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论文

2022-04-20

摘要:大学城建设与区域经济相互结合,可促进产业集群价值链整体的增值与转型升级。在集群与联盟、网络与竞合视角下重点分析了三地大学城如何通过集群与联盟的耦合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提升区域产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研究认为大学城与区域经济联动,是推动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论文 篇1:

面向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地方高校图书馆推广特藏资源途径探究

摘 要:探寻面向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地方高校图书馆推广特色馆藏资源的途径,是完善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的重要工作。文章在充分阐述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推广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通过丰富多彩的特色馆藏资源宣传活动、个性化的特色馆藏服务、针对读者利用特色馆藏的激励措施、与其他地方高校合作开展特色馆藏服务等途径提升特色馆藏资源推广工作的内涵。

关键词:地方高校图书馆 特色馆藏 资源推广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由合并重组的地方高校构成,地方高校图书馆为了满足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都在有目的、有意识地打造区别于其它图书馆的特色化、个性化资源收藏体系,特色馆藏由此而生。理论界将特色馆藏(Special Collections)定义为图书馆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文化资源的拥有量、人才资源的分布情况等因素所确定的某种服务重点或某种服务目的,是在收藏文献资料中所形成的一种具有特点的馆藏体系。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建设特色馆藏资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学科性、专题性、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在高校教学、科研领域的作用不断凸显,成为地方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广面向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不但能够提升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还能增强其内涵建设。本文以佳木斯大学图书馆为例,分析推广特色馆藏资源的重要意义,探寻面向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地方高校图书馆推广特色馆藏资源的途径及其保障措施。

一、将“特”字进行到底,推广特色馆藏资源的重要意义——以佳木斯大学图书馆为例

佳木斯大学图书馆特色馆藏最早始于1995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现在已具有一定的规模,目前拥有古籍文献馆,地方文献文库和两个特色馆藏库。其中,地方文献库包含了以佳木斯地区为重点辐射整个三江流域的地方文献资源,据佳木斯大学“十二五”规划统计:“东北书店”出版物已达500余年品种,近600册,成为全国此类收藏的佼佼者;“赫哲族文献”现已收藏相关图书70余个品种,占到了该类图书的90%以上,在省内首屈一指;东北抗联、东北小延安、北大荒文献等几个专题的收藏在省内也是独树一帜。在2009年,我馆自建了“三江流域历史文化数据库”,“佳木斯地区鳞翅目标本数据库”以及“佳木斯大学专家学者数据库”等16个专题数据库。可见,我馆立足三江、扎根边疆在“特”字上狠下功夫,挖掘凝练特色理念,扎实开展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工作。同时,学校和我馆广大职工积极开展特色馆藏资源推广方面工作,收获成果丰厚。教师、学生围绕我馆收集、整理的文献资源开展科研、教研立项近百项,多数取得全国、黑龙江省成果奖。在我校科技处“科研促教学”工作方针的引导下,教师在文献资源教学改革方面热情高涨,学生对我馆特色馆藏资源产生浓厚兴趣,学习主动性得到明显提升,极大地提升了我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2015年我校組织召开赫哲族高峰论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学者走进佳木斯大学、了解特色馆藏资源,为我校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带动了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综上所述,推广特色馆藏资源的重要意义,不仅仅是保护特色文献资源,而是促进其利用和传播。使特色馆藏资源由静态的收集、整理演变成动态的创造和传承。文化只有传递出去被广大的读者借鉴和参考,形成发明和创造才有意义,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这也是推广特色馆藏资源的意义所在。

二、地方高校图书馆推广特色馆藏资源的途径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资源包括古籍、本校研究生论文、捐赠文献、书附光盘、地方文献、图片、专家讲座视频、学校重点学科相关的期刊论文及机构介绍等,除了本馆藏有的特色资源,通常也包含一些本馆搜集、整理的网络资源。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资源推广工作还不够完善,比如,通常是以通过图书馆主页介绍特色资源概况的方式对特色资源进行宣传,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以提供特色馆藏的室内阅览、电子型特色资源的下载服务为主,鲜见有高校图书馆基于特色馆藏资源开展教学、科研服务,仅有为数不多的高校图书馆面向企业开展了一些特色资源服务工作。根据佳木斯大学图书馆特色馆藏实际工作,推荐如下推广途径。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馆藏资源宣传活动

高校图书馆建设特色馆藏资源,对于提升学校总体声誉、传承校园文化、提升图书馆自身核心竞争力都有积极作用,而任何作用的体现都有赖于读者的利用,宣传推广特色馆藏资源是提高利用率的重要途径。

1.利用图书馆公众号宣传特色馆藏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仅在图书馆网站宣传特色馆藏资源是不充分的,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手机已成为重要的宣传窗口,是读者了解图书馆的重要渠道。图书馆应建立自己的公众号,定期推出特色资源宣传片,包括特色馆藏的介绍、馆藏地及开馆时间的介绍、资源使用制度、特色馆藏服务方式及内容的详细说明等,促使更多的人利用馆藏资源。

2.组织开展特色馆藏资源展览。通过各种特色馆藏资源展览活动,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利用资源的热情;可以修建专门的空间用于展览特色文献,并在图书馆网站及公众号上对展览活动进行宣传介绍。

3.组织研讨。按照学科类别,将学者专家组织到一起,开展特色馆藏资源的研讨工作。通过讲座促使特色馆藏资源的文化底蕴被充分地挖掘出来,达成共识,形成成果。

(二)个性化的特色馆藏服务

地方高校图书馆主要职能是服务教学工作,应针对需要利用特色馆藏资源的读者,建立读者信息卡,与学科馆员建立一对一的联系,由学科馆员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从而促进科研、教研工作。同时,对于社会读者,也要积极与其建立联系,增强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的能力。

(三)制定读者利用特色馆藏的激励措施

图书馆用户激励是指图书馆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对用户的心理和行为系统施加影响,促使用户利用图书馆,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对于经常参加图书馆宣传活动,利用特色馆藏资源高的读者应建立奖励措施,以便更好地开展图书馆工作,树立图书馆良好的形象。

(四)合作开展特色馆藏服务

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加强特色馆藏服务与校内外单位的合作。校内主要包括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等单位,通过教务处了解教师与特色馆藏相关的课程信息,以便与相关教师联系,协助提高其课程建设水平;还可以与学生处联合设立特色馆藏专项研究奖学金,在奖学金评定过程中,综合考虑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表现,确保奖学金能够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与科技处建立服务合作,旨在提高特色馆藏资源建设方面的科学研究,不断增加学校的科研成果。与校外单位合作,首先,高校图书馆应和拥有类似本馆种类特色馆藏的其他高校图书馆合作,开展特色馆藏文献的文献传递服务,也可以互相开放特色数据库的访问权限,实现同类型特色文献的共享。其次,高校图书馆应结合本馆的特色馆藏文献的特征,和本区域内的企业合作,了解相关企业的文献需求,基于本馆的特色馆藏开展面向企业的服务,为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发挥文献保障功能,提高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的能力。我馆目前与东北师范大学建立了文献传递服务合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肯定,希望拥有特色馆藏资源的同行或专家能够积极联络我们,以便将工作做得更加完善。

三、地方高校图书馆推广特色馆藏资源的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没有制度保障,工作就难以继续,更谈不上创新。为了促使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推广工作的有序进行,建立明确的工作制度,保障其顺利开展。

(二)经费保障

推广特色馆藏资源工作需要收集国内外珍贵文献、视频等,经费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虽然部分地方高校增加这部分投入,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所以应建立与社会的联系,建立基金,供开展工作使用。

(三)安全保障

地方高校的特色馆藏资源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有很多文献资料都是孤本,如不妥善保障其安全,推广工作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应增加人力物力支持保障安全。

(四)人员保障

提升图书馆馆员的业务能力,组建专业化的团队维护特色馆藏资源,有效保障特色馆藏资源的推广工作。

[本文系佳木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校级面上项目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3sh201544。]

参考文献:

[1] 韩娟芳.图书馆特色文献与特色服务之间的关系浅议[J].图书与情报,2010(3)

[2] 高仕健,段晓玲,袁爱平.论高校图书馆科技信息服务社会化——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实践[J].图书馆建设,2010(5)

[3] 杨莉萍.论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方略——以南阳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J].图書馆工作与研究,2012(7)

[4] 陆莉.美国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推广现状及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13(12)

[5] 陈萍.公共图书馆用户激励初探[J].图书馆杂志,2012(3)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责编:贾伟)

作者:赵莹

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论文 篇2:

大学教育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协调性研究

摘 要:大学城建设与区域经济相互结合,可促进产业集群价值链整体的增值与转型升级。在 集群与联盟、网络与竞合视角下重点分析了三地大学城如何通过集群与联盟的耦合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提升区域产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研究认为大学城与区域经济联动, 是推动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关键词:大学城;区域经济;发展前景

新增长理论揭示了人力资本特别是专业化人力资本对一国或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而作为专业化人力资本生产和供给主要部门的高等教育,对知识的积累、技术的进步和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培养和提高作用甚大。因此,发展高等教育是明智之举。但经济社会的存在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内容和发展方向,高等教育不可能离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为不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研创新,归根到底,都要通过融入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来实现其最大功能和核心价值。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强调了专业化分工的知识积累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促进作用。教育的专业结构如果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相互适应,则人力资本积累的“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就会相互强化,这不仅有利于“边干边学”的人力资本积累,而且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如果二者不能相互适应,则教育投入的一部分会成为人力资本的专业转换成本,从而产生资源浪费。

大学城的评价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问题。因为大学自身定位不同,那么他们的发展重点必然不同,必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不一样,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一个大学的校园扩建和多个大学的综合建成的大学城他们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不一样。

发挥集聚功能,汇集高素质人才,吸引优势高校入城发展。大学城不仅仅是本地高校的集聚地,更应吸纳国内甚至国外名校的加盟。发挥大学城的辐射功能,满足地方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高等教育的愿望和要求。

大学城除了常规性的高等学历教育外,还可利用园区内师资和教育场所的共享优势,举办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特别是大学后续教育;也可借助城内的办学条件和潜在的培训市场,吸纳各类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的国际技术、技能认证机构到城区内设立或联合开设分支机构。各类培训机构在城区及附近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和学术交流,将加速中心城市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为中心城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层次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大学城建设过程中产生的联动效应和城区的开放性特点,使得城市文明程度得以提升,促进了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新建的大学城一般是通过科学的规划,可以在大学城内修建不同风格的建筑,这比在老校区上建设要容易得多。新建校园的人文景观使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在园区内整合、升华,一方面可以陶冶在园区内就学的学生,培养其人文精神、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另一方面成为所在城市的文化中心,吸引更多的市民和周边地区的人群来参观,如果做得足够出色的话,可以集教育,旅游于一体。

现如今对于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目前理论界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和阐述,由于阐述的角度不同其概念和内涵也有所不同。

北京大学吴志攀教授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区域化趋势[1],沿海地区展开教育资源竞争,以带动人才战略、技术升级和产业换代及文化发展。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背景下,教育被列入第三产业,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可能也有必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研究北京地区高教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以及高教向边缘发展,向沿海发展,向企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发展的趋势。高等教育发展正面临着新一轮资源配置,高等教育走廊和远距离校区就是资源重新配置的表现。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与交通及通讯事业发展的相关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

宋宏教授则认为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是教育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高等教育学等多门学科所一直关注的学术命题[2],也是当下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跃升为大众化之际有关大学改革的实践命题。我国的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共生系统的建构需要从再造共生单元、创新共生模式、完善共生界面三个环节着力尤其需要以具有系统性的战略思路和方案加以推动。

刘志民教授提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互动程度不高,表现在高等教育投入不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以及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乏力等方面[3]。作为社会管理者,政府应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提供环境保障;高等院校应主动出击,发挥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的主导作用;企业应积极配合,促使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

在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日益紧密的今天,我们通过对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研究,从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现状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紧随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结合大学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例,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与大学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让长三角地区大学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如何将长三角地区的教育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等问题,进而提出高长三角地区大学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策略和建议,以达到区域经济与长三角大学共赢发展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志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以首都教育为视角的考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0).

[2]宋宏,程雁雷,夏焰.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共生系统的建构(J).学界,2008,(02).

[3]徐文俊,刘志民.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1,(03).

基金项目:本研究成果系“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作者:刘洋 王进勇

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论文 篇3:

协同经济文化发展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民办高职教育探究

【摘 要】本文阐述北部湾民办高职教育与经济文化协同发展的现状,分析企业、民办高职院校、政府、行职委在民办高职教育协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各自定位,提出协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北部湾民办高职院校办学路径:革新教育理念,明确办学定位;创新办学机制,强化学校管理;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加大办学投入,保障学校持续发展;创造大学文化品牌,扩大影响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民办高职教育  经济文化  协同发展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面向东南亚,具有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优势,属于全国第一个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加快北部湾民办高职教育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教育合作,培养适应中国—东盟发展的实用技术型人才,为多国开拓更广阔的科技视野和就业市场,创设良好的互通交流平台传承区域传统文化。因此,北部湾民办高职教育当运用相对灵活的办学体制,大力开展同东盟国家高等院校和相关教育机构的磋商与合作,为打造符合中国东盟发展需要的人才做贡献。

一、北部湾民办高职教育与经济文化协同发展的现状

当前,广西民办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文化的交融发展情况如下:其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为区域民办高职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的改變对北部湾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设置与调整,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北部湾行业、企业的兴起与发展关系着区域内民办高职的发展方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情况,直接影响了包括区域民办高职教育在内的互动关系。其二,北部湾民办高职教育已成为广西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其服务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功能越来越显著,对轻工业服务、现代服务业提升、探索新时代高等教育办学方向等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表现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扩大的人才的需求;同时则表现为民办高职教育将以专业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二、北部湾民办高职教育协同经济文化发展的主体性对象

培养较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需求,是北部湾民办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基于此种现实意义,北部湾民办高职教育与北部湾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首要考量的是主体性对象。

(一)企业在民办高职教育协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中的担当—— 办学主体。从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北部湾民办高职教育已成为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教育,逐渐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北部湾民办职业教育主动对接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和新兴产业等,覆盖区域一、二、三产业。同时,大力组建职教集团,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目前共建有行业性职教集团多个,参与的职业院校、企业、科研院所等成员单位日益增加。

(二)民办高职院校在协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运行主体。行业、企业对技术型应用人才的需求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导向。一是民办高职院校也须按市场对不同专业和能力的从业人员的需求去培养学生,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灵活体制,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教学质量的稳定性、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超前性和学校办学的效益性四者之间的关系。二是民办高职院校要立足区域经济文化的实际需要,强化与当地政府、行业企业的对接。以发展区域经济文化为根本目标,深入研究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技术和服务的需求,真正融入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实现高职教育区域化,提升高职教育内涵,并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

(三)政府在民办高职教育协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中的角色—— 协调主体。在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作为协调二者关系的领导主体,其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广西高职教育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体系,包含了学校设置、专业教学、教师队伍、招生考试、学籍管理、实习就业、国际化、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这与广西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有着密切关系,但如何发挥好政府在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协调者角色,尚需结合北部湾民办高职教育与北部湾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实际状况深入探索。

(四)行职委在民办高职教育协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中的立场—— 监督主体。作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机制,行业指导日渐成为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的重要抓手。行业协会参与校企合作既是行业协会实现其社会职能的客观需求,也是职业教育尤其是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行业协会作为一种非营利的公益性组织,其在校企合作的决策、管理与监督中,应始终本着应有的号召力与公信力,组织符合企业与市场需求的人才考核;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应始终保持独立于中立的立场与政府、学校、企业进行沟通对话,在平衡社会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过程中实现其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价值。

三、北部湾民办高职教育协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关键命题

新时代背景下,北部湾民办高职院校需要客观地对与区域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描述分析,从而谋求自身发展。

(一)发展战略。北部湾民办高职教育要根据北部湾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趋势,积极调整自己的战略定位,立足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强化与当地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各界的对接。以发展区域经济文化为根本目标,深入研究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技术和服务的需求,真正融入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创新民办高职教育发展模式,提升高职教育内涵,实现高职教育区域化,为实现北部湾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文化协调提供了一定的策略。

(二)体系标准。要提高北部湾民办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就必须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和质量标准。民办高职院校如要真正做到品牌,就要逐步加强包含教育质量、行业标准在内的全面质量管理。可通过对北部湾民办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内在契合性进行实践研究,明确广西民办高职教育与北部湾区域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针对北部湾民办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相关内容和问题,深入挖掘和运用政府、行业、学校、企业的教育资源,构建有效的教育体系和工作标准,凸显实效性、创新性。

(三)办学体制。作为社会力量,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可以是多种类别的,其体制相应也是多种形式的。一是企业独资举办,体制相对单一;二是合资办学,多方单位参与;三是公办院校改制,或是委托管理;四是公办院校接管民办院校,五是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办学形势,等等。北部湾民办高职院校可充分运用自身办学的灵活体制,创新学校办学模式,创优学校管理机制,强化内涵建设、招生工作、教育教学、师生发展、校企合作、实习就业等工作,推动学校发展。

(四)办学思路。要逐步形成政府引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自主办学的格局。一是北部湾民办高职院校要对标行业、企业用人的需要,结合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创新办学思路;二是可建立实践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行业、企业与民办高职院校在生产和教学上的统一,解决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建设的问题;三是增强国际职业教育理念,拓展中外合作办学思维,主动“走出去”、积极“引进来”,寻求与国外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引进国际职业教育管理模式、课程体系,培育国际化的高职院校。

四、协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北部湾民办高职院校办学路径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民办高职教育深度融入区域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应有高度的定位、科学的规划、可行的策略以及针对性强的举措,以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民办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術技能应用型人才提供新视角、新思路。

(一)革新教育理念,明确办学定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民办高职院校办学,尤为注重更新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凝练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是紧密围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发展,以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发展等为思考方向,融入、参与到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文化、社会发展中。以“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需求”的理念强化学校办学、管理的核心价值观,树立持续发展的观念,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高职教育经验,增强教育教学质量观和发展观,不断提高社会效益。

(二)创新办学机制,强化学校管理。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民办高职院校形成了一个共识,即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按市场经济规律办学,逐步实现学校办学效益目标责任制,逐步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凸显特色化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管理方面,要往校园规划合理、基本建设完善、内部管理规范、体制机制灵活、综合实力坚实、科研水平较为突出、专业设置相对优化、实验实训条件比较充足、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快等方向去努力。

(三)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民办高职院校创建的时间都较短,文化底蕴有待积累。然而,有的民办高职院校已经在探索不同类型的学校内涵建设,根据学校的实际,整合校园教育、教学资源,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科学的现代大学管理思想,塑造具有特色的学校核心思想观念。因此,应不断地营造学校良好的办学环境和教育氛围,完善专业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开展校企深度合作—— 创办教学工厂或企业学院,改进育人机制,全面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大办学投入,保障学校持续发展。社会力量办学,普遍存在着发展难的问题。所有的民办高职院校都在千方百计地谋求学校的长足发展,主要有几方面的思考:一是引领和改进民办高职院校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党对民办高职院校的领导;二是每个阶段按照要求加大投入,切实加强办学基本条件的保障,适时促进师资、经费、设备、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三是增强学校和职能部门的自我管控能力,根据要求配合完成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年检年审、评估考核、管理监督,确保民办高职院校规范办学;四是民办高职院校尝试制定长期发展规划、中期发展规划。

(五)创造大学文化品牌,扩大影响力。北部湾民办高职院校打造品牌学校的核心工程是创造先进的大学文化。一是构建董事会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明师执教、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治理结构体系,保障大学文化的发展;二是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发展的原则,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实现高等职业人才培养与输送,推动大学文化的发展;三是经过学校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建设高职院校文化品牌,不断提高学院办学层次和综合实力,扩大学校的办学知名度、美誉度,把学校办成服务特色鲜明,在区域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等职业院校。

(六)推进集团化办学,实现跨越式发展。集团化办学,是民办高职院校行之有效的战略选择,也是高职教育(下转第116页)(上接第96页)发展的趋势。应当进一步推进集团化办学,加强集团化管理,优化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改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坚持按照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实际办学;在北部湾区域内外,利用集团化的优势,统筹民办高职院校、企业、行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如教育、科技、人事等,集合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师资培训资源、校企合作资源、人才培养资源及其他社会资源,着实提高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的整体水平,推动民办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开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如何为区域经济服务[J].当代经济,2005(4)

[2]章丰慧.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背景[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3]李其军.新时代民办高校文化力提升问题和对策[J].广西教育,2018(3)

(责编 黎 原)

作者:李其军

上一篇:数字时代商务英语论文下一篇:地方高校财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