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知识课堂教学论文

2022-04-17

本文从明确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地位,研究每堂课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注重物理学方法向课堂教学的渗透几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与表征。知识能力素质课堂教学“知识、能力、素质”是我国各级、各类、各层次、各教学环节人才培养的三大核心要素。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物理知识课堂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理知识课堂教学论文 篇1:

物理学科知识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生活、学习、工作处处离不开物理知识,新课程中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为主旨的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也需要借助物理学科知识。把物理学科知识融合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下面介绍二个案例,供大家参考。

案例1锉削操作

通用技术必修1第七章第二节《工艺》内容中,金属加工过程中为使工件符合设计所要求的形状,尺寸和粗糙度,往往需要进行锉削。书本中讲到锉削操作要领:1.要注意身体和手臂动作的协调;2.要注意在推锉过程中,左手的施力要由大变小,右手的施力要由小变大,使锉刀平稳而不上下摆动。

由于通用技术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且教学经验有限,因此在第一年的教学中对于锉削的操作要领教师只是简单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在后来的会考复习中多次碰到让学生判断推锉过程中左右手施力大小变化情况,虽然多次出现,但学生还是容易混淆。鉴于上一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第二年的备课过程中进行了仔细推敲,发现推锉过程中左右手的施力变化情况可以用学生在初中时已掌握的杠杆平衡原理来解释。锉刀正常情况下使用,如图所示,一般都是右手拿锉刀柄,左手拿锉刀前端。推锉时为保证锉刀平稳而不上下摆动,左右手都要对锉刀向下施力,但刚推锉时,右手拿着锉刀柄离锉削点较远。锉削点可以看作杠杆的支点,运用杠杆平衡原理,力臂长力就可以较小;左手拿着锉刀前端离锉削点较近,力臂短力就需要较大。随着推锉的进行,力臂发生变化,左右手的施力也发生变化,变化过程中遵循杠杆平衡原理。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还伴随着推锉演示,使学生不仅有感官认识,还能用所学物理知识从原理上对推锉过程中左右手施力加以理解,既加深了理解,还脱离了死记硬背的模式,这点从今年的会考复习中得到了验证。

案例2电冰箱温度控制系统

在电冰箱的温度控制系统中,下列情况是否属于影响其温度控制的干扰因素?

(1)开电冰箱门;

(2)电冰箱所在房间的温度从20℃变到32℃;

(3)把热菜或热饭放入电冰箱中;

(4)在电冰箱外放一盆冷水。

该案例出自通用技术必修2第四章第三节《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主要想通过该例分析让学生能找出影响简单控制系统运行的干扰因素,以正确把握干扰这个概念。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全班分成若干组,每小组6成员进行讨论,2分钟后由小组代表回答。从试教的若干个班级的回答情况来看,其中很大一部分同学选择(1)和(3),还有部分选择(1)、(2)、(3)、(4),只有一小部分同学选出正确答案(1)、(2)、(3)。从同学的回答情况可以看出,很多同学之所以分析不出(2)、(4)是否是影响电冰箱温度控制系统的干扰因素,关键在于学生只有一些生活体验,而没有分析该案例还和电冰箱的工作原理有关。要深入分析电冰箱工作原理,就需要掌握物理学科中必要的热力学原理。但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液体进行汽化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的原理。冰箱里(包括空调)里面含有一种常温下气态的物质,以前是氟化物,现在用其他物质代替了。先通过压缩机进行压缩,这种气态的物质向冰箱外放出热量变成液体。液体输入到分布在冰箱内的细管子中,此时已失去强压作用,开始汽化吸收冰箱内的热量又重新变成了气体,然后压缩机将它们压缩成液体再输入到细管子中……不断循环,内部的热量不断被吸往外部,于是就可以降低冰箱里面的温度了。其实冰箱也是要散发热量的。比如空调,放在外面的箱子就是压缩机,夏天往外吹的风就是热风。如此解释后,就不难理解(2)、(4)两种情况都会引起电冰箱所在环境温度的变化,但(2)这种情况是使电冰箱所在室外温度升高,而电冰箱工作过程本身是一个向外散热的过程,外界温度升高,不利于电冰箱散热,因此(2)选项可以判断是影响温度控制的一个因素,属于干扰。而(4)虽然说也会引起电冰箱所在室外温度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不能属于干扰因素。

从上面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通用技术作为普通高中通识教育范畴的技术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综合物理学科知识将有助于学生的认知,进而加深理解;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释通用技术课程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可以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有助于教师课程教学目标的落实。但是物理学科知识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应用中也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关系的处理:

首先,通用技术课不能上成物理课。如案例分析2中,要分析影响电冰箱温度控制系统的干扰因素,讲到需要了解电冰箱工作原理。虽然电冰箱工作原理和物理学科中的热力学原理有关,但如果深入讲解怎么运用热力学原理进行工作,那就违背了通用技术课的课程定位。通用技术是一门通识教育范畴的课程,涉及到的都是比较宽泛的、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在运用物理学科知识解释的时候要尽量浅显易懂。

其次,物理学科知识在通用技术课堂中的应用,不是简单的“叠加”、“掺合”,而是使物理学科知识成为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内在组成部分,使之成为整合起来的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体现通用技术高度综合的课程特征。

总之,物理学科知识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体现通用技术课程理念,有助于课程目标的落实,使得师生之间知识传输变得更加畅通,实现了多维教学目标。

作者:浦越锋

物理知识课堂教学论文 篇2:

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协调与表征

本文从明确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地位,研究每堂课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注重物理学方法向课堂教学的渗透几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与表征。

知识能力素质课堂教学“知识、能力、素质”是我国各级、各类、各层次、各教学环节人才培养的三大核心要素。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应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要“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那么,具体到大学物理课程的课堂教学来说,我们究竟该如何做才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呢?

一、明确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当作培养大学生的首要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根据规定的教材和预估的学生共同认知规律在进行单向传授,过分强调了知识的继承与积累,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与个性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满堂灌”。结果灌输式、保姆式、应试型的教学方法占据了整个课堂,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处于被动,课堂失去了活力,学习热情大减,上课仅仅是在走过场。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做到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其导向作用。记得有人曾形容师生关系是“导师在学生面前‘喷烟’,直到把学生心中的火把点燃”。教师只有明确了自己的这一角色,教什么?怎么教?也就容易解决了。

二、研究每堂课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

在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中,知识是基础,传授学生知识是教育本身的首要职责,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现就大学物理课程来讲,怎样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我们暂且可以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进行讨论,本文只就微观层面进行表述。所谓微观层次就是指从每节课做起,教师在授课前,不仅要做到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而且也要重点思考本节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科学素质方面的作为。依照教育部高等学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提出的《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基本教学要求》的A、B类知识点,目前,我校部分班级大学物理课程的安排为:大一学生在第二学期学习经典物理基础(72学时),包括力、热、电磁、光四部分共十七章;大二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近代物理基础(56学时),包括相对论、量子、激光、固体、原子核五部分共十三章。按照教学日历,我们针对每节课(或每一小节)都制定出一套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教学方案,具体包括有:形象图片、核心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的、讲授方案、重点、难点、能力要求、素质提升及知识点应用十大方面。这里,不妨以第三章第三节理想流体定常流动一节为例予以介绍。具体教案是这样的:

(1)形象图片(略);

(2)核心内容:如何表征理想流体定常流动的连续性;

(3)教学目标:探讨连续性方程数学表达式的提出与意义;

(4)教学目的:为什么连续性方程是质量守恒定律在理想流体定常流动中的表现;

(5)讲授方案:以几何、代数、积分的不同方法描述流场,从均匀流场到非均匀流场,从非定常流到定常流,利用质量守恒引入连续性方程;

(6)重点:如何引入与表示通过可控闭合面的体积流量;

(7)难点:如何规定流入、流出闭合面体积流量的正、负;

(8)能力要求:应用数学方法描述理想流体定常流动特征的能力;

(9)素质提升:从复杂的流体运动中抽象出理想流体模型,运用几何、代数、分析的数学语言建立连续性方程的思路;

(10)应用:保温桶的流速计算。

在本次课的课程教学中,探究理想流体定常流动的连续性方程这一知识点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而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去描述理想流体定常流动特征的能力则是培养的重点与核心;提升学生从复杂的流体运动中抽象出描述理想流体的模型,能运用几何、代数的数学语言去建立连续性方程则又成为本次课课堂教学的难点与关键。因为我们知道,要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空域里建立起学生观察、分析、解决理想流体问题的思路与视角,达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并非易事。但我们在本学期这一教学方案的试行过程中,却确实感觉到了通过给学生营造这样一种教学氛围,学生是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大学物理更多地倾向于研究掌握各种问题的物理学思想,更加注重于培养独立应用这些思想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我们学生自己来讲,除了应改变思路、变换学习方法外,还需要下更多的功夫”(学生发表感言);另外,也有一些学生真实体会到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受益最多的是在方法上和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讲解……突然间‘学海无涯’再次闪现在我心中。在大学里,我们所学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那些东西,我们需要学习的还有和他人相处的礼节、各项事物的处理、个人生活的方成以及社会生存的经验。”(学生真实感言)

三、注重物理学方法向课堂教学的渗透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案制定了,思想明确了之后,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什么,才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呢?

在摒弃传统教学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照顾个性的教学理念的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时刻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基础,想方设法给学生创建探索知识的环境与氛围,并注重物理学方法向课堂教学进行渗透,做到能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研究。因为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物理学方法都离不开物理学知识,而物理学知识又贯穿于物理学的方法论中,所以教师有必要在讲授物理学基本概念、原理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将物理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物理知识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有了解了物理学方法的应用,才能从物理学方法的视角上去更好地把握内容。经实践,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是很受学生欢迎的。用学生自己在课程学习小结中的话来说,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对物理学方法的专门讲解和重视在学习中的应用使我受益匪浅”;“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大学物理学的强大魅力……但使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大学物理学中对各类方法的巧妙运用。这些方法使我真切体会到了人类智慧的博大精深以及科学的艰辛,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在一点一点地强化着我的思维。”

四、结束语

学生们能体会到“学好大学物理不仅为学业增添砝码,同时也能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思维,为以后的就业、择业奠定良好的基础”……看着学生们写的学习物理课程的各种体会,我们不得不惊叹“以人为本,集知识、能力、素质于课堂教学”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的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思维、新举措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予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姚青荣,潘顺康,周沁,陈旭.工科物理教学改革的研究[J].教学研究,2009,(5):59-61.

[2]王建邦等.经典物理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

[3]王建邦等.近代物理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8.

作者:崔文丽 张旭峰 郑忠喜 闫仕农 王建邦

物理知识课堂教学论文 篇3:

以牢固理解知识为目标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摘 要:学以致用一直以来是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重要目标,它既能保障对知识有很好理解与掌握,又可以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用来解释生活、理解生活。初中物理是一门抽象、复杂的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牢固理解知识为目标来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熟练掌握,达到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理解知识;物理课堂;效率;目标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6.054

物理作为初中课程中较为抽象、晦涩难懂的课程,它可以锻炼学生思考、分析的基本能力,使学生通过体验生活去探究本质,达到对物理知识的深刻掌握。当前,物理教学模式仍采用传统“板书+教材”的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去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显著提升,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理解知识,而在课下自主练习时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进而影响学习效率。因此,笔者以促进学生牢固理解知识为目标,探索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实现自己知识储备的提升。

一、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

(一)转变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模式,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理念

要想让学生牢固理解知识,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出良好互动的学习氛围,真正让学生融入到物理教学中来。首先,积极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为课堂交流提供足够的空间。翻转课堂作为当下应用广泛的教学模式,它使学生能够利用课下时间学习知识,在课堂上将重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讨论,极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物态变化”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课下将气态、液态、固态三者区分开来,明确其定义范畴。同时,教师还要结合“舞台云雾”“热锅蒸汽”等现象,让学生界定其属于哪种状态。接着,在课堂上重点分析三者之间变化的吸热、放热情况,真正理解物态变化伴随着能量的改变。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讲解问题,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讲解问题只是让学生理解做题步骤与方法,但是他们没有形成深刻印象,造成“课堂理解,课下失误”现象的出现。因此,只有学生在课堂上去讲解知识,才能形成系统的解题思路,真正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课堂上抛出问题后,教师要从班级中随机抽选学生来讲解知识,让他们在讲台上去分析理解。同时,在讲解完后教师要让其他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提问,深化对该知识点的理解。这样,讲解人在讲台上对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其他学生也从中明确解题思路与步骤,达到深刻理解知识的目标。最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讲解进行补充完善。学生讲解题目过程中会出现讲解失误、知识点分析不够透彻和思路不够清晰的问题。此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讲解,对物理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让班级所有学生对问题有深刻的把握,明确其突破口和解题思路,在遇到相似问题后可以举一反三进行解决,达到物理知识储备的有效积累。

(二)做好物理实验与课堂讲解的融合,深刻对知识的理解

知识不是单纯停留在课本、辅导书上,而是更多应用于解决实践问题,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因此,要想让知识转化成学生的基本能力,教师就需要做好试验与讲解内容的融合。

1.教师注重课堂上融入物理实验。物理课程当中有很多内容需要思考、想象,探究产生某种现象的导因。然而,单纯在课本上讲解这部分知识会造成印象不深刻、理解不充分,不容易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因此,只有试验的导入可以让学生通过现象去理解知识,做到学与用的有机融合。例如,在教学“串联和并联”时,我首先会问学生:“两个功率相等的灯泡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哪种电路灯泡亮度更大些?”此时,学生结合串并联电路中“串联分压,并联分流”原理,再加上功率表达式P=■得出并联电路中灯泡更亮的结论。接着,我在课堂上分别组建串并联电路,让学生通过灯泡的直观表现去理解电路相关知识点。

2.鼓励学生借助实验去解决问题。学生要想真正掌握某个知识点,需要清晰理解其背后的基本原理,掌握产生某种现象的导因。在解决物理问题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单纯靠想象难以解决,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这样,学生可以从实验中挖掘知识点,明确基本原理。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学生对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理解不够充分,尤其是关于静摩擦力大小和摩擦系数μ。此时,学生可以利用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物体保持静止或者匀速运动时Ff=F拉,然后学生从1N~10N的力去拉木块,去研究其是否静止,从中得出静摩擦力大小不是定值。并且,学生借助Ff=FNμ公式,通过拉动木块呈匀速运动去推算出摩擦系数。学生借助实验理解了摩擦力相关知识点,真正做到对知识的全面把握。

3.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教材中的知识点都是从生活中总结归纳而来的,在实践中能找寻到它们的影子。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实践中去发现知识、利用知识,这样才能深刻理解物理知识。例如,学生在生活中搬运物体、消除摩擦力时就可以利用物理知识去解决,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学以实为贵的目标。

(三)做好学习资源的分享,提高课下的学习效率

当前,信息技术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给学习、工作、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为更好地提高学生在课下的学习效率,教師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分享学习资源。

1.建立微信交流群,把该节课知识点总结发给每位学生,再次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2.要分享宝贵的学习视频,让学生在课下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时可以独立完成知识的回顾与学习。

3.鼓励学生分享优秀的学习题目,让班级整体学生都能去练习、掌握知识点,积极拓展所有学生的知识储备。

二、结语

总而言之,只有学生牢固掌握物理知识点后,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储备,实现物理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同时,教师要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着手,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为初中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赵呈领,徐晶晶.翻转课堂中学习适应性与学习能力发展研究——基于学习活动设计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5(6).

[2] 姜青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一点体会[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责任编辑 杜建立]

作者:杨帆

上一篇:幼儿语言教育原则论文下一篇:教学数学知识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