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23

[摘要]本文在介绍国外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外利用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认为我国要利用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实行一定的倾斜金融政策,即建立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金融体系,专门设置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在欠发达地区投资的企业提供优惠贷款等。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欠发达地区域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欠发达地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篇1:

欠发达地区产业平衡发展与包容性增长研究

摘 要:包容性增长是强调机会均等和成果共享的增长方式,产业平衡发展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基础,因其所包括的产业结构平衡和区域平衡发展两方面内容直接内含于包容性增长理念,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更是如此。产业平衡发展通过把社会各阶层纳入到经济发展进程进而使其分享发展成果,实现包容性增长,而不仅仅是向社会弱势群体进行的类似收入再分配。欠发达地区实现产业平衡发展,需要从消除区域和产业壁垒、加快产业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实施适度倾斜的产业政策、建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5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产业平衡发展;包容性增长;欠发达地区

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的概念。2009年11月至2010年9月,胡锦涛主席两次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强调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包容性增长是一种机会均等和成果共享的增长方式,实现包容性增长,需要逐步实现产业平衡发展,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尤为重要。

产业平衡发展是欠发达地区

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前提

欠发达地区虽然自然资源禀赋较为丰富,但高素质人力资源、科技水平等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普遍欠缺。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大范围、全方位的区域竞争日趋加剧,欠发达地区如何获得并充分利用有助于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素资源?随着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提出,围绕这一理念的要义,可以看出,产业平衡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基础。

(一)产业平衡发展对欠发达地区包容性增长的实践意义

1.产业平衡有助于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有学者认为包容性增长是一种益贫式增长,从而低收入群体可以从经济增长中分享更多收益。按这种理解,实现包容性增长要注重解决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并发展出使两者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的动态机制。收入差距问题的解决不能简单建立在政府转移支付或税收优惠等扶持性政策上,更应该以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为基础。这种产业发展包括两个方面,即实现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产业平衡发展,以及欠发达地区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以达到产业结构平衡发展两方面。这样的产业发展才能既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差距,也有助于实现包容性增长所涵盖的“惠及大多数人”的目标。

2.产业平衡发展为欠发达地区在经济竞争中获得均等机会创造条件

机会平等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包容性增长强调通过高速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以创造就业和其他发展机会,以及通过减少与消除机会不平等来促进社会公平和增长的共享性。但显而易见,快速且可持续的增长应该建立在广泛的部门和区域基础上,包容大部分劳动力、穷人和易受伤害群体。单靠少数产业发展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并不符合包容性增长的理念。但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过度依赖当地少数几个资源型或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经济发展,这大大减少了欠发达地区获得参与经济全方位竞争的机会。欠发达地区要获取更多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机会,应逐步从过去的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向产业平衡发展战略过渡。

3.产业平衡发展有助于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既包括生态保护角度的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也包括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制度体系的完善,而这些都与产业平衡发展密切相关。首先,欠发达地区多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且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区域较多,这就意味着单靠发展工业谋求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可持续,需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其次,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竞争力低下,市场化程度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支撑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远未完善,产业平衡发展将有助于促进各个层面的市场经济制度体系在欠发达地区成长并完善。此外,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的现实决定了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民营经济的发展是促进欠发达地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主体。

(二)从产业平衡视角看欠发达地区包容性增长的实现机理

从产业平衡发展角度来看,欠发达地区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机理可归结为:横向可协调、纵向可持续。具体来看,产业平衡主要通过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激发产业发展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欠发达地区包容性增长的目标。

1.产业平衡能够实现产业协调发展,在静态上体现包容性增长的要求

产业平衡实现产业协调发展,是一种建立在产业各部门、各区域合理发展的基础上,发展成果得到社会各阶层共享的发展方式,这体现了包容性增长的内在要求。从具体实现路径上来说,产业平衡发展要求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以及各区域同步发展,这可以实现新兴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的结合。新型工业化在拉动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服务业的良性发展;新型城市化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差距,也有助于城市工业、服务业向农村铺开,以城市化带动农业特别是城郊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则是工业、服务业向农业领域的大量渗透,能够强化三大产业间的内在联系。与此同时,产业平衡发展在实现产业合理化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发展成果由大众共享,这是由产业平衡发展的多阶层广泛参与的特性所决定的。产业平衡发展所依靠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三个支撑,最大范围的将低收入群体、中小民营经济等草根利益阶层纳入进来,使社会弱势群体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参与经济发展并分享发展成果。

2.产业平衡发展能够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使包容性增长动态化发展

产业平衡发展以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为出发点,调动了社会各阶层参与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本质上也就是包容性增长,而且是长期可持续的包容性增长。产业平衡发展为民众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为各阶层民众广泛参与经济发展过程提供了更大的公平性和选择余地,这是一种机会均等的包容性增长。同时,产业平衡发展为社会各阶层民众分享增长成果提供了条件,进而实现人力资本提升,这反过来又有利于产业进一步发展,保证了包容性增长的可持续性,进而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完善自身,使得包容性增长具有更大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基础。

长期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对欠发达地区

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实施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以加快发展速度,客观上讲,这一战略对于吸引外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所带来的区域发展差异的扩大对于社会公平、资源配置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形态日益严重,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逐渐扩大,这在欠发达地区更为明显,突出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悬殊、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产业结构低水平、经济市场化进程障碍较多等方面。

(一)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造成欠发达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悬殊

从欠发达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来看,2010年,我国属于欠发达地区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分别为17302.96、17309.03元,同期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年收入分别为7262.33、6390.01元,中部、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2.38倍、2.71倍。此外,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还体现在这种“多二元困境”(指在体制变动导致的利益转移过程中,由于“转移性收益偏多”与“转移性损失偏多”的逆向性运动,带来了不仅是城与乡、工与农之间的差别,还带来了非正常速度的高低收入群体的分化)。这种高低收入群体分化,再加上改革开放政策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带来的收入差距,使得城乡之间不同阶层人们收入差距的反向拉大越来越明显。

(二)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造成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失衡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长期以来各地区经济发展就不平衡,并且不平衡发展战略虽然客观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同时也使各地区发展失衡现象更趋严重。改革开放以来,除了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市场潜力等客观原因外,经济体制转轨、政策调整和鼓励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等发展战略因素更加剧了各地区之间的差别。虽然国家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政策调整,但是,这对于解决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仍然远远不足。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人均收入来看,2010年,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要比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出48%;东部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总收入要比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出44%、63.9%。从2010年各省(区、市)人均GDP排名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的上海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贵州相比,差距有5.8倍之多。

(三)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造成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水平低下,升级潜力难以发挥

近年来,虽然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进程加快,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许多欠发达地区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在参与产业分工的过程中产业畸形发展,以至于沦为发达地区的“原料基地”。农业方面,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农业不仅在增长速度上远远不及工业,而且由于长期产业不均衡发展战略下的城乡分割体制与重工轻农政策,导致农业在发展水平上也与工业存在很大差距。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散户生产比重较大,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此外,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业人口素质较低,而且农户资金也出现向非生产领域转移的现象,这些都制约着欠发达地区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的潜力的发挥。更严重的问题表现在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这一方面。由于在现代开放经济条件下,细致化的产业链分工使得发达地区依靠其比较优势逐渐成为服务活动的聚集地和出口地,欠发达地区主要从事服务投入含量不高的生产环节,这些环节本身对服务投入的中间需求力量不足,对服务业推动力也不足,这导致了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制造业高比例的增长结构,也使当地生产性服务业因缺乏中间需求而相对滞后,制约了其自身第三产业增长的速度。这样,现代分工体系下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现象日益加剧、深化,阻碍了整体产业结构升级潜力的发挥。此外,政府把发展经济与发展工业等同的思维模式,也容易使政府对资源配置向第一、二产业倾斜,忽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欠发达地区,政府发展观念转变的迟缓,及其在资源配置中的盲目性等因素综合作用,是导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造成欠发达地区经济市场化进程缓慢

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是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的一个原因,但经济市场化进程缓慢也是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之一,这一结论可以从欠发达地区经济市场化进程的路径依赖中看出。

产业不平衡发展战略使得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于发达地区,其经济市场化基础较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缓慢。市场化基础越差,越容易使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得以强化,政府职能转变就越困难,市场化的改革也就越困难,由此导致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的进一步落后。因为经济落后,地方财政需要依靠国有经济,地方政府部门就越需要管理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民营经济比重较小就成了欠发达地区市场化进程缓慢的重要表现。从现实来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越是市场化程度低的省份,政府的经济职能越强。经济的发展对地方政府的依赖远远超过对市场的依赖。因此,产业不平衡发展在事实上造成了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和市场化进程缓慢的现象。

欠发达地区实现产业平衡发展的途径分析

欠发达地区实现产业平衡发展,通常会考虑从东部发达地区汲取经验,但这里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即为什么某些产业在发达地区的发展能够取得成功,而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却成效甚微?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使欠发达地区产业平衡发展实践迈向成功。这需要结合欠发达地区实际,并与发达地区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一)影响欠发达地区产业平衡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影响欠发达地区产业平衡发展的因素很多,但追根溯源,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要素流动机制、市场经济制度两个基础性因素,这也是回答上面问题的关键。

1.要素流动机制不顺畅

由于要素的流动、溢出效应的发挥,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的相对价格差异使得发达地区的产品、产业加工环节会有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激励。这种互动效应使得欠发达地区获得了产业、产品转移的效益。因此,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从长远来看是有可能消除差距并实现区域平衡增长,条件之一就是原材料、资金、人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产业部门之间也具有类似过程,要素资源在产业各部门之间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减少部门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现象,实现产业平衡发展。但是对于广大欠发达地区来说,要素自由流动的机制尚未形成,突出的表现在于:欠发达地区区域市场分割现象严重、产业间要素流动不顺畅、对外开放水平低。随之而来的情况是,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加剧,产业结构失衡,甚至部分地区产业畸形发展,沦为发达地区原材料基地,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2.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

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市场化水平低是欠发达地区的另一基本特征,也是产业平衡发展的另一限制性因素。欠发达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较大潜力,但一般受历史、观念等条件的限制和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影响,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制度扭曲现象较严重。如市场经济配套改革落后,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发育缓慢,信用体系不健全;政府直接干预市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民营经济不活跃,存在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市场经济观念比较薄弱,小农意识还比较浓。

(二)欠发达地区实现产业平衡发展的主要途径

1.消除区域和产业壁垒,促进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

打破区域间和产业间壁垒可以有效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打破区域和产业间壁垒的有效途径。在城市化加速的过程中,打破区域和产业壁垒,使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按照市场力量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城乡产业平衡发展。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略显滞后的现状说明了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背景下更要注重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而实现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就是要促进要素资源在这些产业部门中的自由流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之间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要素大规模流动是市场规律的必然,这种流动有利于提高生产要素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整体配置效率,加快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产业平衡发展。

2.加快欠发达地区产业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减少制度扭曲

从我国发达地区实践经验中可以看出,经历过市场化改革而基本已实现有效竞争的制造业部门发展势头迅猛,但农业部门以及仍处于严格管制的能源部门、公共交通、卫生医疗、公共服务设施等服务业部门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短板。高市场化部门与低市场化部门之间发展的扭曲是造成产业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情况同样如此。因此,要实现欠发达地区产业平衡发展,加快产业部门特别是服务业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减少制度扭曲是重要前提条件。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部门发展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完善制度保障所引起的,这与经历多年改革实践的工业部门良好发展的形势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下一阶段在第三产业部门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减少制度扭曲是实现产业平衡发展的必由之路。寻求欠发达地区产业部门市场化改革的路径,关键是实现市场主导与政府宏观调控的结合。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场化改革步伐是与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相一致的,如逐步简化政府在经济领域的审批手续,缩小政府对经济过程参与的范围和程度,严格规范政府财政支出范围和数额,提高工作人员办事效率,进一步透明并简化对中小企业的征税过程,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这都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市场化改革的可选措施。

3.实施适度倾斜的产业政策,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国家投资和生产布局重点的大规模倾斜是地区产业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从产业的角度看,倾斜政策作为产业结构转换的一种有力手段,既可以服务于不平衡增长,也可以服务于平衡增长,这是对国民经济中短线和瓶颈部门“补短”的需要。而从区域发展角度看,对欠发达地区实施倾斜政策,是为了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缩小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这种倾斜政策正是为了克服短线制约,提高区域间产业均衡水平。对欠发达地区采取倾斜投资和其他诸如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可以增强其生产能力和供给水平,从而逐步减小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实现与发达地区产业平衡发展。

4.探索建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

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必须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走城乡、工农协调发展之路。但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应注重协调好多方面的经济关系。“三化”协调发展要注意发挥第三产业在第一、二产业发展中的纽带作用,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尤为重要。要积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工业、农业发展中的中间作用,这是完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欠发达地区产业平衡发展,应是以第三产业带动的第二产业优化升级、第一产业平稳推进为特征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5.促进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

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市场经济不够完善,民营企业发展比较慢,产业不平衡发展现象严重,产业发展中“短板”现象长期存在,使得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有别于发达地区模式,欠发达地区的政策重心应向中小企业倾斜。由于欠发达地区经济、人力条件的匮乏,像发达地区一样发展大企业困难很大,因此在政策上要避免照搬发达地区模式,注重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扶持。为了促进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进而实现产业平衡发展,政府应在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上发挥积极作用。政府应及时向民营企业发布行业信息,帮助它们认识如何抓住机会参与社会分工、如何依托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创新,引导民营企业借助当地特色资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也应积极改善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融资条件,还包括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注重提高人力资本质量。

参考文献

[1]邓聿文.中国需要包容性增长而非单一GDP增长.[EB/OL].2010—10—18.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10/18/c—12669225.htm.

[2]胡星斗.建议勿提“包容性增长”,倡导“共享式”发展[EB/OL].胡星斗.中国问题学、弱势群体经济学,2010—10—01.http://www.huxingdou.com.cn/.

[3]Birdsall,N. Reflections on the Macro Foundations of the Middle Class in the DevelopingWorld[J],working paper, No.130, Centre for Global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2007.

[4]杜志雄,肖卫东,詹琳.包容性增长理论的脉络、要义与政策内涵[J].中国农村经济,2010,(11).

[5]陆岷峰,张惠.关于“包容性增长”的内涵辨析及实现要点研究[J].桂海论丛,2011,(1).

[6]方大春.包容性增长的内涵与转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1).

[7]Besley,Timothy;Burgess,Robin and Esteve-Volart,Berta. The Policy Origins of Growth and Poverty in India,in Besley,Timothy and Cord,Lousie J.(eds.):Deliveringon the Promise of Pro-poor Growth[J].Palgrave Macmillan and the World Bank,New York,59-78,2007.

[8]赵佳佳.不平衡增长的转轨路径及其矫正[J].经济研究参考,2004,(96).

[9]郑凯捷.制造业产业链区域间分工与服务业不平衡增长[J].世界经济研究,2008,(1).

[10]王可侠.欠发达地区市场化过程中的政府“路径依赖”研究[J].学术界,2004,(1).

作者:周柯 曹东坡

欠发达地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篇2: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摘要]本文在介绍国外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外利用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认为我国要利用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实行一定的倾斜金融政策,即建立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金融体系,专门设置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在欠发达地区投资的企业提供优惠贷款等。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发展;金融支持

一、金融发展与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

最早关注金融发展与欠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的经济学家是帕特里克,他在1966年发表的《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一文中指出,在研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问题上,有“需求追随”(demondfollowing)和“供给领先”(supply-leading)两种方法。前者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需求方面,即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导致了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产生。后者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供给方面,即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总是先于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供给领先”型金融往往居于主导地位,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需求追随”型金融逐渐居于主导地位。金融体系对资本存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以提高既定数量的有形财富或资本的配置效率;二是可以提高新资本的配置效率;三是可以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因为金融中介促使人们更加愿意储蓄、投资和工作。帕特里克(1966)在研究了金融发展对国民财富构成及使用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欠发达国家应采取金融优先发展的货币供给带动政策。

在此之后,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爱德华·S·肖同时在1973年分别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的著作,两人都以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的不同角度,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麦金农和肖认为传统的金融理论是以发达国家的经济为基础,它是建立在特定条件之上的:一是有健全的市场机制并能正常运行,市场化程度高;二是投资具有不变的规模报酬,即投资不论其规模大小均有收益,技术革新和投资是可以分割和渐进的,投入和产出也是完全可分的;三是投资主要依赖外源型融资,即依靠金融机构放款或在资本市场发行证券来筹集所需资本。但在发展中国家,这些条件很难满足。发展中国家普遍情况是“低储蓄-低投资-低产出-低收入低储蓄”,从而形成了“贫困陷阱”。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摆脱贫困,促使经济发展的合理选择是金融深化。

现代经济学家认为,金融系统具有促进(证券)交易、保值、分散和共担风险,配置资源,监督管理者、实施公司控制,动员储蓄,促进产品和服务的交换等功能,从而能够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两个渠道促进经济增长(Levine,1997)。

借鉴以上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理论,对于一个国家内部资金短缺的欠发达地区来说,金融亦可以通过促使储蓄的增加及储蓄向投资转化,从而增加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发展。但是,与一个主权国家不同,一个国家内部的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投资盈利率低,在当地的储蓄增加以后,不一定在当地投资,转化当地的资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逐利性”资金往往从欠发达地区流往发达地区,这反而会恶化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样,单纯依靠市场调节,金融系统不仅不会增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积累,反而会减少欠发达地区的资本积累,这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为了让金融系统更好地支持欠发达地区,西方发达国家往往制定一些特殊的金融政策,以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国外利用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

(一)建立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金融组织制度

一国金融组织制度的构造,既要体现国家宏观金融管理和调控的要求,也要体现国内各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要求。因此,许多发达国家在建立金融体系时,部设法根据地域结构的具体情况,适时地构建和调整金融体系结构,以促进欠发达地区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建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金融体系,一般包括建立分权型中央银行制度、单一制商业银行制度、设立针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等几种形式。

1.建立分权型中央银行制度。目前世界上建立分权型中央银行制度的代表国家是美国和德国。以美国为例,其中央银行体系在建立之初就顾及到了经济及金融情况在地区上的差别。现存的美国中央银行体系是一个联邦系统,整个体系包括理事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分布在美国主要城市的12个联邦储备银行及其24个分行、联邦咨询委员会及其成员银行。其中理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有7名理事(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这7名理事中的任何两名不能来自同一联邦区,并应能恰当地代表金融、农、工、商各方面的利益及各地区的利益;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是美联储的决策机构,由12人组成,其中理事会的7名理事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为当然成员,此外4名成员由其余11家储备银行行长轮流担任。联邦储备系统这种权力上采取既分散又统一的做法,可以解决联邦储备制度在中央管理和地方管理之间的矛盾,适应不同区域发展的需要。联邦储备银行有自己的权力机构,在业务管理上具有较大独立性,负责组织和管理区域内的金融活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委员,在美联储执行公开市场业务代表各个地区的利益。这样,美联储在制定及执行货币政策时,就可以相对地向欠发达地区斜倾。这种分权型中央银行制度有利于区域性中央银行根据欠发达地区开发的需要,来组织及管理区域金融活动。

2.大力发展单一制的商业银行组织制度。美国幅员辽阔,其商业银行在组织制度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发展单一制银行。因为在美国人看来,如果实行分支制,凡事都由总行来决定,有可能会过分牺牲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造成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这显然是欠发达地区所不能接受的。因而美国广泛推行单一银行制度。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美国拥有5000多家国法银行,18000多家州法银行。这种众多的极具竞争力的单一银行,使得地方的经济金融利益得到充分的保护,并使美国的货币政策在不同地区得到全面贯彻执行,有力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3.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对欠发达地区开发执行产业倾斜。世界各国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设立过不同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以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如:日本“二行九库”中的北海道东北开发金融公库就是分别为了向相对欠发达地区北海道和冲绳提供长期资金,促进产业开发而设立的金融机构;巴西为了开发欠发达地区,促进全国经济平衡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也建立了若干个地方开发银行,为所在地区的发展项目提供资金,如东北银行就是为了促进巴西东北部开发而设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意大利的南方金融租赁公司亦是为了开发南方欠发达地区而设立的,其目的在于专门为南方中小企业优惠出租先进技术设备和生产流水线。由于政策性金融机构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充当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金融机构。上述国家在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政策性金融机构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二)对欠发达地区实行差别金融管理政策

一般来说,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投资盈利率较低,导致欠发达地区在资金供应不足的同时,又出现大量资金外流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因此,要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开发,除了采用财政刺激外,在金融管理上也应该对欠发达地区执行差别对待,由于发达国家的金融控制是以间接控制为主,因此这种差别控制主要表现在各种间接金融控制手段的运用上。以美国为例,各联邦储备银行原则上有权制定本地区的贴现率,以便于欠发达地区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情况,通过实行相应的贴现率调整,促进投资和经济发展。同时,美国会员银行法定准备金额,不但根据银行规模大小,而且根据银行所处的三类地区分别制定。如1937年纽约、芝加哥、圣路易斯的国民银行都属于“中央储备城市银行”,其活期存款准备金率为26%;其他16个城市较大的国民银行为“储备城市银行”,准备金最高为20%;其余不发达地区如阿肯色、俄克拉荷马、得克萨斯国民银行为“乡村银行”,准备金限额为14%。这一措施显然有利于欠发达地区的开发。自1945年以来,美国法定准备金率屡有变动,但依据不同地区银行设置不同准备金率的原则依然如故。

(三)实行信贷倾斜政策

实行信贷倾斜政策,可以鼓励资本流向欠发达地区,各国在开发欠发达地区时,都对欠发达地区实行过信贷倾斜政策。这些政策措施中,最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对向欠发达地区投资的企业提供优惠低息贷款。如西欧的公司软贷款,不仅利息低、期限长,而且可以享受规定期限的归还贷款宽限期;18世纪美国开发西部地区时,政府为私人资本提供信贷,鼓励它们流向欠发达地区,18651890年美国的铁路建设资金中,政府援助仅占有10%~15%,大部分投资都是由私人提供。第二,利用利息补贴政策,即对欠发达地区开发的投资给予利息补贴。以比利时为例,政策对向欠发达地区投资的利息补贴达5%~7%,享受补贴额可达投资总额的75%,补贴期为5年。20世纪80年代初法国政府为了推动老工业区“再工业化”计划和老工业区企业技术改造,专门设立了优惠的“再工业化”贷款基金。以两种方式发放:一种是直接发放给企业,利率为9.75%(同期通常利率为16.18%);另一种是间接提供,即先按9.75%的利率发放给有关信贷公司,再由信贷公司贷给有关企业,利率为13%~14%。第三,政府对欠发达地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其目的是支持金融机构对欠发达地区的企业提供贷款,以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如德国对欠发达地区重大企业遇到风险须向银行贷款时,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均可出面担保;美国则对向欠发达地区提供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贷款的私人信贷机构提供高达90%的信贷保险。

三、国外利用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的经验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金融系统能够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两个渠道促进经济增长,但在欠发达地区,由于存在低储蓄-低投资-低产出-低收入-低储蓄的“贫困陷阱”及资本外逃,单纯依靠市场调节,金融系统很难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就需要政府执行一些倾斜的金融政策。以上对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建立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金融体系

发达国家在建立金融体系时,都设法根据本国地域结构的具体情况,适时地构建和调整金融体系结构,以保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如美国在建立中央银行体系之初,就顾及到了经济及金融情况在地区上的差别;其单一银行制的建立,也是为了照顾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这样我们可以看出,关国金融组织结构的设置,一开始就顾及到了经济及金融情况在区域间的差异,充分考虑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不采取全国“一刀切”的措施。这对幅员与美国相差无几、同样存在二元经济结构的中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二)专门设置政策性金融机构,为欠发达地区的开发筹集资金

日本的北海道东北开发公库、巴西的东北部开发银行、意大利的南方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建立,为该同欠发达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大量成本低廉的中、长期资本,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这表明,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开发,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单靠市场的力量是不够的,政府也要采取多种方式,为欠发达地区的开发注入资金。在各种资金注入方式中,采取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方式,为欠发达地区筹集资金,被许多国家证明是有效的,其对我国开发欠发达地区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三)对在欠发达地区投资的企业提供优惠贷款,鼓励民间资本投往欠发达地区

欠发达地区的开发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单靠政府的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开发。在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的手段上,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了对在欠发达地区投资的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利息补贴等优惠政策,也有的政府直接为欠发达地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这些措施的实施,表明了政府开发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意向,鼓励民间资本投往欠发达地区。在我国开发欠发达地区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

[责任编辑:覃合]

作者:蒙永亨 蒋蓉华

欠发达地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篇3:

乡村旅游项目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影响分析

摘 要:伴随世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在旅游产业市场中逐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作为当下新兴的旅游方式,有着区别于传统旅游的独特优势和特点。对于我国欠发达地区来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为解决其贫困落后现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乡村旅游业因其自身具备的综合性经济产业特征,可以带动欠发达地区连带的相关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动力。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新兴乡村旅游业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阻碍乡村旅游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不利因素,讨论了乡村旅游业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产生的经济影响,以期为乡村旅游产业带领欠发达地区走向经济发展更高点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欠发达地区;经济;影响

引言

乡村旅游成为当下我国旅游行业模式中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1]。所谓乡村旅游是指以旅游度假为核心,村庄田野户外为旅游地点,做到“生态无破坏,人文零打扰”的旅游模式。当前的很多地区,已经进入了村野主体旅游模式[2]。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独特、无污染旅游特性越来越受大家的追捧和喜爱[3]。乡村旅游模式在当下的旅游热潮中形成的日益升级的多元立体化、产业带动化的新模式,不单单唤醒了当下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还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机遇[4-5]。乡村旅游通常来讲是在偏远、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的欠发达地区进行旅游和度假观光[6]。也正是欠发达地区独特的乡村特点成为吸引众多游客来此观光的重要因素,所以说乡村旅游带动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独特乡村味道、原生态无污染的环境为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活动空间,二者之间存在着缺一不可的紧密联系[7]。

站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角度来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认识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脱贫致富、有效改善落后经济状况的重要手段。很多地区由于处在经济欠发达环境下,凭借自身拙劣的地理位置、匮乏的资源以及后天发展不足的状况无法发展一、二经济产业。在这种存在客观、不可抗拒因素的情况下,欠发达地区就要找到自身区别于其他发达地区的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资源来竭尽全力发展乡村旅游事业,以此来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实现快速发展,这将是一条可以引领欠发达地区发展,实现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的经济发展之路[8]。

1 充分认识乡村旅游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作为我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想要真正做到脱贫致富,实现由落后经济发展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转变,就要大力开发和发展乡村旅游,这是经济发展转变的必要手段。而真正认识、了解、掌握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形式,是对欠发达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指导的关键,有了思想上的正确指引,才能在实际发展中树立形成稳固、科学的发展方向。乡村旅游业本身作为综合性的经济链条产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开发。在欠发达地区原有的单一经济发展模式上,同时开辟了众多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多种发展模式共存的新格局,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也逐渐成为欠发达地区不可缺失的支撑力量。

1.1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

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来看,伴随经济高速发展、政局日益稳健,市场上的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世界第三大产业迅猛袭来,旅游行业的火热势头已经占领了各大经济主题。这几年来,乡村旅游凭借自身独特的发展模式在旅游行业别树一帜。

乡村旅游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农村区域的新型旅游,经过十年的发展与进步,到90年代,乡村旅游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走热。乡村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旅游时间方面不受传统假期限制,特别是欠发达地域利用原生态结合当地的自然文化、罕见景观、建筑模式、特有文化资源,并且结合了“新三农”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市居民对返璞归真的需求,实现了健康、休闲、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愿望,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新活力与全方位的新动力。

1.2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

乡村旅游的发展,迎合了经济高速腾飞发展后大都市人想要“回归自然”的迫切想法。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弥补了我国现有缺失圆满生态构架的旅游组织成分,也满足了旅游业对绿色环保的要求。乡村旅游是旅游产业全面转型的新方向,使旅游产业链实现了进一步的全方位和立体化发展,优化了旅游发展全新结构的构建。

1.3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从国际市场发展来看,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发展脚步已然趋向成熟,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旅游发展进程起步晚,还相对落后,发展程度仍处在初级水平。所以,大多数游客在我国旅游产业中进行旅游活动时,享受到的多数还是消费水平相对较差、满足精神需求能力相对较弱、旅游服务档次相对较低的旅游活动,这就要求传统旅游景区对旅游建筑、旅游资源的开发具备较高水平,造成了对旅游发展工作严重的依赖、依托性。然而乡村旅游满足了当下诸多游客新提出的要求:景区风景具有天然性、独特性,人文、自然环境的朴实、亲近并具有浓浓乡土气息和纯净的味道。这些因素成为了欠发达地区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构成了其吸引全国上下游客的必要条件。

1.4乡村旅游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仍处在初级、摸索阶段,仅仅停留在观光和休闲娱乐的初级发展道路上。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乡村旅游类型过于单一、乡村产业质量过于粗糙、经营管理上过于粗放等问题。但是伴随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活动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生活中,逐渐成为了生活中普遍的娱乐休闲方式。我国国内的旅游行业正处在发展热潮中,旅游形式的多极化、消费模式的个性化也逐步促使我国乡村旅游摆脱单一模式,转变为集观赏、休闲、度假、工作、学习、消费于一身的综合性乡村旅游。

当国内整体旅游业的要求日渐提升时,从旅游业整体大环境来分析,当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已经开始迈向旅游模式多元化、立体化、特色化发展阶段,紧密结合了欠发达地区的人文景观、环境因素,组合成复合旅游乡村新模式。所以,以旅游项目来说,乡村旅游是旅游产业中独特的一种,是内容丰富多彩的新兴旅游活动,也是一个或一系列旅游项目的集中体现。呈现在游客眼前的可以是单一功能型旅游活动,也可以是全面丰富的复合型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阶级的所有游客的需求,故而乡村旅游成为了当下所有游客关注的对象。欠发达地区一定要利用乡村旅游这一独特优势,来大力发展当地的区域经济。

2 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大力发展旅游资源是我国欠发达地区的普遍发展模式,众多欠发达地区更是把旅游项目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产业。但要注意的是,我国乡村旅游业目前还处在起步萌芽阶段,还不够成熟和稳定,不具备良好的营运能力与完善的经济整合能力。此外,乡村旅游行业还是一项关联性强大、涉及范围面积极广的新兴产业,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为欠发达地区经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促进作用。

2.1我国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

就我国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旅游业发展现况来看,其主要特点是入境游客比例相对较低、地区与地区间的发展失调、旅游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建设程度和建设规模不够高等。主要的制约因素有以下五方面:

①思想观念上的滞后导致了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旅游业不景气。在乡村旅游建设开发环节中,需要找到当地突出的可开发的地方特色,然而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业高成本低效率的开发技术水平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在欠发达地区发挥其自身功能的能力。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业观念上出现滞后现象,归根结底是由于经济发展的落后导致的。

②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旅游业项目架构单一,为使旅游项目产业多元化发展,更多特色产业有待挖掘。在发达地区,旅游项目模式已经成为集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消费旅游于一身的立体多元化旅游模式,但回到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可以明显看出,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旅游业在开发利用上都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就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旅游业现状来看,仍是以观光为最主要的发展模式。

若旅游模式陷入单一的局限模式中,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就会导致观光资源复制的恶性循环现象的发生。例如:部分地区一旦出现了“雕像热”、“造庙火”、“仿古一条街热”的状况,紧随其后,其他邻近地区就会竞相模仿。久而久之,对外界的吸引能力就会逐渐下降。

③经济发展落后,势必会导致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落后。具备优质良好的旅游物质基础是发展旅游经济的最基本因素。要想在欠发达地区使乡村旅游顺利持久地发展下去,单凭当地自然的环境作为全部核心吸引源是无法真正做到科学、持久的发展的。必要的人为建设与开发是确保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在经济发展上做到更持久地发挥其真正经济作用的支柱。

④旅游交通的闭塞在欠发达地区通往发展乡村旅游的道路上制造了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就欠发达地区来说,交通的发展也相对处在落后的阶段。尽管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国家在大面积的欠发达地区开展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然而现有的基础设施状况已经无法跟上当下旅游行业蓬勃、飞速发展的脚步。随着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其与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之间的落差也日益增大。

⑤欠发达地区的管理体制也存在着诸多纰漏,导致产权不分、责权不明的问题。落后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思想观念、落后的旅游管理体制再加上急迫地寻求经济发展的激进行为,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恶性发展。在众多的欠发达地区,其旅游行业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向公益经济方向发展。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旅游活动也开始大规模地打着“公益环保”的旗号来吸引外来人员到访观光。欠发达地区陷入了这种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且一直以低回报、低利润、低重视、低开发状态为特色向前发展。当原有的以公益性为原则的管理经营模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整体升级发展,逐步转化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模式时,新旧管理模式交替势必会产生摩擦与问题,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的政企不分现象,也会对新的经营管理模式造成诸多困难,实现 “高利润、高发展”的美好愿景的时间也会因此延长或滞后。

2.2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

就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事业来说,虽然在经济客观条件、交通、管理等要素上存在着太多需要改革整顿的地方,但不得不说的是,当下只有欠发达地区才具有有待开发资源环境的原始性美、生态性美、稀缺的独特性美和崎岖复杂的地形分布面貌等等,这些特有的欠发达因素恰恰为乡村旅游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发展养料。而欠发达地区在实现自身经济大开发的同时,也能为欠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完美的生存环境和良好的发展机遇。

①政府的支持与辅佐,使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欠发达地区想要实现经济上的有效发展,首先要挖掘出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而乡村旅游业在全国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并崭露头角,受到众多游客的喜爱与欢迎。正因为乡村旅游这种关联性极强的产业特性,以及产业发展上存在的低投资、高回报的巨大优势对当下正在苦苦寻觅经济新发展方向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发展乡村旅游无疑是最好的也是最理性的选择。不难看出,在广大欠发达地域中,政府在发展当地经济战略的主要工作方向上,都是以“大力开发、发展旅游业,让旅游业成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支撑产业,带动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为重要核心。此政策一出,乡村旅游业迅速在欠发达地区发展蔓延,并逐渐成为了欠发达地区的先导产业和核心支撑产业。

②随着乡村旅游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配套的交通资源也随之不断改善和提高。在十五大国家工作会议上,政府拿出超过493亿元的交通修建费用扶植欠发达地区的投资与建设。据悉,此次政府对欠发达地区投入的交通建设资金占全国交通总资源的半数以上。可见,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的扶持,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策上,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③乡村旅游建设需要的设施在欠发达地区的设立情况逐步呈现健全、改善之态。在国家政策、经济的大力扶持之下,欠发达地区也吹奏起了经济大开发的号角。欠发达地区为了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为旅游发展建造了配套的星级宾馆、饭店以及初具规模的旅游景点、商业购物中心等等。

3 乡村旅游业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影响

3.1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了发展推动力

欠发达地区长久以来一直处于交通不畅、信息不便的经济落后状况,从根本上导致了当地城市发展、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发展缓慢落后的现象,造成当地居民长期处在贫困落后的生活之中。但欠发达地区却往往存在着与经济发展能力相反的优质环境: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少遭破坏,保持原生态面貌的程度极高;风光秀美且独具一股神秘的乡间文化气息。单凭这些珍奇因素,就为欠发达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2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经济发展空间

本文已在前面经详细强调并指出乡村旅游业是一项具有极强连带性质的发展产业,它可以带动乡村旅游自身以及其他与之关联的诸多产业的全方位发展。首先值得强调的是,乡村旅游业是一项劳动力非常密集的大型产业,这就间接地解决了当地百姓就业创业难的问题,增加了就业机会。其次,发展乡村旅游业为欠发达地区实现了品牌效应,为欠发达地区向外扩大经济发展空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再次,乡村旅游产业以传承文化为主要发展载体,这就为当地文化宣传起到了很大程度的促进作用。要挖掘发挥出欠发达地区独有的文化资源,并大力经营其在乡村旅游中的地位优势,拓宽文化旅游项目道路。上述所有因素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非常突出的积极作用,更为欠发达地区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3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持久发展的可能性

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言,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不变的基本政策方针。在乡村旅游业中,尤其突出表现为要在开发资源方面确保遵循科学环保无破坏的原则,妥善地保护原生态的旅游资源。就当下欠发达地区在开发旅游建设中的经验可以看到,在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乡村旅游建设过程不但没有对原有资源产生严重的破坏,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起到了保护和修缮的作用。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发展脚步的加快和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增高,各项旅游业逐步走向成熟稳定阶段,乡村旅游异军突起并迅速受到全国各地游客的欢迎。也许是由于当下重工业发展导致的城市污染、空气污染等原因,亦或是在经济快速发展下人们对返璞归真的迫切需要,回归自然、回归原生态的乡村旅游活动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旅游方式。欠发达地区应凭借自身的有利条件,迎合、利用有利于自身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区势,大力发展当地的经济,这是非常可行而且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莫艳恺. 基于产业耦合的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地循环经济模式研究——以丽水市为例[J]. 农业经济, 2011, (2):42-44.

[2] 莫艳恺. 循环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 农业经济, 2010, (1):28-30.

[3] 唐川斐, 唐光阮. 休闲旅游 魅力苗乡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探讨[J]. 中国乡镇企业, 2014, (1):14-17.

[4] 邱云美.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 农业经济, 2008, (5):17-19.

[5] 李明月. 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探讨——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6):2397-2398.

[6] 刘传萍. 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开发的意义——以沂水县为例[J]. 时代金融, 2012, (21):120-120.

[7] 王继夏, 张鑫, 王丹. 欠发达地区县域旅游业发展经验及对策分析研究——以陕西凤县为例[J]. 江西农业学报, 2012, 24(10):178-180.

[8] 韦瑾, 薛东前. 乡村旅游经济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J]. 江西农业学报, 2010, 22(4):150-152.

作者:邢小丽

上一篇:经济管理类人才的思考论文下一篇:农村中学语文教改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