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数学教学论文

2022-04-18

教学策略数学教学论文 篇1: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中的尝试

【摘要】本文论述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可从课前任务驱动、课堂精心设计任务、课后任务驱动等三个方面精心预设,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任务驱动 主体地位 创新意识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具体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课前任务驱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课前驱动任务能够帮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习更具目的性。此外,课前驱动任务还能避免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局面,更能使学生领略到独自获取知识的愉悦,体验到掌握知识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新课的动机,为课堂的自主探究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加减》时,课前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是“收集购物小票”。学生通过收集购物小票,不仅对小数的加减有了初步印象,而且因为这些小票是学生自己收集的,所以他们会感到熟悉而亲切,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促使他们非常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对学习充满了信心,从而使他们对学习“小数的加减”相关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课堂上精心设计任务,使学生真正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小任务”,在启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探索研究问题,促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任务”:谁有办法使“1”和“10”相等?问题一出,学生面面相觑,都产生了疑惑。但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想出了1元=10角,1个十=10个一,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学生学习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教师趁热打铁又布置下一个“任务”:试比较0.1、0.10和0.100这三个数的大小。学生接到任务后发现这是三个不同的小数,能不能用之前的方法呢?于是开始分组完成验证任务。在学生汇报探究结果时,教师发现学生的验证方法层出不穷而且极富数学思想。有的小组利用“米尺”“找”到了0.1米是1分米,0.10米是10厘米,0.100米是100毫米,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从而验证0.1=0.10=0.100。有的小组用“画”的方法,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其中一份涂上阴影,再把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其中10份涂上阴影,最后把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平均分成1000份,由于分1000份在正方形中画不出来,他们还推理出:0.100就是1000份中的100份,相当于“平均分100份时的10份”,通过比较三个阴影验证了0.1=0.10=0.100。还有的小组用“填”的方法来验证:他们在小数数位顺序表中填上0.1、0.10和0.100后发现“0.1是1个十分之一,0.10是1个十分之一和0个百分之一,而0个百分之一相当于没有;0.100是1个十分之一,0个百分之一和0个千分之一,而0个百分之一和0个千分之一也都相当于没有”,这个小组也顺利地验证了0.1=0.10=0.100。而另一个小组在小数后面加上单位变成0.1元、0.10元和0.100元,学生在探究中得知0.1元的钱是1角,0.10元的钱是10分,而0.100元是多少钱?在探索中,这组学生遇到了新的问题,由于“任务”在身,学生主动求助老师,并知道了:比“分”小的单位是“厘”,即1分=10厘。在老师的点拨下,这个小组也验证了0.1元=0.10元=0.100元。在完成验证的任务后,教师再次布置“观察”任务:请仔细观察0.1=0.10=0.100的变化。学生根据自己验证过程的体验,学习热情更高,进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总结出“小数的性质”,无需多言便“水到渠成”。

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任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进行探究,而在探究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各种问题,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有自己的策略,这就促使学生动脑、动手,或求助,或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课后任务驱动,将数学课堂延伸到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此,教师应利用任务驱动,将数学课堂延伸到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营养午餐》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用学过的知识,小组合作设计一份比较合理的食谱,食材不限(一周内完成)。学生接到“任务”,跃跃欲试,纷纷在小组内分工、讨论与合作。一周后,在成果展示时,最活跃的张同学第一个展示了他为最爱吃西餐的胖弟弟设计的“营养汉堡”;来自四川的罗同学给大家展示了闻名遐迩的“川菜晚餐”;紧接着一直由奶奶抚养长大的秦同学“隆重推出”了专门为奶奶设计的暖心“健康长寿”套餐;而瘦小的何同学也不甘示弱,展出了为自己打造的“增肥”系列食谱;出生在农村的李同学根据父母提供的食材而独创的“野味”农家菜更是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学生的作品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充分展示了广阔的想象天地。此刻学生不单感受到國外的饮食不同,还领略了祖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作品传递着浓浓的爱意,体现着满满的幸福。数学学习成为交流生活文化的平台,也成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合理地运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责编 林 剑)

作者:蒋延东

教学策略数学教学论文 篇2:

浅议阅读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听、说、读、写,是学生学习新知、解决问题、增长才能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其中,“阅读”在初中生学习知识、解答问题活动中具有重要功效. 数学阅读作为初中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之一,在促进和提升学生学习技能以及学习效能等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 本文作者结合数学教学探究活动,对当前阅读教学策略的运用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 初中数学;阅读教学;学习能力;学习效能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指出:“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必须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 ”听、说、读、写是各阶段学生群体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学习技能、学习效能提升和进步的重要方式方法.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要求. 实践证明,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在语文、英语等文科类学科教学中,还广泛应用于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类学科教学中. 数学学科作为基础性的应用学科,阅读教学同样有着深刻的应用. 教育学认为,数学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围绕某一数学问题或相关学习材料,借助阅读手段,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法、观念来认知、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 数学阅读有助于提高数学语言水平及增强数学交流能力,数学阅读现代教育要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有利于承继数学人文精神,更有利于学生更加精准地掌握数学知识内容,形成良好的学习素养和习惯. 阅读教学策略在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中势在必行.

一、紧扣数学学科知识内涵,引导学生“咬文嚼字”

数学学科作为一门抽象性、严密性的基础性知识学科,需要学生具有细致、深刻、丰富的认知能力和思维习惯. 在对数学知识概念、定义、性质等内容的表述文字研析过程中,可以发现,数学学科知识概念、性质之间在表达方式上虽然具有细微的差别,但所表达的意思却各不相同. 这就决定了学生在认知和掌握数学知识内容时,就要正确、深入、细致地研析、阅读内容,找出其中的差异点,能够对数学学科知识内容的细微差别通过阅读手段进行准确的掌握.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授概念、定义、性质以及定理、公理等内容时,要引导学生逐字、逐词进行阅读研析,善于“咬文嚼字”,实现对数学知识内容要义的正确掌握.

如在教授“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内容时,教师就采用“数学阅读法”,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内容——“在平面内,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并对每个字和词进行“推敲”,在学生“思考”的活动中,教师抓住“折叠”、“直线两旁”、“完全重合”等,在此要求学生进行阅读分析,学生在阅读定义、研析重点字词过程中,认识到了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同时,教师向学生结合轴对称图形内容,判定圆、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等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这样,学生在阅读、分析、思考过程中,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内涵要义,又提高了阅读的效能.

二、抓住数学问题解题精髓,指导学生“切中要害”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体系以及内涵要义的集中概括和生动体现,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技能和学习素养培养树立的重要载体. 教学实践证明,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实际就是学生阅读、分析问题内容,找寻问题解答策略的过程. 这其中离不开阅读的功效.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问题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手段,对数学知识内容和要求进行认真的阅读和分析,找寻出问题内容存在的外在的和内在的条件关系,并在阅读分析中抓住问题解答的方法策略,从而找寻出切中要害、有的放矢的解题方法和策略,实现数学问题阅读效能的显著提升.

问题:如图:已知在△ABC中,AB = AC,D为BC上任意一点,DE∥AC交AB于E,DF∥AB交AC于F,求证:DE + DF = AC.

初中數学教师在上述问题教学过程中,采用“阅读——探究——讨论”的方法,先让学生对上述问题内容进行初步性的阅读感知,学生在阅读感知问题内容过程中,认识到该问题是关于“四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方面知识的内容,同时,采用图形结合的方法,探知到解答该问题时需要运用四边形的性质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内容进行解答. 此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该问题案例要求证DE + DF = AC,需要建立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同时,需要运用到哪些数学知识内容?”这样,学生再次阅读分析,找寻解题策略时,就能更加精准地找寻到解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实现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发挥阅读思维整体特性,促进学生“融会贯通”

阅读使人进步,阅读使人思维能力更加提升. 学生在阅读知识内容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思考问题,前后联系,整体联想,能够实现思维能力和思维素养的整体提升和进步.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知识内容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新旧知识之间总是保持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促使知识内容保持一致性. 这为学生认知结构的整体性架构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在数学阅读学习时,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手段,进行整体思考,按照由此及彼的过程,指导学生从一般原理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的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真正理解数学学科教材中所包含的知识内容的逻辑关系,从而增强理解的层次性,增强问题解答的灵活性,促进学生思维由局部性向整体性进行转变. 总之,阅读教学作为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进步. 初中数学教师要抓住数学阅读的内在特性,发挥主体能动特性,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有效阅读,实现学生在阅读中“读懂”数学,提升技能.

作者:马成祥

教学策略数学教学论文 篇3:

有效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有效教学。本文从四个方面:转换观念、重视环节、重视发展、教学实施,对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教育教学模式 数学教学 有效教学

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解放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同时要认真总结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学法指导,加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合作交流,取长补短。此外,教师还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认真反思,看其是否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可以进行有效教学。下面结合笔者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转换观念,时代发展需要

课程教学改革是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形势下中学生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实施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实践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究教学策略,充分体现出课程综合利用的教学策略模式,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树立新的观念,使师生互动学习、共同参与,最终达到共同发展。

例如:在教学中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可以学好的。在考试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学困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可使学困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最终达到转化“学困生”目的。

二、重视环节,教材处理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认真处理,应做到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应用教材,把教材在课堂中盘活。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激活教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进步的过程。教师除了认识到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更要认识到这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要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并创造性地使用,如:应尽量做到把课程知识与社会相结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教师在探讨教学策略时,应注意到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研究。因为教学策略是引起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

例如:在教学比0小的数时,教材是按照电视上天气预报的温度、海拔高度、酒精的凝固点等来引入负数概念的,而笔者直接用小学知识16-20=?(不够减,还差4)来直接引入负数概念,同时还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许多类似的例子,效果非常好。

三、重视发展,探讨学法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同时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有“法”可依,使学生乐学、善学。应做好以下几点:

1.教学生“读一读”。开始可以为学生编好阅读提纲,并指导学生掌握“读读、划划、算算、写写”的预习方法,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如学习“圆周角”一节时,可布置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预习:①圆周角是怎样定义的?对比圆心角的定义两者有何不同?②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为什么要分三种情况进行?③圆周角定理有哪些推论,这些推论如何证明?

2.让学生“讲一讲”。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难以掌握的内容,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议,鼓励学生去讲。在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教师要特别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正确地表述。

3.带动学生“做一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4.引导学生“想一想”。要使学生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诱导学生展开想象,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等等。

5.引导学生学会“复习”。复习的形式有多种,根据复习的时间和内容,可以把复习分为两种,一种叫课后复习,即每次上课后的复习,一般在当天进行;另一种叫系统复习,是在较长时间后,集中一段时间对整体性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包括单元复习、阶段复习、考前复习等,教师要多向学生介绍复习方技巧。

四、教学实施,探究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引起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能为学生提供灵活、开放和方便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开发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究教学策略,构建开放性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师生共同探究,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舞台,这其中教师是指导者。组织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要求教师要对本节课讲授的知识,尽可能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

例如:在上完“二次根式”一章时笔者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事前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有关本章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且书写在一张较大的纸上,在上课时由组长在开始前5分钟内召集全组同学把各自找到的错误题拿到一起讨论,安排“参战”顺序。游戏开始,各队轮流派“挑战者”把各自的错误题贴在黑板上,由其他各队抢答,如果出示问题后一分钟之内无人能正确指出错误所在,则“挑战者”自答,并获加分,如果某队的同学正确应战,指出了错误所在,则应战队加分,最后以总分高的队获胜。这一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了,挑战者积极准备,应战队努力思考,有关“二次根式”一章中的错误显露无疑,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讲述要好得多。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探讨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大力研究学法,重视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探索学习。为此,我们今后要继续努力,不断完善,与广大教育界的同行一道,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升华,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俞剑波.多元智能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中学数学,2003.

[2]曾琦.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刘维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华文出版社,2000.

[4]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朱水琴

上一篇:课程资源语文教学论文下一篇:地质勘查企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