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同化论的初中化学论文

2022-04-25

摘要: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完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他们尽快地掌握知识,提高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探索一、初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第一,重理论,轻实验。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学校少开实验课或不开实验课。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同化论的初中化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关于同化论的初中化学论文 篇1:

影响教师队伍建设的因素与对策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全方位谋划了推进教育全面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的目标与战略,其中明确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确定为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这一目标的提出,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具体体现,也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对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

一、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王洁、宁波在《人民教育》2019年6月《什么因素在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测评的背景、发现与改进路径》一文中认为:

(一)年龄

相对于青年教师和资深教师而言,36岁~45岁年龄段的中年教师特别值得关注。与资深教师相似,中年教师在课堂教学、学校工作、同行网络等三个工作场域的表现和感受并不具有一致性。但总体而言,他们对自己在同行网络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自己的学校工作感受和教师职业认同均处于较低水平。

尽管中年教师的学校工作感受较低,但他们对自己在学校工作表现方面的自我评价与年轻教师相似,均高于资深教师。他们的教学工作感受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对自己在课堂教学表现方面的自我评价也处于居中水平。由于这个年龄段的教师是支撑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因此,如何消解他们工作表现和工作感受之间的矛盾,应该成为学校管理者关注的问题。

(二)工作时间

多数地区均有半数左右的教师,每周课时数在10节~15节之间。如果每节课以40分钟计算,教师每周用于上课的时间约为7小时~10小时。以每周5天计算,每天用于上课的时间在1.4小时~2小时之间。然而,西南地区超过六成的教师周课时数在16节以上,显著高于其他地区。数据还显示:教师的专业表现和专业感受与他们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微弱负相关;每周课时数在3节及以下或者16节以上的教师,更有可能对自己的专业表现和专业感受具有较低的评价;课时数在4节~16节的教师,随着课时量的增加,专业表现和专业感受逐渐下降。这些数据表明,教师的专业表现和专业感受对于教学工作量具有一定的“耐受度”,超出这个“耐受范围”的教师均具有极低的自我评价。

进一步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教师的专业表现和专业感受与他们用于专业发展的时间呈现积极相关关系;教师每周用于专业发展的时间从5小时及以下提升到6小时~10小时,对于他们专业表现和专业感受的提升较大;每周用于专业发展活动的时间从11小时提高到21小时及以上,仍然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表现和专业感受,只是这种提升效果会变弱。

缪徐在2018年6月《江苏教育研究》《影响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四大因素》一文中认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还有:

(三)价值取向

就教师的发展而言,没有什么比“自己要发展”来得更有动力。然而,目前一线教师中,自觉追求专业发展的教师占比总体而言还是偏低的。以某校中层干部的补选为例。增补的岗位为 10 个,报名竞聘的人却多达 30 人,其中工龄不满 3 年的超过一半(因为有年龄限制,报名竞聘的是清一色的年轻教师),好多人没送过毕业班,也没做过班主任。与中层竞聘这头的“热”相对应的是论文竞赛那头的“冷”,学校教科研部门转发了上级论文竞赛的通知,积极响应者寥寥无几。这一现象从侧面暴露了一个学校教师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其中,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也有评价用人的原因。

(四)坚持精神

有些老师有专业发展的意识和激情,但是,在努力的过程中看不到成功或遭遇挫折时,他们就会觉得专业发展太慢、太难,从而选择放弃。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当代教育名家朱永新教授 2016 年前曾在“新教育在线”上发过一个“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的帖子:为激励客户成功,决定开办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参保对象不限,但尤其欢迎教育界人士;保期 10 年;投保条件为投保者必须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10 年后持3650 篇千字文来本公司;理赔办法为如投保者 10年内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声明,本公司只求客户成功,不以赢利为目的,所有利润全部捐赠希望工程。说开公司只是个笑谈,其真正用意是勉励教师学会坚持,只要坚持就能成功。朱教授在一篇谈“坚持”的文章中说,95% 以上的教师难以按照他的要求坚持做下去,能坚持的都成功了。

(五)发展方向

笔者以为,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路径)应该是:发现问题(从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能做成课题加以研究更好)—梳理归纳(将自己的研究所得归纳整理成文向报刊投递)—提升成果(将发表的成果提炼打包后申报教学成果奖)。在省、市“送培”以及工作室组织开展的研修活动中,笔者发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教学环节不合理、教学进程不流畅、教学内容零散、师生活动无序等等。问题出在哪里?出在一线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着眼于若干个零散的点(知识点、探究点、能力点等),对各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不透,对环节之间的转承对接琢磨不够,由此引发了教学主线的缺失或不明。

二、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杨玖、季春晓在2019年4月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师培训的教学特征分析与教学方式转型研究——基于30个培训课堂的教学行为分析》一文中认为:

(一)培训者角色单一

教师培训者角色是指培训者作为一名专业人员在教师培训中所必备的功能,是培训者在培训过程中社会关系的具体体现。根据教师培训的性质可知,培训者在参与培训项目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应该是多元丰富的,主要有授课者、指导者、研究者、服务者和课程开发者等。然而分析30个教师培训课堂发现,大多数培训者仅承担了授课者单一的角色,能够合理地融合各种角色的培训者非常少,这样极易导致培训内容深度与学员的认知不相匹配:培训者“侃侃而談”,而学员“不知所措”。

(二)学员参与度不高

学员是教师培训的对象,理应是培训的主体,然而课堂中却是培训者主宰课堂,学员的参与性不强。在30个培训课堂中,培训者活动率、教师语言率及教师讲授率的均值分别为95.05%、94.55%、77.78%,而相应的学员活动率和学员语言率只有4.14%、1.37%,比例差距悬殊。在所有教学活动中培训者讲授的比例为77.78%,并且远大于其他各类活动的总和,甚至有些课堂成了培训者的一言堂。学员未能充分参与培训活动,极易感觉受到冷落而弱化学习动力,无法产生与培训者间的共鸣,最终影响培训效果。30个课堂中,有6个课堂的学员活动率均为零,学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培训者表达的内容和理念,但缺少思想、观点的交流和碰撞,培训者没有真正地引导学员进入课堂、参与课堂、把握课堂。总之,师生课堂地位不平等,培训者讲授比例过高,学员的课堂参与度不高,是当前教师培训工作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教学策略以教为主

通过对教师培训课堂教学策略的分析发现,示范模仿、先行组织者等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应用较多。有22节课即73.33%的课堂用到了示范模仿策略,说明培训者擅长通过教学媒体或者个人展示等帮助学员理解、掌握、内化知识;另外有19节课即63.33%的课堂应用了启发式教学策略,培训者有意识地驱动学员积极思考,诱导学员主动学习。然而,从教师个体情况来看,教学策略的应用尚不理想,有1/3的课堂仅用1种~2种策略,部分培训者并没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例如《数学教学的艺术》这个培训专题中,培训者大部分时间在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创新之处,通过亲身示范引导学员观察模仿,但学员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均不高,课堂教学沉闷、程序简单僵化。但如果该培训者能够进一步应用竞爭策略,为学员搭建一个展示平台,鼓励学员的积极发言,更能激发学员思考。

三、应对教师培训问题的策略

罗超在2019年6月的《当代教育论坛》《论教师培训的“高原现象”与应对策略——基于教师培训活动组织的视角分析》一文中认为:

(一)建立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袋

教师培训要紧随教师的成长,将教师培训需要与教师的个人成长轨迹挂钩,把教师个人成长的点滴纳入教师培训的设计内容,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

建立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袋,记录教师的成长过程,教师面临的困难、教师的知识以及能力需求一一记录。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袋不仅可以保存教师在发展过程中的困惑,为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内容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可以以此为据,形成围绕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袋的培训体系,打破“零散”的培训内容,集中、优化培训资源,且实施“精准”培训,整体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二)践行知识与学员互动的组织安排

1.以问题化的课程保持培训新鲜度

倡导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师培训模式,便是把问题解决内化为教师自身的目的,围绕“问题”开展培训,破除学科化的教师培训思路,遵循教师工作发展的脉络,把培训与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休戚相关,通过问题的解决,也就是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的困惑,自然而然保持他们对培训的新鲜度,消除他们培训的“高原”心理状态。而且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解决问题是教师学习的目的所在,他们感兴趣也非常热情地在培训过程中接受相关的知识,得到问题的释怀,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内化知识。

2.加强在实践中“做”的培训

知识的掌握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在“做”中获得深刻的认识,与自身原来的知识发生顺应或同化,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关注培训学员主动参与式的知识内化,以培训学员自身的直接需求,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比如,教育问题,其本身是一个实践性话题,把它作为培训的内容,也作为培训的手段,让教师带着自身的实践性工作问题,在培训中获得理论的引导,并在实践中完成问题背后知识的运用及其知识的构建。另一方面注重学员互动式的知识消疑,“参训学员都拥有丰富的教师培训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本身就是教师培训课程建设丰富而宝贵的资源。”集中式培训本身就为资源共享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在研修中互动,在互动中研修,把他们实践性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参与式的讨论中实现各自的启示。

(三)将教师培训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

教师培训管理部门,包括学校校长应转变观点,重视教师培训,不仅在制度、思想上,而且还要在行动上,把它作为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途径,将培训的整个过程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时刻监控和督促教师的培训行为,实施奖惩评优的政策,尤其要落实“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将其作为教师年度评先评优、职称评聘、岗位晋升、绩效考核的依据,打破培训“学好学坏一个样”的局面,让教师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责任编辑:李晶)

关于同化论的初中化学论文 篇2:

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探索

摘 要: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完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他们尽快地掌握知识,提高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探索

一、初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理论,轻实验。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学校少开实验课或不开实验课。这样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的化学教师缺少课堂设计,对于化学实验生搬硬套,对教学效果缺乏高效化的管理。教授方式单一,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兴趣。有的化学教师只顾自己上课,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厌倦化学学习。

第二,重成绩,少应用。许多化学教师只想着帮学生考高分,忽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化学教学实践

1. 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学生具有差异性,如果教师统一运用理论灌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化学知识不扎实的学生会难以跟上教学进度。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差异性,为学生开辟一个开放式的学习平台,让学生用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方式学习知识。例如,在讲“空气”时,教师可以在开展教学活动前为学生播放PPT,首先利用几幅图片引导学生理解空气污染的现状,让学生提出问题:空气是什么?它是单一的物质吗?它被污染的原理是什么?然后展示拉瓦锡的空气实验,其中详细展示每一个实验步骤,说明每一个实验步骤应用到的化学反应式,说明拉瓦锡实验的要领。同时,教师提出问题:结合学习结果,空气是什么样的物质呢?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说明空气的构成呢?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在PPT上附上拉瓦锡实验的视频及其相关资料的下载地址。这种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情:有些学生擅长在直观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有些学生擅长在体验的环境下学习知识,有些学生习惯直接学习理论知识。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开展教学活动以前,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多元化的学习材料,包括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在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搜索学习资源。

2. 开展课外自主探究学习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需要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探究学习活动,开展课外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开展家庭小实验。如让学生按照教材内容,在家中用一些常见的材料进行小实验,以此观察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2)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读一些化学家的故事或者科普读物,也可以组织他们阅读一些关于现代科技成果的文章,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3)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参观和调查活动。结合课本知识,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化工厂、化肥厂等,使其能够了解到一些工业生产原理,并鼓励学生提出一些污染防治方面的建议,从而提高其自主学习的兴趣。

3. 开展实验教学

初中生对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实验,有效地组织实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些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为学生做好一切,学生只需按照教师的步骤进行操作即可。这样组织实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难以实现有效教学。因此,教师要在有组织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探究,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操作能力。例如,在讲“氧气的性质与制取”时,笔者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对氧气的性质进行探究。学生将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到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有的小组看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有的小组并没有看到。此时,学生就对这个实验结论提出质疑。经过探究,学生认识到不复燃可能是因为瓶子中的氧气含量过低;而后,将木条再次伸到有足够氧气的集气瓶中,学生看到木条复燃。在这个实验中,如果直接将实验结论告诉学生,学生就不能看到“不一样”的实验现象,导致他们的学习体验受到影响。

三、结语

初中化学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情况,在教学中以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建立信心、夯实基础为主。而且一定要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实践应用。

参考文献:

[1]雷万秀.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2]李景坎.初中化学在线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3]梁琳琳.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表现性评价[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6.

[4]白丹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如何运用认知同化论[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350.

[5]任美亚.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化学实验的应用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論与实践),2016(11).

作者:张银河

关于同化论的初中化学论文 篇3: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随着新课标新课程的推出,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学会教学,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的学科教学中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基本单元,研究和运用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之一,也是教研工作的一个切入口。理性地设计和精心地筛选课堂教学模式,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支撑的概括性的教学模型,经教师的形象化、具体化地加工成一堂堂生动的课,这本身就是科学方法的实践和创造,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平及素质是有益的。

一、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应该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化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化学知识的传授,而应当成为关于化学的广泛应用及社会价值的教育,要主动地适应受教育者的兴趣和目的多样性的需要。特别是初中化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是化学基础教育阶段,不仅仅要关心提高化学课程的理论水平。学科知识体系等学术性问题,还要特别关注每天都会接触到诸多社会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如水、食物、环境保护、能源和材料、资源等。初三化学是起始学科,仅仅设一学年,受中考时间、分数、学校的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初中化学教学时间短、任务重、适应慢、难度大,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研究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和选用一定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和选用一定的教学模式,有利发挥教师的创造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共同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二、课堂教学模式

我国关于课教学模式的说法大致有三种。第一属于方法范畴,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或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第二、教学模式是各种教学方法在具体时间、地点在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表现为不同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第三、教学模式是人们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对教学结构作出的主观选择。综合各种认识下,我们所要研究的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的结构,在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配有相应教学策略和教学措施,并将教学模式具体转化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框架和主要流程:

1、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

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为依据。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决定了教学环节的选择和教学策略和运用,明确了教学评价的指向,可以认为教模式是教学理论的一种简化形成。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构成的核心因素,它对教学策略、教学程序、教学评价等起着制约作用。正确地制约作用。正确地制定教学目标,首先要转变观念,增强改革意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育学生有社会责任感;教学学生人格健全、身心健康,有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教学学生独立自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自已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

3、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教学活动环节的顺序结构,确定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应该完成的各项教学任务。

(一)“引导——探究”模式

所谓“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包括师生、生生间讨论),来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模式要求教师在进行本学科有思考价值的前沿性课题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或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实验和实践条件,帮助学生建立假设,让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或实验来验证假设,最后形成系统的结论。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理论。

1、教学理论布鲁纳的发现法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认为:学生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的同化,不仅使新知识获得了意义,而且知识也因得到了修饰而获得新的意义。用引导——探究的方式教会学会学生学习

2、功能目标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扬探究精神,激发创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学力。培养学生学会查阅资料、分析资料、测定和处理数据的科学方法

3、教学程序课题兴趣——素材疑问——点拔、假设、验证——评论、结论

4、教学策略教的策略是分层递进,学的策略是自主探究。

5、教学评价内部动机:直接经验的获得;知识只结构的形成;思维能力的培养。

案例:探究实验设计——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的变化

提出课题:

探究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的变化

提供素材:

等体积的水与水、酒精与酒精、水与酒精分别混合

提出假设,探究验证:

先预测结果,然后用量筒分别量取液体进行实验,再与预测值进行比较

(二)“启发——掌握”模式

由于时间、实验条件和教学内容的限制,并非所有的化学知识学习都适合引导——探究模式,为了更好地让前人积累的丰富的学科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过程传授给学生,对化学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提出“启发—掌握”教学模式。“启发—掌握”教学模式重在教学的启发,以此引起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在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是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上特别强调理解、运用、发挥创造,并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发展,以利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1、理论基础:教育心理学认为: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成分,不仅有感知、思维、想象、记忆等智力因素,而且有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

2、根据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把知识学习分为五类: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知识运用、问题解决和创造,其学习过程的核心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

3、创设问题情景目的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今天所要解决的问题中来,让学生进入欲说却又难于言表的心理状态,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自学—辅导”模式

自学辅导模式学习并非等同于自学,它是学生具备一定自学能力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教师进行导学,学生主动参与,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和方式来进行学习的一种形式。

1、教学理论现代教学论认为大脑的情感边缘系统部分是通向持久记忆的大门,激发情感,会把学到的东西溶入记忆中去。

2、功能目标调控学习过程,达到有效学习;从感知、理解、识记等方面逐步得到发展,从而达到双基落实和知识技能的提高。

3、教学程序

主题情感--→目标阅读思考--→设疑讨论质疑--→反馈讲评

4、教学策略教的策略:创设情境、激活思维、组织讨论、评价激励;学的策

略:知识编码、有效记忆、集体效应、创造思维。

5、教学评价教学目标多元化、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学习结果的检测等。

反馈:

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去了解公园、广场等一些公共场所的铸像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若是金属材料,说明选择这种金属的理由。

在新课标大背景下,研究和应用教学模式,要根据新课程的需要,应采用多种有效的模式进行教学,上述几种教学方式只是众多教学方式的一部分,究竟选取哪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来确定。在教学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做可行性研究,并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对不同的知识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当然这几种教学方式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对于同一个课题,有时可以是几种教学方式并用。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因而教师首先必须加强学习,深刻理解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增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其次,教学中大胆突破旧观念、旧思想、旧模式的束缚,积极进取,敢于实践,敢于创新,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事物要有一定洞察力和敏锐性。

作者:刘爱霞

上一篇:项目管理公司战略实施论文下一篇:高校公共体育质量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