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权交易绿色经济论文

2022-04-21

摘要目前排污权交易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通过我国的积极实践,排污权交易市场化进程正不断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市场化程度低,环境监测网络落后,排污指标难以量化,政策法规不完善等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排污权交易绿色经济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排污权交易绿色经济论文 篇1:

南京市排污权交易模式分析

摘 要:排污权交易是环境资源领域一项重大的制度改革,是促进污染减排、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南京市吸取其他试点城市的成功经验,搭建了相对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制定了较为科学的初始排污权分配方案,完成了交易程序的设计,并构建了“一主管两中心”的交易平台,于2015年12月正式启动排污权交易。但是随着工作的持续开展,现行交易模式中的政策、机制问题也逐步显现,厘清这些关键问题,对交易模式不断进行优化完善,将是加速推进排污权机制,加快发展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交易模式;政策机制

Research on the Emissions Trading Mode of Nanjing City

Cheng Han1 et al.

(1Nan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Nanjing 210013,China)

Key words:Emissions trading;Transaction mode;Policy mechanism

1 引言

排污权交易是环境资源领域一项重大的制度改革,建立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环境资源价格制度,将排污权作为环境资源实施市场化的管理,有利于全社会树立“环境容量有价、环境资源有价”的理念,对优化环境资源配置、推进产业优化调整、激励企业自主减排,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南京市大力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在吸取全国其他试点城市成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排污权交易模式,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对南京市现行排污权交易模式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关键问题,并在后续落实中给予关注,将有利于南京市排污权交易机制的推广和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的建设。

2 南京市排污权交易模式

2.1 政策制度框架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为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国家及省级层面先后出台了一批指导性文件。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的知道意见》,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及管理暂行办法》;江苏省《关于进一步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收费问题的通知》等。南京市在国家及省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对排污权交易政策制度进行了细化完善,建立了“1+2+4”的制度框架。确定了1个实施方案,以2014年印发的《建立区域排污权交易机制实施方案》为“施工图”,对各部门分工做了明确,并提出排污权交易机制改革的具体任务和时限。配套了2个具体办法,2015年南京市政府先后印发《南京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及《市政府关于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的意见》,为排污权交易工作的具体实施奠定了基础,提出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具体操作措施,对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全过程做出了规范。完善4个关键环节,《关于实施〈南京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有关事项的通知》,就排污权工作的内部分工、交易控制标准、富余排污权指标认定条件和程序、工作流程、申请格式文本、业务印章等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关于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收费问题的通知》,明确了排污权有偿使用的基准价格、排污权交易价格的定价原则、交易服务费标准;《南京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操作规则》,对排污权交易竞价规则以及流程进行了明确;《南京市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对排污权出让资金账户、征收管理以及使用方向等进行明确。

2.2 初始排污权分配方法 初始排污权的分配是建立排污权交易机制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形成和制定政策的最大壁垒[1],也是构建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的基础。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排污权的初始分配将直接影响到排污权交易的效率[2]。

排污权初始分配的方法主要有2种,即无偿分配和有偿分配。其中有偿分配又分为拍卖和定价分配。无偿分配是指按照一定标准将初始排污权无偿分配给排污单位,有偿分配指采用拍卖或者固定价格等方式将初始排污权有偿分配给排污单位[3]。南京市采用有偿分配方式,对于现有排污单位,采用固定价格的形式分配初始排污权,而对于新建排污单位及现有排污单位新建项目则采用拍卖的形式分配初始排污权。南京市的这种分配形式,很好的体现了“环境容量有价,环境资源有价”的理念,有利于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排污单位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方可占用排污权指标,可以对排污企业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同时刺激排污单位采取减排创新等手段来消减排污量。

2.3 交易平台建设 交易平台的建设包括管理机构、人员配备、基础硬件、系统软件、交易场所等,其中管理机构的组建是交易平台建设中的关键[4]。目前,全国开展排污权交易工作的试点城市中,管理机构的组建形式主要有依托行政单位、依托事业单位和企业经营3种。依托行政单位指排污权管理机构职能暂时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设立处室的形式承担。如绍兴市排污权交易管理处、太原市环保局排污交易管理办公室等,但是由于行政主管部门直接承担排污权交易业务管理容易导致行政干预及政府部门的权力寻租等现象,因此这一形式仅适合作为试点地区初期过渡形式。依托事业单位是指成立专门从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事业单位。如浙江省排污权交易中心、陕西省排污权交易中心、重庆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等,目前这一形式也是采用较为广泛的排污权管理机构组织形式。企业经营指委托各类交易所开展相关工作,如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

南京市在组建排污权管理机构的工作上根据当地实际形成了“一主管两中心”的模式,即由南京市环保局负责全市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制度建设、数据管理与审核、业务审核与审批、排污许可证管理与发放、综合督查等工作,依托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公益事业单位)挂牌设立南京市排污权管理中心,负责全市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日常运行、业务办理、资金结算、综合协调及科研等工作;依托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负责排污权拍卖及电子竞拍的组织开展。采用这一形式,便于各部门厘清工作重点,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各负其责,大大加快了排污权交易工作的推进进程,有利于排污权交易初期工作的开展。

2.4 交易程序设计 为体现排污权交易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前提,以污染物减排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南京市在排污权交易程序设计中设定相关约束条件对排污权指标进行管理。第一,规定所有新建项目必须通过排污权交易获得总量指标,以此作为新建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第二,采取差别化收费,对于污染较为严重的纺织印染、化学工业、造纸、钢铁、电镀、食品、电子等业,其相应排污权指标基准价格显著高于一般行业,以此通过价格杠杆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环境资源。第三,规定排污权有效使用期限原则上不超过5a,以此在时间上使排污权机制与国家5a减排计划相衔接,同时有利于当地进行长期环保规划。第四,控制水污染物的排污权交易在同一流域内进行,控制火电企业涉及大气污染物的交易在本行业内进行,控制环境质量未达到要求的区域不得进行增加本区域污染物总量的排污权交易。通过以上控制内容,体现排污权机制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同时也便于环保部门的总量管理工作。

排污权指标不同于一般标的物,其指标量和有效时限均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当排污权指标进入市场交易尤其是在二级市场交易时,买卖双方很难在供需量和有效时限上达成一致,这将导致交易的信息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幅增加,从而抑制市场活跃程度,阻碍二级市场的良好发育。针对排污权交易的这一特性,南京市在交易程序的设计中引入排污权指标政府储备库作为调节买卖双方供需量和有效时限的调蓄池,即出让方在卖出富余排污权指标时,其指标首先进入政府储备库,由政府储备库调节指标量和有效时限后再匹配给受让方。南京市的这一交易程序设计较为合理的解决了交易匹配性问题,从而便于管理部门撮合买卖双方,提高了交易效率,节省了交易成本,为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的建立及活跃发展扫清了障碍。

南京市排污权交易指标流转程式如图1所示。

图1 排污权交易指标流转程式

3 南京市排污权交易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机构设置有待优化 南京市采用的“一主管两中心”的排污权交易管理机构组建形式,虽然在排污权交易工作开展初期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长远来说,随着一级市场的形成,这种组织构建形式将不利于二级市场的建立。从职责划分上看,排污权管理中心功能相对薄弱,仅仅作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窗口承担相关业务的办理;从办事流程上看,环保局、管理中心、交易中心虽然分工明确,但未集中办公,这导致企业办理相关手续时从管理中心受理业务到环保局审核确认再到交易中心组织交易,流程冗长,增加了交易的时间成本。

3.2 新老制度尚未衔接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可操作性在很大程度上涉及老制度的衔接以及新制度的配合[5]。南京市排污权交易制度虽然已经确立,但是从全市环境保护工作整体来看,排污权交易仍然只是一项相对独立的环保工作。对于如何将排污权交易制度与现行的环境保护制度如总量制度、环评制度、排污收费制度、“三同时”制度、监督性监测制度、环境监察制度等有效衔接,以排污许可证管理为抓手,实现环保部门由“重审批”向“重监管”转变,真正实现环境管理的现代化转型,南京市尚没有明确实现路径和规划方案。

3.3 定价机制仍需完善 过高的排污权价格会对企业产生资金压力,不利于排污权交易的推广;过低的排污权价格则会导致企业减排动力不足,不利于污染物控制和环境质量的改善。排污权指标价格虽然受很多因素影响,但总的来说基于社会平均治污成本。只有制定完善的定价机制,使得排污权指标价格落于社会平均治污成本的合理区间内,才能确保排污权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南京市目前并未出台符合自身实际的排污权定价具体办法,以大气污染物为例,南京市二氧化硫定价为2 240元/a.t,这一价格参照的是江苏省二氧化硫定价,但是南京市二氧化硫治污成本与江苏其他城市并不完全一致,因此这一定价还需进一步优化调整;同时,南京市氮氧化物排污权同样定价为2 240元/a.t,而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的治污成本存在差别,因此这一定价也稍显欠妥。

3.4 奖惩措施尚未配套 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需要配套科学的经济机制,这是市场经济下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施补贴、优惠、税收、罚款等经济手段,不仅可以防止环境问题上的“市场失灵”,还能够有效的刺激市场活跃,从而对二级市场的成长起到正面作用。南京市虽然在相关文件中规定了“省级以上重大项目可以通过定额转让的形式获得排污权指标”,并对企业在交易中出现违约的情况采取限制交易等措施,但是并未出台奖惩细则。对于企业在环境保护上采取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方法缺乏科学权威的认定手段;对于企业通过支付金钱占有多余排污权后通过提高产量消耗而不是通过创新减排降低排放的情况也缺乏明确的应对方法。

3.5 理论研究仍显不足 排污权交易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每个细节均会对交易机制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开展大量且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其他试点城市相比,南京市的排污权交易工作起步相对较晚,理论研究也明显不足。虽然可以吸取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但每个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行业结构不同、环境容量不同、具体环境问题不同,所以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无法照搬其他城市做法。目前,南京市在排污权定价机制、储备库动态管理、交易评价体系、VOC及烟粉尘排污权交易等方面均未开展切合自身实际的相关理论研究。

4 建议

4.1 成立专职机构 根据排污权交易工作的推进情况,将行政主管部门及交易中心排污相关工作集中至排污权交易管理中心,成立权责统一的专职机构负责全市排污权交易各项工作。管理中心的主要职能应包括各类业务的审核与办理、提供交易信息、储备库动态管理、交易评估、竞价交易的组织安排、数据库的开发与管理等。具体而言,排污权交易管理中心应包括排污权交易认证机构、排污权交易评估机构、排污权交易中心和排污权研究机构。

4.2 建立排污权交易大数据平台 逐步建立排污权数据库,实现排污权数据与总量数据、排污收费数据、环统数据等各类环保数据的统一。将排污权数据平台与在线监测平台、许可证管理平台等进行联网,形成统一的环保大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平台推动各类环境保护政策的衔接融合,实现环境管理现代化。

4.3 完善各项机制 完善定价机制,通过科学评价、计算,确定本地区环境容量,核算初始排污权总量,合理确定初始排污权总量;通过摸底调查,弄清本地区污染治理平均成本,综合考虑各项因素,优化初始排污权价格;根据具体项目对区域经济及环境影响等因素,优化排污权出让价格。完善监管机制,完善市场准入、交易规则和程序,加强交易行为监管,配套合理的奖励和惩罚措施,规范排污权交易市场秩序。

4.4 加强理论研究 结合南京市的实际情况,深化排污权各类理论问题的研究。首先是政策制度研究。研究优化排污权机制,为主管部门出台、修订排污权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排污权与新老环境政策的衔接,推动环境管理现代化。其次是环境研究。研究排污权对推动污染减排、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科学评估排污权环境效益。三加强经济研究。研究排污权的实施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评估排污权经济效益。

4.5 拓展交易广度和深度 从广度上说,逐步把挥发性有机物、工业烟粉尘等污染物纳入排污权交易指标范围,着手开展交易前期的研究与准备工作;从深度上说,尝试将排污权短期交易、排污权期货交易、排污权抵押贷款等引入排污权交易,不断丰富和完善排污权交易市场。

参考文献

[1]Barde J P.Environment Policy and Policy Instrument,In:Folmer,H,Principals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Z].Edward Elgar :Aldershot,1995.

[2]HahnⅡ W.Market Power and Transferable Property Right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4,99(10):753-765.

[3]陈庆能,沈满洪.排污权交易模式的比较研究[J].生态经济,2009,(10):153-155.

[4]李志勇,洪涛等.排污权交易试点总体工作框架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4):41-48.

[5]吴玲,李翠霞.中国排污权交易制度设计与框架[J].绿色经济,2008,(4):64-66.

(责编:徐焕斗)

作者:程涵 袁进辉 刘军

排污权交易绿色经济论文 篇2:

我国排污权交易现状及后续市场建设模式

摘要目前排污权交易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通过我国的积极实践,排污权交易市场化进程正不断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市场化程度低,环境监测网络落后,排污指标难以量化,政策法规不完善等问题。在排污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笔者设想通过定义排污权交易银行,提出一种由政府部门或者环保局确定各类污染物排污权总量,排污权交易银行发行排污权交易凭证,排污企业自行兑换排污权许可证的新兴交易方式,从而提高排污权初始分配和二级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使政府部门或者环保局集中力量完善我国环境监测网络,减少其对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干预。笔者提出的方法为建立排污权交易后续市场提出了可行建议。

关键词排污权排污权交易银行

一、我国排污权交易现状

20世纪以来,加快力度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目标,工业化带来了空前的经济扩张,但是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背后,环境却屡屡恶化。大气污染,水污染都严重威胁到了生态的和谐。我们必须通过一种基于市场的环境经济管理手段来约束这些棘手环境问题。由此排污权交易应运而生。排污权交易理念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提出[1],而后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已经成功将排污权理念运用在水资源保护管理中。但是世界各国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成熟的排污权交易制度,我国自主研究排污权交易的时间也很短,正处于起步阶段。

(一)排污权交易的基本概念

排污权交易是在满足环境要求的基本条件下,建立合法的污染排污权(此种权利通常以排污许可证形式表现),并允许此种权利像商品一样被买卖,以此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2]。

(二)我国排污权交易发展历程

我国排污权最初引进可以追溯到1982年,国务院发布了《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在该暂行办法中首次提出“谁污染,谁治理”的新原则[3]。1988年环保局颁布了《水污染排放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并在部分省市开展排放许可证试点工作。1991年又开展了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试点工作,从此我国资源管理工作正式进入到总量控制的管理阶段,并取得一定成果。

1999年,我国与美国环保局签署协议,在我国开展“运用市场机制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研究”合作项目,以江苏省南通和辽宁省本溪作为首批试点城市,标志我国正式实施排污权交易。2002年,在上海、山东、天津、河南等省实施排污权交易第二阶段试点工作,取得了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效果[4]。

近些年来,我国浙江省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模式,“绍兴模式”、“嘉兴模式”在当地实施的效果颇为成功,引起业界高度关注。随着我国排污权交易研究的深入和积累的实施经验,在市场上先后出现了“嘉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排污权抵押贷款”,“出租短期排污权”等新兴交易模式,推动了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三)排污权交易现存问题

1.排污权市场化程度低

排污权交易的提出是建立在以市场为主体交易的基础上。按照此理论,排污权交易作为一种经济手段,其交易应该由排污企业间自行实施。然而,由于我国相关法规制度的不完善以及较为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思维,导致行政机构介入到排污权交易中,拥有交易过程中的重要话语权,甚至充当了排污权交易的核心位置。从2001年第一笔企业间排污权交易成功至今,企业间交易成功案例少之甚少,大部分也是在行政机构的“牵线搭桥”中完成。这样很容易滋生腐败的行为,使排污权交易变为某些机构的谋利工具。

2.环境监测网络落后

排污权交易的顺利推行需要一系列的技术保障和具体措施。其中环境监测是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5]。也就意味着,环境监测网络能否实时监测,能否准确掌握排污源,对于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公平交易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媒体不断曝光企业超标排污的现状,原因就是在于环保部门不能对每一家企业进行实时的排污监测,每年只有一到两次的监测,根本无法预防企业的投机行为。因此企业便可以通过偷排的方式大肆排污,排污权的公平交易也就成了纸上谈兵。其次排污监测网络缺乏统一的监督,造成多头部门管理的现象出现。

3.排污指标难以量化

排污指标的量化和分配是体现排污权交易是否公平进行的关键因素。不同行业的排污指标所依据的标准不同,所以需要环保部门根据排污总量和当地的环境质量,因地制宜的分配。如果给某些企业分配过多,就会造成市场垄断现象;如果给某些企业分配过少,企业会因为无法正常排污而运营困难。

4.政策法规不完善

我国排污权交易起步较晚,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建立需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修改才能成形。就目前来看,我国排污权交易政策法规尚不完善。比如我国的排污权交易费用,收费标准很低,客观上造成很多企业宁愿多付费,也不去治理环境污染的现象。并且,我国至今尚未出台任何一部有关排污权交易的政策和法规,导致企业在进行排污权交易过程中无法可循。

以上便是我国排污权交易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如何巧妙的解决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加以证明,当然如果能够构建一套完善的交易模式会对排污权交易市场化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以下笔者将基于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提出一个全新的后续市场建设模式。

二、后续市场建设模式

(一)交易模式提出设想

1.初始分配可交易

我国现行的初始分配原则是政府部门通过对一个地区环境容量或者环境对污染物自净能力进行评估,然后再把其分解为一份份排污权。按照企业能耗、生产规模等因素,通过无偿分配或者拍卖等方式,分配给各个企业[6]。 并且我国目前没有一部关于排污权交易收费的相关法律,因此排污权许可证不能进行交易。笔者通过设想建立排污权交易银行,使初始分配的排污权可以在企业间进行交易。

2.二级交易市场

目前我国排污权在企业之间的二次分配是存在的,但是在企业之间成功交易的案例很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行的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动力不足,企业宁愿储备自己剩余的排污权也不会在二级市场上进行交易。笔者通过设想建立排污权交易银行,使二级市场一定程度上实现市场化交易。

(二)建立排污权交易平台——排污权交易银行

排污权交易银行,相当于排污权交易的中间机构。它的特点在于:

1.排污权交易凭证

环保局根据不同区域环境状况,测算出总量控制目标下各类污染物限定的排污量,并将其按照一定比例分成若干份。笔者定义为排污权交易凭证,如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凭证,二氧化碳排污交易凭证等。并将各类排污权交易凭证按照总量控制目标以及当地的环境状况,设立不同的期限,要求企业在期限内使用排污权交易凭证,否则视为无效。排污企业可以自由交换排污权交易凭证。

2.排污权交易凭证抵押奖励

企业还可将排污权交易凭证重新“存入”排污权交易银行,以此获得奖励。排污权交易银行根据当下市场供给需求关系,机动的设立奖励比例。如果政府部门或者环保局需要收回储备排污指标,可以设立较高比例,鼓励排污企业抵押奖励。

3.贷出准备金率

排污权交易银行每“贷出”一份排污权交易凭证,需向政府部门或者环保局提交一定比率的排污权交易凭证,以备政府部门或者环保局储备。笔者将其定义为“贷出准备金率”。此准备金率可以依据市场的供需关系确立增减,类似于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但必须是政府部门或者环保局大量市场调研后才能给予调控。

(三)交易流程

1.政府部门或者环保局将总量控制下的排污权交易凭证全部“存入”排污权交易银行。

2.排污权交易银行按照一定价格将排污交易凭证发行给排污企业。

3.排污企业(排污权需求方和排污权出让方)可以对排污权交易凭证自行交易。

4.排污企业可将排污权交易凭证重新“存入”排污权交易银行,以获取奖励。为避免投机现象,在发行排污交易证时根据企业规模和历年排污状况,设立最高限制。也可以给予排污量逐年递减的企业给予奖励。

5.由于企业对自身实际排污量和投入减排设备的情况最为了解,因此通过排污权交易银行的设立,企业不是通过政府部门分配排污权许可证,而是企业根据自身年度实际排污量,填写一份排污申报表,并将排污申报表同排污交易凭证一同提交至排污权交易银行,银行根据“一表一证”的统一性给企业颁发排污许可证,这样排污企业就真正意义上的获得了排污的权利,兑换后排污交易许可证不可进行转让。

6.如果排污企业(排污权需求方)实际排污量超过持有的排污交易凭证,便可通过二级交易市场同拥有富余排污交易证的企业(排污权出让方)进行交易。这样二级市场也实现了企业间的排污权交易。

图1排污权交易银行模式交易流程

(四)排污权交易银行模式优点

1.充分体现排污权交易市场化

通过建立排污权交易银行,作为排污权交易的媒介机构,可以使初始分配和二级市场都实现市场化交易。同时可以充分调动排污企业在市场上交易的动力,使排污权交易在一定意义上实现市场平衡状态。同时,建立在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上的模式,排污权交易银行获得的收益在满足抵押奖励的基础上,还可以用于环境监控网络的建设,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这样可以增加我国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经费来源,完善我国环境监测网络。

2.排污企业自主确定排污量

排污企业从排污权交易银行买入的只是排污权交易凭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排污权许可证,企业必须通过自身实际排污量再来兑换排污权许可证。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政府部门和环保局的工作量,使其不用去确定每个企业的排污量。同时通过限定单个企业最高排污量,也能使企业自行约束自己的排污行为。尽量加大减排设备和减排技术的研究,减少自身的排污量。再者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排污指标难以量化的现象,环保局只需确定好总量和各个污染物的排污量即可。

三、结语

综合上述排污权交易银行模式的优点,可以发现,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现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存在的问题,这种由政府部门或者环保局确定各类污染物排污权总量,排污权交易银行发行排污权交易凭证,排污企业自行兑换排污权许可证的新兴交易模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排污权交易初始分配和二级市场交易的市场化,同时对后续市场建设提出了可行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陈安国,美国排污权交易的实践及启示.经济论坛.2002(16).

[2]叶闵,杨芳,王孟.长江流域排污权交易制度框架设计研究.人民长江.2011(2).

[3]房春生,王菊.建设项目社会经济评价方法探讨.环境科学动态.2001(3).

[4]陈慧平,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实施现状分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4).

[5]吴卫星,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困境及立法建议.观察与思考.2006(8).

[6]刘瑾,刘昕.我国排污权初始分配和交易的证券化设想.绿色经济.2008(1).

作者:陈奕钢 刘腾飞 肖政 倪嘉成

排污权交易绿色经济论文 篇3:

陕西省排污权交易的总体框架与实践措施

摘要: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一项需要探索的环境资源市场配置的新制度。陕西省是我国11个排污权交易试点省份之一。通过介绍陕西省在排污权交易工作中的主要历程和探索成果,着重对排污权交易机构的设立、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建立、交易基础价格的确定、资金的管理和经济鼓励政策、总量动态无缝管理等问题做出详细阐述,并提出今后陕西省排污权交易工作的探索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排污权交易;环境资源市场配置;总量控制;试点实践

DOI: 10.14068/j.ceia.2016.02.013

陕西地处西部,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能源产业是陕西经济发展的主导支柱产业。现在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以能源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使得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为盘活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陕西省在不断完善行政管理手段的同时,十分重视依靠排污权交易等市场机制推动污染治理。

1陕西排污权交易探索历程及总体构架

陕西作为国家11个排污权交易试点省份之一,排污权交易工作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稳步推进。2010年6月,以二氧化硫为突破口启动排污权有偿使用及交易工作,5年来圆满完成了各项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61场(次),成交总额7.2亿元,成交二氧化硫2.93万t、氮氧化物2.39万t、化学需氧量3 126 t、氨氮247 t。通过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这一倒逼机制,全省新、改、扩建项目新增排污量全部通过排污权交易取得,实现了新增排污量排污权有偿使用全覆盖,提高了新建企业准入门槛,遏制了高耗能、高污染新建项目对排污指标无节制地无偿占有,为推进主要污染减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1],发挥了显著作用。

11探索历程

由于陕西省产业结构偏重,污染物排放强度较大,导致减排消化新增量的压力很大。2009年,通过对排污权交易开展较早的重庆、浙江等地开展调研后,陕西省决定从排污权交易入手提高环境资源配置,控制污染物新增量,并结合陕西省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排污权交易办法。

2010年5月,陕西省环保厅在总量处内设排污权交易储备管理中心,负责全省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建立、排污权储备及交易工作等。

2010年“六·五”世界环境日正式启动排污权交易,当日二氧化硫挂牌量2 300 t,起拍价2 600元/t,最终成交价4 200元/t,日成交额945万元。全年共开展3次交易,排污权交易程序不断完善,逐步得到社会认可。

2011年7月,继江苏等10个省(市)之后,财政部、环保部将陕西省列为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及交易试点省份,并从政策上给予支持。陕西省政府印发了《陕西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实施方案》。

2011年12月,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氮氧化物排污权交易。

2012年8月,开展了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污权交易,成为全国首个四项主要污染物全交易的省份。

2013年11月,《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通过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排污权交易被写入条例,自此,陕西省排污权交易实现立法。

2013年12月,在省级排污权交易的基础上将排污权交易试点向市级扩大下移,选择了经济条件好、污染物总量需求大、环境容量足的榆林市进行试点。

2014年6月,出台了《陕西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规范榆林市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14年共指导榆林市举办排污权交易竞拍9场(次),成交总额961万元。

12总体构架

(1)交易原则。排污权交易须遵循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公平公开,社会监督,先行试点,形成经验后稳步推进的原则;二是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安排、统一调控的原则,实行建设项目总量前置,在减排任务完成的同时,保障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建设;三是按照“排污者付费、治污者受益”的原则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

(2)交易范围。按照有关管理办法,陕西省行政区域内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排污单位需要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指标的,均应通过两种途径解决:建设项目所需的总量指标优先使用项目建设单位自身实施污染治理或结构调整后消减的排放量,若替代总量指标不足的,全部通过排污权交易方式获得总量指标。

(3)交易方式。经多方调研,采用在统一平台上电子竞价的方式进行交易,遵循“时间优先、价格优先”的原则,确保排污权交易规范化、透明化、公开化、专业化。为保证重点项目环境资源需求,还开辟了绿色通道,按照项目需求量以交易历史最高价一次性成交,这样既保障重点项目快速进展,又保证排污权制度的公平公正。

(4)交易程序。原则上每季度开展一次交易。每次交易的主要流程包括7个步骤:发布公告—网上报名—资格审查—技术核定—参加交易—缴纳交易款—总量批复。

2排污权交易实践措施及成效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一项需要探索的引入了利益激励的新制度[1],陕西在排污权交易工作中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工作思路,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排污权交易政策体系,对污染减排和环境容量资源的优化高效利用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

21成立管理机构,搭建交易平台

在调研学习、认真筹备的基础上,2010年5月成立了陕西省环境保护厅排污权储备管理中心,内设在陕西省环保厅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处,负责对全省排污权交易进行监督管理,以及交易方式的确定、交易资格及交易真实性的审核;承办省级统筹的主要污染物排污权的储备、出让工作;择优选择具有交易经验的陕西省环境权交易所作为排污权交易活动的技术支撑和交易服务商。

22探索交易办法,完善交易制度

完善的法律制度、有序的市场体系、科学的制度设计和良好的公众基础是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的重要前提[2]。在正式获批国家排污权交易试点省后,陕西省政府印发了《陕西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是陕西省全面深化排污权交易制度和推动各项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的政策体系核心。同时,省环保厅出台了《陕西省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暂行管理办法》,突出排污权交易对总量控制的政策保障作用,将总量的取得作为新建项目准入的必要条件,实行总量前置。

在排污权交易试点过程中,相继出台了关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排污权交易方案》和《排污权储备管理办法》,由易到难将4项主要污染物全部纳入排污权交易。对排污权交易试点范围、交易主体、交易条件、交易方式、交易量的来源、交易管理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此外,联合财政厅印发了《陕西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及交易资金管理办法》。2014年发布了《陕西省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替代和交易程序》,规范了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替代和交易程序。

201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将排污权交易制度纳入其中,实现了全国

首个排污权交易制度立法,有力地规范和推动了排污权交易的健康开展。

2015年制定了《陕西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及交易管理办法》,确定了深化改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

23确定交易基价,打好试点基础

在初期进行排污权交易时,交易基础价如何确定是一个关键环节,价格制定主要依据相关排污生产行业削减每吨某一污染物所需要的平均成本。平均治理成本综合减排设施建设费用、设备日常运行、维护费用、设备折旧费、耗损材料投入费、人工费用以及当地社会物价上涨因素来测算[34],再综合考虑环境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陕西经济发展现状与产业结构等因素后,确定了排污权基准价: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为6 000元/t,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为12 000元/t。经过电子竞价、公平竞争,目前最高成交价为二氧化硫345万元/t,氮氧化物3.92万元/t,化学需氧量3.5万元/t,氨氮2.86万元/t。排污权基础价格的合理制定、公平竞价机制的有效运行为排污权交易工作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为降低污染物社会平均处理成本奠定了基础。

24规范资金管理,创新经济政策

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制度通过对占用环境容量资源收取一定费用,为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等环境管理重点工程项目筹集了更多的资金[3]。排污权交易竞买款项纳入财政预算内非税收入,收缴交易资金全部进入国库,严格按照非税资金管理办法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用于排污权的收储、补助扶持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工程减排项目的建设。市场倒逼污染减排,截至目前,通过收储方式关闭造纸、氮肥、皂素企业33家,共收储二氧化硫5 182 t、氮氧化物763 t、化学需氧量1.23万t、氨氮669 t,下达收储资金1.8亿元。从根本上解决了造纸、氮肥、皂素行业对渭河、汉丹江水质的污染威胁,确保了渭河“变清”及汉丹江流域水质安全。在为新项目、好项目腾出排污空间的同时,也有效实现了区域内新老排污指标平衡及替代削减,盘活了区域环境资源,优化了区域资源配置。

积极创新,盘活排污权交易资金,与兴业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排污权抵押贷款,提高了企业排污权资产的流动性,提升了企业参与排污权交易的积极性。2012年,第一笔排污权质押融资业务顺利落地,融资总额1亿元,创造了全国单笔落地金额最大的排污权抵押业务。排污权交易拓展了环境污染治理的融资渠道,对污染减排起到了强力推动作用。

25实施总量管理,形成无缝对接

为逐步建立统一高效的排污总量管理机制,实现全省排污总量控制系统化管理,加强污染源监督管理,规范排污许可行为,2015年3月经省政府同意,印发了《陕西省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陕环发[2015]20号),通过技术核定、统一编码,实现排污许可从分级管理向统一与分级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的转变,为搭建总量管理平台奠定了基础。该办法的出台,是陕西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共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省672家国控重点污染源企业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和重金属污染物开展了排放量核定工作。截至2015年底,已有550家企业的大气和废水污染物排放量核定报告编制完成,剩余122家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核定正在有序进行中。同时,已启动主要污染物“刷卡式”总量控制管理系统建设,对企业污染物排放量进行动态管理,支撑排污权交易有序推进。通过将排污权交易—建设项目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刷卡式污染物总量控制进行系统的有机结合,形成无缝式总量管理系统。

3陕西排污权交易未来探索方向

总体来说,陕西省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在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立足试点实践现状,针对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还需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市场配置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总量控制和环境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在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1公平开展企业初始排污权核定

初始排污权的公平合理分配是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工作的基础,是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必要条件。下一步,将在建立科学合理的排污权分配制度上下功夫,通过合理的配额指标分配体系,实现政府分配行为的公平、公正、公开,防止排污权分配引起的腐败和造假行为,完善排污交易的一级市场。

32激活排污权交易的高效流通

全面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使各排污单位公平承担国家和本省下达的减排任务。在责任共担的前提下,排污企业因治理技术成本不同,高成本排污单位可通过排污权指定交易平台购买低成本排污单位富余减排指标用于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搞活排污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实现排污权的二次分配,实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有效降低管理、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技术,促进产业升级。

33建设无缝式排污交易管理体系

有效的总量管理是开展排污权交易的必要条件,而排污权交易是实现总量指标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排污权分配要符合总量控制和减排要求,纳入量化管理,与污染减排核查核算、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排污许可证等制度相结合,并通过在线监测、总量刷卡实现有效的监管,消除排污交易政策机制前端可能出现的“失位”,保障各类污染物排放在有效监控下[4]。同时,对点源排污许可管理、区域排污权增量控制、点源实际排放总量管理、排污权市场交易及指标流向监管等进行全面整合,实现动态集成管理态势。通过平台综合管理的聚集效应,进一步促进环境资源有效配置。

34积极拓展排污权交易试点成果

在榆林市市级排污权交易工作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市级排污权交易工作。排污权有偿使用及交易工作实行省、市两级管理,设立省市两级政府排污权储备和排污单位排污权基本账户制度。

4结语

陕西省通过5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展示出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巨大潜力,确立了“环境容量是稀缺资源”的理念,促进了环境容量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了污染减排和环境保护的成本;有利于调整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信这一引入了市场激励机制的制度将随着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而得到切实、广泛地推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保会. 排污权交易机制在山西省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环境管理, 2014(4): 4851.

[2]周树勋, 任艳红. 环境资源市场配置在浙江省的实践与探索[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5, 37(2): 8388.

[3]王金南, 董战峰, 秦颖, 等. 中国的排污交易实践:探索与创新[C]//中国技术经济学会. 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MOT 2014)年会论文集. 2014: 535581.

[4]王金南, 董战峰, 杨金田, 等. 中国排污交易制度的实践和展望[J]. 环境保护, 2009(10): 3145.

Emission Trading is a new system for market alloc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ain process and achievements in emission trading in Shaanxi, particularly the establishment of trading institutions and trading system, identification of baseline trading price, fund management and economic incentives, and seamless management of total dynamics. This paper also put forwar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for the emission trading in Shaanxi.

Key words:

emissions trading; marketing allocation of environment resources; total pollutant control; pilot practices

作者:郝彦伟 赵伟欣

上一篇:经济科学发展观管理论文下一篇: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