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平衡研究论文

2022-04-21

摘要:本文通过对财政支农、金融支农的优势进行比较,并对两者之间的整合构架,在整合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原则,及整合方式和配套的整合措施进行介绍,希望为整合工作提供参考。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财政与金融平衡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财政与金融平衡研究论文 篇1:

论财政与金融的协同配合

摘要:财政和金融是现代经济社会的两条动脉,既有不同的分工和特点,又相互关联和影响。本文首先从财政和金融自身出发,探讨他们不同的特点和相互关联的机理。接着讨论财政和金融改革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和不足的方面。最后提出了如何构建财政和金融有效协同的机制,主要包括:深化財政改革创新、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加强财政与金融的统筹协同三个方面。

关键词:财政 金融 分工 协同 改革创新

在现代经济社会里,财政和金融是资金的两个主动脉。两者各有分工和侧重,又相互关联和影响。财政金融平稳运行,经济社会就健康发展。任何一个出故障,经济社会都会出问题。财政和金融既要关注各自自身的平稳运行,又要兼顾和支持另一方的平稳运行,加强相互协同配合,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提高效率和效益。这是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

一、财政和金融既有各自特点和分工,又密切关联和互补

财政和金融是国家的两个钱袋子,管的都是钱,但钱的来源、目标、管理和使用有很大不同。一是资金主体和目标不同。财政的钱是国家的钱,更确切地说是政府的钱,一收一支都体现党和政府目的和公共意志,例如保证国家安全和基本民生,主要体现公益性。金融的钱,更多是社会的钱,主要是企业和公众的钱,更多体现的是企业和个人的目的和意图,例如保值和增值,主要体现效益性。二是管理和使用方式方法不同。财政的钱,主要是无偿的收入和支出,通过政府预算当年收、当年支,是一次性收入和支出,强调法定性。金融的钱是循环回收和使用,周转快的,一年可以有多次回收和贷出,强调效率性。三是绩效评价的依据有差别。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依据是党和政府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更加强调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时兼顾经济效益。金融资金绩效评价更加重视经济效益,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财政和金融除了不同的资金属性,还体现为各有特点的宏观政策属性。财政作为国家分配,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直接调控效果。财政政策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体现党和政府的政策意图,导向作用很强。例如个人所得税减免,能直接减轻中低收入群众的税费负担,增加其可支配收入。通过加大脱贫攻坚的财政投入,体现了社会公平和对人民群众的关心爱护。近年来实施的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特别是对制造业的减税降费,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确保就业稳定等“六稳”,也是保护民生。可以说政府减免一元钱的税,个人或企业就直接增加一元收入,增加的收入是实实在在的,是可以随时用于再投资或消费的。这种收入分配调节工具的作用和影响是立竿见影的。金融对经济社会的宏观调控具有导向性、间接性。国家实行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企业发展和个人消费提供了有利的外部融资条件,可以体现政府鼓励投资和消费的政策导向,但不论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不是企业或个人的自有资金,企业是否增加投资,个人是否增加消费,仍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贷款偿还能力和投入产出水平,因为贷款是需要偿还的,直接融资是要分红的。

财政和金融还体现为运行机制的各自不同。财政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等手段“抽富补穷”。金融在贷款上是“嫌贫爱富”。国家作为一个大家庭,要确保这个大家庭团结稳定运行下去,必须“抽富补穷”。征税一要税源,二要达到起征点,显然在发达地区征税的条件好一些,征收的税收多,反过来,在欠发达地区征收的税少。金融的运行机制是谁还本付息能力强,金融机构就愿意贷款,否则就不愿贷款。财政和金融两种不同运行机制形成的结果是,发达地区经济实力强,金融机构对发达地区提供的贷款融资多;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弱,获得贷款融资少。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发达地区企业、个人和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比较大,但金融机构仍然愿意向发达地区贷款融资,而在欠发达地区债务规模比较小,金融机构却不愿或不敢贷款融资。这也造成金融风险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不对称,发达地区债务规模比较大,风险可能相对比较小,而欠发达地区债务规模比较小,债务风险反而比较大。

财政和金融各有特点和分工,但有很大的互补性,两个钱袋子是相互联通、相互依存的。每年来自以税收为主的财政收入,属于社会财富的增量,通过财政支出,成为个人、单位或企业的收入和支出,进入到金融系统,转变为金融资金的增量和存量。我国现在每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加上债务收入和基金预算收入,合计近三十万亿元,最终都转变成金融资金。财政收支规模越大,金融资金来源和规模也就越大。金融资金充裕,对企业发展、税源培养和各级财政发债提供更为宽松的融资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增收,形成财政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反过来,财政收入紧张,收不抵支,财政收入要更多地依赖举债,吸收更多的金融资金弥补财政支出,必然挤占金融资金中用于企业生产投资和个人消费的贷款融资,削弱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和消费,甚至造成财政和金融风险。

二、财政和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增强,促进了财政金融实力的增强。

(一)财政和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效

1.财政和金融规模都有了很大发展。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比俄罗斯、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还大。去年全国国有金融企业资产总额达两百多万亿元。这是国家强大的经济基础,是促进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发展的物质保障。财政和金融各自的支持力度大大增强,近年来,各级财政用于社保、医疗、教育、农业等重点领域的财政支出分别上万亿元,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金融支持也一样,全国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运输、通讯电力、城市发展等日新月异,各种企业包括制造业、房地产业、服务业发展迅猛,无不得益于强大的金融支持。

2.财政和金融支持的面越来越广。从财政来说,以前是“吃饭”财政,由于财力有限,只能保国家公职人员和公益事业、城市经济社会运行发展,现在是公共财政,实现了对城乡居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全覆盖,包括对农村基本养老、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义务教育、村级组织运转、乡村道路、生态环保等全方位的支持。以前金融只支持国营企业,现在支持各种所有制经济,支持投资、生产、流通和个人消费等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金融服务无处不在。

3.财政和金融支持的内容和方式不断丰富。随着财税改革的不断推进,财政收支逐步规范,税种减少,收费减少,财政支出的专项转移支付减少,一般性转移支付所占比重增加,这有利于增强地方政府自主安排财力,适应各地特点保证支持重点,从全国来说,财政支持的内容更加丰富了。从金融支持来看,间接融资的比重有所下降,直接融资比例上升。各种债券、基金等新的融资手段和支持方式大量增加。这都更好地适应了地区、企业和市场的特点和需要,更好促进了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在看到财政金融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问题和不足。

(二)财政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下降,但支出增长速度不减,收支矛盾加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长时间保持了高速增长,伴随经济增速的下降,财政收入增速从以前的两位数,下降到一位数,个别地方甚至出现零增长和负增长。但各地在收入高速增长时期形成的高支出难以同时降下来,例如公职人员的工资和民生能增不能减,支出难以减少,有的支出甚至还要增加,例如随着经济下行、老年社会、地方政府偿债高峰的到来,财政安排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地方债务等支出需要增加。这将加剧财政支矛盾,形成财政风险。

2.长期以来形成的财政支出存量结构调整困难。我国的财政支出很多是“基数+增长”模式形成的,经过多年的累积,支出基数上去了,财政供养的机构和人员难以减下来,例如众多的事业机构和事业编人员,占用和消耗了大量的财政资源。大量的专项转移支付,建立时没有明确的起止时限,变成了“长寿专项”,压减困难。很多财政存量资金变成了“死钱”,难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灵活地调整支出结构。三是财政支持同时存在越位和缺位的问题。从原理上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应主要支持公共服务领域,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财政还存在不少支持企业发展等方面的支出,而另一方面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还存在不足。

(三)金融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因经济体制改革还不够深入造成的金融支持障碍。例如土地管理体制存在二元结构,城市国有土地可以进入市场交换,具有抵押贷款功能,因而金融支持城市经济和个人家庭比较顺畅和充分,而农村集体土地和农民住房不能进入市场交换,不具有贷款抵押功能,因而金融支持农业和农村企业发展困难重重。这样造成城市金融资源过剩并产生房地产等资产泡沫以及脱实向虚,而农村金融资源极度短缺,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等实体经济发展极为困难。尽管国家财政持续加大支农投入,但作为巨大的农业产业和地域广大的各地农村,财政投入仍然难以满足“三农”的发展需要,财政支持代替不了金融支持。

2.现有金融管理制度办法与农业农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的实际情况还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现有商业银行制度基本上是根据城市工商业和大中型企业的特点制定的,例如城市工商业抵押条件比较好,除了市场风险,很少自然灾害风险,资金周转比较快,企业比较集中并且内部管理制度比较规范健全等,因此现有银行管理制度规定发放贷款需严格审查抵押物或担保人情况,并对信贷员放贷实行终身追责,城市工商业贷款规模比较大、贷款周期比较短,贷款风险比较小,企业内部管理比较规范,信息比较透明,贷款管理比较方便,相关管理成本费用比较小,等等。城市工商业、大中型企业的长处恰恰是农业农村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科技创新企业贷款的短板,例如缺少抵押和担保,农业既有市场风险又有自然灾害和病虫害风险,科技创新企业失败风险大,农业生产和投资周期比较长,农业农村分散,贷款规模比较小,管理成本费用相对比较高,记账等内部管理缺乏或不规范,信息不对称等,造成商业银行等市场化金融机构既不愿也不敢向“三农”、中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贷款融资。

3.适合农业农村特点、中小企业特点和科技创新企业特点的合作金融、抵押担保、风险投资等体制机制创新还不足。从国外经验做法看,农民信用合作社是支持“三农”的重要渠道,是弥补商业银行支农不足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信用社也是“三农”贷款的主渠道,但由于不少信用社内部管理不善,加上农业农村发展的大环境不佳,很多信用社经营发展困难,满足不了“三农”融资需求,甚至连自身生存和发展都遇到困难,以致不少农村信用社改制,轉变成农村商业银行,走上了商业银行的路子,其支持“三农”的意识和作用弱化。如何支持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壮大,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各地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包括建立村镇银行,建立财政支持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对涉农金融机构和贷款进行补贴等,起到了一些作用,但金融支农、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滞后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四)财政与金融协调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相互都存在缺位和越位的问题。财政投入了一些本应金融支持的领域和项目,例如对企业的投入等;金融也投入了很多本应由财政支持的项目,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

2.相互之间支持配合的桥梁纽带薄弱。财政金融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相互协调配合才能产生I+I大于2的效果。例如对中小企业的支持,金融不愿或不敢支持,财政则直接投入企业的效果不好,把财政投入转化为成立投资基金或担保基金,支持金融资金支持中小企业,投人大、效果好。目前刚起步,作用和效果还很不够。

3.相互协作监管还很不够。目前金融有自己的监管体系,财政有自己的监管体系,各管各的,各自为战,金融资金违规参与地方政府债务特别是隐性债务的现象很普遍,金融监管只管关注金融资金的安全,把地方债务作为金融资金支持的安全区、避风港。财政监管只关注地方财政风险,对金融机构、金融资金的监管很少涉及,出现风险和危机,最终要财政买单。

三、构建财政与金融分工规范和有效协同的体制机制

我国已从站起来、富起来进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党中央确立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确立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需要深化财政和金融改革,加大财政金融支持,确保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

(一)深化财政改革创新,增强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增强底线思维,严防财政风险。我国经济经过四十年的高速发展,经济总量已经很大,稳居世界第二位,但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比较多。加上当前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增加,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水落石出”,各种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容易引发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发生各种风险,先是自救,但遭遇系统性、区域性乃至全国性风险,财政就成为最后一道防线,这就是基础和支柱作用。例如,经济下行,失业增加,相应的失业保险支出增加,当保险基金不够支付时,就必然要求财政增加社保支出。又如企业破产,必然导致银行贷款损失,银行通过自身的坏账准备金来处理,如果发生很多企业破产,就会发生银行倒闭,引发挤兑,甚至引发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例如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美国财政部不得不出手救助相关银行,以避免其倒闭引发更大的经济和金融危机。中央把防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是极为重要和及时的。财政工作要把防风险作为重中之重,不仅要防范和化解财政自身的风险,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还要加强监管,支持各地区、各部门、各金融机构、各企业和个人防范化解风险。各方面的风险控制住了,财政的风险也就小了;反之,其他方面的风险发生了,难免要加大财政负担和风险,最终影响经济社会和政治稳定。

2.加大改革创新,增强财政能力。国家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财政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重要组成部分。财政能力建设,首先必须有充分的财力,保障中央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这是财政的硬实力,否则财政能力就是空对空。其次必须有准确的信息。财政既是国家的钱袋子,钱从哪里来,花到哪里去,取多少、用多少,必须全面准确掌握经济社会信息,取之有据、有度,用之有准、有效,例如社保和医保基金的收、管、用,涉及个人与企业、单位、地方、国家,在岗与退休、当前与长远等多方面的复杂利益关系,信息不准、管理不善、计算不精,差之毫厘,谬误千里,涉及人口众多、资金巨大,风险很大。当前财政能力中最大的短板是信息能力,信息手段落后,导致财政信息粗放、短路、缺失、滞后等,严重影响财政宏观管理能力提升。第三,必须有改革创新的能力。财政工作涉及多领域、多方面,都需要财政支持,财政必须增强主动改革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被动给钱不如主动买单。但主动买单必须先做调查研究,把中央决策与实际情况很好地结合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财政政策,把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最大的政策效果。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及时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制度办法,及时调整不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腾出存量资金用到更需要财政支持的方面。

3.理顺分配关系,增强发展动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14亿中国人民的积极性。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好处。改革开放走的是权力下放和减税让利的路子,增强了地方政府、内外资企业和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动力。财政作为国家分配,在利益分配中占有主导地位,对各种分配关系具有重大影响。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费,同时加大了“三农”财政投入,历史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分配关系,确保了农业农村的稳定发展,促进了更多农民参与二三产业和城市的发展,我国迅速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和出口大国。近年来,我国实行金融等服务业的“营改增”,实行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促进了二三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要继续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减轻企业和个人税费负担,理顺各方面的分配关系,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参与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增强金融支持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服务保障作用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金融改革创新创造条件。重点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赋予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功能,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益和借贷还贷能力。推进农村宅基地和房屋流转改革,赋予承租权或经营权抵押贷款功能。加快落实集体林权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抵押贷款政策。深化科研科技体制改革,赋予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等更多抵押贷款融资功能。

2.深化金融管理改革创新,为金融支持提供灵活性和弹性空间。金融支持與财政支持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对市场和政府的依存度不同,金融支持更偏重于市场机制,财政支持更偏重于政府意向。金融机构主要是企业,财政支持主要政府部门。加快市场化改革是金融管理改革创新的应有之义。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我国金融管理的市场化改革创新还有较大差距和改革潜力,要加快推进金融与市场和实体经济的有机融合。凡是市场和实体经济需要的,金融应能及时响应并有效支持,需要加快金融体制和制度办法的改革创新。一要加快金融机构的多样化,包括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等金融机构的建立,解决一些有金融需求但缺少有效供给的矛盾,例如支持发展农村金融机构。二要加快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一些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等,风险比较高,相应地要允许其贷款利率更高,现在正规金融机构利率受限制比较严,助长了地下银行、影子银行、高利贷、脱实向虚等扭曲倾向,影响创新企业和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发展。三要完善管理制度办法,扩大信用贷款的范围和额度,增加可抵押物的种类,实行有差别的坏账准备金率等。四要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互联互通和相互融合,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和风险,扩大金融支持的覆盖面和参与度。例如依托网络技术促进金融与“三农”的融合,缓解“三农”信息不对称、服务成本费用高、风险高等老问题,从而加大金融支农的力度。

(三)加强财政与金融的统筹协同,增强财政与金融的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作用

1.构建财政与金融的高层统筹协调机制。财政和金融事关国家财力分配和宏观调控开展,不亚于国家军力、兵力的调配和使用,事关重大。加强党中央对财政和金融的统筹领导和协同决策是十分必要的。财政收支规模确定、财政资金分配使用、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既要遵循财政自身的规律和法律法规,也要协同配合金融和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反过来金融资金、金融政策也是如此。党中央要加强年度、中长期和特殊情况下的财政与金融的统筹协调,以确保两者的协调开展。

2.财政和金融要协同管理好社会总需求和控制物价上涨。现代经济社会与国家政府的关系十分密切。现代社会很少有人能不与财政和金融发生关系,直接的有税收、养老、医疗,贷款、信用卡、利息等等,间接的更多,地铁、住房、就业、物价等等。今年以来,法国的黄马甲事件起因于汽柴油涨价,智利的街头闹事起因于地铁涨价,伊朗的城市骚乱起因于油价上涨,等等,姑且不论这些事件后面还有什么更复杂的背景,但价格问题是导火索。影响物价的因素既有财政的问题,也有金融的问题,既有供给问题,也有需求问题,又都事关财政与金融。因此,财政与金融共同的首要目标是要保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物价的基本稳定。如果财政收支长期高赤字,货币政策长期过度宽松,就会导致总需求膨胀和物价过快上涨。因此,加强财政收支和货币投放的管理,妥善管理社会总需求,是财政与金融统筹协同的重要内容。

3.财政和金融要协同推进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升级。我国经济总量不小,但经济结构还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高端产品和世界知名品牌还不多,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还不高,产品和服务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不够适应。我国社会结构也在发生很大转变,人们告别了长期的短缺社会和贫困时代,城市化在加快推进之中,城乡发展差距在逐步缩小,中产阶级在持续增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包括对生态环境空气、水、信息化、文化艺术、食品安全、教育、养老、居住、医疗等需求越来越高。不论是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还是社会结构的转型升级,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保障。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来说,主要靠金融支持,但財政支持也很重要,特别是基础研究、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新兴产业的引导性投入等,市场和金融的投入都相对滞后和不足,需要财政先行支持。社会结构的转型升级,主要靠财政投入,例如生态环境、养老医疗、教育就业、科技文化等,对这些领域的金融支持有限,但如果财政能够提供一些桥梁纽带支持,如担保基金、财政贴息、财政补助、政策性贷款等,能够调动金融支持的积极性,促进社会转型升级。我们要自觉建立和完善这方面的协同体制和机制。

参考文献

[1]刘雅莹.财政金融政策要协同发力[J].金融博览(9):40-41.

[2]张茉楠.根治地方债须强化财政金融改革协同性[J].西部大开发,2014(10):94-95.

[3]石丹,魏华.关于财政与金融协同支农的思考与建议[J].武汉金融,2010(07):54-56.

[4]郭庆旺,贾俊雪.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与地方公共服务提供[J]世界经济,2008(09):76—86.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ion of Finance and Finance

Dingzhiping

Ahstract: Public finance and monetary finance hoth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modern society, they function and char-acterize differently, also they are related and influenced by each other. This paper starts from public and monetary fi-nance themselves, discussing thei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 It then discusses the achieve-ment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process of fiscal and financi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s how tobuild an effective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of public and monetary finance, which mainly includes three aspects: deep-ening public financial reform and innovation, pushing forward financial reform and innovation, and enhancing the over-all coordination of public and monetary finance.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大客户部 )

责任编辑:凌玉

作者:丁治平

财政与金融平衡研究论文 篇2:

浅析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与金融的整合策略

摘  要:本文通过对财政支农、金融支农的优势进行比较,并对两者之间的整合构架,在整合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原则,及整合方式和配套的整合措施进行介绍,希望为整合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  财政同金融  整合策略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很多经济学理论对财政与金融展开孤立的研究,导致二者之间很少有相互合作的研究成果出现,令政策效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本文对二者的整合策略进行如下分析。

一、财政与金融的整合的构架

(一)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整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在如今的金融投资背景下,金融支农的职能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因为农业自身的弱质性,金融不适合以商业化的模式“支农”,况且若政策性金融支农方式缺乏科学性也难以取得效果【1】。将财政同金融进行科学的整合是发挥财政、金融支农作用的重点环节,虽然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政策的基本目标相同,但两者的执行主体却各不相同,同时对于支农的原则、方式的处理上也存在差异,在实践工作中也缺乏一定的沟通性,且“三农”问题本身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导致二者无法共同协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金融部门在制订相关的信贷政策时,几乎忽略财政支农政策;②财政部门对支农支出工作进行安排时,也很少会考虑到同金融部门的合作。因此,二者未能进行统筹安排,无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令支农资金的政策功能和使用效率大打折扣。因此,对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进行整合是经济市场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整合的意义

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各自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因此,财政对自身存在的支农弱点很难进行修正,而金融对其所处的外部支农环境也没办法进行很好的改善,若两者各自为政,各自想通过改革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但由于存在思维上的局限性,仍难以绕开困境的局面。但若对两者的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最终将形成二者双赢的局面【2】。其次,两者之间的整合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对支农资金的总量进行放大,针对财政支农渠道多、项目杂等问题可以利用财政支农渠道进行整改,最后将两者的资源进行整合可以有效的节省资金的使用量,可将节省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的科研领域中,对农业科研科技的创新开发提供帮助。

(三)财政支农同金融支农整要具有可行性

根据目前的经济发展,现在不少政府部门也已经认识到资源“整合”的重要性,针对资源整合问题已经达成了共识。随着有关部门的努力,资源整合虽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财政支农资金也需要配套的支农政策给予支持,否则容易造成更大的资源消耗或降低资源的使用率。在这种情况下,对支农的财政进行大量投入也并不合适。改革开放以后,财政支农系数出现较大波动,1978年,财政系数为0.48,在2005年财政系数为0.61【3】。但是,即便如此,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几十年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工作证实,中央财政的支农资金能够发挥较好的“杠杆资金”功能,离不开能吸引地方財政资金配套项目的配合,必需将信贷资金及时的引入,才能发挥财政资金的先导作用,才能体现金融资金具备的主体作用,从而更大范围的将两者的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农业的绩效。

二、财政与金融整合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原则

在对“三农”、建设新农业和小康社会建设有利的基础上,要具有宏观的战略全局和一定的前瞻眼光,要敢于进行开拓,积极的采取各项措施对财政和金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突破。首先对整合工作展开试点,在试点工作中积累经验、对整合方案中存在的错误进行及时的修正,令整合方案更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将成功的经验进行大力的推广。遵守以下几点原则:

(一)要遵循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在整合过程中要以财政支农为基础,因为财政支农资金是财政同金融支农的重要准备。因此,需要将财政支农同金融支农作为重要的战略内容,要意识到整合是财政支农的必然趋势。在制定相关的政策时,一定要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可偏离金融发展的特点轨道【4】。

(二)将财政的支农资金作为先导,将金融支农资金设为金融发展的主力

由于财政支农资金规模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如无偿性。因此,在对其进行整合时,要体现金融机构的主体性,政府部门应作为辅助的角色,切不可在整合的过程中过于强势,要保障金融机构在支农整合中的主导地位,令金融机构在政府部门的配合和监督下对支农项目进行审查工作和日常项目的管理工作。在到达这一目标,政府部门需要对项目进行严格的筛选,并同金融机构确定政府在扶持工作中的扶持额度及投资预算等。

(三)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多层次整合

对开发性财政支农资金进行深度的整合,将有限的财政资金作为投资项目的先导,作为吸引盈利性金融资金投入的引子,由于财政资金可以对信贷资金担保或补偿,能对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的发挥提供帮助,然后对非开发性财政支农资金与金融机构进行整合,可以通过金融机构从中提供结算服务。

(四)要以支农项目为整合的平台

要设立明确的资金使用目标,这是成本、收益核算的主要工作。同时需要体现金融机构在资金贷款方面的优势【5】。以支农项目为整合的平台,能够引到市场进入合理的竞争机制,利用招标的方式筛选出支农贷款机构、期限和利率的最佳组合。政府应给予一定的配合,定期组织一些商业性投标项目,综合评比出信用、实力最强的商家,中标的金融机构需要按照有关规定的标准展开支农业务,根据财政工作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保证和补充。

三、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的整合方式的介绍

随着经济市场的发展我们也逐渐意识到若分开对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进行改革,那么将会面临很大困难,若以宏观的整合为主导,对两者进行管理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财政支农同农民金融培训整合的介绍

当前的农村金融困境是供求双方不平衡造成结果,针对这一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提高广大农民的金融意识和对资源的利用能力。有关的文献表明,金融支农的基础工作是能给广大的农民增长智慧,令其对现代的金融有宏观的认识,同时学会对金融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具体的整合措施如下:要求专业的金融机构对农民进行具体的培训,政府可以用专项的资金进行拨款,并对培训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6】。

(二)财政支农同商业性金融支农的整合介绍

将两者结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农业投入创造出更大的收益,但由于彼此间在运营的原则、机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财政支农资金具有担保性和补偿性,属于公益性支出,同金融体系获利性烦人商业支出提供一定的担保。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同时也提高商业性金融机构盈利能力,适当的增加对“三农”资金的投入,可增加其盈利能力,从而实现政府、商业金融上的双赢局面。

(三)金融机构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整合

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目标设为农村政策性的金融,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整合补贴或补偿,不仅有助于促进农信社的发展,还可以增强政策金融的支农力度,对财政支农的工作效率有提高作用,从而实现多领域的“双赢”局面。

(四)注重财政机构同农村增量金融机构的配合

将财政支农同农村金融进行增量的整合,可对农村金融增量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整合作用。可将一部分的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中,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令社会更多农村新生组织顺利的发展。

四、实施整合的整体配套机制

(一)整合时要同货币政策向协调

对两者进行整合时需要相应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控,要利用金融机构同支农之间的互动性,同时货币政策还要起到杠杆功效果,同时在注意两者之间的配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控吸引社会上其他的金融机构对“三农”的投入,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并不代表要对产证收入的削减,同样也可看作财政支出的加大,也相当于给农贷进行适当的风险补偿,政府也可以试情况实行长期的所得税优惠政策。②利用对存款的准备金率及贷款利率政策加大对农信贷投放的力度【7】。

(二)对农机构进行整体的改革

对农村的各项改革工作进行整体的推荐,具体应做到如下几点:①对邮政儲蓄进行一定的改革,令其在农村信用合作社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可将邮政储蓄银行吸存的资金批发给农村其他的金融零售机构,实现政府反哺农村的目的。若银行对很好的履行自身的职能,政府也应减免一定的税收工作。②在整合中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支农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因此,提高金融机构对支农积极性要纳入重点的工作范畴内,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展开农村保险和制度创新工作,为支农工作的展开保驾护航【8】。同时还应该增加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③在实施政策扶持的过程中,需要避免强制性的执行,需要循循善诱。利用农贷贴息、农贷弥补措施推动支农工作的积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政与金融的整合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工作,因此,在制定相关的政策时需要对各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考虑。

参考文献:

[1]彭江波,王媛.新型城镇化融资中的财政与金融协调模式研究——基于土地增值收益管理的视角[J].理论学刊,2013,23(11):52-56.

[2]彭孙琥.财政性金融视角下华东地区循环经济效率评价[J].中国商贸,2013,101(26):149-150.

[3]仝爱华.财政与金融共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98(23):9817-9819.

[4]张玲.高职校财政与金融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53(24):216-216,217.

[5]彭克强,胡星城.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整合: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J].社会科学辑刊,2012,8(3):87-91.

[6]闫泽滢.战略性新兴企业不同创新阶段财政金融支持模式分析[J].管理现代化,2014,12(2):54-56.

[7]江维国,李立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与财政金融支农创新研究[J].南方金融,2014,101(9):54-57.

[8]周建春:财政手段支持地方金融发展[J].中国农村金融,2011,98(19):56-56.

作者:李金兰

财政与金融平衡研究论文 篇3:

从印度废钞令实施效果看财政与金融失衡的危害性

〔摘要〕 作为2016年“黑天鹅”事件之一,印度废钞令已实施一年有余。其实施直接影响到地方邦选举的结果,短期内反逃税效果最为明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支付体系现代化,但是打击“假黑腐”未触及根本,诸多负面影响拖累经济增长。印度废钞令的出台背景较为复杂,其实施的背景、方式、过程均与印度政府长期财政与金融关系失衡密不可分。以此为鉴,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结构性改革,健全财税体制,根除产生银行业坏账的体制根源,避免类似印度废钞令“短痛”和“长痛”共振的教训。

〔关键词〕 印度废钞令,宏观调控,财政金融失衡

2016年11月8日,印度总理莫迪突然宣布,为打击腐败和黑钱交易,从次日零时起,废除500卢比和1000卢比两种最常用大额纸币的流通,导致86%的流通现钞变为“废纸”。这场废钞风暴事先与市场毫无沟通,令印度社会瞬间陷入混乱,短期内负面影响难以消除,同时也创下了国际金融史上罕见纪录。时隔一年,废钞令实施效果如何,是否已经实现此前印度政府声称的预期目标?印度政府究竟遭遇了什么样的困境,需要采用如此极端的废钞令?以此为鉴,对于反思和调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意义重大。

一、印度废钞令的实施效果

关于废钞令的实施效果,特别是对印度经济的影响,目前持鲜明对立的正反两方观点。支持者认为此举迫使地下经济浮出水面,成功打击腐败和黑钱交易,有助于增加税收和促进电子支付体系改革。而反对者认为此举令民众失去对货币和金融系统的信心,严重打击了实体经济。印度前总理辛格直接批评废钞令是莫迪政府“一场有组织的、合法化的抢劫”。美国福布斯杂志认为“印度政府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犯罪行为,不仅损害了经济,并威胁到数百万计已经贫困的公民陷入更贫困的境地,而且寡廉鲜耻”。彭博社观点专栏作家Mihir Sharma认为“废钞令与其说是一场反黑钱战役,不如说是印度政府开展的全世界最大的合法洗钱行动”。

从一年来的实施效果看,废钞令似乎并没有达到印度政府此前的预期目标,非但没有实现打击“假黑腐”目标,反而拖累了经济增长。按照实施效果与预期目标接近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政治目的、反逃税、支付体系现代化、打击“假黑腐”以及经济增长。

(一)直接影响到地方邦选举的结果。2017年3月结束的五大地方邦選举,特别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北方邦地方选举,被外界视为2019年大选前的“半决赛”,关系到莫迪能否连任成功。废钞令颁布后,莫迪领导的人民党一改此前在新德里、比哈尔邦等地方选举连败的颓势,在五大地方邦选举中胜出四邦,尤其是在北方邦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创下1977年以来地方选举最大优势纪录,为其寻求连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7年12月,人民党又接连赢得了古吉拉特邦和喜马偕尔邦的选举胜利。但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党在这两个邦获得的席位远不如预期,特别是莫迪曾执政12年之久的古吉拉特邦,人民党仅以微弱优势取胜,反而其对手国大党在该邦选举中取得了27年以来的最好成绩。从某种程度上看,废钞令对农业部门的伤害却没有相应的农业政策予以缓冲,在经历一年多的时间检验之后,人民党在农村中的支持率明显下降,印度民众对以废钞令为代表的莫迪政府改革已不再如之前那般肯定和支持。

(二)短期内反逃税效果最为明显。印度早已实现税银联网,但长期以来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现金逼进银行”,从而合理地征收税款。此次废钞令不但规定“兑换有限额,提现有限额”,而且对于“超过25万卢比且无法说明收入来源的存款”处以惩罚性税收,短期内有效遏制逃税行为,改善了税收状况。截至2016年11月22日,刚启动半个月的废钞令已使印度47个城市11月的税收达到了去年同期的2.5倍①。2015至2016财年,印度只有3700万人进行了税收申报。废钞令实施后,2016至2017财年印度进行税务申报的人数增加了910万,几乎相当于奥地利的人口总数②。

(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支付体系现代化。为填补现金不足带来的支付“断档”,印度政府相继出台了包括在政府指定地点或指定消费项目使用电子支付时可获得相应的费用减免和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民众使用电子支付。据印度国家支付公司(NPCI)统计,2017年12月印度电子支付交易规模较2016年同期增长约11%,交易总额增长约21%。除卡(主要是借记卡和信用卡)支付外,大多数细分市场的电子交易均高于上年同期③。据印度工商业联合会和市场研究机构RNCOS共同推出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得益于政府支持、智能手机普及、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等因素,到2021至2022年,印度移动支付市场规模会达到3000亿卢比,远超过2015至2016年的15.4亿卢比④。但是,由于金融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且准备应对不足,电子支付尚无法完全取代现金,短期内印度恐难实现“无现金社会”的目标。据统计,从接受电子支付的销售终端、ATM、收费站数量来看,印度每百万人只有1100个,中国每百万人有1.6万个,新加坡则超过3.1万个 〔1 〕。

(四)打击“假黑腐”未触及根本。正如印度“假黑腐”不是因大面额现钞而产生,反而是因为“假黑腐”的存在导致了大面额现钞在金融体系外的囤积。废钞令不能从根本上打击“假黑腐”,只要“假黑腐”一日不根除,任何支付手段都终究会“涉假、涉黑、涉腐”。废钞令颁布后,印度黄金、比特币暴涨,成为新的隐匿资产的渠道,市场上也开始出现2000卢比新钞的假币。在废钞令推出伊始,印度政府预计将有高达5万亿卢比的黑钱不会被申报⑤。事实上,2017年8月30日印度央行公布的年报数据显示,印度银行系统共收到15.28万亿卢比(2390亿美元)的废钞⑥,占所有被废纸币规模的99%,相当于几乎所有黑钱已被“洗白”,这恰恰说明“假黑腐”已经找到了新的绕过政府监管的洗钱策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实施废钞令的代价不菲。截至2017年6月30日,印度央行印制新钞票的花费达到796.5亿卢比,为17年来最高水平⑥。换言之,这场旨在打击“假黑腐”的废钞运动基本宣告失败,反而因印钞费用大增,进一步影响到央行向印度政府上缴收入减至一半,进而加大了印度政府实现财政赤字目标的难度。

(五)诸多负面影响拖累印度经济增长。自实施以来,废钞令已对印度经济造成了几轮负面冲击。第一轮是对现金依赖性产业的冲击。在印度,现金交易占整个交易额的78%,与居民消费需求紧密相关的行业也大部分高度依赖现金,比如零售业、运输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等受到的冲击较大,一些企业因资金链断裂不得不停工停产甚至倒闭。第二轮是对支柱性产业的冲击。印度是农业大国,约一半的人口以种地为生。废钞令实施当月正值印度农业播种期,但因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和配套政策未及时出台,多数农民放弃农耕时间去排队换钞而耽误了宝贵的农时。制造业也受到波及,废钞令实施次月,即2016年12月印度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CPMI)年内首度跌破荣枯线50以下至49.6,创2008年11月以来月度最大跌幅⑦。第三轮是对经济运行和社会稳定的冲击。废钞令带来的严重现金短缺令印度社会陷入混乱,一些地方甚至回到了以物易物的地步。民众生活和经济运行受到严重干扰,自实施起两周内,至少已有55人因换钞死亡。废钞令更是加剧了印度政治动荡,多地举行了不同规模的抗议活动。第四轮是对经济发展前景和国家信誉的长期负面冲击。废钞令宣布后,相关国际机构纷纷下调对印度2016年 GDP 增速的预期,从下降0.5到2个百分点不等。贸然的废钞行动垮掉的不仅仅是莫迪在印度民众心中的形象,还有印度政府施政的严肃性和可信度 〔2 〕。更为严重的是,废钞令严重打击了国际社会对印度政府信用的信心,这将是莫迪政府乃至此后历届印度政府都无法摆脱的声誉污点,即谁也无法保证此后的印度政府是否会效仿莫迪政府,以打击黑钱为名搞类似废钞令这样的“金融闪电战”。

在数轮负面冲击下,印度经济受到严重拖累。2017年二季度,印度GDP增速跌至5.7%,为三年来最低值;CPI跌至1.54%,远低于4%的通胀目标值,为1999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的最低值,通缩压力加大;私人消费增长降至6.7%,为过去一年半以来最低值;消费信心指数跌至96.8,为3年来最低值;除服务业外,农业、工业、制造业、采矿业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进口大幅增长,经常项目逆差不断扩大,6月末经常项目逆差占GDP的比重大幅增至2.4%,为2013年6月以来的最大值⑦。虽然2017年三季度印度GDP增速有所回升至6.3%⑦,但受制于制造业增长放缓以及系列改革政策的影响,印度中央统计局于2018年1月5日将2017至2018财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从7.1%降至6.5%,为四年来的最低增幅 〔3 〕。此前,2016至2017财年GDP增速为7.1%,2015至2016财年GDP增速为8%,2014至2015财年GDP增速为7.5%。从另一项衡量印度经济的指标总附加值GVA增速来看,2016至2017财年增速为6.1%,同样为四年来的最低增幅 ⑦。

更值得一提的是,继废钞令之后,印度政府丝毫没有减缓激進式改革的步伐,于2017年7月1日正式推行旨在建立中央和地方统一税收管理体系——商品与服务税改革(GST)。但与此前印度政府乐观预期不同的是,由于存在与废钞令相类似准备和过渡方案不足等问题,GST非但没有实现形成印度市场共同体的目标,反而使得企业纳税的申报更为复杂。在GST推出半年后,即2017年12月GST收入连续第三个月下降。在废钞令和GST双重影响下,税收收入不及预期,但财政支出却只增不减,政府财政状况堪忧。2017年4至11月,印度政府支出已完成预算的69%,但财政赤字已达到全年目标的112%⑧,这意味着在2017至2018财年之后的月份里,印度政府支出将会大幅缩减。据测算,即便全财年税收目标实现的情况下,如果需要达到3.2%的财政赤字/GDP目标,仍需要减少约1445亿卢比的支出。对此,摩根士丹利预计2018至2019财年印度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将进一步扩大至3.5% 〔4 〕。由于废钞影响、GST改革不及预期、消费低迷和投资疲弱等基本面情况,IMF和世界银行于2017年10月分别将印度2016至2017财年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6.7%和7%,OECD、亚行、惠誉以及印度央行等也相继下调预期值。随着经济下滑对就业市场带来的冲击,莫迪上任时“每年创造1千万就业目标”誓言恐难以实现。据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1至4月期间,废钞令使150万人失去工作,对劳动参与率的冲击至今仍未完全恢复 〔5 〕。

二、废钞令是印度政府长期财政与金融关系失衡的一个极端反映

面对事与愿违的实施效果,质疑和批评莫迪政府的声音不绝于耳。印度前财长奇丹巴拉姆批评莫迪政府的经济政策成果是“低增长、低投资、没工作”。对此,莫迪政府也多次改变废钞令实施目标的口径,从打击腐败和黑钱,到打击假币和切断恐怖主义的资金来源,再到推进支付体系现代化。如此反复多变的表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废钞令出台背景的复杂性。事实上,印度废钞令可谓是2016年“黑天鹅”事件之一,看似荒唐,却有其必然性。究其原因,既有源自于印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也有短期来自于现任政府承受的内外部压力。但从体制根源上看,无论是废钞令实施的背景还是方式与过程,都与印度政府长期财政与金融关系失衡密不可分。

从实施背景来看,实则是印度政府在未理顺财政与金融关系和未能有效推行结构性改革的情况下,企图用废钞令这剂猛药以治沉疴。长期以来,印度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沉疴重重。政治上,沿袭英国议会民主制不但没有带来所谓的民主,反而与政治腐败、金钱政治、家族统治、权力寻租等问题相互交织,形成印度独有的复杂政党格局、畸形的分权制衡生态以及低下的政府执行效率。经济上,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独大,尤其是发达的软件和金融服务业更多吸引的是高素质人才,而能够吸收大量劳动力的制造业发展疲弱,农业长期依赖政府补贴,国际收支长期不平衡,外债占比持续上升。社会上,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接近七成的印度人特别是低种姓人处于贫困线之下,宗教冲突、民族仇恨、领土争端、恐怖袭击等因素时刻威胁着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使得印度政府宏观调控乏力,加剧了财政与金融之间的失衡,加上结构性改革不到位,刺激了地下经济的膨胀,“假黑腐”问题愈演愈烈,逐渐脱离政府管控,进一步导致宏观调控乏力,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所谓地下经济,是指所有逃避政府监管、税收和统计等传统宏观调控范畴的非正规经济活动。因其产生的产值和收入未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被国际社会公认为“经济黑洞”。而印度地下经济正是以黑钱、逃税、腐败、黑恶及恐怖势力等为代表的“黑色经济”,因大面额现钞难以被追查资金来源,成为印度“黑色经济”重要的交易方式。据世界银行测算,游离在正规经济之外的“黑色经济”占印度GDP的20%以上,且有不断恶化的趋势。如果按2015年印度2万亿美元GDP计算,其“黑色经济”高达4000亿美元,甚至高于泰国全年GDP,其中房地产行业贡献较大,年均产出的非法资金约200至400亿美元 〔6 〕。“黑色经济”加剧了印度经济发展的内部失衡,不断侵蚀国民经济的基础,严重危及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已成为印度实现经济腾飞和强国战略的“绊脚石”。从这一逻辑出发,废钞令真正想废掉的不是大额钞票,而是脱离政府监管之外的地下经济、滋生“假黑腐”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无法为经济长期发展提供充足财力支持的旧有体制。

从实施方式来看,废钞令仍旧沿袭了过去金融是财政出纳的思维逻辑。一方面,利用货币政策为财政政策“补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名实”不符。在印度,由于政党博弈激烈,财税体制改革和结构性改革掣肘较多,财政政策发力不够,迫使以总量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越位”,承担一些本应由财政政策承担的结构调整职能,如支农支小、强制支持以行政手段确定的“优先部门”、为财政部“总理人民资金项目”开放银行许可等。在多重目标冲突下,使得货币政策难以权衡取舍,不但管不好货币政策该管的事情,最终也影响了宏观调控的实施效果。与大多数民主国家相类似,印度财政政策的出台同样需要经过议会反复审议,其间往往要遭受多个党派或者多个利益集团的激烈博弈。而同样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货币政策,其决策流程仅止步于央行内部,不需要通过议会或民主程序。尤其是在一些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国家,市场对于利率变动极其敏感,政策效果立竿见影。即便是美、英、欧等发达经济体,面临换届选举等政治压力时,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对央行施压,倒逼央行降低利率。因此,印度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冲突同样体现在政府与储备银行在降息问题的分歧上。废钞令实施后,印度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私人投资持续低迷,食品价格下跌,2017年6月份零售业通货膨胀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印度央行承受着巨大的降息压力。2017年7月,财政部首席经济顾问认为央行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测出现了大范围、片面的、系统性错误;同月底,印度工商联合会致信央行行长帕特尔,强调央行需要出台专门政策促进中小企业贷款的恢复和发展,同时鉴于高负债给大量企业带来的财务压力,请求央行降低政策利率至少25个基点。在多方施压下,印度央行于2017年8月2日召开货币政策委员会,虽然委员会成员在通货膨胀走势判断上分歧较大,但最终以5∶1通过降息决定,将基准利率降至6%,为过去6年半以来最低水平。在之后公布的会议纪要显示,央行对各邦政府取消农业补贴贷款可能增加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预期的上行压力表示担忧。2017年11月底,印度总理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瑟吉特·巴拉表示,央行倾向于高估通胀预期,不愿意进一步降息,以致于拖累经济增长;同时,财政部强烈呼吁央行应尽快降息。然而,2017年12月6日央行决议称,由于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正常化给全球金融稳定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美国财政扩张带来的通货膨胀影响,决定维持中性货币政策立场,并维持基准利率6%不变。

另一方面,各級政府财税关系长期未能理顺,导致政府对经济过度干预,财政对金融资源过度侵蚀。印度政府实行中央、邦与地方三级财政体系 〔7 〕22,各级政府之间财权与事权不匹配,中央财权较为集中,地方议会财政约束与监督不足,邦与地方政府普遍存在软预算约束问题,加上繁琐的税收体制和严重的政治腐败,激励与约束不匹配助长了各级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为国有背景企业“背书”扰乱了市场秩序,也催生了道德风险。长期以来,特别是在英迪拉·甘地执政期间,出于政治等方面的考虑,印度政府对大量的经济活动实行国有化。但与纠正市场失灵、增加可投资盈余和追求更广泛社会目标的初衷相反,印度国有化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对于国有企业经济活动的过度干预。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被赋予多重目标,在获得国家背书的同时,却在创新、削减成本、提高生产力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上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政府通过“谅解备忘录”、委派调查机构开展大量非生产性审查、任命董事会成员、直接干预企业运营等方式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甚至操纵,同时提高私营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不但降低了国有企业经营效率和积极性,而且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机制,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无序。据印度政府统计,在过去10年里,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邦和地方层面,国有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持续下滑。在2015至2016财年里,244家非金融央企中1/3出现亏损,且亏损企业中超过一半已连续3年亏损,包括印度航空和两家公共电信公司在内的一些央企常年亏损,其余像印度煤炭等部分盈利企业也多因垄断地位而非生产经营效率获利。除央企外,还有1000多家邦和地方层面的国有企业,其中2/3出现亏损,特别是以僵尸配电企业居多。据不完全统计,所有国有企业每年总亏损额约占到印度年度GDP的1%⑨。政府过度干预在金融领域也不例外,最为突出的就是印度各级政府利用财政手段干预金融资源配置,正规金融体系低效,国有银行经营效率低下且盈利能力堪忧,普通家庭贷款主要源于高利贷。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国有银行坏账激增,甚至可能引致“经济脱轨”的风险。长期以来,印度国有银行将信贷资金投放财政信用更为偏好的基建领域和其他重大项目,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这些项目不断延期,国有银行坏账不断累积,不良贷款率从2015年3月末的5.4%飙升至2017年6月末的13.7%,22家国有银行中有8家不良率超过15%,14家超过12%⑩。2017年12月,IMF在一份评估报告中指出,印度国内的公司债务和银行系统不良资产问题令人担忧,一方面印度公司的杠杆率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印度国内银行在不良资产的处置问题上进展较为缓慢,在全球开始新一轮加息周期的背景下,一旦外部流动性减少,印度国内的企业预计可能将迎来一段艰难的阵痛期 〔8 〕。对此,印度央行已依据《银行业监管(修订)条例》的授权,预计于2019年3月前推动银行解决约8万亿卢比的不良贷款。作为首批行动,印度央行确定了12个贷款余额超过5万亿卢比的账户,其不良贷款占整个银行业不良资产的25%,并转交破产清算部门进行评估。由于国有银行坏账问题源于政府剥夺银行董事会的权力,如果公司治理机制没有根本性改变,政府干扰不能根除,这些问题仍会卷土重来。更为糟糕的是,国有银行坏账激增不但制约了银行业放贷能力,经济增长受到拖累,进而导致借款人偿债能力下降,坏账进一步增加,形成恶性循环。经济学人杂志称,印度经济已处于25年以来最紧迫最危险的境地。废钞令得以实施,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财政收入不足影响了印度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通过废钞变相获取财政收入,以帮助印度政府刺激经济和缓解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压力,仍旧是金融是财政的出纳以及货币政策变相为财政政策“补位”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

从实施过程来看,废钞令得以颁布源于印度央行在法律上和行政隶属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虽然在强势人物拉詹任职期间,印度央行的独立性曾一度有所提高。比如,坚持将抑制通货膨胀放在首位、对印度政府和财政部呼吁的宽松货币政策持怀疑态度、认为印度经济的长期发展不应靠货币政策,而是应通过大幅削减公共补贴来降低预算赤字以及增加基础设施以吸引海外投资等。但迫于各方压力,印度央行最终“让位”于政府政治目标和财政目标,牺牲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于2015年接连4次降息,且基准利率一度维持在201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事实上,在印度相关法律法规中,从未明确过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地位 〔9 〕。印度储备银行自1949年被国有化并行使央行职能以来,历任行长均为“经财政部部长推荐并由总理正式任命”,不光是央行行长,包括内部中央董事会成员的提名和任命均由政府决定。《1934年储备银行条例》甚至规定,政府“出于对公共利益的考虑,在与储备银行行长协商的基础上,可以向储备银行直接下达指令”。这一点在废钞令颁布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央行行长帕特尔基本淡出整个过程,印度一些媒体甚至对其发出“通缉令”。事实上,莫迪政府可以直接下达废钞命令,却不被视为越权干预货币政策。而作为货币政策执行当局,储备银行既不可能单边作出这样的决策,也没有能力擅自否决政府的决策。

三、印度废钞令对发展中国家的反面启示

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印度废钞令具有重要的镜像意义。在面临长期发展困境时,特别是财政与金融失衡矛盾时,究竟采用何种宏观调控政策,才能够避免类似印度废钞令“短痛”和“长痛”共振的教训,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废钞令实施效果不佳再次证明长期结构性改革没有短期“替代品”。印度废钞令充分展示了企图用短期“休克疗法”解决长期财政与金融失衡矛盾乃至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危害性,甚至在部分地方邦一度出现流动性枯竭,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的相互交织,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如果改革政策推行过急过猛或是不符合宏观调控规律,反而会适得其反,无论前期经济增速有多快,整个国家依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无论是对包括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对前期大规模实施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美欧日发达经济体而言,结构性改革才是治本之法,否则再激进再极端的宏观调控政策也终究会沦为治标之策。

(二)解决结构性问题需要财政与金融“双归位”。印度废钞令失败的一个教训就是企图以金融领域改革替代财政领域改革、以货币政策代替财政政策的职能。总体上,财政是通过政府的力量来实现财政资金乃至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金融是通过市场的力量来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两大主渠道,财政与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存在差异又互为补充,故财政与金融领域的改革应当彼此独立,不能相互替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不能“包打天下”,厘清彼此边界并相互配合,才是发挥合力的最优方式。尤其是货币政策属于总量调控政策,主要是通过利率和窗口指导等间接调控工具引导资金配置,更侧重于短期总需求调节,长期结构调整并非货币政策所长。从大萧条以来的历次危机应对国际经验来看,但凡完成经济长期增长和结构转型成功的国家,大多依靠“以财政政策为主和货币政策为辅”的方针。

(三)财税体制不健全是财政对金融资源侵蚀的根源所在。从财政领域角度来看,印度廢钞令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通过废钞变相获取财政收入。在印度特有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现有财税体制不合理,特别是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匹配问题,进一步演变成中央与地方之间对挤占金融资源的激烈博弈。各级政府为弥补财政资源之不足,利用财政手段干预金融资源配置和肆意汲取金融资源,反而制约了正规金融体系的发展,使得高利贷等非正规金融渠道盛行,甚至一些资金渠道涉黑涉腐,不但导致财政收入的漏损,而且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危及国家长期发展与稳定。

(四)根除产生银行业坏账的体制根源是理顺财政与金融关系的关键环节。对于类似印度以间接融资体系为主的国家,化解银行业不良贷款风险是金融领域改革的核心。2017年10月底,印度财政部宣布银行业史上最大注资计划,将在未来两年内向国有银行进行2.11万亿卢比(约合320亿美元,相当于印度GDP 1.2%)的资本注入,该规模超过了过去10年的总和。据披露,注入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1814亿卢比来自政府预算拨款,5800亿卢比来自市场对政府股份的稀释,1.35万亿卢比来自政府发行的专项债券⑧。印度各方对注资计划充满信心,一些预测分析显示因注资计划的启动,2018至2019财年内整个银行体系的信贷增速将从8%跃升为12~15%,进而激发印度经济运行的整体活力,工业、服务业、农业的增速将分别达到7%、7.5%、4.2%?輥?輯?訛。然而,在财政与金融关系没有理顺的情况下,造成银行业坏账的体制根源不除,国有银行日常经营无法排除行政干预,这种单纯依靠注资的效果注定不会理想,甚至可能超过印度政府规定3.2%的财政赤字目标,而且会进一步加剧道德风险,影响经济正常运行。

注 释:

①数据转引自郭红雨:《印度“废钞运动”中的税收脉动》,《中国税务报》, 2016-12-13.

②数据转引自张威威:《印度“废币”令纳税人口增900万 接近奥地利总人数》,http://www.cankaoxiaoxi.com/finance/20170519/2014950.shtml.

③数据来源:https://www.npci.org.in/statistics.

④数据来源:Indian M-Wallet Market Forecast 2022.

⑤印度财长贾伊特利(Arun Jaitley)当时曾说“将现金用于犯罪目的的人很明显不会傻到试图冒险把现金还回(银行)系统里,因为他们会受到质询”。

⑥数据来源:印度央行年报2016-2017。

⑦数据来源:万得。

⑧数据来源:https://dea.gov.in/press-release/press-release-archive.

⑨数据来源:https://dpe.gov.in/sites/default/files/PES_Annual_Report_English.pdf.

⑩数据来源:https://dbie.rbi.org.in/DBIE/dbie.rbi?site=publications#!4.

?輥?輯?訛数据来源:http://www.pangoal.cn/news_x.php?id=3561&

pid=13.

参考文献:

〔1〕Ananya Bhattacharya. For Infosys, blockchain and AI are opening new doors in India’s digital payments market〔EB/OL〕. https://qz.com/1020325/for-infosys-blockchain-and-artificial-intelligence-are-opening-new-doors-in-indias-digital-payments-business/.

〔2〕赵晓祎,樊西玉.印度“废钞令”在经济领域的冲击及启示〔J〕.中国市场,2017(23).

〔3〕Central Statistics Office. First Advance Estimate of National Income 2017-18〔EB/OL〕. http://www.mospi.gov.in/sites/default/files/press_release/PRESS_NOTE-Q3_2017-18.pdf.

〔4〕Financial Express. India Ratings projects FY19 growth at 7.1%, says Budget 2018 unlikely to be populist〔EB/OL〕. http://www.financialexpress.com/budget/india-ratings-projects-fy19-growth-at-7-1-says-budget-2018-unlikely-to-be-populist/1020504/.

〔5〕李凈翰.印度“废钞”1年了,结果让人不忍心看〔EB/OL〕.https://www.ddvip.com/weixin/20171110A01Y5Y00.htmlhttps://www.ddvip.com/weixin/20171110A01Y5Y00.html.

〔6〕宋诗豪.印度禁用大额纸币以打击黑钱〔J〕.方圆,2016(33).

〔7〕王 威. 印度政府预算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

〔8〕IMF.India: Financial System Stability Assessment-Press Release and Statement by the Executive Director for India〔EB/OL〕. http://www.imf.org/en/Publications/CR/Issues/2017/12/21/India-Financial-System-Stability-Assessment-Press-Release-and-Statement-by-the-Executive-45497.pdf.

〔9〕刘小雪.印度货币政策的独立性〔J〕.中国金融,2017(14).

责任编辑 于晓媛

作者:钟震 郭立

上一篇:金融危机成因及应对论文下一篇: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