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论文

2022-04-30

[摘要]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职中外合作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多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此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促进合作办学项目所关联的国外院校、行业组织、企业的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本文在阐释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中外合作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思路。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论文 篇1: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摘 要: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的主要场所。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操、实训等实验教学环节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分析了我校艺术设计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艺术设计类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对策:一是实行实验室建设的项目化管理;二是加强考核,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三是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加强电脑设计实验室的管理。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艺术设计类实验室 建设与管理

1.引言

实验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职业能力,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已成为种类繁多的文化产业教育,与图书报刊、网络文化、平面广告和装潢设计等行业门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这种背景下,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围绕装潢艺术设计和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来进行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那么,工艺实训室和电脑设计实训室是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本建设条件,主要供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进行实操、实训、实验的主要场所,是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以实现设计产品构思和表达为宗旨,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平台。因此,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提高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为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提供强大的后盾。

从目前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是不太乐观的,大学生就业率也不高,“就业难”并不能完全归咎于金融危机,但金融危机却着实提了个“醒”——高等职业教育应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竞争力。“作为高等职业学校,紧跟市场、保证就业是必须。”李训贵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如此表示。考虑到这样一个形势,良好的实验室环境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就业率的关键因素。本文针对目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情况,提出艺术设计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一些见解。

2.艺术设计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计算机实验室任务偏繁重,承担实操、实练、实训等较多课程门数的实验。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艺术设计技术人才的需求,艺术设计专业招生人数遽增。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自2005年合并以来,到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已达560余人,往届毕业生已在社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实验室承担的任务越来越繁重。而且由于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设计等艺术类专业课程的广泛开设,应用软件的种类越来越多,计算机设计实验室承担了多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需要安装的软件数量越来越庞大,且软件更新升级越来越频繁。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实验机房承担的实验教学任务繁重,导致计算机运行时间长,软件不兼容,携带病毒,出现故障的现象较多,给计算机实验室的维护工作带来严重的压力和困难。

2.2工艺设计实验室开放率低,传统手绘功底受到影响。

一方面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实验室承担的任务繁重,另一方面传统技术的艺术设计专业实操、实训等实验室开放的程度不足,降低了实验室使用的效率,如工艺设计实训室等。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不仅仅要掌握一些计算机设计软件和运用现代计算机设计的技术,如平面设计软件PhotoShop、CorelDRAW、IIIustator、Freehand、PageMaker、Photolmpact AutoCAD,立体设计软件3dmax,渲染设计软件Lightscape、VRay等,培养学生今后向高端应用领域发展的潜力——传统的艺术设计方法手绘功底、实际动手制作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熟能生巧,正是这样。

2.3艺术类计算机设计实验室的学生管理缺位。

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作业往往是难于在课堂内完成,教师主要是在设计理念、设计思想、方法等方面进行引导,由学生自己花费几天或几周的时间设计完成作品。因此,学生要在计算机房课外开放的时间进入计算机房完成设计作业。这就给对计算机设计实验室的管理带来了困难。学生是在完成设计作业,还是在计算机房上网做设计作业以外的事就难于监控。

3.艺术设计类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对策

3.1实行实验室建设的项目化管理。

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理应与课程相结合、与学生实习相结合和与行业实践相结合,成为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平台,成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实操实练的主阵地和与学生就业前得到训练的纽带。因此,实验室的建设应与结合理论教学开展,达到实训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融合;不仅应针对学生实操实训的特点,适合学生个性发挥,增强实操实训的效果,而且应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项目化管理是实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举措,是保证实验室建设的科学性和提高实验室效益的有效手段,要在立项、审批、实施和验收等阶段严格把关,促进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更好地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就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而言,当实验室达到一定的规模,硬件建设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就应该结合本专业的发展需要,开展专业性的创作项目,使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实践与创作的过程中综合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实现实验资源的最大化效益。

3.2加强考核,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对工艺设计实验室的开放。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加强传统工艺实操实训方面的要求和标准,规定学生在传统工艺实操实训要达到的目标,加强考核,教师应更加重视艺术类专业学生传统手绘的实操实训。如可以考虑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传统工艺的实操实训目标指标,规定所有学生经过实操实训达到这一目标。在业余开放上,实行班长负责制,大一、大二学生每个班都保证有一间工艺设计实验室课余固定使用,同时也制定了完善的卫生安全制度。这样既可以提高承担传统工艺实操实训的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又可以提高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工艺应用能力,实现双赢的结果。工艺设计实训室则是培养艺术设计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操练的场所,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化的发展空间。艺术设计类不同工科类实验室,艺术设计类实验室也要管理,但不能死管,加强开放工艺设计实验室,让学生参加实训制作的时间更加灵活,使用各种设备更加方便,更有利于培养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挖掘学生今后向高端应用领域发展的潜力。

3.3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加强计算机设计实验室的管理。

病毒的入侵给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严重影响了实操实训教学工作。在学院领导的重视下,通过配备远志多媒体教学软件和网络还原精灵等,可以使计算机感染病毒后能够自动还原,减少计算机重新装机的工作量,提高计算机维护的效率;通过制定验室管理规定,教师上课采用多媒体视频监视学生机加强电脑设计实验室的管理,避免学生在上机时自行上网、玩游戏等。另外,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加强学生在上机时完成一定实训目标或设计作业,而不是在上机时进行上网玩游戏等与课堂无关的活动,充分发挥计算机设计实验室的效用,提高计算机房的使用效率。

艺术设计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不应单个实验室孤立地建设,也不应所有的实验室统一规范性管理,应以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为核心,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重视实验基础能力的培养,又要加强学生对现代造型设计手段的学习,使实验室成为校内承接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实践平台。我们将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探索,认真总结经验,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做好本学院实验室的开放工作,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类实验室的作用,促进我校艺术设计类各专业的发展,为广州图书报刊、网络文化、平面广告及装潢设计等文化行业的快速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源.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利用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9,(4).

[2]张晓兰.艺术设计实验室管理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3).

作者:卢梅英

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论文 篇2:

高职中外合作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

[摘要]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职中外合作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多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此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促进合作办学项目所关联的国外院校、行业组织、企业的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本文在阐释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中外合作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思路。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工作室”制;教学质量监控[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双重推动下,同时兼顾自身办学质量提升的需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迅速发展。以浙江省为例,截至2011年6月,高等职业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达到30多个,当年招生2000多人。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对加快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促进我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加我国教育供给的多样化和选择性等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不可否认,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还是一种新兴教育模式,近几年也遇到了一定的发展困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至今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尤其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大多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张扬,如何能够在充分遵循艺术设计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于中外合作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内涵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工作室为载体,由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变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专业教师为主导,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以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实行工作室主持人负责制,教学内容、教学空间、教学形式完全由主持人灵活安排,教学成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主持人的声誉,因此主持人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相对就会更多,也会更为积极主动投入精力抓好工作室建设。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对象是艺术类学生,文化课成绩普遍较低,常规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艺术设计类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工作岗位,主动学习感兴趣的专业技能,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开放灵活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结合到实践中去,以企业的真实订单为工作任务,以完成产品设计为能力培养导向,注重专业学习效果,因此深受学生欢迎。此外,师徒之间的近距离交流互动让学生充满信心,更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对专业的热情。

2高职中外合作艺术设计类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近些年来,高职中外合作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国内不断开办,缘由在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是在德国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的影响下引入国内并蓬勃发展,高职中外合作艺术设计类专业更能体现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的优势,合作办学效果更为突出。但在教学质量内部监控方面,还没有达到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程度,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1中外合作办学艺术设计类专业质量监控意识不强

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时间较短,而其教学质量又受制于我国和合作方所在国家的制度约束,中外合作办学艺术设计类专业质量监控如何开展、怎样监控,目前还尚处于摸索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的体系和制度,缺乏一种自我约束与完善的机制。在教学质量管理中,只是简单地把国内普通高校的一套监控体系和程序直接用于中外合作办学,对其教学质量造成了一些隐忧;学界还没有把现阶段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监控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更谈不上系统的研究,提出理论性和可操作性强的体系与运行模式尚需时日;在国家层面,《中外合作办学实施条例》没有提出监控办法和指标,教育部没有将其纳入教学水平评估的范围。各个层面对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监控都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由于认识不到位,还没有形成明确系统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标准,缺乏必要的监控和保障机制,造成合作机构和项目教学中的随意性大,没有约束力。

2.2“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

在当代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的影响下,我国的中外合作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多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创意能力和操作技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砸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室空间,教师既是工作室的主持人,又是设计企业实际项目的主持人。通过工作室主持人设置项目方向、项目主题,教师和学生自由选择搭配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由于“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使得行业组织、关联企业大量参与学校教学活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自由度相应增加,使得原先只要上好课堂教学的教师(主持人)常常会忙于客户交流,还要担任团队设计任务分配等角色,繁忙的教学工作使得教师(主持人)在建设过程中往往注重了工作室教学环境空间的建设,但很难保证常规教学时间和学生在工作室内学习活动的质量;合作项目外方教师经常轮换,且在国内教学活动一般不会超过两个月,其知识传授的延续性较差。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中外合作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影响了国际化高职艺术设计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3高职中外合作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3.1建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保障机制

根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宗旨和建设要求,组建由中方学校校领导,学校教育外事部门、教务管理部门负责人、外方院校代表共同组成的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的运行和质量监控。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项目建设过程遇到的难点问题,共同寻求破解问题的有效办法。组建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组成的项目建设督导组,通过召开项目建设汇报会、学生座谈会、教学管理人员工作交流会等方式及时了解中外合作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检查工作室设计项目和教学成果执行情况,对项目教学质量进行督导。此外,邀请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专家参加校董会,指导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建设和发展。

3.2构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按照中外合作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地进行研究、组织、管理和实施教学,不断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工作室”制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中外合作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运行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监控、调整、再监控、再调整的循环方式,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具体的“工作室”制教学管理实践中,不断努力,认真总结,从现代化管理手段入手,规范实践教学的各项工作,强化实践教学的科学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见下图),提高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成图

3.3在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中强化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

在以项目为核心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专业课程的教学是一个整体的课程链,有着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完全开放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如果没有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那么这个整体的课程链就会失去链接,课堂教学效果就很难把握,教学质量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中外方院校、行业企业要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对教学全过程实行节点监控、过程监控及。进一步强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加强在教学中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一定的保障。教学过程结束,要进行终结性评价和反馈,最终形成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

3.4建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评价与激励机制

根据中外合作艺术设计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影响“工作室”制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外合作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组建企业和院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评分小组,实施考、教分离,推进试题库建设,推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等方式,创新学生考核评价的方式,进而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客观公正的评价。制定科学的教学监控管理制度,制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改革的系列教学质量监控管理规章制度,保障“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使制度能充分调动工作室主持人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做到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俞伟忠.浅析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175-177.

[2]刘元林,张增凤.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126-128.

作者:俞伟忠

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管理论文 篇3: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综述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专业 就业能力 综述

引言

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相关学术界的热点话题。目前,全国近2000余所高校开设有艺术设计类专业,每年毕业生超过30万人,这庞大的数据背后隐藏着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现实,即空缺职位与失业并存状态。—方面用人单位急需拿来即用的人才,另—方面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究其原因是人才能力的标准错位,导致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这不仅带来国家教育资源和家庭人力资源投入的巨大损失,也给大学生及家庭带来了生存难题和社会压力。艺术设计类专业由于受“艺考热”的影响,生源和招生数量激增,就业形式较其他专业更为严峻。为此,关于这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本研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以便为后续探讨提供参考。相关文献内容可归纳为就业能力的概念与内涵、就业现状与原因、相关建议与对策等三大部分。

一、就业能力的内涵与概念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

Gazier(1999)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有酬工作、在工作中晋升以及应对变化的能力。Bowe.F(1998)提出就业能力的内涵包括职业管理能力、求职能力、发展策略、表达能力、个体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国内学者目前对就业能力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郑晓明(2002)认为,就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集合,具体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葛维东(2011)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专业就业能力和非专业就业能力,专业就业能力是从事某种工作的能力,包括就业的专业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素质等;非专业就业能力是指除就业专业知识、能力之外,其他通用的就业能力,如思想道德素质、社会适应能力、求职技能等。

(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

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艺术设计类专业隶属于艺术大类下的设计类,具体包含了工艺美术、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等专业。姚莹,徐成凯(2017)通过判断矩阵检验,认为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育背景、专业能力、CA.能力、职业素养和求职能力。陈利平(2014)认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应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思想道德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与吃苦精神、抗压及创业能力等。

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交叉学科,兼具人文和理工特征,本研究认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就业能力应该包括专业能力(专业学习能力、艺术表现能力、艺术审美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等),非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求职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其中专业能力是就业力的核心,是自信的基础,非专业能力是就业力的辅助,是大学生基本的职业素养。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认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使大学生获得职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其他因素(如机遇、个人天资、家庭背景等)不在研究范围。

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张松(2009)闫辉(2013)认为,受艺考热的影响,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招生数量增大,毕业生的就业率偏低,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许二梅(2014)贺佳碉(2017)认为大学生就业存在期望值过高,就业理念固化,就业面窄,签约率低、跳槽频繁等现状。张会锋(2016)则认为—方面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方面企业大量缺员。

造成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市场变化原因(社会需求变化),也有内部就业能力原因(生源、高校、教师),本研究就内部原因参照产品生产过程(原材料-加工生产.销售),将原因梳理成“生源与招生一教学培育一职前教育”三部分。

(一)生源与招生

1.“艺考热”降低了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生源质量。李志强(2009)认为“艺考热”的兴起,考生将学艺术作为升学的捷径,文化基础较差的部分高中生转向学习艺术,他们对艺术无真正的兴趣,只是为了进入大学,获得毕业证。王松江(2014)也认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对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招生数量多,容易被录取,而逐渐成为高中差生上大学的另一种途径。蒋芸(2009)發现这些报考普通高校希望比较渺茫的考生,转而学艺术,期望通过“短、平、快”的临阵磨枪式训练,达到升学的目的。由于这类学生在中学阶段普遍文化底子薄,对知识的获得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高校后片面追求专业技能学习,忽略理论知识的积累;周莹(2017)认为通过几个月的绘画速成,虽可以从艺术设计的感性认知上理解绘画,但很难深入了解并获得应有的设计思维和审美能力。与纯美术专业学生相比,在绘画、审美等专业素养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造成了他们在大学阶段学习上定位不清。

单娟等(2013)认为设计人才应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形成较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艺术设计是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而形成的体系,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可以在学思并重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体现出一定的创新能力。生源作为“产品”的原材料,其品质下降,必然导致理论学习能力差,知识系统性不足。

2.高校“逐利”,盲目招生。按照市场规律,有了“艺考热”的市场需求,必然会产生供给侧高校的“招生热”。李志强(2009)指出艺术专业的经济效益是高校间争相设立的主要动机。吕屹(2009)指出高校通过扩大艺术专业招生数量,新增设艺术设计类专业,来抢占生源市场。闰辉(2013)发现理工科院校、医学院、农学院、煤炭石油类院校等也都纷纷开设艺术专业或扩招艺术设计专业,其招生规模和毕业生数量占比不断增大。这些学校根据各自社会影响力以及当年生源行情划定招生标准,加入了激烈的生源争夺战,逐渐固化形成以专业设计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为塔尖、普通本科院校为塔身、地方高职高专为塔基的“金字塔”式生源市场。

当教育以“逐利”为前提时,各类高校迅速响应考生需求,增开艺术设计类专业,扩大招生等,其背后却隐藏着教学设施缺少、师资建设滞后、学生素质下滑等问题,这些致命因素,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二)教学培育

1.教学内容与市场脱节,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马新宇(2010)认为由于设计类专业通常脱胎于美术教育,观念保守,模式陈旧。具体表现为重艺术、轻实用;重文化、轻工艺;重概念、轻市场;重课堂教学、轻实践环节,与行业脱节,漠视市场导向等。孟令玲(201 5)认为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严重滞后、专业课程设置与落后于市场需求;周莹(2017)指出现有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普遍高于实践、实习课程,学生的动手操作设计基础能力不足;陈忠和(2016)认为表面看,艺术设计类专业因为扩招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但并非主要因素。就业难根本原因是由于毕业生实践能力弱,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专业实践能力作为学生就业能力的硬实力,学生一旦薄弱,毕业后自然难以胜任工作岗位。

而作为人才需求的企业,大多不愿意培养新入职的大学生,更希望有实践经验、能拿来即用的成熟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也不具备工作经验和职业意识,尽管他们获得了学历,却在工作能力上与企业要求相差甚远。

2.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艺术设计是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吕屹(2009)认为由于“艺考热”,大量的高校短期内增开艺术设计类专业,并不断扩大招生,导致专业教师严重短缺,改善师资成为了比硬件设施和资金投入更为重要也更加紧迫的问题。王红(2015)发现在“艺考热”的刺激下,很多高校为了应对师资问题,将大量刚毕业、缺乏教学经验、实践经验的年轻教师推上讲堂,他们将读书时的理论知识不加消化的教授给学生,教学质量无法保障,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也无从谈起。李嫒(2018)提出现阶段教学体系下,急需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设计师参与教学,但他们往往因学历不够而无法进入教师队伍。

3.学生创新意识不够。单娟等(2013)认为艺术设计的核心是创新,其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和课堂教学全过程,具体有表现手法创新、设计方法创新、思维方式创新等。陈利平(2014)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统一的创作模式被学生形成固化思维后,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创新作品。张会锋(2016)指出教学管理极不规范,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随意性较大,与市场对岗位能力的需求脱节,毕业生的基本技能和创新思维等也就无法满足社会要求。

(三)职前教育

1.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就业观念。蒋芸(2009)认为本类学生的个性心理表现为:思想活跃,浪漫,易脱离现实;突出自我意识,忽视集体;专业兴趣浓厚,文化功底薄弱;法纪观念淡薄,作风散漫等。陈利平(2014)认为学生个性张扬,自我评价较高。孟令玲(2015)认为艺术设计类学生,在资金投入上远远高于其他专业,希望得到更好的回报,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容易在就业中碰壁而缺乏自信。单娟等(2013)认为毕业生好就业但就业不好,即很容易找到工作,但常常是他们不满意的工作,因此宁愿暂时待业,也不愿意勉强就业,其就业观念落后是主要原因。张会锋(2016)认为毕业生就业观念保守,注重经济利益,对就业前景充满期望;但内心却自信和忧虑共存。

2.职前教育的虚无。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复杂的个性心理和落后的就业观念,需要高校系统的职前教育指导。王松江(2014)发现很多高校就业教育流于形式,通常在学生毕业前夕统一开设就业指导课,举办就业讲座,让学生了解一些面试技巧、礼仪、政策法律法规等知识;其次,其老师多由辅导员担任,他们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加上自身缺少就业创业经历,指导内容仅限于模拟招聘场景、设计制作简历等浅层次。职前教育作为就业能力的软实力,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各高校按照最低课时要求实施包括“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和“就业指导”三个模块的内容,且覆盖整个大学过程,而高校在毕业前由辅导员开设一些求职技巧课程,对于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提升显然不够。

三、提升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研究者从各自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李志强(2009)提出提高教学质量是解决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根本途径,基本工作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是就业能力的硬实力,寻求职业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是就业能力的軟实力。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把好生源质量关,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叉要重视制订教学紧扣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让创新教育和职前教育落到实处。

(一)立足市场需求,控制招生规模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张会锋(2016)提出高校要了解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掌握不同行业、企业对设计人才的多层次、多方面需求,使企业的供求信息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实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设计人才。周莹(2017)提出将市场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要及时反馈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上。姚莹,徐成凯(2017)提出应立足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强化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竭力探索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新方法、新模式。对此,马新宇(2010)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该校对相关创意产业及一线设计大师,开展了问卷、专访等调研分析,完善了对接创意产业设计流程、设计师知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2.控制招生规模,谨慎开设新专业。近年来,四川美术学院奉行质量先行的理念,在生源充足的环境下,仍持续缩小招生规模,从源头上把控生源质量。其招生数量从顶峰2000A(2011年)持续减少至1550人(2017年),实行“百里挑一”的精选生源(1.5%的录取比例)。其副院长侯宝川(2017)认为本科规模缩减旨在提高生源质量,保证在校生能享受充足的教学资源,以“八大美院”为代表的高等艺术院校应起到旗帜性的引领作用,要控制办学规模。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吴卫光(2017)认为,扩大招生意味着收入的增加,但可能导致教学质量失控,四川美院在生源很好的情况下,清醒而坚定地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是值得肯定的。为保证教学质量,控制招生规模,四川美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3.保障教学资源,政策先行。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对高校教学资源明确了量化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对图书等信息资源条件作了量化要求(重点院校生均不少于100册,师范院校生均不少于50册),对教学空间场地(生均面积不小于2平方米)对教学硬件设施等明确了标准,并强调建设教研工作室,工艺实验室,教授工作室,师生交流等教学辅助空间及配备相应的设备;新开设设计专业经费投入不低于350万(不包括固定资产),每年正常教学经费投入不低于75万,并每年按一定比例增加;对办学相关的教师规模(数量、生师比)、结构(职称、学历、年龄)等做了具体量化标准。盲目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可能会面临教学质量评估的诸多问题。

(二)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增加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李志强(2009)提出学校不仅教授学生理论知识,更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专业和社会实践能力,让实践贯彻始终,在实践中提升能力。王红(2015)提出让学生与市场之间的关联更加紧密,设计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得到应用。单娟等(2013)认为,—方面加大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比较系统地掌握艺术设计以及施工工艺、工程预算、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另—方面不能在教学中过度重视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培养,应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

对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马新宇(2010)提出开展与项目结合的实战型教育,将市场项目导入课程中;通过参加专业大赛提升学生的专业热情和信心;开展与专利结合知识产权教育;与国际院校开展设计文化交流,专业学术活动等,以及鼓励学生考取设计师技能证书等。郭亮(2013)提出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具体包括与企业“请进来,走出去”的学术交流、校企联合工作室、以及校企联合办学等形式。王艳(2014)提出“师生工作室”平台模式,通过此平台,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锻炼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科技创新能力。陈利平(2014)周莹(2017)建议实行“项目+实习+就业”教学模式,并开设实训工作室、校企实训工厂和校企合作基地。贺佳碉(2017)提出充分利用校友企業人士,开展专业交流和模块化课程合作。通过第二课堂,举办文化艺术活动、设计大赛等,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开展校园各种社团活动或公益活动等,提升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和社会实践能力。

2.优化师资队伍。李志强(2009)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王红(2015)提出优先选择具备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参加到教学工作中来,高校可以大胆引进有专业实践经验的设计师,以补充紧缺的实践型师资。陈忠和(2016)提出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不但实践经验丰富的设计师进入课堂,参与教学实践、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等过程,还包括为缺少实践经验的高校教师,制订实践能力提升计划,深入企业挂职等。张会锋(2016)提出高校教师要博学,要与时俱进地学习本专业知识和相关其他学科知识,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科研,引进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和经验,更新教学思路,转变教育观念,优化知识结构;学校多提供教师学习深造机会,鼓励专业教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3.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艺术设计是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涉及了人文、艺术和工学等,将多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许二梅(2014)提出只有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才能利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及其对事物深刻的理解,设计出具有时代内涵的作品。贺佳玥(2017)认为人才竞争不仅是专业能力的竞争,也是综合能力的比拼。朱玉娇(2015)认为学生毕业后要面对社会,需要社会常识、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学生重专业,轻通识教育的传统教育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艺术设计类高校人才培养应当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两手抓,齐驱并进,在调查了解学生整体素质现状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开设课程,解决艺术生公文写作能力差、口头表达能力不强的问题,拓展与艺术设计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部分,创新思维是设计教学中的难点。王松江(2014)认为创业知识储备不足,是导致大学生创业难、成功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单娟等(2013)认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可通过师生工作室参与设计大赛、科研项目等形式,也可通过建立创新平台,科研平台等实现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马新宇(2010)王红(2015)建议开办学术讲座和专业展览等活动来开阔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开展创作实践,参加专业比赛,并提供必要的辅助条件,建立激励机制等。

(三)职前教育落到实处

1.构建全程性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职前教育落到实处。许二梅(2014)周莹(2017)认为设计类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十分必要,提前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进行各种准备,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短期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调整就业期望值,提高职业素养等。陈利平(2014)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孟令玲(2015)张会锋(2016)认为由于文化基础差,注重技能学习,导致理念落后,设计作品往往缺乏文化内涵,高校就业教育更应注重对其的就业引导,面对现实,降低就业期望值,更新就业观念。

职业素养的提高和就业观念的转变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王松江(2014)姚莹,徐成凯(2017)针对毕业前由辅导员开设、流于形式的就业教育,建议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前移并覆盖到整个大学全程,开展长期指导:可聘请职场成功人士、行业单位人力资源专家、以及优秀校友等为导师,结合人才招聘、人才管理中的能力需求,通过开展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职业规划、人物访谈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识。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要将就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过程中,使教学与行业需求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提升就业能力。

2.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加心理辅导。姚莹,徐成凯(2017)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正确面对困难与挫折,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涉世不深,对就业缺乏心理准备,导致消极情绪的出现,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势在必行。周莹(2017)开展心理学讲座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积极与同学、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寻找解除困难的对策,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增强其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力,从而调适自我情绪,把控自我行为,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四、小结及建议:

(一)小结:针对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问题,研究者深入的探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经过梳理文献也发现:

首先,从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的多个原因来看,这些原因之间的不是平行并列的关系,而是互相交错,层层递进的关系,如图1。其源头为“艺考热”,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为升学而选择“捷径”,高校为“逐利”而盲目扩招,由于双方都“心态”不正,而引发教学师资缺少、教育设施不足、学生学习能力弱等二级问题;高校为了应对师资问题,让刚毕业的年轻教师直接进课堂,带来师资实践经验欠缺,理论与实践脱节,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学习能力弱,也使得其重专业,但通识教育差,重技术,但创新能力弱,自信和忧虑并存、就业期望值高等三级问题;同时,综合类院校僵化的教学管理,以及艺术设计类学科常年被边缘化等现实,最终导致毕业生能力与市场需求相差甚远的现状。

其次,从破解的对策来看,诸多研究者针对源头,提出要控制招生数量,提高生源质量,强调“产品”原材料的重要性;接着提出师资建设,建议增加行业实践经验的一线师资,培训无实践的年轻教师,强调“工人和设备”的重要;同时针对教学管理,提出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专业和社会实践教学,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定制“产品”,以及将职前教育落到实处,提升非专业就业能力(职业素养、写作能力、协同能力等),达到既能工作、会思考、又懂做人的高素质人才。

(二)展望:首先,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比例的权衡。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得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驗理论的标准。在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过程中,既要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也要注重通识教育;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也要关注个性发展;既要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也要注重个体的实践能力,这里的平衡度怎样把握?理论与实践课程开设的合理比例是多少?就业市场需求与学生个性发展怎样权重?对于这类问题不能“脚痛医脚”的方式,而是值得深入探讨。

其次,对策和建议缺少层次性和针对性。我国地域、经济、文化等差异较大,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对人才就业能力的要求相差甚远,不同类型的设计类公司(如装饰公司,景观园林公司,广告传媒公司,动画多媒体公司等),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也各不相同,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的高校,其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定位、特点也不一样(如专业院校培养“精英型”,普通本科定位“应用型”,高职高专倾向于“技能型”)。因此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开展具体企业类型和岗位特点,与具体院校人才定位等结合的细化研究,针对性研究非常有必要。

最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课程紧扣用人市场的能力要求。针对分布在不同地区、类型多样的用人企业,展开与设计岗位相关的具体能力需求调查,并建立一套及时更新的动态系统,实现大数据管理,以便办学高校,设计专业学生,以及企业实现有效的信息对接,以便各方朝着共同的办学目标而努力。高校在明确就业能力需求后,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学生也立足自身现实,找出差距,制订和调整学习计划。

结语

化解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关键是按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既要从源头“艺考热”上着手,要控制招生量、提升师资水平、完善教学改革、落实职前教育等:也要探讨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比例、市场需求与学生个性发展等,以及不同地区、企业类型和设计岗位的人才要求;因此,可尝试建立市场、高校、大学生共同参与的能力需求信息的动态系统,为提高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参考。

作者:牟彪 李勇成

上一篇:软件项目开发投资决策分析论文下一篇: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