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例设计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近年来,在各高校的本科招生考试中,美术史论类专业已成为十分重要的板块。所谓“美术史论类”,是为区分各美术实践专业而采用的泛称,其下涵盖了多个方向和領域。本文主要以九大美院为例,对史论类相关专业的设置、就业、考试、备考等问题进行基本介绍和分析,以期对有志于此的考生有所裨益。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阅读课例设计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课例设计管理论文 篇1:

基于微课与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移动学习、微课程日益盛行,文章以《维修电工考证》这门课程为例,结合高职《维修电工考证》教学实操性强的特点,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构建了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研究了基于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的混合教学新模式,以期为移动学习环境下翻转课堂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

一、问题提出

当今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手机成长的一代人,潜移默化的习惯决定了他们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难以将一门完整的课程从头听到尾,同时高职学生有更多实践技能训练课程要求,由学生听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课后练习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并不适用。借助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使用,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适用于网络信息时代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智能化、个性化。“微课”作为顺应信息化时代的产物,符合现代人的学习习惯和需求。本文以高职《维修电工考证》为例,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模式引入到高职《维修电工考证》教学中,结合高职《维修电工考证》操作实践性强的特点,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和研究。

二、基于微信的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分析

(一)微课与微信结合的教学模式

基于微信开展的在线教育模式很流行,学校以及专门的培训行业机构都在试图将微信做为介质载入微课,创造新的在线教育模式。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程以信息图、短视频的形式展现知识点,通过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习题等以一定的组织关系,通过一定的呈现方式,构建成一个学习主题的单元资源包,供学生自主学习。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沟通便捷,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形式使得互动性强,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几乎人人都有智能手机和电脑的现状,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作为载体引入微课学习,是一种能够实时交流互动的移动学习方式。微信公众平台、群聊、朋友圈和收藏功能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微课变得生动,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得以实现。将微课引入至微信平台的教学模式,能够抢占学生的一些碎片化的“指尖时间”,课程内容可反复浏览,不受时间限制,微课短小精悍、内容精简,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起到了引导学习、沟通交流、提升学习兴趣的作用,能提高教学效率,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但微课的碎片化教学活动,缺乏学习的系统性、完整性,尤其对于高职学生大部分实践性强的技能学习课程来说,必须从实践中锻炼技能,使得知识内化成技能,所以这种在线教学模式不适合学校长期教学,主要是起课程辅助教学的作用。

(二)微课,微信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翻转课堂的出现将课堂变成了解决学习问题的地方,课堂教学变成组织课程实施与评价,使得学习时间、地点变得灵活,又保留知识体系的完整。将线上知识的学习与线下实践操作相结合,弥补微信与微课线上学习的不足,将使高职院校技能课程的学习过程变得完整、丰富,具有实践操作性。课堂学习前,学生通过微信完成微课的学习,也就是完成知识的传递。来到课堂,学生通过练习和实践完成知识的消化,这部分主要针对线下课堂的活动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和交流,可检验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也可发挥课堂的引导者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分组协作,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协作能力。通过团队合作完成练习,培养学员团队合作能力,共同积累学习经验,巩固学习效果。在课堂学习后,学生可以通过微信里的微课程内容巩固学习,遇到问题能随时通过微信与教师或同学间进行交流、探讨,互相学习。教师也通过微信发布检验学生学习的问答或测验,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这种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学生可以規划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同时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位学生交流,针对不同的需求进行教学,通过学生的反馈可进一步发现教学课程设计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了自我学习管理的要求,对老师提出了引导、监督和管理的要求,共同配合才能更好地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效率。除了教学设计管理外,对教师的知识储备与更新、课堂管理能力是一个挑战也是提升,老师在课堂中似乎理论教学的时间在减少,但是实际付出的劳动在成倍的增加。翻转课堂将课堂的练习实践与课外的自我学习相结合,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课前导学,让学生搜集资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课堂上,利用微课的功能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课堂中有目标性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实时交流互动学习,使得课堂内外的时间都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和帮助,教师教学更有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

三、基于微信的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维修电工考证》中的教学实践

(一)《维修电工考证》课程背景

维修电工考证是面向从事设备和电气系统线路及器件等安装、调试与维护、修理的人员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技能考核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内容涉及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力拖动、可编程控制器等多个课程。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设计

维修电工(中级)考证课程属于综合技能训练课程,课程中既有理论知识的回顾与应用,又有实操部分的综合应用,知识技能的考核点众多,课程学习时间一般2—3周,为了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与实践,充满自信地通过课程考核,在对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过程中,充分融和使用微信平台,微课以及翻转课堂,在完整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对课前、课中、课后学习过程进行划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任务定义、引导与监督,对教师教授课程中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引导、学习任务的分配、学习过程的管理等工作职责进行划分,生师配合与互动共同作用使得学习的效果得以提升。

(三)教学模式的实施

1.离散化课程项目,凝练知识要点,设计微课的制作资源。对考证训练的项目进行知识点凝练,明确课外学习的内容,配合课堂的练习与实践,课程的考核模块主要如下表1所示,分配到每周至少需要学习熟练掌握1—2个模块。

2.结合微信平台的功能,设计和制作微课资源,合理分配线上学习时间点。申请微信公众平台号,或者基于微信的雨课堂、云课堂、课堂派等班级课堂,一般都兼容PC、APP、微信等多终端。创建微课,建立课程以及上课班级。考虑适用学习对象的特点,精心安排教学设计,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体现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知识点明确,内容简洁精要,视觉听觉舒服,有趣且易懂。按项目或章节制作微課资源,每个知识点的视频教学一般为10分钟左右。微课资源可以是自己制作的视频、讲义,也可以是学堂在线、优酷、土豆、腾讯等视频,教师可以将这些视频和课件自由组合成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案,定制符合自己教学风格和教学节奏的教学设计。考虑到学生在线学习视频的持续性,在一些视频转换时考虑安排一些互动,如试题、题库、讨论,或文章分享等,将制作好的教学内容上传至微信平台,按课程内容节点发放课程资源,在课前引入知识点的话题,引导学生分配课前学习时间。课后将讲授的课程资源发放,为学生课后的巩固学习提供参考,并且在微信中继续引导学习,给出合适形式的评测。例如,通过课堂练习后针对关键知识点或者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提出相关问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引申出问题再进行讨论,让没有注意到问题的同学也有了关注,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提问,进而增强学习的伙伴性,增强交流。在课前课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提问,同时也引发其他同学的思考,教师适时地给出回应,鼓励学习、鼓励提问,及时地解决共性问题。

3.组织和实施基于微信的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的教学互动活动。为保证翻转课堂学习的有效性,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的需要结合。课前,通过微信分享话题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关注,学生通过学习内容,然后查阅相关资料,解决了学生预习和拓展内容。教师通过微信也可以收集到课前需求,起到导学的作用,便于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教师可以增加语音进行针对性提醒或指导,让学生边看边听,同时可设置学习截止时间的节点,在课堂教学节点前没有点开课件阅读的学生会收到提醒。

课堂上,课堂互动环节让学生总结自己所学的知识,交流自己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老师适时做出指导,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建立学生之间的学习协作小组,检验学生的学习进度,为学生解惑答疑。教师只需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设计好基于主题的学习活动,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进行自主学习、实践操作、讨论和汇报,而自己转变成一个组织者、引导者、总结评价者。同时设计好知识点的检验形式,在组内协作下完成的学习主题,可以分别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充分满足学生展现自我、表达自我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总结、表达、提问、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思考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提高知识到技能的转换率。同时,一些课堂小功能,比如课堂红包、随机点名、弹幕、课后小结、试题导入、回访等新功能让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富有智慧。

课堂学习后,利用微信平台讨论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协作解决难点,为学生创建一个实时的求助和互助学习环境,方便学生与教师打破上课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文字、语音、视频等多种方式的交流。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对理论学习进行实践检验,实践后又总结理论知识,更加加深学习的知识的牢固和技能熟练度。

课堂教学后,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后学习的讨论情况及测评结果来评估课程教学效果,搜集整理学生课程中不懂的知识点、技能,进而调整课程节奏及重点讲解。另外,非常重要的是,保存的课件,以及微社区、微话题的存在,能将已经解决的知识难点以列表的形式记录、保存下来,形成课程的知识库,为学生提供复习的依据,更为教师的后续教学反思、教学改进提供有力支撑。

四、教学效果总结

此次在《维修电工考证》课程中引入基于微信的微课学习及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模式,将线上线下学习融合到整个课程学习中,延伸了课堂的学习时间、学习空间,扩展了学习形式,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增加了老师及学生间的学习互动交流,共同学习。教师组织线下课堂,分组完成项目实践,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时间,指导学生技能实践锻炼,也培养了学生团队的合作能力。课堂教学教革改组对本次教授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喜欢这种学习形式,89%的学生认为对于该课程的学习有帮助,92%的学生认为微信平台资料累积是很好的学习笔记,90%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96%的学生认为微信平台增加了与教师沟通的机会,94%的学生认为微信学习平台有助于与同学间的学习交流及协作,14%的学生认为增加了学习时间或学习负担。这种教学形式也让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评判数据变得具体,课前导学、实时课堂、课后作业等全程互动教学活动的数据采集,辅助老师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以便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节奏,做到教学过程可视可控。在组合使用线下活动或翻转课堂或项目实验,让师生教学融合更紧密,教学相长。

五、结束语

将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学习整合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将传统的面授课堂教学与现代网络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翻转课堂教学,对拓展课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思考、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课程导学,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效果显著,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要想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根据不同课程学习的特点,关注更多学生学习的特点、心理认知过程,灵活改变和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及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使导学效果明显,需要精心制作有趣且有用的微课资源,需要教师建立团队分工合作,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制造出模块化、系统化的精品微课体系。在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思考,精心构思整个教学过程,有效引导和执行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合作学习的效果,转变师生观念和角色,配合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陈子超,蒋家傅.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112-117.

[3]王同聚.“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以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2):112-117.

作者:甘伟

阅读课例设计管理论文 篇2:

高考美术史论类专业概括与分析

摘要:近年来,在各高校的本科招生考试中,美术史论类专业已成为十分重要的板块。所谓“美术史论类”,是为区分各美术实践专业而采用的泛称,其下涵盖了多个方向和領域。本文主要以九大美院为例,对史论类相关专业的设置、就业、考试、备考等问题进行基本介绍和分析,以期对有志于此的考生有所裨益。

关键词:美术史论类 就业 考试 录取 备考

美术史作为一门现代学科,最早出现于19世纪的德国。1844年,柏林大学设立了第一个美术史教席。20世纪上半叶,以滕固、姜丹书、潘天寿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学人开启了中国美术史的现代书写。新中国的第一个美术史系于195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成立,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与欧美国家将美术史视为纯粹的人文历史学科而多设置在综合类大学不同,我国首先在艺术院校开办美术史系,更多是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即保持美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美术史论类专业”(以下简称“史论类专业”)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用语,而是为区别其他美术实践类专业使用的一个泛称。具体而言,其内容涵盖了美术史、美术理论、艺术管理、美术教育、文化遗产等多个领域。如今,全国多所艺术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中均有相关专业设置,招生情况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以俗称的“九大美院”,即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为例,介绍和分析史论类专业的设置、就业、考试、备课等基本情况。

一、高校史论类专业的设置及就业方向

从九大美院的本科招生专业目录来看,史论类专业的命名和学院归属并不一致。为方便考生了解相关情况,笔者以2021年各学校的专业目录为依据,将相关专业方向概述如下。

中央美院主要有“美术学”、“艺术史论”(隶属人文学院)、“艺术学理论”(隶属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艺术与设计管理”[隶属(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四个史论类专业。此外,央美新设立的“艺术品保护与修复”专业在复试阶段所考的“美术鉴赏”也属于史论知识范畴,实验艺术学院的“美术鉴赏与思维能力”考试也涉及部分美术史知识;中国美院的史论类专业在招生简章中统称“艺术学理论类”,但在新生入学后会按照高考文化成绩和考生志愿相结合的方式,分流到艺术史论(艺术史与史学理论)、艺术史论(视觉文化研究)、艺术设计学、艺术管理四个方向;清华美院的招生专业名称是“艺术史论”;天津美院在两个二级学院设有史论类专业,分别为视觉设计与手工艺术学院的“艺术设计学”和艺术与人文学院的“美术学”(又分为“美术史论”和“视觉文化策划与管理”两个方向);四川美院相关专业可分三大类五个方向,分别为“美术史论”“艺术策划与管理”“艺术与文化遗产”“设计史论”和“设计策划与管理”;广州美院相关专业为“艺术管理”和“美术学”,均隶属艺术与人文学院;鲁迅美院史论类专业包括“美术学”“艺术设计学”“艺术管理”三个方向;西安美院的史论类专业均设于美术史论系,具体包括“艺术史论(艺术考古)”“艺术管理”“美术学”和“艺术设计学”;湖北美院也在美术学系设有“艺术设计学”“艺术史论”“艺术管理”三个史论类专业。

对于考生而言,除个人兴趣外,选报专业的未来就业和发展方向也至关重要。那么美术史论类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呢?从大环境来看,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于人民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重视。此外,在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宏伟目标的背景下,文化自信作为必不可少的精神基石备受重视。在此背景下,“美育”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词汇。201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给中央美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提到,要“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美育工作的重要性再次得到强调。美术史论类专业正是与美育直接相关的学科设置。从具体的就业方向来看,史论类毕业生至少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选择。

第一,进入博物馆、美术馆类相关机构。博物馆和美术馆是人类文化遗产与艺术文明的汇集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博事业发展迅速,现有博物馆数量已超过五千家。随着实体机构的快速增长,对于专业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史论类专业学生与博物馆、美术馆的人才需求直接对口,可在相关机构中从事藏品管理、学术研究、展览策划、艺术传播、公共教育等多种工作。

第二,在画廊、拍卖行及各类企业单位从事艺术市场相关的工作。我国艺术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起步以来,至今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活跃度最高的艺术市场之一。与艺术市场直接相关的画廊和拍卖行,每年都会吸纳大批史论类专业的学生。此外,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艺术品收藏和投资作为品牌建设与公司发展的一部分。以近年发展迅速的K11购物中心为例,其以“艺术·人文·自然”相融合的理念构建自己的商业版图,已在全国多个城市开设商场。类似的企业单位也可以纳入史论类毕业生的择业范畴。

第三,从事与媒体传播相关的艺术类工作。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传统纸媒和方兴未艾的网络媒体共同发挥着巨大作用。其中,艺术类媒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此情况下,拥有较好艺术史理论素养和写作功底的美术史论类毕业生,尤为受到有艺术板块的出版社、报社以及网络公司和平台青睐。

第四,从事美术教育相关工作。与传统美术教育侧重以儿童、考生为对象,以提高学习者的造型能力为重点不同,当今美术教育的范围早已扩展到不同年龄和层次的各类人群,并以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艺术品位、审美格调、创造能力等综合素养为目标。与美术教育的转型相一致,相关行业也越来越需要具有专业艺术史知识、科学美育理论、课程开发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人才。美术史论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优势明显。

此外,美术史论相关专业在欧美国家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国内很多高校也都设有硕士、博士授予点。有志于继续深造的本科毕业生同样拥有考研、考博、出国深造等多种选择。

二、史论类专业的报考资格和录取办法

近年来,随着美术史论类专业的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报考人数稳步上升,各学校对考试资格的要求也更加规范。以九大美院為例,在各校2021年的招生简章中,除中国美院和清华美院外,其他学校普遍要求考生取得美术省联考合格证。未参加省联考或联考成绩未达到本科合格线者校考成绩无效(中央美院“艺术史论”专业除外)。不过,各学校对于文理科的限制已基本解除。除清华美院只招收文科生(高考改革省份限选考历史)外,其他学校均文理兼收。

在录取方式上,与美术实践类专业多以专业成绩加文化成绩综合录取的办法不同,各校美术史论类专业皆是在专业合格的前提下,按照文化课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总分相同的情况下,再按照单科成绩排序,一般以语文成绩高者优先。具体到文化课的录取分数,以清华美院要求最高。按照简章规定,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份文史类一本线的考生才有资格参与学校排名。从清美官网公布的2018年录取分数线来看,各省的文化课相对成绩(文化课相对成绩=文化课成绩÷所在省文史/理工类本科一批线×100)最低线分别为:河北122.00、山东119.45、重庆118.89、江苏118.10、河南117.18、其他省份113.61。亦即各省被录取考生的分数需高出本省一本线13%至22%不等。录取分数紧随其后的是中央美院。2020年,央美史论类各专业文化课相对成绩(与清美算法相同)录取线分别为:“美术学”106.134 分(山东省109.586分、北京市112.548分)、“艺术学理论”108.137分、“艺术与设计管理”94.108。也就是说,“美术学”和“艺术学理论”的录取分数均在一本线以上,“艺术与设计管理”方向接近一本线。不过,2020年央美因疫情取消了专业考试,并且当时尚未出台史论类专业考生必须取得省联考合格证的限制,招生条件的放宽在一定程度上会推高最终的录取分数。在今年整体条件收紧的情况下,分数线也可能随之产生变化。其他各校的文化课要求虽然不如以上两个学校高,但录取分数线也普遍达到了450分左右,部分学校和专业在一些省份的录取线甚至超过500分。特别是中国美院的“艺术学理论”各专业,2018年的录取线为536分,2020年在取消校考的情况下更是超过了557分。

三、史论类专业考试的基本规律与发展趋势

与实践类专业普遍需要参加校考不同,九大美院的史论类专业并非全都设置有专业考试。天津美院、四川美院、西安美院等学校虽在前些年都安排过史论类校考,但后来又一度停止。特别是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各学校普遍取消了史论类专业考试。不过经过一年的调整,中央美院和清华美院在今年已采取线上考试的办法率先恢复校考。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其他学校也有可能逐步恢复专业考试。

从考题类型来看,各学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清华美院和中国美院为代表,以文化素质测试为主,兼顾美术史考察。所说文化素质,主要是指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基础。中国美院的“艺术理论类”考试就分为“素质测试”和“赏析与写作”两科,而且分值比重差别较大。前者满分200分,后者只有60分。清华美院“艺术史论”专业的考试与之类似。2020年之前考“文化测试”(300分)和“作品评析”(100分)两科,前者是语、数、英考试,后者是美术作品鉴赏。今年的考试科目虽改为“文化素养测试”一门,但内容与之前并无实质变化。另一类是以美术史素养为主的考试,除清美、国美以外的其他美院皆属此类。对于美术史素养的考查,各学校考试以主观题(多是以写作形式考查)为主。此外,亦有少量学校或专业曾涉及过客观题(填空、选择等),如四川美院、中央美院的“艺术学理论”专业等。除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外,各学校的考试内容差异不大。诸如论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赏析艺术作品、列举自己喜欢的艺术家或作品并陈述理由等,此类题目在各院校考试中较为常见。这些考题对学生美术史知识的储备要求不高,阐释空间较大,主要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写作水平。

从专业考试的持续度、专业度和创新度等方面综合考量,中央美术学院的史论类专业考试最具代表性。一方面,自2016年设置校考以来,除2020年因疫情中断外,学校每年都会进行专业考试。另一方面,央美史论类各方向均单独命题,既有共通之处,又各有侧重,更利于遴选出不同素质的优秀考生。以下,笔者就从中央美院数年的史论类考题切入,分析相关考试的核心要素、基本规律及未来趋势。

在央美的本科招生专业中,“美术学”和“艺术史论”都归属于人文学院。其前身正是1957年成立的新中国第一个美术史系,可谓历史悠久。从2016年至2019年,“美术学”专业每次校考只出两道题目。第一道可统称为开放阐述型试题,或让学生叙述自己与美术学科、人文学科的因缘关系,或要求学生列举自己读过的艺术类书籍、看过的展览等。第二道多是作品鉴赏,一般是给出中外美术史上的名作各一幅,让学生任选其一作一篇赏析文章。前者意在了解学生对于文史、艺术的兴趣及基本素养,后者则能够测试学生的图像敏锐度和逻辑表达能力。总而言之,两种题目传递的共同信息是,出题者并不以考查学生具体的美术史知识为目的,而更看重以写作能力为核心的文史素养和图像观察力。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的第二题颇具新意。题目以明代画家徐渭《墨葡萄图》上的题诗切入,让学生解释诗文并根据个人理解描述作品“原貌”,并在今天的语境下进行再创造。出题者显然并不在意学生是否见过《墨葡萄图》,而是以此为引子鼓励学生“望文生义”,激活传统。此题除了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外,也对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一定要求。今年的考试仍然延续了之前的两道题模式。第一题仍为开放阐述题,只是关注点从“物”转向“人”——要求考生列举自己认同的三位艺术“大师”,并阐明自己的了解途径和他们堪当“大师”的理由。对有一定美术史基础的学生而言,列举三位艺术家并不难,高下之分就在于所选人物的范围广度(如艺术家在时间、空间、类型、性格等方面能否具有显著差异)和理由阐释的合理程度。相比之下,第二题的专业性和时事性要更强一些。题目以杜尚的《L.H.O.O.Q.》对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的图像挪用为主干,着重考查学生对于“创作”与“抄袭”的见解。一方面,图像“挪用”可谓现代艺术史上的常见方法和经典课题,另一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创作与抄袭的边界始终是国内艺术圈的热点话题。以此作为考试题目,既能够考查学生的写作与思辨能力,也在提醒考生美术史并非死物,任何艺术现象均有其历史逻辑。

“艺术史论”是2021年首次出现在中央美院招生目录中的新专业。从今年的专业试题来看,与其“基础写作”的考试科目名称基本匹配,但涉及内容范围更广。试卷题目共有三道:第一题给出了一段英语短文,内容为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的过程介绍,要求学生在翻译短文的基础上回答问题并画出作品;第二题是取自《庄子·秋水篇》中“濠梁之辩”的一段文言文,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回答问题;第三题是要求考生列举三件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在给出理由的同时说明自己的艺术标准。整体来看,三道题目分别对应了英语、古文和美术史素质测试。与此同时,试卷上特别提醒,所有题目均可独立成文。这就又回归到了写作能力的考查。联系“艺术史论”专业对报名资格的要求,可推测出整套试卷背后的出题逻辑。在央美的史论类各方向中,“艺术史论”是唯一没有硬性要求学生取得联考合格证的专业。这样就能减少限制,吸纳更多文化课成绩优秀的学生前来报考。试题增加对语文、英语能力的测试正是这一意图的体现。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考试中,“美术学”和“艺术史论”都涉及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也都让学生列举艺术家或作品并陈述个人理由。虽然具体的题目和设问不尽相同,但对考生的素质要求是一致的,体现了人文学院选拔学生的统一标准。

“艺术学理论”方向录取的考生将在中央美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进行学习。央美的艺术管理和美术教育两个专业成立于21世纪初,均属于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这两个专业最早隶属于人文学院,后于2015年成立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的第八个专业分院。因此,“艺术学理论”方向的专业考试在关联艺术史的同时,也与“管理”和“教育”两个关键词密切相关。如2017年的两道综合题,一道是要求学生围绕试卷提供的四幅作品,设计一套适合7至13岁小学生的美术鉴赏课程教案。另一道是围绕海派名家任伯年和当代画家曾梵志的作品价格问题,探讨艺术品的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前者是美术教育的内容,后者则属于艺术管理的范畴。2018年和2019年的考题分别是“我是策展人”和“我的美育课”,前者是让考生从给出的作品清单中选择7幅策划一个展览;后者需要考生从作品清单中选择6幅设计一堂博物馆公教课。这两道题目,一个涉及艺术管理学的展览策划,另一个属于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公共教育。2021年的“艺术学理论”考试与之前有相似之处,仍是给出了一个主题——“百年巨变:从传统走向现代”。不同的是,考试分成了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笔试部分要求考生围绕这一主题选择中外美术史中的十位艺术大师及各自的一件代表作,构建一个从传统到现代艺术演变逻辑关系的思维导图。此外,还需要画出所选作品的小构图,并写出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围绕这一主题撰写一篇千字文章。面试部分是要求考生围绕“百年巨变:从传统走向现代”主题进行十分钟的演说。今年的考题在本质上与之前的“我是策展人”和“我的美育课”一样,都是要求学生围绕一定数量的作品,以言之成理的逻辑进行梳理和阐发。差别在于,前两年是让考生自定主题,然后从作品库中挑选对象;今年则是给出主题,但不提供作品库,需要学生自选作品,而且还要画出小构图。显然,后者的难度较前者又提升了一个层级。既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艺术史知识,又要对作品有较高的熟悉度,画小构图的要求,明显是考虑到了今年的考生都已通过美术省联考,有考查其造型功底之意。另外,面试环节的十分钟演说录制,也体现出“艺术学理论”对学生素质的特殊要求。与纯粹的美术史研究不同,无论是艺术管理还是美术教育,都要求相关从业者具备较好的沟通、表达能力,现场演说无疑是了解考生相关素质的有效渠道。

整体来看,“艺术学理论”的考试具有很强的专业指向性。学生要想取得理想成绩,不但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史知识、较好的图像解读和写作能力,还需要对展览策划、艺术市场、美术教育等领域有一些基本了解。同时,也要有意训练自己的造型能力和语言表達能力。当然,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并不现实,出题者对此也十分清楚。考题设置的目的之一就是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艺术动态,增加博物馆、美术馆的参观经历,积累参加艺术活动的体验,锻炼与人沟通的能力等。整体素质较高的考生在考试时往往更易出彩,也更有机会获得考核者的青睐。

中央美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以下简称“中法学院”)是中法合作办学。学院于2015年开始筹备,2019年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准,与法国索邦大学、法国凯致商学院合作,在上海正式成立。成立当年,中法学院从央美2019级各院系本科新生中选拔了第一届学员。2020年,中央美院本科招生目录中首次出现“艺术与设计管理”专业,中法学院正式开始招生。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去年并未进行现场考试,而是以“绘画中的点线面——在线美术鉴赏课堂”为主题,要求考生围绕绘画的基本元素点、线、面制作一个PPT课件,并录制一段10至15分钟的讲课视频。无论是PPT制作还是视频录制,都是在规定日期之前提交即可。因此,学生具有比较充分的准备时间,难度并不算大。今年中法学院的考试主题为“美育”,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笔试题目是进行《美育周报》美术鉴赏副刊设计。考生需要以主编身份完成撰写卷首语、挑选作品、画小构图、撰写鉴赏文字、设计排版等要求。面试环节是以“出版人谈美育”为主题进行10分钟的专题演说。从近两年的考试中不难发现,无论是笔试加面试的环节设置,还是备课、演讲、按照一定标准自选作品、画小构图等具体要求,“艺术与设计管理”专业对考生的素质考核与“艺术学理论”都非常相似。这主要是因为两者皆涉及艺术管理等领域,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自然也有诸多相通之处。不过,“艺术与设计管理”专业在管理之外还涉及艺术设计等领域,这也是考题特别提出设计排版要求的原因。

在史论类专业之外,中央美院今年新开设的“艺术品保护与修复”专业在复试阶段需要进行“绘画基础”和“美术鉴赏”两科考试。其中,“美术鉴赏”的考试内容亦属史论范畴。同时进行造型和史论两方面的考试,是由该专业的特点决定的。从工作性质来看,艺术品的保护和修复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实操技术,还要具备基本的鉴定和赏析眼光。这就不得不以良好的美术史修养为前提。从今年“美术鉴赏”的考题来看,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关于名作小构图的绘制和作品阐释,二是要求考生简述艺术品保护与修复的价值与意义。题目比较基础,与其他史论类专业相比相对简单。

从近年的考试情况来看,央美史论类专业对考生的文史、艺术素养整体要求较高。以写作为核心的文字表达能力为各专业共同看重。此外,由于不同专业的性质差异,考试又各有侧重。“美术学”和“艺术史论”更看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和创造活力,“艺术学理论”和“艺术与设计管理”则更青睐视野开阔、审美力好、善于沟通的考生。与此同时,灵活、综合、创新是近年来专业考试的整体趋势。艺术挪用、线上教学、百年巨变、美育出版等都明显与当今社会发展和艺术动态紧密相关。这些新的变化无疑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史论类专业的备考要点

在基本掌握美术史论类相关专业的整体情况后,有志于此的同学又该如何备考呢?

首先,从报考条件上讲,除个别学校和专业外,美术省联考合格已成为各校的普遍要求。因此,各位同学应尽量提高自己的造型能力,通过省联考考试,以便将来有更多的报考选择空间。其次,美术史论类专业对于考生的写作水平要求较高。这方面能力的提升既需要学生长期积累,也要有意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此外,积累一定的美术史基础知识,特别是掌握一定数量的中外名家名作对于专业考试会有直接帮助。再次,史论类专业考试与社会、艺术热点相关联已成趋势。学生在日常学习之余可以通过网络等渠道多了解相关信息。最后,有条件的同学,应當尽可能多地观看展览、参加艺术活动,以增加接触艺术的直接经验,强化自身的艺术感受力。

除了专业素养的提升以外,院校信息的及时获取和报考技巧的了解也会对考试产生一定帮助。关于各学校的招生信息,最便利且权威的获取途径就是学校的官方网站。大部分学校在官网首页都会有专门的“招生”栏,点击进入后就能够查看历年的招生简章、录取分数等相关信息。在学校和专业填报方面,虽然兼报同一学校多个专业的做法在今年已被普遍限制,但考生仍然可以同时报考多个学校的史论专业。从实际效益角度考量,学生可尽量先取得多个学校的专业合格证,待高考结束后再根据文化课成绩择优选择。行笔至此,笔者想对造型能力较弱、文化课成绩较好,又对艺术充满热情的同学做一特别提醒:在取得美术实践类校考合格证相对困难的情况下,报考史论类相关专业不失为“曲线救国”,实现自己艺术理想的另一条道路。

宋金明,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作者:宋金明

阅读课例设计管理论文 篇3: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工程造价管理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高职院校进行技能型人才培育时,为培育高素质工程造价管理人才,需对该课程教学工作进行有效改革,引进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为此,教师可基于案例教学法,对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以打破传统高职院校教学模式,为学生建构全新的课程学习模式,提升学生课程综合学习实力。本文就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工程造价管理课程中的實际应用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 案例教学法; 工程造价管理; 教学应用

新时期工程造价管理课程育人时,为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阶段,不可单一开展理论教学,应当使得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保证课程教学与市场人才需求的有效衔接。为此,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阶段,教师可基于案例教学法,为学生建构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案例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学生课程综合学习质量与效率。

一、基本概述

(一)工程造价管理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教学时,需对学生综合工程技术、工程估价、项目管理、经济管理、合同管理等多种能力进行培养,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工程造价专业技能。通过对该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可知,在课程教学中融合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应用能力,促使学生该课程综合学习实力提升。

笔者认为,工程造价管理课程育人时,可从以下领域入手开展教学指导,工程决策管理、设计管理、招投标管理、施工管理、竣工管理,促使学生形成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意识,为今后的工作开展铺垫基石。为有效提升学生该课程的综合学习实力,教师主要采取理论与案例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合理开展案例教学法,促使学生对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深度学习掌握,夯实工程造价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力[1]。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作为工科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可有效提高学生课程学习质量与效果。在高职院校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教学时,教师可灵活开展案例教学法。在案例教学剖析下,对教学理论知识进行论证,辅助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学习思考,有效提高学生课程学习质量与效果。

高职院校在探索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教学新路径时,可灵活应用案例教学法,打破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约束,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有效挖掘出学生学习潜力,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升,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工程造价管理课程中的应用要求解析

(一)案例难度应适宜

在案例教学法应用过程中,为保证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应当保证案例难度适宜,不可超出学生的课程学习认知范畴。高职院校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教学时,为实现教学改革目标,教师应当在案例教学时对案例教学难度进行合理界定,以保证案例教学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笔者认为,案例学习难度较大时,不仅无法很好地发挥出案例教学优势,并且会增强学生对工程造价管理课程学习的挫败感。在案例学习时,学生需解析案例资料。若学生对案例资料都无法有效解读,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不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为此,在实际教学时,教师需对案例教学的难度进行合理把握[2]。

(二)案例应适合学情

为达到高职院校工程造价管理课程育人目标,教师开展案例教学引导时,应当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基于实际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促使学生基于知识储备与社会经验,全身心融入到教学案例当中,有效挖掘出案例教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工程造价课程的综合学习效果。如选择一些特定教学案例时,教师可突出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以保证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案例应具有综合性

在案例教学改革创新时,为发挥出案例教学价值,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当保证案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能够代表一些典型工作特点。学生在进行工程造价管理课程学习时,学生需认识到在未来的工作中,可能会面对非常复杂的工程环境,为此学生必须具备综合应对能力,以发挥出学生工程造价管理的专业优势。

在具体教学引导时,教师应当保证工程造价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综合性,如政企合作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化工工程、土建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等,在丰富多样的案例引导下,才可有效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开展铺垫基石。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工程造价管理课程中的应用路径

为实现高职院校工程造价管理课程预期教育目标,可基于案例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全过程案例教学方案,促使学生在校企合作平台中进行案例学习实践,有效提升课程学习质量与效果。为保证各项教学工作开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应当设定具体的教学流程,并严格执行教学方案,以发挥出全过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价值与优势。

(一)阅读并分析案例

为保证教学工作开展的可行性,教师需发放教学案例资料和造价预算的图纸,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得学生对工程造价管理对应案例进行全面了解掌握,并对案例中涉及到的工程造价预算的问题进行思索。为保证学生案例思考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在实际教学引导过程中,应当使得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集中注意力,完成对案例的解析,并从中提炼出相关的案件事实、工程资料、项目要求、造价标准等,为学生后续开展工程造价预算提供依据[3]。

在案例教学引导时,为保证学生形成正确的工程造价管理思想,应当指导学生基于不同阶段开展工程造价预算管理,如工程造价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等。每一阶段学生都需要进行详细的预算计算。为提高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效率,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如每一个阶段进行工程造价预算管理时,都可选一位负责人对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计算数据真实性与准确性负责,以保证各个阶段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若案例涉及内容较多,且案例图纸较为复杂时,为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需指导学生进行责任细化,对案例进行深入有效的分析探讨,以保证学生案例学习的可行性。

(二)小组成员分工计算并共同讨论

在学生完成第一阶段的案例学习探讨后,学生对案例的解析、了解、评价,且对工程造价管理具有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而后教师可指导学生进入小组合作讨论阶段。每一位小组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营造出良好的案例交流氛圍,促使学生进行高效率的沟通交流。

实际教学阶段,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案例学习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分组时,可提议学生每五人组成学习小组,且每一位小组成员都需要担任工程造价管理不同阶段的负责人,保证每一位学习成员都可参与到案例分析活动当中。学生在担任不同阶段的学习负责人后,应当由负责人制定具体的工程造价计算流程,并吸收其他成员的建议,对编制的工程造价管理方案进行合理优化,有效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与效果。每一个学习阶段,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在自由平等的交流环境下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促使学生之间学习的优势互补。

在进行工程造价案例学习时,学生可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促使学生的学习生成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学生同样可以分享自己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内集思广益,有效解决学生的案例学习问题。鉴于工程造价的特殊性,学生之间的工程造价数据存在差异非常正常,在不同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时,应当总结分歧意见与数据差异,为最终的工程造价预算对比提供参考资料,以保证学生案例学习的质量与效果。

(三)企业造价管理人员现场答疑

笔者认为,为避免案例教学长期停留于理论层面,使得工程造价管理教学工作与实际工作开展脱节。在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教学改革阶段,应当契合校企合作平台,对案例教学法进行有效创新,发挥出案例教学法应用的价值与优势。如院校可创设企业造价管理人员现场答疑活动,即在校企合作的框架下,由合作企业派驻几位工程造价管理技术人员前往院校与学生开展深入的沟通交流,解答学生的疑惑与问题。

现场答疑作为案例教学的延伸,可使得案例教学效果得到质的提升。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问题与质疑。在现场答疑环节,学生可直接提出自己的质疑与想法,进而得到专业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回复。在现场答疑过程中,教师可协助工程造价管理从业人员为学生讲述一些关于职业发展的内容,以及具体工程造价管理岗位的要求,让学生对未来发展进行规划,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工程造价管理职业素养,发挥出案例教学价值,提高学生工程造价管理课程综合学习实力。

(四)总结评价

高职院校在进行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教学时,教师应灵活应用案例教学法,指导学生进行全过程案例学习思考,有效激发出学生课程学习潜力。在案例教学法开展后续,教师需指导学生围绕案例学习过程,完成一份案例学习实验报告。在实验报告中需要详细阐述自己对案例阅读学习的见解、分析、讨论、计算、心得、收获等,并对解决的问题与未解决的问题进行罗列,客观地说明本次案例学习的实际效果[4]。

在学生完成案例分析总结后,教师需开展最终的案例教学总结,对学生的学习经验进行汇总提炼,指出学生案例学习中的不足与优势。在今后案例教学时,学生应当弥补学习不足,不断发挥学习优势,进而扬长避短挖掘出自身学习潜能,有效提升学生课程综合学习能力。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学生只有全身心投入到案例学习环境当中,真实地体验其中的工作岗位角色,才可以完成案例情景再现,促使学生进行实践思考,发挥出案例教学的真实价值[5]。

四、结束语

综上,文中以高职院校工程造价管理课程为例,简单阐述了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具体路径,旨在说明案例教学法开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今后,高职院校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时,为保证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应当不断总结经验,挖掘案例教学法的潜在价值,为学生建构全新的工程造价学习模式,推动高职院校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可持续提升。

基金项目: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2020年校级“创新强校工程”项目: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实践教学课的探讨(项目编号:NY-2020CQ2JGYB14)阶段性研究成果;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9年一般课题“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东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DGZ19Y03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胡彩荣.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教学改革[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06):65+61

[2]谷洪雁,贾真,刘玉,刘芳,袁影辉,黄渊.基于信息技术的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建材与装饰,2020(04):194-195

[3]耿江波.基于三位一体的财经类院校工程造价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29):209-210+212

[4]孟戈.《工程造价管理》案例教学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02):159-160

[5]辛丽梅.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项目全过程案例教学法与校企合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10):168-169

作者:王淑敏 易文芳

上一篇:企业公关危机管理论文下一篇:现代二级医院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