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艺术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素描是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整个素描学习过程一般都要经过再现和表现两个阶段,主观性与多元化已经成为现代艺术的主流特征。全新意义上的现代素描就成了人文精神和个性体现为支撑的造型基础课程,这就要求学生在素描课程中理解并融入创造性思维,全面加强个性化的表现。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素描艺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素描艺术教育论文 篇1:

艺术教育专业《素描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摘 要:针对艺术教育专业的专业特征和学生的美术基础状况,本文将素描基础课程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分析,以期更好地达到艺术教育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美术基本素养。

关键词:素描基础;石膏几何形体素描;静物素描;风景素描

艺术教育专业是为中小学校培养艺术教师和艺术管理工作者,也能够在社会团体、基层组织等机构从事艺术活动的组织、策划、指导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素描基础是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注重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这也是艺术教育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美术基本素养。而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没有绘画基础的文科生,和美术学专业相比,课时量又明显偏少,这就要求必须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掌握素描方面的基本造型技能和实际需要。尽管素描学习仍然要把有关造型艺术的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训练放在首位,但在教学的内容上应该有其专业的针对性,在学生基本没有绘画基础,而学时数又少的情况下,教学显然是不能遵循常规的素描教学方法。针对这种情况,对艺术教育专业的素描基础课程教学可分为两个模块:石膏几何体和静物素描、风景素描。

1 石膏几何体和静物素描

石膏几何体和静物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造型能力以及对物体的形体、结构、比例、空间、明暗、体量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它能使学生通过训练掌握绘画语言的基本要素,学习绘画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通过对自然的模仿认识物质世界的规律。这部分课程的理论讲解中,涉及素描的基础知识、观察方法与表现形式,透视知识等内容。当然理论性的认识问题不能过多地占用课堂时间,所谓“教在课堂,学在课外”,该课程应以实践教学为主要形式,课堂示范、观摩、作业评析等教学法为主要手段。理论讲解与实践练习相结合,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接受理论知识,在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中提高动手能力,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推动。

(1)石膏几何体素描教学。学生初学素描首先进行的是石膏几何体素描训练,因为几何素描是造型艺术最基本的元素,它是整个素描课程的入门课,自然界中各种物体千姿百态,但概括起来有三大特征:一是由近似几何体组成。二是大都是具有对称性。三是整体与局部相联系。作为造型基本功的素描训练,首先训练学生从单只几何体为造型对象入手,培养学生初步的构图能力、造型能力,掌握透视变化规律,包括画面的平衡性、重心、画面的适中性、完整性,物体比例关系等,理解掌握几何体在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所产生的透视变化规律。[1]在学生掌握单只几何体素描的技能后,接下来是两只几何体练习,在两只几何体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整体观察,即把组合形象理解成一个整体,避免单只孤立的去画,另一个目的是进一步理解透视规律,在两只几何体组合中寻找各形体之间的相互位置以及互相之间的明暗关系。再下来就要进行多只几何体的组合训练,组合物体之间的形体、空间、主次的分布关系更为复杂,要从全局的角度把握画面的整体效果,通过组合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复杂形体组合的全面认识。

(2)静物素描教学。在几何体素描练习的基础上,继而进行静物表现。与石膏体相比,静物更富有生活气息和亲切感,美感更丰富,相对于石膏体,静物要复杂得多,结构造型变化丰富,有着几何体不可比拟的色感、质感、量感。静物写生是为了加强和巩固素描知识应用,并有进一步的提高。在静物素描教学中,首先通过简单静物练习,在塑造时要求学生不光注意把握形体,同时还要注意刻画对象的质感,表达出一定的视觉和触觉特征,要通过不同效果的线条处理,达到准确表现物体特征的目的。[2]其次是复杂静物练习,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整体、全局观念,比较物体之间的位置、明暗、透视关系,看主次关系如何,主体是否突出,虚实关系如何,是否表现出空间感、体积感、质感等。

(3)表现手法。素描的分类从形式上可分为结构素描和调子素描,结构素描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强调突出物象的结构特征,除了画看得见的外观物象,还要画出看不见的内在连贯的结构,以及看不见的外部轮廓。这种表现方法相对比较理性,可以忽视对象的光影、质感、体感和明暗等外在因素。基本排除光线的干扰,做到线条简练而概括,在绘画入门的初级阶段,安排结构素描的练习,避免学生在明暗画法中犯造型不到位,色调不准确的毛病。[3]调子素描以光影明暗为主要表现手段,也叫光影素描,充分利用调子,表现结构的微妙变化较为丰富,是在结构素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的画法。调子素描的练习利于学生整体观察,看到大关系,保持画面整体关系的准确和协调统一。所以,在石膏几何体和静物素描练习中,应先进行结构素描练习,奠定一定基础后,再进行调子素描练习。这样符合学生的基础状况,也符合专业特征,因为结构素描注重线条的表现,更利于简笔画和速写的练习,调子素描则注重明暗空间的表现,能进一步提高物体的质感、量感等基础表现技法,也能提高学生对素描艺术的审美鉴赏,而作为中小学校的美术教师,或社会团体、基层组织等机构从事艺术活动的组织、策划者,简笔画、速写、美术鉴赏等是最基础、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观察和理解开始,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反复比较,并对所观察的形体加以分析理解,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观察物象的方法。

由于学时有限,加之专业特点,素描课程其他内容不能在课堂上完成,但几何体、静物素描写生训练的意义不只在于简单的形体本身,更在于学生学会今后用这些形体去概括归纳其他形体,如石膏像、人物头像与半身像等,这些较为复杂的形体在此基础上就容易迎刃而解,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 风景素描

风景素描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在工作和生活中用途较广。风景素描重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视觉语言表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且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符合艺术教育专业特点。在风景素描课堂练习中,教师采取讲解、示范、指导练习等方法,并布置课后作业进行练习,使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到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进行,并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练习,多写生,提高观察和表现能力,同时向学生推荐美学、艺术史、美术鉴赏等书籍,使学生在阅读这些书籍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逐步提高艺术修养和个性。

(1)表现手法。风景素描的种类比较广,在表现形式上大体分为:以单色线为主的风景素描;以明暗为主的风景素描;用线与明暗相结合的风景素描。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素描基础课程特点及学生的学习基础,有选择地进行教学。以明暗为主的风景素描,一般是运用线条的密集排列形成不同色彩的明暗度,在技法上要求相应较高,对于艺术教育专业学生显然有一定难度,可以选择以单色线为主的画法,这种画法能迅速、明确的表现景物的形态与位置,画面干净明快,易于掌握。也可选择线与明暗相结合的画法,这种画法集合了线与明暗的优点,用线造型,用明暗给其以补充,画面更加生动、活泼。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重点掌握其一。

(2)练习方法。对于艺术教育专业来讲,风景素描的练习方法也应和美术类专业的教学有所不同,教师的讲解示范更加详细、具体。首先是进行风景单体元素的临摹,临摹是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快提高学生绘画技法的有效方法。临摹风景画中的主要构成要素,如植物、建筑、山石、河流、桥路等。在临摹的过程中,学习各类树木、花草等植物、建筑、河流、山石等的画法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各元素的内在特质,并在自己的笔下表现出来。这些要素是构成风景画的根基,是风景画不可或缺的内容,它们是风景画中的活体元素,能给画面增加勃勃生机,每一个要素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临摹完单体要素后,再临摹完整的风景素描作品,学习优秀作品的构图方法、景观布局、造型、空间层次的处理等表现方法。在临摹学习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感受风景画的空间布局、景物的层次表达、透视关系的表现等。

在学生临摹有一定的基础后,进行风景素描写生。在写生过程中,可对现实中的景物有取舍的进行描绘,对现实景观元素进行美化表现,这就需要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和联想,注重感觉并升华感觉,使画面达到构图合理,内容丰富,意境优美,在升华感觉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欣赏水平和观察能力不断提升,真正的理解“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内涵。风景素描写生是整个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能够使学生在临摹的基础上逐渐掌握室外风景的素描写生技法,提高学生的素描表现能力,抒发学生对自然的艺术情感,并拓展了审美感受空间,使教学理念形象化,从而调动学生的绘画热情,开阔他们的思路。[4]

3 结语

根据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素描基础状况,在进入素描基础学习中,重点培养学生造型表现能力,促使他们懂得艺术的含意, 领会素描语言的表达力,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在教学中,通过石膏几何体和静物素描、风景素描两个阶段的学习训练,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该专业课程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毅.中学素描教学之我见[J].大舞台,2008(05).

[2] 韩雪.结构素描[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01.

[3] 于海涛.石膏几何体[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0:09.

[4] 王海侠.风景园林美术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19).

作者简介:杨湘涛(1968—),女,陕西临潼人,安康学院艺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教学和园林艺术。

作者:杨湘涛

素描艺术教育论文 篇2:

学生创造性思维在素描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 要:素描是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整个素描学习过程一般都要经过再现和表现两个阶段,主观性与多元化已经成为现代艺术的主流特征。全新意义上的现代素描就成了人文精神和个性体现为支撑的造型基础课程,这就要求学生在素描课程中理解并融入创造性思维,全面加强个性化的表现。

关键词:素描;传统;多元化;创造性思维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学院派美术教育把素描当作基本功训练的重要课程。传统素描训练讲究画面中的构图、比例、结构、造型、色调等基本要素要齐全,缺一不可,认为素描不仅仅是一种基础训练方法,素描本身就是独立的艺术门类。成熟的素描作品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永恒,它有着自己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学生进入高等艺术院校后,按照各学校自己的教学大纲进行为期不等的素描基础课程训练。但由于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有所不同,它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各艺术院校素描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不同专业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重点。

众所周知,在素描写生中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技能是必要条件之一,特别是对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是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但另一方面,素描的技法不是唯一的,它是依附在作者个体对客观物象的认识与情感体验之中,通过素描技巧和技能来表达作者的审美观点。也就是说,学生在整个素描学习过程一般都要经过再现和表现二个阶段,再现性素描阶段实际上是传统造型艺术阶段,它讲究如何正确地掌握比例关系、塑造物象的形体及把握画面总体色调等等,它追求的是正确反映物象“现实性”,即通过仔细观察被描述的物体客观地表达出来。它训练的是眼(即准确地观察和分析)、脑(根据美学原理理解进行艺术思维)、手(运用素描技法来再现客观物象的过程)相互连贯的组织协调和表现能力,它是素描写生初级阶段,也是艺术院校每个低年级学生必须经过严格而枯燥的基本功训练阶段。表现性阶段则是素描表现的高级阶段,要求学生在客观反映物象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按照自己主观的审美趋向和创造性思维对画面进行再创作,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要求。

1 传统素描发展的困惑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引进的苏式美术教学传统,其严谨的思维模式,要求素描要严格控制画面的比例结构和色调关系,很容易造成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的教学结果。现代素描教学虽然引入了多元化的审美标准和思维模式,然其根深蒂固的传统模式还要求学生按照固定的套路,用色彩明暗的表现手法来表现画面的内容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尽管有很多教师在努力打破常规,要求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模式,不拘一格来进行画面处理,所谓结构素描也好,表现性素描也好,由于先天的固定模式和当代混乱的审美评判标准,往往导致真正的改革不能顺利推行。在美术多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已经显得无所适从。

学生只对专业课感兴趣,素描课上往往以现代和新潮为幌子,忽略基本的审美和基本功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忽视自身先天的造型能力不足及画面整体色调把握不到位的缺陷,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单纯当作解决基本功训练,又容易导致教条化处理,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素描的真谛,出现按照程式化去简单处理画面的弊端。到了高年级素描要求有画面感,要求学生在解决了造型等基本功训练以后,进行深层次的表现性训练,升格到素描写生的第二阶段,强调超越客观物象的外形轮廓、明暗关系、色彩等外在的表象因素,注重作者个体主观感受,通过创意思维注入艺术创造性、融入个性化的表现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

相对而言表现性素描更侧重内在的表现性艺术思维和作者个性化的表现,它是作者个体对客观物象的内心体验和艺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具有个性的艺术思维形成和扩展是一个相当长且艰苦的过程,并不是拿一点别人的东西来充门面或拍拍脑袋想当然的事,而是需要花很大精力和时间来探索,这个过程中是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增强艺术思维能力从而形成有独特的艺术个性语言的过程。

2 现代艺术多元化发展对素描教学的冲击

现代艺术的基本理念要求破除旧有的传统造型观念,由此衍生出种种探索和尝试。表现在素描领域则如,“设计素描”、“ 版画素描”、“光影素描”、“意象素描”、“构成素描”以及“结构素描”、“调子素描”等等概念的提出,但其核心仍然是素描的表现性发展扩容的结果。所有的这些概念都是在原有的素描教学基础上,加入了各专业的独立要求,从根本上把素描当作专业基础的训练手段,从而忽略了素描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的事实,艺术的再现具有多种性,素描艺术的再现同样也具有多种的表现性。在现代素描教学中,具像表现是众多再现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素描写生中的物象表现造型,光影的变化性可以把客观物象以三维空间呈现在画面中。我们不论通过何种素描表现形式都把培养创造力和艺术思维训练作为手段,将注重内在的个性情感体验与表达作为真正的目的。它的核心目标就是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根植于基础训练之中,为后面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3 素描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运用的现状

综观过去和当今之绘画艺术,保留下来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与感染力。换言之,这些名作都是艺术家们独特思维模式与个性化的表现手法结合的产物。素描是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美术专业必修课,它是美术学习中一个阶段性的教学目。要求学生在素描课程中理解并融入创造性思维,全面加强个性化的表现。展现个体对客观物象的内心体验和艺术思维活动的结果。艺术思维训练是学习个性表达的有效工具和必要手段,而表现性素描阶段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的,因为表现性素描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意思维能力,是培养艺术审美判断能力建立艺术个性化的学习平台。许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第一阶段(再现性素描阶段)中走不出来,很大一部分是拘泥于再现物象表象和形式,没有真正认识客观物象内在的性质、缺乏艺术思维及艺术想象力和个性表达,盲目照搬照抄,导致素描写生融合不了个性的感受和表现方式,从而作品也就谈不上独特个性和艺术性。

主观性与多元化已经成为现代艺术的主流特征,素描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介入及其重要性已成不争的事实,重要的是作为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在素描教学之中应该如何运用现代理念、积极开发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挥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独特个性与艺术思维,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难题。

参考文献:

[1] 方闻.美术创作思维[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2] HERSCHELCHIPP.欧洲现代艺术理论[M].余珊珊,译.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

[3] 格莱兹.绘画及其法则[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潘晶(1977—),女,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专业基础方面的教学以及雕塑方向的教学。

作者:潘晶

素描艺术教育论文 篇3:

素描教学中的精神性表达

摘 要: 作为艺术教育的基础学科,素描的内涵和意义应随着时代而进步与发展,素描教学的理念也应该作出相应的发展与转变。素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是时代精神的体现,素描既是思想又是方法,两个方面互为作用,最终转化为素描的精神性表达。本文探讨了素描教学发展新的可能方向,希望通过这种探讨给素描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素描教学 含义 精神性表达

一直以来,素描主要是被当作造型基础练习的重要手段之一,或者用来做一些正式创作的构思草图,甚少被当作独立的绘画方式和严格意义上的绘画作品。实际上,自古典时期以来,甚至自原始绘画开始,好的素描本身就是非常具有表现力的独立绘画作品,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构成趣味、材料肌理、线条色块等,因为排除了色彩的纷繁而更显纯粹。素描的表达风格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画面表达的精神性。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的素描教学观念的影响,目前很多教师对素描教学的根本意义的理解依然十分片面。这表现在:其一,把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真实地再现客观物象所必备的相关知识和技巧)作为素描教学的全部内容;其二,对素描教学的认识停留在技术教学的层面,没有上升到思维教学的高度。实际上,素描教学在其原有含义的基础上还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素描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目前国内的素描教学大都沿袭着传统的写实绘画形态的教学体系,对造型能力的培养更侧重于通过技巧的传授来得到保障,从而对造型能力的认识容易偏向于单纯技术的层面。然而现代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多元化的绘画形态和艺术观念,对造型能力的理解和要求趋向丰富和多元化,许多领域是传统素描教学无法触及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具体来说,素描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再现客观物象所应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技巧,而且应掌握视觉艺术的规律,了解艺术的认知,增强艺术表现能力等,使之具备完整、系统的艺术感知、评价和表现的能力。虽然在传统素描教学中对于综合艺术能力的培养也部分地有所体现,但缺乏相应教学模式的支持。[1]

第二,素描教学应以先进的素描理念为先导,把培养学生运用素描语言进行艺术思维的能力纳入到素描教学的范畴。由于受到传统素描教学和美术高考模式的巨大影响,传统意义上的素描理念影响着众多学生对素描的根本认识,造成学生对素描缺乏完整的认知,并由此影响到素描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和表达能力。因此,为了改变学生对素描的固有认识,要在素描教学中用先进的素描理念引导学生。那么,什么是先进的素描理念呢?首先,应该准确、全面地理解素描的含义。钟耕略先生是这样描述素描的含义的:“素描是一种用铅笔、粉笔等媒介,以线条来描写物体或景象等的艺术。素描并非只局限于描绘的技法和功力,素描应该是指导艺术家的创作构思和演绎其内心的理念的有力工具;素描应当主导艺术作品构成的方式、表达的层次、轻重的掌握、虚实的变化和感染力的凝练,是形成艺术作品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内容。”[2]其次,全面架构素描的内容。今天,多元化的绘画形态早已形成。素描的内容不仅涉及写实绘画形态和表现形式,而且涉及更多绘画形态的内容。素描教学不仅要传授系统的规律性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应用素描知识及相应的媒介材料去探索有个性意义的艺术表现。最后,对多元化素描表现形式的包容应成为当前素描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特征,素描教学应该成为促进学生用多元化的表现方式来艺术地认识自我和探索世界的有效平台。

在目前的素描教学中,学生缺乏应用素描的语言进行艺术思维的能力,没有全面认识到素描语言的艺术价值。因此,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类型和基础教学的内容,素描应该由原来单一的知识和技能的载体转变为一种进行艺术思维的方式。现代素描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素描语言的技巧,而且要培养学生用素描的语言来进行艺术思维的能力,使素描真正成为学生艺术表达的有效手段和艺术地认识世界的一种基础。

第三,素描教学应把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纳入教学范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内容一直是国内素描教学的弱点。这实际上阻碍了学生在艺术上的可持续发展。虽然目前国内在素描教学中已经意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就培养的方式方法却没有达成共识。我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调整:

首先,打破固有的传统素描的思维模式,树立以现代素描观念为基础的全新的素描思维模式。在传统的素描教学中素描思维模式可谓先入为主,主导了学生对素描的认识和理解。传统素描从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都有既定的理论体系和评价标准,对于诸如素描的空间、虚实、结构和透视等方面的认知都存在着惯性思维模式,学生只需照本宣科,以模式化的素描样式为榜样不断地锤炼技巧。学生因此具备较强的写实能力是不争的事实,但同时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弱、画面没有个性、精神面貌单一等问题,缺乏从事高级艺术活动的素质。因此,有必要采用包含了现代素描观念(吸取了现代素描的优秀成果,符合现代艺术的思维方式)的素描思维模式来打破传统固有的素描思维模式,比如以现代素描观念所确立的新的空间观、虚实观、结构观和透视观来丰富或替代原有对空间、虚实、透视、结构等方面的认知思维模式,以此丰富和拓展学生的素描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培养学生对创造性思维规律的学习和应用,在此基础上建构学生自我的以创造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素描思维模式,并最终形成学生艺术创新的主动意识和创新能力。另外,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改变原有的教学内容并设置新的教学课题来实现上述目的。

其次,应用多元化的素描教学形式。以课堂写生为主的教学是目前素描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固有的知识传习模式和相对狭窄的教学内容,并不完全适应现代素描教学所涉的广泛内容和对教学形式多元化的需求,以及对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倚重。针对目前的素描教学,需要采纳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来补充和调整原有的写生课堂教学,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来拓展素描教学的内容及满足素描教学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需要。[3]

素描是思想方法,是一种思维方式。素描的表达过程亦是作者的思想历程。素描不仅仅是技巧与方法的训练,更应是思想与观念的培养。克利说过,“用一根线条去散步”,就说明了这样的涵义。历史上中外艺术家的素描杰作,无一不反映了大师的思想及独特的看法,他们都是用素描在思考,因为素描是如此的简便而直接。也正因如此,他们的素描作品才充满了智慧的精神性,但是我们不难看出,不同时期、不同大师的素描作品的表达风格差异巨大。这说明什么呢?单一的素描表达方式不可能解决“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问题,而且,不同的思想观念产生不同的素描表达形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塞尚、凡高、马蒂斯、毕加索、克利、齐白石、徐悲鸿等就各不相同。

各类造型艺术对素描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纯绘画与建筑设计对素描训练的要求就不同。纯绘画比较注重个性化的直觉与感性的训练,西方绘画与传统中国画对素描的要求也是大不同的,西方绘画注重对客观形象的分析与表现,古典油画除有理想审美标准之外,还需透视、解剖的运用,视觉真实是首要的;对于中国的传统画,从没有素描这个概念,但按广义的素描来理解,齐白石的虫、草、翎、毛画稿就是极好的素描,《芥子园画谱》就是素描手册。而建筑设计则需要理性的介入,尊重科技手段,侧重心理与生理的社会性视觉需求,以及实用功能的合理性。在素描训练上则更注重理解与分析,对形体的比例、透视、空间的理解更重要。比如包豪斯的基础课程设置,约翰·伊顿与莫霍利就是一个重内在精神冥想,另一个重实用技术的规范与秩序。

艺术观念的不同也决定了素描表现形式的相异。中国画讲究意境,强调以形写意,中国古代论画有“得意忘形”“以形写神”之说,东坡有云:“论画与形似,见于儿童邻”;而欧洲古典艺术则追求形似,强调以形传神,为了追求“形似”而发现了解剖与透视原理。具象写实与抽象写意的不同观念影响了他们的素描表达方式如此不同。当下社会,各种艺术风格流派纷繁多样而又相互影响,造型表达的方式更是风格各异,具象的、抽象的、写实的、表现的不一而足。

任何形式观念的素描都离不开可视的媒介——材料与图形。材料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纸面、布面或其它质地的基底;图形则是铅笔、粉笔或墨水产生的痕迹等。从构图、形体与空间、画面整体感的控制,到点、线、面、影调与黑、白、灰关系的处理,解剖知识、透视规律的运用等。从材料到图形,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教育经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敏感度、不同的情绪等,都会形成不同作者的不同语言表达习惯和方式。

因此,为了让画面充满精神性的力量,即便把素描教学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部分,一开始也应介入到艺术的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技术训练的单一层面上。要将素描训练当作知觉训练、情感训练、社会人的精神性表达式。所谓没有感觉就没有艺术,敏锐而丰富的感觉才是艺术的生命所在,这是绘画的终极目的。素描教学正应以开启发掘学生天性为主,发现并提升学生不同的视知觉感受能力和独特的个性化表达方式,同时辅以相应的造型技术语言训练以具备公共沟通能力,这是素描教学应起的作用,也能充分体现出素描教学在造型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目前的素描教学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随着素描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于素描教学相关问题(如关于素描教学的内容、方式、评价等)的探讨将进一步展开,针对素描教学方面问题的研究也将进一步深化,由此,素描教学将在新的时期更加符合其自身发展的合理化及视觉艺术的社会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

[1]腾守尧.艺术与创生.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钟耕略.素描艺术:剖析意念和物象的手术刀.美术研究,2002,(1).

[3]夏海东.浅析素描教学作为基础教学的含义.艺术教育,2006,(10).

作者:刘方

上一篇:社会艺术教育论文下一篇:民营银行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