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课教师道德修养论文

2022-04-19

摘要: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核心和灵魂,是协调任课教师和学生关系的调和剂,其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的一切,也影响着任课教师对其本人和班级良好印象的形成和喜爱度的高低。任课教师是班级教育教学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任课教师道德修养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任课教师道德修养论文 篇1:

浅论增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之一。为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效性,达到教学目的,本文提出任课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广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实效性 任课教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2005新方案”规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根本任务是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性质和基础课的内容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有自己的教学规律和教学要求,不是随便应付的。如何提高该门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实现“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目标要求,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和体会,认为基础课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良好的师德

具备良好的师德,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基础课教师更应该具备良好的师德,因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中,基础课更多地强调“德”的问题。任课教师自身是一个身正品端、趣味高尚的人,是一个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人,这是构成基础课教师人格力量的重要源泉。一名基础课教师即使知识渊博但德行低下,也不配并难以承担育人使命。道德素质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在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结合,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统一。衡量一名基础课教师道德素质的高低,人格力量和法律意识的强弱,一个重要的标准在于他能否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学生评判教师所教所言是否可信,往往也首先从教师自身能否说到做到开始。

具备良好的师德还要求任课教师尊重学生。基础课教学实效性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任课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由不成熟到成熟,这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接受教育,但外部的教育影响能否进入学生的内部世界,并转化为学生的认知、情感、知识、能力,形成某种素质,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愿望。只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才会取得成效,且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希望老师不要把它们看做是不懂事的孩子,要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思想和应有的权利,使他们能够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生活,处处感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如果学生自身有一种自我肯定的意向,就会从内心深处萌发一种奋发向上、不断提高自己的真诚愿望。这是推动他们主动自觉接受教育的巨大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女儿,是一个有着高尚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同时,教师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他们,就会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一位可亲可敬的朋友,能够更好地体会到教师的一片爱心。在这种心理接近、感情认同的条件下,教育者的要求就容易被学生接受,而且心服口服。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采取歧视、看不起、讽刺、挖苦,甚至有侮辱人格的态度和做法,就等于在师生之间筑起了一道感情屏障。心灵不同,感情相悖,教育者的要求就很难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也就不能调动他们接受教育的积极性。所以,要教育学生,就必须尊重学生。这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秘诀”。

二、广博的学识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指出,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马卡连柯的告诫,完全适用于基础课教师。基础课教师必须有广度、有深度地、全面地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

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基础课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是基本要求,这不仅是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也是学生的需要决定的。基础课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因此,教师要教好基础课,首先,必须与时俱进,学好政治理论知识,掌握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课教师应该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甚至是专家,应该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学等知识,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都是基础课教师不可或缺的。其次,基础课教师同时教师必须具有宽广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知识。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几乎涉及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和国家、社会、集体、家庭个人等各个层次,以及文学、艺术、美学、数学、生物、地理等大量的学科知识。因此,基础课教师没有广博的学识是不合格的,是不可能上好基础课的。

当前社会是一个知识化的时代,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大学生,他们的知识容量在不断增加,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所以基础课教师不能满足于课堂,满足于教材,必须不断自我丰富和提高,构建符合学科特点的知识网络结构,以宽广的知识面赢得学生的心,以知识性、趣味性的教学达到教育目的。

三、高超的课堂教学能力

教师对于课堂的组织和驾驭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的根本保证。因此,提高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1.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1)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能力。基础课课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除了传授知识这一基本目标外,借助课堂教学这一平台提高学生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等方面都应该成为基础课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综合考虑,而不仅仅是把书本的知识讲完就可以了。(2)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的能力。基础课教材涉及的很多内容都是学生以前知道的或者学习过的,所以基础课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显得枯燥、乏味。那么,如何改变这一局面,让学生对课堂充满兴趣,这对任课教师提出了高要求。任课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重点突出,难度、深度恰当。以教材原有体系为框架,加入适当的案例,用案例解释理论知识,而不是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这样就会显得整个课堂教学生动得多,学生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高。(3)课堂教学方法手段设计的能力。教学方法手段的设计应与教学目标、内容匹配,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展示思维过程,新旧知识联系自然。教学组织管理民主,气氛活跃。反馈及时、交流多向,评价激励科学有力。

2.教师课堂教学的表达能力:较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指教师口头表达科学准确、简洁易懂,逻辑严密、生动能吸引学生,这对基础课教师来说也很重要;较强的身体语言的表达能力——能充分恰当地运用身体的位置、姿势、动作与表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教学内容。

3.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基础课教师要有善于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善于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能力、善于营造课堂教学环境的能力、善于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的能力、善于管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行为与纪律的能力、善于反馈、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善于评价课堂教学,激励学生学习的能力、善于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较强的人格、情绪的感染力等。

总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任课教师是核心。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他们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良好的形象吸引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以促进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广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能力,教学就会有好的效果,基础课一定能成为使大学生终身受益的课。

参考文献:

[1]王荣德.教师人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P132-133.

作者:邱燕

任课教师道德修养论文 篇2:

浅谈班主任如何调动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

摘 要: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核心和灵魂,是协调任课教师和学生关系的调和剂,其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的一切,也影响着任课教师对其本人和班级良好印象的形成和喜爱度的高低。任课教师是班级教育教学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班主任如何调动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关键词:班主任;任课教师;班级管理;提高积极性

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核心力量,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也是联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纽带和桥梁。现实中,独生子女的特殊性使得大部分孩子带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孤傲、难处、自私、无礼等负面表现越来越多,往往在教育管理中与班主任、任课教师产生对抗心理。这些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突出的问题。要想扭转这种局面、改善这种僵化的关系,就需要班主任提高认识、更新理念,协同任课教师共同施教,让学生在有激情、有关爱、有责任、有冲劲的良好氛围中健康成长。

一、班主任要明确自己协调好与任课教师关系的必要性。

任何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学校教师集体教育的关注点。任课教师作为班级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不仅担负着教学任务,同时也是班主任管理好班级的得力助手,是影响学生最直接、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必然会建立团结协作的班级教师统一体,彼此尊重信任、密切配合。因此,班主任要积极与任课教师互通情况、交换意见、统一思想、共同研究,努力使班集体目标与任课教师的教学目标一致,分工协作,形成统一力量,才能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二、班主任要明确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参与管理的重要性。

(一)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增强自主学习意识,需要学校、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共同努力。

事实上,由于任课教师所处的角度和身份,不愿意参与班级管理,只管教好自己的课,除此之外的班级事务往往以事不关己的态度不闻不问或避而不见,认为那完全是班主任自己的事。这样的处理方式反而激起学生的反感和班主任的不满,矛盾更加激化。

(二)任何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的建立都是教育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都是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彼此支持、共同发力的结果。

1.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密切接触,很多时候会在第一时间发现、捕捉到学生的异常和违反纪律问题。班主任无法直接感知学生情况,需要从任课教师那里了解掌握,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管理,此时任课教师的协助就显得尤为重要。

2.班主任的形象有时也需要任课教师帮助维护。当学生不服气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时、对班主任处事方式不理解时、不愿接受班主任严格管理时,都会对班主任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甚至抱怨、记恨。任课教师如果能主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多称赞班主任的优点、品德、责任心,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班主任的出发点、做事风格、恨铁不成钢的急迫心情和高度的责任心,使学生尊敬、理解、欣赏班主任,逐渐拉近与班主任的距离,产生好感和崇敬之情、理解其良苦用心,将会产生不错的教育效果。

3.作为学生的知心人、倾听者,任课教师也会很大程度上获得学生的信任和亲近。由于班主任平日里管理严格、做事严肃,很多孩子有敬畏心理,以致心中所思所想不敢与班主任讲,更愿意同任课教师谈,此时任课教师就是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以亦师亦友的身份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给出建议、指引方向,并把问题和情况反馈给班主任,帮助班主任出谋划策,这样使得班主任管理工作有的放矢、快捷顺利。

三、班主任要明确自己要调动任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致力于班级管理的路径有哪些?

(一)班主任自身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协调好任课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前提。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和灵魂,其一言一行势必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道德修养是班主任不可缺少的素质。

公正、公平、仁爱、无私的班主任是激励学生奋进的催化剂,建立在平等、民主、互助、互爱的基础上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最渴望的。班主任要与任课教師和谐共处,多承担工作,多付出辛苦,多为任课教师说话,多换位思考,多维护任课教师的形象和利益,这样会更多地获得任课教师的尊重和信任,激发任课教师主动协助管理班级事务的意愿和积极性。

(二)班主任积极创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是与任课教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和必要条件。首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思想上要高度统一、行动上要和谐一致,这是最终取得好成效的关键因素。

由于班主任岗位特性,会更多地受到学生的尊重和重视,而任课教师就会被忽略很多,也会被看“轻”,往往给任课教师造成心理上的不舒服、感情上的距离感。其次,在学生与任课教师发生不愉快或冲突时,班主任要理性对待,既要尊重事实,也要维护任课教师的形象,更不能伤害学生自尊。当任课教师遇到同事、家长或学生不正确的评价或误解时,班主任要及时站出来,为其说公道话维护公正,消除不良影响。当任课教师处理事情方式不得当时,主动与其沟通交流,为其在家长和学生以及领导面前做好解释工作,必要时可以主动承担一些责任,分担任课教师压力,排解心中苦闷;之后选择适当机会与其谈心,委婉指出不足之处,帮其鼓劲加油,形成志同道合、并肩作战的友好氛围。再次,班主任要重视协同管理,要认真听取和采纳任课教师的意见,开诚布公、坦诚相待,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满足任课教师的合理需要,尊重任课教师的辛勤付出,在学生面前多释放正能量,树立好的威信、维护好的形象,善于发现任课教师的优点和长处,也能更好地激发任课教师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会激增,师生关系也会越来越融洽,班级积极向上、乐观好学的氛围也会更浓烈。

综上所述,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核心和灵魂,是协调任课教师和学生关系的调和剂,其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的一切,也影响着任课教师对其本人和班级良好印象的形成和喜爱度的高低。

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必定能带出一个好的班级;而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必然是所有施教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协调好与任课教师的关系,使之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管理,是当前班主任必须做好的工作。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绿野中学)

作者:薛敏佳 尚铁锋

任课教师道德修养论文 篇3:

“三全育人”背景下以辅导员为中心的院系协同育人模式探究

【摘 要】本文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会计学院为例,以《职业道德与规范》课程为桥梁,论述“三全育人”背景下以辅导员为中心的院系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过程并对效果进行反思,提出通过辅导员与任课教师联同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优势互补,实现搭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平台和提升人才职业道德的目标,以增强育人的实效性。

【关键词】“三全育人” 辅导员 院系协同育人 职业道德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要求。全面推进“三全育人”机制,将对大学生的培养落实到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是当今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高校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本文鉴于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和陪伴学生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探讨“三全育人”背景下以辅导员为中心的院系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

一、“三全育人”背景下以辅导员为中心院系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的颁布,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也意味着高校的德育工作从国家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时代信息的“大量”“高速”“多样性”“低价值密度”和“真实性”特点,使得学生可以从课堂学习以外的方式获取知识;人工智能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第二课堂的影响力显著提升。第二课堂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健康向上精神风貌的形成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第二课堂的“指导者”,是与学生交流和接触最多的教师,许多学生活动的举办和推动离不开辅导员的参与和指导。尤其对财务管理、审计学和税收学等学习过程枯燥、专业知识要求高、作业难度大的专业来说,覆盖了文化、体育、休闲等诸多方面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情境下获取知识的上佳选择,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因此,“三全育人”背景下以辅导员为中心院系协同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拓展高素质人才培养路径的必然结果。

二、“三全育人”背景下以辅导员为中心院系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

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以《职业道德与规范》课程为桥梁,对“三全育人”背景下以辅导员为中心院系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进行探究,以增强育人的实效性。

(一)面临的困境

“三全育人”要求高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文化知识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融合,由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辅导员工作繁杂难以参与教学环节;辅导员团队人才更迭快难以为继;任课教师通常过于注重科研任务而忽视沟通交流;辅导员重“管理学生”,而任课教师重“上课教书”,难以形成系统性的教学体系;协同育人观念还处于“意识”阶段,未能及时转换观念和落实行动;教师队伍管理体制单一,缺少长效的联合机制、培养机制和奖励机制等。以上问题制约着“三全育人”背景下以辅导员为中心院系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

(二)思路与方法

第一,建立健全任课教师担任班主任的制度。班主任通过定期召开主题班会、讲授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课程、指导第二课堂等实践活动,配合辅导员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第二,以《职业道德与规范》课程作为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一方面,组织课题组讨论和完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职业道德与规范》课程教学思路和教学大纲,划分任课教师新的职责,明确辅导员在各个课程阶段的工作要求,目标是德育和智育都能在结合目前行业职业道德要求的基础上实现稳步提升;另一方面,加强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沟通交流,搭建双向教学平台,由任课教师提供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效果,由辅导员提供课后学生的反馈和需求,双方定期交流和分析问题,及时调整课上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案,通过课后辅导员与学生交流加以优化,确保课程质量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第三,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在各自的教育教学平台分享和交流《职业道德与规范》课程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力求学生能在学习中对知识点举一反三、在课后自我感悟社会的要求和反思自身的不足,拉近课本与现实的距离。

(三)效果反馈

1.学生渴望通过学习满足未来岗位需求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职业道德与规范》课程调查显示,学生对这一门课的定位有三点:第一,考试内容没有计算题,难度低;第二,课堂讲授的作用不大,通过社交媒体或自习课本就能完成了解与研习;第三,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掌握不了每一个主流行业的特定要求。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学生不是“不想学”而是想要学但“学不到”。从课题组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潜在需求里对《职业道德与规范》课程的期望是,教授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及岗位需求、社会标准以及自己应该如何成长才能达到任职要求。简而言之,学生希望教师讲解一些课本之外但是社会又有特定要求的行业职业道德。

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课题组通过向财会行业的基层财务人员、企业财务负责人、审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财务人员进行访谈,掌握行业需求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学资料;其次,任课教师讲授课本要点,引出社会大量需求的招聘岗位,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引导和讨论;最后,辅导员通过在学院内开展小型的学科竞赛,模拟真实的办公环境,让学生直面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身临其境体验职业的要求。以出纳的工作为例,课题组创设了一个模拟情境:17点至18点,組织学生开展出纳的“日清日结”工作,限时一个小时。既考验学生实操能力,又从时间上模拟财务人员每日下班前必须清点账务的工作状态。先由任课教师指导学生限时完成账务,再由辅导员进行总结,告诫学生出纳虽然管钱,但是财务负责人、公司中层干部都会进行监督和检查,要做到洁身自好、不贪污、不私用。这样的教学效果,远比上课时的“满堂灌”更接近学生的需求,也更符合大学“金课”的要求。

2.辅导员的专业认知对学生的思想转变会产生直接影响

从学生反馈来看,最让他们惊讶的不是任课教师“不仅讲了课本知识,还讲了社会道德”,而是“原来我的辅导员也在关注财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学生对传统教师职责的认知是,任课教师管理课堂教学、辅导员管理课堂以外的全部,两部分泾渭分明。在辅导员参与课程教学后,学生意识到:辅导员不只是管理学生,辅导员还在与学生一同成长、一起关注这个行业。这是拉近师生关系的一种重要举措,同时也让辅导员能够走近学生,与学生共同面对知识上的困惑。

课题组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有财务类岗位工作经验或在财务方向有所思考的辅导员能够较快地融入学生的学习中,并且起到三个作用:第一,教导学生哪些行为准则是可以直接应用的,哪些准则是需要坚持以抵抗诱惑的;第二,给予学生最直接的启发,比如启发学生发现哪些知识点应用范围广、适配度高等;第三,让学生明白“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个专业”,引导学生树立对从业前景的信心。

3.“跨专业+多角度”适应社会竞争的教学受到学生更多的关注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更多的本科生考虑跨专业就业。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了解本专业的情况,对跨专业行业的职业道德也要有所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曾经有学生提出这样的困惑:“我从事财务工作,这就意味着我需要遵守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但是如果我选择自主创业,我自己就是股东,同时因为我是学习财务相关专业的,在创业中我分管财务工作,那么我的职业道德是不是依然以财务人员的要求为标准?”当时任课教师的回复是:“你不仅要遵守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操守,更要遵守公司的章程和管理,以公司的利益为重。”辅导员则是在课后告诉这名学生:“你既要学会管理的技巧,也要熟悉财务的工作,两者的职业道德是你要同时掌握和遵守的。”

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职业道德与规范》课程教学应更多地分析多行业竞争下的职业道德规范。以会计学院为例,结合其所开设的专业,这门课程讲授的内容和方向已调整为“财务管理+外语”“财务管理+对外贸易”“审计+内部控制”等跨专业行业的职业道德,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内在品质和“跨专业”“多角度”的职业道德修养。

三、经验及启示

(一)经验

1.建立高校的课前课后引导机制

兴趣引导是学生重视这门课的基础,多行业关联性的职业道德规范是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关键。任课教师负责课前预习和课中教学、辅导员引导课后复习的引导机制,增加了学生对《职业道德与规范》课程的理解和认知,摆脱了将其误认为“送分课程”的固有印象,引起学生对“恪尽职守”和“不做假账”的共鸣。该引导机制运用“实际案例+经验积累”的方式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兴趣点和反思点,从模拟实践中领悟到社会的需要和行业规则,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灵活性让学生摆脱对枯燥知识点的抗拒,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和自我总结的动力。

2.以朋辈引领弥补师生代际差异

由辅导员联系本学院毕业的一线从业校友到校现身说法,讲解他们是如何践行职业道德规范的。相比师生之间,学生和学长学姐之间的沟通更加有效。以朋辈引领弥补师生代际差异,形成一种知识点与现实应用的“无缝对接”,由任课教师负责每个版块知识点的提炼和归纳,告诫学生在思想上守住红线,良心从职;辅导员负责邀请已经毕业的从事财会相关专业的校友返校参加班会做经验分享:如何在具体工作中守住道德底线、如何在思想上拒绝诱惑等。比起教师反复枯燥的提醒和苦口婆心的劝诫,学长学姐因为与学弟学妹年龄相近、有共同话题,其经验教训更能够让人信服,能够让在校大学生从思想上感知社会的压力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摆脱书本的条条框框,同时有助于任课教师破解照本宣科的教学难题。

3.重视跨专业职业道德相关知识的融合

通过“财会+语言”“财会+管理”“审计+内部控制”等多专业融通,任课教师将多种行业的道德规范充分结合,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厘清各个岗位工作内容的轻重缓急和利害关系;辅导员通过多角度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现实中的生活管理、社团管理、组织活动、科研活动等进行规范,采用相关专业案例做类比分析,引导学生反思。以学生社团为例,很多社团设立了财务部,一般由财务相关专业的学生“管账”。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是,学生理事会确定活动预算后,由财务部申请资金和管理资金。据此,课题组指导社团财务部学习“节流”:如物资采购方面,社团在“双十一”和“双十二”集中采购2~3个活动的所需物资,可节约10%~20%的费用;日常不急需的采购,尽量采用团购方式,既能让社团里的学生活跃起来,又能节省5%~10%的经费;社团管理方面,学会拒绝不合理消费,避免部分不负责任的学生干部“掏空”社团的经费。这便是践行“财会+管理”的课程思路:让学生发现自己不仅能够为社团“捂住口袋”,还能够参与到社团的管理中,坚持自己作为财务管理者的底线意识和红线意识,守住财务安全这一关。

(二)启示

1.有助于提升辅导员职业素养

“三全育人”背景下以辅导员为中心的院系协同育人模式,有助于提升教师尤其是辅导员的职业素养。相对任课教师的授课能力而言,辅导员在专业授课方面的技能是相差较远的。通过协同育人的教育活动,辅导员能够学习到实用的授课方式和教学理念,这对辅导员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2.有助于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可以在教学领域优势互补。任课教师发挥其授课能力强、经验多、有阅历的优势,在理论教学中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辅导员发挥其动态优势,在学生生活、活动、社会实践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多角度反思,在沟通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动力。优势互补的作用是“1+1>2”的,把任课教师和辅导员联合起来,在各自优势领域发挥特长,既是取长补短,也是长效发展。

3.有助于改进人才培养方式、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全面推进“三全育人”,采用以辅导员为中心的院系协同育人模式,既可以改变传统课堂“满堂灌”和“说天书”的状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又能够在教学当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搭建平台,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有助于有针对性、与时俱进地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造更多的“金课”和“金班会”。辅导员与任课教师联同教学,让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收获知识,还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协同育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志.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内在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2020(8).

[2]梁朋,郭玲,王伟.“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思考与实践[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

[3]刘欣.基于学生专业导向的民办应用型大学主题班会教育框架设计: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20(11).

[4]邬旭东.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构建[J].蚌埠学院学报,2021(4).

[5]刘欣.“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主题班会教育探索: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1(32).

注:2020年廣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三全育人’背景下以辅导员为中心的院系协同育人模式探究”(2020SZ150)结题研究成果;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大数据背景下人工智能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研究”(2019JGA36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 欣(1990— ),女,硕士研究生,广西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罗汝君)

作者: 刘欣

上一篇:跟踪通道数字信号论文下一篇:审美认识音乐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