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美国金融监管论文

2022-04-22

【摘要】银行监管问题无论是在国内或国际社会都已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我国金融监管的明显不足就是执法不严或者说是执法机制的低效率,突出的表现是:首先,违法成本低甚至无成本。其次,我国的金融执法稽查工作仍存在执法权限不够,执法手段有限等问题,执法主要限于行政处罚,在尚未涉及刑事侦察时,缺乏必要的稽查手段,严重影响了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的力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际社会美国金融监管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际社会美国金融监管论文 篇1:

国际化视野下的中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及其完善

[摘要]首先,本文从国际化的视角回顾了我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的发展进程以及对金融全球化的反应。其次,从纵横两个维度分析了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结构。最后,指出我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在对经营综合化国际潮流应对、信息披露规范、金融机构退出规范、国际金融监管法律合作等四个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金融;监管;国际化;法律制度

始于华尔街的次贷危机在金融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已经越过美国国境,蔓延到全球各主要金融市场,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造成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论如何,金融监管不力是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面对金融全球化和全球化的金融危机,如何未雨绸缪,有针对性地强化我国的金融监管。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严峻的课题。

一、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的影响与改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鲜明和最重要的特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金融全球化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向纵深发展的先导性力量(赵长峰著:《国际金融合作:一种权力与利益的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166页)。金融全球化在推动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提高世界生产发展水平,促进国际金融机构竞争的同时。也让金融风险在全球扩散变得更为容易和迅捷,加大了金融市场的监管难度。在不可逆转的金融全球化趋势推动下,世界各国在完善国内金融监管的同时,开始重视金融监管法律的国际合作,搭建金融监管合作国际平台,寻求建立适合大多数国家的金融监管规则。金融监管开始进入国际合作时期。作为一国监管当局进行金融监管重要工具之一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也由此开始呈现出国际化的特征。

自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国内没有形成真正的金融业,当然也就无所谓现代意义上的金融监管,更遑论国际化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的构建。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对金融体制和监管体制进行改革,中国人民银行于1984年1月1日起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成立中国工商银行。经营人民银行过去承担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在金融体系上初步实现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分离。1986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随后《金融信托投资机构管理暂行规定》和《城市信用社管理暂行规定》、《银行管理暂行条例》、《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等行政法规和规章相继颁布,现代化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随之开始构建。

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和国家对金融监管工作重视程度的逐步提高,国内金融监管立法进程也逐渐加快,立法机关先后制定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票据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证券法》和《反洗钱法》等法律。以这几部法律为基础,众多的金融监管行政法规和规章也纷纷出台,围绕市场准入、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任职和从业资格、业务运营、市场退出等方面规范金融监管。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以《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证券法》等法律为核心,以《人民币管理条例》、《储蓄管理条例》、《外汇管理条例》、《贷款通则》、《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等行政法规和规章为主体,金融司法解释为补充的现代化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初步建立。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的构建,为我国金融监管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为维护金融业的稳定、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法律保障。

与此同时,国内金融业对外开放进程也逐步加快,尤其是在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按照人世协议,到2006年底,中国金融业要对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在这种“开放倒逼改革”形势下,中国金融监管开始向国际化靠拢,建立与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接轨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的改革开始加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参照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制定了一系列的监管法规,或在制订监管法律时充分考虑到了有关的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如在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方面,先后制定了《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境外金融机构投资人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关于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常驻代表机构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规章;在制订《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时,充分借鉴和吸收了国际先进的金融监管理念和通行的做法,特别是巴塞尔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的主要内容,明确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严格遵守审慎经营规则等等。这些监管规则一方面充分吸收了国际金融监管规则的合理成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入世时的承诺。

二是立法机关或监管部门根据金融经济形势的发展,将与国际监管惯例和规则明显不符的部分监管法律法规进行了修订。如在修订《商业银行法》时,将与WTO协议“禁止在银行业准入中采用经济测试标准”相悖的原第12条“审查商业银行设立申请时,应当考虑经济发展的需要”删除,并在原第43条后增加了“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为综合经营留下了发展空间;在修订《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时,参照国际惯例提高了对保险责任准备金的要求,完善了偿付能力预警指标体系、偿付能力报告制度,提出了对偿付能力不足公司“分类指导”的监管原则和各种具体监管措施等。

二、我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已经进入规范化和国际化的良性发展轨道,但对照金融监管的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来检视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难发现其中所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不够。有效的信息披露是加强市场约束的必要条件,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代表的国际金融监管规则高度重视信息披露环节,将信息透明和市场约束视作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三大支柱,其实质就是要强调银行信息透明度在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上的作用。而我国目前关于信息披露的规范只有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颁布前制订的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等个别金融规章,以及在《会计法》、《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等其他法律法规中的一些零星规定,这些规定不仅零散、而且缺乏可操作性,与国际通行的监管标准和做法相去甚远。

2.金融机构退出规范的缺失。即使在最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下,也会有金融机构因各种原因陷入困境而被市场所淘汰,而金融机构退出涉及众多的投资者、存款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社

会安定,所以世界各国普遍比较重视对金融机构退出的监管,退出监管规范也是各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中必备的组成部分,不少国家对此还专门加以立法,如日本的《金融再生法》、《早期健全金融机构法》;美国《1991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等。长久以来,在我国的监管实践中存在着监管部门努力确保每一个金融机构不破产、不倒闭的错误倾向,从而忽视了对金融机构退出机制的规定。我国目前对金融机构退出机制的规定主要散见于《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保险法》等法律法规中,规定既不系统,制度设计也过于简单和原则,并且缺乏对金融机构退出后的补救制度,如存款保险制度等等。可以预见,随着国外金融机构的大举进入。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国际金融形势的复杂化,金融机构的退出、国外金融机构退出波及国内分支机构的问题将会屡见不鲜,而市场退出制度规定的不足在将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的规范进行,妨碍优胜劣汰市场机制的建立,不能有效保护投资人、存款人等各方利益,进而影响金融市场乃至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3.现有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和监管体制对综合化经营的国际潮流应对不足。随着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金融机构的相互渗透。传统金融业务界限日趋模糊,金融机构逐步从分业经营过渡到综合经营。以美国1999年11月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为标志,国际金融业进入综合经营快速发展阶段。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均已过渡或正在逐步过渡到综合经营阶段,综合经营逐渐成为国际金融发展的大势所趋。而统一监管的体制充分适应了综合经营的模式。综观国际社会,世界大多数国家由于受综合经营的影响,大都采用统一监管或正向统一监管过渡。而我国目前所实行的根据既定金融机构的形式和类别进行分业监管的传统方式,既不适应我国“入世”后对众多外资综合性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客观要求,也存在不能及时、有效发现风险的实际问题,对推进我国金融业务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极为不利。

4.国际金融监管法律合作不足。虽然我国在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与迅猛发展的金融经济现状和日益上升的国际经济地位相比。我国在参与金融监管国际合作方面还不够充分和全面,金融监管机构与其他国家监管机构合作机制还不够完善,在监管信息交流和共享,制止内幕交易、追查跨境金融犯罪等方面经常处于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

三、我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的完善

随着WTO五年过渡期的结束,外资金融机构纷纷在我国落地生根,我国的金融监管面临严峻的考验与挑战。为此,我国应立足金融国际化,认真研究国际监管规则和国际惯例,准确把握金融监管法律的国际发展趋势,在充分考虑我国的社会背景、经济基础、法律环境和现实国情等因素的基础上。对现有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完善,以此保障我国金融业国际化进程的平稳与安全。

1.加强信息披露,提高市场约束力。应充分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关于信息披露的有关内容,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法规,明确信息披露的最低标准、信息披露的内容、信息披露的方式、信息披露的手段,统一信息披露的各项指标口径等。同时,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基础上,继续推动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进一步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虚假披露信息和不及时披露信息等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以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和及时,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增强市场的约束力。

2.完善金融机构退出监管。我国应进一步健全金融机构的退出监管法律制度,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法律制定详细可行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制度框架,这一制度框架应包括金融机构破产解散、接管等退出方式的适用范围、条件、处理程序以及存款保险制度等机构退出后的补救制度等等。

3.顺应综合经营的国际发展趋势,推行统一监管。综合经营不仅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同时也是我国业已客观存在的现实,随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和金融改革的推进,我国金融业实现综合经营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监管模式向国际化的标准看齐,实行统一监管将是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对此,我国应平稳、逐步地实施监管体制改革,制定、完善相应的监管法律法规。而与统一监管体制相配套的就是要成立相应的统一监管机构,按照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可考虑借鉴法国将四大监管部门合并成立“全国金融委员会”的尝试(李成编著:《金融监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54页),在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的基础上成立金融监管委员会,将原来由三家监管机构行使的监管权力集中到一个综合性监管机构,实施统一监管(为加强信息沟通和协调监管,我国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机构早在2000年就建立起三方监管联席会议制度,但三方联席会议并不具有决策的权力和职能,沟通和协调效果也不甚明显)。

4.积极参与国际、区域以及双边等多层面的金融监管合作。我国应积极通过巴塞尔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国际保险监管组织等国际组织加强与其他成员国的合作与交流,并就监管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打击跨境金融犯罪等问题签署“谅解备忘录”、互助协定等法律协议,提高金融监管合作的有效性和约束力。

责任编辑 刘学侠

作者:王宝杰

国际社会美国金融监管论文 篇2:

金融监管法制问题研究

【摘要】银行监管问题无论是在国内或国际社会都已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我国金融监管的明显不足就是执法不严或者说是执法机制的低效率,突出的表现是:首先,违法成本低甚至无成本。其次,我国的金融执法稽查工作仍存在执法权限不够,执法手段有限等问题,执法主要限于行政处罚,在尚未涉及刑事侦察时,缺乏必要的稽查手段,严重影响了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的力度。

【关键词】金融监管法制体系 对策研究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深入,金融监管也愈来愈具有法律意义。金融监管就是金融管理和金融监督的合称,也就是说金融监管主体为了实现金融业合法、稳健运行的目标,而利用一系列手段和措施对被监管主体所采取的干预和调控的法律活动。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本质上是国家对金融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的法律规范,其内容主要是明确监管主体的职能和活动方式,规范其行为属性,实施体罚和程序法的结合,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金融监管法制的现状

(一)我国金融监管法制问题的构建上存在诸多的不协调或不合理之处

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法是调整金融监管主体在监管金融业运行过程中形成的有关金融监管的法律制度,它包括银行业监管法、证券业监管法和保险业监管法等,但是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法律制度,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散见于《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法律及其他行政法规和规章中。但是总的来说金融监管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金融监管法是强行法。从金融监管法的内容看基本属于强制性规范,而没有任意性规范或授权性规范;在金融监管活动中,金融监管主体与被监管主体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具体表现为监管主体代表国家行驶国家权力,对被监管主体实行强制监管,被监管主体必须服从。第二,金融监管是行为法。金融监管法本质上是国家对金融活动监督和管理的规范,其内容主要是明确监管主体的职能和活动方式。规范其行为,具有行为属性。

(二)我国金融监管法的内容是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结合

金融监管应贯穿金融机构从市场准入、市场经营到市场退出的全部业务活动,但我国目前金融监管法的内容主要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简单来讲,实体法规定了权利、义务的具体内容,而程序法规定了权力行使及义务履行的程序。在金融监管法的内容中,明确金融监管的主体以及金融监管的目标。确定金融监管机构的地位与职责,规范金融监管的方式和手段,规定金融违法行为的惩处性措施等,这些规定都体现了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结合。

(三)我国监管机制在与国际接轨时对外资银行准入与监管存在的不足

首先,这些文件在监管内容和方法上过于原则化,未对很多机制做明确要求而导致操作起来不便。其次,在监管领域上,我国侧重境内的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而疏忽对境外的金融机构的监管。例如我国《境外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对海外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监管,只要求每半年报送一次报表而无其他要求。再次,我国银行监管法制还面临许多国际条例和惯例的冲击,如在对市场准入、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透明度等原则的接受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目前的法制要为外资银行的市场进入提供完善的许可和国民待遇的监管,尚要对监管法制和有关政策进行修订。

二、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制体系的思路

(一)转变监管理念

调整监管目标为应对金融危机,国有商业银行将按照市场原则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可能通过金融企业上市,来逐步完成股份制改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不再姓“国”,最多只能是国家控股,不再享有中央银行给子的“特别待遇”。人民银行必须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还要实现外资银行和国内银行同等国民待遇。体现在监管目标上,人民银行金融监管不再侧重金融风险的化解,而是根据监管原则和各家金融机构经营状况,对其适时作出停业整顿或退出金融市场的决定,从而确保存款人利益不受伤害。

(二)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制度

金融监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明确规定金融监管机关的法律法规,其法律地位、职责与职权、监管措施和监管程序。金融监管法作为金融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确保金融监管行为适时、适度、规范进行,防止监管过度和不足等失灵现象,保护金融市场秩序和金融运行效率,实现金融监管的理念和目标。这样,就要求我国加强对金融监管方面的立法规定,在原有的散见于《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反洗钱法》、《证券法》、《保险法》等法律法规中加大有关监管的力度,合理选择和正确运用这些法律法规,有效的实施金融监管,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制度。

(三)规范金融市场行为,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

金融法的直接功能就是规范金融行为。将金融社会关系规范成金融权利和义务权利的关系。金融交易虽然是一种合同行为,但用民法的一般规定对金融关系进行规制显然是不够的。金融行为的客体是虚拟资本,虚拟资本风险远大于实物资本,并且金融业内部分工极为精细和复杂,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经营的金融产品差别很大,因此,关于金融业的法律规范必须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采用特别法的形式。

(四)保持货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金融关系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关系,因而货币币值的稳定对金融关系的稳定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在货币稳定的前提下,经济增长才是有效的。因为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五)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加强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意义深远,其一,投资者是一切金融交易的资金来源,若其利益不能得到公平有效的保护,资金融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二,投资者中大部分为小额个人投资者,他们高度分散,力量单薄,多半欠缺信息渠道及准确判断市场变化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突出对投资者的利益的保护,更能体现法律的公平理念。其三,投资者是金融市场不可忽视的监督力量,运用法律保护投资者利益,赋予投资者各种法律权利,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以及规范运作的程度。其四,多数金融工具具有流通性,因此投资者具有不特定性和广泛性,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不仅事关金融秩序的稳定,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三、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制体系的对策

(一)完善金融监督法制体系

以《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基本法为基础,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标准和规定予以具体化,尤其是处罚措施要细化,处罚力度要大,并且建立处罚信息公开制度。从行业规范来看,应当建立从事前到事后的全方位监督,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法律,进一步明确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在金融监管方面的权利和责任。

金融业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命运,稳定是金融业的前提,同时在维持稳定的基础上,要兼顾其活力,敢于逐步放开金融市场,减少对外资银行的严格管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符合国际标准的规范化的金融体系。信息批披露制度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当及时、完整、充分的向监管机构及其他相关部门披露经营信息,并由监管机构向社会公众进行发布,充分信息披露制度是银行机构定期向银行监管和其他有关部门披露其经营状况的制度,目的是充分调动从主管部门到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监督的积极性,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督,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地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促使金融机构更加谨慎的进行经营,最终会大大降低金融业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法》对金融机构的破产制度已经构建了一个初步的框架

《企业破产法》首次专门就金融机构破产作出规定,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出现资不抵债等破产情形时,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对该金融机构进行重整或者破产清算的申请。同时规定,对金融机构采取风险处置措施的时候,金融监管机构可以向法院申请,对被整顿金融机构的民事诉讼和执行程序予以终止。应规定银行申请破产须向中国人民银行提出,并应把中国人民银行定为向法院申请银行破产的惟一主体,而不能由银行直接向法院申请。应当说这是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监管机制的良好契机,应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完善。另外针对银行债务的清偿、债务重组、有效资产的承接、被关闭银行的托管等一系列问题都要在实践中总结有益经验,建立完善的规范。

(三)社会与舆论监督是实现区域金融可持续安全的必要补充

只有社会公众的金融意识得到增强,金融法律法规得到普及,社会信用观念才能得以增强,非法金融活动才能受到遏制,金融秩序才能稳定。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及其他方式加强金融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信用观念和风险防范意识;二是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作用,即由合法成立并经中央银行认可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依法对金融机构报告的真实性、公正性进行审计,以便有关方面对其财务状况、经营绩效和风险程度等做出正确判断,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计监督;三是通过设立举报电话和聘请义务监督员等方式,让广大群众积极举报社会金融违法行为,加强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督。

参考文献

[1]王曼怡.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9.

[2]郭亮.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9.

[3]郭德维,赵炎,李杰.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J].华北金融,2005,3.

[4]詹向阳,邹新,马素红.中资银行迎接外资银行全面竞争的策略研究[J].金融论坛,2006.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法学会2012年度法学研究课题,批准号为:2012DF013。

作者简介:王儒靓(1966-),男,汉族,河北保定人,现任河北金融学院法律系主任,教授。

作者:王儒靓

国际社会美国金融监管论文 篇3:

危机后欧美金融监管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全球性金融危机直接掀起了这次金融监管改革风潮,欧美等国出台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并对新巴塞尔协议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这些都反映着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最新趋势,对我国金融监管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 改革 启示

政府对金融业的监督和管制,从本质上说是维护金融业的稳定,提高金融业的效率和公平。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等国及时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出台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改革措施,这些都反映着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最新趋势,对我国强化金融监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欧美金融监管改革的原因

(一)全球性金融危机是这次金融监管改革风潮的直接起因

众所周知,美国政府利用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主导地位,采用低利率政策刺激消费,放松金融监管,对高风险次级债券和相关金融机构的过度投机放任自流,不断地吹大金融泡沫,但泡沫是不可持久的,最终酿成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全球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反观历史,寻找根源,被西方奉若神明的完全自由市场经济被请下了神坛,取而代之的是加强金融监管,改革现行金融监管体系的一片呼声。

(二)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是金融监管改革的内在动力

跨国银行和国际资本的规模及活动日益扩大,使得金融主体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提高了资本配置的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随着金融国际化趋势的发展,一方面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全球化与金融监管的国别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是大大提升了金融危机传染的可能性。金融危机风险国际扩散威胁各国的金融安全,对此,加大金融监管合作成为必然。

(三)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是金融监管改革的思想动因

金融监管理论是现代经济理论和经济思想的体现,目前主流的金融监管理论主要有金融脆弱论和公共利益论。金融脆弱论认为银行短借长贷和部分准备金制度导致内在的非流动性,银行之间的资产负债存在着相互依赖的网络,银行业比其他产业更加脆弱、更容易被传染,容易导致系统的不稳定。公共利益论认为金融监管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金融市场同样存在市场失灵,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等现象。因此,金融监管当局有责任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金融体系中的信息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现象。

二、危机后欧美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纷纷加快了金融监管改革的步伐,特别是在2009年4月伦敦G20高峰会议后,美英等经济体在金融监管方面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一)美国

美国实行分业金融监管的模式,由于监管体系复杂,金融监管存在交叉和重复以及疏漏,因此,2009年6月,奥巴马政府启动了宏大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金融改革框架》。首先,强化美联储职权,赋予其监管所有“一类金融控股公司”,涵盖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领域。其次,创立独立于现有监管者之外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保护消费者权益。第三,扩大监管范围,强化证券市场监管,增加对信用评级机构管理,加强对金融衍生品及对冲基金监管。第四,对于系统风险的控制,将重心从局部性风险监管向系统性风险监管转变,成立独立委员会负责监管系统风险,强化对国际金融市场监管。

(二)英国

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前,英国已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备的金融监管体系,实行综合监管模式,通过统一的金融服务监管局,实现对金融市场的全面监管。在此次监管改革中,英国政府通过了《2009银行法案》,并且发布了《改革金融市场》白皮书,首先,设立两个专门机构来防范系统性风险,一是在英格兰银行理事会下面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二是新设金融稳定理事会,全面监控系统风险。其次,加强消费者利益保护,明确监管当局处置危机银行的权限和程序,改善监管部门间的协调。第三,强化以金融稳定委员会为核心的国际金融监管架构的建设。

(三)欧盟

《欧盟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中,首先提出成立欧盟系统风险委员会,监控系统风险。其次,建立欧洲金融监管系统强化微观金融监管和协调机制,升级原欧盟层面的银行、证券和保险监管委员会为欧盟监管当局。第三,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推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修改,成立跨国稳定小组,提高成员国共同应对危机的能力。

(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修订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这次危机后,遭到了众多的批评。批评者认为新协议对银行业的系统风险以及整体的抗风险能力评估不足,对流动性风险计量方法的缺失,对市场风险,尤其是交易账户新增风险的资本计提不足和监管缺失等存在缺陷。为此,巴塞尔委员会提高了资本金要求、引入宏观审慎监管、提高监管水平和范围、完善激励机制,加强信息披露要求。

三、欧美金融监管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欧美金融监管改革将对我国金融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借鉴国际社会在金融监管方面的新思想、新办法,将有助于改善和提高我国金融监管的效力,促进我国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

(一)继续完善我国“一行三会”的监管框架,强化中央银行的功能

“一行三会”是我国金融分业监管的主体,在未来十年内还有保持的必要。这是因为其一,我国金融业正处于发展期,与发达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二,四大国有银行在不断地改革中对我国金融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三,非银行金融机构规模和业务范围有限,虽在积极拓展,但也受到分业经营的限制和监管。

对于国际银行混业经营趋势和分业监管的固有缺陷,应通过强化中央银行的功能来解决,在央行设立监管协调委员会或系统风险监督委员会,来应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和管理。同时,应积极培育民间监管力量,发挥行业协会和征信机构的作用。

(二)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利益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通过法律形式建立的一种在银行因意外事故破产时进行债务清偿的制度。这一制度以1934年美国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成立为标志,到20世纪90年代,超过70个国家建立了这一制度,有力的保障了金融体系的安全。

我国对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鼓励和加快民营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发展,未来出现银行因经营不善和决策失误发生破产倒闭将很难可避免。我们应学习国外经验,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有效的防范银行挤兑和银行恐慌,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三)重视鼓励金融创新,提高金融业的竞争能力

美国等工业化国家曾经对金融业竞争实施限制,确实维系了金融业一段时期的稳定,但自1999年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为标志,工业化国家已经意识到限制竞争对效率的约束。此次危机爆发后,华尔街的贪婪和美国政府疏于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被普遍认为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次贷危机重要传导链条的特定目的投资机构,在2009年7月份的新巴塞尔协议修订版中被严肃处理,银行将贷款证券化打包卖给特定目的投资机构的难度大大增强。在这一点上,我们应正视我国银行业证券化程度太低和刚刚起步的实际,重视金融创新,倡导金融业的适度竞争。但是,我们也要积极汲取欧美过度放任的金融创新教训,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推进金融创新。

(四)尽快在国有大银行中落实新巴塞尔协议,坚持超前监管的原则

新巴塞尔协议(即BaselII)虽在有些方面尚处在不断地修订和补充过程中,但按照我国金融监管的需要可分步实行。建议于2011年年底前先在国有四大银行中实施,通过宏观审慎监管,提高监管水平和范围。

坚持超前监管的原则。2009年4月G20伦敦峰会通过“早期预警方法”来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决定建立新的金融稳定委员会来取代金融稳定论坛,提供宏观经济和金融风险的早期预警以及需采取的解决措施。这些充分肯定我国以往坚持超前监管措施的正确性。我国现已成为金融稳定委员会的成员,更应总结以往的经验,为维护世界金融稳定方面做出贡献。

(五)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影响力,促进国际金融监管合作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在国际金融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愈加明显,世界各国也对中国寄予厚望。我们应不失时机的提高在国际性金融机构中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和引领国际金融事务朝着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

积极促进国际性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一个能有效预防系统风险的早期预警机制和危机救助机制。首先,建立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共建对大型跨国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和救助机制。其次,应加强国际性金融机构和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协作,增强全球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最后,应加强国际金融领域共同规则与标准的制定及推行。■

参考文献:

①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②苏新茗.全球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之道[j].国际金融研究,2010-1.

③谢平.金融监管的五个前沿问题[j].新金融,2009(12)

④江时学.论英国的金融监管[j] .欧洲研究,2009(6)

(郭晖,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讲师)

作者:郭晖

上一篇:医院投资资金运用分析论文下一篇:中国巨灾模型国民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