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视野中校园文化论文

2022-04-27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党的十九大又明确了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文化强民族强,青年强则国家强,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为新时代强校战略指明了发展方向。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顶层设计视野中校园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顶层设计视野中校园文化论文 篇1:

大学生中国梦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摘 要]中国梦作为当前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话语,理应成为大学生认同教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群体中国梦认同教育整体情况不是很理想。因此,高校务必要从教育体系的设计和规划、教育内容和目标的构建、教育模式和方式的整合创新、教育环境的净化和美化、教育主体和客体的认同能力提高等方面着手,加大中国梦在大学生群体中认同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从而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梦;认同教育

[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主流话语是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中国梦的认同教育是关键。在高校青年学生群体中开展中国梦认同教育具有非常不同寻常的价值和功能〔1〕。学者们对之研究较多,不过对中国梦在高校中认同教育研究不多。因此,研讨和解决大学生群体中国梦认同教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中国梦认同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梦作为当前中国意识形态的主流话语,作为党执政的新理念,在高校学生群体进行宣传教育,具有诸多非凡的意义和价值,从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和个人层面等均具有诸多的整合作用。关于这方面,学者们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不过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视角分析中国的功能还不多。总的说来,中国梦在高校的认同教育与践行引领具有强大的精神凝聚、形成共识、提振信心的功能,具有价值引导、意识形态和执政话语宣传的功能,还具有提升学生文化建设、青年教育的内涵的作用。

一是从大学生层面来讲,对学生思想文化处于变化之中,需要一种新的价值追求来引领。对学校青年学生不同于其他群体,其重要性决定了开展中国梦的认同教育和践行引领的诸多价值和功能。这方面主要是指广大青年面对多元化的文化思想发展态势,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碰撞,往往会感到迷茫迷失,很难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中国梦的提出和宣传教育恰好能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现状指明了方面,带来新的精神动力;能够提振青年对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信心,同时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识。

二是从学校层面来讲,中国梦在高校的认同教育能够提升高校文化建设和青年教育工作的内涵和境界。中国梦包含了丰富的政治内涵、经济内涵和文化内涵,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引入中国梦的认同教育,能够极大丰富整个校园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能够更好地引领大学生文化建设的方向;同时,为高校青年学生教育注入新的血液,从各个层面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和目标等等体系。

三是从国家和执政党来说,中国梦在高校的认同教育对国家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发展、党的执政话语权的维护和掌控等具有重大的助推作用。中国梦作为中国当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话语,作为党的执政理念,很必要在全社会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以此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话语权力〔2〕。因此,在高校推动中国梦认同教育,能够极大推动国家的文化建设,推动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够更好在大学生群体宣传党的最新执政理念和执政话语体系,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大学生群体中提升执政话语的影响力、亲和力,从而能够提升党执政话语权的掌控和主导。

二、当前高校开展中国梦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由上可知,中国梦在高校认同教育具有诸多层面的价值和功能,这些均说明了中国梦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宣传教育和践行引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从一些学者调研的情况来看,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认同教育工作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3〕,比如教育效果不理想;教育过程上形式多于实质;教育内容上,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课程教育整合不够,与专业学科的教学内容融合不够;教育环境上,注重不够,校园文化环境、网络环境和社区环境的生态型建设不够;教育客体上,认同中国梦的能力有待加强;从教育主體上来看,对中国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行进还非常不够。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了中国梦在高校青年学生群体中的认同教育的实效性和时效性。

1.当前中国梦在高校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从效果上来看,中国梦在高校认同教育实效性存在差异,文科学生群体好于理科学生群体;知识认同好于行动认同;理路知晓度高,践行引领作用发挥不够。这其实提出了高校中国梦认同教育如何抓好教育效果的永恒课题和任务。

二是从教育过程上看,中国梦在高校认同教育模式,教育形式大于内容,运动性教育多于常规性教,影响了其亲和力和吸引力,这其实提出了高校中国梦认同教育要注重教育过程模式的开发设计和规划构建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三是教育内容上,中国梦在高校的认同教育工作,其内容体系与其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公民教育等整合不够,与其他学科教育整合不够,这种内容设计和把握的状态消弱了中国梦认同教育的影响力。这其实提出了高校中国梦认同教育开展时如何做好整个教育内容的设计和整合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四是教育环境建设上,高校在开展中国梦认同教育工作时,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不足,网络环境净化不理想,社区环境建设有待加强,这就导致中国梦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同教育没有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网络环境和手机文化环境。

五是教育主体和客体上来看,教师;学生层面来看,学生思想认识与中国梦的理论高度深度不平衡性;学生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与中国的主流价值取向之间不平衡;学生的国家和社会期待诉求与中国梦实现的现实情况之间不对称;学生本身对中国梦的仍认同系统不平衡——知识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不一致性。

2.造成中国梦在高校宣传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中国梦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认同教育工作存在诸多的不足和问题,这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诸多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具体如下:

一是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教育的重视度不够。这方面主要是指当代青年学生对中国梦在高校的宣传教育抱着一种应付了事的心态,没有真正将中国梦的认同教育和个人理想人生规划提升相结合,没有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建构好好融合,没有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就业职业规划相结合,这就导致了大学生中国梦认同教育的内在动力严重不足。

二是学校在中国梦认同教育的设计和运行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对中国梦认同教育还处于一种运动式的状态。这方面主要是指高校在推动中国梦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宣传教育和认同教育时,没有很好地从学校建设发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宣传文化建设工作视角去好好对中国梦的认同教育工作做好顶层设计,结果中国梦认同教育工作显得像一阵风式的吹过,一种持久有效的中国梦认同教育机制没有形成和健全。

三是国家和社会对高校中国梦认同教育工作的支持和关注度不够。这方面主要是指在高校开展中国梦认同教育工作中,国家和社会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不够,其中尤其是在中国梦认同教育的实践体验活动上支持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中国梦认同教育的实效性。

三、提升大学生中国梦认同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中国梦具有十分强的认同教育功能,但是在高校认同教育效果不理想,值得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好好努力。鉴于此,高校从学校层面应该努力不断拓展中国梦认同教育的视野,创新教育的理念,做好中国梦认同教育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以加强当代大学生中国梦认同意识提高为核心,全面提高大学生对中国梦认同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注重中国梦实践教育活动和理论教育活动的完美融合,注重個性化和差异化教育的结合,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家庭环境,不断提升高校学生自身的理论认同能力和践行体验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从而建构起高校学生中国梦认同教育的长效机制,推动中国梦认同教育规范化、科学化和常态化发展。

1.做好中国梦认同教育的规划和设计,注重中国梦认同教育的科学化运行。任何一项教育的成功都离不开科学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高校在开展中国梦认同教育工作时,务必要对中国梦认同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行,对中国梦认同教育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职业教育、专业学科教育等的关系做一个科学设计,力求中国梦认同教育工作科学有序运行,常态化和制度化运行。

2.教育内容和目标上,注重中国梦的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教育等结合,构建起中国梦主导的青年学生教育内容体系。任何一项成功的教育都需要科学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设计和构建。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中国梦认同教育工作时,务必要将中国梦的教育内容和价值教育融于大学生其他教育内容和教育课程中,整合创新出一套中国梦主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和目标体系,不断提升中国梦认同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加大对中国梦的理论研究和学习,引导当代大学生认同中国的国家层面意义、民族层面和社会层面以及自我价值的认同,以中国梦认同和践行来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自我认同和效果,不断提升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努力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3.教育模式与方式上,注重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模式结合,注重网络教育与传统课堂教育模式相整合,努力中国梦认同教育的亲和力。任何一项成功教育都需要科学和人性化的教育模式和方式来完成,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中国梦认同教育时,要注重把握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张扬、生活学习网络化、好动等特点,充分利用信息化带来的便捷,不断开展中国梦认同教育的网络化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教育、课外活动互动共进;同时,注重开展师生互动的对话式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特点,注重差异化教育,积极探索个性化教育模式和方式;坚持理论教育引领的前提下,要特别注重中国梦认同教育的体验式教育方式的采用,以此不断增强高校中国梦认同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4.注重大学生教育环境的建设,为中国梦宣传教育提供良好的文化、道德的生态型环境。任何一种成功的教育都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氛围的营造,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中国梦认同教育的同时,将中国梦的内涵和价值注入到校园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的文化建设,注入到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净化和美化;积极与校园周边社区协作,将中国梦注入到做好社区文化建设,以此为高校中国梦认同教育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和育人氛围。

总之,中国梦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认同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各个层面的协作支持。目前最重要的是,高校要从长远规划出发,做好中国梦认同教育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建构起中国梦认同教育与践行引领的长效机制,以此不断大学生中国梦认同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肖华.高校“中国梦”教育的认同意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5):36-39.

〔2〕朱俊瑞.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中国执政党话语的调整与转化〔J〕.马克主义研究,2014,(10):121-129.

〔3〕伊文婷.青年学子对“中国梦”的认同度调查与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12):117-122.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陈立永 杨逸隆 叶德成

顶层设计视野中校园文化论文 篇2:

浅谈校园文化的建设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党的十九大又明确了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文化强民族强,青年强则国家强,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为新时代强校战略指明了发展方向。校园文化是文化强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很多學校都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引领学校发展,走内涵发展之路。就此,本文探讨校园文化如何建设,旨在推进该领域的建设。

关键词:校园文化 建设 误区 策略

前言: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意义重大,既是文化强国的需要,更是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存在一些学校盲目跟从的现象,盲目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过度重视环境文化建设,认为只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好环境文化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部,而忽视了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教师文化、课程文化等的建设,文化理念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实际脱节。因此,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非常有必要,很多人也在做。结合笔者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本人做了大量的建设策略探讨研究,下面简要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误区概述

校园文化是为全体师生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为主要内容,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意识形态。当前,很多学校都在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第一,专家速成型的校园文化——众所周知,校园文化建设中规划很重要。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顶层设计做好了将为进一步的文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一些学校在这方面的理解就出现了偏差:一是聘请专家进行顶层设计,缺少调查研究,这样的顶层设计容易出现脱离学校实际的现象。二是基本脱离学校历史,没有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跟风凭空再造一套文化理念体系。导致学校内在文化理念和底蕴没有新生生命力,缺乏建设动力。这两点是专家速成型校园文化的基本特点,校园文化根基浅,生命力不强,引航作用小,不利于校园长久发展。

第二,环境型的校园文化——环境型的校园文化是大多数学校的通病。一部分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往往只重视环境文化建设,认为挂几幅宣传画,上几条标语等等就是校园文化。把一所学校外显文化氛围搞得漂漂亮亮,忽视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教师发展文化等的建设。表面上看文化建设搞得很好,文化氛围浓厚,实际上根浅体虚不全面,典型的环境型校园文化,是比较表层化的,缺乏内在核心。

第三,特色单一型的校园文化——把学校特色看作校园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通病、误区。比如某中学把单一的学校办学特色打造得非常明显,在办学中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就错误地认为这就是校园文化。以点带面,缺乏了全面性和协调整合性。

二、校园文化主题定位分析

校园文化建设重在规划,有一个科学有效的长远发展规划对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制订文化发展规划确立文化主题又是一个关键,定位非常重要,笔者认为有四点:一要确立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确立学校核心价值观要充分结合学校的历史文化脉络、学校办学现状等要素。学校核心价值观又是一所学校文化的魂,策划校园文化要紧紧围绕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进行。二要结合学校历史传统文化的积淀。打造校园文化就要打造一个有根的校园文化,这个根来源于学校历史,来源于办学现实。三要做好调查研究。确立文化主题不能过于轻率,不能想当然,一定要通过对全体师生的调查,对学校全方位的分析,对学校周边各项要素的调研,获取充足的文化素材。四要通过团队酝酿确立主题。通过各方面获得的素材还应经过讨论分析,充分酝酿,征求意见,形成决策,确立文化主题。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探讨

文化发展往往会有一条主线,校园文化发展的主线其实也可以说成是学校发展之路,或者说是学校发展沿革。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理解找出文化发展主线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学校文化发展主线大体上是这样的:学校优势传统文化沉淀——打造具有自己传统优势的学校特色——建设特色学校——建设学校文化——走向文化管理。其实这条发展主线就是学校文化的积淀、传承、创新、认同、践行的过程。其中的文化管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高级阶段,通过文化管理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

校园文化大体包括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追、课程文化等方面,开展文化建设着力点就在这几方面,重点抓住这些方面开展建设工作,但也需要掌握一些建设策略。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很多,每个人的观点也不同。针对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些误区,结合本人的工作经验和文化建设实践,笔者就沿着学校文化发展主线谈谈一些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因地制宜,挖掘学校优势传统文化

学校优势传统文化也可以说是学校优势传统项目,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不同,这是学校发展的根基。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找出文化的种子、文化的源头、文化的根尤其重要。挖掘出学校优势传统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一步,如何挖掘出学校的优势项目,关键在于学校的管理者。一是要理清学校发展的历史,搜集学校发展历程中的一些素材,发现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闪光点。二是要善于组织全体师生开展大讨论,找出传统优势项目的着手点。三是学校决策者要准确选好优势项目,作为重点打造的着力点。

(二)取长补短,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

挖掘出学校的优势传统项目作为学校发展特色的着力点,把其打造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单一的,往往也是不太明显的,而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区别在于特色的明显程度、特色项目有多少。打造好学校特色为文化建设打下基础,基于这一理念,打造办学特色非常重要。如何开展特色建设?笔者认为要重点做好:一是准确定位,找准切入点。结合学校优势传统文化项目,从各方面分析学校的优点和不足,分析学校现状。通过调研、问卷,结合学校周边的社区文化、学校的师资情况、学生情况,依托社区文化优势,确定学校办学特色的切入点。如:某校长期致力于足球运动的开展,足球方面的成绩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可以把足球作为办学特色。二是加大投入,有的放矢,重点打造,优化完善硬件设施。三是要从课程、师资等方面重点倾斜,设立特色项目课程,开展特色师资的培养。四是科学规划活动,把办学特色融入到日常的活动中,以活动推进特色建设。

(三)转换思维,从学校特色迈向特色学校

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是有区别的,学校特色往往是单方面的的。一所学校有了办学特色还不能称之为特色学校,只能说是具备了建设特色学校的基础。特色学校是在学校特色的基础上建成的,并且由有关部门通过评估认定才能称为特色学校。

在打造学校办学特色中,师生往往会因为取得某方面的成功而自豪,会树立更加强大的发展自信心,学校的发展氛围方才越来越好,这时学校就有了打造特色学校的基础。学校进入了以点带面,全面发展学校特色的阶段,把学校办成一所特色学校就成为可能。一要通过传统优势项目的建设,全面推动学校办学特色的建设。办学特色要涵盖多方面,包括理念特色、制度特色、行为特色、课程特色等等。学校决策者要充分利用传统优势特色项目的带动,乘势而上,大力推进。通过编辑校本教材,开展特色经典活动,促进文化教育特色体系逐渐形成。二是推进特色课程的建设。把特色项目全部纳入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在课程中涮亮特色,激发活力。三是构建课堂教学特色,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此外,教師发展、学校制度等也要走特色发展的路子,全面推进特色建设,把学校办成一所特色学校。

(四)更高层次,从特色学校向文化学校迈进

学校办学特色的全面打造,孕育着一所全新的特色学校,特色学校的建设、积淀,学校终究会成为一所颇具特色的文化学校。

从特色学校到文化学校,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学校管理者应始终坚持以特色办学为切入点,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打造特色学校,从办学特色中提炼、孕育学校文化。一要重视顶层理念设计。成立文化建设规划设计团队,紧密联系学校特色提炼设计学校文化理念体系。二要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升华学校文化,使学校文化根植师生心中,外化于师生的行为。三要全员参与,广集智慧。让师生真正参与到学校文化的建设中来,师生在对学校文化进行讨论、理解过程中形成共识,实现师生与学校文化的融通。四要全方位开展文化建设活动。包括学校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教师发展文化、课程文化等。四要把学校文化融入到学校活动中,在活动中推进文化建设,在活动中升华校园文化。

(五)顺应潮流,走向文化管理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为建设而建设,文化建设不是最终的目的。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文化管理,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管理功能。文化管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高级阶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引领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的水平,使学校办学效益最大化。

从文化校园走向文化管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管理功能。一要做好宣传。通过宣传使学校文化根植于师生的心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管理者要当好先锋,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学校文化,让校园文化充分进入师生的视野,进入师生的内心,在宣传中深化和提升学校文化。二是要使校园文化与教育教学活动深度融合。校园文化不能脱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独立出来,要坚持活动推进,强化认识,文化与活动融合,使广大师生在活动中认识升华。当校园文化自觉转化为师生的行为准则、行为实践、行为自律,学校文化才真正的落地生根发芽,才真正实现了学校的文化管理。

文化兴则教育兴,文化强则学校强。新时代学校要积极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管理的功能,使学校管理真正从人的管理、制度的管理转变成为以学校核心理念为主的文化管理,真正提升学校管理的效率,从而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宋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郑州大学,2016.

[2]刘海春.论朋辈教育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耦合与运用[J].高教探索,2015(02):36-39.

[3]茅海燕.全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4(06):53-55.

[4]姜羡萍,郎杰斌.高校图书馆与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31(03):50-54+73.

[5]潘昕,李名家.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基于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视角[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33-136.

[6]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25-130.

作者:曾祥忠

顶层设计视野中校园文化论文 篇3:

基于现代工匠精神视野下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摘要:现代工匠精神不仅指的是一种敬业态度,同时也指的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来说,现代工匠精神不仅是学生要具备的一种专业素养,同时也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具备的价值取向。将现代工匠精神融入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中,不仅是我国经济转型关键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全面加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就业的重要需求,并且还是全面提升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设计能力与设计品质的基本需求。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分析,进而对现代工匠精神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进行初步的探讨,基于上述内容提出几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现代工匠精神 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振兴我国制造业不仅需要依靠高端技术专家的支持,同时也离不开高层次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一直以来,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崇尚道技合一、尚巧、求精的工匠精神。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工匠精神逐步转变成一种精益求精、重视品质的工作态度与精神理念。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现代工匠精神是急需培养的职业精神理念,其不仅是全面提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创造能力与设计能力的基本需求,同时也是促进我国制造业有序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新形势下,从现代工匠精神层面下探讨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艺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内容。一、现代工匠精神内涵概述

当前,学术界针对现代工匠精神内涵方面仍旧缺乏系统的概述。有研究提出,从传统社会层面来看,工匠主要操作为手工劳动,手工艺方面为工匠的核心,其与当前机械附属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性,手工造物才是首要要素,主体则为工匠。广大工匠自身在持续造物的进程中,一直致力于高超技艺方面的突破。逐渐形成追求品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随着今年工业近年来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产品开始侵占传统工匠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得传统工艺产品在市场当中的比重逐渐降低。处在机械化全面侵占传统工艺的过程中,传统工匠本身地位开始进行着转变。我国古代社会存在重农轻商的理念,工匠在古代往往处在社会分工当中的底层地位。从近代开始,传统工匠纷纷尝试转型,基于工艺制作、专业技术的层面上来看,传统工匠主要包含三个技术层次,当中规模最大的当属各行各业中的专业技术工匠,比如社会中广泛称为“铁匠”、“石匠”以及“木匠”等,均属于传统工匠的范畴,而现代工业当中所指的工匠主体,指的是具有职业教育背景的技术工人。因为其本身作为社会主体的一部分,政治地位得以显著提升。

另外一个层面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工匠技艺方面的传承。纵观我国古代工匠的技艺传承,其主要是通过师徒或者家族模式来开展。由于近现代进入到机械化生产的时代,上述传统的传承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相关要求,职业教育开始更好的替代该种传承。所以,从现阶段的工匠技艺传承形式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才综合水平的关键标准,同时也是针对一个国家综合实力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二、现代工匠精神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一)现代工匠精神是发展我国经济的重要基础:高度重视现代工匠精神的培养及传承是全球制造业强国获取发展的关键因素。深入分析当前全球发达国家中,其在产品制造方面都非常注重精细质量,无论是从设计师来说,还是从制造工人的层面来看,其本身都高度重视精品的理念,致力于追求更为完美的工艺。在制造强国中,广大设计人员始终将自身本职工作完成情况与个人荣辱进行挂钩,即使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也极为重视精品、完美理念。究其原因,这些国家之所以能够成为制造强国,关键在于其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高度重视现代工匠精神的传授,使得现代工匠精神能够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理念。

德國、日本均是全球知名的制造强国,但我们在看到其制造业发达的同时,也需要意识到他们在教育方面的理念与措施。德国与日本均高度重视现代工匠精神,在教育过程中将现代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职业精神纳入到教育大纲当中,全面重视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现代工匠精神培养。正是因为对品质、匠心方面的重视及追求,使得德国、日本在制作业方面获得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并凭借制造业发展为发达国家。

纵观我国制造业当前的发展情况,大部分人均认为我国属于制造大国,但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本身还远远没有达到“制”的基本能力。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制造业基本都是从发达国家中引入全套的图纸、生产线以及模具等,利用自身较为廉价的劳动力获取经济利益。然而,因为我国缺乏对现代工匠精神的宣传,导致产品质量方面不够理想,质量粗放就成为我国制造业当前的真实写照。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设计、生产质量就成为今后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当前社会各界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如何将现代工匠精神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就成为各个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现代工匠精神是制造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可知,全球200年以上的企业共计5586家,而当中大部分均集中于制造强国。这些长寿企业为何扎堆集中于制造强国,关键在于这些国家对于现代工匠精神的重视及传承。正是因为现代工匠精神使得日本能够在二战后短短数十年前得以快速发展,迅速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制造强国。

对企业设计师来说,现代工匠精神同样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我国众多企业对产品质量的重视不足。这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我国设计师、工作^员在现代工匠精神方面的认知错误,往往采用省、多、快的浮躁思想开展产品设计、研发以及制造,自然会导致产品本身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

(三)现代工匠精神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就业的重要需求:现代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职业精神,同时也是一种设计品质,其往往会对广大从业者整个职业生涯产生巨大的影响。只有具备现代工匠精神的设计师,才能够有效证明自己的竞争力,才能够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脱颖而出。对各个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在积极塑造学生精神品质的同时,如果可以进一步加强现代工匠精神的塑造,必然能够全面提升人力资本所具有的附加值,真正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现代工匠精神视野下培养高校艺术专业人才的途径与建议

(一)深入整合导师制与工作室制:基于现代工匠精神的实际情况来看,深入整合导师制与工作室制显然是进行现代工匠精神培养的理想途径。工作室相关理念最早源自于上个世纪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其率先提出采用公益实践活动来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基础,在全面培养艺术专业设计人才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艺术专业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相较于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模式,工作室制本身具有极为显著的风格特征及专业方向,教育过程中的环境往往更为开放,而教师与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具有更多的选择权、自主权以及自由行。

导师制是进行现代工匠精神传播的重要模式,其最早是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中得以应用,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吸收借鉴。在剑桥大学与牛津大学中,大新生来到学校以后,学校则会为学生制定专门的教师,该教师通常属于学生选择专业的教师,主要职责在于针对学生的品行、学业实施引导,其与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师徒制度较为类似。具体来说,导师制主要特征为心传身授,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双向的交流、领悟,其能够帮助学生综合参考个人的爱好来选择某个一个层面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应当主动引入工作室制与导师制,并综合参考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现状及发展需求,针对两种教学制度进行深入整合,并将现代工匠精神融入进来,使得两种教学制度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更好地培养学生现代工匠精神。

(二)将现代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来说,要想进一步加强现代工匠精神的培养,素质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协调,共同发挥两者的作用。具体来说,必须要安排行政管理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协作,共同为培养学生现代工匠精神而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寻找机会,将现代工匠精神作为教学开展的重要原则。

与此同时,专业课程所进行的考核模式也应当进行一定的改变,要表面传统考核模式中将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单一的考核指标,而是需要将学生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内容需要避免局限于专业学习、理论传授以及技能操作等方面,还应当将现代工匠精神职业理念完全融入进来,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设计专业相关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同时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敬业爱业、精益求精的精心理念。从學校的层面来看,必须要将自身的枢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主动为学生创造现代工匠精神的传播条件,使其能够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使得现代工匠精神能够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得以传承发扬。

(三)通过多元化途径加强现代工匠精神培养:相较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往往具有更强的个性,思维方面较为跳跃,但也存在生活懒散、集体意识缺乏等问题。所以,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说,相关的教育不能够仅仅局限于口头说教模式,还应当主动利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加强教育的成效。而校园文化活动与社团活动方面也应当避免传统的表面形式,需要主动与各种专业技能进行深入的整合,在高度重视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使得学生能够在校园活动、社会活动过程中去领悟现代工匠精神所蕴藏的内涵,不仅能够让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够在校园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又可以将校园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得学生能够在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能力。

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群体本身对于互联网存在较大的依赖性,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往往喜欢利用互联网进行相关素材的收集,并从中获得灵感。对学校来说,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主动迎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于互联网的依赖性,在学校内部构建自身的网络平台,主动上传积极、正确、健康的各种艺术作品素材,也可以介绍一些全球知名工匠大师的故事,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能能够这个网站作为自身收集素材、上传素材以及交流讨论的平台。学校主动利用该平台来进行现代工匠精神的宣传,并注重针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理性看待互联网中形形色色的信心,帮助学生去正确识别各种不良信息,真正感悟到艺术所具有的价值。

(四)利用孵化器为现代工匠精神传承提供保障:对高校来说,不仅需要与各个社会企业进行对接,还应当主动与创意园区、科技园区进行深入的整合,主动利用孵化器来进一步加强现代工匠精神传播。

孵化器是现代社会培养自主创新企业家与企业的重要平台,其已经发展成高校创新成果产业化方面的关键载体。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说,孵化器能够利用市场运作,使得学生设计作品得以落实,而在上述进程中,学生的作品均需要综合参考现实情况实施反复修正及实验,而学生在这个进程中能够全面了解纸面设计作品与成型商品的距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习惯。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现代工匠精神视野下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是一项漫长、系统、复杂的工程,想要一蹴而就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在顶层设计层面意识到现代工匠精神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通过深入整合导师制与工作室制、将现代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通过多元化途径加强现代工匠精神培养以及利用孵化器为现代工匠精神传承提供保障,全面提高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奠定扎实的基础。

作者:曹晋

上一篇:基层党校培训模式研究论文下一篇:灌砂法路基压检测管理论文