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化战略论文

2022-04-18

摘要:信息化战略这一术语目前已经被广泛使用。本研究通过系统的文献回顾,并结合中国企业实证数据的分析结果,建立了信息化战略的概念框架;研究结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同阶段为分析视角,考察了信息化战略的三种概念:二是以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为分析视角,做出了信息化战略的四种分类。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国家信息化战略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家信息化战略论文 篇1: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大力推进国家信息化战略的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奚国华建议,我国信息化发展取得骄人成就的背后,还存在着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需要从五个方面大力推进,提高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

奚国华认为,十八大对我国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当前中国已经和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一起,同步进入了一个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水平是国家比较优势的衡量标准和决定国家力量的象征。

奚国华指出,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骄人成就,但其背后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2007年以来,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信息化领域差距正在重新拉大。二是我国区域之间,特别是东西部之间的数字鸿沟扩大。三是在网络空间的发展滞后。四是在发展信息化的核心技术方面缺乏国际竞争力。

奚国华表示,信息化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应将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任务来抓,建议从五个方面予以推进。

第一,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于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将推进信息化纳入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的重大议事日程,将信息化放到统筹和优先考虑的位置。

第二,完善国家信息化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之下,建立常设办事机构,汇集全社会的智慧,向国家提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建议。

第三,发挥体制机制优势,要像组织“两弹一星”、“航天航空航母工程”一样,充分认识组织信息化核心技术攻关的必要性,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等信息化核心技术领域组织攻关。

第四,抓紧制定《国家网络空间发展和安全战略》。对我国现有的网络空间安全政策和管理手段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反思,找出优点和弱点、成功和不成功之处,完善形成科学的网络空间治理和安全观。

第五,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竞争环境。加快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长期有利于创新和发展的环境。制订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财税和投融资优惠政策,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对信息化创新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持续提高全民信息素质。

国家信息化战略论文 篇2:

企业信息化战略的概念框架探讨

摘要:信息化战略这一术语目前已经被广泛使用。本研究通过系统的文献回顾,并结合中国企业实证数据的分析结果,建立了信息化战略的概念框架;研究结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同阶段为分析视角,考察了信息化战略的三种概念:二是以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为分析视角,做出了信息化战略的四种分类。

关键词:信息化战略 概念框架 企业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对组织重要性的日益凸显,理解信息化战略不仅是众多实践者的最高目标,同时也引起了理论研究者的极大关注,研究者们近20年来对这个研究领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这个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如下三类研究课题:战略信息系统规划(SISP) (如,Galliers 1991, 2004;Ward和Peppard 2002),IS战略和业务战略的匹配(如Chan等1997; Chan和Reich 2007), 以及IS的竞争性使用或者利用IS提高竞争优势(如Melville等 2004; Piccoli和Ives 2005),而这三类研究问题(SISP,IS匹配和IS驱动的竞争优势)都集中于一个核心概念:IS战略。

我们通过广泛的文献回顾发现,信息化战略这一术语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上述的三种研究路线的文献中并没有深入理解IS战略的准确内涵。IS战略的概念仍然是混乱不清的,而且甚至在定义和测量方面还存在冲突和矛盾的地方。例如,我们仍然不清楚IS战略应该是通过与业务战略的关系来定义,还是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独立的战略来定义。而且,一些研究者认为IS战略只是由管理者事先确定的某种计划(如Chan等 1997)。同时,关于IS战略是事先规划的还是没有规划而自然出现的,也存在争议。另外,我们也不清楚IS战略应该聚焦于部门层面,或者业务单元层面,或者整个组织层面,还是跨组织层面。本研究的目标是探讨IS战略的概念框架以便推动有关检验IS战略制定过程的研究向前进展。

二、信息化战略的概念理论综述

(一) 战略三角形

Earl (1989)提出IS组织的管理战略包括三个子战略(即三角形模型,what, how, and who):(1)应该做什么(IS战略);(2)应该怎么做(IT战略);(3)谁应该去做(IM战略)。Earl (1989)同时指出信息化战略应该支持业务战略的实现和向业务战略提出需求问题。

(二)信息化战略的三种概念

最近的一篇文献综述(Chen等 2010b),通过分析总结了研究信息化战略的48篇文章,归纳出信息化战略的三种不同的概念:(1)信息化战略是支持业务战略的信息系统使用;(2)信息化战略是IT部门的总体规划;(3)信息化战略是组织内部关于IS角色的共同的观点。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与信息化战略有关概念的发展过程。

概念I:信息化战略视为支持业务战略的信息系统使用

概念I说明信息化战略的制定必须和一个已经制定好的的业务战略建立关联(Atkins 1994; Hatten和Hatten 1997)。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化战略是由业务战略衍生出来的,所以我们认为概念I是以业务为中心的。根据定义,IS和业务战略是具有内在联系的,而且在制定IS战略的时候就已经实现了IS战略和业务战略的匹配。

按照概念I,信息化战略和业务战略是具有内在联系的,因此在制定信息化战略的时候就已经实现了信息化战略和业务战略的匹配。概念I的局限性在于IS战略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战略。这部分文献趋向于认为,如果一个组织没有一个明确定义的需要IS战略支持的业务战略,IS战略在这样的组织中甚至不存在;或者如果组织不寻求通过IS获得竞争优势,IS战略也将不存在。尽管我们可以说一个组织的确需要制定明确的业务战略,而现实是有很多公司就是没有明确的业务战略。 而且,一些研究者(如Galliers 2004)认为IS战略不仅要支持业务战略,更要潜在地驱动业务战略。我们认为不论是否存在明确的业务战略,组织总是需要IS相关的战略决策的指导,而这与组织中是否存在明确的业务战略并无直接联系。

概念II:信息化战略视为IT部门的总体规划

概念II聚焦于如何有效和高效率地运行IS部门的战略。在这个概念中,信息化战略作为一个部门级的“计划”(Mintzberg 1987),旨在(1)确定需要的IS资产,包括个人的(如,IS员工及能力),结构(如,IS流程),货币资源(如,IS预算)和技术(IS应用和基础架构);(2)以最有效的方式分配已经存在的IS资产。这个概念涵盖了Earl(1989)提出的三角形模型的两个子部分:IT战略和IM战略。在这点上,既然IS战略是组织内部IS相关的应用组合(Orlikowski和Iacono 2001)的长期规划,那么概念II是以技术为中心的。

概念II隐含的假设是信息化战略是一个部门级的战略,而不是一个组织的战略。这个概念在那些没有明确定义业务战略的组织里,或者在无需将IS视为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的组织里,可以用来指导信息化决策(Hagel和Brown 2001; Oosterhout等 2006; Ross等2006)。然而,概念II也有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强调IT部门的重要性可能使得业务部门很难理解信息化战略,因此可能造成信息化战略和业务战略的匹配遇到障碍(Chan 2002)。第二,将IT部门视为“业务中的业务“可能导致IT部门的决策处于孤立的境地,而且可能IT部门的决策对现在和未来的业务战略是理想的,但是与提高公司绩效的组织目标不一致(Baldwin和Curley 2007)。所以,这种信息化战略的理论基础和概念I一样不清楚。

概念III:信息化战略被视为组织内部对于IS角色的共同观点

概念III描述了信息化战略被视为组织中对于IS角色的共同观点。在这个意义上,信息化战略被认为是组织的“观点”,即用来指导未来信息化相关的战略决策和活动,这样的“观点”反映了高层管理团队对于信息化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基于他们先前的经历、个人偏好或者行业需求(Nolan 和McFarlan 2005)。

这个概念不仅包含了Earl(1989)提出的信息系统管理战略的三个子域(如what, how, and who),而且表示与信息化相关决策的选择必须根据企业高管一致认同的IS角色(如,推动还是支持业务发展新计划)而定。因此,这种信息化战略的概念是以组织为中心的,它连结了 “业务战略驱动的逻辑(概念I)”和 “IS部门驱动的逻辑(概念II)”这两种极端情况。在这个概念中,以组织为中心的信息化战略的观点(概念III)可能解决其他两个概念的全局性问题,即信息化战略没有必要依赖于特定的业务战略而存在,也不会在应用与组织层面或者在理解信息化战略匹配时遭遇障碍。概念III的局限性在于它反映了组织内部自上而下的战略观点(如,业务高管和信息化高管的观点)。然而,一些组织可能在实践中采用自下而上或者自内而外的的方式来制定信息化战略。概念III的第二个局限性在于它在文献中还处于发展阶段,而且不同的研究者对于IS角色的定义和分类也缺乏一致性。

(三)信息化战略的三种类型

现有文献(如McFarlan 等1983; Tai和Phelps 2000)认为一些公司将信息系统视为创新的催化剂,而另外一些公司将信息系统视为将企业流程自动化的支持型角色。基于上述差异,Chen等(2010)提出IS战略可以操作化为企业通过IS寻求创新的共同观念,并根据企业追求IS创新观念的强烈程度,把信息化战略分为三种:IS创新者、IS保守者和未定义IS战略。IS创新者是通过新的IS立项持续寻求创新的组织观念,而IS保守者是通过有效地改进和提高现有的IS实践来创造价值的组织观念。另外,一些组织的IS战略如果未定义,那么组织既没有目标为探索也没有目标为开发利用IS的明确的方法。这种分类的理论基础源于组织学习文献中探索/开发利用能力的框架。March (1991, p.85)定义探索为“进行一种新的尝试,可能带来不确定的、遥远的甚至是负面的回报”,而开发利用定义为“对当前能力、技术和模式的改进和扩展”。就这点而论,进行探索的企业试图通过创新发掘新的组织机会,而进行开发和利用的企业试图改进现有的流程和提高现有的能力(He和Wong 2004;Wade和Hulland 2004)。

三、信息化战略的概念框架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由2个实证研究组成,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对8家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采访资料的归纳分析,确认在中国环境下企业信息化战略的类型。在第二阶段, 我们分别设计了两种问卷,一种以企业信息化进程为视角设计的调查问卷,另一种是以信息化战略和企业战略的关系为视角设计的调查问卷。我们共收集到87家企业高管团队成员的问卷调查数据。使用SPSS( 17.0 版本) 对来自87名回答者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和斜交旋转法来确定信息化战略的多维结构。采用特征值大于1, 因素负荷不低于0.50 等标准抽取主要因子,并且这些主要因子对总变异的解释成分均超过85%。

(二)研究发现

鉴于现有文献关于信息化战略的论述多数只是阐述作者的想法,缺乏整合性的概念框架,而且均未经过实证检验。因此,本研究以现有文献中的观点为理论基础,实证调查中国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对信息化战略的理解,对信息化战略进行概念上的明晰和理论框架上的整合,从而达到构建理论的目的。本研究将信息化战略定义为:企业指导信息化投资、部署、使用和管理的共同观念,强调企业持续寻求利用信息化资源进行创新的共识和态度。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按照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将信息化战略分为:IS战略(做什么)、IT战略(怎么做)、IM战略(怎么用)。这与Earl(1989)以及Galliers(1991;1999)提出的信息化战略组成框架基本一致。

这3个维度对于中国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一定的意义。具体来说,IS战略本质上是以组织为中心的,是“自上而下”的战略规划过程。因此,IS战略是高层管理团队共同制定的,反映了高管成员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共同理解。相反,IT战略更多地靠技术来驱动,主要从供应方面去考虑,是“自下而上”的战略规划过程。它主要取决于现有的IT基础设施,还需要考虑当前的规划在技术上是否可行的问题,是解决IT部门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一般是由IT部门经理制定的。IM战略是业务导向和业务信息需求驱动的,可以看作是在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利用信息资源支持业务决策的过程。换句话说,它靠业务战略培育。此外,IM战略应该由业务负责人制定,而不应该由IT经理来制定。

第二,按照企业中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关系,本研究将信息化战略分为四类:未定义战略、混合型战略、创新型战略和保守型战略。这在Chen等(2010b)提出的三类信息化战略(创新型、保守型和未定义型)的基础上扩展了一种混合型战略,即对于重点业务需求制定创新型战略,非重点业务需求制定保守型战略。

这4个维度对于中国企业实现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匹配具有一定的意义。具体来说,IS创新者的主要目标是成为行业内的IS领先者。就这点而论,为了追求利益,IS创新者是行业内第一个对IS创新型项目进行探索、研制和资本化并作出反应的企业。IS创新者有一个始终如一的战略观念,那就是持续利用IS进行创新以及超过竞争对手的IS领先者。相对于IS创新者,IS保守者寻求一种比较稳定的关于IS战略的方法。一个IS保守者并不希望将自己打造成行业内的IS领先者,实际上也不希望成为行业内第一个实施新的IS提案的企业。换句话说,虽然IS保守者热衷于获得IS的潜在利益,从而降低采用进攻型IS战略带来的潜在风险,但是它基本上不会采纳新的IS创新,除非这种新的IS立项已经被竞争对手证明是可以带来收益的。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有可能IS保守者会成为行业内第一个采纳和使用特定技术或者实践的企业;然而,IS保守者全局的观念还是采用保守的方法利用IS实现战略目标。虽然上面给出的两种IS战略的定义是相互独立的,但是有一些企业在使用IS方面既探索(explorative)又加以开发利用(exploitative)。实际上,组织应该在探索和利用IS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点从而成为利用IS的“双面手”(Galliers 2006a; March 1991),即制定混合型IS战略。对于那些未定义IS战略的组织,本质上既没有长期的IS目标,也没有关于IS战略的始终如一的行为模式。这样的组织不能精确地定位IS战略,而是将IS战略视为信息系统建设之后的事后总结,但这样的组织不会战略性地利用IS追求探索或者开发性的目的。

四、结语

本文基于中国企业的数据探讨了信息化战略的概念框架,为信息化战略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一个整合性的概念框架。我们分析了现有文献中描述信息化战略的相关概念,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实证调查了中国企业的信息化战略。研究发现,以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同阶段为视角,信息化战略分为:以组织为中心的IS战略;以技术为中心的IT战略;以业务为中心的IM战略。同时,以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为视角,信息化战略分为:创新型战略、保守型战略、混合型战略和未定义战略。研究者和实践者可以以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理论基础,进一步推动信息化战略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进展。

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本研究的样本量偏小。因此,本文所发掘的信息化战略的概念框架不可能完全涵盖所有可能的方面。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调查更多行业和更多类型的企业,以探索其他类型概念的存在,进一步扩展和完善本文提出的概念框架。

参考文献:

①Chen,D.Q., Mocker,M., Preston, D.S., and Teuber, A.“Information System Strtegy: Reconceptulization, Measurement, and Implications.” MIS Quarterly, 2010a, 34(2): 233—259.

②Earl,M.J.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Prentice Hall, London, 1989.

③Galliers, R.D.“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Planning:Myths, Reality, and Guidelines for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1991, 1(1): 55—64.

④Galliers, R. D., Leidner, D. E. and Baker, B. S. H. (eds.). Strategic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in Managing Information Systems, 2nd ed, Butterworth-Heinemann, Oxford, 1999.

⑤McFarlan, F. and McKenny, J. Corporat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he issues facing senior management, Irwin, US, 1983.

(丁邡,博士,国家信息中心。李东,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作者:丁邡 李东

国家信息化战略论文 篇3: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绘十年产业蓝图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加快建设网络强国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谁在信息化上占据制高点,谁就能够掌握先机、赢得优势、赢得安全、赢得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作出了“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重大论断,强调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制定实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将信息化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加快释放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潜能,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加快建设网络强国。作为规范和指导未来1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明确了新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基本方针和重大任务。

7月27日,《纲要》正式向社会公开发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庄荣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秘书长李朴民、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张峰、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信息化发展局局长徐愈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纲要》有关情况。

据庄荣文介绍,《纲要》编制起草历时两年,根据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决策部署,由中央网信办会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纲要》是根据新形势对《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发展,是国家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领域规划、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形势:信息化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国家利益在哪里,信息化就要覆盖到哪里”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为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信息化和互联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庄荣文在发布会上表示,我国网民数量达7亿,网民规模全球第一,网站总数达423万个,域名总数超过3102万个,.CN域名数量达1636万个,在全球国家顶级域名中排名第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全球第一,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信息产业体系。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宽带网络,固定宽带接入端口数达4.7亿,覆盖到全国所有城市、乡镇和95%的行政村。移动通信产业经历了第一代移动通信(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同步等几个发展阶段,正加快迈向5G引领的新阶段。“互联网+”异军突起,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转型步伐加快,全球互联网公司市值前30强中,中国占10席。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网之道不断完善,网络空间正能量进一步汇聚增强,网上生态持续向好,网络空间日益清朗。

“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但现在还不是网络强国。”庄荣文同时指出,在信息化发展方面我国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在集成电路、技术软件、核心元器件等方面,我国还不能完全自主,还受制于人,安全可控的产业生态还没有形成;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还比较突出;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还存在着数字鸿沟;在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不足和无序滥用现象并存,数字红利没有得到充分释放。

“出台《纲要》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信息化发展道路,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庄荣文表示。

国平指出,在由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道路上,尽快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弥补好“数字鸿沟”,解决好信息化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是“网络中国”能否真正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所在。这部由网信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历经两年精心打磨的《纲要》的出炉可谓发力精准、恰逢其时。

目标:擘画网络强国的崭新蓝图

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而《纲要》提出的总目标正是建设网络强国。具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到2 0 2 0年,也就是“十三五”时期,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服务重大战略布局,促使信息化成为驱动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力量,网信事业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

第二步是到2025年,紧紧围绕网络强国建设目标,实现技术先进、产业发达、应用领先、网络安全坚不可摧;

第三步是到本世纪中叶,是长期战略目标,定位于信息化全面支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网络强国地位日益巩固,在引领全球信息化发展方面有更大作为。

多数业内专家认为,《纲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信息化发展任务,确定了未来十年信息产业的发展蓝图,并制定了清晰的实施计划。

“‘三步走’战略目标不仅设定了时间节点,而且还有具体指标,既重长远又具备可操作性,描画了建设网络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家骏说。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认为,过去围绕信息化发展,包括宽带中国、信息消费、大数据应用、智慧城市等信息化政策已经比较多了,本次《纲要》起统领作用,是在全球信息革命发展大形势下,结合中国发展阶段和时期制定的战略。

在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栋看来,《纲要》提出了指导思想、工作原则,部署战略任务,通过具体的规划和计划进行落实,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顶层战略。

部署:国家信息化三大战略任务

《纲要》共六个部分,分为三大板块,部署了14项具体工作内容,共56项战略任务。其中,增强发展能力、提升应用水平、优化发展环境,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三大战略任务:增强发展能力,重点是发展核心技术、夯实基础设施、开发信息资源、优化人才队伍、深化合作交流;提升应用水平,主要是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培育信息经济、深化电子政务、繁荣网络文化、创新公共服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安排,并首次将信息强军的内容纳入信息化战略;优化发展环境,强调要保障信息化有序健康安全发展,明确了信息化法治建设、网络生态治理和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的主要任务。

“三大战略任务实际上是一个‘战略三角形’。其中,能力是核心、应用是牵引、环境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信息化发展的有机整体。”宁家骏表示。

“《纲要》的亮点之一就是将信息化与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紧密结合了起来。一方面是强调要加强信息化自身能力建设,增添产业能量与活力,另一方面是强调引领作用,通过信息化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龚晓峰如是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纲要》强调,必须坚持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对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中央和地方,统筹党政军各方力量,统筹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统筹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统筹各领域信息化发展重大问题,信息化领域重大政策和事项须经领导小组审定,确保国家信息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加强督促落实,将各项战略任务落到实处,确保战略目标如期实现。

对此,庄荣文表示,中央网信办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建立《纲要》统筹实施机制,整合各方力量资源,强化滚动实施推进,加强细化分解,加强督促检查,将各项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上一篇:艺术家美术设计论文下一篇:游泳馆经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