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交易种类探究论文

2022-04-27

摘要:相比于国外市场,尤其是欧美主流市场,中国在艺术品交易的拍卖机制、条款说明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进步空间。欧美市场对于艺术品价格的形成已经具备了明确的认识。而我国的艺术品交易制度整体上存在诸多不足。研究西方艺术品价格的影响因素,对于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参考价值。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经济学原理交易种类探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经济学原理交易种类探究论文 篇1:

授益行政行为的法经济学阐释

摘 要:随着构建服务型社会的深入,授益性行政行为在行政行为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不仅数量迅速增多,种类也日渐丰富。从经济学的角度探究授益行政行为的内在逻辑和理论依据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授益行政行为作为资源调配的方式,符合行政主体和相对人双赢的要求。

关键词:授益行政行为;法经济学;展望

一、问题的提出

“凡对相对人产生设定或确认权利或法律上重大利益的行政处分,皆属授益处分。” 据此,在给付行政逐渐成为政府主要职能的今天,授益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或者其他具有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所作的,能够给行政相对人带来直接利益的所有行政行为。

著名的行政法学泰斗罗豪才认为,公域之治为什么需要行政法?一个高度浓缩的答案是“政府是必要的恶”。经济学个人主义方法论认为,一切行为都是人的行为,在个体成员的行为被排除在外之后,就不会有社会团体的存在和真实性。只有个人自己能够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一个集体或社会从来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选择行为,社会仅仅是无数个个人的集合,它本身不存在任何独立于个人的价值、目标和行为。由此得出那么政府也是由个人组成,政府的利益实质是政府背后的个人利益的外部表现,归根结底政府利益是代表政府的多个个人利益的集合。那么在个人和政府之间始终是有种不可化解的矛盾存在着。假定社会的整体利益是一定的,那么分享给社会某些特定个体的利益多,那么政府的利益就会少。而这显然不是政府所希望看到的。从政府的角度讲,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理所当然地希望有更多负担行政的规定,那么为什么授益行政还会存在,并且现在还大力倡导建设福利社会或者给付行政呢?

二、授益行政行为存在的法经济学原理

波斯纳认为,所有的法律(包括立法、执法、司法、诉讼等)和全部法律制度(私法制度、公法制度、审判制度等)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财富。 授益行政行为存在的经济学原理必须从政府权力的获得说起。根据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人是理性的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能对个人行为的收益成本进行精确的比较分析,他们是在既定法律和制度约束下的自立的、理性的和效用最大化的追逐者。政府权力的获得实质是社会个体与政府之间的一种交易或者合作行为。由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社会个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难免造成其他个体所获利益的减少,此时有限资源该如何分配呢?为避免竞争和矛盾造成两败俱伤,政府作为有限社会资源的分配者为其存在和进行行政管理找到了合理的理由。个体决定把部分权利让渡给政府,期望政府能够作为公正的代言,给自己争取最大的权利,同时政府也能从中得到自己的政治利益,从而达到两方的双赢。那么社会个体怎样才能放心地信赖政府呢?这就需要政府有所表现以体现其交易的诚意,这就是行政法存在的缘由——限制和约束政府的行政行为。

波斯纳在《法律与社会规范》中提出了“信号传递—合作模型”。对政府授意行政的分析亦可运用此模型。在这场合作的过程中,社会个体和政府都有自己的考虑:若社会个体交出自己的一部分权利给政府,政府保证自己权利得到一定限度的保障;若不让渡权利给政府,则个体利益在争取有限社会资源的竞争中可能面临一无所获的风险,因此权衡利弊个体以期通过牺牲自己的一部分权利来争取更大的利益或者争取最小的损失。而政府作为在政治权力争夺中的胜利者,它也希望通过这场与社会个体的合作获得更多的政治支持,以稳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如果政府成立之后,只是鼠目寸光的看到眼前利益,成为“信号传递—合作模型”中的“坏人”,肆无忌惮地挥霍和随意运用社会个体赋予的权力,不但不给社会个体带来利益反而苛捐杂税等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这样的政府是无法长久存在的,它必然因为失去人民的信赖而失去统治地位,这样昙花一现的政府决策是不明智的。政府的存在具有持續性,而个体的存在具有阶段性,因此一个寻求长远利益的政府会选择做“信号传递—合作模型”中的“好人”。在社会个体把一部分权利转交给政府之后,政府为了获得社会个体的信任必须有所作为。

政府实施行政管理的过程,实质就是社会个体利益和政府利益博弈的过程。按照行政行为是否给相对人带来利益,行政行为可以分为授益行政行为和损益行政行为。初期的政府多采用损益行政的方式,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范,使个体承担消极责任来限制和约束个体的行为。这样的管理的确获得了暂时社会管理的有序,但是政府这样做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政府一味对社会个体实施负担行政,难免会引起社会个体的不满,这违背了当初社会个体让渡部分权利以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初衷,当不满的人数够多,反对的情绪够强烈就很容易引起对政府的反对,政权的不稳定也违背了政府的合作意图,二者的合作进入“不和谐”时期。因此此时的政府也面临着选择,为了表现合作之诚意和长远利益,政府必须在维护自身利益和维护社会个体权利之间必须达到均衡,于是政府选择了对社会个体实施诸如行政奖励、行政给付之类的授益行政行为。这一行为正是政府意欲向社会个体传递的信号:我用你给予的权利为你争取了利益而非增加了负担,这是我和你合作的诚意。因此政府的授益行政行为越多,授益行政行为所涉及的范围越广,就越能体现在和社会个体的合作中,政府的诚意之真。而社会个体在受到行政奖励或者因为行政给付得到的利益越多,就越能满足其理性经济人的利益,他就会更愿意和政府进行这种长期的合作,而且对政府也会更加信任,而同样在长期的合作中,政府也因为社会个体的信任而受益,稳固了自己的统治。

在政府和社会个体的合作关系形成之后,政府对具体受益对象的选择也是选择和博弈的结果。政府自身没有生产能力,其分配的资源都是社会个体通过纳税的手段集合起来的,因此对一方的授益也即意味着对其他方的损益,政府必须慎重选择授益对象。波斯纳在他的《法律的经济分析》中,从经济关系双方精辟地阐述了三大原理:(1)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其设法以有限的资源求得最大的满足;(2)从出售者的角度看,其希望获得最大的利润,也就是卖给出价最高的人;(3)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资源最终流向其最佳的运用者手中,故能得到有效率的最佳效果。授益行政行为的实际运转流程,也实际印证了这种买卖关系。对于同一社会资源,会有多个不同的个体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去争取或者这一特定的资源,相当于去购买这一特定商品。从政府的角度,它需要在不同的社会个体之间选择信用好、资质高、有发展潜力的买主,在允许的范围内把社会资源赋予最需要或者能使社会资源获得最大限度增值的人。例如将行政给付给予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人,将行政奖励给予贡献最突出的人。又如将某项社会经营权行政许可给某些行政相对人,那么此时政府则不仅仅会考虑经济效益,而是会综合权衡伴随它的社会效益。通过双方的“寻价”比对,直至最终达成“买卖”协议,社会资源在竞争过程中逐渐流向了最需要它的人手中,取得了有效的发展。所以从是否经济的角度衡量,这种买卖的运行结果是良性的,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并且能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平。从这方面讲,授益行政行为是一种符合效益最大化的经济手段。

授益行政行为不仅仅可以缓解社会个体之间对于有限资源的竞争引发的矛盾,而且以授益行政这种由相对人积极参与并得到利益的激励机制来进行行政管理是提高行政效率和节约行政成本的选择。在“命令—服从”机制下,为了行政管理政府首先要确定相对人的大量义务规范,这就需要很高的行政立法成本。相对人为了履行这些行政义务不得不付出沉重的代价—履行行政法的积极义务必须直接付出人力、物力和财力;履行行政法消极义务,相对人又可能失去机会或者增加生产经营性支出。若行政主体的命令过于苛刻,其必然会影响行政相对人服从政府管理的自愿性,进而产生反抗情绪;若行政相对人不积极履行行政法规定的义务,那么除了立法的高昂成本外,还要因强制行政相对人履行义务或者惩罚其不履行义务的行为而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而增加很多执法成本,也降低了行政的效率。更甚者当有不满情绪的相对人的数量达到一定数量之后,他们如果选择用暴力手段来反抗政府,那么政府用于应对和平息反抗付出的成本必然远远大于实施授益行政行为付出的成本,甚至会因此失去政治地位。这样的结果对政府和相对人来说都是不经济的。而授益行政行为因为从始至终都有相对人的积极参与,更容易获得相对人的认同感;因为相对人从中得到了实际的利益,更增强了对政府的信任度。认同感和信任度的增加有利于对行政管理的服从,不仅降低了行政成本,亦提高了行政效率。

三、对授益行政行为的未来展望

经济学的思路并不复杂,在预设目的下寻求恰当的手段,通过权衡成本收益来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是一种最贴近生活世界的逻辑。通过运用经济学“信号传递—合作模式”和成本收益工具的分析可知,授益行政行为是在有限社会资源的分配中利益博弈的结果,是符合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的。

当前中国大力倡导构建服务型政府,完善給付行政,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构建和谐社会,其组成部分之一就是社会个体和政府之间的和谐,是社会个体和政府之间达到利益均衡的一种和谐,而授益行政行为无疑是达到这种和谐的有效途径。相比于通过让相对人履行消极义务达到社会秩序目的的损益行政行为,由相对人积极参与的授益行政行为在维护社会管理秩序、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上不仅与其殊途同归,而且得到了更好的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

[1] [美]埃里克·A.波斯纳.法律与社会规范[M].沈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 孙丽岩.授益行政行为研究——探寻行政法通道内的公共资源配置[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6.

[3] 关保英.行政法的价值定位[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4] 王学辉,邓华平.行政立法成本分析与实证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5] 林立.波斯纳与法律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6] 桑本谦.理论法学的迷雾——以轰动案例为素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7] 姚志伟.非自愿性饮酒行为的法经济学阐释[J].柳州师专学报,2011,(8).

[8] 郑彧.证券市场零和博弈与监管有效性的法经济学分析[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5).[责任编辑 刘娇娇]

作者:尹丛丛

经济学原理交易种类探究论文 篇2:

西方艺术品价格影响因素的探究

摘要:相比于国外市场,尤其是欧美主流市场,中国在艺术品交易的拍卖机制、条款说明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进步空间。欧美市场对于艺术品价格的形成已经具备了明确的认识。而我国的艺术品交易制度整体上存在诸多不足。研究西方艺术品价格的影响因素,对于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艺术品交易;艺术品价格

1.引言

相比于国外市场,中国在艺术品交易的拍卖机制、条款说明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进步空间。欧美市场对于艺术品价格的形成已经具备了明确的认识。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较晚,还有我国对于艺术品交易的认识不同于西方世界。西方国家的艺术品交易遵循普通的商业贸易特性:西方的艺术品交易中有着明显的阶梯分布,交易量有自一级市场逐渐递减的趋势,而我国的艺术品交易市场由于受限于文化积淀、认识形态的不同,导致了艺术品种类上存在着较大不同。

相比制度不完善,中国艺术品交易的发展却是及其迅猛的。以拍卖市场为例:上世纪末,拍卖从最初的公物拍卖、强制拍卖发展到现在的任意拍卖,短短的二十多年,中国拍卖的交易金额上升极其迅速。拍卖交易量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见下表1.1。

值得一说的是在2010年的全球艺术品拍卖中,我国拔得头魁。中国用了近二十多年的时间追赶着西方国家二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即便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金额仍占全世界总额逾三分之一总量。从国际交易数据来看,在2012年,2013年中国就连续两次占据全球艺术品总交易量榜首的位置。虽然数据瞩目,但我国的艺术品市场相比于西方而言仍然在市场规范,制度建设,市场程度仍然十分薄弱。通过对西方艺术品价格影响因素的探究,帮助中国艺术品进行合理评估定价,挤掉价格中投机性的泡沫成分,这样才能对于我国艺术品市场健康化发展做贡献,也能够有效激发投资热情,促进市场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扩大。

2.西方书画拍卖价格影响因素的探究

2.1西方艺术品价格的市场特征

西方艺术品的贸易历史源远流长,虽然艺术品市场的规范度比较成熟,但是对于艺术品价格影响因素的解释基本结论是:经济学的原理无法解释艺术品这一特例。艺术品区别与普通商品的地方有:

一、艺术品市场的投资人不一定完全从经济角度出发。艺术品的购买者不一定是为了追求收益的最大化,购买目的可能是自己的个人喜好、可能是收藏品种的需求,也可能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品的价格很难使用理性的原理进行分析解释。

二、艺术品市场存在一定虚幻现象。因为部分投资人不一定完全从经济角度出发去衡量藏品的价值,这就导致了藏品价格和实际售价相违背的现象,对一件艺术品进行标准的价值测定本就是不合理,艺术本身是无价的,这就加大了艺术品市场价格评估难度,容易引起投机性泡沫严重的现象,没法用有效金融市场理论进行分析。

三、艺术品市场相对小众。对收藏者或者投资人有相对较高的资质要求,诸如:艺术的鉴定能力、购买的资金实力等等,艺术品无法像一般的金融产品可以随时入场,随时套现,市场流动性相对较低。经济学部分理论目前仍不能很合理的贴合艺术品市场发展。

四、艺术品市场商品交易具有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艺术品真伪的鉴定问题、艺术品质量的判断问题、艺术品价格的评估问题,买卖双方所持有的信息是完全不对称的,并且道德风险这一不可控因素更加大了商品交易的安全可靠性,使得艺术品市场相对更加偏向小众化。

五、艺术品市场具有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特点。艺术品价格在某种程度上和销售机构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等级越高、声誉越大销售机构出售的艺术品更容易被消费者信任,其价格也更为坚挺。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苏富比和佳士得作为全世界最著名最大的艺术品拍卖公司,几乎垄断了全世界最高等级艺术品的交易。

六、消费者需求多样性,高频性变化。针对我国当下的艺术品交易市场而言,如前文所述,消费者判断一件艺术品的价值时,其个人喜好色彩远比从经济学出发去衡量商品价值浓厚。因此,中国艺术品市场成交量在一定程度下还与消费者个人喜好有关。伴随社会发展,大环境的改变使得消费偏好的变化较为频繁。

经济学家们认为由于艺术品的显著特色,经济学的原理没法对艺术品价格进行全面的解释,但可以分析说明某些现象。

2.2 19世纪西方艺术品市场的研究

针对艺术价格的衡量,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艺术品产量相对于工业量产而言,产量极少。仅单单从艺术品生产成本来考虑它的售价,那么就无法解释其高昂的价格与低廉的成本之间的关系。因此要综合考虑收藏者购买者的购买心理,他们在购买艺术品时不再简单考虑其成本,而是鉴于自身喜好,仅仅是以自身的兴趣和财力作为考虑基础。

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具体分析艺术品类市场时,认为其完全不符合劳动市场理论。他对于艺术品价格研究分析的结论是:市场上高价艺术品的价格完全独立于最初生产时的必要劳动时间,而是隨着那些想拥有它们的购买者的财富和兴趣的变化而变化。他认为艺术品的供给是固定的,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因此需求的波动不会引起供给的变化,从而导致价格发生变化。

经济学家W.斯坦利.杰文斯的边际效用理论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应该用需求,而不是供给的因素来解释。经济价值取决于人们从所购买商品中获取的经济效益,即消费次数与经济效益成反比。他对于艺术品价格研究分析的结论是:市场上的高价艺术品是边际效用理论的一种例外,艺术品本身的独特性造成艺术品之间没有任何的可比性,又由于它是体现艺术家个性化的产物,不是工业化量产的商品,所以艺术品数量没法用多少来进行衡量。因此,边际效用中提到的消费者从或多或少的商品中得到效用的假设前提就不存在,边际效用无法解释艺术品价格的这种例外情况。

马歇尔在讨论商品价格时,认为主要需要考虑商品的供给与市场需求。他对于艺术品价格研究分析的结论是:艺术品没有任何重要性的实用价值,它的供给又是固定的,需求也无法使用边际效用进行解释,艺术品的价格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它的销售价格完全取决于是否有对它感兴趣的富人正好出现在拍卖会的现场。

2.3  当代西方的研究结论

现代学者认为艺术品价格并非是无规律可循的,还是可以通过定量的数据对艺术品价格变化中的规律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解释消费者对于艺术品这种超出供给与需求范畴的这种特殊商品,其需求的精细化程度。基本假设原理是罗列艺术品所包含的特征信息,消费者会分别对这些特征进行估价;通过收集到艺术品因某种特征变化的价格数据,而评估出消费者对于每一个特征的支付意愿。舍温.罗森就认为:艺术品市场不同于普通商品市场,其运作有这符合自身特性的逻辑,在艺术市场流通中,创作者根据自身创作素质,创作出令消费者满意的好作品,让艺术品市场实现供需平衡,也能通过艺术中介人的经济运作收获回报。在学界讨论艺术价格影响因素时,普遍有两种观点共存,即消费者自身喜好以及艺术家的创作成本。这些成本因素包括:尺寸、作品风格、作品材质、创作技法、创作年代、艺术家的艺术地位,正式机构的认可度以及作品销售企业的商业等等可以分析艺术品的价格。不同专家从各个成本因素研究解释了艺术作品价格和成本因素的关系。

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指出:“在任何高度组织起来的工业社会,荣誉最后依据的基础总是金钱力量;而表现金钱力量,从而获得或保持荣誉的手段是有闲和对财物的冒险浪费。”从他的解释中,流露出它的主观因素即是艺术平的价格衡量标准与该艺术品的实际效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后人将他的观点称为“凡勃伦效应”。凡勃伦的研究结论是:艺术品消费不再单纯考虑艺术品自身价值,而带有消费者主观因素影响,是一种资本炫耀性消费理念。在品味准则盛行的时代,人们被灌输这种消费理念,导致在消费中主观评价权重超过了客观事实价值,致使艺术品价格虚高。这种艺术品消费仅仅是在体现消费者的社会地位,艺术品本身的内在因素对消费者产生的效用几乎很少,而更多的是因为拥有消费艺术品所拥有的荣耀感。

戴维.盖伦森的研究结论则是:艺术品拍卖和艺术鉴赏的关系不大,艺术品的价格往往取决于富有的收藏者,这些收藏者购买艺术品的目的很少是出于对艺术价值的兴趣,或者是对艺术品内涵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艺术作品创作者的声望。

布鲁诺.弗雷和维纳.波默林的研究结论则呈现出两种矛盾:其一是从成交数量上来看,艺术品的成交价格似乎与艺术家给世界所留下的瑰宝,创造的艺术价值并无太多联系。其二是研究艺术品交易中很容易发现,成交价格最高的艺术作品往往是由艺术成就最高的艺术家所创造的,说明价格与成就是有联系的。

贝克特.罗塞利尼的研究结论是:艺术价格与创作者在艺术界的地位有着明显的关联,成交价格高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創作者在所处艺术行业属于较为资深水平。资深艺术家能创作出更成熟,更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作品中具有更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更独特的艺术个性,因此对比刚入门的年轻创作者,较为资深的艺术家的作品往往成交价更高。从需求方面看,收藏家往往会把年龄和作品质量相挂钩,因此更愿意为资深艺术家的作品买单。

多米尼克.萨戈.杜瓦罗的研究结论是:一些享有盛名的机构对于艺术家的认可与否在社会上也能对艺术品价格产生影响。他认为:在博物馆收购某位艺术家的作品后,其作品在私家艺术品收藏市场上的价格水平会明显上升,博物馆收购价格越高,该艺术家在私家艺术品收藏品市场上的作品平均价格就越高。博物馆对于某位艺术家作品的收购,既认可了艺术家的知名度,又证明了艺术家的作品质量,帮助消费者直接节省了信息成本:博物馆收购的艺术家作品质量更有保障,可能会更刺激消费者对于该艺术家作品的需求。这就是因为博物馆所传递出的质量信息,对需求产生的正面影响。

奥拉夫.维尔苏斯的研究结论是:艺术价格还与其制作过程有关。耗费的材质越珍贵价格越高,相应的艺术品尺寸越大,制作手法难度越大,其成交价格也就越高。这一点在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品市场中都能找到例子。

马克.斯皮格勒的研究结论是:一位艺术家所使用的技法数量对其艺术作品价格没有显著影响。成功艺术家比那些不成功艺术家更能被多家画廊或拍卖公司所接受,许多艺术机构会更欢迎和这些成功艺术家合作,而他们的艺术作品价格更容易形成上扬的趋势。而且艺术作品的地理问题对价格也是有影响的。艺术家作品经过几重收藏更迭后,在国外市场中的价格表现相比于当地本土艺术家作品更为出色。他对此的分析是:供给方面,出售国外艺术家作品的画家付出的成本更大,诸如运输、保险等额外的成本因素,画廊更有可能制定更高的价格;需求方面,消费者可能将艺术家的外籍身份理解为成功的标记,因此更愿意为这些国外艺术家的作品支付更高价格。

3.结论

西方学者都认为:艺术品不同于工业化商品的多重艺术价值堆叠致使其价格标准无法采用单一的商品经济规律去衡量与解释,但可以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说明艺术品某个特性对于艺术品价格的影响。这对于我国研究作为特殊商品的艺术品时,了解艺术品并不仅仅由商品效用决定,而是由诸多因素影响而成,主要包括艺术品和艺术家等内部因素、拍卖机构和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构成,因此要对艺术品价格进行详细探讨,需要分析众多影响因素的构成,和价格形成机制。

参考文献:

[1] 陈建奇, 江怀进, 杨业伟. 全球主要艺术品市场价格影响因素分析[J]. 国际贸易, 2014(7).

[2] 陈奇佳. 艺术品价格构成因素探究[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6(3).

[3] 邓伟. 艺术品拍卖价格的外部影响因素研究[D]. 湖南大学, 2014.

[4] 马健. 艺术品价值评估的影响因素与基本框架[J]. 中国资产评估, 2008(7):40-43.

[5] 吴娟. 浅谈影响艺术品价格的主要因素[J]. 科技致富向导, 2012(12):21-22

作者:吕云

经济学原理交易种类探究论文 篇3:

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 要:在我国“互联网+”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已经影响到各行各业,有力地促进了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互联网经济提供了发展平台,但是仍旧需要进行优化和完善。本文简要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优化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互联网经济

1大数据概述

大数据是原先就存在与物理学、大文学以及金融界等各个领域,只是几年来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在社会当中体现出了越来越多的能量,逐渐引起了相关领域专家的广泛关注。美国在2013年就启动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并且在其上面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他们已经意识到,大数据在这信息发达的时代,必将产生巨大的作用。我国在“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也提出了把大数据进行产业化发展。一时之间各大学术刊物都纷纷发表了大数据探究性文章,大数据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大数据,简要的说就是通过普通软件无法在有效时间内收集、分析、处理、应用的大规模数据信息。这里所说的大规模通常超过了100TB,并且是高速、实时的数据流。大数据一般具有数据规模大、种类多、价值密度低、处理速度快四个特征。

2互聯网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一方面是互联网成为新经济发展的引擎,创造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虚拟经济。经济活动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交易。交易发生过程中,需要交易场所,存在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互联网则打破了传统的交易模式,既节约了出行的交通、场地等消费费用,又提高了交易的效率。

另一方面,互联网对传统的经济模式和产业,起到了革新改造的作用。传统的金融服务行业通过注入互联网的元素,使得业务得到的全新的服务方式;网上银行的产生,让人们免去了寻找营业厅,还要排队等候的不便。远程教育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可以使深处偏远地区的人们也可以接受先进水平的教育。

3 大数据与互联网经济的关系

大数据的来源,主要依赖于消费群体通过网.上交易留下的信息,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网络上留下的痕迹,比如网页的浏览、网购等活动。大数据技术就是在这庞大的数据集内提取出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判断出消费者的消费倾向、社会的发展方向,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以科学的指导意见。大数据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就在于大数据信息的含量和价值。根据IDC和相关部门对大数据调查的结构,大数据蕴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对消费群体进行详细的划分,根据划分结果对每一类群体采取相应的商业行为。

运用大数据,分析出消费者最新的消费动向,对商品的满意程度,以及对商品新功能的期望等等,利用这些分析结果为厂家提供科学生产的指导意见。提高大数据研究成果产业化,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4互联网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4.1征信系统不成熟

我国征信系统刚刚起步,而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又不对外开放,在这样一个“青黄不接”的时期,p2p行业依然在高速发展,其背后必然埋藏着巨大的信用危机。p2p网贷行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征信系统,做到贷前征信查询、贷中征信跟踪、贷后征信管理。

4.2监督体系不健全

当前政府对于互联网经济的监管,更多的是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的,例如对网约车的监管是通过对其互联网平台的安全性等进行监督检查来实现的。而依靠这种方法进行监管的行为实践往往是在问题发生以后,由相关政府主管部门采用约谈的方式来进行处理。这些监管措施制约互联网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加了为实现互联网经济健康发展的治理成本。

5互联网经济发展优化对策

5.1强化政府监管效力

在互联网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必须强化监督效力,积极引导互联网经济平台之间加强合作,细化与完善相关法规政策,颁布系列详细的政策条例及规章制度,逐步构建一套完善的政府监管机制体系。

5.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适应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在深入分析和认识网络经济发展对新世纪劳动者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制订和实施符合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网络经济发展人才。

5.3完善互联网制度体系

严厉打击不法行为,保护网上个人信息安全。完善互联网制度,使个人网络信息保护有章可循。

6未来展望

互联网经济初见端倪,已使我们眼花缭乱。可以预见,新的信息化网络经济的发展浪潮将使信息产业不仅成为各产业的龙头,而且也将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支柱,将直接决定未来的人类生存和国家命运。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是时代的必然性,也是社会走向科技便捷化的趋势。

总之,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为企业的经营模式的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网络的发展有带动了人们网上活动频率的增加。网上大量的数据信息,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如何利用网络数据对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精准的判断,将是企业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将来,大数据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都会得到良好的解决,届时大数据将会发挥出巨大的魅力,推动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理.大数据应用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思考[J].营销界.2019,(46).

[2]刘希.互联网经济背后的新市场和新经济学原理探析[J].现代商业.2021,(12).

[3]蒋璐英.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均衡管理[J].产业科技创新.2019,1(32)

作者:孙来宾 李哲 郭家瑛

上一篇:财政政策与经济政策研究论文下一篇:人民币升值中国经济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