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美术设计论文

2022-04-18

摘要: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體现着更深层次的文化艺术,是现代文化以及设计的基础素材,促进着美术设计的革新。然而,继承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完全的参照传统文化,而是将其更新,将传统的设计理念融入到现代的美术设计中,推陈出新,笔者论述了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意义以及如何借鉴传统文化。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艺术家美术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艺术家美术设计论文 篇1:

多元化视角下中职美术设计课程多媒体教学渗透

摘 要 中职美术课程设置多元化,适合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教师应当全方位进行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视觉艺术水准,加强中职美术设计课程的活力,增强中职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职美术;多媒体;设计课程

中职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培养学生艺术审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艺术设计能力的重任。这就使得中职美术设计课程教学应该具有现代化、多元化的视角,广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让多媒体教学可以渗透到中职美术设计课程的方方面面,确保学生科学精神、创新与设计能力的提高。

1 中职美术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术设计行业蓬勃发展,中职学校纷纷开设中职美术设计专业,以满足社会和设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职美术设计专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但依然存在不足,影响着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中职美术设计专业通常会开设多门设计课程,比如中外美术史、设计素描、装饰绘画等,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得他们能够胜任媒体、广告、商业美术、展示空间设计等工作,这也是突出强化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根本。中职美术设计课程教学应该体现中职教育的特色,既要强调美术设计教学的连续性和实用性,又要保证学生对教学的适应性和接受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也就显得尤其重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虽然较为普遍,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中依然暴露出很多实质性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健康发展。

从中职美术设计教学的实际状况来看,受到一些保守、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一些中职学校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认为美术设计教学只需要让学生懂得绘画或操作一两款设计软件就可以,很多教师也仅限于传授一些基本的设计技巧,不仅夸大了美术教学的特殊性,使得中职美术教育背离了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本质,也使得中职美术设计课程的教学变得与社会实际要求相差甚远,培养的学生也很难适应继续深造。

2 中职美术设计课程进行多媒体教学渗透的必要性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对美术设计课程来说十分必要,特别是在解决美术设计重难点方面十分突出,改变了美术设计专业常规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保证了学生对于美术设计相关课程学习的新鲜感和乐趣。

首先,大量的实物或美术作品是做好美术教育的关键,而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能够拥有无限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也就成为限制美术设计教学前进的症结所在。针对于此,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先进性和优势,可以让学生观赏到大量的艺术作品和美术作品,既延拓了中职美术设计课程的教学范围,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以外的美术世界,激发他们进行美术学习和创作的灵感。

其次,多媒体教学能够利用互联网完成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快捷便利的搜索引擎让学生能够快速查找到相关设计作品的各种信息,比如那些令人惊艳和心动的美术设计作品,正为世人呈现出数字时代的艺术和设计,这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学生通过互联网就可以随时搜索这些信息,感受网络时代下的美术设计魅力,从根本上解决被动接受知识的问题,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

最后,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帮助中职美术设计教学营造适宜的教学氛围,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领下去观摩、思考那些优秀的设计作品,还可以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特别是在视频和图文教学的帮助下,可以一改美术设计教学的枯燥乏味,让教学课堂充满乐趣和活力。

3 多视角优化中职美术设计多媒体教学的措施

全方位进行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视觉艺术水准 尽管中职美术设计专业课程安排和教材选用相对合理,但从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来看,关于美术设计方面的专业性介绍相对简练,比如对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艺术家只用简言片语进行介绍,所提供的设计作品的数量也较少,不易于学生深入理解这些作品的设计理念、思路等,也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全面展开更为细致的讨论。

因此,为了消除这些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全方位进行多媒体教学。这种全方位并不是滥用、无节制地应用,不要将多媒体教学当成万能的。它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只有认清多媒体教学的本质,才能更好地让它为教学服务。基于此,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进行设计教学,来改变中职美术设计教学不理想的状况。比如因为插图太少或画面质量不高所导致的效果不好等,特别是网络时代的信息瞬息万变,要让学生通过网络来搜集所需要的知识,搜集美术设计方面的心得与体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美术设计创作好的作品。

多点开花,有效提高学生的美术设计能力 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中职生年龄不大,并且学习基础较差,对于美术类课程的接触和领会能力偏弱,为中职美术设计教学设置了种种阻碍。而中职学校开设美术设计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树立起学习美术的信心,在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前提下,提高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调沟通能力。多媒体教学的出现,正好为中职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实现途径,保证了所培养的学生受到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从上述角度进行分析,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实现学生的专业和通识等多个方面的教育,可以保障学生厚基础、宽口径地全面发展。中职美术设计又被称为“视觉艺术”,当学生在多媒体教学的环境下,不仅能够得到知识方面的收获,更多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可以感受设计的与时俱进,沐浴这些灿烂文明和艺术成果的阳光,对学生的美术设计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中职美术设计课程活力 课程活力是给予学生创造灵感的源泉,美术设计不能缺乏创新与创造的灵动,也不能缺乏对美术设计的热情,只有在洋溢着愉悦、灵动的课堂氛围中,才能提升学生对美术设计的积极性。从这点来说,利用多媒体在教学情境和氛围营造方面的优势,可以使设计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静物写生是美术设计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最适宜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内容之一。因此,在为学生讲授色彩静物写生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力,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分析、理解和表达物像,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现大量静物写生作品,让学生观察所展现的图片的形体变化、色彩对比和透视规律,从而慢慢深入到美术设计的学习当中。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必须多元化地去审视和看待中职美术设计课程教学,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去协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他们的美术设计能力,让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全面,这是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根本所在。美术教学除了具有一般教育的基本规律之外,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容易实现分类和分层教学,对全面优化中职美术设计课程教学起到十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晓星,司书艳.探析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中职美术教学的利与弊[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9).

[2]潘玲.中职学校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研究背景及意义[J].艺术科技,2014(1).

[3]郑子海.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6).

作者:吴志上

艺术家美术设计论文 篇2:

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借鉴与启迪

摘 要: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體现着更深层次的文化艺术,是现代文化以及设计的基础素材,促进着美术设计的革新。然而,继承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完全的参照传统文化,而是将其更新,将传统的设计理念融入到现代的美术设计中,推陈出新,笔者论述了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意义以及如何借鉴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 美术设计 创新 探索

美术设计已经成为了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领域之一,美术设计虽然已经发展,但是发展的极其缓慢,与世界接轨、与国际接轨已经成为了人们所追求的时尚,这是一种引导理念,但是这些理念也将美术设计的一些创意走进了一个误区,这种误区就是将国际化的美术设计作为仿造素材,而传统的美术设计就成为了其发展的束缚和阻碍,然而,事实上,一些有见解的美术设计大师们在传统的设计中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因此,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的重要性,将二者的关系弄清楚是很有必要的。

1 传统文化的概念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前人创造的文化,中华民族历史久远,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所创造的文化璀璨夺目,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已经融入到了每个人的心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传统文化根深蒂固。

2 现代美术设计的创新要满足人们传统文化的需求

美术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大不相同,美术设计服务于市场,依靠技术平台,不仅仅是在创造商品,同时也是在进行着文化的创造。这就决定了美术设计的产品既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求,还要满足人们文化欣赏的需求,只有优秀的美术设计作品才能满足人们。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审美观念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不断地提高,美术设计的作品都是在传统的借鉴与启发之上创造出来的,这才能体现中国特色。

3 传统文化的艺术思想对现代美术设计创作的启迪与借鉴

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用语言是难以描绘的,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主流是无法改变,也是无可争议的,在这个历史的大背景下,人文精神与思想给予的是艺术理念的思考与启迪,这也是传统的创作方法之一。当然,灿烂的艺术思想不仅仅存在于思想家的脑中,同时也存在于各式各样的民间艺术家的作品之中,设计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文化与艺术思想,流芳百年,到今天为止,让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这些传统的艺术思想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每一个商品都具有两种属性,一个是商品的价值属性,而另一个就是商品的艺术欣赏价值,美术设计作品不同于其他的商品,美术设计作品的创作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表达艺术,其真正的目的是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将其称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然后进入市场,实现其价值。美术设计作品在市场中体现的是其艺术欣赏的价值,因此可以看出,美术设计作品是通过人们的审美观念来表现商品的价值,这是作品的基础条件。

4 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可以为现代美术设计提供丰富素材

在传统的工艺美术作品中,其作品种类丰富,数量之多,这些可以为现代美术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料,而在传统美术工艺中又可以分为很多类型,例如绘画、雕塑、建筑等,这些类型又可以下分好多层次,这样就使得传统工艺美术的种类更加丰富多彩。为人们的审美需求提供了帮助。人们的审美价值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审美主要体现在审美的主体和审美的意识,着二者有着深层次的联系。同样一件美术设计作品,由于审美主体的不同所得到的评价就会截然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沉淀形成的,所以,传统文化在人们的审美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低位。所以,我们所进行的美术作品的设计不可以脱离传统文化的美学体系。在进行美术设计创新的过程中,要融入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激发人们的审美兴趣,提高美术设计作品的价值。

5 统工艺美术可以促进现代美术设计方法的革新

在美术设计方法中,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硬”的方法,而另一种则是“软”的方法。所谓“硬”的方法就是用一些实物工具,例如电脑、铅笔、颜色等等。所谓“软”的方法指的就是美术设计中的创新理念和设计思维等等。美术设计作品主要借助于对形象的思维,在所设计的作品和周围其他事物的影响冲击下,产生设计的灵感,将作品创造出来。在传统文化中,传统艺术作品的创作思维以及设计方法,可以启迪现代的设计,启发美术设计的创作,可以作为现代美术设计的一种创作思路。传统创作讲究的是三种思维路径,就是“形”思维、“意”思维和“神”思维。“形”思维方式主要指的是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存在一些恒常的主题以及其造型方式,随着历史的不断变更得到不断地创新。“意”思维方式指的就是在传统的作品中,依据图形的创作,将其蕴含的深层次的象征意义进行反复的研究与揣摩,创造新的作品。“神”思维方式指的就是“传神写照”以及“以形写神”。这些都是现代美术设计创作中值得借鉴的方法。由此我们也应看到,传统文化下的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方法大气壮观,但是也有一些过于复杂,落后于现代美术设计,尽管如此,我们要进行改造,将其用于美术设计的创作中。

6 结论

综上所述,当美术设计走向现代化之后,其设计的创新与意图就必须具有个性化,这也是时代的要求,所谓的个性化就是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独特的设计理念,这也是超越自我,创新出好作品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对美术设计的设计内容以及版式组合进行从新的定位,在演变的过程中寻找个性,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设计风格。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化,题材丰富广泛,这为美术设计者们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将传统的文化理念以及设计方法和表达元素应用到现代美术设计创作中,使得所创作的作品焕然一新。这正是说明了借鉴并不等于照搬,而是要创新,与世界接轨,与时尚接轨,用现代的国际化语言来表作品的真谛,将民族文化与设计语言相结合,打造出现代美术设计的新潮流,传承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刘太雷.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装饰,2009(5).

[2] 郭道荣.论中国道家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设计[J].美术大观,2007(4).

[3] 王晓琳,张艳.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04(5).

[4] 张丽.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纺织品图案设计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2).

[5] 孟幻,冯钢.谈当代艺术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借鉴[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6] 韩雅怡.当代艺术设计创新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7] 李麟,吴珏.试论传统设计文化对现代设计艺术发展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作者:马宁

艺术家美术设计论文 篇3:

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借鉴与启迪

摘 要: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明,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積极的影响作用,而且为当代美术设计创新提供了借鉴。美术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学好美术知识可以提升学生的气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现阶段人们对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越发关注。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如果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因此,本文将详细分析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启迪。

关键词:传统文化;美术设计创新;借鉴与启迪

一、引言

传统文化是在悠久的历史中沉淀出的精华,这些文化在当今社会仍然可以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美术设计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推进美术设计的创新,给观赏者带来不同的视觉体验。例如,传统文化能提供美术设计素材,拓宽美术设计者的思路,并且设计出的美术作品还带有浓厚的古代文化气息,给人带来一种古典美的感受。同时,在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时,也要考虑传统文化是否优秀,不能盲目地照搬,应该有所舍取和创新的借鉴,真正促进美术设计的创新和发展。

二、传统文化的概念

利用传统文化创新美术设计的前提是学生需要明确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是古代人类根据具体的生活经验等方式创造出来的,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并且传统文化在中国根深蒂固,已经深深地在中国人民心中扎根生芽,是中国人民无论如何都不能抛弃的经典。将传统文化应用在现代美术设计中,能够推动美术设计创新发展。

三、现代美术设计的创新要满足人们传统文化的需求

当前的美术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美术设计有很大不同,美术的设计更多的是要服务市场,满足人们的需求,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层面的富足,对美术艺术的需求也在逐步提升。同时,在新课标背景下,新课改不断深化,要求在美术教学和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创新,并且借鉴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体现出中国的美术特色。

四、传统文化的艺术思想对现代美术设计创作的启迪与借鉴

(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设计中,提升美术艺术价值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并且蕴含着许多文化,包括语言、文字、美术、古典音乐等,这些历史文化都是用语言无法描述的,但是通过运用到具体的绘画中则可以彰显这些文化内涵,传承中国的古典文化。传统艺术在一些美术家的作品中有所呈现,到今天为止,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依然影响着当今社会。此外,当前有许多美术家呼吁要“回归”传统,所谓的“回归”,并不是简单的回到过去,而是要将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美术设计中,这样可以提升美术艺术的价值。比如,吴冠中先生作为近现代知名画家,他就一直努力的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将传统文化融入绘画中,他的代表作主要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等,这些作品都充分融入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到绘画后期,有些人说吴冠中先生的绘画功底比较弱,但是这些评价者并没有真正的反思其意义。所以,将美术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可以使绘画作品得以升华。

(二)传统美术作品可以为现代美术设计提供丰富素材

传统美术工艺作品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且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古代的绘画、雕塑以及历史悠久的建筑物等等,多姿多彩,为现代美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审美包含着复杂的内容,同一件美术作品可能观赏的人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评价,并且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传统文化在当代人的审美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开展美术设计工作时,美术艺术家不能脱离传统文化,不仅如此,还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提升美术设计的质量和水平,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三)传统工艺美术可以促进现代美术设计方法的革新

美术设计包括“软”和“硬”两种方法。所谓的“硬”的方法指的是美术创作中所用的实物,比如颜色、铅笔等。“软”的方法指的就是抽象的东西,主要包括美术设计中设计者的思维灵感和创新理念等,这些都能为美术的创作提供支持。在美术设计中,既需要设计者发挥灵感,在脑海中产生抽象的思维,用于指导美术设计工作,同时,还需要借助周围的事物,比如一些蕴含丰富传统文化的事物给美术创作者带来灵感,美术家会将美术作品创造出来。此外,在传统文化影响下,创作也分为几种思维方式,主要包括“形”思维、“意”思维和“神”思维,这些思维的都在都能为当代美术创作提供素材支持,同时还能渗透一些具体的美术创作方法,为美术设计的创新提供源泉和动力。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使中国美术设计更加具有创新性,不仅需要美术设计者融入全新的设计理念,对美术作品进行全新的定位,还要择优选择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综合融入美术设计中。同时,传统文化形式多样,传统文化和美术设计如果可以有机结合,既可以传承传统文化,又可以丰富中国现代美术的内涵,提高美术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怡然,聂宏伟.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启发及借鉴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12):133-135.

[2]孟子瑶.浅析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启迪[J].美术教育研究,2017(24):44.

[3]乔姗姗.中国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启迪[J].美术教育研究,2017(23):74.

[4]孙浩宁.阐述美术设计创新中受到的传统文化启迪和借鉴[J].美术教育研究,2017(15):70-71.

[5]谢黎.我国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方面的借鉴及启示[J].现代交际,2015(12):73.

[6]周于荀.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借鉴与启示[J].艺术教育,2014(12):274.

作者:邵微

上一篇:价值论通货膨胀论文下一篇:国家信息化战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