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作业设计中的阅读教学论文

2022-04-30

【摘要】优化作业设计,是实现提质减负要求的主要途径。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是教师设计作业的依据。在组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应以课后练习题为依托,设计预习作业、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应用多样的作业,辅助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语文学习效果。本文将具体阐述依托统编版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应用语文作业的策略,为其他一线语文教师提供提质减负借鉴。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有效作业设计中的阅读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效作业设计中的阅读教学论文 篇1:

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探析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作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在时序上有课前、课内和课后三个有机联系的阶段,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作业的设计属于课前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整个课堂教学系统中的一部分,与课堂教学、课后复习一起,完整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课堂教学,对学生课前学习的有效性关注不够,这样,势必将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特别是一些节选课文的教学,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预习,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受到影响。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有一些节选课文,即从长篇或中篇小说节选的篇章以及从戏剧节选的情节内容,这些节选的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它们从语文教学上讲,是独立的一篇课文,但它们又与原文的关系密不可分,在教学上不可能脱离原文,因而,这类课文的预习作业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对语文教材中节选的课文,如何进行预习设计,使学生在课下对相应的课文知识有必要的了解,又有可行性,使预习有效,这对于促进节选课文的教学有实际意义。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虽然绝大多数教师有预习作业的要求,但往往形式重于实质性的内容,把预习作业仅仅当作一般的家庭作业,对节选课文的预习作业设计也是如此,还是沿用一些惯常的预习形式,如抄写生字生词、读课文等一些简单的作业,这样,会使学生的预习效果停留在一种浅层预习上,主要是对课文本身的熟悉程度上,这对一般的课文有一定的效果,但对那些节选课文,尤其是长篇节选的课文效果却不佳,体现不出语文预习作业的有效性。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设计了如下的预习作业:(1)课文知识填空,主要涉及作者、年代、作品题材、节选的章回;(2)字词检测;(3)初读感知,按照小说的结构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概述每部分内容。这样的预习作业设计,对一篇从长篇小说中节选的课文来说,其预习效果就需要探讨了,它的预习内容多而全,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总希望学生在上课之前把课文的相关知识全面掌握,从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字词注音释义、情节内容的梳理都包罗进去,但实际上,这样的预习对学生而言,其作用主要是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字词梳理,第1题太简单,对学生的学习意义不大,第3题太普遍,学生兴趣不大。预习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课堂教学内容应该是预习的一种延伸和深化,这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也才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如果预习作业没有经过设计,就如同课堂教学没有精心的教学设计一样,随意主观,这样,教学的有效性会大受影响。这样布置预习作业的原因主要在于我们教师对预习没有把它同课堂教学设计融为一体,即在思考预习作业时,没有一种教学设计思想,预习作业的设计与课堂教学的设计不是同步的,缺少一种教学思想上的关联。真正的预习,应该立足于文本的内容,从课堂教学思路出发,以课堂教学内容重点或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作为设计预习作业的依据,把预习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联系起来,并通过恰当的方式呈现。

二、语文预习作业设计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作用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原理,学生新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需要对原有的知识有所认知,能激起已有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在学习节选课文的时候,更需要学生通过预习激活已有的对课文相关的知识,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预习的设计就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原理,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或图式,使之与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联系。

语文课堂教学的预习作业设计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下,其作用要比传统语文教学观念中的语文预习作业更显得突出。

1.与课堂教学内容建立一种认知上的联系

预习在认知上是为了与所学的新知识建立一种联系,节选课文所涉及到的知识不仅仅是课文知识本身,它必然与原文有密切关系,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选自《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三回,原标题为“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林黛玉进贾府”为编者所加。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做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特别是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在学习这篇节选的课文时,有必要对前面的内容做概要的了解,这种了解教师就可以结合预习来设计完成,学生对这些内容的了解是必要的,它会使学生在课堂内容的学习中建立一种知识上的联系和沟通,对节选课文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同时,预习还可以使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之前,对学生的起点能力进行分析,“语文学习效果及教学效果与学习者的起点能力有很大关系,因为学习者的起点能力从起点(基础)上决定了后续学习的效益。”[1]所以,如果仅仅从课文本身来讲解,学生对《红楼梦》的相关知识不了解,特别是对林黛玉进贾府的相关情节不清楚的话,势必与课文的知识产生隔阂,会影响课文教学的效果,那么,预习作业的设计就应该重点考虑如何通过预习让学生对即将所学的新知识与原著《红楼梦》之间产生一种认知上的联系。

2.激发学生的阅读期望

如何激发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融进所学的教学内容中,这也是新课程语文教学观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2]有效的预习设计,可以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上激发或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使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成为可能,这样的预习设计符合新课程教学观。在对节选课文的预习中,如何通过有效的预习激发学生的阅读期望,对所节选课文与原文之间的关联有一定的情感认知,这也是预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体现之一。如节选课文《老人与海》,课文节选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这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是小说情节的高潮,在这部分中小说的主题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表现了主人公桑地亚哥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硬汉子”性格,学生在对这样的节选文段的学习中,比较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教师在预习设计时,能考虑到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情感体验,从体会小说原著的情感出发,设计相应的预习作业,自然会有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

阅读期望的激发是预习有效性的重要体现,特别是对节选课文的预习,学生如果有一种阅读期待,就会主动找到相关的文本阅读,可以拓展课文学习内容,延伸教学内容的空间,使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文本身,从课程资源的开发来讲,也充分利用了相关的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有效利用所节选课文与原文的关系设计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作业设计有效性的体现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预习作业的设计虽然在广泛地运用,但有效性体现不够,研究有待深化。

1.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有效参与

爱宾浩斯“遗忘曲线”提示我们:及时巩固就会使遗忘减速甚至停止减速,完成作业是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搜集处理信息、调整课时计划、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之一。有效的预习作业设计可以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期望。在节选课文预习作业设计中,首先要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真正把预习与即将要学习的课文联系起来,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在节选课文的预习设计上就需要找到课文与原著之间的联系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预习题。一位教师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设计了如下的预习作业:课外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中有关描写金陵十二钗的判词,教师在课下做了一些书签,书签的背面是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在上课的时候,这位教师叫一位学生上来分别念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学生抢答,答对的同学将获得书签。这个预习作业的设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虽然它仍有一些不足,其优点在于,它有针对性地叫学生去熟悉原著,《红楼梦》是要求中学生必读的文学名著,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名著,既把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又通过预习使学生熟悉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为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又如一位教师在讲授节选自司马迁的《项羽本纪》的课文《鸿门宴》时,设计了这样的预习作业:(1)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2)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从节选课文的角度,预习作业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生通过对“楚汉相争”历史知识的复习,全面了解刘邦、项羽斗争的经过,这样的预习使学生对《项羽本纪》中的精彩部分“鸿门宴”的学习产生一种阅读期待,激发探究在“鸿门宴”上刘邦、项羽的性格表现以及司马迁高超的文笔技巧。

2.预习的重点内容与教学内容关联

在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作业设计时,应针对教学内容体现预习的重点,这是教师应该给予充分考虑的问题。如果预习仅仅流于一般的形式,没有任何具体的要求,没有体现预习的重点内容,那么,学生的预习就会落空,对课堂教学帮助不大。预习重点内容的设计应该与课堂教学内容关联,这是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作业设计有效性的保证之一。对节选课文而言,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无疑是预习的重点内容,“学生学习具体概念时,如果能得到相关的背景知识,就能够用多种方法重现获得的信息,远远超过学习孤立的概念所能取得的效果”[3]。这里的“具体概念”,对语文学科而言,就是指语文教学内容,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却没有重视这个方面,导致预习的无目的性,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节选课文,有位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是这样处理的:阅读课文、寻找资料、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有关作者的情况;粗略理出小说主要人物的形象特色;寻找环境描写的语段,并说明它的作用。这样的预习设计就有些面面俱到,从小说的作者、人物形象、环境描写都涉及到了,没有重点,学生预习时抓不住主要内容,没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林冲性格的转变,而节选部分是林冲性格转变的完成,学生要深入理解节选部分的内容,必须要联系前面内容来理解,而这可以通过预习作业的设计来体现,假如预习作业如此设计:梳理林冲到沧州之前的故事情节,并用自己的语言初步描述林冲的性格特点,这样就把预习作业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了,并体现了预习的针对性。预习的目的不单是学生熟悉课文、掌握字词,更重要的是,它要与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合拍,与课堂教学内容形成一个整体,它可以说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前奏,所以,在设计预习作业时,教师的思路要以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为参照,体现预习的重点内容,学生通过预习,能初步进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

3.预习内容与课堂教学方法相关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作业设计时,还要注意预习的内容与课堂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相联系,把学法与教法结合起来,这既能体现新课程倡导的学习理念,又能提高预习效果。语文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可以在预习作业的设计中充分运用,特别是针对节选课文更有实际意义,节选课文一般都选自篇幅较长的小说或戏剧,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要完全熟悉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采用分组分工、合作探究的方式,把复杂的内容分解,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可以使预习更加有效。如教师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讲授沈从文的《边城》时,就可以对其预习作如此的设想,把学生分成人物探讨组、环境分析组、比较人物组,即按照小说的内容,把预习的内容分成三个主题,分别从小说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比较人物异同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人物探讨组重在对小说的人物形象特点进行初步的分析;环境分析组侧重对小说的环境描写进行分析;比较人物组则把重点放在比较同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异同,教师对这组可以在比较的篇目上作一定的指导,如可以给学生提供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的能与《边城》进行比较的小说。这样分组预习,既突出了预习的重点,又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使预习与课堂教学形成一个整体。

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作业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有效性的提高,还取决于学情、教师自身条件,但教师只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把预习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整体来设计思考,那么,其实际的教学价值就会得到真正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何更生,吴红耘.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约瑟夫·罗曼.掌握教学技巧(第二版).洪明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杨宏

有效作业设计中的阅读教学论文 篇2:

依托课后练习设计作业,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摘要】优化作业设计,是实现提质减负要求的主要途径。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是教师设计作业的依据。在组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应以课后练习题为依托,设计预习作业、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应用多样的作业,辅助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语文学习效果。本文将具体阐述依托统编版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应用语文作业的策略,为其他一线语文教师提供提质减负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后练习;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众所周知,语文作业是连接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的纽带,是学生预习、巩固语文知识,锻炼语文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由此可以看出,语文作业在语文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忽视语文作业本身的作用,机械地设计读写类作业,致使作业内容和形式单一,影响了学生对作业兴趣和作业效果,阻碍了语文学习质量的提高。针对此问题,教育领域提出了提质减负的要求,引导教师优化作业设计,在作业数量上做“减法”,在作業质量上做“加法”,实现作业作用。语文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设计作业的依据。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设计语文作业的依据。在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时,为了落实提质减负的要求,笔者分析统编版教材中的课后练习内容,设计预习作业、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借助多样形式的作业,辅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应用学习,提高语文学习效果。下文就如何利用教材中课后练习题设计语文作业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进行具体阐述。

一、设计预习作业,自主学习

预习作业是语文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学习的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自主学习要求。在此要求的指导下,笔者以课前预习阶段为重点,依托课后练习内容,设计预习作业。

(一)朗读类作业

朗读类作业是以朗读文本为主的作业。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之一。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提出了不同的朗读要求。这表明,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朗读。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反复地朗读文本,学生不仅可以读准字音,掌握基础的字词内容,还可以初步地认知文本内容,为在课堂上深入探究文本内容做好准备。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不乏朗读内容。对此,我在预习阶段会设计朗读类作业。

以统编版一年级上册《比尾巴》为例,教材的课后练习题部分设置了“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要求。背诵课文,对大部分小学生来说是一大学习挑战,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尤其在不理解文本内容的情况下进行背诵,背诵难度大大增加。预习是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活动。立足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情况,笔者改进课后练习内容,设计如此作业:“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如此作业内容,难度大大降低,也指明了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便于学生边读边自主学习汉字,认知汉字,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同时,通过不断地朗读,学生还会形成语感,发展朗读能力,为在课堂上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做好准备。

(二)思考类作业

思考类作业是指以问题思考为主的作业。思考是学生有效学习语文的关键。自主学习是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的活动。传统教学实践证明,在缺乏思考的情况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引发学生思维,驱动学生思考,而问题是学生进行思考的起点。在预习阶段设计问题,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还可以使他们通过解决问题,对所学内容建构初步的认知,尤其部分学生会因此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乐于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夯实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所以,在组织预习活动时,笔者会依托教材中的课后练习内容,设计思考类作业。

以统编版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为例,教材中设置了如此练习题:“朗读课文。说说‘我’是什么,‘我’会变成什么。”该练习题便于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同时借助思考的内容,对文本内容进行初步的认知。对此,笔者直接将教材中的这个练习题作为预习作业,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思考。

二、设计课堂作业,探究学习

课堂作业是指课堂任务。温儒敏教授在解读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时建议教师灵活地应用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探究所学内容,通过完成练习题,理解所学内容,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一)自读类任务

自读类任务是指以自主阅读,梳理文本内容为主的任务。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进行阅读的主要场所。自读文本,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具体体现。通过自读文本,学生不仅可以在自主性的作用下对文本内容建构有初步认知,做好深度阅读准备,还可以锻炼自读能力,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笔者会在教学之初,利用教材后的练习题设计自读类任务,用任务的形式,驱动学生自主阅读。

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为例,教材在课后练习部分设置了如此作业:“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画面印象最深的和同学们交流。”如此作业内容,指明了自读方向。对此,在课堂上,笔者对课后练习内容进行改造,将其转化为自读任务:自读文本,勾画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语句,梳理作者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在课堂导入活动结束之后,笔者直接将这个任务展示给学生。在任务的作用下,大部分学生发挥自主性,走进阅读文本中,一边阅读一边勾画一边思考,对文本内容初步地建构整体认知。如此做法,不仅使学生初步地了解了文本内容,还锻炼了自读能力,尤其锻炼了思维能力,便于有效阅读文本,提高课堂阅读效果。

(二)探究类任务

探究类任务是以探究文本内容为主的任务。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语文课程标准》立足生本教育理念,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如此要求为教师指出了语文教学方向:将学习语文的权利还给学生,应用多样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探究类任务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工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有效的探究类任务,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任务的作用下发挥自主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新知。立足探究类任务的价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会将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转化为任務,驱动学生探究。

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为例,教材在课后练习题部分,设置了如此内容:“读完课文,把你的问题写下来。”“小组交流,仿照下面的问题清单整理大家提出的问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这两项内容都是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对文本进行思考、探究。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整合这两项内容,设计了以下探究任务:任务一,自读课文,找出问题,列出问题;任务二,小组交流,共享问题,总结问题。在完成任务一的过程中,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边阅读边思考,结合文本内容和自身的阅读理解情况提出问题。在完成任务二的过程中,学生展现不同的问题,实现问题的多样化。学生提出问题,是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基础。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问题,是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目的之一。因此,在学生完成两项任务之后,笔者直接将他们作为总结出的问题,作为教学要点,和学生一起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文本内容,从文本中探寻问题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笔者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接着小组交流,最后根据小组交流情况进行点拨。这样不仅使学生进行了自主、合作探究,锻炼了探究能力,还使他们通过多样探究,由浅入深地理解了文本内容,提高了课堂阅读效果。此外,在学生完成任务时,教师应积极地给予指导,实现师生互动,无形中能营造出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总结类任务

总结类任务是指在学生阅读了文本内容后,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总结的任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学习者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整体地认知阅读内容,是学生理解阅读内容、加深记忆的主要途径。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进行师生互动,对文本中的每一段内容进行了理解,接下来,则需要立足理解情况,整体地进行梳理、总结。对此,笔者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依托课后练习题,设计总结类任务。

以统编版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为例,教材中设置了这样的课后练习题:“结合插图,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这样的练习题,是在引导学生以插图为依据梳理文本内容,复述文本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任务:观察课件中展示的插图,回忆小猴子下山的过程,用自己的话描述插图内容,说一说小猴子下山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在任务的作用下,大部分学生回忆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由此实现了对文本内容的整体认知,有利于提高其记忆水平。

三、设计课后作业,应用所学

课后作业是指学生总结、应用所学的作业。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体验多样活动,积累了语言知识,锻炼了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在课后,则要立足自身的发展情况,对所学内容进行应用,借助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了应用能力。所以,笔者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后,依托教材中的练习题设计课后作业。

(一)角色扮演类作业

角色扮演类作业是指以扮演角色为主朗读文本的作业。朗读文本是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为基础的活动。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生会自主地迁移阅读所得,利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动作等展现人物形象,塑造故事场景,在此过程中,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此外,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生还会锻炼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水平。

以统编版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为例,教材在课后练习题部分设置了如此内容:“分角色朗读课文。”“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按顺序连图片,再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在设计课后作业时,笔者将这两项内容融合在一起,设计了作业:小组合作交流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扮演角色,将故事内容演绎出来。这样的作业生动有趣,很容易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尤其完成作业时,学生自主回忆、分析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实现对故事内容的整体认知。此外,通过扮演角色,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演能力都会得到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二)写作类作业

写作类作业是指应用所学进行书写的作业。写作是学生应用语言进行表达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以读写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立足读写结合要求,教材在课后练习部分设置了有关的写作要求,为教师设计课后作业提供了便利。所以,在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后,我会依托课后练习题,设计写作类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地应用阅读所得,锻炼语言能力。

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为例,教材在课后练习题部分设置了选做内容:“课文所写景致不多,却营造出美的氛围。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景致。”基于此,笔者设计了写作类作业:仿写课文,描写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在完成作业时,学生自主地回忆作者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有方法地描写自己喜欢的景色,积累写作经验,锻炼写作能力。在学生完成此类作业之后,笔者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合作批改,指出不足,提出建议,通过反复修改,提高写作质量,同时积累写作经验。

总而言之,作业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组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以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为依托,有多样策略地设计预习作业、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使学生在多样的作业形式和内容的作用下,产生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探究所学,总结所学,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锻炼其学习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俊梅.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21(38).

[2]倪星月.优化小学语文作业,提高小学语文质量[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1(4).

[3]王燕萍.创新作业形式,培养核心素养——谈小学语文有效作业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1(13).

[4]张生红.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日常教学融合课外实践性作业的探索[J].新课程,2021(13).

[5]尹小红.巧设趣作事半功倍——浅淡小学语文创新作业设计[J].新课程,2021(10).

作者简介:王宝华,女,1978年生,福建泉州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王宝华

有效作业设计中的阅读教学论文 篇3:

基于小学语文要素的单元作业设计策略

【摘要】单元作业的设计就要求教师在为学生布置作业时以单元为整体的学习,通过单元性作业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到课文内容带来的内在体会,将作业设计以单元教学性质来安排利于学生综合性学习。通过整体安排设计之后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帮助作业,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思维综合的学习方法,为学生创造出更有利的学习条件。本文将研究基于小学语文要素对学生实行单元作业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单元作业  设计策略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回归整体的双向学习过程。从单元简介了解该单元具体学习规划,再对一个单元内的单篇文章进行学习和作业,最后教师将学习内容整合让单元学习内容得到升华。通过分分合合的学习让作业设计更有魅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空间。单元作业设计具有多元性,为学生的作业设置包含课前、课中、课后,且更具灵活性、通过作业形式的改变给学生带来积极主动完成作业的机会,让学生有效学习。

1.现阶段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1背诵式作业限制学生的应用能力发展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业教师都是按照课本内容为学生布置一些理论基础知识让学生进行记忆,并没有给学生带来深入式作业效果。从而使得学生只能够掌握字面上的理论知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不强。而且在背诵部分理论知识时,由于学习时并没有进行理解和掌握,导致背诵理论知识时也不能够顺利完成。简单的背诵式作业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应用程度较低。将背诵式作业应用在单元教学作业设计中给学生带来的学习负担更重,不符合“双减”政策对于小学生作业的要求。

1.2作业繁琐没有质量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语文教师在为学生布置作业时,总是注重作业的数量,却忽略了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是否具有质量。所以,这就导致了学生并没有从作业当中得到知识的提升。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对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时应该将重心放在对知识内容的考查上,要在设置作业时精选作业的内容,让作业的质量得到提升,使学生能够通过作业的完成来提升对于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着重的为学生布置一些实际操作程度较高,不仅局限在书本上的作业,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2.实行单元作业设计的意义

2.1带给学生的综合性更强

对作业的形式进行单元性整合会给学生的作业带来更多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对作业进行设计时会考虑到更多综合性的因素。这就需要学生在做作业时充分地融入身心对作业进行思考。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很强,因此在作业设计师对学生的语文综合性能力考查也很看重。语文教学不仅是理论教学,还包括实践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很高。通过单元性作业设计,为学生带来丰富多彩的语文作业形式,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拓宽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让其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单元作业设计中得以体现。

2.2让作业设计的重点突出

单元作业的设计更能够突出重点。教师对每单元内容进行作业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教材所彰显出的内涵,要让作业的内容也能够突出单元内容。课本上对单元内的教材内容选取都十分具有代表性,所突出的主题重点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单元作业设计时能够为学生带来只有重点性的作业。在作业设计时更突出学生为主体的重点,让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既发展学生语文能力,还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单元整体性作业的完成,让学生能够深入学习知识和了解学习和作业直接的内在联系。只有让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体会到單元作业设置的意义,对作业完成性有很大的提高。

2.3对整体教学效果进行审查

通过单元作业的设计,能够让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进行审查,了解到教学效果是否对学生起到了影响作用。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前、课中、课后作业设计,参与到学生的每一步学习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发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问题,对学生及时地施以援手。对整体教学效果进行审查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问题,对教学顺利实施有着保障作用。单元作业的设计是对学生的整体学习内容进行考查,让学生在学习和复习这两个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师在整体作业设计时要考虑到多方面的教学效果,才能够保证在审查过程中教学效果的整体性。

3.实行单元作业设计的具体措施

3.1进行相关课题的单元作业延伸

在进行单元作业设计时主要以单元的主题来对作业进行布置。所以教师在作业进行设计时要根据单元的主题来对作业进行延伸拓展。为单元作业设计确定主题以后,教师的作业设计就要围绕着这一主题进行,可以为学生开展相关的课题活动作业,也可以是小讨论的形式进行作业。通过对作业的延伸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巩固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又不断地获取和学习新知识,让作业地完成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对于单元性作业设计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拓展延伸,保障学生能够通过完成作业,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例如教师给三年级学生教授上册课本中第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先告诉学生这一单元学习的主题是“校园”,然后让学生融入到本单元的学习中。在教师完成教学以后根据“校园”这个主题为学生进行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研究校园里面的风景、人物、事迹等。通过将校园这一个主题进行延伸扩展,让学生寻找校园中存在的独特风格,然后在课堂上将学生所寻找到的事物进行讲解,与学生一起交谈对事物的感受和看法。通过让学生深入到对校园事物的观察,给学生布置一个观察与交流的作业,让学生通过探究校园这一主题,感悟与校园的情,深刻体会从而得到描写校园情景的法门。让学生学会通过从一个主题进行延展性思维探究,发现事物的多样性。

3.2讓单元作业设计变得更有趣味性

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要不拘束于一种格式,要为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有积极的参与性,让作业有更高的趣味性,是教师对单元作业设计的一大创新点。趣味性作业需要带给学生新鲜的体验感,让学生在作业中感受到不一样的学习方法。在确定主题之后,教师要研究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作业形式,让作业的设计有着别具一格的特点。单元作业的设计重点是要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内容加深掌握程度,而趣味性的作业能够给学生带来新的掌握方式。

例如:教师给四年级学生进行上册语文课本第四单元内容教学时,考虑到本单元讲述的主题是有关于神话故事,在作业布置时就可以考虑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来完成作业。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边阅读边绘画的作业任务。这个任务需要学生将本单元中所涉及的四个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用具体的图画表示出来。要让学生通过图画展示出神话故事中人物具有的神秘色彩。学生在完成这个绘画作业时,可以借助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去塑造笔下的神话人物,要让神话人物具有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魅力。图画作业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入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将自己所体会到的形象展示在纸上。

3.3对单元作业进行多元化评价

教师在设计作业的同时要考虑到如何对学生实行有效的评价,确保教学作业的质量能够给学生带来提升。通过对作业的多元化评价也能够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掌握教学进度的掌握情况。在评价时教师要考虑到评价机制的实时性、可靠性、相关性,保障评价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准确性。利用合适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语文学习态度进行评价,让评价的方式督促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通过对单元作业的评价让学生有更好的积极性去完成作业,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为此投出很多的努力。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布置作业时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作业,教师就需要对这三个阶段分别实施评价措施。在课讲作业的布置时,需要学生对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预习,教师在检验学生预习结果时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对学生的预习结果这些有评价。教师可以设置“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本单元所包含的内容有什么?”等之类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在课中作业的评价时,教师主要观察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时的态度,是否对作业有认真的态度。在课后单元作业的评价时,教师首先要关注到的是学生对作业的完成度,然后是学生作业的质量,最后是要考查学生在完成作业以后是否有收获。通过对每阶段的作业进行评价,及时地掌握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学习情况,确保学生作业的完成品质。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优秀的单元作业设计需要教师注重在作业设计师的科学性,要对作业的内容进行精心挑选,同时注意到单元作业实施的方法。这样才能够保证单元作业设计的实行,能够适应学生的发展,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查的辅助手段。让单元作业设计的效用性充分地体现在学生的日常学习成果中,让学生在完成单元作业中得到语文能力的培养。基于语文素养的单元作业设计能够极大程度上地体现出教学的成功性。

参考文献:

[1]刘永刚.基于单元主题教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135(28):23-24.

[2]周晴.立足单元整体  整合语文教学——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策略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1(10):12.

作者:周燕

上一篇:先秦儒家生命观之生命教育论文下一篇: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