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15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呈现出新的局面,迫使中职语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分析中职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从中职语文应在注重传统文化、弘扬工匠精神、体现职业特点和强化职业能力等方面进行探索,实施课程改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课程改革论文 篇1: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究

摘要:在现代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深入过程中,教学改革是教育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必须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其中,高校的语文课程改革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对于建设校园文化也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利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措施,以期推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实现语文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是培养人才、传授技能以及创建文化的重要场所,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这种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进行了改革。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大学校园中的文化建设体系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对于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一、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分析

(一)语文课程改革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存在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语文课程的错误认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们认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语文课程并不存在关联,所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可以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分开来进行。这导致了大学校园中语文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化建设不协调问题的出现,二者相互之间不能起到促进的效果。其次,一些人缺乏对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足够重视,认为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的影响不大,所以忽略了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这些都是对语文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化的错误认知,这种错误认知会造成语文课程改革进行不全面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效率不高等。语文课程改革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个人品格等。这些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所以说,语文课程改革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语文课程改革,也能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1]。

(二)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

在大学校园这个大环境中,包含的主要人员有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以建设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为主要内容,这些内容的主体都是学生,最后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在大学校园中,语文课程改革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大部分在课堂中进行。其次,校园文化中体现出了学生和教师的个人素养、行为、举止等,也体现出了教师的科研成果、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等。这些因素都能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得以发展和提升。最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情况,教师以及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都是影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因素,校园文化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促进语文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2]。

(三)语文是校园文化的载体

语文课程中体现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的精神素养,学生这些能力的提升,能起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语文课程改革,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创新语文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为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为社会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人才做出相应的努力[3]。

二、利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探究

(一)提高对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视

在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人们缺乏对语文学科的足够重视,往往认为语文课程教学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没有影响。基于语文课程改革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人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与观念,尤其是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应加强对语文学科教学活动的重视,根据国家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实施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普及《大学语文课程》教材,制定科学合理的语文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全面推荐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4]。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辅助作用

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时期的语文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方法都是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過程中,现代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等逐渐融入到教育领域中,并且在教育领域中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因此,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技术的辅助作用。在网络上寻找合适的材料,制作成课堂教学材料,在教学的过程中展示给学生。比如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或者播放莫言优秀作品的音频等,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引导学生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快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5]。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改革理念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所以要优化语文课程教材,不断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时刻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个体差异与文化素养的不同,改进语文课程教材,制定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案,实施有针对性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这样有助于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对此,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等方法,带领学生全身心的融入到语文知识的学习当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能实现语文课程改革,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水平,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6]。

(四)开展语文课程实践活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语文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语文课程实践活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提高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比如教师开展校园标语、宣传栏以及校园广播等活动,或者组织召开小说比赛、标语大赛等,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形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加快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对大学生以后的就业都有良好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中,人们存在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不高的现象。从建设校园文化的角度看,大学语文课程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语文课程改革在学生身上的实施效果影响校园文化建设速度,并且语文课程中体现的科学素养和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因此,语文课程改革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重要的作用,人们必须提高对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视,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及召开语文课程实践活动等,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加快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红梅.地域文化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 (02):68-74.

[2]裴婷婷.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核心改革大学语文教学探索[J].农家参谋,2018 (04):215+267.

[3]韩莉.浅谈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以D校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17,22 (10):49-52.

[4]李光亮.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思路浅析[J].中国培训,2017 (12):44-45.

[5]李学林.大学语文模块化课程改革提升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影响力刍议[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04):99-100.

[6]申长崴.大学语文课程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6,16 (04):33-35.

作者:麦慧韡 姚远

语文课程改革论文 篇2:

新时期中职语文课程改革途径探析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呈现出新的局面,迫使中职语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分析中职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从中职语文应在注重传统文化、弘扬工匠精神、体现职业特点和强化职业能力等方面进行探索,实施课程改革。

[關    键   词]  新时期;中职语文;课程改革

[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并没有随着规模的扩大得到显著提高。我们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使我们的学生更好地学到知识,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新时期,中职院校对其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文化课作为职业学校课程组成的重要部分,如何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使之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成了从业者不得不去思考的重要课题。而语文课作为文化课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对传统的语文教学进行改革。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叶圣陶曾经说过:“表达观点靠语言,写出思想靠文章。”从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中可见语文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语文,将难以与他人沟通交流,难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语文是中职学生重要的必修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各类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应对未来工作和人生的基础。语文教学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现中,语文教学却不尽如人意。

(一)世情

首先,在学校方面,职业教育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高技能人才,但在现实的培养过程中,由于职业教育服务于市场、服务于企业的现实压力,往往导致职业学校片面强调对学生的技能培养,而忽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极易造成道德文化和职业素养的欠缺,即使毕业进入了用人单位之后,也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其次,在家长方面,许多家长主观上也轻视职业教育,他们认为来职业学校就是学技能的,而语文课等公共基础课可有可无,学好学坏无所谓。甚至有些学生对学校开设语文课存在抵触情绪——有的学生就干脆说:学好专业课就好,何必学语文。

(二)学情

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总体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自制力不足。有许多学生语文基础薄弱,甚至连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都不能正确掌握,更不用说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的学生阅读量极少,知识面窄,对文本的理解和想象力不足,同时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面对这种情况,学生能够投入语文学习中有着很大的难度。

(三)教情

很多中职的语文教师毕业于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接受的是普通高等教育教学,在教学中往往难以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特点,使用的教学方法难以为中职学生所接受,加上大多中职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厌学现象普遍,时常导致学生不想学、教师不愿教现象的发生。

另外,由于职业学校往往对语文课不够重视,很多语文教师难以获得进修学习的机会,难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在中职院校中往往存在语文课师生配比不合理的现象,导致语文教师存在着课务过重的情况,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二、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具体途径

(一)注重传统文化,突出语文特性

2015年,教育部下发《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鼓励职业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语文承担中国文化传播的功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更要承担起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语文是与传统文化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语文教学要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使传统文化与语文相互促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格,确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形成高尚的精神修养,使语文课更充实且更有深度。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化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引导学生探究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来历以及相关故事,通过设计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如可以通过古诗文的教学引领学生走进传统文化。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优秀的古诗词蕴含丰富的情趣,对学生的心智有着良好的启迪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感、发展能力和文化素养,让每个学生受益终身。

(二)弘扬工匠精神,加强德育渗透

2016年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工匠精神”的概念。工匠精神代表了市场需求、政府的人才培养方向,更是对广大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而中职院校是我国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工匠精神必然成为中职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的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现实需求,这就使在中职语文中弘扬工匠精神成为可能。在中职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对日后工作能力有益的内容,这些内容对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建立执着专注的精神有着极大帮助,而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

另外,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德育素材,为我们开发语文课的德育功能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跟秦王斗智斗勇,最后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如莫泊桑的《项链》,通过主人公玛蒂尔德因贪恋奢华而遭受痛苦的故事讽刺虚荣心,反映了不良的价值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和社会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中国,水的困惑》,文章分析了中国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原因,警示我们水危机的现实,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展开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

(三)以就业为导向,体现专业特征

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曾经形象生动地阐释了职业教育的内涵——“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在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他要求学生具有全面的素质和较强的职业能力。所以职业学校语文的教学任务就不能等同于普通高中,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应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研究和探索专业知识的融合点,设计符合职业要求的教学,从语文出发,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学习的相互促进。

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也有着很强的专业特征,他们普遍要求把所掌握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自己所学专业的具体的专业能力,为专业学习和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服务。在语文实践活动方面,可尝试实践“嵌入式”教学方法,以专业知识为载体,通过语文能力训练,借助职业因素来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如教学中如遇上“关注环境”的主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信息、开展调研、撰写调查报告等,以此来提高语文应用能力;教材中还有关于“推销产品”为主题的综合實践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商品展开调查,整理相关资料并介绍商品等,模拟产品推销情境,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和口语交际能力。这样,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充分融合专业技能,一定会达到语文和专业课互利共赢的局面。

(四)强化职业素养,探索实践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努力地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变以前的“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学习”、变以前的“教师单边讲授”为“师生互动教学”、变“普通课堂教学”为“创设情境教学”,教师适时地将语文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进行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其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点而便于与专业相结合,且容易被学生所喜欢。

随着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和发展,作为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应该主动了解学习专业知识,了解学生就业方向,以此为指导,将语文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出有专业特点、职业特色的语文课。

以上几个方面是笔者对新时期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我们的语文如能从以上几个方面做好与专业教育的结合,那么语文必将能为职业教育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思帆.关于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神州,2017(12):125.

[2]祁勇.就业导向下的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管窥[J].职业教育研究,2010(3):110-111.

[3]肖进军.浅析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方法[J].广东教育:职教,2012(6):41-42.

[4]余绚.为中职语文课堂注入活力:课程改革常态化的探索之路[J].现代职业教育,2017(5):98-99.

[5]张雷.多项并举做好中职语文课程改革工作[J].科学咨询,2017(9):87-88.

[6]石芝.中职学校德育渗透的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作者:徐海

语文课程改革论文 篇3:

近十年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

摘 要: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已十年有余,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非常多的优秀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中深层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目前,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对课程目标理解不到位、课程实施过程中城乡差异大和课程评价问题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问题;原因

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已十年有余,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非常多的优秀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中深层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分析是为了寻找病因,只有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推进义务教育语文课改的深远发展。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课程目标理解不到位的归因

一线教育者对课程目标中具体指标的理解不到位的原因如下:一是教师理解能力有限,确实读不懂其意思;二是教师明明理解了其意思,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不得不“重数据,重指标”,在执行时有意偏移目标;三是教师理解了其意思,也不过分关注“数据”“指标”,但因个人业务水平限制,在执行时无意之中偏移了目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文本理解能力不至于太差,第一种情况并不多见。下面着重讨论后面两种原因: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目标的矛盾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健全人的个性;应试教育是用分数来衡量学生,以升学为最终目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着不同的目标。这二者的矛盾集中表现在:“只要学生考试成绩上不去,就难以考上大学”。素质与应试的矛盾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中也得以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情感、语文学习习惯以及语言文字思维等方面更具价值,但是这些方面是很难量化统计的。而在语文考试考核中,又“以语文知识的考查为主”。[1]这样在素质与应试两者面前,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情感、习惯以及思维等方面的提升。虽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但相关的体制性障碍以及深层次社会影响因素以及历史做法并没有得到根除。“追求升学仍是主要的教育教学价值导向。”[2]所以,即使一线教育者理解了语文课标的内容,在升学的影响下,也不得不“重数据,重指标”,在执行时有意目标转移。

2.语文教师业务水平有限,对重点把握不准

除了以上原因,语文教师個人业务水平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新课改语文课程目标的贯彻,有的教师无意加大了教学内容的难度,例如一些教师把语文课上成了品德课或文学课。有的老师职业态度相当端正,为了一篇课文,广泛搜集相关背景资料,花很长时间备一篇文章。当然,他们认真钻研、备课的态度值得肯定。但是,中小学语文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加强识字、写字、用词、造句等基本能力训练,然而有的老师却从文章的“主旨思想”“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写作方法”“段落”分析,如果是小说,还要加上“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逐一分析。有位教师“教授‘白天黑夜’四个字竟然耗费三个课时”。[3]按照以上教法,本来简单的东西也变得复杂,有的教师舍本逐末,好高骛远,没有抓住重点,就算教学态度再好,那也是事倍功半,老师学生一起折腾。

二、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城乡差异大的归因

城乡差异是我国城乡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在教育领域亦有反映。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差异较大。理想的模式是城乡均衡发展,但是由于教师综合多方面因素,主观选择倾向于城市,以及教育投入分配不均等原因,导致城乡教育发展失衡。

1.师资力量差异大的原因

乡村学校师资力量比不上城市学校,主要表现为数量上不足和质量上不优两种情况。为什么绝大部分(好)老师选择去城市,而不愿意去农村?肯定也有他们的理由。仔细分析,不外乎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教师待遇相差悬殊,教师不愿去农村教书。待遇指的是个体受到的报酬或招待,或者是说个体所获取的生活条件。教师待遇是教师教书的“最重要物质基础”。[4]

二是个人发展空间制约教师去农村教书。教师不愿下乡,也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考虑。某乡镇领导说:“在现有教书条件下,如果每个月多给教师一千元,很多老师也不愿意到乡镇教书。”这主要是因为城乡发展水平相差太大,个人发展空间和平台都比较窄小。

三是传统观念阻碍教师去农村教书。在传统观念中,城市代表“先进”,农村代表“落后”,所以“农村人”以走出农村为理想,“城市人”则以生长在城市为骄傲。

2.教学资源相差悬殊的原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中,乡村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足,特别是先进的教学资源缺乏。究其原因,教育投入不足是直接原因。

教育投入不足,导致教育不公平。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直都面临着政府财政经费投入不足的困境。尽管现阶段我国乡镇教育经费逐年投入有所增加,但是“总体投入仍呈现不足”。[5]这是导致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直接原因”。[6]

三、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修养与素养不足的归因

教师个人的修养和素养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程度和效果。现实中,教师修养和素养不足,既有学校和教育行政机关的原因,也有个人原因。一方面,语文课改实施后,学校和教育行政机关对语文教师的引导和沟通交流不足,缺乏培养。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自身在职前、职后没有充分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单一。语文新课标出来以后,教师自身在观念和行为上也没有跟进。

1.教育行政部门与教师的引导、沟通交流不足

教师在语文新课改中教学观念难扭转,教学方式难转变,面对新问题,教学信心缺乏,这与教师个人素质和修养有关,适应新事物、挑战新事物的能力缺乏。但是,主要还是因为有的教育管理者的相关教育管理理念缺乏与时俱进的更新,这些管理者“只懂得用应试教育的思想硬性管理”。[8]

2.教师知识结构单一,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语文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渗透,语文教师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不然难以驾驭好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孟庆林认为:“语文教师应成为了解各学科知识的杂家。”[9]刘扬娥指出,一篇课文如果只在“小语文”的范畴内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它同时还会涉及学生对人文、艺术、科学的初步探索与感知[10]。博、大、精、深应是当今时代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新的素质要求[11]。

3.教师未对学生求知需求合理把握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立场,义务教育语文课改应以合理尊重学生的求知需求为前提。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在内容表达上丰富多彩;在教学方式上自由灵活,根据需要适时适当调整方式方法。换言之,尊重学生求知需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

四、对课程评价问题的归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了课程评价的应然路径,例如“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重视定性评价”等。然而,在语文课改的过程中并未按照上述路径进行。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语文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以及一些外部因素导致的。

1.只看成绩的原因

有的教学被“分数绑架”,即使实施了素质教育,这种状况并没有太大好转。因为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初升高两大统考使得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不得不看重成绩。

一是升学压力。素质教育走了这么多年,可是升学率这座大山并没有从老师、学生的心中移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流,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还比较低,所以,初中比拼的仍然是上重点高中的升学率,高中比拼的仍然是考入大学,甚至是重点大学的升学率,成绩决定去留,成绩决定高低。所以,即使教师、学生、家长认可素质教育,但是只要有升学的压力,老师和学生就不得不遵循以前的教学习惯和学习习惯,所有的教学和学习都落到考试这个重点上。

二是家长期望。有些家长对孩子分数的看重不亚于老师,特别是对于独生家庭,全家人把希望皆寄托在唯一的孩子身上,没有半点马虎,更不敢冒险让自己的孩子去作素质教育的试验品。实际上,“家长们更在意孩子的分数”。[12]家长拿着孩子的成绩单,第一个念头不是看孩子是否进步或是进步了多少,而是更加关注孩子单次考试的具体分数。

三是学校政绩。学校管理者是学校的主导力量,他们的决策将对学校的发展方向以及教学特色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诸多学校管理者不得不重视学生成绩,有的甚至把学生成绩的提升当作“学校唯一的实在工作”,[13]对学生成绩的提升过度关切,而把成绩之外的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升情况当作虚无。

2.评价单一的原因

评价单一,既指评价内容单一,即只注重语文知识的评价,而忽视语文听、说、读等能力和素养的评价;也指评价方式单一,即只注重定量的方式,而忽视定性的方式。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问题,下面将详细分析:

一是评价的复杂性。一方面,语文课程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评价的复杂性。语文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和体会语言文字的人文性和基础性,培养语言发展思维以及掌握语言的基本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了语文课程评价的具体内涵。这包括总目標以及相关评价内容。以阅读评价为例,除了总体评价之外,还细分为诵读的评价、默读的评价、精读的评价、略读的评价,以及有关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等,类目繁多。此外,总体评价的语言表述,例如“感受”“体验”“理解”“兴趣”“价值取向”“习惯”的评价都比较抽象。对一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深层次的品质发展如何评价,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到如今都没有一个合理可行的方法。[14]所以,语文课程本身的复杂性使得人们选择用“一纸试卷”省去所有麻烦。另一方面,定性评价本身具有复杂性。依据语文学习本身的“重情感体验”和“重感悟”的特点,应该加强定性评价”[15]。在语文课改中,在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中采用了多种定性评价的方法,例如各种记录卡片、手册、学习日记和成长袋。以卡片为例,包括写字卡、阅读卡、背诵卡、课外阅读卡、写作卡、作业卡、口语卡等,为了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每张卡片上又分为多个栏目,包括自评、互评、家长评、老师评等。每个主体评价自然要分为多个等级,如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等。每张卡片让人看了眼花缭乱。最后,老师还要把这些卡片统计出来,按一定比例算进期末成绩。又以等级制为例,等级制是呈现学生学业成绩呈现的方式之一。有人认为:在当前的环境下,“分数制”更加公平与合理,而“等级制”则将简单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这样将导致语文课程改革的复杂化与混乱化;很多家长抱怨:如果将孩子的学业成绩全部以“等级+星数”的方式呈现,将增加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量,把本来可以较为直接地体现考生学习情况的考分排序“搞得更加混乱了”。可见,语文本身的特殊性和定性评价的复杂性使大家更愿意选择分数这种简单的评价方式。

二是定性评价影响评价公平。俞敏洪在谈到高考改革的问题上,认为在中国的人情社会和行政化社会中,孩子们的未来,应该是“靠分数说话较靠谱”[16]。既然中国是人情社会和行政化社会,那么基础教育中也难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在质性评价中,老师们的爱好不一样、评价标准也不一样,这样老师对某些孩子就会多关照一些,多加些分,甚至为了在小升初、初升高中占优势,老师们可能会人为拉高与兄弟学校的成绩,给自己学校的学生多加分。那么这样的话,无论是对学校内部的学生,还是学校与学校之间都会影响公平。所以,从公平的角度看,相对而言,分数是一种比较公平的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段双全.语文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几个误区[J].教育科学研究,2011(11):57.

[2]续梅.素质教育调研: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N].中国教育报,2006-11-09.

[3]洛寒.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EB/OL].语文研究相关课题:大学语文研究,2012-01-11.

[4]易海华,罗洁.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问题现实解读与改善:基于湖南20个县市区24所农村学校的调查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3(1):271.

[5]吴正俊,朱伯兰.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财政投入体制机制创新探究[J].探索,2013(5):118-123.

[6]马海涛,向飞丹晴.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财政原因及对策探讨[N].地方财政研究,2011(6):5.

[7]李春成.批判与反驳:对功利主义作为公共政策指南的析论[J].南京社会科学,2004(9):58.

[8]殷建光.捆绑素质教育的六大隐性绳索[EB/OL].教育:人民网,2005-11-04.

[9]孟庆林.谈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J].教育探索,1996(4):26.

[10]刘扬娥.取“他科”之石,攻“本科”之玉[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1):38.

[11]欧阳素君.浅谈新课改下的教师修养[J].现代语文,2010(7):98.

[12]郭会桥.素质教育不敌应试 调查显示多数家长看重分数[EB/OL].教育新闻:搜狐教育,2005-10-09.

[13]殷建光.捆绑素质教育的六大隐性绳索[EB/OL].教育:人民网,2005-11-04.

[14]田迅.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十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35.

[15]刘春文.语文课标“评价建议”部分修订前后的对比[J].语文建设,2012(Z1):23.

[16]俞敏洪.分数较靠谱[N].北京晚报,2014-07-21.

作者简介:肖慧,女,1977年4月生,湖南长沙人,中学高级,教育学硕士,中南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校长。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作者:肖慧

上一篇:德育小学教育论文下一篇:公益资金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