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过程管理论文

2022-04-16

阅读过程管理论文 篇1:

名著阅读的“过程管理”

摘要:名著阅读的“过程管理”是收获阅读成果的保障,教师需要对名著阅读的“过程管理”有正确的认识和实践。名著阅读应是“春蚕咀嚼桑叶”的过程,是“个性与共性并重”的过程,是“千姿百态解读”的过程。

关键词:名著阅读;过程管理;阅读成果

名著阅读的推进过程中,部分教师在开学初把本学期的必读书目布置给学生,过程中不闻不问,等到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时候,开始“算总账”。这种做法主要是以考试结果来判定学生的阅读质量,“过程管理”则相对粗糙,未被重视。笔者一直以为,名著阅读,重在“过程管理”,“过程”有了,结果自然能得到保障。

一、名著阅读应是“春蚕咀嚼桑叶”的过程

“突击式”“运動式”的读书,热度很难持续,且读书的效果要打折扣。每天读一点,整本书不知不觉地就读完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每天读完的页码上做好记号,请家长协助做好督促工作。

当然,只有量的积累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帮助学生实现阅读的“质的飞跃”。每读完一周,教师布置适量的读书作业并检查;也可以开展读书报告会或者分享交流活动。最好的方式,是每周上一次“导读”课,“以内养外”:一方面检验读书效果,相机提升学生的原初阅读体验;另一方面,布置下周的阅读任务,指引方向。

一本书要读多久,是因书而异,也要因人制宜。阅读过程的时间设置,是根据一本书的阅读难度、学生的阅读基础以及阅读分享的需要来决定的。这全凭语文教师的眼力和功夫。

有些书,是值得反复读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读出不同的滋味来,这是反复咀嚼的结果。比如《夏洛的网》,五年级学生读,读到了“伟大的友谊”;初一学生读,读到了“生命的成全”;初三学生读,读到了“人性的单纯与复杂”……伴随着成长,学生的阅历与阅读理解能力不断丰富和提高,能发现一本书中更多、更新的东西。

二、名著阅读应是“个性与共性并重”的过程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文本理解过程,每个学生的阅读体验都基于自己的阅读积累和语言感悟。但是名著阅读过程又要顾及整体推进,这就需要教师兼顾名著阅读目标与评价设计的个性与共性。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作业的批阅实现个性化指导,也可以在名著导读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比如,同样的读书作业,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同,作业的质量当然不同。此时,教师应变固有标准为灵活标准,以学生的原初阅读基础为“标准”,当学生的阅读理解达到了应该达到的高度,就给予较高的评价。哪怕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只要他“全力以赴”了,即使他的作业质量不如优秀学生,也要给予同样的高度评价。同样的道理,一个优秀的学生,阅读作业完成得不错,但没有达到符合其阅读基础的高度,就要适度提高评价标准。这也是一种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阅读评价。

教师需要尊重阅读的个体差异,但在设计名著阅读目标时,首先要有一个共性的目标。从学生的年龄阶段和班级的阅读现状考虑,设置共性的阅读目标,引领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不平面滑行,也不人为拔高。比如,初二学生对《水浒传》部分情节的原初认识,就是血腥的“杀人”场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同样是杀人,武松的杀人、李逵的杀人和林冲的杀人,有什么不同?这个探究目标,就是名著阅读的共性目标。学生达到这个目标之后,教师可以再鼓励读有余力的学生去探寻,比如:在林冲的“杀”与“不杀”之间,你发现了哪些有意思的东西?

三、名著阅读应是“千姿百态解读”的过程

每一本名著,都是作者运用独特的语言密码对语言文字进行排列组合的成果。面对不同的名著,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寻找进入这本名著的最契合的路径。即使是同一本名著,对不同的章节,也应当设计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导读活动。

有些教师在名著阅读活动的组织上,常常是“三板斧”。“一板斧”是“写读后感”。不管读什么书,也不管读一本书的哪个章节,一律要求写读后感,让学生写到“吐”。“二板斧”是“摘抄美词美句”。我不反对适度摘抄,但如果只用“摘抄”来检验阅读成果,或者只用“摘抄”来推进阅读,就矮化了阅读对于思维品质的要求。“三板斧”是“圈点批注”。有的教师将其作为名著阅读的万能钥匙,但一本书的阅读,应该是精读和略读的结合,不是任何章节都适合“圈点批注”;而且,学生阅读过程中很多的“圈点批注”,教师根本无暇检查,于是“圈点批注”就成了放任式读书。原初阅读认知长期得不到有效指导和提升,渐渐地,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丧失了。

名著阅读活动的形式,应该是千姿百态的。常见的阅读活动有:内容简介,给主人公写信,摘录好句好段,写读后感,写好书推荐语,制作读书小报、专题黑板报,重新拟订小标题,设计书签,话题讨论,仿写、改写、续写、扩写,开展故事会,表演课本剧,人物采访,辩论会,写简短的书评、人物述评……这些活动,既是导读的形式,也是对阅读进行过程性考查的有效方法。

除去为了读懂名著、更深刻地理解名著的活动,教师也应该鼓励有创意的阅读,即发现一本名著公认的阅读结论之外的东西,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常读常新”。这里的“新”,就是学生与名著之间生长出来的阅读空间。教师的阅读体验不一定都是对的,不一定都高于学生,很多时候,学生的阅读体验能促进教师的阅读思考。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不要迷信固有的阅读结论,更不要带着结论去读书。师生共读一本书,然后坐下来分享各自的阅读体验,就可以用“一种思想启迪另一种思想”。教师鼓励学生“不跪着读书”,才能促使他们有更多的发现。

名著阅读的“过程管理”是获得阅读成果的基础。“过程”到位了,“成果”也就丰富了;“过程”意识强化了,“成果”就得到落实了。

作者:虞芳

阅读过程管理论文 篇2:

在高中班主任管理过程中融入经典阅读的思考

摘 要:高中班主任作为“学生的灵魂工程师”,不仅全程参与着学生的教育过程,也在塑造着学生的灵魂,而高中阶段的学生,经历了初中阶段的懵懂,将迈入大学的成人之路,课业压力重,思想及情绪上也容易出现波动,致使高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会较为艰难,而引入经典读物这个概念房子管理过程中,是因为经典读物以其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小说、散文、诗歌等,经久不衰的三观弘扬,激发着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高中班主任应及时抓住这种特点,用经典课外阅读融入于班级的管理過程中,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激发自律性,以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经典阅读,班级管理工作,实践研究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其潜能,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性发展。而高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既繁杂又具有系统性,涵盖在班级里的方方面面,例如:对班级的管理建设、对学生的个别教育、教导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等等。把经典阅读融入班级管理工作中,需要考虑其作用及实施办法。

一、经典阅读对于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作用:

一、经典阅读,可以树立学生正确三观,为班主任管理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经典的读物,承载着知识、语言、文化的精华,蕴含着民族随着时间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精髓,在历史车轮的前进中,依然经久不衰,必然是有着其独特的魅力,那么,对于塑造高中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也就提供着正确的方向和指引,例如:经典之《论语》,文中的观点和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规律影响着世世代代的我们,当然,经典的课外读物往往也会揭露一些真实的社会现象、人性的多面化等等,高中班主任可正确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稳固自己的正确三观,只有三观正确的基础根基打稳了,班级的管理工作才可以稳固前进,一棵歪脖树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正所谓:根基要扎实,高楼才能坚固挺立。

二、经典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综合发展,为班主任管理工作保驾护航

经典的课外读物,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可以帮助高中班主任指导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因为,优秀的经典读物中,包括着丰富的人文历史、代代传颂的经典典故、优秀道德品质的发扬等等,高中班主任可以此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在提升学生综合发展的同时,为班主任管理工作保驾护航,例如: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高中班主任可引导学生关注书中人物对集体凝聚力的重视,从而引申出,在班级管理中,维护集体利益的重要性;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书中人物对自身信仰的重视度,从而引申出,在班级管理中,坚定自己想法,不随风倒,做好管理的重要性,再例如:《史记》中,高中班主任应引导学生多读历史,因为“以史明智”“以史借鉴”历史总是相似的,历史总是会为我们带来指引和帮助。

二、经典阅读与管理工作相融合的实施办法:

(一)鼓励学生写出经典读物的读后感,启动班主任管理工作

能做到对经典读物“过目不忘”的同学少之又少,写出读后感可以大大提升记忆力以及对全文的深度理解,所以,高中班主任应鼓励学生多读课外的经典读物,在读完自己喜爱的经典读物之后,写出读后感,在加深对书中记忆的同时,对自己的理解思维也是一次完整的梳理过程,例如:对于故事类的经典课外读物,高中班主任可以教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写读后感想,并且在思维导图中穿插自己对经典话语的摘录及理解,对于诗歌类的经典课外读物,高中班主任可以教学生以画图的方式写出诗歌读后感,通过学生递交给班主任的各种形式读后感,高中班主任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深入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为管理工作制造先决条件,为更好地工作管理提供前提导向,因材施教,对于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二)把经典阅读融入小组班会中,实现班主任管理工作

每个年级、班级都会开展班会,在新课改的教育体制之下,班级中定期开展的班会,应该突破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被动式接受模式,而改为以学生主动参与的小组式班会,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用课外经典阅读融入工作管理中,例如;高中班主任可以将班中所有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置一个组长代表,(需注意:组长采取轮换制)在定期开展的班会中,高中班主任把阅读经典课外读物的任务安排布置在各小组中,由定期更换的组长提交小组阅读课外经典读物的情况报告,高中班主任可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领导力、自律性的习惯,通过把经典阅读融入小组班会中,可以提升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效率,根据组长轮换制,也可以培养每个学生的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而实现班主任的管理工作。

(三)家校配合,与经典阅读相融合,推动班主任管理工作

管理工作,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还有其家庭性和社会性,如果想高效全面达到管理效果,就需要学校与家长的及时性配合,而阅读经典的课外读物,相对于在学校时间的局限性,那么在家中的时间要比在学校的时间长且时间的灵活性更容易掌握,高中班主任可以通过设置班级微信群,在学校与家长的微信群中,可定期让家长上传一些学生在家中阅读经典课外读物的照片及视频,放在群里的同时,附带家长对学生阅读状态的简短评价,这样,高中班主任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对经典阅读的阅读量及状态,更好推动了管理工作的同时,也加深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情感链接,通过经典阅读的上传,使学生把学校与家紧密联系起来,不再是相断性,这样,高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会增加了有利的渠道。

结束语:综合以上所述,高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经典的课外读物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生活、提供正确的三观导向,还可以更好地推动与稳固高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那么,适时、适当配合经典阅读融入教学管理中,不仅符合高中生的年龄习惯特点,还可以高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变得有趣而生动,也减轻了班主任作为主导管理者的重担,一举数得。

参考文献:

[1].裴中会.浅谈如何做好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J].新课程.(中学),2019(02):242

[2].钱峰.关于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3(29):83.

作者:张颖

阅读过程管理论文 篇3:

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研究

【摘要】过程管理是一种以过程为核心的、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对所涉及的过程进行形式化描述、管理的方法。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最重要环节,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的关键。文章应用过程管理方法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加强学位论文管理的方法,以达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过程管理;研究生学位论文;方法

一、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意义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水平,对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陈至立同志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曾强调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创新机制,提高质量,把我国研究生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已成为摆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研究生的培养一般包括招生考试录取、教学课程学习、课题选题研究、开题报告、学位论文撰写、论文评审答辩等环节。其中,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对于一位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其学位论文的质量,能综合地体现该研究生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是评判其能否获得研究生学位的最重要的依据。因此,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培养中最重要的环节,加强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核心问题。

学位论文相关的培养环节按时间顺序一般包括论文选题、文献阅读、开题报告撰写与答辩、中期检查、学位论文撰写、学位论文评审、学位论文答辩等。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每个人的研究进度不一。如何在时间上安排好上述环节,防止“放羊状态”“前松后紧”等现象发生,如何在学位论文的选题撰写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师与学生的潜质,给予他们创新性劳动的空间,同时协调好研究生与学校、导师等教育资源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难点。本文通过建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理念,分析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中的要素,找到学位论文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探索解决上述难点的方法,实现加强学位论文的质量控制以及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目标。

二、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是一种以过程为核心的、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对所涉及的过程,如产品设计生产过程,进行形式化描述、管理的方法,它已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本文应用过程管理这一科学的方法手段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建立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理念。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理念如图1所示,其根本目标是协调好学科水平、导师作用、经费投入、业界合作、管理措施等教育资源,完善研究生培养监控体系,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出在本学科上具有创新精神、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整个理念的基础是一流的导师团队、灵活的培养模式以及高水平的研究课题,这些是高质量学位论文的前提。“以研究生为中心,面向培养过程”是核心理念與价值观,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充分考虑研究生的个体特征,给他们以足够的个性发展空间,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前提;同时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评审过程进行监控,帮助研究生把握时间进度,协调各种资源,以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我们的工作是通过建设优秀的管理队伍,不断改善管理方法,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控制,培养出知识过硬、创新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竞争力强的优秀毕业生。

根据上述管理理念,采用IDEF0方法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进行建模。IDEF0是由结构化分析得到的建模方法,用来描述活动过程及功能。其模型是由一系列简单的节点与箭头构造的图形化模型组成,它将一个过程中的活动进行分解,并用相应的活动图形来表示活动的输入、输出、控制及条件,是一种以活动单元为中心、具有清晰的层次体系并易于观测和分析的过程模型。

基于IDEF0方法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模型,对传统面向工业过程的IDEF0模型进行了一些改进,将控制和条件改为主体和资源,更加接近管理学过程,该过程包括课题选题、相关文献阅读、开题报告撰写和答辩、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论文评审、论文答辩等一般培养环节。图中还表达了各个节点所要达到的目标、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及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关系。例如图2中的课题研究与学位论文撰写过程节点,该节点的活动主体是研究生及其导师,其输入条件是课题的选题以及开题报告的完成,需要的资源有大量的中外文相关文献、实验室设备及经费、科研团队和课题组的支持指导等,该节点的输出是学位论文以及发表的科研论文、专利等科研成果,学位论文撰写节点完成后开始进入论文评审节点。当论文评审节点和论文答辩节点没有获得通过时,过程将返回该节点,造成过程迭代。

三、抓好过程相关的三个要素

与面向工业过程的IDEF0建模方法强调的控制和條件不同,本文中的过程模型以活动为中心,过程单元的主体利用资源通过活动将过程单元的输入转化为输出,如图2所示。活动、主体和资源构成过程单元的三要素,表示为:过程单元={活动;主体;资源}。如果要加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应该抓好这三个要素。

首先,应保证各环节主体的到位。根据前面建立的过程模型,多数过程单元的主体是研究生本人,因此要让研究生本人务必明确自己的论文过程环节和时间表,防止长时间因个人原因离校等情况的出现。另外一部分过程单元,如课题研究及论文撰写等,需要研究生本人和导师通过学术讨论、报告会等形式共同参与,因此还需保证导师到位。可以通过研究生管理部门向各个研究所及研究生导师建议,如果导师因出国等原因较长时间不能当面指导学生,应该委托其他教师暂时对学生的课题进行跟踪和指导,或通过其他方式如电子邮件等与学生定期进行讨论,以保证过程的顺利进行。

其次,应监督过程活动,使其按时有序地进行。制定一般的硕士和博士论文进度时间表,按时间表定期督促研究生,检查论文完成进度和相关的报告、材料等。在保证进度的同时,还应严把论文评审关,通过匿名评阅、细化评审标准等方法在制度上保证论文评审的客观公正。同时还应协调资源的配置,包括加强学科建设,建立健全各专业资料室,加强研究生数据文献资源使用培训等。

四、强化开题报告、预答辩等环节

根据本文建立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模型,可见其中的三个审核环节属于条件分支节点,即开题答辩、论文评审、论文答辩。亦即如果審核不通过,则将导致过程的返回和循环。另外,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学位攻读过程中的重要材料,它能反映选题的优劣和实际研究的可行性,同时处于整个论文过程的时间中部。强化研究生的开题报告环节,有利于及时了解其课题进展,及时修正选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应督促研究生按时完成开题报告,提醒研究生导师重视开题报告环节,并严格规范开题报告的内容。应该对学位论文选题的目的和依据,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动态,目前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尚存在的不足,选题的基本内容、初步构思和主要观点,论文可能实现的目标,目前的工作进展,尚存的问题和困难,未来的工作计划安排等进行较详细的论述。

除了开题报告以,论文的评审和答辩也都是可能导致过程返回的节点,因此可以建议各个研究所及导师在研究生论文送审前组织论文预答辩,让研究生和正式答辩一样准备报告并回答提问,只是参加答辩的不是真正的答辩委员会而是导师及课题组成员。预答辩的好处是既可以让导师更加了解研究生的论文内容,帮助研究生的论文做最后的完善,又可以锻炼答辩人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五、结论

为加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控制,本文提出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理念,应用企业管理中的过程管理方法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进行建模,分析了與学位论文过程相关的活动、主体、资源等要素。应用学位论文过程管理方法,对开题报告、预答辩等关键环节进行强化管理,帮助研究生安排好研究进度,协调好教育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位论文质量,提升学校教学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南宁.用科学精神培养和提高博士生的创新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03):6-8.

[2]问青松,田俊荣.从质量的视角审视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指标体系[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05):130-132.

[3]唐任仲,O.Mejabi.过程管理技术[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2,36(03):256-259.

[4]赵晋敏.并行工程环境下的产品开发过程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1.

作者:宋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