,通过推广艺术教育促进大学城社区文化创意人才的培育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将有利于建设新型大学城社区,改变目前我国大学城建设政策落后、文化缺失、社区功能不完善的现状。

关键词:艺术教育;创意经济;文化创意;文化创意社区;文化社区;大学城社区

大学城是现代社会以来因为高等教育而形成的一种社区模式。大学城社区是指在大学城地理范围内的社会团体,主要社会成员为高校大学生及在此生活的其他居民。大学城社区与其他生活社区相比较,居民年轻化,文化素质水平高,且居民的生活兴趣、价值体系、社会规范等相对统一,便于规划建设现代化的城市社区。大学城社区孕育或代表着一个国家、城市先进的教育、文化水准和先进的城市社区发展理念,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学城的建设不仅要学习国外知名大学城已有的建设经验,还要在此基础上吸收当今社会先进的经济文化发展理念,根据时代的特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得大学城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而且能够成为城市建设中文化和新经济形态发展的坐标。

当前社会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创意时代,创意经济及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也影响着各国的文化教育政策。通过教育修正经济文化,增加国家竞争力,是未来世界各国努力的目标。大学城社区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重视创意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大学城建设带来的新契机与新变化,积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提升经济文化建设水平。在各种教育资源中,艺术与创意经济的联系特别紧密,艺术教育的社会文化功能在当今世界被空前地重视,通过艺术教育营建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成为我们时代发展中的新课题。

一、创意时代的大学城社区:背景与现状

大学城在国外出现已有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而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第二次院校调整,高等院校实行“聚合”,独立大学规模扩大,多校区大学进一步发展,大学城开始在中国蓬勃发展。①目前,全国各大城市都建设了规模不等的大学城。大学城从人烟荒芜的郊区日益发展为设施现代化、商业不断兴起的多功能综合性城市新区。然而,大学城在商业兴起的背后仍然普遍存在着政策落后、文化缺失、社区功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使得大学城社区成为缺乏精神内涵的校舍群、建筑群,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并进而影响着人文化、现代化的大学城社区建设。

“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是笔者基于创意社会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提出的。为什么提“文化创意社区”,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文化社区呢”?虽然二者都重视文化建设,但文化创意社区更强调主体的创造性和文化的创新性。“创意”不是简单的创新,它更强调创新的内涵和方式的人文化,是一种人性化、艺术化、可持续发展的创新。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逐步从信息时代迈向创意时代,这是一股席卷全球的潮流。以创意为核心,面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结构中迅速扩张,文化创意已经成为时代的特征和追求,它也同样适合社区建设的目标。因此,笔者认为,“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是指大学城在创意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以发展高等教育为基础,以文化创新为核心,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并提供优质人文生活品质的新型大学城社区。

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创意人才、创意阶层也逐步崛起。大学城是创意人才的集中培育场所,当代大学生最容易成为创意文化产业的消费者和创业者。有利的社区政策可以吸引相当一部分城市创意人群集聚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社区。创意人群、优质的人文艺术环境,再加上促进创意经济发展的经济、文化、教育政策与社区规划,相互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就会推动一个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的建设。而艺术教育,因其推崇的创造力、人文内涵与创意的精神高度一致,因此,推广艺术教育将直接推动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创意社区的建设。发展大学城艺术教育,以美感、创意、爱与关怀来提升大学城与所在城市的软实力,将有利于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建立幸福和谐的社区环境。

二、对艺术教育的重新认识

要在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力量,首先要正确认识艺术教育的价值与目的,才能开展行之有效的艺术教育。让我们通过近代以来艺术教育理论发展的路径来看看当代艺术教育的变化。

近代国际艺术教育理论的发展,主要分为三大思潮:一是学生取向的艺术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表现与创造力的启发,起源于1930年代的“创造性取向(Creative-Orientation)的艺术教育”;二是学科取向的艺术教育,强调系统性的艺术课程与教师的循序指导,并倾向于以精英艺术为指导,以1980年代兴起的“学科本位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简称DBAE)为典型代表;三是社会取向的艺术教育,古今中外都有类似的思想,但1990年以后尤其被学界强调,特别是文化层面,因此又称为社会文化取向,它强调艺术教育应以社会为中心、与社会文化脉络结合及立足于民主平等的立场。较重要的社会取向的艺术思潮包括:社会重建的艺术教育(SocialReconstructionistArtEducation)、后现代艺术教育(PostmodernArtEducation)、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isualCulturalArtEducation)、多元文化艺术教育(MulticulturalArtEducation)、社区本位艺术教育(Com-munity-BasedArtEducation)、全球性文化的艺术教育(GlobalCultureArtEducation)。②

从国际艺术教育思潮发展来看,整体趋势是强调艺术教育以人的生活为核心、以社会文化为导向,在这一点上与社区建设指导思想高度一致。综合各流派的思想,社会文化取向的艺术教育主要特征为:1.重视艺术教育在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和功能的发挥以及在学习者日常生活的运用;2.强调艺术教学与当地社会关系的结合互动,3.以多元文化为主要学习内容。③和学生取向的艺术教育及学科取向的艺术教育相比,社会文化取向的艺术教育更适合成人及社会艺术教育领域,因此也特别适合大学城社区的大学生及其他成年居民。

三、通过艺术教育营建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

社区通常具有四个要素:人群、地域、社会互动、社区认同。④结合创意社会的特点,笔者归纳出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首先,通过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应该培育一批有权利、有能力接受文化艺术学习并支持和维护文化艺术发展的人群;其次,对建设有美感创意的优质社区生活方式和创意文化为特征的社区发展目标形成共识;再次,有健全整体的经济、文化、教育生态,社区政策、高等教育、文化创意产业、环境设施等方面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和相互支持的局面。那么,在国家现有的文化教育政策框架中,我们应如何通过高校与社区的共同努力来发展艺术教育,营建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呢?

(一)进一步普及文化艺术教育,建立社区审美共同体

只有培养艺术人群及提高民众的审美素养,文化创意产业才能有更大的市场与欣赏人群,因此建立社区审美共同体是最基本的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高校与社区共同提供充足的文化艺术资源,保障居民充分享有文化艺术资源、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权利。

2.强调社区居民维护文化艺术资源、推动文化艺术发展的责任,完善艺术市场,鼓励艺术消费。

3.尊重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人群的文化艺术活动方式,促进文化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通常的城市社区是基于地域的身份认同,而大学城的居民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他们带来了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从文化艺术和审美角度切入,重建一个属于文化和审美的社区共同体,既尊重了文化的多样性,也促进了基于文化的交流和学习,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促进艺术教育融入生活,建立美感创意的人文生活环境

后现代理论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已经逐步发展到建立一种美感创意的集体生活方式,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艺术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进一步普及艺术教育,提高民众审美素养,还有助于建立美感创意的人文生活环境。

1.实施公共艺术方案(1)开展公共艺术活动

利用社区的节庆、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商家促销日等时机,通过论坛、展览、表演、公共出版物、网络等形式,开展公共艺术活动。如每年确立一个艺术活动主题,各高校与社区联合策划,推出系列文化艺术活动,面向全体大学生与社区居民开放。

(2)艺术介入生活空间

艺术介入生活空间主要指视觉艺术,是通过推广公共艺术,影响社区的环境与生态,让美学与艺术的因子贴近社区居民的生活,促进居民艺术感的自我觉醒,营造美感创意的生活环境。我国台湾地区在1992年的“文化艺术奖助条例”中曾作出规定,公有建筑物必须提拨百分之一的建筑经费作为公共艺术的设置。之后又推出了“艺术介入空间计划”,主要提供民间团体自主、自发投入美学环境的改造,引发艺术家与民众的互动与沟通。⑤这些有益的经验值得借鉴。

大学城社区与城市的老城区相比,在建筑风格、整体环境的设置上已经向艺术化、美观化迈进了一大步,但是在美感创意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高校与社区如能够给大学生和居民提供更多进行空间美化的艺术实践机会和场所,可以促进社区居民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关注和参与,在公众讨论和共同参与中对建设美感创意生活环境形成共识。

2.将文化艺术观念融入高校与社区的行政管理

推广艺术、建设具有美感创意的生活方式,这不仅仅是艺术教育和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责,还应该调动整个社区的资源,包括高校和社区的行政管理部门。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美感环境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与推广、创意人才的培养,只有各部门将促进文化艺术发展的观念融入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才能真正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全面推广社会性艺术教育,美化我们的生活空间,建立起促进美感创意社区发展的制度环境。

(三)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大力推进文化艺术素质教育

1.着眼创意人才培养

高校应在教育体制和培养机制上进行创新,培养出更多高层次的创意人才。设置合理的创意课程体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高校应根据不同的学科方向来构建文化创意课程体系,鼓励学科交叉,特别是工科、商科与艺术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尤其要重视人文艺术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底蕴,提高创意能力,为文化创意产业输送市场需要的人才。

2.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高校的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具有辐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创意氛围能激发大学生的创造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意人才培养环境。高校应在校园文化环境上下功夫,为同学们提供具有创意、美感和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可以策划开展各项激发创意的文化艺术活动,并以学生的创意来装点校园环境,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改变。

(四)学校艺术资源与社区艺术教育资源相衔接,形成良性互动

1.高校与社区艺术教育资源共享大学城是大学集聚地,每所大学都有独立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软件资源包括艺术师资、艺术课程、艺术讲座、艺术网站、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硬件包括图书馆、展览馆、演出场所、设计类实验室等。除此之外,某些大学城还规划了公共的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音乐厅、公共演出场所、艺术培训中心等。对于这些艺术资源,大学城管理机构、教育管理机构应联合制定艺术资源共享方案,并推出向社会开放的机制,让社区民众尽可能多地享受到大学城的文化艺术资源。

2.高校与社区艺术教育资源衔接

(1)社区对高校艺术教育资源的利用

社区可以利用高校的艺术师资、课程、论坛与讲座向居民开设文化艺术课程;社区可以利用高校的艺术教育场馆向社区居民开放艺术活动,或直接利用高校组织的艺术活动向社区居民开放;社区可以利用高校培养的艺术人才参与社区艺术活动,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创业人才和消费人群;社区可以利用高校在文化、艺术、科技方面的成果,合作开发多种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

(2)高校对社区艺术教育资源的利用

高校可以利用社区的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艺术教育场所,拓展学校的艺术教育领域,培养未来文化艺术消费人群;高校可以依托社区的企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为大学生安排艺术实践机会,开展研究创新,直接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高校可以与社区的文化创意产业联合制定培养方案,为企业的发展量身打造创意人才团队。艺术教育的发展引导着一个地区集体生活方式的改变,通过制定相应的文化教育政策和实施具体的项目来促进艺术教育的推广,培养艺术人才,建立健全整体的艺术文化生态,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的目标,并且能够以点带面地促进全社会公民文化艺术素养的提升,在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同时,实现建设美好家园的梦想。

注释:

①大学城——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6EaiYApSJ-mPS5ADqoHkVkkMyTiHQ13GF231y0_Pn9ITtD1Pj95Hz3N2KNE2ZPb

②黄美贤:《我国社会艺术教育政策之研究——以社会文化取向为观点》,“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学系博士论文,第28-29页,2005年2月。

③同上,第29页。

④社区——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9629.htm⑤黄龄莹:《推动社会艺术教育政策建构文化国力之研究——以文化公民权、公民美学及台湾生活美学三大运动为例分析》,《艺术论文集刊》第15期,第48页,2011年10月。

参考文献:

[1]黄龄莹.推动社会艺术教育政策建构文化国力之研究——以文化公民权、公民美学及台湾生活美学三大运动为例分析[J].艺术论文集刊,2011,(10).

[2]黄美贤.我国社会艺术教育政策之研究——以社会文化取向为观点[D].“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5.

[3]黄美贤.“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文化创意产学园区与社区合作之个案探讨[J].社区研究学刊,2011,(02).

[4]王丽琦.美学经济时代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困境及突破路径[J].艺术教育,2012,(05).

[5]柳志红.大学城艺术教育资源共享之研究——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J].文教资料,2012,(06).

作者简介:

柳志红,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013年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南京仙林大学城共享艺术教育资源的调查研究。

作者:柳志红

实验室艺术教育论文 篇3:

新时代中国高校传统艺术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

摘 要: 新时代高校艺术教育要大众化和普及化,实现“立德树人”。目前国内高校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传输,育人意识与就业率不强等问题,从高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价值与功能等角度,阐释中国高校艺术教育转型的迫切性以及策略的探讨性研究,旨在凸显新时代高校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与时代接轨、全面发展人才的必要性。

关键词:新时代 艺术教育 立德树人 转型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间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信息技术进一步日常化,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以及与传统教学模式冲突。我国高校本科艺术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逐渐凸显,本科教育的性质也向着素质教育转变。据不完全统计,1977年我国大学艺术招生人数27万,2000年为221万人,2016年则为772万,我国艺术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是8:1,而当下我国艺术专业本科生75%改行,从事非本专业工作,教师教育专业进入岗位50%不能适应工作,每年国培计划投资上千万。这些充分表明高等艺术教育迫切需要转型为促进高校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一、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现状面临之困境

我国现有高等艺术教育分为专业艺术院校和综合大学艺术院系。专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注重专业训练与培养和突出专业能力;而综合大学专业院系,注重人文素养,在教学模式上受专业院校影响。多数综合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不能适应国家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与要求。尤其在当下网络媒体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微信、微博、博客、人工智能等各种网络信息资讯对传统教学模式有着巨大冲击,各高校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逐渐下降,八大美术院校的就业率也逐年降低。专业艺术院校在生源选拔、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过分注重专业技能,这种过分专门化和实用化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科赞尼克认为,“教师与美术家的角色不同,前者负责将美术创作带到年轻人的教育之中,而后者头脑中充满了主要围绕个人创作的思想。”科赞尼克肯定了教师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和影响力。而我国高校艺术教師的选拔更多地从专业角度考虑,却不同程度地忽视教师其它因素。“ ‘本分’工作观和‘天职’观共同决定教师的身份认同具有结构性和架构性的双重特征”①。习总书记说“教师就是思想、知识和真理的传播者”。 多数高校教师仍以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专业培养,普遍存在注重技能,培养单一,忽略了思辨能力的培养,不大关心学生德性与人格的发展。因此,新时代我国高校艺术教育面临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价值功能等的一系列调整和改革。

二、新时代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特点与任务

在新时代,高等艺术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同时要凸显“立德树人” 的教育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17年习总书记曾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党大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高等艺术教育依照党和国家对艺术教育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展素质教育,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依照教育目的看,教育就是以促进和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所展开系统的知识、行为、体质、人格、审美、感知、精神等方面的塑造。新时代党的十九大继续强调“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和加强素质教育,高等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充分突显。

新时代高等艺术教育任务应该突出两个方面:一是以完整而科学的课程体系培养德智体美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艺术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体现教育的终极关怀,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二是对于高等艺术的教师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能胜任我国基础艺术教育的能力,尽管艺术教育作为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是一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新时代中国高等艺术教育面临改革转型

1.教学观念的转变与定位

教学观念要具有开放意识和未来意识。开放性是艺术教育的首要特征。现代艺术教育需要开放观念与方法。不同的艺术教育理论结合其它哲学或学科理论,使艺术教育无法遵循一种或几种固定模式而呈现出多元化。具体表现内容多元、教师角色多元、知识多元、价值多元、教师评价多元、教育目标多元等。归根结底,多元是艺术教育在新时代新型的教育模式,其核心是抛弃课堂的封闭,采用全方位的开放性思维。艺术教育提倡研究性学习,重视与生活联系。凸显边缘与差异同样是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传统教育模式中,一切活动围绕着“中心”进行,艺术教育给传统高等院校带来一场革命,其核心是促进教学由“中心化”到“去中心化”的转变,由“单一型”转向“复合型”,由”直线前进“转向“多元并进”。全球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遍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各种知识利用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被认知。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所以更需要勇于接受新时代的新理论新思想,具有未来意识。

教学观念要具有开拓意识和科学精神。艺术教育从社会功能角度属于人文性质,不是文本而是行动与实践,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科学创造精神,艺术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他进行科学教学、艺术研究和探索的体现,课堂永远是一个教育实验室;拓展艺术教育资源需要高校公共艺术资源与专业课程的校内资源整合,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如博物馆、美术馆、网络、自然、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家工作室、画廊和艺术空间等,观念要与时俱进,具有敏锐的时代感,多渠道获取教育信息资源,保证知识与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持续性。大数据信息时代要求教学具有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能够科学地进行教育活动。勇于使用教育新科技新方法,创造性进行教育实验。“在科学技术的作用下和艺术表现方式的演变中,艺术的新观念、新手法层出不穷,这样促进高校艺术教育要不断地吸纳新的观念和实践成果,更新教育观念,教师从外界和自身产生了促进自我发展的内源性动力”②,在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

2.教学模式的改革与策略

首先新时代教育机制的改革与策略,高等艺术教育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以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与激发学生创造力为宗旨的教学观念转变;从注重知识,技巧的培养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由技入道”的立体分级教育模式逐渐凸显③,而这种教育从观念到实践的变化就要求高等艺术教育从教育观念到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等都必须改变。信息技术发展,各种知识和资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甚至一些艺术共享空间对艺术技术与作品的解析十分详尽,学生依靠互联网既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开阔了艺术视野,传统教室授课模式受到挑战。

其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改革与策略,我国社会所需要的美术人才应该是,在专业实践能力基础上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全面的综合素养,在专业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专业技能和专业规律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十分注重培养什么样的人。艺术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商培养。在艺术学习中获得心理感知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交往的能力。

最后新时代价值导向的改革与策略,从教学观念上认识,高等艺术教育首先是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把艺术教育仅仅理解为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在社会日益发展的快节奏中,人的异化现象较为严重,无论什么教育首先体现的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3.艺术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首先具有通识性。艺术通识教育不论文理学科都应接受美育,这是作为社会“人”的需要。《艺术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藝术教育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艺术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有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通过开设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书法、影视、篆刻、摄影等课程,对大学生的生活、情感和文化素养等产生积极影响。“艺术是心灵的体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和强化他们的艺术冲动,发展大学生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以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具有传播性。艺术教育具有传播艺术知识的功能,“形式是人的理念的感性显现”④,艺术教育将艺术信息或作品含载的知识通过各种教育平台(院校、图书馆、书店、美术馆、博物馆、网络媒体等)传递给公众,是积极能动的艺术文化消费、鉴赏及批评的艺术知识传播活动。传统传播渠道较为单一,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以及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广泛运用,使艺术教育方式和功能获得了极大的拓展。

最重要的是具有育人性。艺术教育的育人性具有社会、人本、智育、德育、情感与潜能开发、认识、美育、人文心理关怀与理疗等功能。美国学者茂瑞斯·布朗在《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中提出了“为理解自己和他人而从事的美术创作”⑤的教育理念,揭示了艺术教育对象是人,人具有社会性,艺术教育指向社会性,如果失去了人的主体塑造和人的本体表现,就失去了艺术教育的本源。艺术教育通过审美认识功能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与人生,发挥其它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即审美性;通过美育达到“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等特点,通过艺术教育强烈的感染性,使思想教育融合艺术审美之中;通过人文心理关怀与理疗的功能使人们警惕在当代享乐主义、科学主义、工具主义蔓延状况下对人生精神层面、审美价值、道德理想、文化心理追求,实现对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和心灵的健康发展。

结语

新时代全球化发生的深刻变化冲击着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传统,其教学正发生以传统教学模式逐渐向敞开式、互动式的以学生为主的研究性教学方式转型,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转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个性兴趣和人文素养的方向提高培养。同时更要把专业课的人文性激活,以此发挥其素质教育的优势。办好以“立德树人”为引导下的高等艺术教育对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化时代意义。

注释:

①阎光才.教师“身份”的制度与文化根源及当下危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②祝成林.高职院校教师的身份及其文化建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7(3).

③陆挺.试论清华大学“由技入道”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J]. 艺术学界,2012(2).

④廖明君.艺术学的元理论思考与学科建设——李心峰访谈录[J].民族艺术,1998(3).

⑤王珂平.美国艺术教育新台阶[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杨冬

上一篇:精细化作文教学论文下一篇:体验式营销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